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在职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3年我校共有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体检,年龄31~60岁,其中男104名,女98名。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62名(31~40岁);Ⅱ组108名(41~50岁);Ⅲ组32名(51~60岁)。
1.2体检项目
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心电图,胸正位片,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肿瘤标志物测定;B超检查包括肝、胆、脾、肾,男性加做前列腺、膀胱,女性加做子宫、附件及乳腺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2.1疾病检出情况
本次体检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60余种,发现异常者197人,总检出率97.5%。其中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的男性101人,占男性人数97.1%;女性为96人,占女性人数98.0%。检出率居前12位的疾病。男性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差异有显著性。从疾病或指标异常的顺位看,男性疾病检出前6位的依次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肾功能异常和前列腺增生。女性疾病检出前6位的依次为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脂肪肝和糖尿病。
2.2不同年龄段6种常见疾病检出率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常见疾病检出率进行总体方差分析,除心电图异常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5种疾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对有差异的5种疾病进行两两方差分析发现,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在不同组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这3种疾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加的趋势。肝囊肿检出率中,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检出率中,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糖尿病也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我校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疾病或指标异常的人数占总体检人数的97.5%。高脂血症、脂肪肝和高血压在体检者中检出率均较高,男性高脂血症占51.9%,脂肪肝占48.1%,高血压占28.8%;女性高脂血症占21.4%,脂肪肝占16.3%,高血压占10.2%。高于王莉英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这一人群肩负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重任,精神压力大,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而男教师往往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应酬多,而且饮酒、吸烟,因此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总死亡构成原因的40%以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乳腺小叶增生检出率56.1%,居女性检出疾病的首位,与张彩芬等报道相近。乳腺小叶增生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失调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关。有报道认为,乳腺增生症者患癌几率为一般妇女的2~4倍,癌变率5%,应引起注意。要通过自我检查和定期妇科病普查,做到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除了肝囊肿在31~40岁年龄组未检出外,6种常见疾病在各个年龄组均有检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也随之增加,可能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系统及脏器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同时高校教师又处于特殊的脑力工作环境,保健意识薄弱。从此次体检结果可见,我校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现就体检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健康讲座、义诊、健康知识问卷、健康处方、咨询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普及,以提高健康素养。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积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充分睡眠,保持身心愉悦。
(3)建立合理膳食结构,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1前言
作为信息技术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时常利用它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存储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存储的资料越来越多,有时经常会找不到需要的信息,从而悔恨当初没有将其妥善保管与整理。相信很多教师对此深有体会。于是,该如何高效便捷地将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管理便显得迫在眉睫。
如今,有很多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诸如Mindmanager、Google日历、mybase等。笔者在其使用过程中觉得确实好用,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方便,可是在与一些学科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其并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1)软件多是英文版本,操作起来十分不便;2)软件版权因素,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多为试用版本,存在使用时间有限制与部分功能模块无法使用的问题,且有时运行不稳定,而有些正式版需要收费;3)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作支撑;4)教师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以上问题在年纪偏大的、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对其有~定的抵触情绪,称“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介绍什么样的工具或者方法能够照顾到这部分教师呢?于是,一种“零技术”或者“傻瓜技术”且低成本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值得人们去探究与发展。
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最常见的知识管理技术有文档管理技术、内部网技术、知识或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群件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知识地图等。对于个人,文档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与智能检索技术是利用最多的。下面以这3种技术为蓝本,介绍如何将其具体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化为一个个“妙招”,从而轻松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以下操作皆在WindowsXP系统下实现)。
2.1本地电脑篇
方法一:我的电脑我做主
1)文件夹分类技术。利用文件夹结构,建立个人数字化资源库。例如在主文件夹下创建教案、课例、论文集、教学视频、动画、专家讲座等子文件夹,将不同的文件资料放入相应的子文件夹下,从而方便查找与利用。
2)利用本地IE收藏夹。本地IE收藏夹(IE收藏夹的地址在C:\DocumentsandSettings\Allusers\Favorites或已设置用户名的将ALLUsers换成自己的用户名即可)可以帮助人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将有价值的网站的网址保存,以方便再次利用。其实,它还可以保存本地文件夹的地址。例如打开论文集文件夹,点击窗口上面的收藏选项,将其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就可以利用收藏夹直接点击访问该文件夹。
3)桌面快捷方式。将最近需要频繁访问和重要的文件夹或文档利用桌面快捷方式进行管理,具体流程为:鼠标右键单击需要的文件夹或文档一发送到一桌面快捷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桌面上轻松访问目标文件夹或文档。
4)文件命名。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一稿再稿,特别是在电子稿中,有时分不清哪个是原稿与修改稿。因此,文件命名时采取“文件名+日期”的做法,可以省时省力。例如在2009年12月10日写的教学反思,命其名为“教学反思20091210”;如果在2009年12月27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则命其名为“教学反思20091227”,这样既避免重复,而且方便记忆与查找。
2.2网络篇
方法二:活用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E—mail),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现在有很多企业提供免费的电子邮箱业务,下面以网易163免费邮箱为例进行介绍。
1)资料收藏。邮箱支持自定义文件夹的建立,如同本地计算机建立一个数字化资源库,将整理好的资料以邮件的形式发到自己的邮箱,再将其移动到建立好的文件下,实现轻松网络管理。网易163邮件还支持全文搜索功能,不仅支持邮件收/发件人、地址、标题、正文、附件名关键词搜索,还实现对附件正文搜索。搜索结果更提供多重条件筛选功能,帮助迅速定位目标邮件。该邮箱支持单个5OM的附件上传发送,如果需要更大容量的传送,则推荐使用QQ邮箱的文件中转站功能,最大单个支持1G附件上传发送。但需要注意的是,该附件免费在网络中存储的时间只有7天,还需尽快下载到本地电脑。
2)备忘功能。利用邮箱自带的记事本功能,轻松记录需要办理的事情,而且利用归档的搜索功能,方便回溯。另外,邮箱的定时发送也可以用作备忘功能,将重要的事情以邮件的形式定时(可以精确到分钟>发给自己,实现“大事不忘”。
3)其他功能。利用邮箱提供的其他服务功能,如网络硬盘、百宝箱等实现网络资源的“一网打尽”。例如在百宝箱栏目中,万年历、公交查询、万用计算器、城市地图等都是十分实用的,而且操作简单。
方法三:巧用Blog+RSS组合
1)Blog(也叫网络日志,Weblog)。Blog现在是很多教师的最爱,由于只要会打字,就会Blog,所以可以将Blog称为“零技术”起点的网络平台。同样,Blog也是个人知识积累很好的工具。
以新浪B1og为例,该平台是集合了传统的博客、播客(视频功能)还有微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在博客中,将搜集的或者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分类管理,它的收藏功能还能快捷地将其他新浪博客中的文章直接收藏到自己的“博文收藏”栏目。新浪博客还可以存储照片,照片收藏与管理的方法与博文是一样的,支持上传的格式有GIF、JPG、PNG等,只要单张上传大小为5M,每月累计上传总量不超过200M即可。另外,博客的归档功能(按时间顺序排列)与站内全文搜索功能也能更加方便地支持教师进行资料的查找与使用。
在播客中,最大上传视频的大小为200MB,且支持的格式有MPEG、AVI、MP4、3GP、RM、RMVB、MOV、WMV、FLV、ASF等,而且如果本机配有摄像头与麦克等设备,可以进行在线录制并实现实时上传,此录制支持的连续时间为1O分钟。录制的操作方法类似普通播放器,根据需要点击录制、停止、回放或保存键即可完成。
微博是近年来兴起的。通过微博用一句话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丰富,写一句话的同时还能发图片、音乐、视频、文章链接等。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及时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感悟,或者用它来做备忘录都是不错的选择。它的正文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此外,它还可以与移动手机绑定,实现多层次的交互。
2)Rss(也叫聚合内容,Real1YsimP1eSyndication)。大多数人在阅读别人的博客时,都是采用直接浏览的方式,这样一个个的访问会花掉自己大量的时间。如今,Blog平台都支持RSS等新闻聚合的方式,借助于在线或者客户端RSS阅读器,能使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在第一时间按照人们的要求直达桌面,最大限度提高上网效率以及节约时间。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任务。而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表现,在科技、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大批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会共同生活、会学习、会工作、会生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前进的生力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实现语文教学民主化,给学生一片天空
民主化的教学观应是跨世纪教师 现代意识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 引导学生在民主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具有多种成效。其一,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就如种子得到了适宜的温床,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气氛呈现活跃,甚至沸腾状,通过讨论与争辩,学生的心理潜能极大地开发出来了,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发散性、创造性和求异思维应运而生。其二,作为教学上第二种力量的“反对派”的存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保持适度的压力,使其时时谨慎,常常自省,不敢稍有懈怠。实际上,来自学生的智慧构成了对教师的另一种挑战,另一种竞争。敢于接受,则可使教学长期处于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否则,即趋萎缩,陷入疲软。其三,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更激发对他的信赖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学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整个教学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而这种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其四,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学生形成的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正是跨世纪现代新人所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与素养,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执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铸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灵魂。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予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二册《风景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阿袅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风景谈》中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劝告和批评。
三、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 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1)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3)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4)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58-01
朗读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对朗读并不重视。当前大部分的高职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只是侧重于听和写,而忽略了说和读。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对高职语文教学目的的误解。另一方面,单纯的朗读,没有声情并茂,内容只局限于课本,而忽略了大部分课外知识。语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除了课本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的精髓。
一 朗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作用
1.能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多。因此,学生往往没有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关于基础知识的讲授,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通过提高朗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利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原先学生被动的方式转化为现在主动学习的模式。这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更加重视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课堂中,基础知识的讲授占大部分时间,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一般而言,课堂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如果及时有效,教师就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讲授,这样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各种深层次的授课。加强朗读教育之后,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从能力上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而不再只是单纯的注重基础知识。
3.加强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重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上,教师往往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将各种趣味活动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就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加强朗读在高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宽教学新思路,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到各种知识。
二 提高朗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增强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首先就应该提高高职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兴趣。任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对于语言本身规则的掌握。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感能力又是靠什么来提高?很显然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这些阅读,主要是指有声音地阅读,即朗读。据学者研究,对于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对语言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有声的发音,利用更多的感官帮助我们理解语文。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朗读的地位
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高职语文课教学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课堂教学无效,就达不到学生学到知识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次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课堂教学有效果,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朗读的地位。(1)“机械性记忆和浅层次理解”固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的基础问题,但不应是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师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2)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传统课堂中,两者的交流甚少。但师生互动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大趋势。因此,要想调动当前高职语文教育,就应努力增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来看,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朗读是否实现。除了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教师正是当前高职语文教育所需要的老师。从学生角度来看。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那也是没有用的。在高职语文朗读中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除了日常课堂趣味性的教授模式,还可以通过各类趣味性的课外阅读来提高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三 结束语
对于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而言,一定要将朗读的理念贯穿始终。从提高学生兴趣,到增加师生互动,都应该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虹.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教育探索,2010(7)
自2005年以来,奥数就成为被媒体狂骂,被众人拍的对象,著名教育家杨东平就声称,奥数甚至可怕于黄、赌、毒。近日,成都教育局强制取消奥数。
我们口口声声称着疯狂的奥数,但是反过来,又是谁在一味疯狂地追逐着奥数?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追逐奥数成了一种社会风气,然而在扼制这种风气时,我们采取了一种最极端也是最愚蠢的手段,强行扼制。但是,我们又是否去挖掘追逐奥的根源呢?这就好比是当年鲧为治不而采取的堵塞方法,最终也不是无一收获吗?众多高校以奥数作为门槛,与其说是追逐奥数,还不如说是追逐高校。90%学奥数的孩子也不过是为了高校,为了竞赛而去奥数,他们纯粹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么?不,他们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
奥数的实际意义是在于在基础课程上深化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方式。从心底里想想,奥数有错吗?我们不该否认它实际意义的正确。但是,如今奥数已被人们所扭曲,甚至成了进入高校的手段。我们所想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取消奥数,而应在于怎么才能还原奥数的真面目?高考、中考加分很诱人,它也就是扭曲奥数的真正元凶!它就是家长们追逐奥数的最大诱因!
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
奥数的存在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在达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式。奥数没有错,错在于家长的追求与社会教育上的奥数加分制度。怎么样杜绝这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要的还是人们对奥数的正确认识。
所有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没有脱离社会背景的作品。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势必要讲到社会时代背景。不了解历史,不了解社会,就不了解作品思想。如欣赏李白、杜甫的诗歌,如果不了解大唐盛世、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怎能理解那种文化包容下的豪放不羁与社会动荡下的忧国忧民?欣赏惠特曼的诗歌,如果不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怎能理解《草叶集》中的自由光辉?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作品的思想就不同。从一定程度上v,时代或者社会决定作品。至少,反映时代或者社会的作品是大量存在的。这就更需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挖掘作品的时代气息与社会背景。
再如,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国土沦丧,人民颠沛流离。我们要解读陆游与辛弃疾的诗歌,如果不从他们所处的这一时代背景出发,不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出发,不从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表现出的报国无门、英雄无用的愤懑出发,我们就很难掌握放翁、稼轩诗词的精髓。
二、作者作品简介
如果说社会时代背景分析是在“论世”的话,那么作者作品简介就是在“知人”。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本本体,还要关注历史、人文。“知人”就是在关注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不能脱离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生卒年、身份地位、主要成就等,能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印象,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当然更要关注作品。作品简介就是全方位地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主要著述和文学成就,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文本置于作者的人生中去理解。小到作者某日的灵感,大到作者某时段的心境,都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作品,风格明显不同。这是由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遭遇所致。所以,作者简介至为重要。再如对于苏轼作品的理解,既可以从全才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介绍,又可以从个人坎坷辗转的经历角度对其本人进行评价。这对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苏轼及其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不能脱离“知人论世”。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尤其是选修教材,大部分都是节选内容,这就更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去关注文本中的情节。比如《中国小说欣赏》,教材所选的小说都是节选,学生学习比较费劲。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小说文本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渗透时代背景、作品其他章节内容等。“知人论世”说为我们讲解小说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比如,在讲解历史与英雄、人情与世态两单元时,教师完全可以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做出评价。这样的节选,与其说学习了文本,不如说通过文本认识了历史事实、人情百态。衍生不见得不好,生成也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关键是要立足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即“知人论世”能力的提高。
四、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之后,人们对于合作探究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人”与“世”上,而不在教材所呈现的文本中。这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机会。既然学生的兴趣点在想“知人”与想“论世”上,教师何不成人之美?完全可以就作者(经历、家庭、成就等)、背景(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达到资源共享、开拓创新的目的。比如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中,完全可以探知当时社会背景的信息,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是“诗史”。这样既完成了语文本体教学目标,又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文本主旨分析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学习基础较差,无法进入普通高中才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再加之近年来生源紧张,不少学校把学生的录取条件大幅度放宽,学生素质在下降。来中职学校上学的学生,多数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升高中无望,没有参加中考;甚至整个初中阶段就开始自暴自弃,学校和家庭也就不注意了。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经常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倒数,上课管不住自己,脏话连篇,抽烟喝酒、打驾闹事等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这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后听不懂课,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的逃、旷课长达数周。在校园里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脏话脱口而出,长发、染发、穿耳洞的为数不少。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但是他们对电子游戏能玩得很好。
1.2 中职院校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产业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机械加工、电子产品、服务行业等产业对技术工人、服务人员的需求逐年增长,这为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多数企业和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过分看重学生的技能水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道德素质的考量,企业的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各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就将技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技轻德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很多中职学校在德育方式上存在陈旧、落后、单调的现象,不注重对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在讲台上兴趣盎然的灌输,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没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课堂上来。
2 原因形成的分析
2.1 客观原因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1)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2)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恰当。
2.2 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二是道德意志力薄弱;(3)道德情感狭隘偏私;(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
3 针对问题的一些对策
3.1 入学教育突出“严”字
中职学生入校时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存在着很大偏差,这是中职学校的首要难题。如何防止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继续下滑,甚至违法犯罪,让每位学生逐步步入正轨,我认为,首先要对入校的新生,实行严格教育。“严”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严谨、对学生行为要求严格、对学生的教育环节严密。严并不是主要依靠批评的手段,却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表扬的手段。诸如:新生一律要通过军训,增强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新生一律要通过专业教育,使他们明确本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单位的要求,遵守职业行为规范;新生一律要通过《学生手则》的学习和教育,明确学生在中职学校的吃、穿、住、行和学等方面的规范和目标,使他们逐步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一些良固定下来成为行为习惯。学校长期执行常规评比制度,严格认真地对每天每班每位学生的仪表、礼貌、出勤、早操、保洁等行为进行日检查、周小结、月总结、监督和评比,对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和班级及时的批评并敦促改正。
3.2 寓“爱”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总是耐心指导,确保进入学校的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让每位学生都能生存、有所发展。在学生生活和各项活动过程中,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要父母般或是兄弟姐妹般关心他们,处处充满着无私的爱。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指导活动之外,学校各个层面都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齐抓共管,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平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求真、向善、宽容、有追求、有希望的美好环境,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和思想问题,总是力争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因为理论学习较多,但专业实践性环节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出校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空有理论知识,无动手能力,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第二,没有更多符合我国灾情国情、反映我国灾害防治的发展与现实的案例,以供教学参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正在建设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创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资源又能体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灾害地质学”课程培养方案,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特点,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应用价值,并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培养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转换,教学效果较差
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必须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未来职业培养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们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以前的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会感觉大学学习一无所获。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1.目标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系列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针对“灾害地质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2)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贯彻到“灾害地质学”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开启学生心智,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
2.内容
(1)“灾害地质学”课程的各栏目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和课程作业,特别是课程资源、答疑讨论、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的重点建设。
(2)结合以上各栏目的建设,将具体的科研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理念。
(2)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认识。
(3)落实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学生向往、期望的课堂教学方式。
(2)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间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三、实例研究
1.教学基础
(1)已对“灾害地质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方案设计,在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班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反馈教学改革尝试的效果。
(2)笔者长期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路
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选定,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解决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流程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本课程可以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通知等栏目做得会比较全面,从而极大地方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答疑讨论和问卷调查等栏目的建设上,本课程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材料,而且对于目前该课程的最新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全面了解,包括课程进度、教材选择的难易程度、对于教学在线的使用建议等。
3.教学安排
将“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32课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授课前,4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家咨询,对“灾害地质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设计。第二阶段(授课中,32课时):按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问题解决能力检测等方式收集实验效果反馈信息。第三阶段(授课后,2周):在实践—分析—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四、教学评价与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是素质水平高低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要求我们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不但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各有所得,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一、学生是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从思想到感情上,都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演示的机会。
4.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5.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技能的发展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还要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对于中下生,要让他们在40分钟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中下生理解弄懂作前提,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逐步提高,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表现中提高兴趣,使天分较高的上层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中层学生学到想学的东西,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某种技能。
三、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知识型向发展型转化。发展型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又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强调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学会认识、做事、生存、共同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以人的语文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的特征,对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而且要教学生怎样生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6-0005-03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微观教学模式,它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具有清新流畅的可操作程序,能反映师生互动的角色配置和解决矛盾交锋的教学策略。
问题式教学模式旨从问题出发,整个课堂都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地、有创意地解决问题。在当今新课程探究理念的指导下,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然会有更好的课堂效果。
由于该教学模式强调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创造性,并且不是以常规的只要求掌握课堂内容作为结果,而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既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并给予恰当的指点;同时又要做好学生的合作伙伴、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该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它的示疑过程,也就是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及问题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下面将重点讨论问题式教学第一阶段中“问题”的设计,旨在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这种模式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1 从实验的原理发问
实验原理是一个实验的核心,正确理解实验原理是实验科学性的基本保证,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是突破实验难点的关键,掌握实验原理是领会实验设计思想的前提,挖掘实验原理的内涵则是教学创新设计的出发点。
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操作的依据,因原理不清、目的不明导致实验失败是学生常有的事,如出现“实验中漏做某一步骤或操作顺序颠倒”等错误现象。因此,教师可以从原理出发,进行提问。
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中,可以先提问:“在试管1和2内放入了等量的淀粉液和蔗糖液后,试管1和2的下半部要浸在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真正认识到酶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催化作用时,就不会搞错这一个实验步骤了。
另外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一定时间,课本要求在37℃条件下作用10min。有的学生在实验时一看到温度达到37℃就立即将试管取出加入碘液,这时试管内因为还有大量的淀粉没被分解,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导致实验失败。此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先将试管放入烧杯再加热,当水温达到37℃后,与烧杯底部接触的试管的温度可能达到40℃以上,使唾液淀粉酶的部分空间结构被破坏,酶的活性下降,影响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理解酶活性发生了的变化、正确的操作步骤应。从而师生在共同的探究中总结正确的实验步骤:水加热至37℃,熄灭酒精灯,再将两只试管放入烧杯中约10min,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如,在“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先将等量的唾液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温度、酸性、碱性、中性),然后再加入底物(可溶性淀粉液)?如果改变顺序,比如先在等量的唾液中加入底物,再将之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实验前教师通过提示性发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
2 从实验的材料发问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实验达到预期结果的重要保证之一。在实验中学会选择与运用相关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实验中,对于选择怎样的实验材料来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西瓜、甘蔗、苹果、梨及各种葡萄糖含量很高的绿叶中,应该选择哪一种做为实验材料,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西瓜瓤的红色、叶片的绿色会掩盖鉴定过程中呈现的砖红色沉淀,造成干扰。甘蔗所含的糖类物质为蔗糖,为非还原性糖,也不可以用。所以,应选择含葡萄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在“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教材是以肝脏研磨液做实验材料的。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做了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让学生以肝脏研磨液为材料作为必选实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土豆研磨液、萝卜研磨液替代肝脏研磨液作为选做的探究实验,并思考这些材料都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原因。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即由原来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拓展到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过氧化氢酶。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替换实验材料有了新的发现,变得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了,同时,思维活跃,创新的欲望提高了。学生成了探究实验的主人,充满活力的创新者。
又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教材选用紫色洋葱和0.3g/mL蔗糖溶液做实验材料。紫色洋葱有紫色大液泡,实验效果好,是理想的实验材料,沿着这条思路,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如果用没有颜色的材料能不能做出效果来呢?学生认为可用染色的方法。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不用染色的方法,能否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来观察?学生经过讨论、思考与实验探究,结果发现,用蚕豆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可以在不,染色的情况下观察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当然,操作时必须将光线调暗些,即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实验中,有的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用0.5g/mL蔗糖溶液替代0.3g/mL蔗糖溶液来做实验,结果发现,前者使细胞质壁分离更明显,放人清水中,却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提问“为什么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学生马上意识到细胞因过量失水而死亡。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能不能用适宜浓度的NaCl溶液替代0.3g/mL蔗糖溶液?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结果发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又是什么原因?学生觉得很奇怪,莫非植物细胞“死而复生”。学生经讨论才明白,原来是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Na+和Cl-,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而质壁分离复原。通过多次替代训练,学生选择生物实验材料的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3 从实验的程序发问
在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程序,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
理意义及各个步骤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该“知其所以然”。对实验过程中程序安排的理解,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有效的方向不断深化。
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要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将滤纸剪成“长10cm、宽1cm”?如果剪成“长5cm、宽2cm”的滤纸条会怎样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验方案,教师要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会发现: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cm;宽1cm去两角可以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有利于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素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mL层析液的100mL烧杯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淹没。又如在划滤液细线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在干燥后重复划2~3次?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又会怎样?在反复的讨论以及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干燥后划线,可以增加色素的分子数,纸条上的四条色素带非常明显。而在没干燥的情况下马上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同时,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学生也会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划滤液细线时一定要细而直。
总之,在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结合实验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4 从实验的结果分析发问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在高中生物实验中,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为目的而多问为什么。
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中,当出现实验现象不变砖红色时,就要分析其中的原因:(1)是否温度不适合,过高或过低?(2)斐林试剂是否现配现用?
1 三加二模式中职教学的特点与问题
1.1 技能教育比重大于基础知识教育
传统的高中里,语文、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因为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给予这些基础课程极大的重视。但是,在中职院校中,这些课程往往在不到一个半学年里就会逐渐让位给职业技能教育。而三加二模式的中职比起普通的中职到高职的升学路线,更是缩短了最少一个学年,因此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更加薄弱。
1.2 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基础不扎实
无论是普通的高中,还是一般的中职学校,学生们如果想要升学,就要面对高考,及时高职对于高考分数的要求比本科院校要低,可是报考高职志愿的学生依旧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基础课程占据高考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学生在压力与教程安排下,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而相比之下,三加二中职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基础很不扎实。
1.3 学生过早面对社会
三加二职业教育,在为学生们节省了最少一年的高职学习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们提前面对竞争残酷的社会。学生们在进入三加二中职院校学习时,还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当从三加二的大专毕业时,仅仅过去五年,有很多毕业生仅仅只是刚刚成年。四年的本科或者三年的大专,事实上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从象牙塔过度到社会的缓冲期,缺少了这个缓冲,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2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2.1 语文是学习技能的基础工具
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功能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与写作。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会安排各类的散文、小说、文言文、现代文、科技文章供学生学习,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外一方面,这是写作的教学,往往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
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其实在学生往后人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技能。在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中,技术门类的往往要求对技术要点很强的理解能力,不然光学会了动手,是无法成为一位优秀技能人才;艺术与师范类的,也需要较深的语文功底和文化感悟,师范类学生成为教师的第一道关卡,就是普通话的水平,而艺术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作都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2.2 语文教学是口语交际与沟通的平台
语文教学,往往还是一个口语交际与沟通的平台。首先,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同于数学等课程,以解决题目为主要的师生沟通,语文教学中,充满了师生间的口语沟通。即使只是老师或者学生单独的朗诵,另外一方也是处于一个倾听的状态。在进入社会之后,沟通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工作与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结果,口语表达与倾听就是沟通最为基础的两方面。
还有一些时候,老师也会让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一般都是针对某些事物、事件的感想,或者是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观后感。这就形成了一个同龄人之间就兴趣之外的事物进行正式的探讨交流的平台。对于平时外向活泼的学生,这是少些戏谑多点郑重的场合,对于内向冷漠的学生,更是极为难得的沟通机会。
2.3 语文教学也承担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可能觉得是思想政治教学领域的事务。但是,事实上,相比空洞的、纯理论化的政治教育,语文才是端正学生三观、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主战场。
政治课上,老师即使要求学生们强行地背下那些思想政治的纲领、法律、道德,也远远不如语文老师轻描淡写地平静述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老师,他有责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纵观当今心理咨询领域的从业者,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的。
3提高三加二中职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以情感教学应对低落的学习欲望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枯燥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欲望,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因此,应该以情感教学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语文教师应该要善于紧跟时代的文化潮流,创造各种情境与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激情。比如,要进行以此观后感的作文教学,完全可以将一些经典电影或者流行的大片播放给学生赏析,调动他们的兴致的同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哪怕只是影视之中的。又或者在端午、清明等节日前后,调动学生们的追思与情感,并促成他们进行表达。
3.2 以开放式教学提供沟通锻炼的机会
语文教学事实上是非常适合以开放式的课堂来进行的。语文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一些课时营造一种平等、轻松并且较为自由的开放式讨论环境。以一些具有较深刻文化内涵的话题,来促使学生们踊跃进行讨论或者辩论。这样能够很大地提高学生们正式场合发言的表达能力。
3.3 面向职业的进行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