时间:2023-03-23 15:25: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声乐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以满足声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应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可以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共同歌唱,之后,对歌曲进行分析与点评,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特殊培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优化配置教师资源,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奠定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以逐渐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配置问题,在第一学年之后,学生已经大致的了解声乐知识,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第二学年之后,通常情况下,会进行小组课的学习,在此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师生配置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意愿,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状况,选择学生,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逐渐适应并且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断体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高校多元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代表性曲目,将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1.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要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深化对东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多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督促教师强化自身学习,并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现象,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二、提高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多带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以原生态歌手出身的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完善的音乐学知识结构
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对音乐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民族生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声乐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情感认知。
现阶段,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基本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专业音乐类的高校,虽然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很多弊端:普通高校的声乐类学生专业表演和音乐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师范教学方面也与师范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看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专业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立足于当前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大多数都是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没有为自己准确的定位,只一味的追求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三)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特色
当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的特色,基本上是对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的模仿。要能够真正与专业音乐学院区别出,就要求能够发展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十分单一,缺乏对社会话题的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轨,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跟上时展潮流。
二、普通高校声乐学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艺术类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将针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表现出来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改革、实现“以专多能”的目标,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专业体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走向工作单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普通高校可以按照自身条件,经常性的举办一些高校联盟音乐竞赛、高校音乐节等活动,把声乐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的生活中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普通高校还可以开展学生提前走向工厂、社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一般而言,高校声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要能够切实提高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既要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说,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明确并且坚持高素质艺术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声乐教学科学有序的融合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声乐教学课堂,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欣赏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三)突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练习,并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开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知识理论带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声乐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感觉”,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能充当“引导”的角色。所以说,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能够突出实践教学,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找准“感觉”。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帮助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创作,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当授课的“小教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整体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鲜事物,中国人为了不断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将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转身去迎接这些来自西方的新鲜事物。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在某些朝代我国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初我们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史与血泪史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带着对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洋唱法。虽然大部分声乐教育家只想借鉴西洋唱法来发扬并传承与改进中国民族唱法,但是,声乐教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旧认为中国民族唱法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是一种落后的唱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转变,很多人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一个极端的空间,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很多歌手的参赛曲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大,但是风格却趋于统一。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美韵味,以公平的态度与心理对待中西方唱法的不同与融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
2.缺乏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还无法脱离学校这一有形的载体,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基本采取的都是“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也基本是从这一模式中走出来的,由于受西方音乐教学与西洋唱法的影响,基本上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先学习西方的演唱方法、音乐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中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在这种体制怪圈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种不断重复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一部分声乐教师在高校就读期间也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民族音乐,于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并未走出校园、没有走进民间、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到各民族中去采风、感悟、体验,并且他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与声乐理论并不了解,这种没有想法、没有体验的方式就形成了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对隔离的状态。王昆、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数人曾经是曲剧、戏曲的演员,经历了长期的传统艺术、民族音乐的熏陶,他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备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民族唱法,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些优秀声乐教师的心中,他们培养出的声乐歌手都是十分优秀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为代表的学院派新生民族唱法中不仅蕴含了西洋唱法的圆润与通畅,更继承了传统民族音乐唱法中的明亮与细腻。这种新兴的唱法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正是这种成功的唱法使中国高校声乐教育逐渐失去了民族音乐的唯美韵味。
3.严重忽视了因材施教的特点
造成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学模式统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长期以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上,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高难度的乐曲作品上,并对其进行模仿演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品的情感处理的正确引导。虽然有的学生也对作品进行了一些感情上的处理,但是这也仅仅局限在对歌唱名家、艺术家的声调、语音、润腔的简单模仿。大学学习四年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能力。
4.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声乐课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类的艺术。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生理课。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的性能、构造等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的主要功能,才能够有目的的掌握与运用这些器官的技能并促进自己歌唱的进步。民族音乐中的很多乐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的还是根据小说改变而成的,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更好的在歌唱中诠释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在很多高校中,从未开设过语文或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如果连演唱者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又如何使观众真正了解呢?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合的创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地域环境,因此也就孕育了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多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大责任,为建设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良好的环境。
1.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精通声乐、熟悉民族音乐的教师队伍,这是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与知识技能,并已经在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上能够充分的、深刻的进行运用与研究。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并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精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优秀声乐教师。
2.积极组织学生到各民族采风
声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使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到各民族聚居地采风,深刻体会并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为今后的歌唱事业积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和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各种艺术形态带给人们的震撼。3.努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各高校的声乐课程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或本校所处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压力的前提下,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整体优化步伐、突出本校特色,优化课程特色,努力探索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校的发展与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
民族音乐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必须掌握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框架与局限。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情的不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态度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民族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