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6: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

篇1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核心,而在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所以价值也是群体性的价值。传统的西方文化比较崇拜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时候甚至是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获取自身价值。英美人信奉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理所当然地把寻求个人发展和谋求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目标。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应该也不能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他们主张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丝毫不受外界的干预和限制。而中国人则比较侧重于整体价值和集体利益,识大体、顾大局、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而个人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中西方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够看到,比如常见的“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而中国汉语则有“众人拾材火焰高”等说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我国和西方国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英文作品的翻译。

2.风俗文化的差异。

风俗文化主要是指贯穿于交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风俗文化的不同在中西文化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以及好运等,其中像汉语中的“事业红火”主要是指事业兴旺,并且红色也象征着进步和革。但是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得知英语中的“red”除了表示颜色之外,习语中“seered”则指的是大发雷霆、气得发疯等意思,“paintitred”指“把某些食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等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针对上述可以得知,同样的字词,因为存在不同的风俗背景下,所产生的意意思和象征也是不同的。因此,大学英语文学翻译学习中,如果仅仅根据字词进行翻译,则很可能误解作者的意图,正确的做法就是首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含义,将字词本身引申义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准确的翻译,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

3.非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的途径,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其中表情、眼神以及身姿等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占据着中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特殊的场合下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比如西方人见面喜欢拥抱。而中国人见面时则都是以握手视为礼节。并且在中西方人际交流的过程中,眼光的接触两个国家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西方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目光不看对方,则表示对方对所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而在中国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眼睛盯住对方则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由于国家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正确性。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大学英语教学深入改革发展,在当前英语学习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间的比较,其中翻译中文化的转换主要有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这种翻译思想主要是受德国哲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的启示,其也表现了两种翻译策略:一种是让读者靠拢作者,而另一种方法就让作者靠拢读者。而下面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1.直译和意译语言。

直译也就是不但要对原作内容进行保留,也要对其语言形式进行保留,其中包括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简而言之也就是要对原作的语言风格进行最大化的真实呈现。意译则也就只要单纯的对原作内容进行保留即可,不需要保留原作的语言形式。关于这两种不同翻译方式的优劣点则不能统一来讲,则需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进行具体的分析。

2.原作作者语言风格和译文对比。

对于译文质量的判定,就是看其是否和原作的格调是否完全相符。在学习英语翻译过程中,其翻译风格如果想要和原作相同,就要详细的了解原作写作风格,对原作作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性格、创作风格、生活年代等等基本情况,同时还要对原作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准确把握,以求能够在原作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将原作作者的审美情绪和想要传达的东西,进行准确表达。

3.归化。

所谓“归化”是指向读者慢慢靠拢,按照目的语言的价值观、文化寓意而采用相对保守的方式促使译本本土化,或者无限趋近于本土语言。但当今文坛的很多学者对于归化这种补偿方法存在质疑,他们认为归化方法固然可对文化缺省、审美的缺失进行补偿,但却走入了补偿误区,让目标语言变得非常枯燥单调。尽管传递了原来文学作品的意思,但是读者却不能很好地领会外国文化寓意,严重损害了原著作者的艺术美感,导致原著中的历史文化韵味丧失殆尽。但不能以此否定归化法应用的应有价值。现代人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借助预设本族文化,也就是说读者常常会应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来理解其它陌生国度的文化。当原文学作品所用的修辞方法、语言基调、内涵的意义不是焦点问题,且在目标语言中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词语时,采用归化法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补偿法。

篇2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了解,很多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1990)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他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部面临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脉所包围,中央是适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语言(主要是指汉语)中与农业有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国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国土狭小且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向海洋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其历史上就以渔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作为一个海洋民族,英语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语很多。如:atsea(茫然不知所措);beinsmoothwater(事事顺心);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最为恪守的信条,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就变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您吃过了吗?”。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纬度西风的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且天气多变,常常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其独特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异常关心,所以,英国人传统的见面寒暄时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国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自身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也会对其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华文化生长于内陆平原,被丰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润,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欧洲)文化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季由东向西给内陆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其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所以温暖的东风又被称作“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对其喜爱备至,而预示着秋天到来的西风则是令人讨厌的,西风紧、北雁南飞,严冬将至。汉语词典上对西风的解释是:西风指秋风,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有趣的是,与此恰恰相反,欧洲由于位于西风带上,每年春天的西风给欧洲大地带来降雨,滋润万物生长,所以欧洲文化中自古就对西风倍加推崇。

2.风俗习惯。

作为有着悠久聚居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受到儒家文化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餐桌上及各种社交场合中非常讲究座次,对长辈或年龄大于自己的人直呼其名也被认为是非常没有教养、非常粗鲁的行为。以商业、渔业及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则不像中国人那么讲究亲缘关系,对于亲属关系也没有那么丰富详尽的称谓,如英语中不管表哥或表妹,一概称之cousin,不管叔叔还是舅舅,一律叫做uncle。西方人没有十分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不太使用称谓语的同时,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不管其辈分高低。东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也有体现。在中国,汉语中的“狗”虽然时常也会代表着“忠诚”,但大多数情况下,狗这种动物往往是和势利、帮凶、狠毒等贬义联系在一起的。如:“狗仗人势”、“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在西方,尽管“狗”偶尔也被形容成帮凶,但通常都被认为代表着“友谊(friendship)”和“忠诚(loyalty)”,所以英语中用狗来形容一个人,未必是贬义的。如:Heisaluckydog(他真幸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3.思维方式。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英语中叙述或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而汉语的顺序则刚好相反。比如写一个地址,用英语叙述是从门牌号开始,然后到街道,再到区、到市、到州,直到国家,而中文则刚好相反。写作也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写作时通常直奔主题,而中国学生写作通常开始时有一个长长的铺垫,以渐进的方式接近主题,所以大家在阅读中外文章时会发现,通常英语文章的开头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汉语文章基本是在结尾处。中国人不会直接捣龙头,而是会旁敲侧击,迂回前进,就像一个蚊香,绕一圈然后达到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们的思路是直线式的,直捣龙头。比如你要请个假,你肯定是先把要请假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然后引出自己要请假的事实,而西方人一定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铺垫。

4.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个人或社会对某种行为方式或终极存在偏好的一种持久信念”。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逊。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这点的话,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姓名问题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姓氏代表的是家庭,是群体,而名字代表的是个体。这说明中国人是将群体放置在个体之上,而西方人则是将个体强调在群体之前。中国人更注重群体效应,而西方人更注重个性张扬。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以适应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合作办学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职业能力的国际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Byran(1991)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包括人文和社会因素,比如通过培养对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员的认识与理解,反对偏见。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计划应该将文化学习正式列入教学大纲里,并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列出具体的文化教学项目,把文化话题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也将使英语文化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和《实用听说教程》中,每单元的课文材料主要选自国外书刊,题材广泛,语言地道。每单元都包含“跨文化知识介绍”(CultureNotes),主要提供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交礼仪以及英语惯用法等方面的介绍和说明。这本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教材还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出国深造以及实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做贡献。多让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提高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注重师资队伍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经验的英语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两条途径。

(1)加大海外“引智”力度。

要注重“引智”的质量,不能良莠不分。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进的外教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学科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师德和文化修养,同时,还需具有TEFOL或TESOL的教师资格证书。江苏教育电视台著名英语栏目SmallTalk主持人盖山顶就是外籍专家中的杰出代表。

(2)广辟渠道,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

要增加教师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的数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优秀的ESP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访问、培训、进修等,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国外教育和了解国外文化,培养ESP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自身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以便有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此外,鼓励中外英语教师共同参与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及教研室活动,通过中外教师集体备课、同行评价、共同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有关教材,从而自然而然得将中西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英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中外教师合作授课,让外教活泼生动的语言练习与中方教师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独立的中外合作教育教学区内,配置了中外合作多媒体语音室和英文阅览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参看与指定文章相关的其它链接,扩大知识面。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信息,开阔视野。广泛阅读英文原版书及英文报刊、杂志等,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信仰。

4.营造跨国界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

(1)让国际学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国际学术交流无论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邀请外国专家、合作院校的教师、友好人士及海外校友来院做学术、文化报告和讲座,这无疑为校园生活增添更多姿的色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国际会议,让英语专业的学生给外宾作翻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接待服务、导游等活动,国际商务的学生参与中外合作项目洽谈和合作备忘录或协议的草拟工作,为学生们接触异域文化提供了好机会。

(2)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外籍教师不定期举办各国风情文化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西餐美食节、欧洲经典鸡尾酒调制评酒会、日本茶道及花道表演、中加希尔克项目感恩日活动、圣诞晚会、万圣节形象设计大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的积极性,扩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

。(3)举办中外师生联欢活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举办中外青少年联欢晚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表演各自国家的歌舞和传统体育项目,让异国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此外,还邀请来校游学的外籍学生和教师参加学校的迎新联欢、元旦春节文艺演出、校庆庆祝活动、运动会等,学生和老师自发组织的英语角、英语研学社、雅思训练营等社团组织也给中外师生提供了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此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经常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周边的外资企业考察、实习,组织师生参观国际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这些都有利于学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与推进。

篇3

1.2价值观念从习语中能够看出一种语言使用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注重隐私。比如,“don’tputyourfingerinthepi(e不要多管闲事)”“、youhavetoblowyourownhor(n各人只管吹好自己的号)”。而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看重集体的力量。汉语有很多这方面思想的习语,例如,“人多力量大”、“集思广益”、“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英语中很多习语也体现出西方的平等思想,如“everyoneisamasteranda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也是仆人)”、“equalwork,equalpay(同劳同酬)”等等。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等级、尊卑、地位等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在习语中国也多有体现,如“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等等。

2.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王佐良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说明了文化含义在翻译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翻译出原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注意其文化内涵。为了方便翻译,本文根据英汉习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将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和语言表达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英汉习语,文化内涵也相同,这一类习语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解法。第二类是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和表达形式不同,意义也不相似的,这类习语采用意译法。

2.1文化内涵相似或相近的习语翻译方法

2.1.1直译法直译法,原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和目标语的形象意义相同就可以保留翻译。如“armedtotheteeth”可以直接译为“武装到牙齿”,而“纸老虎”也可以直接译为“papertiger”。再比如,“toaddfueltothefire”译为“火上浇油”;“awolfinasheep’sclothing”译为“披着羊皮的狼”;“coldwar”译为“冷战”;“timeismoney”译成“时间就是金钱”;“toshowone''''scard”译为“摊牌”;“burnone’sboat”译为“破釜沉舟”等等。

2.1.2直译加注释法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信息会不太容易理解直译,所以有时需要加上注解。如“allarenotmaidensthatwearbarehair”如果直译为“不戴帽子的未必都是少女”,中国人可能就觉得莫名其妙,不理解其意思。所以应该再加上注释,西方风俗习惯一般是中年妇女会戴帽子,而少女一般不戴帽子,用来指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这样翻译就清楚明白,易于理解,同时也了解了西方风俗。

2.2文化内涵不同的习语翻译方法

意译法当原语言的形象意义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时就采用意译法。如“toraincatsanddogs”如果直译为“下猫和狗雨”,就会让读者很困惑,所以意译为“倾盆大雨”“。望子成龙”,若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会让西方人产生误解,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必须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再如“drinklikeafish”应意译为“牛饮”。“bornwithasilverspooninone’smouth”也应意译为“生长在富贵之家”。

篇4

二、宗教文化与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形式内容上的稳定性。宗教既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5]千百年来形成的宗教文化已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本民族语言也带有宗教色彩。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相融合,成为汉族主要的。汉语从佛教中引申出许多表达,例如:“不看僧面看佛面”、“临时抱佛脚”、“送佛送到西”、“借花献佛”等等。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融合历史、哲学、法制观念、伦理道德于一体,是西方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包含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又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篇章。[3]《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著作,是许多西方人士每日必读的精神食粮。基督教文化对于西方人士的影响也不仅仅体现在每日祈祷和每周的教堂礼拜,更体现在人们言语行为以及思维方式上。英语中有大量词汇、典故来自基督教文化,例如:“Baptism”(洗礼)、“Lord’ssupper”(圣餐)、“Trinity”(三位一体)、“PromisedLand”(应许之地)、“HolySpirit”(圣灵)、“akissofdeath”(死亡之吻)等等。由此可见,汉英语言中很多词汇都要在相应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加以理解,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偏差,造成语用失误。比如,英语中“GoodFriday”字面意思是“美好的星期五”,但实际上是指“耶稣受难日”。西方人认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那天正是星期五。耶稣死后三日复活,就是西方的复活节。因此,每年复活节前的星期五被称为“GoodFriday”,用来纪念耶稣基督的牺牲。因为这个典故,“Friday”常常与厄运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而也就有了“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这个说法了。龙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神圣、尊贵与吉祥。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华民族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汉语里具有赞美之意,例如:“龙马精神”、“卧虎藏龙”、“龙凤呈祥”等等。然而在基督教中,龙是魔鬼Satan(撒但)的化身。《圣经》启示录12章9节记载:“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由此可见,龙(dragon)在西方文化里是罪恶的根源,是引人犯罪的魔鬼。鉴于中西方对龙认识的差异,汉语中赞美经济腾飞的“亚洲四小龙”只能转而译为“fourtigers”.

三、社会文化与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是长期以来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影响而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文化上能够寻得踪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代表尊贵、权势与地位。古代帝王均穿戴黄袍。但是西方文化中表示尊贵的颜色通常是紫色(purple)。[4]英语经常用purple一词表示地位显赫,例如:“tobeborninthepurple”(出身显贵)、“marryintothepur-ple”(嫁入豪门)。然而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多表示胆小、卑鄙或低级趣味的意思,例如:“ayellowdog”(卑鄙的人)、“yellowpress”(低级趣味的刊物)。美国动画片DespicableMe(卑鄙的我)采用小黄人这样的角色形象十分贴切地呼应了主题。乌鸦在英国社会文化中有较高的地位。伦敦塔里的乌鸦更是被视为英国的守护神,由政府负责开支精心饲养。英国人的神鸟在中国却成了厄运和灾祸的代名词。人们常用“乌鸦嘴”来形容一个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也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形容某种黑暗势力。中西方社会文化对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人们通过语言表达了对狗的喜爱之情,例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儿)等等。然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狗常常代表卑劣的品行。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多数是表示贬义的,例如:“蝇营狗苟”、“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等。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禁忌语方面也有较大差异。[7]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谦虚谨慎,人们常用“虚怀若谷”来夸赞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古汉语中更是有很多自谦语,例如:“寒舍”、“在下”、“敝人”等等。如果一个人被他人赞扬或夸奖,他常常可以这样回答:“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好。”但受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则欣赏自信、诚实的品质。当被他人褒扬和肯定时,thankyou是最合适的回答。如果过分谦虚,就有可能被误认为不自信或是虚伪。比起中国人,西方人更看重个人隐私和形象。“你看起来很累,要多注意休息”这句话在汉语语境中并没有什么不妥,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是礼貌的表现。但如果对英国人说:“youlookrathertired,pleasehavearest”,则会引起对方极大的反感。听话者会认为此刻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很糟糕。除此之外,汉英语言禁忌语还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例如,中国人崇尚尊老爱幼,而西方人则十分忌讳说他人“老”。因此英语中常用“senior”(年资较深的)来代替“old”(老)。再如,汉语中“农民”一词并无贬义,而英语中常常使用“famer”而不是“peasant”.虽然这两个词均有“农民”之意,但后者常常表示言行举止粗鲁、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含义。

四、物质文化与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篇5

第三,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别。大学英语假如可以在比较中进行学习与使用,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比较,教师能够让学生将中西两种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比如英美人士在接受别人表扬的时候,是愉快接受的,但是中国人却是寒暄一番。再比如问年龄,对西方人来讲那是侵犯他的隐私,而对国人来说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以说,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英美国家存在的一些文化禁忌,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至于陷入尴尬境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讲英语是不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讲好英语、更得体讲英语却是非常不容易的。英语讲话得体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增强文化底蕴,加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四,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子都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比如最初的美国黑人被称之为是Negroes,但是随着黑人反压迫运动的逐渐兴起,黑人群体开始为自身的肤色感到自豪,就开始使用Black这一词语,而原先的词语Negroes则几乎不再使用。

篇6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点,巧妙地借助汉文化为整书添色不少。

3《源氏物语》与《红楼梦》

3.1取材相似

参照史实,两部作品讲述的对象都是宫廷上层人。《源氏物语》描述的是平安王朝时期的贵族社会,当时是日本的全盛时期,上层大官贵族奢靡之风严重,整个社会太平和混乱参半,复杂而且矛盾。藤原依靠皇室外戚,逐渐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开始干涉政事,掀起了同族间的争权大战,皇室为了保全政权,通过大寺院设置了“院政”,极力抵抗藤原的反派势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下层贵族几乎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从而在其他地方找寻突破口,促使不少地方贵族势力云集,庄园百姓此时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的热潮,激化了社会矛盾,太平盛世面临了空前的危机。《源氏物语》选取这段历史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主人翁源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从侧门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骄奢逸,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极度不满。

3.2表达了对妇女的同情

《源氏物语》中虽然作者着重向读者描绘了源氏的爱情故事,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描述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借助对源氏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展现出当时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惨痛经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男女的婚姻经常伴随着政治色彩,很多政治上的明枪暗斗都通过男女的婚嫁来解决,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妇女担任了政治交易的工具,也成了这场交易下的牺牲者,紫式部对该现象毫无遮掩地描写,勇气可嘉。紫式部笔下的女子社会地位不尽相同,有的身份高贵,有的则低贱到微不足道,虽然如此,这些女子却遭受着同样的处境,都充当了政治交易的有效工具,最终沦为贵族男人手中的棋子,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饱受欺凌。《红楼梦》同样借助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在故事中表现出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残酷,但是追根溯源,摧残妇女的不是男人,而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决定了男人就是拥有大男子主义,男人高于女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很自然地会把女人当作手中的,这点和《源氏物语》不谋而合,女性的卑微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体现。决定男人对女人看法的是制度,是社会风气,从中日文学在这一观点上的高度一致可以推断出中日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毫无疑问,《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受到她所处时代的束缚,通过文字表达出她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感慨贵族阶级的衰亡,但是并没有从根本去否定社会和阶级制度。紫式部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妇女命运的凄凉,表现出对妇女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源氏是妇女的坚实庇护者,将源氏高度美化,也表现出对源氏的同情以及肯定。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将封建社会里公子哥对女性的玩弄表现得生动形象,突出表现公子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但是却把贾宝玉的形象不断美化,并从全书的视角表达了对这个善良、慈善化身的公子哥的歌颂。《源氏物语》中还植入不少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这一点和曹雪芹的作品又一次不谋而言。

3.3艺术表达形式的一致

上一节已经详细说明了《源氏物语》中和歌受中国诗词的影响,和歌包含了各类日本古典诗歌。日本文学中的诗词源于中国,所以当时的诗多由汉字组成,代表的意义也大多可以用汉字的意思来解释。但是这种文学上的借鉴并不是抄袭,日本人写完诗之后十分注重吟唱,所以把这种充满了日本特点的诗称为和歌。和歌与我国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众多相似之处,无论节奏还是格律都和唐诗类似。众所周知《红楼梦》中出现了至今流传甚广的诗词猜谜酒令,通过大量的诗词对细节部分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阶级的精神面貌,这点在《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红楼梦》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测形式,大多以隐写的方式,描绘主人公的未来命运,这一点在《源氏物语》的文字里也能发现类似之处。

篇7

翻译是用译语传达原语言的意思,具有传译性。前苏联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给翻译下过如下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着文化,为了保证翻译者能用准确精辟的译语去揭示出原语言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也就是说,原语言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的成功与否。这些文化差异及对翻译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的各个方面。欧美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这个概念就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有很多体现。如在教堂举行婚礼、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祷“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别人打喷嚏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说一句“God bless you”。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深。基督教里的“上帝”在佛教教徒心目中便称为“老天爷”,许多词语或俚语便来源于佛教。如:“浮屠”、“临时抱佛脚”。

2. 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困难。在翻译过程中,不结合原语与译语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差异而去盲目地翻译,会使文化信息很难完整准确地传递到译入语中,从而产生文化的不对等现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异不容小觑。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表达事物是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2.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不同的思维风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饮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语义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汉语译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可见,同一句话让有不同思维的人来理解是有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对地名的叙述中,中国人在大脑思维信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国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门牌号”。我们通常会把外国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然而,事实上,中国话的语言顺序往往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语言顺序相反。从这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绎法”,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归纳法”。

三、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所以天气时常变化莫测,阴雨连绵,人们对天气容易产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国人见面都喜欢谈论天气。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类的话,就成了人们见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篇8

一、注意中英文词汇的意蕴差异

汉语和英语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文化语境中有些词汇表面的意思是能对译过来,但是内在的意蕴却可能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掌握各自的内在意蕴,才能在交流中不出现问题。比如,英语的“red”,对应汉语的“红,红色的”意思,但是内在的意蕴却不一样。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红火、热闹、顺利等有关。比如,相关的词组:红火、红包、红光满面,等等,结婚过年等喜庆事情都是以红色为主打色。但是红色在英语文化中,却是表达愤怒、暴力等,如“see red”(怒不可遏),“red rag”(可激发愤怒之物)等。再如,Dog(狗),在中国骂人的话经常用狗作为比喻,“狗汉奸”“狗腿子”“狗仗人势”,等等,狗的形象是非常糟糕的,被鄙视的。但西方则恰好相反,他们认为狗具有勇敢、忠诚等品质,把人比作狗还是出于对对方昵称。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连我们那句“爱屋及乌”,在英语的表达中则成了“Love me, love my dog.”这种情况是不同词语在中英语境中不同的意思。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与我们汉文化一样,某些事物在英语中同样有深刻的联想意义,但这种联想意义和我们汉语中却又不同。比如,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首的竹子,就是高洁、坚定性格的人格化,历代文人、艺术家都借助竹子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高尚志趣和独立纯粹的人格。但与竹对应的英语词“bamboo”却没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仅仅是一种植物,这个词也仅仅是个符号。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具体的语言教学和运用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在诸如介绍、称呼、问候、赞扬等诸多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差异非常明显,是外语教育和学习必须重视的方面。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育策略

针对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创设和运用情景化教学,领会掌握英语交际习惯。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发展。死板地进行词汇、句型、语法教学和习题训练,不是英语教学的正途。因此,一定要通过创设和运用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理解、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此才能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表达差异。

2.区别语言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学习意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代表着文化的本质内涵。英语作为成熟的西方文化的主要记录语言,代表的是英语文化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准备、有针对、有比较地对语言文化差异性进行区别、讲解、解释、举例,培养学生跨文化学习的意识。西方文化中称呼、致谢、赞美、慰问、思维等方面都与汉文化不同,这些就必须让学生领会并掌握。比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了么?”而西方人去不是这样的。因此,只有了解了英语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3.培养学生兴趣,打造学习氛围。任何知识的学习,如果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必然能够事半功倍。所以,外语教学,必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展现英语文化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化差异却是语言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根源,体会学习英语带来的快乐,从而克服文化差异对学习外语的影响。

4.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方面展示英语魅力。现在教学条件提高了,各种教学设施齐全了,不论是听说训练,还是阅读训练,教学设备都能为我们提供多种选择。利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来展现英语魅力,体会中西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比如,电影片段、音乐、诗歌散文朗诵,等等,音画都是展示外语的辅助条件。让学生不断从具体的外语情景中获得听说读写的训练。鼓励学生日常用语也能用外语交流,体会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这是增强理解的有效方式。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翻译作品要求“信、达、雅”,这就是说中西文化沟通必须建立在准确地理解的基础上,因为“信”和“达”都强调的是准确性。因此,英语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能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从语言交流的差异出发,学习、了解和领会英语文化。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规则都来自文化固有的一些特点,不同语言之间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同。因此,必须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传统、风尚、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解。通过学习、了解和领会英语文化,充分掌握对英语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了解和领会,从而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做到准确和合适。

篇9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的中、外对比 

要把中文旅游资料中的这些文化信息准确翻译并传达给外来游客,让他们了解中国景观的文化底蕴,从而吸引国外游客,有必要了解旅游资料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分析型、表意文字、声调语、隐含性语法、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分析和综合型、拼音文字、语调语言、外显性语法、重形合。 

2、文化对比:(1)、语用意义的差异: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 (2)、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指狮子 

3、心理对比:(1)、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整体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个体,即汉语的形象性、笼统意义和英语的功能性、具体性。 (2)、强调谦虚和褒扬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 (3)中西习俗不同,如中餐的第一道菜是冷盘,最后一道菜为汤;而西餐以汤开始,以甜点结束。再有在中国不主张小费,而西方则极为普遍。 

三、旅游资料翻译原则 

旅游资料的文字介绍以优美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其诱人的信息,达到令游客心驰神往,欲一睹为快的祈使功能,迎来大批观光览胜的海外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中、西文化差异及旅游资料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在其汉译英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中文旅游资料为本,在翻译时要吃透原文,即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又要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 

2、以旅游资料的译文为重点,即译文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着名翻译家朱虹说:“我们中国作家的作品固然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才能吸引国外读者,可是另一方面译品同时也是商品,向国外推荐时也必须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旨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和习用语言结构模式的表达方式,调整旅游资料的信息量与篇章结构,尽力使译文与原文功能相似,让译文好读好懂,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那么如何发挥译文的广告宣传作用,达到原文的交际效果呢? 

四、中国旅游资料翻译的方法 

1、典故的翻译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 

(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美女话西施The most beauty is Xi Shi (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Chinese history)。 

(2)补译、音译和意译结合如:昭君出塞Wang Zhaojun's Marriage to the King of theXiongnu。 

(3)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 Moon Rabbit ”而不译成“ 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 Rabbit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风味,发表硕士论文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2、景点名的翻译 

景点名是旅游的向导,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在信息化社会中,景点名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外贸、科技、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社会生活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旅游资料图片说明文字的翻译 

旅游资料的图片具有形式简洁,内容明了,信息翔实,宣传生动的特点,其说明文字的翻译技巧如下: 

(1)一般采用英语的词、词组或短语来译。用名词、名词性短语、名词和介词短语如:北京故宫舞门The Meridian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Peking 、风光如画的湖南张家界The Picturesque 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重庆夜景Chongqing in spot lights。 

(2)根据图片内容,选择改译、直译、意译或加注;如:蓉城新姿 new looks of Chengdu、厦门一瞥Xiamen / A corner of Xiamen /A bird's eye view of Xiamen、七仙岭温泉(海南省温度最高、泉眼最多的温泉) The Seven Fairy Maidens Spa (with the hottest temperature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rings) in Hainan。天府之国(四川) the land of Plenty or a heavenly kingdom, 人间天堂(西湖)Paradise on Earth。 

 

参考文献: 

篇10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英语论文 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化始终在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十分活跃,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上。胡文仲(1997)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研究方向,建议从词汇、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规则、讲话顺序等九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何自然(1997) 就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离格”现象进行了细致科学的分析,提出语言教育者应对此予以宽容。以上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这种种差异在语言教学中反映。还有一批资深英语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文化因素,其关键在于不理解两种文化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只从语言本身出发自然在使用时不知所措。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将语言文化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在她著名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语义、语法、语篇、语用、体态语和语言态度层面的文化差异,还倡导各方学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仅要了解、接受、欣赏这样的差异,在头脑中首先建立逐渐清晰的文化定型,再在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产生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文化超越(高一虹,2000) 。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引起我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反思。诚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我们已经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必修课程(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对比等等) 来促进学生对文化主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差异意识。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知不觉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同时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文化和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语感,培养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文化内涵、制定文化教学目标之外,我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教学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并分析了活动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二、文化目标的制订与实现目标的途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很多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产生的交际障碍以及随之出现的尴尬场面。(胡文仲,1994) 比如一次下课后在楼道碰巧听见一名我班学生(大二) 和外教的对话:

外教:Hey , Lucia , you look so pretty in the blue scarf !

学生: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it for me from Shanghai . Do you like it ?

外教:Oh , yeah. I like it .

学生:Well , if you like , I can ask my friend to buy one for you.

看到外教脸上诧异的表情,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太欠缺文化意识的引导和输入,从而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这样问题。Seelye 在著名的“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讨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指导的意义和方法。他们提出了六个与此相关的具体目标:

Generating student interests ;

Probing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variables ( age ,sex , social class , religion , race , or ethnicity) ;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s or reactions of the target culture ;

Exploring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conventions that shape behavior ,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act the way they do because they are using options of behavior allowed by society ;

How to evaluate a generalization about a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evidence that sustains it . (Seelye , 1997)

借助于这六个基本目标,从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我观察到的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问题,我制定了适合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文化教学目标,涉及到了西方文化的多个层面。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可以在课堂上实施的文化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他们明确中西文化观念上的明显差异,以尽量避免在语用过程中应用不当的错误。

目标一: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特征。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到国外的某些著名城市,旅游景点等等。我发现对于这些地方的地理方位及特点等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时即便是理解了,在运用时也不恰当。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等资料,然后设计以“旅游“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如“在纽约带团”) ,让学生分组在布置成各旅游景点的教室中进行“旅游”,各个“景点”还分别指定了“导游”给大家介绍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

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不够了解。体现在做活动的时候,总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虚构英语环境中模仿本族人处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书籍,观看英文影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以编演短剧的方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比如编排一些体现文化冲突的小故事(见“示例一”) 。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选取了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英文歌曲。学生通常都喜欢唱英文歌,可经过调查发现,其实他们对歌曲并不很理解,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清楚歌曲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精选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文歌曲,设计有关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挖掘歌词中隐藏的中美文化内涵,然后进行对比,从歌词的角度领悟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见“示例二”) 。

目标四: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Brown (1986) 指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应该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学习者。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硕士论文 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切身感受外国人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利用曾在美国教授中文的便利条件,邀请一些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留学生来和学生们座谈,一起参加课堂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文化教学。

目标五: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

我们的一些教学内容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法律、商业、教育、宗教等等。我帮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影视手段使学生对这些社会结构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中国在这些社会层面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社会的认识,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写出对他们触动最深的中外不同的社会现象。此外,还鼓励学生排演课本剧展示课文中出现的“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让学生们“自设法庭”模仿解决一个刑事案例,以此了解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

目标六: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探讨并理解英语国家的教育观。

毫无疑问,作为各类文化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基于中外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我以小测验的形式(见附录一) 把这些差异展示给学生,然后启发他们思考不同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鼓励他们探讨各方面利弊,从而比较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教育观。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产生的不同教育结果。

三、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示例分析

如上所述,对于每个文化教学目标都有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下面将选取与“目标二”和“目标三”对应的教学活动加以分析,体现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

示例一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有效活动设计:如何解决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活动介绍

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文化而异。两个不同民

族的人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这个活动的目

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

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美国人自主意识很

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

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

人。医学论文 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

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份热情帮助朋

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

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这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特

别容易引起文化冲突,我因此设计了两个相关场

景促使学生发现这些文化差异并思考如何避免这

样的冲突。

活动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美国人的待客方式。

2. 让学生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待客方式。

3. 使学生了解并体会美国人与朋友交往时

对朋友自主性的重视。

4. 帮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些文化差异。

活动步骤

1. 将活动指示页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完成任务。

2. 将学生分成4 - 5 组,讨论短文场景,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3. 引导学生讨论两则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

4. 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5. 让各组修改故事细节,使之符合各国文化习惯。

6.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活动指示页.

Task sheet 1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Why Not Let Me Serve Myself ?

Doreen , an American teacher who was working in a college in Beijing was invited to one of her Chinese colleagues’home to have dinner. In the dinner , the hostess frequently urged Doreen to eat more and drink more. Sometimes the hostess stood up and used a pair of ”public”chopstick to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 to put in the guest’s plate. Gradually , Doreen felt bad because she actually couldn’t eat that much and some of the food she didn’t like at all ! Then she said politely , ”Thank you , I can serve myself. ”But the Chinese hostess never stopped. Doreen was confused and didn’t know why.

1. Why did the hostess frequently put food into her guest’s plate ?

She wanted her to eat in order to get some compliments about her cooking.

She wanted to show her hospitality in such common way as most Chinese do.

She didn’t want to see any food left .

She wanted to be polite by providing as much as

she could as a hostess.

2. Why was Doreen confused and felt uneasy ?

She hated some food in her plate.

She expected the hostess to let her serve herself .

She wanted to choose the food by herself .

She didn’t like the food the hostess cooked.

活动指示页2

Task sheet 2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I Can Manage it Myself !

Sophia , a new foreign teacher in a college of Beijing , just finished marking of her students’final

paper. She was expected to fill in students’scores on another piece of paper provided by Chen , the department secretary , whom she had already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When she got to the office to ask for the sheet of paper to fill in the scores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there so she put the students’test paper on Chen’s table and decided to come over later. She met another American teach in the corridor and they talked for 10 minutes. And when she came back to the office , Chen smiled at her and said , ”Oh , Sophia , don’t worry , I have helped you fill in the students’scores here and you needn’t do that . You can go home now. ”Sophia felt not happy at all and she didn’t understand why Chen had done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her job.

1.Why was Sophia unhappy ?

A.Because Chen didn’t do it perfectly.

B.Because Chen did that without her permission.

C.Because she could do it herself and Chen’sbehavior may imply her incapability of her job.

C.Because Chen was not her friend.

2.Why did Chen do that for Sophia ?

A.Because she thought they were friends and she should help her with such a little thing.

B.Because she liked Sophia very much.

C.Because she had nothing to do at that moment .

D.Because she felt obliged to help friends when she could.

任务参考答案: Task 1 : 1. B , D 2. B , CTask 2 : 1. C 2. A , D

示例2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有效活动设计:通过对中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分析探究不同的价值观。

活动介绍

不少中国学生喜欢美国流行歌曲。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曲时发现他们并不太理解大部分歌曲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诚然,作为音乐欣赏,对歌词的鉴赏也许并不很重要,然而同样作为音乐爱好者,我认为理解外语歌曲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欣赏水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尤其作为英语学习者,从歌词中挖掘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不同国家的流行歌曲往往传达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启发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欣赏他们喜欢的中英文流行歌曲。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歌曲的主题。

3. 帮助学生领会歌词所表达的不同生活价值观。

4. 启发学生对比歌词中传达的中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团体精神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活动辅助材料和手段: 两首录制好的中文和英文歌:罗大佑的“黄色的脸”和Mariah Carey 的“Hero”。质量良好的放录机。

活动步骤

1. 将学生分成3 - 4 组。

2. 播放Mariah Carey 的“Hero”,让学生尽量写下他们听到的词句。

3. 再次播放“Hero”,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内容,然后各组向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4. 播放两遍罗大佑的“黄色的脸”,让学生分组重复以上步骤。

5. 把准备好的歌词发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画线词句,再次讨论歌词内容。

6. 发给学生活动指示页,让他们讨论上面所提问题。

7. 再次播放两首歌曲,要求学生讨论出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8. 各组总结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活动指示页

Read the questions below concerning the two songs you are listening and then discuss your answers in groups .

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wo songs ? Whatdifferences have you found in these two songs ?

What do the words underlined mean to you ?

What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re showed there ?

What kind of the value do American people have ?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Chinese value showed

in“YELLOW FACE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values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

歌词页

HERO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

And then a hero comes along

With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

And you cast your fears aside

And you know you can survive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It’s a long road

黄色脸孔

词曲:罗大佑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情的人飘的云

HEI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HEI TUMBA TUMBA TUMBA LA LE HO

一样的手, 一样的血,

一样在艳阳普照下点点生存

假如你张开的双眼

给我一点心照的诺言

给一张风吹雨淋后依然黄色的脸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心上人飘的云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梦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心

文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以上的“任务型文化教学活动”职称论文 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消化其文化内涵,最终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沟通中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学生们的进步,以及对未来的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广泛汲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通过结合教学的课堂互动活动,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各国的地理特征、社会政治结构、教育理念等基本知识,比如学生通过“纽约带团”的活动了解了纽约各地的风景及人口结构;通过“自设法庭”了解了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课后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

2. 深入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了解各种文化内容只是文化教学的初级目标,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中还有一部分是启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挖掘语言之外的引申含义。“英语歌词探秘”(示例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讨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主题,并大呼这样的英语课“过瘾”。除此以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因此,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将来出国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便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些刚刚出国留学回来的学生的反馈,也说明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受益匪浅。

3. 利用跨文化比较的初步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利用掌握到的文化差异思考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示例一明显体现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此类教学活动,在启发学生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商讨解决交际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文化超越。学生们反映这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让他们在发现文化奥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交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心里有底了”。由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增强了,与外国人交往时也更有信心了,学会了在交际中首先去了解人家对事情的观念和感受,不是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处理问题。这些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文化教学更加自信。

4. 文化教学和英语学习动机的相互影响效应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原来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变得爱发表意见了;原来稍显死板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单元的课学生们都会自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含义,积极讨论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了更接近目的语的土壤,原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智趣盎然。反过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提高也鼓舞着我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更加积极地有意识地导入文化知识,并启发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产生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经过详尽的思考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这些知识巩固、升华,实现真正的文化超越。

五、结语

毋庸置疑,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Brown 曾经指出, 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Brown ,1986)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的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各个目标,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正如高一虹分析的那样,我们还必须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定型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交际中新的困难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片面吸收。文化超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这将是我们下一个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 1 ] 胡文仲,1997 “,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 ] 何自然,1997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 高一虹,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4 ] 胡文仲(主编) ,1994《,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篇11

一、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主要是旅游英语专业,它的起步及发展是在进二十年,但旅游英语专业已经迅速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多为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旅游管理相关理论、拥有熟练的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专业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有的重视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重视旅游行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分析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基础课程的比重过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特色不突出。“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基础英语课程占据多数学时,且与专业课脱节;另一方面,“旅游概论”、“导游实务”、“中外民俗”等专业课学时少,且为中文授课,与英文课程无法结合。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从教该专业的教师都是语言类或者师范类的毕业生,只能从英语语言交际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企业引进的职业人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能承担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人也无法将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结合。

(三)实践教学模式落后不符合社会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各院校只是局限于对专业技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及再现模式,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与结合。

二、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善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熟悉旅游业务,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知识结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掌握实用的旅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年级、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旅游导游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高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扩大英语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旅游方向三个主要课程模块。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语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旅游方向课程:指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口语、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

(四)主要教学方法

1、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外语角、课外阅读、专业社团、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除参加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旅游方向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旅游方向课程特点,推广角色扮演法、图片演示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模拟法、导游实地演习训练法、旅游现象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特色

1、突出“英语知识与技能+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能力培养体现专业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学生综合素质好,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熟悉和掌握涉外旅游及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学生就业口径宽,适应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校内外实训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旅游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

3、学生在国际导游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专长,取得全国通用的导游资格证书,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

(六)考核

考核手段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及口试形式。考核内容兼顾知识与能力,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试题力求科学、客观、逐步做到标准化。高年级部分课程的考核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讨论和答辩形式等。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用英语撰写,长度为5000词左右。要求选题有价值、论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加大毕业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采用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旅游计划书、旅游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报告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当,用英文撰写,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毕业学分要求

在此表中,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外语、中文、体育艺术与文学、人文素养、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

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

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实务及模拟导游、饭店管理原理、领队英语与实务、旅游英语口语。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技能选修、专业知识选修及专业方向选修三大类别。专业技能选修包括英语语法与实践、21世纪报导读、实用英语写作、英语报刊杂志选读、新闻英语视听。专业知识选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英汉语言对比、英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专业方向选修包括旅游学概论 、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现代商务礼仪、中外民俗、旅游应用文写作与翻译、旅游资源管理与产品开发、旅游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专业社团、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论文。

三、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体系设计之初,应当进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根据企业、行业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知识构成,与毕业生现在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挂钩,归纳出本专业课程列表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此外,在课程内容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旅游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双师”教学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应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教师。学校指派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具体业务,加强教师对相应工作岗位要求和能力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应围绕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三)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