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所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6: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事务所审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事务所审计论文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误,从深圳原野、北京长城、海南中水的老三案,到东方锅炉、红光实业、琼民源的新三案,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质疑。在此审计收费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纽带,随着它对独立性的影响探讨的不断深化,对于审计收费本身的研究也由边缘转为中心,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四大”为首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顺利进驻中国并迅速占据有利位置。资料显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明显以较少的客户获得了相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较高的收入,国内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若是为了赢得客户而采取压价竞争的策略,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成本而提供相应低质量的审计服务;若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而一味提高审计收费,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将会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因此,采取正确的审计收费策略,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在此显得至关重要。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审计收费偏低现象

自2003年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始《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百家信息》,对排名前100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所在地、CPA人数等进行统计公开,以供业内外人士参考。从2003~2005这三年的数据来看,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不仅稳居前四,而且遥遥领先于国内所。以2005年度的数据为例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相比存在审计收费普遍偏低的现象。稍加分析,即可得出以下数据:排名前十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审计收入为322,054万,而“四大”中仅普华永道中天一家就以113,025万占据了前十位总审计收入的35.1%。相比之下,前十位中国内六家会计师事务所总审计收入为54,740万,仅占前十位收入总和的16.9%。“四大”中最后一名的德勤华永,其审计收入也是国内所中“老大”上海立信长江的3倍多。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缺乏统一的标准且高低相差悬殊

1.国内审计收费缺乏统一的标准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由于审计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它的价格高低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事务所认为审计费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委托人资产规模的大小,有的则认为委托人公司盈利越多,则应缴纳更高的审计费用。因此,有的事务所按总资产的一定比例计提收费,有的按客户营业收入或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收费,而更多的则是通过与客户讨价还价来确定审计收费,这是既不规范也不科学的。

2.审计收费相差悬殊

自从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4日了《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以来,沪深两市1164家上市公司共有100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1年度的审计费用。从披露的数据来看,首先,同样资产规模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费用相差悬殊。举个例子来看,格力电器与景谷林业的总资产规模分别为6.92亿元和5.56亿元,相差不大。但起审计费用却相去甚远。格力电器的审计费用为28万元,景谷林业的则为40万元。其次,同一家上市公司,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审或A、B股审计,审计费用相差也较大。例如,汕头电力2000年度由中天勤审计,审计收费仅为10万元,而2001年度改为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其费用则涨至35万元。139家需要境外审计的上市公司支付报酬的情况也是不均衡的,最多的如中石化,有毕马威审计收费高达5700万港元,而最少的如深基地B,由香港罗宾咸永道审计收费仅13.5港元,相差400多倍。

二、审计收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市场环境来分析

1.“低价式进入策略”的普遍采纳

“低价式进入策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招揽审计业务,讲最初几年的审计费设定为低于其成本,并希望通过较长的审计约定来弥补此前的损失,而采取的定价策略。近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增长较快,尤其以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居多。为了在审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普遍采纳“低价式进入策略”,从而使“低价式进入策略”成为引发审计市场价格战争的根源之一。

2.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抢占国内市场的挑战

以“四大”为首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顺利进驻中国,并迅速占有中国市场,给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四大”不仅手握着“世界500强”中大部分的老客户,更以其过硬的品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原属于国内所的大量客户,导致国内所严重的客户流失,部分国内所更是面临着生存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所审计价格的普遍下挫也是在所难免。

3.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差异导致价格竞争。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有的为有限责任制,有的则为无限责任制。从构成审计费用的三大要素:产品费用,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审计费用,‚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ƒ会计师事务所正常利润来看,承担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只以有限责任承担赔偿责任,风险成本较低,所以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审计成本收取较低的审计费用,而承担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但为了赢得有限的客户,不同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二)从政策制度背景来分析

1.采用招投标方式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形式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先定下价格,再提供与接受服务的,在这种制度形式下,审计服务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信价比”无法事先预测,故难免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以低价中标,但同时也提供低质量的服务。给客户的利益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形象都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据业内人士分析,招投标方式形式上是招投标双方相互选择的公平竞争方式,由于其容易造成价格恶性竞争,实质上是“价格招投标”,价低者得。价格决定一切。由此可见价格招投标方式是不合理的。

2.官定不合理收费标准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内业界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有的是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共同制定收费标准,而有则仍然沿用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前政府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没有制定新的收费标准。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审计准则越来越完善,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注册会计师开展更多的工作,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这样势必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审计收费标准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审计执业环境。偏低的审计收费标准导致国内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陷入无利经营,甚至是亏损经营的困境。更为严重的是,据调查发现,某些地方政府为扶持国有企业,下发文件规定扶贫地区企业无论资产规模多大,会计师事务所收取工商年检费不得超过1万元,破产、清算、转制等审计收费一律减半,以牺牲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为代价来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将本应当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承担的补助任务转嫁于民间中介组织,这是极为不合理的。政府过度干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收费,可能会导致这一新兴行业秩序更为混乱,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另外,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国内业界的审计收费采取政府指导价,并且存在某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审计收费,收费标准偏低等不合理现象。然而,相比之下在我国境内营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收费却从不受国内政府收费标准的约束。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以高收费揽得优质客户,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低得收费标准下为求生存,只得争取规模效应再次压价以吸引客户。然而审计质量再也无法得到保证,这种有失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会计师事物所以低收费败给了国际“四大”的高收费。

3.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来分析

首先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在思想上短期意识严重,缺乏战略眼光。它们不注重于改善自身的业务能力,拓展业务的广度,反而专注于以低价招徕客户,因此引发数量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价格战争的旋涡之中。其次,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小型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林立的现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资产规模较大,雄厚的实力保证了它们在遭遇诉讼之后较强的赔付能力,故在制定审计收费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到预期损失费用的因素,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的,赔付能力有限,所以考虑较少或者根本不考虑预期损失费用的因素,因此相应地敢于给出低的审计定价,容易造成业内审计收费秩序混乱。

三、对解决审计收费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制定科学的审计收费标准

为避免以上审计收费秩序混乱的现象,制定统一、公开的审计收费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国家大都采取以人工小时为基础的审计收费标准,鉴于影响审计产品费用的三大因素:委托人规模、总体财务状况和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廖洪、白华,2001),建议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考虑上述三大因素对审计工作量的影响,在确定具体的人员配备和工时,结合不同审计人员小时收费的差异,拟定出具体的审计收费标准。同时在此标准下根据审计人员的配备差异、地理位置的差异体现出合理的质量差价、地理差价。

2.改进招投标方式

首先应采取最低限价策略。招投标方式最不可取的地方在于容易引发低价竞争的现象,有关部门根据投标单位的综合情况制定出价格最低线。若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给出低于最低线的价格,则禁止其参与后续的招投标工作。其次,委托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其给出的服务价格,应充分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规模、服务质量等因素,给出综合评价。最后,应采取措施提高招投标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制定出指导性政策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聘用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3.制定相关的惩罚制度,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在出台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之后,再配套制定相关的惩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可对于不同程度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所给予罚款、行政处罚等不同层次的惩罚措施,以保证审计收费标准的顺利措施。

4.建议采取双审制度

双审制度,即一家上市公司的审计必须由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共同进行,且必须为国际“四大”之一和一家国内所。双审制度和单审制度相比较,其优越性在于既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既降低或有收费等乱收费现象发生的机率,又可以缓解业内的恶性竞争,以及审计收费在国际所与国内所之间,不同地区的事务所之间相差悬殊的现象。

(二)改进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

1.加强国内会计师自身规模的建设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应扩大自身规模,拓展其业务的广度。首先,是因为在上文已经论述到的国内因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众多,而引起价格恶性竞争的现象;其次,在审计收费的高低上,上市公司的规模起决定性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品牌没有决定性影响(周红,2004),因而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不会引起价格垄断。因此,只有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才能应对中国会计审计市场发展对审计服务质量和多样化日益强大的需求。

那么如何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呢?强强联合不失为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可以相互弥补业务广度、工作方法上的不足,也便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大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2.在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上更为灵活

由于国内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收费上远不如“四大”。那么国内所可以采取“钻空子”的策略,在保证审计服务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四大”涉及较少的领域,如税务、工程造价、资产评估等,以在这些业务上的发展强大来弥补审计服务的“弱势”。

参考文献:

[1]廖洪、白华.2001.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8:028

[2]姜虹.2003.对我国审计收费制度指定及收费现状的理性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学报2003;7:017

[3]周红.2004.从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收费看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改革当代财经2004;5:026

[4]《会计师审计收费研究》课题组.2005.会计师事务所收费监管制度分析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5;3:001

[5]余峥.2005.做大做强国内所系列报道(二)站在存亡的十字路口中国财经报

篇2

二、审计同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

会计审计风险偏大,经常因审计人员审计方法的失误以及舞弊行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同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举报,由于企业的盈利性,设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片面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对真实信息的追求,对同业者舞弊行为司空见惯,审计行业行风偏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降低。

三、我国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充分的保证注册会计师机构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因此,事务所必须进行有效的事务所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充分的保证注册会计师机构的独立性,使得其能够不受干预和影响,顺利的进行注册会计师工作,不但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还能进一步推动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结果的实用性。注册会计师机构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对事务所的任何人、任何事进行数据的审计调查,但是,不被上级领导以及同事进行事后报复”。因此,要保证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独立性,事务所的上级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好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及权力保障机制,从而尽可能的保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人员的利益不受侵犯,维护事务所内部的公平、公正。

(二)建立完善的事务所会计注册规范。(1)实现科学的注册会计师的分工及管理。为了解决注册会计师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优化了注册会计师的结构,通过工作人员的增加以及分组,实现科学的分工和管理,进一步协调了工作人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财务风险的规避。另外,国内事务所正在积极的购进先进的财务审计管理系统,努力通过高科技实现自动化较高的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为事务所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意见。(2)以事务所文化为链条构建注册会计师体系。事务所文化是一个事务所的灵魂,而且事务所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能够把员工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发挥团体的力量。因此通过事务所文化的宣传和影响,从而推动注册会计师文化的建立,以链条的形式,构建一个统一的注册会计师体系。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逐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以及道德素质是促进审计风险降低的一个主要措施,通过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方法的准确性,减少在审计过程中工作的失误,从而降低给企业造成经营损失的风险。通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减少在审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并不断提高审计的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其责任意识,从而更为负责的进行审计工作,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健全同业互查制度。所谓同业互查就是由另一家会计事务所或者独立审计组指定相关的检察人员对一家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制度进行调查以及评估,从而有效地减少会计审计人员的舞弊行为,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注册师审计行业的整体审计力量。利用同行之间的竞争意识,不断促进同业之间的监督,减少审计失误的现象发生,从而促进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

篇3

1.2解释变量的选择。本文拟选择虚拟变量Year为解释变量,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合并中、合并后的年度,Year为-1时,代表合并前一年;Year为0时,代表合并当年;Year为1时,代表合并后一年。通过对比该变量取不同值时,被解释变量。|DAi|的变化情况,以此检验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3控制变量的选择。影响公司的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国内外已经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总结,本文选取了LnA、Lev、Roa、Cfo、Rec/Ta五个对审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作为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

2.样本数据的选择。

2.1合并事务所样本的选择。2009年5月8日财政部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中指出要重点培育五到十家年收入规模在三十亿元且在国际上具备良好的声誉和竞争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以及走入国际市场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此之后,伴随着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进行的大规模的合并重组,我国的审计市场掀起了自上世纪末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合并重组的浪潮,从而彻底颠覆了以前年度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情况。直至2010年12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与香港有关部门就落实内地与香港在对方上市的公司可选择以本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本地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的事宜达成共识。内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有资格承接并对H股进行审计的资格正是财政部对我国内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领域。此次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资格业务的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共有12家,其中有四家是“国际四大”在本土的分所,其余八家为土生土长的具有较大规模且达到一定标准的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本文所选的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10年起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8家内地所为研究样本。他们分别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2合并事务所客户样本的选择。(1)本文选取的合并事务所样本为2006年到2010年之间进行过合并重组的8家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该样本在合并前一期、合并当期及合并后一期的审计质量进行检验,则这些样本的上市公司客户的研究区间可能为2005年到2011年。(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及ST、*ST、PT类公司。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和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而T类公司往往有强烈的盈余操作动机使得数据常出现异常的情况,该指标不具有可靠性,所以本文在确定事务所客户样本时,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及T类公司。(3)在选取的这八家“合并事务所”的客户中,会出现少数的上市公司客户重合的现象,如在合并前一年的各“合并事务所”客户样本中可能同时存在同一家上市公司。这是由这八家样本事务所的合并年度不同造成的,在这个时间间隔中客户有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故只要审计年度不同且审计师不同,同一家客户是被允许多次纳入样本中的。

篇4

我国的审计并非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政府部门。并且,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为中小非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迫于政府监管机构的压力而委托事务所审核其财务报表,从而引起审计服务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些事务所为了求生存,谋利润,以降低审计收费来吸引客户,有的甚至同企业经营者共同粉饰财务报表,出具虚假审计财务报告。

(二)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不完善

2006年2月15日我国出台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在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审计目标、一般原则、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对追究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的相关规定较为完善,而对其民事责任承担方法、损失赔偿的范围及计算方法,则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且政府相关部门对其监督和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互查措施流于形式。由于对审计违规惩治力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审计人员忽视违反法律法规会带来的后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具虚假财务报表。

(三)审计三方关系失衡

审计三方关系包括第一关系人,即审计主体(审计机构或人员);第二关系人,即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财产经营者);第三关系人,即审计委托者(财产所有者)。审计三方关系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即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大部分为中小非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往往由一人或几人创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即审计客体与审计委托者一致。审计三方关系变为两方关系,独立的、客观公正的审计也将不复存在。

(四)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

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两极化现象。一部分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员,知识结构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一部分是刚毕业,工作经验严重不足。且事务所不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虽然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但后续教育的缺少,使得先前的工作经验并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提供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而部分注册会计师因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不能弥补该漏洞,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以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作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它要求注册会计师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不一,事务所内部激励机制不合理,内部章程不完善,审计人员工作涣散,无责任心,甚至有些事务所因为将工资与审核数量挂钩,促使了一些注册会计师为了金钱迎合被审计单位,与其串通作弊。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应对建议

(一)创造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拓展业务范围。

明确市场定位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审核财务报表重要性的灌输,而不是简单地硬性规定,使中小型企业经营者真正意识到审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主动地寻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报表。相应地增大了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压力下以降低收费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来招揽客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一般地审计业务外,还可增加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私营或小型企业的账务处理情况混乱,事务所可为私营企业或小型企业提供记账、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单处理等业务。这样既为事务所提供了其他业务收入,又借助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减少了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现在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纳税义务和权利,关注自己的纳税负担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事务所可为企业提供税收筹划服务,办理企业的各种税务工作等。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拓宽业务范围时,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合理利用人才,以一项业务为主体,其他业务为副体,办出自身特色,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

(二)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我国相关法律应出台对审计违规的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承担方法,加大惩罚力度。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各级财政审计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管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政府也须意识到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要重视小型事务所的发展,加强对其的监管与督促。各级财政审计机关应真正落实不定时地抽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状况的举措,并将抽查情况公布,增加监管的透明度。此外,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并鼓励社会公众向监管机关提供违规审计的线索。

(三)重构审计三方关系

在审计三方关系失衡的状态下,需要新增一个审计关系人,即第三关系人,即审计委托者。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不存在,更没有公司监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也不是上市企业,没有预期的使用者。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政府部门,因此笔者认为:可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下成立一个组织作为审计委托者,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可以该组织作为审计委托人,寻求事务所审核其财务报表,对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组织作为预期使用者可鉴定这份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这样既重新构造了审计三方关系人,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组织也可起到监管作用,减少事务所同企业勾结、粉饰财务报表、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

(四)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

事务所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新准则颁布或法律法规有变动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知识,尽快将新准则运用到工作当中,但是鉴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本身资金缺乏,存在着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困扰。因此笔者认为:事务所可与某个学校签定协议书,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最新的准则、法律法规;学校可派实习生到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实务操作,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扎下坚实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过程中积累经验,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正确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成本。如在新准则中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新审计模型将企业经营风险纳入整个审计体系,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成本。审计人员在采用审计模型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具体确定审计模型。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采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降低审计成本,又能保证审计质量。

篇5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基本结构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历史很短且走过一段弯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不太重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突出表现为审计质量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我国目前审计质量普遍低下的局面和此不无关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为整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在组织方面,其规定了体系中人的机构设置、人的职责,这是体系运行的基础;在体系的日常运行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的基本制度,比如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质量监控政策、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规定、项目组如何产生、争议的处置、计算机体系的使用管理、保密、奖惩等;在具体项目的执行方面,规定了审计项目执行方式;在体系的维护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方式、体系的定期检查和改善等。因此,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主要由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体系维护制度组成。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制度

1.事务所的组织机构设置。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是一个一个的项目,各个项目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应体现这种特征。因此,事务所内部的组织结构一般是以项目负责人职权为主要权力的项目式矩阵结构。在职能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体系应满足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立和协调,既体现分工的专业化效率,又确保互相牵制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

2.事务所的职责分工。组织分工主要解决事务所管理层级的设置和职责的分工布置等新问题。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征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调整组织架构。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组织分工一般采取所长负责制和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其主要区别为摘要:前者是由所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业务负全面责任;后者则是由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为事务所的最高权力机构。两种组织形式的组成人员都包括摘要: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注册会计师、业务助理和其他工作人员。

(二)管理制度

1.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①独立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超然独立的心态在实质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人或其它机构。为保证独立性,当存在《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所述的各种利害关系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果断回避。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家庭关系、投资参股行为的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非凡注重不应因某一注册会计师工作能力强且效率高,或因某一客户是由其自行联系的,而放弃对独立原则的考虑。和客户存在某一利害关系时,也不能因这一关系比较隐秘而心存侥幸地放弃对独立原则的遵循。②客观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对相关审计项目的调查、判定及据以形成审计结论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克服主观臆断、注重调查探究,从而作为恰当的专业判定。不应因利益的驱使、客户的许诺、权力方的保证而放弃专业判定或改变审计结论。③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正直、老实的品质,公正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以严谨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执业本领从事各项审计工作。没有公正的执业态度,便没有客观的判定。坚持公正原则,是保证执业质量的起码要求。

2.质量控制政策。从管理制度方面来阐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来制定和运用质量控制政策。①全面提高执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执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达到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应该以应有的执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确保全体执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合理的工作委派制度。在日常审计业务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审计工作分派给那些环境所要求的具有技术练习和业务熟练水平的人员。③完善的督导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分级督导制度,所有层次的工作均应当得到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合理保证完成的工作符合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的具体规定。④健全的咨询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咨询事务所内部或外部具有适当知识和技能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并且要善于利用专家的工作。⑤完善业务承接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外承接审计业务时,应该量力而行,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经营范围和独立性,也要仔细分析和探究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信誉度和品行。⑥有效运行监控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监控质量控制政策的持续性和其运行的有效性。

3.知识管理和人员调配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员工的组织学习。由于事务所从业人员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并需要不断地补充以跟上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的修改,因此,加紧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对CPA的后续教育是注册会计师保证执业能力的前提。事务所应当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员工培训。对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部门经理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后续教育,加强对新知识、新制度和准则的学习,以跟上实际需要。在对员工的培训中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员工培训,使员工接受事务所文化的熏陶,将事务所文化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心中,并用事务所文化统一员工的意志,使其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4.事故处理制度。建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即对审计工作中发生的质量事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当审计工作中发生质量事故时,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职责划分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并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其考评挂钩。此外,不少事务所存在质量事故是由于各层次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出现新问题。同步协调是指事务所中所有相互依靠的环节协调起来,并和事务所的整体目标相联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同步协调就会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种协调需要事务所高层管理者的参和。因此,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事务所应加强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工作。

5.考评和奖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优秀的人才是事务所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需要从观念上把注册会计师当作资产而不是成本,在考评和奖惩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不要处处讲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实现双赢的目标,力求事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考评和奖惩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分级绩效考评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激励机制。

(三)业务执行制度

1.承接和保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承接是审计服务循环的起点,保持业务即决定客户持续的过程,也是会计师风险管理计划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业务的承接和保持在于确保所承接和保持的客户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摘要:高品质的企业和高品质的管理阶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最大的单一风险可能是和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关联的客户的品质不符合事务所的标准。因此,识别客户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以前曾接受委托业务的委托人,会计师事务所应结合以往的实际情况,考虑此次委托的目的是否和以往一致及对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对初次接受委托的委托人,应初步考查其业务性质、所处行业及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并考虑本所完成该审计业务的实际能力。对即使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也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的业务,应考虑拒绝接受委托或解除业务约定;对近期已更换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着重考查管理当局的人品是否正直老实。对频繁更换重要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重点考查更换的原因、委托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是否已陷入财务困境。对委托人示意出具不当或不实证实的,应拒绝接受委托。因此,在接受新客户或继续接受原有客户的委任前,应对该客户进行评估。决定接受或继续接受委任时,应考虑客户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的品德、本身的超然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其他风险因素。其中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摘要:管理阶层品德即客户的诚信;管理阶层对正确财务报告及有效内部控制之承诺和重视;企业之未来性或生存能力。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服务客户的能力包括摘要:具备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的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承接和保持业务的程序为预备性调查;形成记录;持续考察和评价。

2.计划和执行业务。执行审计业务有相当多的步骤,通常把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预备阶段、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并把审计实施阶段称为审计外勤工作阶段,把审计报告阶段称为完成审计工作阶段。①审计计划。审计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审计师有的放矢的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摘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信息体系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最后审核审计计划。②审计执行业务。审计执行业务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进行取证和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执行业务出于对质量控制制度的持续考虑和评价,调整审计方案、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内容包括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交易处理、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及其它数据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③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其主要工作有摘要: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3.利用专家工作。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针对评估的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会同被审计单位或独立获取专家的报告、意见、估价和说明等形式的审计证据。实施利用专家工作的监控需要清楚地回答如下的新问题摘要:什么是专家;要专家干什么;事务所是否需要专家;所聘请的专家能否有专业胜任能力;这些专家是否客观、独立;如何评价专家工作的结果;如何在审计结论中反映专家的工作。只有对利用专家的工作进行适时监控和规范,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

4.获取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新问题,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在数量上应满足充分性的要求,在质量上应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如摘要: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获取证据,并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要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审计证据能满足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客观正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并且整个审计过程都必须记录在案即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5.形成工作记录。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后续审计时检查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都应当形成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具体的工作过程、分析判定、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审计结论和意见等,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

6.编制和发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业务的最终产品,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证据充分、意见适当;审计报告在签发之前必须经过三级复核;签发审计报告必须符合规定的程序。

7.复核。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摘要:①项目负责人依变化的审计事项对总体审计计划的修订是否适当有效,助理人员是否已及时修订并实施了具体审计程序。②对委托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③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委托人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定是否正确,助理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新问题的态度、采取办法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意见的表达类型及方式是否恰当。

(四)维护制度

1.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减少生产次品和提供低服务的可能性。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最大新问题就是执行。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体系化的方式,执行的核心在于三个流程摘要: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它们之间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一个方面的流程时,必须考虑到其他方面。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需要评估考虑事务所现有的人员能力、事务所的发展战略和其具体的管理操作方式。事务所最高管理者也必须亲自参和评估过程中,以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

2.检查和调整制度。事务所应当制定检查计划,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及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实施必要的检查,以确定其所完成的具体审计工作是否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及本所业务规范的要求进行;是否对已完成的审计工作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予以记录;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审计新问题或重大审计事项并判定其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如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决定是否追加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从而达到最终审计目的。检查计划通常包括检验和复查两个方面。检查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完成的,也可以委托所外人员来执行。检查程序主要依靠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权责划分。事务所应设计、制定检查程序的目的和程序表,有关检查范围的指引,建立检查活动的时间表及为检查者和审计小组提供解决异议的程序。

三、结论

制度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子体系之一,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得以健康、高效运行的基础。本文首先探索了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认为制度子体系主要由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维护制度等四个方面组成,然后阐述了各类制度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从体系的角度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摘要:

[1孙强.信息体系审计摘要:平安、风险管理和控制[M.北京摘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思维,石盈,巫丽兰.现代审计学[M.北京摘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余玉苗.审计学[M.武汉摘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4]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1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11]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07)

[12]杨涛,赵丽娟.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产权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04)

[13]吕鹏,陈小悦.有限责任制、无限责任制与审计质量:一个博弈的视角[J].审计研究.2005(02)

[14]章立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2005(04)

[15]张立民,李洁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文化研究述要[J].审计研究.2005(01)

[16]张艳,李书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4(04)

[17]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

[18]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01)

[19]罗栋梁.上市公司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02)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蔡飞.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效益审计[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

[2]黄仁芬.A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张玲玲.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乔艳燕.职工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战迪.SL药业有限公司纳税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篇7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篇8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诞生与发展过程中,审计一直是其传统主导业务,审计业务是其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半政府性质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能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审计业务,而且能提供运用和加工可供决策的会计信息的增值服务,如管理咨询、税务等。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决策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审计对于审计委托人也不再是其唯一的需求了。在需求方有需求和供求方也有能力提供满足需求方要求服务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服务业务应运而生并且不断扩大。

一、非审计服务发展现状

通过表1给出的1999-2005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1999-2005年期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从1999年的52.3亿元到2005年的183亿元,其中审计收入也一直是稳步上升趋势,都在总收入的70%左右。非审计服务收入发展所占较绝对数与比重较小,如咨询服务从1999年的3.1亿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9.1亿元,相对比重大致徘徊在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发展单一、滞后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成立的特殊背景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原来的挂靠单位到后来的独立运作与经营,其成立时的特殊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早期业务主要由主管部门指定。在一定的行业、一定的行政区域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居于垄断地位,如验资主要集中于工商部门的事务所,国有企业审计、国有企业基建预决算审计主要集中于审计部门的事务所,税务主要集中于税务部门的事务所,这足以保持或维持事务所基本的生存,事务所缺乏拓展其业务的动力。市场化运作以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不能随便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成本不低。因此即使市场化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也是有一定保障的,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非审计服务的收入高低影响不大。

(二)现有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政府主导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专长于某些领域,如税务部门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擅长对税务咨询与,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以及其他管理咨询服务则不一定能胜任。同时我国政出多门,各方要求、标准不一,要做到各方满意是很艰难的,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力有时候显得非常的重要。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没有哪个企业,哪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个行业都是专家。这种人为的市场格局很不利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吸引其留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技术支撑。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变革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时候具有强烈的政府色彩,其成立后的发展变迁也同样有着“无形的手”的强大影响。从挂靠到脱钩,从从业资格的认定到业务的划分,一系列的强势改革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也使会计师事务所陷入剧烈的动荡变革期,业务拓展能力与精力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显然,事务所本身的动荡也不利于非审计服务的发展。

(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积淀有限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会计师事务所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不可忽略的现实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发展只有短短的20多年,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力量都用在拓展现有审计市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与营销能力和多元化服务人才,积累的人才与技术有限。因此,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基本条件的审计业务发展都十分有限,更何况非审计服务!

(五)缺少行业管理组织对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市场的推动和促进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审批和管理本会会员,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办理注册会计师注册;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制定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对违反行业自律管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戒;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组织和推动会员培训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宣传;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支持会员依法执业,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代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国际交往活动;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机关委托或授权的其他有关工作。可见,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主要是管理机构,较少涉及业务与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市场的推动。

可见,无论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还是行业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都是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发展有限的重要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 白华,吴春.论提供非审计服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J].上海会计,2002,(3).

[2] 陈丽蓉,李红.基于委托视角的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06).

[3] 鲍童,刘铮.提高审计独立性――关于禁止注册会计师从事非审计服务的利弊观.现代企业,2004,(08).

[4] 程小琴.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J].市场经济研究,2002,(5).

[5] 李海燕.理性看待我国非审计服务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8,(02).

[6] 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路远志,郭彦斌.非审计服务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J].财会研究,2007,(04).

[8] 桑笑.对是否将审计业务剥离的探讨[J]. 技术经济,2003,(11).

篇9

一、引言

张继勋、刘立成(2006)把审计费用定义为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审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钟红(2008)指出自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脱钩制实施,以及2001年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使我国成为公开披露审计费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使审计费用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姚可(2007)也认为审计费用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已经被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而非研究的前提。我国较早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问题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写的《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他发现有11个变量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但他使用的数据来自证监会的调查问卷而非公开披露的数据,权威性不够。

研究审计费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从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监管者对审计市场的了解,从而对证券市场和审计师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而我国的研究始于2000年,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针对中国国情,也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二、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1、审计成本。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审计成本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由于审计对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和审计收费的提高。钱华(2006)用B股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3年的数据,张海安(2007)和焦莹芳(2007)分别用A股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回归分析均得出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变化越大的结论。另外,毛钟红(2008)还发现被审计单位所属独立核算单位数量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必然带来较高的审计费用。其二,张海安(2007)认为审计对象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被审计资产以固定资产为主,审计过程中进行的真实性验证花费时间较少,工作量的减少会带来审计费用的减少;而劳动密集型行业,被审计资产以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主,无论是对存货的监盘还是对应收账款的函证都需要较多时间,审计费用自然较高。其三,张海安(2007)认为较高的盈利状况意味着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小,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几率较小,从而降低了审计成本,相反,较低的盈利状况则意味着审计费用的提高。其四,在工作量相同时,事务所薪资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必然带来审计费用提高。张海安(2007)在工资水平较高的京、津、沪、粤、浙等地区,审计费用并未因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有所降低,反而高于其他地区。

2、审计意见类型。审计质量关系到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对公司的声誉和后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常见的度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就是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王玉华(2004)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在面临可能的审计风险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发表“清洁”审计意见,收取较高费用,弥补未来审计失败可能带来的损失;二是发表“非清洁”审计意见,以规避可能的审计风险。陈平、戴志燕(2008)根据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投入审计工作的成本越高,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越大,审计收费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出具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等有所上升,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出具更加谨慎,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毛钟红(2008)采用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也得出审计意见类型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但赵国宇、王善平(2008)却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因为较高的审计收费而严重地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还是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我国审计市场基本不存在通过审计收费来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或许这与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审计收费有直接的关系。

3、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外的私人分散企业不同,我国企业大部分是国有控股的股权集中制,对于这一因素的研究很具中国特色,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王小华(2005)从审计服务需求角度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导致的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中委托人对人缺乏监督动机,审计服务需求较低,公司对于审计费用的支付总数相对较少;民营企业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外部股东更希望通过审计服务来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此对审计费用的支付总数较多。但蔡吉普(2007)运用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从审计风险角度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董事会规模和大股东持股方面占有优势,它采用董事会规模和大股东监控的治理模式;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方面明显占优,它运用独立董事监督和股权激励的治理方式,管理层对董事会的控制力较强,审计风险低,审计费用也较低。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费用时通常会结合公司控制权的性质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他还认为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约束管理者行为,减少其直接操纵公司利润的机会,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同时也能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4、盈余管理。一般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复杂,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因此审计收费也应越高。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2006)与钟怡、孙月忠(2008)先后采用2003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自政府2002年对审计市场加强管制以来,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焦莹芳(2007)认为在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增强,很可能会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而且会优先选择与原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意见。赵国宇、王善平(2008)采用分行业估计并且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行业特征参数的截面Jones 模型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审计收费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上市公司通过增加审计费用获得了更为宽松的盈余管理机会。

由此可见,虽然各学者采用的数据和模型都不相同,但最终都一致认同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5、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例如毛钟红(2008)认为反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对审计费用影响不明显,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政府的监管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事务所开始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焦莹芳(2007)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和对外担保额作为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采用截止200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一定程度上对审计风险进行了考虑。

6、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代表着事务所的规模和公信力。“四大”的高收费在我国审计市场显得尤为突出,王小华(2005)和钱华(2006)采用实证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成正比关系。陈平,戴志燕(2008)选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国内外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数据,通过比较发现国外事务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费远高于国内的事务所。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审计人员素质较高,审计责任感强,审计的成本就较高,并且具有质量保证,即使审计失败,其赔偿能力也较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较小,因此,公司也愿意为聘请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

7、中小企业和IPO企业的影响因素。我国对于特殊实体的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只涉及了中小企业和IPO企业。刘继红、周仁俊(2008)发现在中小企业板块中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初次审计合约与审计任期、审计风险。而孙娜(2009)收集了1999年至2006年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0)样本,研究发现我国IPO审计收费仍受到客户资产规模、审计师规模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都具有普遍性。并且2001年以前的IPO审计收费明显低于2001年以后,说明IPO审计收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幅提高。此外,她还发现一些IPO特有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在IPO期间发生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会导致审计收费提高;事务所在同时为客户提供IPO审计与验资服务时,审计收费较高。

三、研究评述

随着2001年年报开始披露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以来,我国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从规范性方面研究,还涌现出了许多实证研究,学者们以Simunic模型为基础,针对中国特色设定了相关变量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我国特有的影响因素,例如:公司治理结构。但选取的样本数据都2006年以前的,过于陈旧,应该收集近几年的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

我国学者所建立的审计费用模型,可决系数都较低,一般在0.4左右,可能是遗漏了一些重要变量,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模型,增加模型的解释力度。

此外,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审计市场也不例外,但是审计质量的高低如何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替代变量,有的学者采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四大”来衡量,但是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我国国内的事务所审计质量比“四大”差,所以这个变量选取的合理性有待考证。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国现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深入或还未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非审计业务。随着企业对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的需求增加,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开展非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非审计业务导致的企业与事务所的关系变化等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研究。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不同,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变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内部管理的替代变量,但是应该设哪几个变量才更合理,才更能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的状况,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此做出研究,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4、特殊实体中的特殊影响因素。我国现阶段对特殊实体的研究只涉及了中小企业和IPO企业,并且得出的结论都具有普遍性,没有提出特殊的影响因素,参考价值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针对特定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进行研究,找出作用于它们的特殊影响因素,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7).

[2] 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3] 毛钟红: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4] 姚可:关于我国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时代金融,2007(5).

[5] 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6]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7] 钱华: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来自我国B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3).

[8] 张海安: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

[9] 焦莹芳: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深市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 王玉华:试论审计费用于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11] 陈平、戴志燕:基于审计关系主体的审计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12] 赵国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审计收费与审计独立性[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

[13] 王小华: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 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15] 刘运国、麦剑青:审计费用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2).

[16] 钟怡、孙月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9).

[17] 刘继红、周仁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08(7).

[18] 孙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计收费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3).

[19] 郭小丽:中国审计费用专题文献综述[J].金融观察,2009(1).

[20] 陈祥禧:浅谈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科学咨询,2008(9).

[21]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22]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23] 周萍、李占国:中美审计收费的比较启示[J].会计之友,2007(6).

[24] 司伟:基于审计风险角度的审计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07(2).

[25] 张春雨:关于审计收费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7).

篇10

一、引言

审计市场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的方法,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为SCP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产业组织是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部分和政府公共政策组成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在决定某一产业市场绩效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获得好的市场绩效,关键是运用政府公共政策来调节市场结构,促使其达到合理的状态。在哈佛学派之后,产业组织理论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许多学者针对哈佛学派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却没有放弃SCP的基本框架。基于产业组织角度的审计市场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已有对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研究综述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市场结构方面,这与当时会计师事务所不断进行合并扩张,审计市场集中度加强的现实状况有关。哈佛学派的贝恩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集中度、进入条件与利润假说”,即在集中度高到使有效串谋成为可能的条件下,少数大企业之间的串谋会提高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并且新企业的进入也比较困难,那么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就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假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一项基本依据。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大规模的合并导致美国政府等对由此可能带来审计市场效率降低忧心忡忡。国外关于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就此展开。

二、我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综述

( 一 )审计市场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行业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从而实现收益递增的现象。在某一特定市场上,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效率越高,其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就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从规模经济的含义可以看出,对其进行衡量需要对成本进行计量、产出进行度量等。但是对于审计行业而言,审计成本往往无从获得,同时对于审计产品其质量不能直观衡量,因此研究审计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时,必须突破限定的范围,采用替代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徐正刚(2006)指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事务所盈利能力、审计质量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规模效益递增是事务所之间不断进行兼并、联合以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致使西方审计市场上呈现出“四大”寡头垄断的格局,历史上形成的竞争优势则使得其他会计师事务很难对其展开有力的挑战,市场竞争态势相对稳定。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处于混沌分化阶段,尚未出现重量级的大型本土事务所。这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屡屡出现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所以优化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需要使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规模化发展。刘明辉、徐正刚(2005)指出由于审计行业资产专用性低、审计产品的异质性和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联合提生的合约范围经济等原因,审计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运用“生存竞争法”分析发现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四大”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且其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客户市场上,即使在该市场内部,其客户也大多为规模更大的公司。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则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规模越小其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越明显,原因在于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监管当局不信任、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及缺乏国际经验等。

( 二 )审计市场集中度 Mark L.DeFond, T.J.Wong and Shuhua Li(1999)的研究以新审计准则的这一事件为契机,以1993年至1996年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独立审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但却出现证券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和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规避。吴溪(2001)延续DeFond,Wong和Shuhua Li(1999)的研究,考察了1997年至1999年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按照客户股本总额的市场份额排名,无论是前10位还是前20位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1999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两部分的研究可以发现1993年至1999年期间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和监管约束的加强,可能导致某些高级差的会计师事务所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伴随了审计市场集中度的降低。余玉苗(2001)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1999年报审计进行统计,分析客户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倾向于完全竞争的结构,但与此同时本地客户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占有较高比例使得审计市场结构带有强地域性色彩。这种市场结构暴露出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的缺陷,阻碍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的发展和独立性。根据发达国家审计市场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应该建立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这样有利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发展。夏冬林、林震昃(2003)从市场集中度、审计收费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了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以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披露的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为依据,计算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发现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很低。同时选用2000年和2001年的样本测算审计收费水平,发现随着上市公司资产的增大,审计收费占公司资产的比例明显递减;从总体情况上看,审计收费接近于各地法规规定的水平,多数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集中于最低审计收费标准范围;对于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的争夺越为激烈,价格相对更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国审计市场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周红(2002)曾经通过对法英美审计市场和集中度的比较得出结论,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中存在两个问题,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太小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太少,而在针对前一点问题上政府采取的合并做大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易琮(2002)以1997年至2000年之间国内各会计师事务所的各年业务收入资料为基础,将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上市公司审计之外的整个审计市场,按业务收入为参变量,分别统计了“所”和“二十大所”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总额,计算得出不论是“所”还是“二十大所”,其市场集中度都在提高。除此之外,在1998年至2000年的证券审计市场中,我国的“二十大所”的市场集中度也在逐年升高。这个结果表明,在经过脱钩改制之后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审计市场的集中度逐年提高,换言之,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张立民、管劲松(2004)利用2002年A股证券市场的数据分别计算了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和离散度,发现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CR10,CR20和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数值都比较低,未形成垄断竞争关系。同时因为行政力量的干预,在我国审计市场中的地域分割现象严重。刘桂良、牟谦(2008)在分析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时将审计市场集中度、行业专长、进入退出壁垒和审计市场地域性作为自变量,通过对2004和2005年A股证券市场的分析发现,审计行业集中度提高,在多数行业中都有行业领导者,并且地方保护主义有所下降。笔者在(表1)中将上述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衡量结果进行了总结,从(表1)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5年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对于同一年度集中度的考察,不同的学者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笔者在(表2)中还给出了不同的研究者在计算市场集中度CRn所使用的指标,从表中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由于早期事务所收入不可获得,或者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支付给事务所的费用不完全等原因,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衡量指标,这也使得计算的集中度产生不小的差异。在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衡量指标的选取是个关键的问题。CRn衡量市场集中度本身存在缺陷,即其不能反映全部企业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只反映了最大的n个企业的总体规模分布状况。同样的,在对审计行业的衡量中,CRn也不能有效的反映出所有事务所的分布状况。而国内的研究却局限于CRn指标的应用,缺少从其它角度考察审计市场结构。综观主流观点可以发现,无论发达国家成熟审计市场的范式还是已有国外文献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审计市场集中利于审计市场绩效的提高,如在美国,审计行业被认为具备典型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特征(Bandyopadhyay and Kao, 2001)。因此在我国进行的多次审计市场结构调整中都将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作为目的之一,众多学者也认为我国审计市场的有效结构应该是寡占型的。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审计市场的寡占型结构有利于审计市场的发展,但也有研究认为这种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实际上是扭曲的,通过分析发现审计市场开始出现集中度下降的趋势。如周红(2005)通过对世界最大40家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审计100强的数据分析,证明了近年来国际审计市场的趋势是集中度在降低和“四大”的寡占市场地位开始减弱。这是由于“事务所审计质量与其规模成正比”的观念开始动摇,并且“四大”规模过大垄断市场的观点也开始形成,致使陆续开始出现限制“四大”的政策等。周红还认为审计市场结构的优化程度应该与所服务的股票市场的集中度相适应。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审计市场的结构反而好于美国审计市场。因此在我国审计市场发展过程中应该扶植和鼓励国内事务所的发展,避免给“四大”的超国民待遇。

( 三 )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大部分企业都从事一定程度的专业化生产,即使是在从事多元化生产的企业中,也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此。并且审计产品的差异在于产品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很难辨别的,但是这种矛盾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纵向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得以缓解,包括培育高质量的声誉以及行业专长。 因此,在审计行业中专门化程度的研究也是市场结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英姿(2001)首次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为样本,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情况,并借用了Zeff和Fossum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的方法,立足于特定行业,用某一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其判断标准是:如果在某一行业中,按客户总资产或主营业务收入衡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超过4%,就认为该会计师事务所在此行业审计中具有行业专门化水平。统计结果表明,按行业性质和上市公司数量划分,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行业中,具备行业专门化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而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行业中,具备行业专门化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则较少。夏立军(2004)对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的衡量、行业专长与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研究的现状,认为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师行为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业专长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和审计效率等审计绩效变量的机理。关于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他指出不应直接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而应着重考察审计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成本构成;并认为考察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客户财务报告质量、盈余的股价反应、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舞弊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验证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李慧、余玉苗(2005)对行业专门化与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优势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行业专门化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扩大行业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取得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增长和更多的审计收费溢价以及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流动性等方面,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具有核心竞争力。文章还指出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应首先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规模,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从行业市场规模、发展前景等角度考虑,慎重选择将聚焦发展的行业,另外还要充分关注行业专门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韩洪灵、陈汉文(2007)以2002年至200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总体研究对象,以Defond,Francis和Wong(2000)及Casterella(2004)等人的模型为基准,并参照国内已有的关于我国审计定价之一般性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结果建立模型,对行业专门化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以目标集聚为基本战略,基于其差异化的能力在大客户市场上实施差异化的具体战略,而基于其规模经济优势在小客户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的具体战略;相对于非行业专家,行业专门化的事务所在大小客户市场上均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一经验结果支持行业专门化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之有效的一种竞争战略。陈玉菡(2008)搜集整理了2004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数据,分别采用市场份额法、投资组合份额法和对审计对象专营的加权市场份额综合分析法,对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程度进行比较,并对三年中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做了简要说明。研究显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专门化程度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认为,我国缺乏对行业专门化会计师事务所的有效需求,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门化最根本的现实障碍。叶丰滢(2007)以产业组织的 SCP 范式(“结构 行为 绩效”)为行文路径,研究了2002年至2005 年间我国 A 股行业细分审计市场的结构、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对审计市场最重要的绩效表现――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家特质的国际“四大”主要活跃于大、中型客户市场,并在其所涉猎的市场领域表现出了较为系统的高定价行为,这应被理解为它们提供了以卓越品牌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品质差异化审计产品;另外,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内“三大”在整个审计市场活跃,并在大客户市场较明显地提供了低价,而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其他国内所则主要在大客户市场和最小型的客户市场上活跃并提供低价,但总体来看,除了他们之外的其他国内所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上存在普遍的规模不经济。

( 四 )审计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也是市场结构研究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关于审计市场进入壁垒的研究大多与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研究同时进行,我国单独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李眺(2004)从市场占有率变动率、进入壁垒和注册会计师更换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她认为进入退出的动态分析比静态分析更能反映市场的竞争状况,我国审计市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变动率说明我国审计市场还是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管制带来的进入壁垒、结构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在更换注册会计师时由于新进入者的学习成本和客户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在位注册会计师取得了成本优势。在注册会计师更换频繁的情况下,为保持住这种优势,在位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通过专业化、声誉投资等方式来构筑壁垒,从这方面看,审计市场是存在激烈竞争的。在余玉苗(2001)的研究中发现,A股审计市场中,“十大”所的本地客户占到了74.2%,前20家事务所本地客户更是占到75.8%。说明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刘桂良、牟谦(200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审计质量和市场进入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即市场进入退出壁垒越高,审计质量越高,但显著性水平并不是特别明显。在规范我国审计市场时,应该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二、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市场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一)市场绩效与审计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其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型,一个行业市场绩效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市场结构。那么现实中是否与上述理论相符合呢?许多学者进行了衡量和研究。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市场绩效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除了难于进行计量之外,还在于绩效本身就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因素的概念。如果从最抽象的角度考虑,并且假定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那么经济效率就可以作为市场绩效衡量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对市场绩效的讨论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中还要考虑效率、创新、分配公平等因素。对于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最初是出于对审计市场绩效的忧虑,最终目的也是为改善审计市场绩效。所以审计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审计市场的特殊性,在对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中,审计质量成为众多学者衡量审计市场绩效所广泛采用的指标。

( 二 )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 王跃堂、陈世敏(2001)以1997和1998年A股市场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经过脱钩改制之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显著增强,与此相反的是脱钩改制后的审计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下降。但脱钩改制却使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呈相反方向的发展。刘桂良、牟谦(2008)采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运用调整K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选取2004到2005两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即审计市场集中度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反之越低。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就是一种非有效的市场结构,按照SCP分析范式,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市场绩效的低下。因此,优化审计市场结构、规范事务所行为以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以形成若干大型事务所来提高审计市场集中度。刘明辉、李黎、张羽(2003)以审计质量为被解释变量,审计市场集中度和客户资产规模为解释变量,选取了1998年至2000年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A股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和审计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倒U型函数关系,并且平均来讲当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按客户数)达到7.4%时,其审计质量达到最高。按照这个比例他们发现:1998到2000年平均审计市场的最佳事务所数约为14家,而现实的情况是2000年我国共有77家参与了年报审计。由此可见,我国审计市场存在过度的竞争,这种远远未达到最佳的市场集中度造成了审计质量低下。

( 三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与审计市场绩效的关系 余玉苗(2004)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控制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状况的初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行业专门化格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作为审计质量和独立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行业审计专长,以努力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降低出现审计失败的风险。陈涛、张雁翎(2006)以2004年聘用了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检验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反向关系,相对于聘用不具有行业专门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而言,聘用具有行业专门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范围会更小。而盈余管理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也就是说,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助于提高盈利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审计质量。蔡春、鲜文铎(2007)以2001年至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的4332个非金融行业公司为样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这与国外大量研究证实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审计质量的结论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相对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是造成这种负相关性的主要原因。胡南薇、曹强(2008)从审计服务供求两方进行经验分析,以验证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专门化经营。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审计收费溢价,同时也能给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在我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具有“非常快”(very fast)的学习效应,能显著提高审计质量,认为应当大力、广泛推广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门化经营。董秀琴(2009)使用分行业横截面Jones模型(1991)估计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分别从投资者和财务报告的视角研究了行业专长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投资者感知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客户的盈余质量更高,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比非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胡南薇(2009)用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以2003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分别检验了审计市场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内在绩效和外在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门化程度与审计生产效率正相关,异地所较之本地所具有更高的审计生产效率;行业专门化能改善审计质量,从而满足了投资者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要求,行业专门化也能够提高审计收费,事务所从而能从中实现较高的回报。研究还发现,行业专门化具有“非常快”的学习效应,审计质量会随着行业专门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的提高。

三、研究述评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1)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是大多数文献关注的重点。我国学者采纳了国外关于审计市场研究的经验和方式,研究多数集中在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观点,从实证角度考察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审计市场集中度。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偏低,应该采取措施建立起寡占型的市场。但从前面笔者对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总结可以看到,我们无法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找出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一是由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是集中于某几年的时间,二是由于在研究指标的选取、样本数据的选取中存在差别无法形成系统比较。(2)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行业专门化、规模经济以及进入退出壁垒都是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已有文献对于审计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外的其它方面缺乏研究。(3)审计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变化前后的审计质量、独立性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市场集中度低使得市场绩效大幅度降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质量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相关的关系等。但是笔者发现在研究中缺乏对审计市场绩效的系统衡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范围也很分散。许多研究局限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审计质量方面。虽然在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忽视作为一个产业的审计市场的利润水平的考察。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利润水平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当前我国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所欠缺。第四,缺乏对具体的审计市场行为的分析。大部分学者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大部分学者都是直接研究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市场绩效的关系,缺乏对审计市场行为对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市场绩效影响的分析。

*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我国审计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H07ZD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经济评论》2001年第3期。

[2]王跃堂、陈世敏:《脱钩改制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1年第3期。

[3]吴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年第9期。

[4]易琮:《有关审计市场集中度问题的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第5期。

[5]周红:《法、英、美会计审计市场结构和集中度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6]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8]刘明辉、李黎、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7期。

[9]夏立军:《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研究综述及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7期。

[10]张立民、管劲松:《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结构研究――来自2002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数据》,《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11]李眺:《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退出与审计市场的竞争》,《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1期。

[12]余玉苗:《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13]周红:《“四大”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审计市场结构优化》,《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4]刘明辉、徐正刚:《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15]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6]徐正刚:《注册会计师行业规模经济概念的拓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1期。

[17]刘明辉、徐正刚:《审计市场的有效结构――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分析》,《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18]杨永淼、吴金波:《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研究综述》,《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9]陈涛、张雁翎:《审计师的行业专业水平对盈利信息质量的约束作用研究》,《管理现代化》2006年第5期。

[20]徐正刚:《中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叶丰滢:《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师行业专门化行为与审计价格竞争》,《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韩洪灵、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考察》,《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23]刘桂良、牟谦:《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24]陈玉菡:《国际“四大”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问题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5]胡南薇、曹强:《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行业专门化――新审计准则颁布后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

篇11

一、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史回顾及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巨型会计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有很多,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国内外事务所的发展历程不同。

(一)国外事务所发展历史概述

西方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主要归功于其发展史上的数次合并。通过考察“四大”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四大”都是通过不断吞并小规模事务所或与规模相当的事务所合并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通过合并,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形成大规模事务所、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经过多次合并整合之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变成了“四大”。其规模化历史存在以下几点重要的特征:

1. 主要通过合并实现规模化发展。

时至今日,重组或合并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西方事务所的发展还是我国本土事务所的壮大都反映出了这种现象。合并重组之所以能成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因为合并双方可以通过合并迅速提高市场份额,从而缩短了单纯的价值增值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合并双方可以通过合并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这些合并大多是市场化行为。

和我国某些事务所合并过程当中鲜明的行政色彩不同,西方事务所的合并大多是市场化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能够为规模不断扩大的客户提供完善的会计服务,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便会自觉地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历史概述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81-1993年),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整个社会意识上的启蒙阶段。2. 以《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为标志的规范发展阶段(1994一1999年),这一期间,行业历经了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协会合并、清理整顿、脱钩改制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行业终于摆脱了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开始向市场化迈进。3. 即为市场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虽然本土事务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国内事务所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2006年,国家审计署组织了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的检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在检查中,有关部门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 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 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 本土所规模较小,市场份额低。

根据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杂志公布的资料,国际排名前四位的会计师事务所详情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管理系统截至2007年5月23日的数据,2007年中国主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注: 1. 总收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总收入。

2. 注册会计师人数是指2006年12月31日,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

3. 领军人才后备人选数是指截至2007年4月20日,会计师事务所已通过中注协测试选拔的领军人才后备人选人数。

4. 处罚和惩戒应减分值是根据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2004-2006年这三年中受到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的情况(包括2004年前因执业原因而在2004-2006年间受到的处罚)计算的应减分值。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本土事务所在规模化经营上与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的差距较大,小规模、重包袱成为阻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重要障碍。

3.人力资源水平差别明显。

通过表3可以看出,国内外资所在CPA 人员构成上差距较大,国内所的从业人员存在人员老化上的弱势,其隐含的知识老化将成为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死结。除此之外,还存在学历上的巨大差异,高层次会计人才缺乏,势必影响执业能力和从业水平。

4. 文化的缺失。

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人合型企业,企业文化作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国际“四大”的发展历程,“四大”的发展得益于其卓越的审计质量,而在审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功不可没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保障了高质量的审计,而高质量的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例如,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卓越、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对员工以人为本、对客户视为上帝、对工作团队精神”、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以人为本”等企业文化在其国际化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本土所对企业文化隐性作用的认识乏善可陈,多数事务所忽略企业文化这一因素;更多事务所则将企业使命和企业文化混为一谈;不少事务所将诚信这一职业操守也作为企业文化。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国内人才流动性最大的行业之一,人才流动过大使得事务所的发展缺少核心的稳定力量,大大阻碍了事务所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对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审计质量不高、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低、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组织文化体系等等。因此,要应对国外会计公司的挑战,我国本土事务所只有找出相应的改正措施才能突出重围,从而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声誉品牌作为一种信号传播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至关重要,品牌建设需经过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合”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创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注册会计师上来。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的主体,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对外形象。要树立起员工良好的对外形象,需要强调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和日常行为规范。

1.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客户应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在客户作出有意违背事实的暗示或要求时,应坚持独立审计准则的尊严,即便对方给予高额报酬也应严词拒绝。(2)当同行在业务承接过程中恶性压价、肆意诋毁时,应向监管部门大胆举报,弘扬正气,让不诚信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3)对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宣传正面形象、职业道德奖惩评比、廉政执行情况反馈、诚信档案跟踪等。

2.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主要途径有:组织员工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接受事务所内部专业指导;实现审计经验共享。这对实践经验缺乏的执业者尤为重要,可使其通过吸取经验,提高专业判断能力,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3. 重视日常行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集合,但由于人的经历、性格、兴趣、教育各不相同,需要事务所制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着装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有所要求。

(二)实现业务多元化,抢占市场份额

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国际化、投资多元化及管理复杂化,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能为其提供更加复杂与完善的服务。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应积极开拓新业务,实现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市场的发展,决策者对所需的信息可从其他信息来源获得,使得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在美国,咨询业务收入已从1990年的不到2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突破1 500亿美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经济警察的角色,而应努力把业务范围从鉴证服务、会计服务拓展到管理和财务咨询、公司理财、税务、人力资源咨询、软件设计等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会计市场上有所作为,必须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拓新业务,向咨询服务和服务领域拓展,实行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这不仅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加强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

1.完善人员培养制度。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定期的知识更新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要求事务所员工掌握计算机这一工具, 通过网络来掌握世界经济、企业组织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发展趋势。知识的更新也包括观念的更新, 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启发新思维,开拓新观念。要开展对业务拓展的主题培训, 随着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审计市场的空间也将发生很大变化, 人们预测注册会计师在未来将主要提供五项核心服务: 鉴证服务、 管理咨询和绩效管理服务、 技术服务、财务规划服务以及国际化服务。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 给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因此, 培训必须适应业务拓展的要求,顾客要求什么样的服务,事务所必须迅速组织相关主题的培训,给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

2.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及激励制度。

同其他企业相比,事务所是一种人合组织,财务资本的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管理成为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关键。因此,每个事务所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包括晋升) 和约束机制。一般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最有力的激励因素。具体而言,奖励的措施主要包括薪酬、福利与职位升迁。薪酬由基本工资、季度或年终奖金和长期激励构成。基本工资按职位而定,各级之间要适当拉开档次, 季度或年终奖主要与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挂钩。长期激励是一种剩余分享的方式。为了激励员工的长期行为,员工的收益应当由“支薪制”向“分享制”转变,让员工持股或使其变成企业的合伙人而分享事务所剩余收益;职位的升迁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只有这些福利措施真正得到落实,很好地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才能使其全身心地为事务所服务。

(四)和谐的文化构建战略。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事务所必须注重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便为事务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和谐化的文化构建必须以能提高事务所的凝聚力、释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目标。要寓文化建设于日常团队工作和节日活动中,注意合伙人、普通员工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适当性。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功经验就是积极开展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建设,全力塑造立信长江的品牌文化,搭建承载文化的平台,以文化建设促进品牌建设。此外,在文化建设中,要把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融入其中,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造就了良好文化的事务所才会长久不衰 。

综上所述,尽管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理论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但是因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规模化过程中应认真对待。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撮合,否则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化进程缺乏市场根基。另外,事务所需要理性地对待规模经济效益问题。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规模的扩大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边界。在达到该规模边界之前,规模扩大会带来产量递增,即规模经济;但在超过这一边界后若继续扩大生产,便会出现组织管理效率下降和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并不是要求将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合并成为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国外既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大量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两者并行不悖,能够适应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仲秋节. “后天健”时代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战略探讨. 广西社会科学,2007,(1).

[2] 李秀萍. 从中外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比较谈我国CPA行业的发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3] 张艳,钟文胜.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与品牌建设.会计之友,2007,(2).

[4] 赵婧,王玲.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

[5] 林少征.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现状与未来. 注册会计师,2006,(4).

[6] 张艳 . 论事务所规模化与审计质量保证.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7] 李志刚,邓亦农. 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经营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8] 贺宇. 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选择.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李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实施过程中整合问题的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0] 李铁群. 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理论与实践. 财会研究,2007,(1).

[11]关瑞兰,郭颖.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

[12李志刚.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经营中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13] 魏先锋. 做大做强,事务所缺什么?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银广夏”事件、美国“安然事件”、韩国“大宇公司破产”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在严重侵害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注册会计师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公众不得不考虑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不同规模的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是否不同?何种组织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不同规模的事务所能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来提高审计质量?

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2007―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OLS模型考察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长期负债、公司盈亏后,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相对于有限责任制的事务所而言,当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特殊的普通合伙或合伙制时,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小。(2)按照事物所的规模将全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并控制相关变量后,发现综合排名前八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非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显著负相关,即对非事务所而言,当事务所组织形式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企业时,公司异常应计越小,审计质量越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DeAngelo(1981)和Watts&Zimmerman(1983)指出,审计质量是指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错误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关,还与审计师的独立性有关。对于审计质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1.审计规模与审计质量。DeAngelo(1981)以客户数量来衡量事务所规模,其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Choi、Wong(2007)以是否为“五大”来衡量事务所规模,认为无论是过失法律责任制度还是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五大”的审计质量都要高于“非五大”,并且认为法律环境越严格,“五大”事务所收取的风险溢价将越高。在我国,也有学者通过将事务所进行划分来研究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吴水渗、李奇凤(2006)研究了事务所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将事务所区分为国际“四大”、国内“十大”,其结果表明,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十大”;王艳艳、陈汉文(2006)研究了事务所规模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在如何度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上,他们用会计信息及时性、稳健性和盈余激进的程度进行了度量。也有学者从法律风险的角度、会计稳健性等角度研究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2.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从国外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法律责任的角度考察事务所的组织形式。Dopuch和King(1992)考察过失法律责任制度、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以及无法律责任制度对审计市场的影响;Narayanan(1994)则直接通过模型研究了审计质量与审计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当审计师承担连带法律责任或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时,审计质量会提高。

在我国,一些学者也专门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原红旗、李海建(2003)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对审计意见都没有显著影响;王朝阳、余玉苗等(2012)对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理论及应用前景和方向。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事务所组织形式。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认为,审计降低信息风险的两种机制是鉴证机制和保险机制,前者是通过审计师对财务会信息进行鉴证,看其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从而降低财务信息的信息风险;后者是指在财务信息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民事赔偿责任)来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

在考虑如何衡量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时,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做法,即利用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进行衡量。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个人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特殊普通合伙制四种组织形式,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承担的责任不同。由于个人独资的事务所责任巨大,因而事务所在选择其组织形式时很少考虑。其他三种组织形式的具体特点如表1所示。本文的研究对象仅是合伙制、特殊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制这三类。

所以本文的第一个假设为:

H1:当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或特殊的普通合伙时,上市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小。

2.不同规模事务所组织形式。若审计师由于发生审计失败而承担法律责任,则对事务所而言直接影响是其声誉受损,导致的结果是事务所不仅要遭受审计收入的减少,还将面临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流失,因此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有动机维护其声誉,即经济学理论中提出的事务所可以利用其声誉赚取“超额利润”。

与小型事务所相比,一方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较多的内部资源、规模经济以及实践经验,大型事务所的超额利润较高,一旦其声誉受损,对大型事务所的机会成本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从“深口袋”理论的角度,由于在既定的诉讼环境下,财富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审计失败时,遭受诉讼风险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本文认为,无论何种组织形式的大型事务所,其要综合考虑事务所声誉的潜在影响以及发生审计失败时所要承担的巨额赔偿责任,因此大型事务所有足够的动力去尽量维持较高的审计质量,即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不相关;而对小型事务所而言,在如此激烈的审计市场,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最大化地获取现有收益,因此能直接约束其行为的就是其实实在在的责任,所以对小型事务所而言,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显著相关。所以本文的另外两个假设为:

H2a:大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不相关。

H2b:小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显著相关。具体而言当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或特殊普通合伙时,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小。

三、研究方法

(一)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企业的应计利润(Accrual)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正常应计利润(NDA)和操纵性应计利润(DA)。国内外早有文献表明,修正的琼斯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盈余能较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出的异常应计利润绝对值越大,f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付出了努力,审计质量高。所以本文借鉴大部分学者的做法,如Meyers(2003)等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来衡量审计质量。

根据Meyers(2003)和Kenneth J. Reichelt、Dechun Wang(2012)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SIZE)、公司现金流量(CFO)、公司的非流动负债(LEV)、公司当年是否发生亏损(LOSS)都会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所以本文将这些变量设为控制变量。相关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二) 检验模型

实证方法上,本文利用多变量OLS模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事务所组织形式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进一步根据事务所的综合排名将全样本分为事务所以及非事务所两个子样本,分别考察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

具体实证模型如下:

针对假设1: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变量后:

|DA|=β0+β1Dum_form+β2Dum_form1

+β3SIZE+β4CFO+β5LEV+β6LOSS+β7MB+YEAR+ Sic2*+εit

针对假设2:将全样本分为“”和“非”后,分别进行假设1的回归。

四、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7―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具体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通过stata 12.0对数据进行处理。在选择样本时,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业务有其特殊性,所以剔除了这类公司;由于上市公司IPO行为对盈余管理有严重影响,所以剔除了在样本期间IPO的公司;剔除了在样本期间ST、*ST的公司,共取得6 320个年度样本,称其为全样本;按照事务所是否是前,将全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分别称其为“”“非”,样本规模分别为2 761和3 559。

(二)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表3给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总体来看,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369,这一现象与国内外一些关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类似(刘启亮,2008等),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期业绩已达到既定目标,因而选择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下页表4列示的是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单变量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异常应计的绝对值与公司的规模负相关,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长期负债程度、托宾Q值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呈负相关关系。

五、实证分析结果

(一)事务所组织形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多变量回归结果

从表5(a栏)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事务所的规模、经营活动现金流、长期负债、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否亏损)以及托宾Q后,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相对于组织形式为有限制的事务所而言,当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时,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小,审计质量越高,其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对于组织形式为有限制的事务所而言,当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越低,审计质量越高,并且其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文章的假设1得到了验证,说明在我国现在的审计市场上,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或者特殊普通合伙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要高。

(二)不同规模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多变量回归结果

表5(b栏)分析的是对大型事务所而言,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能否影响其审计质量。从数据上来看,大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的相关性不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大型事务所而言,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影响其审计质量的因素之一。这类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对大型事务所而言,事务所的声誉是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受损可能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大型事务所而言,虽然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不同的责任,但是大型事务所并不特别看重组织形式所带来的好处,更多的是注重其声誉,注重事务所的品牌效应。表5(c栏)分析的是对小型事务所而言,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从数据来看,小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异常应计的绝对值呈负相关关系,具体来说,相对于组织形式为有限的事务所而言,当小规模的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特殊的普通合伙时,事务所的异常应计的绝对值越小,这一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合伙制的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相对于有限制的事务所,并没有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但结果还是负相关的。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文章的假设2,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审计市场,规模较小的事务所会考虑事务所组织形式给他们带来的责任,更害怕审计失败所带来的损失。

六、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的两大假设基本得到验证,即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当按照事务所的综合排名,将事务所分为“”和“非”后,分别考察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发现大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没有显著关系,甚至都不呈负相关关系;而当小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特殊的普通合伙时,发现与异常应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小型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时,发现与异常应计呈负相关关系,但没通过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本文的研究对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构建事务所组织形式有一定的意义。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考虑是否在转换事务所组织形式时将事务所的规模作为分割指标。另外,为规范事务所的职业行为,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事务所进行监督,相关部门应制定良好的法律规范。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在考虑控制变量时,文章更多地选择了公司特征的变量,没有选择一些公司治理变量或者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些变量,如事务所的任期等。在选择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时,本文选取的是盈余管理程度,还应该选择审计收费或者审计意见类型进行稳健性检验。X

参考文献:

[1]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3).

[2]原红旗.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1).

[3]孙鹏.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谈判[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