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6: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1.1净制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的非用药的部位和祛除部分的毒性。例如:巴戟天的木质中心具有大量的铅,属于非用药的部位,必须要祛除;麻黄的茎有发汗的作用,而根具有止汗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分开使用,确保疗效;蕲蛇的头部因为具有毒腺,因此祛除该蛇的头部,就会消除毒性。
1.2切制法
该方法又称之为水制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调配和炮制,从而提升煎药的质量。常见的方法有:淘、洗、泡、漂、浸、润、水飞等。淘:对附有泥土、砂粒的药材放在清水中进行搅动、搓擦,利用水的浮力,使轻浮的杂物或者是皮壳祛除,例如:王不留行、菟丝子等。浸泡:将经过清水淘洗后的药材放进容器内,使药材中含有的淀粉或者是质地较硬的东西在浸泡之后取出,例如:动物的甲、骨,药材的根茎分离等。漂:利用水的溶出作用,祛除药材的一些杂质或者是部分的毒性、挥发性的物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例如:附子、川乌、半夏、草乌等。水飞:利用水的悬浮作用,将细粉分离出来的方法;首先将药材研碎并用筛子过筛;然后,在研钵内加上清水进行研磨,漂浮液面的用手捻去;其次,进行悬浮分离:将碾好药末放在缸内,倒入清水搅拌,静止片刻后,取出悬浮于中上部的细粉,将缸底部的粗粉在进行研磨,反复操作,最后将不能悬浮的粗粉祛除;最后,干燥:将水分吸去,放在垫有皮纸的篾器内滤水,再放在太阳下盖子晒干,得到细粉即可。例如:朱砂、炉甘石、雄黄、滑石等。
1.3炮炙法
又称之为火制法,借助外力火堆药材进行加工炮制。该方法使用最为普遍广泛,常见的有:炒、炙、煅、煨等。炒包括清炒和米炒等,使用文火降低药材的毒性,增强疗效。例如:苍耳子,味较辛、苦,性温;有毒。将清洗洁净的苍耳子放入锅内,文火清炒,直到变成焦黄色则可,然后将上面的刺碾去并筛干净。经过清火炒之后,不仅能降低该药的毒性,而且还能改变药性,通鼻窍、止痛、祛风湿等。米炒主要为了矫正药材的臭味,例如:斑蝥,味辛,性热;含有大量的毒素。先将米放入锅内用中火加热,直到米冒烟,再将斑蝥放入锅内混合米一起炒,直到米炒成黄棕色再取出,祛除米、足、头、翅,晾干则行。炙法的方法很多,包括:醋炙法、酒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醋炙法:能够将药材引入肝脏,缓和药性;例如:延胡索,味辛、苦,性温;主要归于肝和脾;能行气、活血、止痛等。使用一定量的米醋闷润延胡索,直到延胡索将米醋吸收完全,然后将闷润后的延胡索放入锅内使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干即可。蜜炙法:益气补脾、止咳润肺,矫正辛臭气味等。例如:甘草,味甘,性平;首先用水稀释蜜,将蜜汁倒入甘草中,闷润搅拌,在放入锅中用文火炒,直至黄色,待不粘手时取出再晾干即可。
2中药炮制的目的
2.1清洁药物确保用量
原有的药材商含有多量的非用药部位,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处包含的部分的杂质、泥沙;动物的角、骨等处有残留的血、腐肉等。在使用前清除这些杂质、污垢,清洁了药材,确保了在临床上的使用剂量。
2.2便于制剂和调剂
植物的根、茎、果实等部位经过炮制后可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例如:切成块、片、段、丝等,有利于在调剂时分配制和配方。又如:牡蛎、磁石、自然铜、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因质地较硬,很难粉碎,不利于调剂和制剂,而且不利于在短时间内煎熬出有效的治疗成分,因此,对这些药材进行炮制,使其药材的质的变脆、变酥,容易粉碎,使有效治疗成分更易于煎熬出。
2.3降低、消除药材的副作用及毒性
一些中药材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有副作用或者是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在临床的使用不安全。因此。各种不同炮制方法,最主要的是为了降低或者是消除药材的副作用或者是毒性。例如:草乌,具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的方法,从而降低该药的毒性。
2.4增强中药的治疗效果
通过适当的炮制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药材的疗效。第一种,是提高药材的溶出率,使溶出物有利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的《医宗粹言》中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都要通过炒后,煎时方得味出[2]。因为有壳,经过炒之后,皮壳破裂,有效的物质就便于煎出。第二种,药物之间和协同作用能增效,例如:款冬花和紫苑等能有效的化痰止咳,再经过蜜炙后疗效增强。
2.5矫正药味,有利于服用
有些植物类或者是动物类因自身带有腥臭气味,病人很难接受。为了方便患者服用,因此,使用各种方法,如:酒炙乌梢蛇、醋炙乳香等。
2.6利于保存药效和储存
经过炮制加工,避免药材的变质腐烂,非常利于储存。例如:动物类的药材经过加热处理之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等;植物类的经过加热之后,防止种子的萌芽变质,利于保存。
3中药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3.1使有效的成分稳定以提升疗效
对于某些含有苷类的药材,因为这些药材含有一种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容易受到酶的作用而造成分解。因此必须要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或者是破坏,从而防止苷类水解失效。例如:黄芩,在遇到凉水之后由黄色变成绿色,是因为黄芩苷和黄芩酶在一定的温度下相遇被酶分解成黄芩素,在空气中久置被氧化变成绿色,使抗菌力下降;对黄芩进行蒸煮法炮制,祛除黄芩内的酶而保苷,达到用药的要求。又如槐花,若放置过久使芸香苷被酶分解。降低了止血、凉血的效果;经炒制过后,酶被破坏,稳定了作用,疗效提升。
3.2加工改变成分起到新的疗效
部分药材在经过加工炮制过后使原有的成分改变了,有了新的疗效。例如:山楂,常用于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但因其味较酸,食之过久会伤筋损齿;经过炒焦之后使有机酸被破坏,从而产生苦味降低了酸味,不仅可以长久服用,还具有止泻的功效;加之炒焦后的焦香味还能健脾醒脾。再如,何首乌,生泻熟补;莱菔子,生升熟降等。
3.3添加辅料以提升疗效
辅料本身具有不同的归经合性味,因为与药物进行炮制要么起到协同的增效作用,要么利用二者之间的拮抗作用来消除其副作用,从而改变药效的性、味、归经以及升降浮沉,扩大药物的使用范围,增强疗效。例如:酒炒当归、川穹能使温经活血的作用增强;醋炙柴胡能够这增强疏肝止痛的功效;蜜炙紫苑、白部使润肺止咳的功效增强等。
3.4降低或者消除毒性以增强疗效
哮喘以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状态、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现代西医强调抗炎治疗,以吸入普米克(布地奈德)等皮质类固醇类激素为主,急性发作期主张应用β受体激动剂如喘乐宁气雾剂,以尽快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中医认为哮喘系宿痰内伏于肺,复为多种外因所触发。辨证上虽有寒热虚实之分,然患儿素体阳盛,或因肥甘积滞,热自内生,或因六化火,故小儿哮喘仍以热证、实证多见。痰热交阻,上薰于肺,肺气雍盛,肃降失司,逆而咳喘。急性发作期治疗上“急则治标”,宜予清肺化痰定喘。我们的热哮合剂方,取方中的麻黄宣肺平喘,为β肾上腺受体兴奋剂,可以起到抑制气道炎症及炎症介质作用,能有效缓解支气管黏膜肿胀。石膏、黄芩及桑白皮具有清泻肺热及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能有效抑制慢反应物质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还有增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作用。具有抗炎作用药物还有柴胡,能有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石膏、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黄芩具有广泛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可抑制慢反应物质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还有增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作用。柴胡具有抗炎作用,可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抑制变态反应中的组织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白果敛肺祛痰定喘,杏仁、半夏、苏子、款冬花降气化痰,瓜蒌清肺兼利大便。葶苈子泻肺作用尤甚,有“无葶苈难泻肺实”之说。地龙清肺平喘,尤适于肺热哮喘。甘草和中,调和百药。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功。单味及成方的现代免疫药理研究表明:能扩张支气管的单味药有麻黄、款冬花、地龙、白果,成方麻杏石甘汤和定喘汤(热哮合剂方含有此方加减);能减轻气道慢性变应性炎性、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的单味中药有黄芩、麻黄、款冬花、甘草,成方有麻杏石甘汤;有抗组织胺作用的单味中药有款冬花。
1.2激素、硫酸镁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它涉及到许多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参与导致平滑肌痉挛,产生临床症状。现代治疗观点需消炎与平喘药并用。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它能干扰碳四烯酸代谢和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预防炎症细胞活化和迁移,增加气遭平滑肌受体的反应性。硫酸镁确有较好的平喘作用,疗效优于舒喘灵。镁离子治疗哮喘的机理是;它是多种酶的激活剂,能激素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三磷酸腺昔分解为环磷酸腺苷(cAMP).井抑制环磷酸鸟苷(cGMP)的生成,从而提高cAMP/eGMP的比值,抑制肥大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Ca在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中起关键作用。而Mg是一种生理性的钙拮抗剂,可能代替钙或竞争钙载体系统,阻止钙内流,使平滑肌兴奋-收缩脱偶联,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可抑制Ca的跨膜转移,抑制Ca2+从细胞处流入细胞内抑制细胞内肌浆网释放Ca,抑制细胞内Ca介导的Ca释放;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弱或消除乙酰胆碱对神经和肌肉终板的去极化作用,从而抑制平滑肌纤维膜的兴奋性;稳定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和T淋巴细胞,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气道炎症。镁离子也能激活功能低下的肾上腺能β受体,抑制乙酰胆硷的释放、阻止哮喘发作。镁离子能舒张缺氧状态下的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后负荷,减轻肺淤血,改善肺功能和缺氧。
1.3强力宁与维生素K3合用
强力宁是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制成的针剂。强力宁制剂中的甘草酸系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结合而成的皂甙,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酸主要通过抑制磷酸酯酶A2活性和前列腺素E2形成,而起抗炎作用,还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减少慢反应物质的生成,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及白细胞介导素Ⅱ,起到抗炎、抗过敏、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3能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合成,使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值升高,从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达到止喘作用。
1.4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松联合用药
中重度哮喘患者病理特征呈现气道重塑、平滑肌增生肥厚,出现BHR反应。BHR能独立存在,可不依赖于气道炎症,即使轻微物理刺激也可引起气道出现痉挛而导致收缩。为此,对中重度哮喘患者用药可同时进行康坦及解痉治疗。用药中,舒利迭是由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组成的复方干粉吸入剂。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缓解期抗炎药物;丙酸氟替卡松作为新一代糖皮激素是一种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质激素,吸入后30min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的水平即可达到高峰,具备了理想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应具备的特点:对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具有高脂溶性,吸人后在气道的浓度高,停留时间长。吸入后生物利用度低,在所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脂溶性最强,该特点使其在气道中局部具有较强抗炎活性是丁地去炎松的2倍,二丙酸倍氟氯米松的4倍,已成为国外防治性哮喘最常用药物之一,在其不良反应方面,丙酸氟替卡松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影响,不影响骨代谢。丙酸氟替卡松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可广泛作用于引起哮喘的炎性细胞和介质;而沙美特罗为吸入型长效受体激动剂(LABA),除具有长效支气管扩张作用外,还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包括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D,从而减轻气道渗出、肿胀,减少气道高反应性。
2布地奈德联合博利康尼治疗小儿哮喘
2.1一般方法
观察组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龄5月~1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热性哮喘的诊断标准: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声高息涌,呼气延夜间睡眠长,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滑数。平均年龄5.5岁。病患程度为轻度29例,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1例及4例;既往病史具有湿疹17例,过敏鼻炎13例,麻疹7例。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23例、7例,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哮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4例、10例、6例;既往病史中具有湿疹病史6例,过敏性鼻炎4例,药物、食物等其他过敏史5例。
2.2治疗方法
74例患儿均以哮喘急性发作入院。两组的基础治疗(抗感染、吸氧、吸痰、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相同。
2.3观察方法
根据两组疗后的症状变化,进行定期诊断检查,并做好填表记录。观察时间为疗后1/3/5/7进行疗后观察;在期间对小儿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哮鸣音进行观察;观察后给予病情的症状成都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轻度无症状1分、中度有间断症状2分、重度症状严重为3分。用药后效果为,有效:用药4-7天呼吸困难、哮鸣音减少;无效:用药4-7天后呼吸困难且肺部哮鸣音持续存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
2.4统计方法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经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10.0版软件包进行t检验,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显著性界值为P<0.05。
2.5结果分析
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中,男51例,女75例,发病年龄6个月~12岁,临床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在春、冬季节为多发季节。
1.2临床表现
该病发作时不易掌控,通常会出现身体发热,体温上升至39摄氏度左右,并带有咳嗽症状,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有少量粘液,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有头痛、咽痛、关节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肺部可闻及痰鸣音和干、湿性罗音,X线表现明显,有斑状小圆点。
1.3辅助检查
通过常规性的血及尿液,对126例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拍片,对部分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结核抗体测定。
1.4小儿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①持续高热不退,伴全身不适,频繁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伴随有胸咽劲的疼痛。②对比之下胸部的症状更加明显。③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患儿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听诊其双肺的音是否较粗,亦能听到干、湿型罗音等情况。④通过检测患儿的白细胞较为正常,亦可能有白细胞增加伴有血沉增快的情况。⑤采取喹诺酮及青链霉素治疗时,均没有任何效果,但运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时效果较好。⑥相比之下,胸部X线片表现更为显著。
1.5用法用量
将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为1.0~2.0mg/ml,然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3h;剂量为10mg/(kg•d)。
2比较
将阿奇霉素作为第二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将其注射到患儿的体内,利用红霉素结构,将Qa位置上的甲基采用氮原子进行重排、扩张和还原等反应,并通过反应逐步取代其生产第一个15元环类抗生素。在对格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中,相比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性,并且其是大环内酯类中对肺炎作用最强的药物,其具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是10~100倍的血药浓度;由于巨噬细胞以及多核细胞内的浓度相较于细胞外浓度要高300倍,并且亦能够通过巨噬细胞将药物传递到感染灶内。使用阿奇霉素时,每日仅需进行1次给药,在结束用药后其仍然能够维持6d之久的抗菌作用,同时由于该药为短程给药而具备较长作用,因此小儿更加容易接受。但若在临床中患儿具有红霉素耐药性,则不能够应用阿奇霉素,需要运用其它类型药物来治疗。阿奇霉素是针对细菌在转肽的过程中实行阻碍,并通过在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时实行抑制,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生存,它的作用率高达百分之百。其的代谢原形有50%通过粪、12%通过尿排泄出,不会对肝肾造成明显损害。
3结果
126例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稀释浓度为1.0~2.0mg/ml;剂量为10mg/(kg•d)。合并其它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炎琥宁、阿昔洛韦等治疗痊愈,疗程缩短。结果126例小儿肺炎经过综合治疗均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