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6: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装工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服装工艺论文

篇1

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重要特点。而实践教学要想上出效果就需要设计、制图、工艺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进度分阶段、按模块、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设计什么款式打什么版缝制什么内容。如工艺中裙子的实践教学,先由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裙子款式,再由制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进行款式变化最终完成裙子制图,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款式设计和结构制图,工艺教师只需要逐个指导学生进行裁料、缝制、熨烫即可完成裙子模块的教学任务。这样就很大的提升了教学针对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当然实践教学要想达到企业所需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与有关的企业单位很好地联系和沟通。专业教师们不能只是在学校内钻研课本,还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等等,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要有亲身实践的体验,要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然后将企业的有关任务和技术手段带回到学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学。

总体来说工艺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还基本按照工艺教材来进行,但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的培养目标。例如我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是把学生两年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中对于各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定时、定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并进行达标的考核。它一共确立了八个基本技能目标,即:(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女西装;(8)男西装。这些技术技能目标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课程模块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如果能很好地与服装企业的项目任务(特别是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相联系,就必然会给工艺课程注入新鲜的活力,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篇2

中图分类号:P18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的日新月异,一些不适应时展和环保要求的建筑材料,已逐渐被新型建筑节能装饰材料所替代,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本身就具有装饰与节能复合为一体,能适应建筑物各种装饰需求,色彩稳定性大,抗粘污自洁性好,防火防潮,保温隔热,隔音阻燃等特点。

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OJL)包括EPS、XPS两大系列,其中又分为两层和三层复合板两种,两层复合板由于存在一定的变形,不加内扣件固定,适用于一至三层,规格尺寸小于600mm×600mm的部位,三层复合板抗变形能力强且加强内扣件固定,适用安全要求高、平整度要求严、规格尺寸要求大的100M以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窗台下口、滴水线位置、大阳角宜采用铝合金饰面板。

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OJL)在乌市第一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一期)工程外墙装饰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该工程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三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50816.99平方米,檐口高100米。外墙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面积约14000平方米。该工程中采用三层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作为饰面主要材料的石晶树脂板由硅质材料、钙质材料、增强纤维等经过制浆、成胚、蒸养、表面砂光等工序制成的轻质板材;石晶树脂面层、石晶树脂底板、XPS板保温层等挤压成型而成的建筑外装饰材料。在窗口周边、大阳角部位采用铝合金面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该工程用板厚70mm,标准规格尺寸为: 600×1200mm,现场局部根据实际进行了裁割修边,也可根据实际做成不同规格尺寸。为了墙面保温效果,板接缝处按≤8mm控制,缝内填塞聚乙烯泡沫塑料棒,板表面采用耐候胶进行封闭和分格。通过现场实际操作安装取得了一些施工方法及要求。工程装饰后节能保温装饰效果比较好。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的生产工艺和各种性能

1.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生产工艺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的原材料主要为工业生产的废渣炉渣、以及工业和民用废物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并掺加水泥和外加剂等原材料经在工厂机械搅拌、挤压成型、养护而成。它可以制成各种规格尺寸的保温板, 用于阳台内侧保温为定型产品, 规格尺寸为600 mm 900 mm 50 mm( 宽.高.厚) ,工艺流程如下:

首先, 将回收到的各种形状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放入破碎机进行破碎, 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与水泥、外加剂倒入搅拌机进行搅拌, 搅拌数分钟后, 将拌合物倒入成型机, 加压制成预定尺寸规格的保温板。

2.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物理及热工性能经建筑科学研究院抽查试验:该复合板的密度为: = 235 kg/ m3因而5 cm 厚的保温板的重量为: p = 11. 75 kg/ m2

3.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的导热系数经建筑科学研究院抽查试验:该复合板的导热系数为= 0. 0073 W/ m

4.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的抗压强度经建筑科学研究院抽查试验:水泥聚苯板抗压强度达到R压= 561 kPa1. 5水泥聚苯复合保温板与水泥珍珠岩、水泥蛭石保温板的性能对比与我们常用的水泥珍珠岩、水泥蛭石保温板相比, 从以下水泥聚苯复合板与水泥珍珠岩、水泥蛭石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水泥聚苯板在保温隔热、抗压强度及减轻自身重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

5. 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的施工操作

复合保温板的安装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用于现浇阳台栏板施工, 它是预先将保温板放在模板内侧, 与栏板混凝土浇筑在一起; 另一种是阳台栏板施工完后安装保温板, 此方法适用于预制和现浇阳台栏板。第一种安装方法比较简单, 但表面平整度不易控制, 安装后, 表面装饰需作找平层; 第二种安装方法比较麻烦, 但表面平整度容易控制, 安装后, 表面平整, 面层装饰不需作找平层。第二种安装方法详细作法和细部处理同98J6 图集, 该保温板是专门与集配套的产品, 并且是利用了工业和民用的废物生产的绿色环保产品, 它安装于阳台板里侧后, 可省去抹水泥砂浆找平层的做法, 可按常规施工做法直接在复合保温板面上粘贴内墙磁砖、或抹灰、或刮内墙涂料、面层装饰等, 可以保证不空鼓、不裂缝、不起层。水泥炉渣聚苯复合保温板不仅适用于阳台的保温, 而且还适用于建筑物外墙的内保温, , 用于外墙内保温墙面, 可按常规施工粘贴内墙磁砖、抹灰、刮内墙涂料、面层装饰等。

6. 粘贴保温装饰一体化板

(1)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与淘汰的材料。

(2)进入现场保温装饰板、粘接剂材料,应对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尺寸和色泽进行检查验收。材料使用前应见证抽样送检,在有资质材料检验部门进行复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粘接剂胶料由专用水基胶A组和无机粉料B组混合配制而成。配制时,应采用电动搅拌机均匀拌合,调制中,可根据稠度要求适量加水,调配好的胶料以刮涂流畅,不流坠为宜。应根据气候实际情况掌握粘接剂粘稠度。注意控制加水量,并以少量、缓慢、多次方式加入。粘接剂应随用随搅拌,已搅拌好的胶料必须在1小时用完。胶料严禁过时二次拌合使用。

(4)保温装饰板粘贴安装顺序,应从底部向顶部粘贴安装进行,也可采用分段粘贴安装。安装前应在基层墙体做拉拔实验,拉拔力达到1MPa以上时,如果是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保温层破坏,则基层附着力符合要求,可以粘贴保温装饰板。如基层墙体破坏,则基层墙体需要处理后,再进行粘贴施工。

(5)工程粘贴保温装饰板,粘贴浆面积应≥80%保温装饰板面积,辅助固定件采用塑料膨胀栓固定。保温装饰板粘贴时,应使用2米靠尺检查平整、垂直度。板粘贴后固化前,应禁止扰动,防止破坏板粘贴质量。

质量保证措施

1、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施工前,应做出样板,经建设、专业设计、监理等单位确认后,方可施工。

2、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施工前应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并获得监理和建设单位的认可。

3、外墙基层面应干燥、平整,达到粘接要求。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后续工程对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造成损坏和污染。

4、复合节能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应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应有导热系数、粘接强度、粘接拉伸强度、抗风荷载性能、耐冻融稳定性和耐候性检测值。现场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见证抽样检验。

特点与效果

篇3

一、“服装工艺”课程的定位与作用

《服装工艺》在服装专业领域是属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就服装工艺的本质而言,它是选用一定的材料,依照预想的造型和结构分解,通过特定的工艺制作手段和工艺流程得以完成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创造性活动。

《服装工艺》课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是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并重的三门主干核心专业课程。三门专业课程呈纵向关联、横向交叉的服装专业知识体系。服装设计课程侧重于服装款式造型的构思与创作,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体为服装款式造型进行内在的结构解剖,而服装工艺课程则是在“忠实于”服装款式造型原创的规则下,依据服装结构设计的平面分解图,运用符合款式造型和材料特性的制作手段及工艺方法将平面的原创转变为立体成衣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忠实于原创”仅是一种理想的设定,更重要的是在成衣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加入二度创作元素,使之最终的作品在“忠实”的前提下,更臻完美。换言之,《服装工艺》课程是在实现自身功能的环境中融进再创作,这样的再创作不是随意与被动的,而是其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纵向关联、横向交叉的知识体系所必然的、内在的逻辑反映。

服装权威专家李当歧这样阐述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关系:“服装设计离不开巧妙的裁剪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技术,而且确有很多情况是从服装制作中或制作的经验中获得设计灵感的,另外设计意图的实现,主要靠裁剪和制作工艺,设计灵感必须通过具体的制作工艺才能最终完善和完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裁剪和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因此我们说:《服装工艺》课程不只仅仅是“忠实于”服装平面效果图的立体化、成衣化,它更注重服装“生命”的表达与内涵的实现。简而言之,仅从服装上线迹明暗、缝线间距、是否锁边、滚边、折边宽度、口袋形状、拉链的配套、面料的厚薄、相异面料的拼接等服装上任何细节的处理与细微的变化都会演绎出不同的服装时尚与品牌风格。《服装工艺》课程的归结点是使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认识并熟练掌握其艺术和技术两者相统一的特征。这样的专业元认知对于每一个学习服装专业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少的。

二、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

高职教育无疑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服装工艺》课程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合,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课程特点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服装工艺》课程属于实用性的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表达化,具有一般实用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共性,其内容与形式及表达方式又具自身的特性。“服装工艺”课程的根源就建立在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点上,其课程必须将创意思维与制衣技术合而为一才会充满生命力。高职教学是一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活动,更具有培养专业人才途径和方法探索与创新的使命。《服装工艺》课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走出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的特色。不仅是服装专业与《服装工艺》课程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是更广泛地承担起高职教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职责。

对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在服装专业中的教学理念应是什么呢?服装教育专家王新元有着精辟的论述:“服装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不是纯理论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在性质上,它接近实用艺术,学生既要有‘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又得有实实在在的’地面’行走能力。服装专业的教学要兼顾艺术和技术。没有想象力的教学培养的是工匠,没有动手能力的教学培养的是纸上谈兵的书生,工匠不能成为艺术家,书生不能成为市场上的强者。”

三、课程的教学适应性

1.课程教学设计的适应性。作为《服装专业》专业的主干与核心课程之一,《服装工艺》课程设计遵循高职教育的特性,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大纲齐备、知识结构完整、教学内容新颖、课程目标明确,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合一。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兼艺术创造和技术实践的双重性。课程教学与课程考核评价既符合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又体现职业能力的艺术专业性、技术实用性,岗位应用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开“艺术与技术融一体”的服装专业教学先行之步。

2.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服装工艺》课程注重为学习对象创造有效性学习的环境。以“够用、实用、迁移、发展”为理念,以领悟概念、归纳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应用为路径;以彰显个性、灵活多样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重在艺术与技术两者节拍的娴熟,特别是在成衣化与立体化的过程中二度再创作空间的把握;对材料、工艺、修饰三者的艺术处理;对平面纸样与立体效果转换;试样与成品的递进;款式造型与人体规格的关系等知识的累积中,成为具有成衣制作、工艺分析、服装样板设计、服装样衣的审视与修正、服装CAD技术等的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目标、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三结合。《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适应性培养与孕育的学生被行业广泛认可。驰骋于服装“广阔天地”的全国十佳设计师、中法合资浙江巴贝服装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胡继华;北京市十佳青年、北京“杰西卡”服装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印柏林等都是得益于服装艺术与技术熏陶的学生。

篇4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篇5

专业知识的教学是体现一个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面: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力的强弱,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专业特色的体现也成了社会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硅码。“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打版、推板、工艺制作能力,加强学生们对当前市场上的流行时尚、板型设计、专业设备的运用、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车间生产管理方面的学习,所涉及的课程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机械原理》、《时装画技法》、《服装美学》、《服装专业英语》、《服装生产管理》、((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服装CAO》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所占的比例占到40%左右,学生实践操作占到60%左右。例如在《服装生产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深理解,并直接让学生接触到生产现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求教师要掌握先进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并且要与当前的市场紧密结合。

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工作

虽然专科教育不象本科一样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环节,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却不容忽视,该考核项目一般放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让学生实习完毕或在实习的过程中把毕业设计内容和论文完成。作为高职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要求,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先画出设计效果图,然后制版.做成成衣;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可借助服装CAO绘制服装效果图,然后输出款式图,再进行打板,制作成衣。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组织专场的动态展示会,刻录光盘或出版作品集,让学生在毕业时有资料保存,也可作为毕业留念。“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不同于服装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前者强调和注重的是实用性的成衣设计和制作,后者则侧重于夸张性艺术效果强的设计制作;前者尤其突出的是板型和工艺的要求,后者则更突出的是款式的变化、求异、色彩的和谐以及设计者人文思想的追求。作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应体现在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板推板,服装材料的研究等方面,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一些生产企业面临的技术性的难题,激发学生们去探索这些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

篇6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77-02

所谓的“服装制版”,就是服b设计师采用设计的方式对服装造型进行技术分解。设计中采用数学公式或者技术数据进行造型设计,包括服装的排料、裁剪等,都采用这种专业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使得服装工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更为便利,而且在服装的缝制和熨烫的过程中,以及服装的整理中,都会更为方便。在服装产品的规格、构造上,服装制版是重要的依据,也是保证服装质量的关键。

1 将科学的服装制版思维模式构建起来

(1)服装制版中要从平面思维模式向立体思维模式转变。

服装制版中,许多的服装版型设计师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进行设计。无论是服装制版设计师,还是学生,在平面裁剪制版的时候,都会采用平面思维模式,逐渐地,在服装设计上就形成了二维造型,而对于三维造型设计却显得力不从心[1]。所以,需要对服装的平面制版思维模式转变,采取立体思维模式,以使得服装制版中不仅具有技术含量,而且还增添了艺术性。这就需要服装制版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能够将设计工作与生活建立关联性,以在服装制版工作中将平面制版进行分解,之后组合成立体服装造型。

(2)服装制版中要从单一思维模式向综合思维模式转变。

在服装制版中,要求设计师对平面剪裁和立体剪裁都要有所熟悉。在服装结构设计中,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能够将手工操作与数字化管理相结合,以使服装制版设计师具备制作技巧,不仅在服装制版设计中有感觉,而且还能够从主观角度进行创造。这就需要构建综合思维模式,以使得服装结构设计更为系统化。

(3)服装制版中要做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

服装制版中要做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做到服装制版中要产生抽象的认知,以在服装制版设计中提高思考力,基于此而观察各种事物,并从服装制版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将可利用的元素融入到服装制版设计工作中。通过使用感性思维,凭借直觉对事物的本质予以认识,使得服装制版设计中能够对情感、环境以充分考虑,提升对事物的认识[2]。一个优秀的服装制版设计师,就要在运用理性思维的前提下,将设计融入感情空间中,凭借主观的感情进行设计,并运用设计线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得服装被赋予了生命力,由此而达到服装制版的目标。

2 服装制版工艺的分析

(1)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对于版型要做好细部处理工作。

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设计师在对版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重视产品的整体设计,却对产品细部的特征没有予以重视,更不会采取技术处理措施。在服装细部设计中,还要注重局部线条的处理。在服装结构的技术处理上,要协调服装的主体部位与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关系。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还要做好产品的装饰与所发挥功能之间的关系,产品工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产品规格与制版型号之间的关系,以使得服装制版造型表达准确。

首先,在对服装制版的设计上,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在服装制版的造型设计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服装外形所存在的变化,同时,还要将产品的功能充分反映。在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要将产品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就要在设计中注重新型的材料、技术以及造型的应用,以使得产品的功能最大化[3]。特别是在产品造型设计上,要注重功能表达中更为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服装制版设计师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出发对版型结构进行设计,还要融入艺术处理方法。

其次,在对服装产品的造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国家服装号型的标准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还要将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其中,以此作为参数,对服装规格数据进行细化。特别是对于服装规格以及尺寸的运用,要力求多样化,以使得服装制版设计能够满足多种体型的人群服装需求。服装产品的造型设计可以实现服装批量生产,而且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设计中,要满足其功能的同时,还要保证价格的前提条件下,改进其非物质化的要素,包括结构、材料等等都要根据设计需求进行改进,以降低资源成本。

(2)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对于版型要做好人为特征的细部处理工作。

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会存在一些人为特征,这些都需要进行细部处理,其中充满了人文气息,而且文化韵味浓厚,包括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都要融入其中,使得服装产品进入到销售环节,使得消费者对服装设计予以接受。消费者透过服装制版的工艺设计,就可以辨别产品所针对的对象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心理和情感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层次等等[4]。消费者进入到服装市场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气质找到合适的商品。当购买到服装商品后,消费者就会有愉快的感觉,同时对服装版型予以认可。

(3)在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技术。

在服装制版工艺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技术,通常是用于数字技术进行排料,就是将服装样板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进行。在进行服装排料的过程中,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以使得服装可以批量生产。服装的排料要使用CAD系统,且在计算机上可以将整个的服装排料过程模拟显示。操作人员据此而确定服装衣片的号型,包括布幅的宽度、花格的对齐以及布纹的方向等,都采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对衣片在布料上的位置进行确定,由此而避免了错排、漏排的现象,而且还节省了裁剪成本和材料成本。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服装制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服装企业要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就要对制版设计不断创新,以使得服装的造型设计别具一格。这就需要服装制版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不仅要讲究技术性,还需要注重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小野喜代司.日本女式成衣制版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2.

篇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服装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增加税收、安排就业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猛壮大,我国服装教育从无到有,在实践摸索中逐渐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据调查,在北方一些省份,每年约有20%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因各种因素而流失,有40%的毕业生因不胜任工作或怕苦怕累而改行,仅30%―40%的毕业生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受过服装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专业工作。这些数据反映现有的服装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要,与欧洲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体系相比较,我国的服装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不少的瓶颈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绘画基础教学比重过多

首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重小,公共课比重大,造成专业实践环节比重严重不足。以一个四年制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例,公共文化课、绘画基础课、设计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毕业设计、实习和论文共同构建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其中,外语、体育和马列思想等公共文化课程贯穿了大学两年的时间;而绘画基础课程,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则占用了学生将近一年的时间,学生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着系统的训练。学生进入大二开始接触设计基础课,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课程仍采用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艺术理论和专业学习实践的脱节。可以说,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触专业学习实际上是从大二下学期才开始。经过一年半的系统专业学习,大四学生开始步入专业实践环节。这样严格算起来,一个正规服装院校大学生真正接触专业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半而已,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比例,从专业教育的角度上看十分不合理。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的确离不开绘画基础,但是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它的核心本质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那么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更何况服装绘画也只是整个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过分地强调绘画基础容易使学生形成重艺术轻技术的错误观念。

反思国内服装教育的课程设置,其专业设置应该优化改进传统的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更多地贯穿在大学学习中,绘画基础课程以“够用”为指导,专业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的培养方面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整个服装专业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

现代服装企业发展需求。

2.专业定位不准确,重艺术轻技能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分析,目前的服装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装专业的大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一提到服装设计,很多人的印象就是T台上华丽的时装、优雅的模特和著名的设计师。很多投身这一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时也会把自己视为设计师,而不愿意从事打版、样衣缝制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此外,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课程如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而设置的,并没有把服装设计教学当成产品设计教学,而是当作“作品创作”而教学,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例如在实际的服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而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更多地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与作为商品的服装还有很大距离,只能作为“纸上作品”而存在,学生对服装设计中具有实用性的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不甚感兴趣,也不够精通。这就与企业所要求的会款式设计、懂版型、擅长工艺、深谙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人才标准产生错位。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专业定位理解认识不够。服装专业实质上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应该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空有一个奇思妙想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对服装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缺乏职业竞争力,发展空间有限。对于学生对专业技能有所偏颇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给予正确引导。

3.专业面较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服装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的进步,目前的服装教育又出现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现象。

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为例,他们毕业走入社会所选择的岗位大多是设计师助理。但是目前的服装人才市场上,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基本上处于饱和的状态,反而是既懂设计又精通打版,了解国内人体尺寸和版型的服装打版师奇缺。另外,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了解国际的服装潮流的服装营销人才也是市场的“稀缺品”。可是面对这些空缺的职位,学生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学校里的课程教学主要涉及和定位在时装设计领域,对工艺结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深度涉及得有限,而且课程设置的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另外,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科目较少,并没有给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学习发挥提供条件,这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专业面较窄,并不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服装教育教学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销售结合起来,涉及时装界的各个领域:时装设计、成衣制作、市场推广、产品管理、时装与媒体等,教学基本达到多元化。以法国的ESMOD学院为例,课程方面,传统的学制为3―5年,第一、二年的课程为共同课程,系统性地教授服装设计及制作:第一年是时装设计及制作的入门探索期,主要的课程内容为时装画技法、款式结构设计、流行趋势、欧洲服装史、面料设计、时装表演及策划等。第二年主要学习设计、制作系列时装,并完成一套个人系列作品,且开始设计服装配件,主要的课程包括立体裁剪,平面裁剪,男、女装制版技术,时装制作工艺,电脑辅助设计等。第三年开始是专业培训,学生针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密集课程。另外,学校还开设一年的特殊课程,专门培养服装营销方面的人才,主要课程涉及市场营销、时尚产业市场营销特点、奢侈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等。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国外教学层次从传统的作坊技术到现代的工业技术,全面培训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时装设计与管理知识,还具备市场营销以及时尚产业的企业经营策略等专业知识。在教学多元化方面,我国的服装教育实在望尘莫及。

4.专业教材理论性较强,滞后于实际生产实践

目前,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也已经陈旧,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结合不足。比如服装工艺的教材,现有的内容一般多是讲授传统的工艺和方法,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更新较快,较为先进,其中学校一直讲授的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对于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服装院校应该尝试着把它们引入教材,保证学校课程讲授的内容与服装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时尚前沿紧密结合,力争构筑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要的先进理论教学体系。

5.结语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服装教育从无到有,在实践摸索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新一代的CAD技术、信息网络化管理技术、WTO国际贸易规范和品牌经济等对中国服装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服装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已迫在眉睫。高等服装教育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对教学中落后的状况进行改革,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适应行业的发展及满足社会的需要。

篇8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4-02

浙江省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为代表性,走南闯北,名闻遐迩。近二三十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优势和支柱产业,其中最近十年浙江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服装产业的影响,加快了浙江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这必将对省内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及其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材料是服装的根本,服装材料学是服装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也是服装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如何在这专业第一课中,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同时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材料,是值得我们服装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的。

一 前期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跟服装行业和专业需要脱节

我国服装材料学教材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脱胎于纺织材料学。历经多次修订,许多教材已经逐步从沿袭照搬纺织材料的传统中走出来,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掌握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大纲也在逐步跟随教材的变化而修订。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由于受早年知识结构(纺织材料教育背景)、前期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延续的是纺织材料课程的理论授课模式,即按照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的工艺流程(见图1)逻辑顺序和工艺内容授课,不但没有将教材内容完全融入教学,更没有从教授学生面料(织物)认知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融合服装行业和专业的背景知识,使得理论教学跟行业和专业的需要脱节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当今纺织服装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材料不断涌现,服装时尚不断变幻。这也就要求我们继续修订教教材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站在服装行业的视野下将材料学基本理论与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流行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之间耦合。

(二)实践教学跟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脱节

由于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服装材料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授课形式上是教师示范,学生验证,在内容上更多还是停留在纺织材料实验上,主要包括纤维的微观形态和性能、纱线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织物的物性测试等,而不是强调和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了解和认知,以及服装材料性能特征对服装版型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可见,前期服装材料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相脱节,这也使得服装材料学课程无法与后续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构成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之间更好地衔接。

(三)成绩评判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考试课,其成绩评判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现象,致使学生中“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相符合”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信心、好奇心和进取心,也与真正意义上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下,缺乏就业优势和专业竞争力。

二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旋

近年来,浙理工科艺学院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以专业和能力为导向,切实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材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知服装材料、了解服装材料市场和服装材料的品质管理”为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

(一)理顺和更新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

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见图2。这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也需要包含服装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合最新纺织科技知识和服装时尚信息。实践教学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还需要有材料认知的实践教学、自主实验以及校外实践,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成绩评判应该包含多元化指标内容,降低理论成绩比例,提高实践成绩比重。

(二)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围绕行业和专业需要,更新和修订理论教学内容

项目组以编写教材为契机,完善教学大纲,更新和修订教学内容,进一步将服装材料理论知识传授与服装产业链中材料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服装材料基础内容上坚持以服装材料构成要素以及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点为主线,力求精练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强调服装材料构成要素对材料风格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服装材料(面辅料)类别、风格和性能特征的了解和认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服装材料应用部分内容以服装材料应用为主线,将服装材料知识与服装产业链和应用(衣料市场、衣料品质管理、衣料与服装、衣料与成衣技术、衣物保管等)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材料应用过程中的知识体系,符合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和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三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主要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部分课内时间,直接去面辅料市场认知和选购衣料,去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衣料的品质管理,让项目组的服装设计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衣料与服装类别之间的适应性,以及让服装工程教师跟大家讲解衣料特性和成衣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在课堂报告和讨论。

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主要是指除实验室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探索服装材料技术规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关系,设计服装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实验服装材料与服装造型、服装版型以及服装工艺之间的模型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服务。

课程内容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主要是指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契机,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服装工程学生参加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

篇9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篇10

0 引言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打板与车板》是我校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7年被首批确定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师资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了四个关键性的转变。

1 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转变

近年来,我国服装企业发展方向已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产品的品牌和知识技术型,因而服装企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服装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培养大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主要由中职服装教育来承担。我校服装专业在充分调查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要求,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能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CAD制板放码员、跟单员、质检员等技能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服装打板与车板》被确定为本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

服装打板即打样板,服装车板即做样衣。《服装打板与车板》将中职服装专业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专业课合二为一,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对服装打板与车板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服装工业制板、服装成衣制作的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今后从事服装制板、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等工作打下基础,积累实践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服装企业多个技术岗位,提升了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再就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的转变,符合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用工岗位的需要。

2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由“独立分散”向“优化整合”转变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能把他们分开。我们将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独立的专业课合并整合为《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编写了《服装打板与车板》校本教材。合并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中级的考核内容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职业岗位的作业流程将服装结构、制板、工艺等知识和技能要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重点的技能项目配写了实训指导书。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每一模块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种的打板与车板为技能教学与实训项目,分阶段确定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岗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呈螺旋式上升。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还结合服装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发展,将《服装CAD》教学整合在课程之中,组建了能将电脑绘制的样板按1:1输出的CAD制板室,让CAD教学与《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课程的科技含量,拓宽了学生的技能项目。

3 师资从“理论型教师”向“企业技工和现场专家”转变

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求有一支师德崇高,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实践能力强、梯队合理的“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服装打板与车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决定了课程的主讲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所缺乏的。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从校外实习基地常年聘请技术员作为现场专家指导教学;2)每位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学习,鼓励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并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带到教学中;3)实行“双师证”,给教师施加压力和动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到目前为止,本课程团队的80%的教师取得了“双师证”;4)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规定在每年发表数篇有质量的教研教改论文;5)鼓励教师建立专业教学工作室。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双重素质。

4 教学模式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的课堂”教学转变

《服装打板与车板》属于技能培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从“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就必须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界限。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首先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广泛实行项目式教学法,在企业现场专家的制导下,我们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的三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要点与典型的服装款式结合起来,从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板、服装工艺流程、服装成品制作、服装质检等诸方面,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编写教学与实训指导书,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示范、学生实习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有效地掌握服装打板与车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另外,我们还以项目教学法为切入点,正积极探索如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以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100%的主讲教师能熟练使用富怡服装CAD操作软件,服装打板的课堂教学,有80%的教学内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次是实习实训模式的改革。具体做法是:1)建立了由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生产实习与毕业综合实习组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链。根据课程教学模块的技能目标,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校外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改变了多年来沿用“2+1”模式。2)建立和完善实训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在参考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实训大纲和考核大纲,《服装打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服装车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关于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开展教师技能教学考评的方案》。课程考核分两大部分进行,一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教学考核分学期、按模块进行。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考核。二是对学生毕业考核,实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制度,要求有90%的学生必须获得服装设计定制工中级证书。这样既突出课程的技能教学,又规范了课程教学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特色鲜明,它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服装工艺》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在服装裁剪、服装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课,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自1994年开设以来,通过十多年教学历程与教学积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推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教与学方法的更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探索出了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研。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本专业对教学的要求,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的原则,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大胆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设置建立在职业行为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

我们对诸多服装专业职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分析和界定,设计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从该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出发,了解并分析服装企业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制板、裁剪、工艺、质量检验等实际需求量较大的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我们确立具体岗位应具备的职业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调节实际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帮助不同特长和就业方向的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专项能力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同时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强化学生服装设计能力和服装制作技能的基本训练,选择相应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模块:通过女装、男装、职业装、童装、创艺装等教学项目,进一步拓展校外“产、学、研、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校内实训逐渐过渡到校外实训,从单一的课程实训到综合性技能实训,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内容中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以实践操作为主

我们原有的教学内容陈旧。尤其表现在工艺教材上——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工艺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紧。实际上,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

由此校本教材编定就成了重中之重了。就服装专业而言,因为其日新月异的进步,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材应及时反映服装专业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在校本教材中应该及时体现出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同时校本教材也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完成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内容上应当包括具体项目的操作所要求的场地、设备、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等。为了紧跟技术进步,吸收最新的动态,为适应先进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服装专业的校本教材也必须做好多媒体配套工作。同时应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服装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达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课堂设在实训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服装造型的过程与规律,体会人体与服装的相互关系,并从实践中得到理论的升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较好的解决了服装组合、服装造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重点与难点问题。 职校生的能力差别很大,尤其是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很忌讳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利用先进的教法,根据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和训练,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来感受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让每个学生得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任务去练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共同练习、发展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组建校内服装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双重身份的教学形式,创造模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转贴于

四、采用多媒体视听、计算机辅助等先进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化教具辅助教学,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案例,同步展示进行教学,直观性地传达知识内容的信息。在实际的操作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和示范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建了“部位操作——整体把握——艺术造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示范动作、技巧,将课程知识内容直观性地传授给学生。即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进行服装的部件练习、组装整件服装的技能实训,直观再现了从服装部位小综合到服装整体综合到艺术造型大综合的渐进过程。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强调立体造型思维,突出方法的应用,坚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设计、打板、制作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空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大量素材,了解流行时装会的信息、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它互动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考核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技能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应该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可以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具体服装专业中级工证书,如服装工艺中级工、服装表演中级工)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效果预期:80%学生初步具备了服装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成衣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对应市场开发成衣产品的设计能力;70%左右的学生能对成衣品牌类型、品牌风格、品牌运营策略及流行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掌握工艺设计元素、风格在不同成衣类型的应用设计,了解和遵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规范,并独立完成单项和系列化的设计,包括策划、设计方案、生产设计规范图、工艺生产流程文件、成本预算等,达到了企业的标准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要科学而具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社会的需求来随时调整。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把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趋向对服装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为企业界比较关注的话题。但目前很少有文献深入而具体的探讨现代民族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大部分都是纯粹的阐述服装设计的现状,或是笼统地从特定角度分析服装设计的发展等[1-6]。本文针对现代服装设计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服饰造型、色彩、面料、纹样和工艺五个方面探讨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趋向。

一、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理论

现代民族服装设计是指为满足社会对服装的审美需求,在充分地吸收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师遵循特定设计原理对传统服装进行优化设计和构思,绘制出服装效果图和平面图并进行服装制作的整个过程。民族服装设计不仅需要民族服装设计和民族美学等知识,还要求精通服装的质材、裁剪和制作工艺等,其涉及到服装学、民族学、美学、色彩学、心理学等很多领域。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统一平衡性原则、特色突出原则和比例协调原则等。服装设计要保证各部分要素与服装整体主题之间要一致,要有重点地突出民族特色,服饰各部分比例要与服装整体相适宜等。

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大体涵盖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整体感知层面,包括民族服装的整体风格、服装主题、服装造型、色彩选择、服装材质和面料等;第二个层面是细节设计层面,包括服装具体结构的设计、尺寸大小的确定、裁剪缝制等制作工艺过程的确定等。具体说来,民族服装设计的过程大体上包括构思创造环节、图纸绘制环节、样品制作环节等三大环节。构思创造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创造性地吸收和融合各种设计元素与题材,经过不断地构思与创作,在设计师脑海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服装形象;图纸绘制环节是设计师借助于美术绘画技巧将头脑中的服装形象以服装图纸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服装效果图和平面图等;样品制作环节主要是制作服装的样品。在选择合适的材质和服饰品的基础上,制定裁剪加工工艺,由工作人员完成样品的制作等。服装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持续改进的过程,特别是构思创作环节需要设计者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二、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现状

民族服装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特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不同民族的服装在造型、材料、款式、色彩和服饰配件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差异,传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现代民族服装设计就是通过个性化的民族服装来展现不同的民族服装文化。目前在民族服装设计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趋势,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民族服装作品。但是就整个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现代民族服装设计过分注重外在美而忽视文化和艺术等内涵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服装外在形式上的奇特和新鲜等视觉冲击感,对民族服装包含的文化艺术价值的内在美表现不够。部分设计师在浮躁的大环境下,不能够静心地专注于民族服装的内涵挖掘,缺乏对民族服装文化深刻理解与把握,难以在民族服装内在美的展现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不能在传承传统与追求时尚之间达到平衡。现代民族服装设计是按照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民族服装的再设计,其需要在吸收时尚元素的同时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服装文化。然而现在的民族服装设计要么过于追求时尚而导致创作出的作品缺乏对传统民族服装内涵的延续与传承;要么过分拘泥于传承传统而不能有效吸收国际流行元素,创作出的作品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除此以外,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出现同质化倾向,缺乏设计的原创性。原创性是服装设计最重要的准则,现在的服装设计却存在抄袭与重复现象,细节创作和风格设计存在雷同。民族服装的创作设计应该重点强化民族特色,而部分设计师简单的借用其他服装的设计风格和主题,造成民族服装的特色不明显,出现同质化倾向。

三、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趋向

1.基于民族传统服饰造型的现代服装设计

服装造型是由服装造型要素构成的总体服装艺术效果。一般来说,服装造型要素包括款式、色彩、面料、工艺等四大类。服装款式是服装形状和外在式样,主要由服装结构框架、流行元素以及面料质地等组成。传统民族服装的造型往往受各民族文化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民族服装普遍透漏出矜持与严谨,突出对肌体的包裹与隐藏,很少有显露形体的设计。服装造型的变化也比较平稳,更多的是在色彩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创作发展。同时,传统民族服装的造型非常注重平面裁剪,其通过多样化的裁剪方式使得服装整体上具有凸显大众身材的空间效果的同时隐约展现人体曲线美。

基于传统服饰造型的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要善于传承传统民族服装造型的精华,同时积极地吸收和引进国际流行元素,在充分理解民族服装文化内涵地大胆地进行创新,通过点、面、线等元素的个性化运用,实现民族服装在款式、面料和配色等多方面的新发展。民族服装的造型设计要特别注意既要把握好人体的个体特征又要考虑到对象的共性特征。一方面,不同个体的形体特征具有差异化,造型的设计要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具有共同性,人的体形及服装偏好具有共同性,民族服装的设计也要考虑对象的共同特征。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服装品牌璞玉,其创新性将国际时尚元素引入到传统民族服装旗袍的再设计中,将紧身旗袍的下摆设计为飘逸的开放式,将西式礼服的领口造型移植到旗袍的领口设计中等,成为中式民族服装造型设计的经典。

2.基于民族传统服饰色彩的现代服装设计

传统民族服装的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服装的色彩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服装色彩文化的变化大体上分为自然色彩、封建色彩和现代色彩等三个形态。自然色彩为最初的民族服装形态,其直接采用源自于自然界的天然色彩。自然色彩在很多现代的少数民族的服装中还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来。封建色彩以等级制度为主要特征,不同色彩的服装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等级,将青、赤、黄、白和黑为主体的颜色赋予特定的伦理涵义,使得服装色彩具有社会政治等非物质属性。现代色彩主要以吉祥如意为特征,融合多种色彩展现大众审美观念,重点突出福、禄、寿、喜等主题文化。

基于民族传统服饰色彩的现代服装设计要善于采用各种色彩表现方式,尽可能地突出现代民族服装的色彩文化。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色彩的各种表现形式,创造出热烈明快的色彩风格,同时又要保持色彩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原色表现为主、纯色对比为主、组合中求和谐等三种方式。以原色表现为主就是在民族服装的设计中将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极色中的某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重点突出服装色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纯色对比为主的方式则是以具有鲜明对比性或是互补性的原色配合使用,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服装整体效果;组合中求和谐的方式则是将不同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比例进行组合,使得服装色彩整体上呈现调和统一的氛围。在传统服饰的色彩表现方面做的较为成功的是五色天马,其创造性地将多种色彩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在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现代服装的同时提升了五色天马的服装的品牌价值。

3.基于民族传统服饰面料的现代服装设计

服装面料体现着服装的整体风格和特性,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整体效果。高档次的面料一般来说都具有舒适透气、触觉柔美和视觉高贵等特征。传统服装面料是支撑民族服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服装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民族服装的面料主要包括靛蓝花布、扎染面料、蜡染面料和壮锦等。每种传统面料都具有独特的品质。不同的面料在色泽和纹理等特质方面具有差异性,在不同的使用方式下每种面料所呈现出的服装效果是不同的,因此种类丰富且风格不同的传统服装面料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财富。

基于民族传统服饰面料的现代服装设计必须充分的挖掘传统服装面料的特质,在了解不同面料的质地和色泽差异等基础上,创造性地对传统面料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使得其在肌理和质感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形成多样化的面料库,最终在色彩和造型的配合下形成具有冲击力的服装视觉效果。服装面料的再创造的方法主要有再次印染设计、添加装饰性设计、反思维设计和多元组合设计等。再次印染设计是通过扎染或手绘等方式对传统面料进行平面图案设计处理,使得面料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添加装饰性设计则是在传统面料上以绣缝或热压等特殊方式添加其他质材,形成具有对比效应的立体化效果;反思维设计是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思路对传统面料进行创新性使用,如将服装拼缝或其他内部设计用于服装正面等;多元组合设计主要是通过对不同面料进行组合和搭配,创造出自由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在不同色泽和肌理及质感等的面料的自由组合过程中,形成一种超越原有单个面料的崭新的服装视觉形象。在传统服装面料的深度开发方面做的较为成功的是服装品牌天意,其将中国独有的丝绸原料进行深度研发和再设计,赋予其国际时尚气息和流行元素,创造出具有较高价值的莨绸面料,其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也树立了较好的服装品牌。

4.基于民族传统服饰纹样的现代服装设计

纹样是传统民族服装的重要特征,在很多的民族服装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纹样,有的优美简洁而明快,有的古典朴素而无华。高质量的服装纹样和图案不仅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带来积极健康的社会风貌,还体现各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传统服装纹样大体上分为写实纹样、抽象纹样和不定型纹样等三大类别。写实纹样多数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结合各种工艺和面料以各种图案纹样的形式将自然界动植物形体展现在传统服装上,体现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抽象纹样是将某类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化处理,形成具有某些共性既夸张又个性鲜明的纹样图案。不定型纹样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性和不可重复性,以反常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各种纹样图案进行混合搭配,形成看似杂乱无章而又和谐统一的画面感。

对于现代民族服装设计而言,丰富而翔实的传统民族服装纹样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传统服装纹样按图,不仅可以增加现代服装的整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面料或色彩方面的不足。基于民族传统服饰纹样的现代服装设计总体上可以采用简约概括法、主次有法和混杂搭配法等三种表现手法。简约概括法强调以简约的设计手法将纹样图案概括性地表现出来,重点关注设计元素的单纯化和精准化;主次有法则是通过纹样的色泽、形体、疏密、繁简等的对比来突出主题,使得服装整体上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混杂搭配法则在创作灵感的驱动下将各种传统纹样图案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混合搭配,使得单个纹样图案元素模糊化,同时服装整体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统一。以外,结合面料原有纹样对服装纹样图案进行再造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方法。服装品牌东北虎在服装纹样图案设计与创造方面特色鲜明,其将抽象注意的暗花纹样和几何解构的图案进行有机结合,将动物纹路和黑白大地色系创造性的使用,完美地展现东北虎独一无二的服装特性。

5.基于民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现代服装设计

传统服装工艺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传统服装工艺主要有印染工艺和传统刺绣工艺等。传统印染工艺包括蜡染、蓝印花布、扎染和夹缬等工艺。不同的印染工艺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和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苗族蜡染生动的地反映苗族的图腾崇拜文化以及对蝴蝶的喜爱等,传递着苗族历尽磨砺的发展历程。民间传统刺绣工艺最初来源于服饰上的绣饰,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和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形成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成熟的刺绣工艺。包括印染工艺和传统刺绣工艺在内的民族传统服饰工艺展现了各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成为现代民族服装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

基于民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现代服装设计必须深刻领悟传统服饰工艺的内涵,在对传统服饰工艺的历史传承和工艺特性充分掌握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着手对传统服饰工艺进行创新,以工艺的再创造促进现代服装设计的新发展。一方面,可以破传统服饰工艺的题材,以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将传统图案或字画等进行糅合和演绎,实现传统民间服饰艺术与现代流行艺术实现有机的结合,促进传统服饰工艺内涵上的再创造。另一方面,从传统服饰工艺的表现形式的再创造出发,将传统服饰工艺与现代纺织技术或现代压褶工艺技术等进行融合,结合艺术印染和压褶等后整理技术,可以实现现代服装设计的新发展。蛮一格在传统服饰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方面独树一帜,其创造性的将苗族蜡染工艺用于现代服装设计,设计出的中式多扣小棉袄以及纯棉补花棉袄等蜡染棉袄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也成为蛮一格品牌的独特之处。

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是服装行业的热点。文章在阐述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民族传统服饰造型、民族传统服饰色彩、民族传统服饰面料、民族传统服饰纹样和服饰工艺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趋向,为民族服装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如何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分析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晶.呼唤原创性设计——中国服装设计现状分析[J].美术大观, 2009,(06):116-117.

[2]吴慧捷.个性化趋势下的服装设计现状初探[J].大众文艺(理论), 2009,(12):139.

[3]宋湲.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传递特征[A].首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4.113-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