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制作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网站制作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

篇1

毕业设计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计算机类毕业生通过两年半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本专业应有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有一定意义的课题,怎样收集、归纳对本课题有用的资料,如何设计出可行的网站,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问题,也是难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引导、启发和带领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可使他们少走弯路,建立自信心,直到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

一、毕业设计前的准备

由于本次毕业设计是大专学生教学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且时间仅为12~15周,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做好毕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为此在毕业设计前就要准备好毕业设计任务书并详细制订出指导计划。包括毕业设计要求、课题选择范围、分组情况、设计目的要求及进程计划等。本课题“网站制作”设计基本要求为:

1.以组为单元进行设计

2.组员讨论,确定此方向的选题类型

3.根据选题类型,先用Photoshop设计出一个主页框架

4.第14周上交作品,第15周完成论文撰写、修改、答辩

指导教师先把设计选题范围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组员讨论,确定制作网站的类型,提醒他们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就注意收集资料、补学新知识并考虑有关问题,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准备。指导教师对题目的各种设计方案和学习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题选择阶段

课题选择在毕业设计中是极其重要的,是毕业设计能否正常开展的决定因素,也是能否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先决条件。若把过时或者高尖端的产品当做毕业设计课题,往往与实际脱节,而学生设计完成后也难以应用于工程实际中;若由学生自行选题,难以把握课题的难度和方向,如果选择的课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指导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选好课题。

1.把握课题的难度

选用课题偏离本专业知识,范围过专过窄,则难以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结果,指导教师应选难度适中课题,能针对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有发挥的基础。选用“网站制作”课题,难度中等,贴近主要专业课,学生也可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进行网站设计。

2.确定课题的实用价值和创新程度

网站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宣传效果显著,易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互和学习,如,教育、购物、电子商务平台等凡是需要宣传的均用到它。

创新程度体现在网站设计方式多种多样,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如,采用ASP、JSP脚本语言;可制作成静态网站,也可制作成动态网站;还可在网站需要的部位加入特效代码等。

3.了解课题需用的制作工具和成本

若制作工具,作品是无法实现的,为此拟订课题的时候应考虑可能用到的工具来源,同时应考虑课题成本是否符合学生的经济能力。在拟定课题前,应对实习所用的场地进行考查,检查设计所用工具、软件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要求。我们本次使用的制作工具有计算机和Dreamweaver软件。

三、资料收集阶段

在资料收集方面,纷繁的资料使学生往往难理出头绪,或是找到的资料不能在设计中应用。例如:在资料收集前,就有学生上网找出大量图片,但实际上能应用的没有几张。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收集资料,锻炼学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1.引导学生根据网站风格收集资料

确定网站的风格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一开始应该先确定网站的风格和总体布局,分成的版块有哪些,最后,由学生用Photoshop先将首页框架和版面风格设计出来,然后学生再根据所需的版块收集材料。

2.引导学生归纳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归纳。面对着下载的几百张图片,如果不按版块进行分类存放,更难以为后面设计所用。笔者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根据网站设计的版块,对组内的每位成员分配任务,这样学生学会了目标明确的收集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以后的设计过程中。

四、网站制作阶段

网站制作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重难点。如何着手去设计并富有创意,又要顾及各个子页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等等,这些需要指导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清设计的思路,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少走弯路,顺利地进行毕业设计。

五、论文撰写

毕业设计最终的成果要通过论文表现出来,它的好坏直接反映毕业设计的好坏。因此,做好论文是非常关键的。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其专业性较强,因此,写好论文需注意要结合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做到实践与理论(下转第170版)(上接第169版)结合,这样,你的论文中的实践工作才有基础,才为人接受,其结果也才会正确可行。

总之,毕业设计是一项实践性强、较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个工作细节,努力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房萍.谈如何做好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指导[J].辽宁高职学报,2004.

篇2

高校多媒体工作室是立足于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技术条件建立的一个师生共建的团队,工作室的成员为本院系的在校学生,所有对小组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可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安排适当的课外实践内容。高校提供专门的房间作为网络实验室的活动场所,网络实验室所使用计算机可根据高校实际经济条件采用由高校实验室借用、学院购置、学生自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多媒体工作室的日常活动内容包括协助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制作、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建设、院系网站维护、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多媒体工作室的创建对于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专业的院系非常容易,而且对其他专业也并不困难,计算机基础课几乎是所有大学都有的公共必修课,多媒体工作室的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探索与钻研,在一到两个学期完全可以掌握网页制作、图像处理、视频采集、光盘刻录、图像扫描、视频剪辑等技能,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有这样的潜力,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发掘与展示的自我潜能的舞台,而多媒体工作室恰好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这样的舞台。

为了保证多媒体工作室各项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工作室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由高校专业课教师兼任。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为对多媒体工作室的活动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参与的课题或对学生自拟的课题进行修订;学生明确任务后为学生推荐参考文献或提供其他信息获取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制定可行性强的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进行修改;学生完成任务后对任务进行评价和把关等。

二、多媒体工作室的活动对教学资源建设的作用

在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背景下,各个院校都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但顺利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有足够的可供自主支配的学生的资源,否则只凭一本教材和无边无际的计算机网络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体系完整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量大、耗时长,任课教师限于时间和精力无法进行大批量制作,这是影响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院系多媒体工作室的建立使此问题迎刃而解,将网络工作室的活动与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工作室指导教师和专业课任课教师负责指导,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熟练对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学生学好课程内容本身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教学资源的制作,今后学生对自已亲手制作出的作品自然也会更加关注,这也间接的促进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目前所建立的大多数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师介绍、课件、讲稿、模拟试题、往届试卷、交流平台等,网络工作室的学生可帮助教师进行录入、扫描、文字识别、绘制图像等工作。学生在录入的过程中可以熟练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扫描过程中可以练习扫描仪的使用,如果扫描效果不佳需要对图像进行亮度、对比度、色阶、曲线的处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练习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文字识别过程中可以学习OCR软件的使用;绘制图像过程中可以学习MATLAB等软件的使用;交流平台的设计和维护过程可以学习ASP程序设计等知识。

除了上面所提到教学资源外,当前相对缺乏的是视频教学资源,而视频教学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来说是最有利教学资源,它的效用性很强,学生凭借它可以实现随时听课,随时复习。对于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可以按照原有教学计划正常授课,每学期选出部分章节,教学过程中由网络工作室中没有时间冲突的学生或其他教师负责同步录像,然后网络工作室成员课余时间进行视频采集和编辑,如此日积月累,就可以形成体系完善、信息量充分的视频教学资源。

三、多媒体工作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所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论文内容中真正独立撰写表达自己思想的部分太少,通过网络下载后拼凑粘贴的篇幅太多。究其原因,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学生懒惰或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自我反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基本以接受式学习为主,高中阶段有明确的高考大纲作参照,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在创造力、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大学阶段正需要重点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

而网络工作室的设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以高校网站建设这项任务来说,这就是一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非常有益的活动。大学院系网站的板块模式目前已较为成形,主要包括院系介绍、领导机构、师资队伍、新闻公告、招生信息、就业信息等板块,加之目前49.7%的大学生有自己的QQ空间、28.5%有个人博客、17.4%的有个人主页。学生在网页制作方面的潜能是超乎许多老师的想象的,只要采取科学的引导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考其他兄弟院校和院系的网站来建设和维护自己院系的网站。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有两种知识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合理的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培养学生是十分有利的。多媒体工作室的学生进行网站建设与维护过程既不是将其他网站进行简单的复制,又不是一切从零学起,具有“跳一跳,够得到”的特征,非常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篇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315-01

一、西河大鼓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西河大鼓概况。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型的鼓书、鼓曲形式1,清道光年间, 河北省艺人马三峰将流传于河北省民间的说唱曲艺进行改革,使得说唱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将这种新的说唱曲艺称为“西河大鼓”。由于西河大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受众喜爱,使得其在百余年间就从发祥地广泛的流传到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及华东等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西河大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为:冀中语言,受众容易听懂;唱腔灵活,亦说亦唱;题材多为经典故事,起到寓教于唱的作用。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

(二)西河大鼓的传播现状。为了更好的分析西河大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2年2月在河北省、天津市做了随机的市场调查,该份调查问卷就与西河大鼓相关的问题设置了11道题目,比较全面地对现代社会公众在观赏曲艺方面的爱好程度、倾向、接受方式,需求以及受众年龄、性别分布等做了解。

调查分析显示,西河大鼓的一些传统的传播形式(“撂地说书”、“赶庙会”、在茶馆说书)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西河大鼓的传播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模式僵化,面临着如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借助新的传播载体,采用创新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新的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审美新需求的问题。

二、西河大鼓的传播危机分析及其传播手段的创新

(一)西河大鼓传播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西河大鼓传播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问卷分析,了解到这一传统的鼓曲说唱曲艺所面临的困难与危机,同时分析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产生这些危机的原因:

1.表现方式以及传播形式方面缺乏创新,因循守旧。

2.缺乏对受众的了解,不能及时了解受众变化与多元化的需求。

究其根本原因仍是缺乏创新,缺乏和大众媒体的融合,正是由于西河大鼓在表现形式、及传播载体上缺乏创新才导致了西河大鼓这一传统的说唱类节目与人们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发展产生脱节,使得这一传统曲艺陷入被大多数人们遗忘的困境。

(二)电视媒体中西河大鼓的传播创新。传统戏曲与电子媒体的融合的范例是河南电视台于1994年创办的《梨园春》这一档节目。为了探索新形势下戏曲的出路,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效对接,河南省电视台于1994年开播了一个以地方戏曲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梨园春》。2这一栏目充分挖掘地方戏曲特色,吸引了一批青、中年受众,一时间在河南省形成了热闹非凡的戏曲文化景观。

而与西河大鼓的相关电视节目,目前为止仅河间电视台(西河大鼓的发源地)举办的名为“欢乐大篷车”一种。节目形式单调乏味。《梨园春》为戏曲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作为传统戏曲与电子媒体融合进程的促进者,它的发展、创新与成功是西河大鼓发展借鉴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可供西河大鼓借鉴的经验:

1.借助电视传媒,传西河大鼓之神韵。曲艺的传播离不开传播媒介,传媒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从而丰富艺术的表达形式,我们应结合西河大鼓自身的艺术特点,并加以创新的元素,把传统曲艺的思维方法、表现形式转换为电视的思维方法、表现形式。打破原有这类节目的制作传播套路,打造出轻快或热烈而又不失底蕴的唱腔来吸引新的受众,利用西河大鼓所说唱的内容、节奏、舞台设计等来吸引观众的感情与关注,利用电视媒体的制作技术来传播出西河大鼓的神韵。

2.根据节目定位,取舍传播内容。由于西河大鼓的传统剧目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也决定了,以西河大鼓为内容的电视节目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所以,在内容上应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进行包装传播,例如《杨家将》、《呼家将》、《马前泼水》、《丁香割肉》等,这类定位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节目,设置在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老少皆宜。

同时,位于休闲时间段的节目,可播放一些关于历史名人的鲜为青年人群熟知的西河大鼓的片段,例如《宋江杀楼》《临潼山救驾》《火烧绵山》等,为了使受众在观看这类节目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设置无声的影视画面,作为节目背景,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满足,起到西河大鼓传统的传播形式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

3.分析受众心理,创办和受众互动的节目形式。西河大鼓之所以面临受众群日益减少的危机,主要一点就是缺乏对受众心理的了解。于是在充分调动、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梨园春》的创新形式,调动观众参与热情,增强节目互动性,使西河大鼓回归大众文化艺术的本位。例如设置现场观众参与的环节,自己点唱段、为演员打分等;还可以设置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参与环节,如回答问题、答对有奖等,这样极大的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意识,拉近了西河大鼓与观众的距离。

(三)西河大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创新。

西河大鼓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进行传播,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媒平台(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最突出特点的就是其在传播方面的信息的海量性、互动性、虚拟性、多媒体性以及超连接性。

西河大鼓的传播要利用互联网数字整合的功能,创建庞大的数字库平台,通过超链接实现对西河大鼓各方面信息的获得。在西河大鼓与互联网对接初期,我们应该考虑到在大多数网民对西河大鼓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要想吸引、促使网民打开关于西河大鼓的网页,首先要将其超链接到网民较关注的戏曲、相声、二人转网站等。同时,西河大鼓可以在新浪、雅虎、腾讯等网站制作植入式广告、弹出式广告等超链接来吸引受众的关注,鉴于这些网页中广告量大这一方面,同时为了达到吸人眼球这一效果,西河大鼓的广告不能单靠文字,必须得加入一些“刺激性”元素,例如加入音频、视频广告,或在做广告的演员形象上创新。通过这些超链接,网民进入关于西河大鼓的网站,便可以看到其创建的数字平台包括图、文、视频、音频、以及互动游戏等。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电子媒体、互联网的强有力的传播优势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西河大鼓与现代媒体的融合,代表着当今艺术发展中最有力、最尖锐的探索力量,将传播出综合与融合了各种艺术样式的经典名段,这体现了艺术发展与传播手段的复合性与多元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声 :《 西河大鼓史话》,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月。

[2]施中阳、关艳霞:《传播传统戏曲文化,打造电视精品栏目》,载自 《当代电视》。

[3]杨瑞:《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的地方戏曲传播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4]叶志良,陈丽萍:《寻找现代戏曲传播的生长点》,载自《新闻届》,2008年第六期。

[5]杨洋:《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4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实践能力是其基本出发点。通常实践能力被界定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4],其形成是一个涉及生理成熟、经验获得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且与个体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个人价值向度和文化背景有较大的联系[5]。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认识,一种声音认为它是实践能力的纵向发展与提升,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3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它是实践能力的横向扩展与融合,将实践创新能力视为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的重构,由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3个部分构成[7]。针对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特征,我们认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考虑2个方面:既要将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实践能力在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要将实践兴趣、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纳入培养范畴。本研究将实践创新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体有意识的不断实践探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心理与行为2个层面。

1.2协同理论及其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协同理论(cooperationstatement)也称“协同论”或“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8]。其中协同的概念即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该理论强调有序结构出现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这种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思想可为解决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目前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培养内容结构松散、缺乏递进等问题,造成学生能力培养呈现断点式。一些学校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寄托于课程自身的实验教学,但这类课程大多实践性偏弱,创新性不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戛然而止必然造成相关能力培养出现断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渐进展开,为此有必要构筑其能力培养的内部有序结构,以确保能力养成的连续性[9-10]。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在基本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且以实践创新品质培养为基石并贯穿始终,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层级培养结构。协同理论对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建立亦具有重要启示。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往多以政策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对市场需求、行业标准等价值元素的认知,必然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而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需要高校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对能力培养各要素间的关系开展研究,以促进各要素的全方位协同,产生“协同效应”。即基于市场导向,建立起涵盖教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师生和资源等)、科研的内部协同以及高校与企业、中小学等外部协同的完善协同体系,多方联合共同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多元协同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协同培养的理念,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的优势,构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协同体系,如图1所示。学校内部协同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内部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外部协同主要包括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高校与企业的协同。

2.1实验教学体系内部协同,构筑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平台

实验教学体系即指本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其内部协同包括目标协同、课程协同、师生协同和资源协同。

(1)目标协同。即指实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受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推动和影响,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11]。其专业在社会岗位分布较为广泛,包括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培训、教育产品研发等,这对学生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能力要求,实验教学目标即要面向相关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及岗位需求而制定。

(2)课程协同。教育技术学的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实验课程的设置既要体现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也要注重课程间的内部关联,强化专业课程之间实践知识的整合,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并通过模块课程组合来契合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专业化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师生协同。即将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应着重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学术经历和企业经历双重素养,为开展创新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观念和实践上实现“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即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建立良好师生的协作关系,平等交流、彼此信任,在和谐氛围中助力学生的发展。(4)资源协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还有赖于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通过创新实验室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将各种教学资源协同利用。2008年学院获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依托于“中心”的五大教学实验室(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教育视频与多媒体作品制作、教育网络技术和校企联合实训实验室),使实验教学资源对本科生全面开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2.2教学与科研协同,促进实践能力的高阶发展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于课堂教学,也需要倚重科研来助力,作为教学的“源头活水”,科研有助于为教学注入“灵魂”,并将学生的能力提升到更高层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鼓励其将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实验室,开发研制和更新改造实验项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育技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在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中,通过论文选题、文献查阅与综述、课题设计、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系列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开放实验室项目具有实用性与综合性特点,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12]。参加各级竞赛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锻炼与检验的良好机会,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通过作品制作、评委答辩等参赛体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3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提升信息技术学专业任职教师上岗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面向中小学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本科生通过到当地教育部门、中小学进行实习观察,跟岗实践等活动,不仅使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一定的教育实践体验,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上岗能力,缩短了入职适应期。此外,应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如电化教育馆、区县信息化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扩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2.4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契合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

高校与企业协作可以实现互为双赢的发展战略,一方面信息技术企业、教育电视台等行业名企具有技术、师资、设备、项目和资金等优势,并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媒体制作技术能力,有效保障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行业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帮助企业运作商业项目,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出校门即可接触先进信息设备、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成为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香港科讯交流有限公司“科讯人才培训基地”、大连元众创意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元众影视广告制作基地”进驻校园合作项目的开展,为在校内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它突破传统的只在校外专业实习的方式。多样化协同培养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建构校内外实践双基地,既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也强化校内实践基地的功能,并通过双方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实现互利共赢。

3多元协同体系下“分层渐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且须遵循能力结构特点。以多元协同体系为支撑,依据实践能力的结构层级,将大学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1—3学期为第一阶段,4—6学期为第二阶段,7—8学期为第三阶段,实现了“分层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实践创新品质的培养。初期多以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包括教学资源的分类和搜索、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软件系统的操作等,在增进基本理论认知的同时侧重基本实验技能与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并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技能实践,通过某种技能课程学习如平面设计、flas制作、摄影技术、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等,主要掌握此种媒体的特定专题资源设计与制作技能。对实践创新品质的培养是这一时期另一重要任务,实践创新品质包括实践兴趣、实践动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等,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强大动力。如针对实践的兴趣培养,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初学者对其认知度不高,通过设计参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观看高年级获奖作品展以及聆听专业教师精彩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等体验式学习活动,使学生切身感悟到教育技术学科的魅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兴趣明显提高。值得说明的是,在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过程中,实践创新品质是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其培养应渗透于整个大学阶段。第二阶段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主要面向开放设计性项目,以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为背景,体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试行调整,最终创造性地完成实践项目,该过程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也强化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这一阶段通常需要教学与科研协同平台的支持,如通过动态网站制作、影视作品创作等综合性课程夯实实验技能,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参与一些课外科研、实训项目、技能大赛等活动,助力其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近3年来,教师指导本科生在省级以上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32人次,其中12人获国家级的大学生设计竞赛奖,作品“汉字文化”获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三阶段主要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利用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校、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受历练,在解决具体行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及处理较复杂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岗位分布广泛,需要灵活处理各种能力培养相对接问题,如在教育实习中,需注重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有效衔接,而在企业实践中,校企间的协作机制成为毕业生实践能力符合行业要求的有效保障。这种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具体性有利于学习者激发学习动机与保持探究状态,并逐步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促进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形成重要支撑,提升了毕业论文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