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文化范文

时间:2023-01-03 19:5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湿地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湿地文化

篇1

湿地为人类及其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同时它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和“文明的发源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1](P1)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它的认识、利用,因而湿地文化的出现与发展也就不可避免。

一、湿地文化含义

目前学界对湿地文化的研究很少,我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湿地文化”(题名)的论文,发现此类文章只有16篇(2011年1月22日21∶00检索),且其中有多篇是具体某地湿地文化的介绍而非学术论文。让人吃惊的是,在寥寥几篇的研究性论文中并没有提出湿地文化的定义,而这是湿地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

关于湿地的定义较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提出的:“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2](P12)一般将湿地划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五种类型。

自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第一次提出文化定义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达两百多种。但文化的概念,基本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3](P3)而狭义文化则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3](P5)因而湿地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之一也应从两方面来定义。广义的湿地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以湿地为中心内容的一切文明的总和,其中的精神文明可称为狭义的湿地文化。

二、湿地文化体系

湿地文化体系因侧重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以湿地类型为依据,湿地文化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文化、河流湿地文化、湖泊湿地文化、沼泽湿地文化、人工湿地文化五种类型。从文化结构角度的划分则要复杂一些,因为论者关于文化结构的看法不一。这其中既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又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还有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层次说,湿地文化体系也可作如是划分。但四层次说相对于其他两说,毕竟要细致一些,因而我主张将湿地文化的结构体系划分为:湿地物质文化、湿地制度文化、湿地行为文化、湿地精神文化。这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构成了湿地文化的有机整体。湿地物质文化是湿地文化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构成部分。它反映人与湿地的物质关系,包括人类经营湿地时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湿地产品的总和。湿地物质文化构成整个湿地文化的基础,是湿地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湿地制度文化是湿地文化体系中最具权威的要素。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经营湿地的实践中形成的,以湿地物质文化为基础,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与湿地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湿地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湿地行为文化是湿地文化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要素。它是指人类在湿地经营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民俗、风俗、礼俗、习惯等。湿地精神文化是湿地文化体系中最深刻、最具创造性的要素。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湿地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热情、民族性格等内容。

湿地文化的形成是渐进的动态的过程。湿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人类本能的物质需求是湿地物质文化产生的根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不断增加,湿地利用走向无序状态,国家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必将制定强制性的制度,由此衍生出湿地制度文化。制度文化限制了人们无限增长的物质需求。由于人类对湿地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湿地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人们意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产生自觉的保护行为,上升为湿地行为文化。人们的行为随着制度的规范、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信念、伦理和社会公德,并最终发展成为湿地精神文化。

三、湿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湿地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性、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

1.湿地文化的生态性

湿地文化的生态性是湿地文化最显著特征之一。湿地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并且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它所提供的粮食、鱼类、木材、纤维、燃料、水、药材等产品,以及净化

水源、改善水质、减少洪水和暴风雨破坏,提供重要的鱼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维持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等服务功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4]也使其成为人类最适宜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

2.湿地文化的人文性

湿地文化的人文性是指以湿地为载体所表现的人文精神。此时的湿地,已不单指一般物质的概念,而是融入人类精神的一个文化符号。湿地的人文精神在古代的诗歌、散文、绘画中,在现代的文艺和影视作品中,均有上乘的表述。

3.湿地文化的民族性

湿地文化的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在认识和利用湿地过程表现出不同湿地背景和不同文化品位。诸多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湿地环境,其宗教、风俗、习惯、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表达上显出个别性和差异性,这是十分正常的。正是这种个别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森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湿地文化的地域性

我国版图辽阔,湿地类型多样。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各有不同湿地类型分布,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湿地文化的特征。湿地文化的地域性,包括所在地民族特质,更多地体现了这一地域的地理和气候的特征。

5.湿地文化的独特性

湿地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许多生物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如湿地中的丹顶鹤,从生物学角度看它是一种鸟类,从美学角度看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独特的,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崔保山,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84-01

桂林市政府近年强调“文化立市”,临桂县则倡导湿地与文化,这原本是符合桂林市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要求。该次文化节高峰会命名“国际湿地文化节”,邀请诸多知名专家、学者们对湿地保护提出见解或想法,例如从湿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独特价值、有效利用、定位发展、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各抒己见,当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构思仅仅是初步胚胎,要想进一步开展实施,还必须结合湿地实际,不断考察与论证。

而在文化节后,临桂县文化部门应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相关论文集或资料,这些整理后的论文稿,将作为以后湿地保护的重要参考文献资料。甚至可能的话,可将资料公开发表,引发更多专家与民众的深入建设讨论,以期碰撞出更多新的工作思路,并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队伍中,使其群众基础更庞大,论证更充分。而现在看来,作为湿地的当地居民反而失去了话语权,其话语权掌控在专家、政府、资本家手中。

一、令人担忧的湿地现状

目前,会仙湿地面临诸多问题。如当地居民的围湖造塘、围湖造田,致使湿地面积急剧缩减;水源不足,经常造成湿地干涸萎缩与河道断流;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大量水葫芦蔓延;甚至,随着湿地小有名气,在硬件基础暂且没有完善的前提下,周边地区大量自发组织的散客前往游玩,将大量食品垃圾袋带至湿地,随意丢弃,造成大量白色污染等等。

其次,在文化保护与挖掘方面,地方文化部门保护意识仍没有形成,重视度较低,甚至因为没有足够的前瞻性眼光与资金投入,导致放羊式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部分人员对于湿地文化价值理解较为肤浅、简单,相思埭古桂柳运河,它作为古代交通的水路,其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贡献和文化价值。但在新时期的今天,如何将运河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休闲文化,这应当是本次湿地文化节的题中之意与文化价值核心所在。

二、湿地建设与运河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1965年8月5日,由自治区文管会、博物馆文物普查工作队第三小组成员王炜岳、王绍鹏、黄爱琴、韦仁义,他们曾对“南陡河”(古桂柳运河)做了一次全面仔细地专项调查记录表。根据当地群众描述,工作队成员分析认为,诗句中所言的“龙王庙”庙址,应当在分水塘与分水西门闸之间,紧靠陡河与塘边的一块地上,而“虎仔桥”则应当是狗崽塘闸门上所建的桥,而该桥在上世纪60年代已不复存在。

即便如此,那现今睦洞村委境内的龙山山顶残碎的“重修龙王庙”石碑又当何解释?“虎仔桥”是否已被拆毁?“琳琅山”又是境内哪一座山峰?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或许有人会质问,这些与我们所要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有何联系?假如没有这些历史文化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话,那此次举办的湿地文化节,内中的文化性何在?湿地的灵魂与精神何在?

卢沟桥,现留有一处“卢沟晓月”石碑,尚且给游人依稀念想。而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更应当将运河文化深入挖掘,并纳入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之中,尽可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还原古景,或根据古景设计相关主题文化旅游活动。而不至于,将大好的湿地文化鼠目寸光理解为“可供民俗表演。该次湿地文化节,由于活动时间长,环节众多。为了保证活动的举办成功,地方政府聘请的是北京相关文化公司策划,邀请一些娱乐流行明星捧场。其中所花经费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还不计算临桂县政府的文化局、旅游局、广播电视局和交通局等动用的各方面人力与物力。

篇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提起华北平原的湿地,人们总是习惯地想起白洋淀。衡水湖是华北平原仅次于白洋淀的第二大内陆淡水湖,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主要探讨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

一、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的功能远远超过森林和草原。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总面积187.87km2,总蓄水面积为75km2,最大蓄水能力为1.88亿m3。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河北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又入选全国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北平原上。

湿地有庞大的食物网和生物链,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和延续生命,因此,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更重要的是湿地可以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调节和稳定小区域温度和湿度,对改善环境质量作用尤为突出,湿地又被誉为“天然空调器”。另外,湿地还被认为是天然的“氧化塘”,能够澄清被轻微污染的水体,增加水的溶解氧量。总之,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水禽恬静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滩涂、水域、林地等多种环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密集交汇区,是众多珍稀鸟类在华北平原中南部最理想的栖息地。由于衡水湖地处太行山麓平原向滨海平源的过渡地区,它的生态类型复杂、环境优越,水质优良,因而成为水生小动物、两栖爬行类和鱼类的良好栖息地,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但是珍稀鸟类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开展华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研究的重要场所,在保护珍稀物种,维护华北平原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稀有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周边人口密集,并且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定居人口以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为生存条件和生产原料,他们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思想转变是做好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培训班、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班、生态旅游、观鸟培训班等。通过培训,保护区管理人员和社区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湿地的多种功能,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认识到保护的目的是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基础。

二、文化产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经济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文化经济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今,文化和物质生产是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是“精神财富”,具有社会和经济两种效应。发展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文化产业本身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创造了一系列工业化时代意想不到的奇迹,如旅游业成了全世界第一大产业,图书报纸出版业成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的影视产品的出口值超过了航天工业产值,其体育经济收入也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的收入。因此,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经济的发展。

河北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较小,底子较薄。衡水更是如此。把文化做成一种产业,做大做强,是辅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策略。衡水湖湿地是衡水市地域上的一大特色,我们应该加强对湿地保护与开发,从湿地寻找一条有效的道路比如旅游,从而起到促进衡水市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衡水湖湿地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关系

衡水湖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必经之路上。“南水北调”工程竣工之后,它将得到南方水源的足量补给,成为南水北调途中重要的蓄水地与中转站。

资源的保护是核心,经济的发展是关键。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和各种眼子菜等,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专门成立了水生植物开发利用工作室,四处寻找资料、请教专家,终于在水生植物利用上找到了突破口。如利用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发展生态养殖,既避免了因利用各种饲料喂养带来的湖水富营养化,又因其天然养殖而生产出受人欢迎的绿色鱼类食品,大幅增加了收入。蒲草生长迅速,在给鸟类创造适宜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给衡水湖带来富营养化的危机。为控制蒲草的过度生长,每到秋天蒲棒长成时便全采集下来,送到市区内的各花店销售,他们还准备培训社区居民利用蒲草编织工艺品、装饰画等,并同科研单位研究其他水生植物的利用,从而使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减少因水生植物的腐烂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一举多得。这些举措让周围老百姓逐渐体会到了保护好湿地资源,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从而主动参与到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来,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篇4

湿地是地球上三大重要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城市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城市的环境调节、资源供应、灾害防治,以及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剧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且呈现出严重破碎化和生态急剧退化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生态、人文和人居环境。从生态文化的视角科学认识湿地,合理开发和保护湿地资源体系,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城市湿地的概念及其特点

由于湿地性质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科学界对此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是《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这是一个以管理为目的的广义的湿地定义。从定义可以看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的生态交错带,最突出的特征是由水因素主导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是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也就十来年,它是城市化进程中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提出来的。对于城市湿地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但其共同的观点是:城市湿地是分布于城市(镇),受城市影响,在生态学属性、景观格局和功能服务等方面已明显不同于自然湿地的人工、半人工或城市建设中残留的自然湿地。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城市湿地包括了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乡村或荒野的“自然湿地”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物质生产功能弱化,非物质生产功能相对增强。二是安全防护地位突出。由于城市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城市湿地在环境调节和自然灾害防控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三是文化教育优势体现。提供体闲娱乐和环境教育方面服务。因此,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或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可以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 城市湿地体现的生态文化价值

城市湿地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与其他城市系统不同,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殊功能,从生态文化方面总结,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观赏游憩和文化科学等价值。

1.生态保护价值

湿地和绿化系统共同构成城市之“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在控制防洪和净化水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降水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避免洪涝灾害发生,保证城市生产和生活水源的稳定供给。

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湿地的蒸发可调节区域小气候,减少城市的“热岛”和“干岛”效应。据观测,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多,导致湿地区域气温越低。强烈蒸发还可导致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加,从而降低周围地区的气温。同时,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噪声。利用湿地的水净化功能建立与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湿地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污水,同时还可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促进水生植物的增产,节约资源,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达到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2.观赏游憩价值

城市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水体、坡岸和陆地相结合的水陆镶嵌格局,使城市具有显著的景观特异性,体现出城市的景观多样性,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让人感觉舒适怡然,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城市湿地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城市湿地景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要素,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它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通过对湿地特有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更新,能够很好地保护城市的文化生态。以城市河流水系为景观构架,建造和发展湿地斑块为镶嵌,能够充分展现水系交融、绿色辉映的生态网络。利用湿地建设的滨水景观能给人以强烈视觉效应的滨水景象。通过节点的对位、景观通道的引导,形成有韵律的空间序列,使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相呼应。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概况

二井湾湿地公园位于珠海市横琴新区西侧,位于珠江磨刀门河口,横琴岛中心沟两侧,东临环岛西路,北临琴海西路,面积约332公顷。

2.场地现状

3.1优势条件

(一)西江入海口唯一的亚热带河口湿地

二井湾湿地,乃西江入海口处唯一的亚热带河口湿地,也是华南地区目前发现最大的原生红树林片区。

(二)资源互补,打造特色

目前,长隆海洋王国落户珠海横琴新区,并于2014年3月29日全面开业。它是长隆集团采用世界顶尖公司的设计,吸取全球主题湿地的精华,运用高科技和长隆特有的创意,全面整合珍稀的海洋动物、顶级的游乐设备和新奇的大型演艺,全面整合珍稀的海洋动物、顶级的游乐设备和新奇的大型演艺,全力建设和打造的中国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主题湿地。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以娱乐、休闲为主,已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二井湾湿地与长隆海洋王国相隔不远。本项目通过对二井湾湿地整治修复建成以海岸生态修复、湿地生态展示、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带,打造静态湿地景观,可与长隆海洋王国动静结合,优势互补,成为横琴新区旅游的重要资源。

(三)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市场广阔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流,交通便捷,客源市场广阔。珠海市156万多的人口,是二井湾湿地的基础客源。

(四)依托都市,后勤及客源支撑强大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整个大桥将按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100公里,成功打造一个“三小时经济圈”。在新的珠港澳大桥规划中,未来一旦大桥建成,在路桥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牵引作用下,粤港澳周边100多个城镇将纳入同一个三小时车程辐射圈内,届时150亿港元的大桥投资将使广州、香港、珠海三地之间的车程都大大缩短。

3.2劣势条件

(一)湿地中现状恢复的景点较多,耗资较大

湿地中景观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破坏,自然景观荡然无存,人类活动比较多,因此重建以恢复其原有景观风貌难度较多,耗资较大,建设期长。

(二)现状景点级别普遍不高

湿地虽然资源类型多,但现存的各类景观资源未经规划设计与专业的保护,人工痕迹比较多,景观效果普遍较差,没有强吸引力的景点。

(三)湿地被中心沟机械的分为南北两部分

中心沟为横琴新区的泄洪渠,局限性比较大,导致中心沟两侧的湿地景观人工景观较多,影响整体的生态性。

(四)物种类型相对单一,物种多样性指数低

历史上的红树林仅零星存在,以芦苇生态岛、鱼塘、香蕉林居多,物种单一,缺乏物种多样性。

(五)水体流通性差,交换能力弱,水质较差

以往的湿地生态整治只注重植被的恢复,而忽视了与周围水体的交换,以及与邻近海域的水动力结合。二井湾湿地由导堤控制,与周围水体交换不畅,导致水体无法更新,水体容易富营养化,造成湿地水体水质变差;此外,二井湾湿地内部鱼塘、堤坝的建设阻断了原有的水道,使湿地形成了不同片区。

(六)海堤破损,岛体受损,人类活动的损害

人类长期的活动造成生态岛体破损严重,失去了历史上的岛屿轮廓痕迹。

3.项目定位

以“大力弘扬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建设”为总体目标,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河口自然演变规律,通过水动力控导、生态修复及生态保护等三方面内容建设,依据河口海岸学、景观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等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将横琴二井湾湿地公园建设成突出“自然、生态、和谐”主题的滨海湿地景观带,并提高海堤和水闸的稳定性,增强海岛的减灾防灾能力,保障二井湾湿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建设二井湾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养殖科研示范园、污水生态处理展示园,不仅对国际前沿的海岸带修复技术进行科研示范,而且开展科普教育,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打造以海岸生态修复、湿地生态展示、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为核心的景观带,推进横琴新区建成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岛“,努力做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为实现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以拯救红树林湿地、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为宗旨,恢复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规划设计,在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融入海洋生态净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声、光、电等高科技元素,构建一个集科普教育、休闲、餐饮、购物、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洋文化湿地景观带。

4.总体规划、

本项目的总体规划结构为“一廊――七区”,以中心沟为景观水廊,共有“生态体验与科普教育区”、“科研示范区”、“入口综合服务区”、“亲水体验区”、“红树林探险区”、“重点保护区”、“生态隔离区”七个分区。

5.分区规划

5.1 入口综合服务区

本区主要承担管理、服务、售票、接待以及配套停车场的功能。整个湿地公园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成独立的管理系统,因此南北片区各自设置主次入口。

本项目的建筑及景观风格采用新古典主义岭南风格,通过对传统岭南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的岭南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岭南文化韵味的建筑、景观等,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

北侧片区与城市联系比较紧密,游客流量比较大,因此设置广场,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肩负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访客中心内设有问询、售票、纪念品展卖等功能,并设置湿地科普互动中心,增加科普教育的趣味性;访客中心的建筑结合二井湾湿地的LOGO墙,形成景观地标以及点题的作用,建筑墙体局部采用G-sky绿色墙板,为墙体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绿化覆盖面,打造成一个绿色、生态的新古典主义岭南建筑风情。南侧片区设置单独的主入口与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筑运用绿色、低碳、生态的理念,建筑表面被绿化覆盖,隐约在丛林中;进入景区后,有一个较大的集散广场,并与”大鹏展翅“主题鸟类雕塑形成对景关系。

结合湿地的主题,融入红树林和湿地文化的景观元素;入口的灯柱运用古典的岭南元素,起到分隔城市与湿地空间的作用;中央景观水景引导游客入内,入口的礁石、黑脸琵鹭等组团雕塑起到点题作用,并在雕塑南侧设置精神堡垒,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中央水景两侧点缀一些鹭鸟和鹬类的一些鸟类雕塑;两侧的种植池、涌泉、景观小品等犹如古琴的韵律;结合休闲坐凳与涌泉、种植池,点缀一些昆虫、爬行动物、鸟类等景观雕塑,做为科普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逐渐引导游客入内。

5.2 生态体验与科普教育区

本区主要承担观光、科研、生态体验、科普教育、游船乘坐的功能。此区域是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在主潮道两侧分别布置相应的景点。在岛的周边设置若干个生物港野生漂浮岛,为不同数量的鸟类、青蛙、蜥蜴、乌龟以及脊椎动物提供了筑巢、产卵、觅食和休息的地方。

人工湿地生态展示园与访客中心通过中央水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结合北侧高新技术产区内的雨水污水处理用地,用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进行水处理。在人工湿地生态展示园北侧设置生态湿地文化展示廊,主要展示污水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原理、湿地植物、动物等科普教育内容。

在观光灯塔内设置云中体验主题的餐及酒店,满足湿地的配套服务需求,让游客体验不同的空间,游客可以从灯塔高处眺望大海、湿地以及周边环境,并作为本湿地景观带的景观标志物和制高点,与入口的LOGO墙形成对景关系。

主潮道南侧设置红树林体验岛,形成一个丰富的植物景观群落,在葱郁的红树林内设置木栈道,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红树林,了解关于红树林的知识。

湿地科技馆与科研中心主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方式,并结合湿地科技馆的LOGO景墙形成建筑组群,湿地科技馆内可以展示最新的湿地以及海洋文化,设置国际湿地交流中心以及多种可参与性的活动,比如海洋、湿地文化科普教育宣传,影音6D影院,推广科普知识的电脑互动游戏,展示不同生态环境的“海洋世界”短片、“湿地世界”短片、等。湿地科技馆结合左侧的创意草坪,可以定期举办湿地与海洋主题的儿童绘画创意大赛、书法大赛等。另外在此处设置科研中心,为整个湿地服务。

5.3 红树林探险区

本区主要承担娱乐的功能,主要为青少年打造的活力片区。此区原为一片几何形状布局的蕉林,但由于人工痕迹比较重,我们将香蕉树移走,种植生态、景观价值比较高的红树林,并在内部设置木栈道、平台等,定期举办探险、寻宝藏等主题活动。

5.4 科研示范区

本区主要承担科研示范、科普教育的功能。此区域设置空中走廊,可以从不同高度体验红树林,并可以俯瞰大水面、鸟类栖息活动、红树林自然景观等;大片的密林为生态修复与生态养殖科研示范园。从空中走廊可以观看大水面的鸟类栖息地和大片的红树林,采用钢结构和防腐木结合的方式,中国红作为整片红树林的互补色,起到点睛之笔和框景、借景的作用。

5.5 亲水体验区

此区主要承担观光、休闲功能。这儿原为海洋乐园,硬质景观比较多,存在大量的人类活动,影响了整体的生态、景观性,因此我们将海洋乐园的设施和硬质景观拆除,保留原有的芦苇景观岛,并对芦苇岛与潮道重新进行梳理,形成自然布局的芦苇岛,增加野趣;游客在此处可以观赏大片的芦苇生态岛,局部设置休闲亭廊,供游客休息;水波荡漾,绿映眼帘,芦苇郁郁葱葱、摇曳多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5.6 重点保护区

此区左侧为磨刀门水道,红树林成林以后,可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湿地内部的危害,此区禁止游客入内,游客可从空中走廊、观光灯塔观看此区。

此区域原有一个大的水面,我们对其进行保留;红树林除了红树林以及伴生植物以外,还有大量滩涂,是许多冬候鸟包括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当地多种鸟类的繁殖地,方便鸟类捕食,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5.7 生态隔离区

篇6

东营市城市湿地现状

东营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湿地随着建成区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和乡土景观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没有体现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反而是引进非本土植物,成本过高,没有个性,并不能体现出城市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既起到了保护现有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是集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景观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出“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求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

东营市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

湿地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规划,就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对东营市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符合生态系统这个整体,从当地原有的环境中找到有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再加以组合成型。再就是与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

湿地生境的保护与营造

生境的营造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特定的生存环境,使湿地的三要素水体-土壤-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协调平衡,使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性。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

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设计要素的生态设计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即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1.乡土植物的充分合理利用。

芦苇在大片盐碱地的环境下是人们最常见的植物,应该说是人们挺讨厌的植物,因为他会生长在庄稼地里,由于其根长的太深,因此很难拔起,而且它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人们很厌烦这种植物。

篇7

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某一个概念理解起来同“文化”一词这样复杂。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即其涵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这是基于文化广义上的定义。而狭义的定义,即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人类发展的历程即是由文化进而文明的过程。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不管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现在都可以归结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有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强调说“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而2013年的十,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足见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有识之士也注意到这是“中国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央政府第一次从理论角度认识到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关系。这也成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政策基础。

1.2城市与文化

每一个城市有每一个城市的特点,就像人一样,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体味。这种“体味”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进入这个城市的人以鲜明的印象或独特的感悟。城市所展现的恰恰是城市的文化。“城市”与“文化”的联姻,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生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地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城市和人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宏观地看,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构成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最主要的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或自然形成的以城市地域空间为特点的文化模式,内容广泛而复杂。具象地看,城市文化又因城而异,城市文化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涵盖了精神的内容。

1.3城市文化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应包括的内容: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哲学、民族精神、群体人格、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伦理亲情关系、、日常生活、符号系统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叉作用等都归入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文化范式,与城市对于社会、人类的意义相吻合,标志着一种社会体制下的文化语境。

(1)空间特征———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可替代地成为城市第一层文化底色,使城市具有自己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2)时间维度———城市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传统,是城市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力量源泉,是城市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3)制度、原则———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顺利、持续推进的工作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

(4)物态环境———城市街区规划,商业布局,产业布局,直观而立体地凸现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显性标记和感性认知对象。

(5)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产出———是城市文化发育、发展的标识,直接从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城市文化的状态。

(6)经济政策与经济状况———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潜力和未来高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水平。

(7)民俗民风———构建城市文化的还有城市人口结构,市民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人情、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人格心理、婚姻家庭、闲暇生活、消费心理、饮食习惯……,难以穷尽。

(8)城市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现在社会的人们建立起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精神,即城市文化精神,展现出一种文明的、优雅的、合理的人生方式,而这种方式尝试接近完美社会的人类理想、接近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4城市文化的价值

城市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持续保有集聚人气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城市的管理者早已经意识到这点,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的底蕴和城市文明精神,就像人没有了生命一样。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性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我省哈尔滨市利用哈洽会、国际冰雪节打造东方的巴黎。而地处中国东北部的佳木斯市将利用三江国际旅游节、三江国际泼雪节等活动打造东极明珠。

2、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首重观念的更新,原则的建立,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

(1)去行政化原则。城市文化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不应该成为政治游戏的玩偶或阶级斗争的工具,也不应该是城市地方官员的“面子工程”,城市文化不是某一个人的“名片”,换一个行政长官就换一个“面孔”。城市文化既属于现在的城市市民,也属于这个城市未来的市民。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效的工程,需要一届届政府努力地去维护、推动、实现和再发展。

(2)前瞻性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可脱离实际,又应比现存状态有明显提升,有明确的目标感,有可以追求和努力的空间。这种前瞻性所关注的不仅有城市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位置、作用,以及时代潮流、文化走向等因素,并具有一种广阔的全球化的视野。

(3)本土化原则。城市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该城市的历史遗传和地域特色,更不能脱离目前的城市现状,而应该是构筑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若全盘摒弃原有的地域精神痕迹,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所谓城市文化也就变得“千城一貌”,毫无意义。

(4)以人为本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一切从人本身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一切服从于唤醒人的自知、提升人的素质的需要,关心人的长远发展的全过程,侧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5)柔性原则。文化的魅力在于以柔克刚,城市文化以柔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改造人。与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相反,城市文化应该属于软文化的范畴,应该遵循一种柔性的原则,更多通过内心情感的调动、环境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感染以及榜样的力量等文化的手段而达至。

(6)全民参与原则。城市文化大讨论应引起全民关注,争取全民参与,不能沦为一种浮于表面的“文化活动”,而应沉淀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要让市民意识到自己对城市负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充分享受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这些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些原则的坚守,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保障。

3、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3.1佳木斯市城市发展现状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城市总体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文化没有精神内核。

3.2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底蕴及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天赐的地理区位优势,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有近30年远东贸易的经验。

(2)佳木斯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金代五国城遗址。有较丰富的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人文传统,赫哲人民居旧址,鱼皮画等民族手工艺术品。

(3)世界三大黑土湿地之一的三江湿地,是纯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一;三江环绕,水草丰美,丘陵纵横,花木繁茂。

(4)有一定影响的现代人文活动,如三江国际旅游节文化、五月杏花节文化、三江国际泼雪节文化、三江知青节文化,为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撑。

3.3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塑造策略

(1)城市文化精神发掘的原则。坚持植根历史、体现传统、反映当前、引领未来的四原则。

(2)城市文化发掘的方向和把握的要点。展示民族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悠久的湿地文化,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高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独特旅游资源;做好主题文化产业,经营主题文化实体;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多方融资;注意环保,污染性企业治理、汽车规模控制、生活垃圾处理要高标准。注意文化建设的“物态环境”(硬件因素)和“人文环境”(软件因素)的和谐关系。控制城市建筑纵向空间的规模,不要一味追求高度。

(3)城市文化精神的选择。城市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城市文化精神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目的,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主题文化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独具特色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它能形成竞争对手不具备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精神大讨论和城市精神的提炼确立,是城市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浩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程。而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和一种生活方式,它引导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唤起对精神需求的渴望。要确定城市的文化精神,首先需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基本背景深入了解,感受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地方,找出它的若干特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结合区域城市发展方向,找出城市与众不同的主题符号和主题系统,确定最符合城市形象的文化精神主旨:拓荒精神、奉献精神(天下粮仓)、地球的生命(三江湿地)、东北延安、东方第一城,围绕上述关键词来设计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

3.4城市文化建设的架构

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城市文化的空间形态、城市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机制。

3.5城市文化建设的实施

要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兼顾城市文化建设的层次化、深度化和广度化,固定政府承担历史责任的角色,提高政府城市化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1)文化建设实施的政府角色定位。

(2)文化建设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83-02

陆游《泛瑞安江》曾云:“俯仰两青空,舟行明境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

瑞安始建三国,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享有“东南小邹鲁”之美称。悠久的瑞安文化还闪烁着独特的商业气息,瑞安历史上曾商贾荟萃,南宋时便是“温州八镇”之一。“通商惠工”、“义利并举”的传统重商文化是瑞安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这造就了瑞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城市气度。瑞安是活力四射又极具区域特色的经济强市,也是温州地区唯一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县市。城市依山面海傍水,风景资源占瑞安市国土面积的1/5,集山的奇秀、水的柔美、海的韵味于一体,风光秀丽迷人,城市区位优越又极具山水魅力。

1基地概况

1.1 火车站规模

温福铁路在瑞安市飞云江南岸规划建设客货综合站(即瑞安火车站),在飞云江以北、潘岱办事处设置接轨站。瑞安火车站的主要指标为:(1)站场等级:规划等级为二级站。(2)列车对数:旅客列车初期6对,近期11对,远期16对;货物列车初期5对,近期8对,远期11对。(3)运量:远期旅客发送量为50万人/年,最高集聚人数为3500人;远期货运量为发送55万吨/年,到达72万吨/年。(4)建筑面积:主体建筑面积为8000m2。

1.2 区位和地位

温福铁路是国家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沿海通道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温州南站,途经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和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福安市、蕉城区、罗源县、连江县,南至福州站。铁路全长298km,其中浙江段69km,涉及瑞安段18km。项目一次建成电气化双线,铁路等级为国家I级,设计时速200km,是目前我国建设标准最高的铁路之一,于2008年建成。瑞安火车站的吸引范围包括:瑞安市域、平阳县域北部以及文成县域的部分地区,其中核心腹地是瑞安城市中组团和南组团。

1.3 客流方式

火车站站房设计利用地形高差,定为上进、下出形式,并且出站口尽可能向北靠。站前流线组织分为:站外交通流线组织和站内交通流线组织。其中,火车站外部空间涉及的流线有七项,公交车流线、出租车流线、社会车辆流线、行包车辆流线、消防车流线、火车站内部车辆、步行流线(图1)。

2景观工程建设范围及设计目标

2.1 景观设计范围

本次瑞安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范围为温福铁路瑞安站站前广场,以及待建星级宾馆用地的临时绿化,总用地面积4.02hm2。设计场地以东是商务办公楼和商住综合楼,场地以南是居住街坊,场地以西是火车站站楼,场地以北是长途汽车站。

2.2 景观设计目标与绿地功能定位

根据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和温福铁路瑞安段工程建设指挥部2007年5月编制的《瑞安市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规,本地块城市景观设计定位是体现“都市水乡”,“城市门户”,“人性场所”。本方案在城市景观设计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温福铁路瑞安站站前广场及公园的设计目标:(1)满足火车站人流集散的交通功能要求;(2)满足附近居民以及商业办公人员在公园休闲需求;(3)作为“城市客厅”,必须能体现瑞安城市形象;(4)作为内河滨水景观,既要满足河道生态功能又要体现江南都市水乡风情;(5)作为现代城市广场及公园,景观元素与人之间必须是和谐的,景观元素之间也必须是和谐共处的。以上设计目标可以概括为“功能优先、展示形象、体现特色,创建和谐发展的人性场所”。

综上所述,本案设计既要满足火车站旅客通行、集散和休闲需求,又要体现城市形象,同时满足附近居民以及商住人员休闲要求。

3设计与建设布局及其特色

3.1 总体布局

本设计方案景观设计总体布局是“两轴、四区、多空间”格局。

商城文化轴(实轴),指的是火车站出站口―站前过渡区―站前大道―江南大道等系列空间,通过地面浮雕反映瑞安历史文化、展示其商业文化和现代瑞安风貌。

江南水乡轴(虚轴),利用开挖水道布置的能体现江南水乡风貌的景观节点序列,主要有临时绿地―大树―长桥―商舟―虹渚―乡河―花岸等系列景点元素。

四区:站前过渡区、站前广场区、水乡回忆区、水岸花园区。各区域的使用功能、空间大小、景观形象以及表达主题分别有各自表达重点和特色来完善空间游憩、生态功能并丰富整体景观。

3.2 建设重点

(1)站前公园功能与城市形象窗口。

站前广场公园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火车站的交通集散功能,其次要考虑市民休闲娱乐功能。瑞安站是高速铁路二级站,非始发站,上下客停留时间短;站前区景观工程建设是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因此在站前广场功能定位时要考虑城市形象问题。

(2)恢复河道功能与江南水乡景观。

原基地南北侧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新建的站房处有一段河道将两者相沟通,因此,景观规划考虑了河道局部改道和泄洪工程。新河规划位处站前广场当中,既保证基地内的排洪、泄洪功能,又凸显了江南水乡景观特色。

(3)宾馆选址与临时绿化景观建设。

站前星级宾馆选址考虑了火车站总体景观协调和交通组织等问题,也考虑了经济平衡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规划原则,其可行性经过前期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论证,但也有意见指出不能在站前广场内建宾馆。因此,本次景观设计对规划中的宾馆选址用地暂时以绿地予以衔接,在设计形式和内容上充分考虑了绿地的临时性特色。

3.3 具体设计

(1)商城文化轴。

瑞安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民间商贸往来,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繁荣景象。因此提出商城文化轴设计概念。

①站前过渡空间。站前方是旅客出车站的第一个空间。根据火车站规划设计,旅客是在本区域等候出租车,因此,本场地设计主要考虑人流和车流的空间需求。设计内容主要考虑在出租车等候区和站前大道之间的绿化带里以植物柔化建筑;配合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了“帆”造型特色景观灯柱增加景观细节特色。

②站前大道。站前大道从站前过渡空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江南大道,路宽50m,总长104m。站前大道是本区块内体现瑞安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景观形象简洁,旨在建立怀念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的步行体验序列,让人们一出站就能体会到瑞安的历史文化、瑞安的精神以及瑞安的现代风貌。

③江南大道连接处。站前大道与江南大道连接处设入口广场,以增加入口的景观形象,同时可以让人们在此欣赏整个广场。

轴线主题体现依托环境艺术雕塑设计,具体表达为:自站前开始到江南大道为止设置花坛与地雕组合,先后表现瑞安“三国置县”、“南宋设府”、“元贞升州”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轶事以及瑞安传统的“重商文化”,在通往临时绿化的桥至江南大道以地雕和花坛组合表现现代瑞安人们生活片断,以展示瑞安现在作为温州重要的一翼的风采。

(2)江南水乡轴。

江南水乡轴以地域特色的江南河道水系为纽带,沿河设置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情趣”、“玉海书径”、“白乌祥瑞”、“临时绿地”等主要空间节点。

①“湿地情趣”节点。在水体较宽的边缘设置小岛屿,用木栈道连接,并在期间种植水生花卉,表现湿地景观。人们穿行其中“以小见大”体验湿地氛围。

②“玉海书径”节点。在河岸绿化较宽处以文化墙围合成小型休闲,景墙上雕刻“玉海文化”浮雕。为人们提供在河边林荫休闲的同时体味瑞安的“玉海文化”。

③“白乌祥瑞”节点。在江南公交车站附近,近水岸边通过连续的平台、景观柱和情景雕塑来表现“白乌栖县之集云阁,以为祥瑞”这个瑞安来源典故。

④“明镜虹渚”节点。中央湖北侧设置茶室、亲水平台、跌水景墙以及曲线变化道路,营造“喝茶、休闲、聊天”的氛围。同时,本景点与“商舟广场”以及站前大道形成对景。

⑤“临时绿地”节点。在规划建设星级宾馆的场地内以花灌木、地被、草坪等为主,组成造型源自于火车站建设之前“休闲绿地”,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景观建设成本低,利于拆除,同时在形式上也能与站前大道向协调。

(3)商舟广场。

商舟造型广场位于站楼前站前大道边,以石材营造成码头与轻钢造型的船,表现瑞安传统“重商文化”码头桅杆林立的繁华景象。同时又寓意瑞安在新时代乘风破浪,创建更强、更和谐的新瑞安。该场地设置大量铺地、林荫广场、趣味雕塑等,为人们提供开敞休闲空间。

4结语

瑞安火车站站前广场公园景观设计与建设工程既充分满足了交通、游憩、生态安全等功能,也深刻体现了火车站总体景观形象和地域特色。本案景观设计与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是相关政府机构的城市远见,其基础是充分解读并严格遵循了前期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其保障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严谨、求实工作作风。

本文谨此交流该项目工程设计经验,以为今后的火车站站前区广场工程的实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J].东南大学,1999.

篇9

安全,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是一个很常用的词汇,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安全"一词,而"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安全"这一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安全"有多种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字的释义是:"平安;安全(跟'危险'相对)",并以"公安"、"转危为安"为例词。而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各环节的相关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人、设备、环境等的安全;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观念、意识培育、思想建设和安全理论等,也包括的保障、防控和安全管理等。但用安全的视野来审视旅游,应该要审视旅游资源的安全,那么安全视野下的人文旅游,应该包括人文旅游状态的安全和对人文旅游安全的维护。

1 娄底旅游资源概况

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地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娄底的旅游资源也不断被发掘。基本可以概括为,资源丰富,山水秀美,人文厚重,风光旖旎,毓秀钟灵,山、水、溶洞、梯田、名人交相辉映,真个是"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绿色"与"红色"旅游兼备。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规范》进行普查发现:娄底市故居和紫鹊界秦人梯田等有2处五级资源区;有大熊山、梅山龙宫、锡矿山、湄江和龙山等5处四级资源区。按照规范,娄底市拥有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占规范标准类型总量的100%;拥有亚类旅游资源31个,占比90.3%;拥有基本类型旅游资源95个,占比61.3%。现有等级单位资源有176个,其中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别为103个和73个。娄底市主要景区以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境内居多,其中新化最丰富,有紫鹊界秦人梯田、奉家桃花源真地、古台山森林公园、梅山龙宫、油溪河漂流、大熊山、陈天华故居等;冷水江市境内有波月洞、锡矿山世界梯都文化等;涟源市境内有白马水库、湄江风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双峰县境内有九峰山森林公园、故居、蔡和森纪念馆、水府庙湿地公园等。

2 娄底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安全分析

娄底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中要数故居、紫鹊界秦人梯田以及梅山文化最具开发价值,细审视之,其安全隐患也显露无遗。

(1)及其府第

作为晚清中兴名臣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无出其右,曾为和共同推崇。以故居为代表的乡间侯府,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旅游区面积100平方公里,是湘军发源地。景区包括曾氏十堂和曾氏祖坟,其核心景区为富厚堂。以富厚堂为中心的迄今国内保存完好的"乡间侯府",属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其精华部分--藏书楼为中国近代五大藏书楼之首。有句话说,因人废立。历史上名人辈出,比有影响的人物大有人在,况且尚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影响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乡间侯府"也只是的衍生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况府第的建筑风格更多的也是模仿,没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和亮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砖木结构的房子再精美也经不住自然的不可抗拒因素,天灾人祸随时可能让这些风景消于无形。

(2)紫鹊界秦人梯田

以气势磅礴的梯田景观为主要特征的紫鹊界秦人梯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并列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可考历史达2000多年,是苗、侗、瑶、汉等民族历代先民共同的劳动结晶,山地渔猎文化和稻作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遗存,也是古梅山地域内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称奇。甚至有人说,紫鹊界秦人梯田美过龙胜梯田,美过哈尼梯田。

紫鹊界主峰海拔1236米,梯田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堪称"梯田王国"。紫鹊界以极富苗瑶风格的板屋、曲线分明的梯田、拙朴的青石板路为主要表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梯田文化景观。梯田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从岩石隙中渗透出来,四季长流不息,且天气越干旱,水越清纯。民间传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紫鹊界秦人梯田始垦于秦汉,盛于宋明,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既然是天人合一的杰作,然而"天"的因素非人能左右,梯田在妙,终究是人为的结果,人力使出不科学,天亦践之,那么其结果就是恶性循环,说得不好听一点,梯田还能存在多久,谁也无法打包票。

(3)梅山文化

娄底市大部分地区属古梅山地域,梅山文化神秘而丰厚,与傩巫文化、蚩尤始祖文化、耕读文化渐渐杂糅而成梅山文化的精髓。显露出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胜枚举,诸如:梅山傩戏,娱神娱人,在国外很受欢迎;梅山武术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名扬天下,其中新化县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县内大小武馆林立;梅山歌谣古老神秘,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食文化更是因其突出的地方特色而为游客所认可。

文化的背后依靠的是人的传承,随着社会反而不断发展,一些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化遗存要想保留传承实属不易。比如梅山傩戏,傩戏本是娱神而生,兼以娱人,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之后,傩戏最终也难逃保留项目的命运。

3 娄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隐患

隐患是安全学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概念,用之来审视娄底文化旅游,不难发展娄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的隐患也是不容忽视。

(1)发展共识不强。主要表现在:战略思考不够。规划体系起点低。在研究部署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上考虑全市旅游业发展因素少,通盘融入旅游元素更少。比如,农业规划,工业规划,经济园区规划,小城镇规划都很少考虑旅游这一产业,就是城乡统筹规划对文化旅游业的涉及内容也还很不够。投入力度小。主要是增加的力度还明显不够,目前全省地州市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千万元以上的超过7个,娄底相对较少,与实现湖南旅游中部崛起的目标不太相称。特别是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的投入更少,旅游招商成效不明显,缺乏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商。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2)发展条件不优。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不完善。旅游大交通尽管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尚有缺失,现有区域内小交通条件较差,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点)设施不配套。部分景区景(区)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景区吃住等接待仍以农家乐接待为主,旅游标识标牌不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发展。管理体制不顺畅。对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比较滞后,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障碍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比如我市紫鹊界梯田、故居、等景区都存在管理体制问题,权责利益不明确的问题,造成这些景区都在资源保护开发和监管上"谁都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

(3)发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旅游项目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娄底虽然有国字号旅游品牌10多个,重点旅游资源10多处,但这些高品位文化资源定位不是很鲜明,文化内涵的挖掘很不足,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是浏览观光型。比如,梅山文化对典型人物、典型故事、民俗风情等旅游载体的挖掘整理还很不够,故居就像一个文物不多的博物馆,缺乏文化体验。总体说来,缺乏让人流连忘返的精品景区,更谈不上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4 娄底文化旅游隐患消除路径选择

现在我国正处于文化旅游发展黄金机遇期,国家和地区正竞相发展文化旅游业,娄底的文化旅游发展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

(1)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构建齐抓共管局面。进一步明确"旅游立市",真正将旅游产业当成娄底的第一产业来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到旅游业涉及17个方面,要把旅游思维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来,让真正懂旅游、爱旅游的人来发展旅游。规划上定好格。请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视野的规划队伍对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高水平、新创意、符合产业规律、可操作性强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娄底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包括资金扶持、管理体制、旅游用地、税费优惠、信贷机制、奖励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管理上定好调。在景区的管理上要创新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旅游主管部门与重点景区管理机构职能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瓶颈。加快解决交通瓶颈。基础配套中最重要的是交通,围绕"高速、高铁"的发展规划,加快旅游景区连接公路的建设,防止外部交通畅通,景区之间或者内部交通却不顺畅的事情发生。重点配套好等级景区及沿线串联景区之间通景公路的维护建设及标识标牌的配套。加强政策引导。坚持立足实际,从财政、税收、土地、政府采购等方面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扶持文化旅游改革发展。建设精品景区。从品牌争取转向提质升级,加强完善现有高等级景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突出龙头,以点带面。

(3)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娄底特色。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体验旅游。比如故居要进一步丰富湘军文化和家教文化、紫鹊界梯田要进一步挖掘稻作文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要突出以蚩尤为主的梅山文化,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要突出中药康体文化。加强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新化东镇街、水车和奉家的干栏式板屋、涟源、双峰、新化的古民居等资源一定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要继续加文化大旅游商品的研发。旅游工艺品要融入本地特色文化,特别是娄底书画作品、国藩溪砚、梅山竹编、竹雕木雕等要突出本土特色。

(4)加大营销力度,扎实打造发展平台。将"文化旅游节"、"大梅山文化旅游节"固定成形,打造成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增强娄底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旅游景区(点)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出台全市旅游促销奖励政策,完善旅游营销渠道建设,做好市场营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凤凰网、新浪网、携程旅游网等知名网络的联系,运用微博、博客、播客、手机报等工具广泛宣传,做好新媒体的营销。

参考文献:

篇10

    地图承载了制图者所认知的客观世界和他据此形成的概念,并通过图及其符号系统传递给用图者,用图者通过解译地图符号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理解,获取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新的概念[2]。规划制图遵循相同的信息传递过程,制图者利用科学完备的符号系统、色彩体系、图表等表示规划要素的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信息,以图直观形象、层次清楚、空间定位性强的优势来表达难以用文字表述的与空间相关的内涵,以求科学地反映规划者的创意思路,加强规划成果的表现力。

    目前,规划地图大多采用传统静态表达方式,在信息传输的认知效果、空间要素关系描述、规划理念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因此,研究将动态表达形式引入规划专题地图,并将各类重叠的地理信息予以分解,并逻辑地调动出场顺序,以视觉和听觉等形式直观、形象地进行表达,不仅有效地平衡了界面负载量,更能吸引读图者的注意力,有助于引导用图者发现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更好的理解规划内容和思路。而动态表达由于根据数据时空特点、地图使用目的及用户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不仅在技术上使可视化效果更生动,增强视觉冲击,而且可令读图者在概念上减小转化负荷,提高对地图的认知效率和程度。基于动态表达的种种优势及其必要性,本文即以《吴淞文化的基本分析与炮台湾湿地公园文化创意研究》为案例,着重探讨城市文化规划中专题地图的动态表达。

    2规划地图动态表达

    2.1动态地图的分类

    动态地图包括时序动态地图和非时序动态地图[3]两类。时序动态地图以时间单位,描述随时间变化的地理动态变化。非时序动态地图则用一系列有序独立图来解释某种空间关系或揭示序列中的可能规律,或静态地理现象做动态多角度观测。

    规划动态地图也可按此两类划分,即通常用时序动态地图表现城市历史变迁、人口变化等;用非时序动态地图表现规划空间关系、规划范围、理念结构或逻辑等。

    2.2动态地图的认知特点与表达原则

    传统地图制图借助研究视觉变量的特点和使用规律等完成地图信息的传输。在动态屏幕环境下,地图角色和展示媒介的转变使信息传递认知过程发生了变化。由于动态地图的画面是瞬时的,较长和复杂的动画会增加对每一帧工作记忆的难度。使用者不仅要快速的察觉、辨别,还要进行一定的比较,识别出变化并记忆,与后面的变化进行再一次的抽象、综合。因此,动态地图需根据研究其认知特点的有效性问题来设计动画效果。[4]

    (1)动态物件数量适当。人在某一个时间点可以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避免在一个时间点给与过多的动态物件。

    (2)动态物件活动时间适当。由于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记忆力负荷大,人的反应能力由强逐渐降低。因此动画播放时间不宜过长、内容鲜明。而对于大段文字,则要给予足够的阅读时间。

    (3)动态物件间差别适宜。含义层次不同的动态物件应在形状、颜色、动作等方面保持较大差别;而含义相同的物件则应动作相似,以助于缩短人的反应时间。

    (4)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动态物件在空间、时间、概念及动作上的一致性越高越有助于人的反应和理解。

    其中动态地图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设计动画时信息量不可超越人的承受能力,否则会引起认知效率的减退。此外要依据人从上到下,先有普遍后有个体;先有整体后有部分的视觉思维以实现较快接收并留有深刻记忆。

    规划地图要表达的重点是规划者的规划理念。在动态规划地图中尤其要突出规划者的规划思想,动画的过程就是规划者规划思想体现的过程,利用动态的手段来分解静态图中各个部分,从层次、顺序的编排中,不仅要使原先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形象的图形、符号等,更要使这些图形、符号在运动、演变过程中让读图者了解每个物件表示的含义及其来源、相互关系及最终去向,使规划图的每个部分都能得到清晰、正确的理解。

    依据动态认知特点和效果,规划地图动画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4]:

    (1)理解原则:动态表达的内容及信息应该容易被感知和理解;(2)表达原则:动态地图表达中所要传递的概念要突出和鲜明。

    2.3动态表达视觉变量的选择

    动态可视化时需要考虑影响动态显示的相关动态视觉变量,即反映动态可视化的基本视觉元素,包括:持续时间,显示次序,变化速率,以及频率,显示时间和同步性[5]。只有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和方案,合理设置闪烁符号的大小和数量、动画的速度、显示顺序、各变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才能发挥地图动态表达的优势,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设计地图动画时规划地图制作过程对视觉变量的运用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时间”传递出强烈的次序感和一些数量感,可用于表现动态现象的延续过程。由于规划图件常有文字配合,在动态规划可视化中可特别利用此变量来处理较多文字的图。持续时间较长的文字可使读图者有足够时间阅读。本次规划中,突出表现在表示规划理念的概念框架图等方面。

    (2)“显示次序”用于描述定量时空数据的等级、过程阶段次序等最有效。在图2中利用此变量描述了的演变过程形势,每个点的出现表示某地在某年份失守,顺着箭头方向依次发展,直至最终签订《》。

    此外,在场景转换中,“显示次序”也是重要的因素。即根据屏幕的载负量,将各物件或场景的出入次序及布局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屏幕空间的特点,运用时间差来分别表示,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空间。

    (3)“变化速率”较多的运用在数据统计图表中,通过变化程度来表示数据的变化量。

    (4)“频率”和持续时间相对应。一般针对需要特别突出或强调其重要性的对象。本规划中,在分别介绍公园三个片区的过程中,最先展示整张规划区域,再高亮高频闪烁显示即将介绍的片区,起到引导提示的作用。

    此外展馆平面图示中,用箭头随路线移动来进行景观展厅的导游介绍,即在节点处停止并高频闪烁的同时,用对应图片展示当前处的景观,将空间位置与展项内容相联系。(图3)

    (5)“显示时间”用来表示某个发生变化的时间点,在动画中一般与某些静态变量(如颜色)等联合使用。如上海海岸线变迁图,作者用颜色及线条的出现时间来表明吴淞口海岸线变迁的情况和时间点。

    (6)“同步性”可用于进行数据对比的专题地图中,但是在文化规划中,作者将其运用在部分理念的对应表达上。如图4,不同观念对应不同片区,两者同时产生,同时发展。除动态变量外,静态变量也是动态地图符号设计的一个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出现/消失、性质、数量、轨迹、边界等。“出现/消失”与“性质”的变化可归类为定性的变化,主要由形状、色彩和方向这些用于描述数据间的定性差别的差别变量来体现。而数量变化、轨迹和边界变化可归类为定量的变化,主要由大小、纹理和亮度等这些用于描述数据间的定量差别的等级变量来体现。通常大小在传递定量的变化时被优先考虑。[3]动态变量都是通过静态视觉变量在一定时间间隔上的变化特点来反映的,只有在与静态变量的联合使用中,才能发挥作用。实验证明,持续时间长、变化速率快的符号对读者的刺激强于持续时间短、变化速率慢的符号,因此可利用此特点来科学地反映实体现象的重要程度,从而更直观的表达对象的现实状况和特征。

    在规划专题地图中,通常综合使用多种手段进行动态表达,根据所要强调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表达手段。同时要完整并准确地表现出图上每部分的内容,可按顺序显示各个部分,或显示完整的一张图,利用不同的效果来说明各部分内容,还可加一部分原图没有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释等,使读者对规划思路有更正确的认识。

    3应用分析

    3.1实现手段及流程

    目前,地图动态表达主要有基于Flash等动画处理平台集成、GIS专业软件实现、Java等编程软件底层开发3种方式。在《吴淞文化的基本分析与炮台湾湿地公园文化创意研究》中,地图的动态数据相对较少,主要需要表达其动态的效果,而在Flash平台下即可很好的完成动态效果,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浏览体验。因此,本次规划在CorelDraw中完成静态规划地图的设计和制作,并在Flash软件中实现其动态表达。

篇11

失去了根,便成了浮萍,随波逐流,不能自己;

失去了根,便成了空中楼阁,随风而来,随风逝去。

文化又是灵魂。

失去了灵魂,如同行尸走肉,任人摆布。

保护文化,就是保护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发展文化,便是维系民族生命的灵魂。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每一个经济符号,都是文化的具现。发达的经济,必然有强势文化的支撑。而强势文化,定然需要发达的经济做保障。削弱一方,就会失衡,就会岌岌可危。

中华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扬弃中发展壮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保护、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个性及魅力所在。

在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中,一些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困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需要加以重视,许多传统技艺需要传承下去,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迫在眉睫。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含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含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公布,对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第二批名录也于日前公布。省(市区)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不胜数,是各地亮丽的文化品牌、招商引资的文化名片,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成分。

篇12

文化场馆之于城市,从来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证着一个至理:文化与城市同生共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文化场馆则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憩息之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