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畜牧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畜牧学论文

篇1

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案

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改进,该校的绩效管理体系现在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即绩效管理的规划和实际操作,其中前者的作用表现为确定校方对教师绩效要求,同时获得他们承认的过程。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就是绩效管理标准在现实中的运行。这两大部分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绩效管理的体系。教研组的绩效管理规划。学校将教研组的KPI指标体系细化,同时依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对之前所得出的指标进行改进。具体的操作方式是,由教研组的实际运作对指标进行筛选,将那些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指标初步保留下来,最后通过讨论和研究制定出最终的教研组考核指标。同时还要让平衡记分卡上也能体现出教研组的KPI指标设计,从而凸显教研组的全部管理规划。教师绩效管理规划。该部分的规划即借由上述的教研组的管理规划和每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的特点,从而确定、完善教师的KPI指标。和教研组的绩效管理规划相同,平衡记分卡同样要体现教师的管理规划。可以说计分卡和教师的发展计划一起组成了其个人绩效规划的核心。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和比重安排。鉴于学校旧的绩效考核指标实施情况不尽人意,缺乏指标权重等现象的存在,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对整个考核指标系统进行了发展,具体表现为整合了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评价从而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为健全。就一般教师而言,对其绩效考核一般从以下的方面进行:课前准备、课时成果、课后作业、公开课、例会、考勤、学生考试成绩等,同时对于不同的指标进行合理的比重安排,并配合具体的考核办法或手段,这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将是全面、科学且为双方所接受的。绩效指标标准确定。在设计绩效指标的同时,校方还应当明确指标的标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将其分为以下两类:首先是基本标准,即校方对于考核所针对教师的要求,希望他们的教学工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准。教师们可以参照该标准了解自己现时所处的位置,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基本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管理人员和教师双方提供一个参照,从而判断被考核对象的绩效是否符合原定的要求。其次为卓越标准,具体指的就是在基本标准中未包括的对考核教师的要求,但某些教师超越了原来的要求,达到了更高的绩效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制定基本标准无法囊括的诸如奖金、升迁等激励性待遇的卓越标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的绩效管理推行是以绩效管理运作体系为基础的,其绩效管理的具体流程如下:①行政管理部公布绩效管理内容;②绩效管理表由各学科管理人员负责填写;③教师向管理人员提出反馈意见,双方就绩效结果进行当面交流;④当结果被双方接受后,先由教师在确认书上签字,再由该学科管理负责人签字并提交行政管理部门最终确认。要是任何一方拒绝认可,则可以将考核结果向专门的协调部门申诉。以下是绩效管理申诉流程:①考核结果无法同时被双方认可;②被考核教师提出申请,并要求填写申诉表格;③表格无需交由部门负责人,则直接上交给行政管理部门,由其担任申诉的裁判;④如没有特殊情况,该部门在收到表单后的一个星期内对异议教师重新考核;⑤如果经过该部门的裁判,所得出的结果依然无法让双方认同,则由绩效考核委员会对考核结果作出最终的决定。

篇2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课堂教学形态按教和学两方面可以分为传授性课堂和学习型课堂。所谓学习型课堂是指在教学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本的课堂活动表现形式的课堂教学形态。在这种教学形态下,学生是课堂行为的主要发生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援者。与传授型课堂相悖,讲授不再是最基本的教学行为。

提出建构学习型课堂的背景是基础性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的竞争总会落脚到教育的竞争,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为抢占教育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掀起了愈演愈烈的教育改革浪潮。理论指导实践,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先后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美国,赫尔)、发现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瑞士,皮亚杰)、多元智力发展理论(美国,霍华德)、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美国,奥苏贝尔)、累积学习理论(美国,加涅)、掌握学习理论(美国,布鲁姆)、反思性教学理论(洛克、艾宾浩斯、杜威)、有效教学理论(捷克,夸美纽斯等)。这些理论,变革着各国的课堂教学形态。

近些年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改最大的是有效教学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各种解释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使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指向目标);有效教学必须在教学的输入、进程及产出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指向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安排学习任务和提供学习经验,以使学生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理解和态度(指向效果)。有效教学的归因为:有效教学指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正加值效应,即令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研究关注教师品质、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所生成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关键词有三,第一是有效教师: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管理高超;善于反思;勤于研究。对学科知识的有效把握;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理解;对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第二是有效教学行为,即生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令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教学行为;第三是有效学习行为,即学生积极参与当前学习并获得继续学习的认知、技能和情感基础。综上所述,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追求的是达成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均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援者。正是如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也是学习型课堂不同于传授型课堂的以教为本,而是以学为本的地方。在这种有效教学理论的支撑下,构建学习型课堂顺应而出。从教师层面来表述学习型课堂的要素有:有效达成的学习目标;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探究进取的教学过程;生成学习的教学方法;交流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励发展的教学评价。然而,这些要素,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层面来接受,成为学习行为的目标、资源、过程、方法以及学习形态,从而最大程度的促成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学习行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这也是构建学习型课堂的意义之所在。

那么,与传授型课堂不同,学习型课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

目标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模式。目标是最核心的,其他的都是手段。目标明确,才能最大效果地实现学习型课堂的有效性。所以,学习型课堂首要任务是解决目标的问题。与传授性课堂不同,学习型课堂学习目标应该是“会学”而不是“学会”。理由如下。

其一,基础教育学习目标要和教育的最终目标相联系,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相联系,引领世界发展的力量是“创新与创造”,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创新型”国家。那么,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与创造力的人,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再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为什么难以出现大批创新型人才,而美国恰恰相反,是因为美国对基础的理解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即在于“会学”而不在于“学会”; “会学”的重点不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在于培养思考能力,在于培养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目标应该是“会学”而不是“学会”。

其二,学习型课堂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本表现。学生是课堂行为的主要发生者。这一特征说明,贯穿学习型课堂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知识,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即强调的是“会学”而不在于“学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会学”不仅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应该是养成了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是高强的学习探究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既然如此,初中语文学习型课堂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会学”了,那么,此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有和联系呢?

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一个课程目标而不是某节课的课堂目标。同样,学习型课堂是一种教学常态也并不是某节课的形态,所以其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具体解剖三维目标我们会发现: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学会的是语文的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养成的是会学的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指向语文更应该是指向学习语文这一学习行为。所以我国的新课改文件课程标准表述的仍然是追求能力导向(会学),只不过现实仍然是知识导向的学习目标在主导着教育实践罢了。

那么,在“会学”这个根本性目标的统领下,如何理解和具体处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呢?第一,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过分追求,反而应该弱化,降低它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它也不是接受式学习,应该是在过程和方法中主动建构;第二,强化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学习行为贯穿课堂全过程,方法在过程中生成并指导过程;第三,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第一是显性的目标,在传统教学得到重视。而第二和第三是隐性的目标,但它们恰恰是达成“会学”的基础,应该高度重视,一以贯之。试举例以学为本的“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复习”教学设计加以说明。设计如下:

1. 编排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2. 学生寻找语例并进行分类

3. 小组研讨句式特点及翻译要领

4.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5. 教师评价及指导学生订正学习偏误

6. 教师布置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7. 教师进行后续的个别辅导

这整个过程的实施达成的就是三维中的过程目标;期间生成的方法或者是探究方法的过程达成的是三维中的方法目标;期间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过程就是达成了三维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后掌握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就是达成了三维中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在这里我们看得出,学习型课堂“会学”这一目标的重点就在第二和第三纬度目标上,而三个目标都在过程中也就是学习行为中得以落实。这就是学习型课堂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重要意义,也就是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篇3

二、“活动”栏目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除了课文系统,还有“阅读材料”和“活动”两大栏目,其中,“活动”栏目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共有“活动”栏目35个,共计51页,占全书109页中的47%,其中一节教学内容中的“活动”项目更是多达4个,可见其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性。“活动”栏目以教材为载体,大量穿插于课文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可以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退出课堂“主宰”的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此外,教师能够结合“活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三、“活动”栏目教学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功能

(一)类型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我们可以将“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多种多样的“活动”栏目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枯燥的课堂平添几抹亮丽的色彩。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还不完善,对于某些抽象事物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则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一课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前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目标若仍然通过教师告知给学生,则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可以采取教材中第17页的“活动”栏目来开展教学,采用PPT展示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但是,初中地理课程每周的教学时间只有2课时,若教师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活动”栏目能够帮助中学地理教师解决这个难题,既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的讲授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地形和地势”为例,本节内容中包含许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识记位于阶梯分界处的山脉名称与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以及三大平原的名称。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授中记不住相关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若教师借助教材第28页的“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则会显著增强教学效果,该“活动”要求学生参照前文在图上填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及三大盆地的名称填入表中,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巩固所学知识,既强化了记忆,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运用地理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活动”栏目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时,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学科而感到陌生,不知如何学习,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栏目开展教学工作,第5页的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按照书中的步骤制作地球仪,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活动”栏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活动”栏目不重视从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来看,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过程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活动”栏目的开展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有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会直接省略这一部分教学或者布置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但是,“活动”栏目中的某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2.活动教学形式单调开展“活动”栏目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和视野、增加实践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而活动,偏离了“活动”栏目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栏目的过程中,只是采取单一的“师问生答”形式,教师在提问几个学生之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性陈述;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活动”栏目的教学任务,直接将答案告知给学生,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旨在应付考试。上述“活动”栏目的开展形式与新课改的初衷相背离,难以达到“活动”栏目的教学效果。3.学生对“活动”栏目的认识上有偏差学生对于“活动”栏目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生习惯于接受讲授型知识,而不太接受探究型知识,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活动”栏目是可有可无的教学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该从教材解读和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栏目的开展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将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初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既组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传递出地理思想,又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内容时,由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繁多,需要学生熟悉各个阶梯地形与分布其上的众多山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并编写一段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即:我国西高东部低,地势大致呈阶梯;一级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一千两千是二级,宽广高原和盆地;平原丘陵是三级,海拔低于五百米;昆仑祁连横断山,一二阶梯要记全;大兴太行巫雪峰,二三阶梯分得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能熟记知识点,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还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朝气。3.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则很难学好地理。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状态,易受他人的影响,需要教师多培养一些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了解到“活动”栏目在教材中的重要性,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能够在地理教师的引领下进入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做中学”积极探索“活动”栏目中的每一个问题,锻炼了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4

目前,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其内涵的界定,运行机制的建立等问题正在由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到: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摆脱应试体制影响,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同时文章中也指出了素质教育应具备的三层含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史根东同志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由此,概括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有:①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②基础性,即培养基本素质和各项能力;③发展性,即开发个性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等等。

而应试教育则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各种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教学中往往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把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具体表现出如下特征:①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大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②偏重智育和分数,忽略德、体、美、劳等良好品质和能力的培养;③按一个模式培养人,导致学生成为解题、背知识的机器,忽视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从上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目标和指向的不同,“片面追求”或“全面发展”是它们的分水岭,那么,应试教育中的主要手段即考试和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运转的各种教育规范,以及教学方式等是否就可以全盘否定呢?事实并非如此,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在某些方面还难以将它们硬性分离开来。单就考试这一现象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反对应试教育的同时,并不否定或排斥考试,一些必要的合理的考试手段若得到较好的操作还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如积极改革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等,通过运用考试引导学生建立坚实宽厚的知识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兴趣爱好,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发展;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这才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反之若教师只是为考试而教,学生只是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凭考试说明一切,考试成了各项工作的指挥棒,学生得不到身心全面发展,这种情况就属于应试教育范畴了。

2科学分析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

避免出现两种片面的认识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是国家教委近年来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牵动着全国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未来的世纪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现状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因为片面追求智育的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体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调查表明,在某5省市高考体格检查中,85%的学生复检不合格或专业受限;上海市的体育专家陈丹萍不久前采用测试法对780名中国中学生和891名德国中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得分均低于德国学生。初中生升入普高或分流到职业学校学习,都是为将来走向社会能承担建设祖国的各项重任。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培养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无疑高中阶段的压力就更大;再加上体育锻炼本身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而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均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这种自觉性难以长久维持。因此,采取考试制度势在必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这种考试体育的成绩和其它文化课考试成绩同等要求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升留,甚至对评优评先等均没有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因而造成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关心的只是文化成绩的好坏,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为应付中考和高考,任意占用体育课时间或取消体育课现象时有发生,体育教育没有真正对文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采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即在决定学生升留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具备这种必要性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又如何明确呢?在客观实践中操作这种考试经常表现出两种趋向:要么向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要么滑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如果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则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良好的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作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因而这种考试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通过考试,例如湖南省汨罗市经过12年素质教育的探索,已经突破“应试教育”的格局,汨罗市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8%,音体美特长生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如果向应试教育方向发展,情况就不同了,操作者单纯以这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价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说明中小学生整体的健康状况;或者脱离学校教育整体,不能同其他文化学科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在长期的教学中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作为首要任务;不能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采取为考试而考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平时欠功夫,临阵抱佛脚,压制学生死练,硬练,这样充其量也只是为学生暂时升学不拖后腿而已,留下的空白或造成的危害却很多,这种考试不正是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吗?这绝对不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那种认为只有通过升学考试体育才可以提高学校体育地位的思想其实也是受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片面追求智育成绩的高低,单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优差与升降。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如果也按这种模式进行,也仅仅依此决定学校体育工作的业绩,使学校的体育工作都围绕考试这一中心,而不是着重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那又谈何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呢?因而只有明确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将其同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协调起来,使之产生良好效果,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式,正确操作初中毕业生升

学考试体育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之后,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操作,即要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否则,这种认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考试要涉及很多因素,但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3.1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考试是基础

各级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视考试为教学的延续,要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考试并非只有选拨功能,最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除了选拨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培养阶段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人才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但也不能就此一锤定音,因为考试体育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干扰,失常现象屡屡发生。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教学搞好了,考试的历害性相对就削减了,学生应试的压力就会更轻,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吧。

3.2协调教考过渡,实行综合评估是途径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每取得的一项成绩和获得的一次进步均构成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部分。如一种基本技能、知识,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等都是全面素质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的学校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建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事实证明,这种良好的教考过渡既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考试监督和检测功能;又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不畏困难的坚强性格。从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避免出现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超级秘书网

3.3综合评估标准,施行科学管理是保证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均应高度重视对学校体育综合评估工作的宏观调控,实行科学管理,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成绩和衡量学校体育工作好坏的多项指标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或获得了多少竞赛名次等,而要从多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如课程开设、资金投入、师资结构、教材内容安排、场地器材建设以及全体学生体质提高的程度和全面性等。只有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评估机制,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学校体育工作,避免虚报、浮跨现象,增强各级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扭转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被动局面,真正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得到实现。例如,汨罗市在素质教育中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每一种教育,不设一所重点中学,连续六年保持高中毕业生合格率98%的纪录。

总之,对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如果制定了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使教考有机结合,并将考试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结构中,那么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其它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学校体育工作的真正价值也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1996年第6期文“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2.《文汇报》1996年6月9日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

篇5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难免受到母语“图式”的干扰,导致中国式英语非常普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这种不利的负面影响,强化了人们对母语负迁移作用的认识,忽视了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导致我们的英语课堂完全排斥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渗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习得不同语言的目的其实质是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母语文化在英语中的最基础的体现,就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汉语的英文表达方式。而笔者曾在所授课学校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已经结束了初中词汇学习的初三学生,对其进行关于母语文化的小测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的节日、饮食、文化英文表达方式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西方英语文化的引入,却忽视了母?Z文化的渗透,导致两种语言难以得到交流和转换。

二、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教育意义

提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影响,教师首先想到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认为用英式的思维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佳的,中国式的英语教学受到批判。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母语对英语学习不仅有负迁移的影响,更有正迁移的作用。学习者通过对母语语言的习得,可以将获得的语言技巧及其对世界的认知直接融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降低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例如,语音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和汉语发音部位和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对等因素,拼读英语音标;词汇教学时,可以利用汉字的构字法和规律,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通过词根、词缀巧记单词;语法教学时,利用母语的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句型和结构。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语言的社会意义更加重要,注重交流,感知交往的魅力,成为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向。我国开展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更是为了用英语这一门国际性语言向其他国家传播我国的母语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如果母语文化的地位得不到重视,那么学生就不能够很好的用英语来正确表达中国文化,更不能自如的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翻译,导致沟通交流不顺利。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学者查根斯就曾经对我国的母语文化作出过可行性研究,认为汉家文化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具有符合人文主义精神的力量,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符合中国式教育逻辑的文化理念。可见,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母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巧,还可以加深其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母语文化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重要性,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推行渗透中国的母语文化,是新时代社交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母语文化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进行中西比较研究

对教材的深入发掘,是指在词汇、语法及课文的讲授上,进行文化层面的分析。现行的英语教材其文化性多偏向与语文学习的习惯,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对英文的内涵把握不清晰,介于英文语境和汉语学习方式的夹缝中。对教材的分析,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文化分析上,给学生一个拓展的平台,既西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一个词汇的词源意义,不单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更加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这样做的意义是让中西方文化产生比较,给学生展示出我们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放开眼界,用更加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其他的不同文化,也更加重视我们的母语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视野。

2.改变教学方略,重视文化审美

篇6

二、教学改革成果与分析

2013年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1-1班为对照班,2014年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2-1班为实验班,2个班级学生的学时数一样,学生起步几乎也是一样,讲授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主要内容相同.在11-1班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理论上的图像处理原理和方法;在12-1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验证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对2个班级分别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理论知识测试和编写一个图像边缘提取的程序.理论知识测试结果见表1(满分100分).编程题是通过在线考试系统完成的,由计算机给出的成绩,编程题测试结果见表2(满分20分).

篇7

春秋战国之际,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受西周礼仪风俗的影响,其礼制痕迹仍较为明显,此痕迹可见于规范记载和考古发现。据《左传·禧公元年》载,妇女在当时的婚姻中处于从属的、无权的地位,而女子也只是“从人者”。在记载中,我们常常看见妇女被当作附属品或者玩物送人,正如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讲到,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这绝对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联姻的方式中,女人往往成为政治利益或者家族之间往来的牺牲品。在男女婚姻关系中,不平等性也极为显著。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表现出不对等、不平衡的关系,呈现夫于中心而妻妾围拱之势。而丈夫一方,可以终止夫妻关系,决定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去留,这也就是所谓的“出妻”,也被称为“绝妻”。    

在周代,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的倾向开始明显,这使得妇女所处地位显著低于男子。而在周代确立的“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这“六礼”当中,我们也可见男子在婚姻关系中是居于主动地位的。前文也讨论了《仪礼》中记载的这其中的一些内容,分析了男女之别以及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孟子出妻的记载也说明到了孟子之时,男子已经在婚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且掌握了控制婚姻状态的主动权。据《韩诗外传》和《列女传》记载,孟子因为其进人私室,见到妻子袒而在内,则把妻子休掉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于礼教的格外重视。虽然此事确凿性有待考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观念中女性地位之弱。孟子出妻之事遭到了其母的责怪训斥:“将人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在出妻的事件上,孟子听从了母亲的训诫,再也不提出妻之事,可见孟子对母亲的意见还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是孟子孝梯观念之重的体现。孟子的思想与孔子思想乃是一脉相承,《中庸》记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儒家之爱人,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尊贤,还体现在家庭生活中的亲亲。其对于父母之尊亲,是十分重视的。在强调男女有别的基础上,孟子与孔子一样,认为丈夫应该爱护妻子,这与孔子的“夫妻有敬”是有相通之义的。孟子有云:“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正义曰此章言率人之道,躬行为首者也,孟子言人身子不履行其道德,虽妻子之间且有所不行,以其无所效法者也使人如不以道理,虽妻子且有不顺,况能行于民乎。”   

据《孟子外书》的记载,孟子曾听从母亲之教诲,聆听其讲述妇女之德及家庭伦理的相关内容,而且孟母向来是遵守伦理纲常的妇女典范,孟子对其之尊爱并不带有任何对女性的歧视性色彩。在这一点上,孟子与孔子持相同的态度,这也是儒家爱人、孝梯思想的延伸。因此在孟子的妇女观中,并不因为其母是女性而对母亲有所偏视。孟子在对待父母态度上,乃是一视同仁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在这里孟子将事亲置于侍奉之首,将守身持善作为事亲的根本,表达了对事亲的重视。这里的事亲,孟子并未有所特指,而是包括父母双方在内,不是专指侍奉父亲,在孟子重礼的观念中,礼乃是尊亲的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其对于母亲之尊,也不容忽视。

篇8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独立本科)必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动态、整体、联系的观点研究分析一个机械工程系统,运用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领域中有关自动控制及系统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其特点是从信息的传递、转换和反馈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为采用控制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使系统按预定的规律运动,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并且也可以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控制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牢固掌握控制理论基本概念和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具备对简单机电系统进行分析的能力,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能判别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方法怎么写论文。

但是,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本文针对自考生的这种现象,提出了与普通本科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非自学型自考学生,从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方法出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浅谈笔者的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商榷。

1、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自考学生普遍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相对较差,但是,又具有想学会心态。因此,这是最大的一个矛盾,本身的基础薄弱,又想学会教育教学论文,通过考试。这就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矛盾。

本门课程要求以物理,电工学,高等数学为基础,这些前期课程,学生本身可能就没有学精通,所以,学习气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就会更难。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了解的现状后,就应该吧学生不会的内容再给补充上。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课时的问题,不可能把前期的课程全部都再教一遍,能做到的只是,当本门课程用到哪部分内容后,就把那一部分内容补充上,绝不可能通篇全讲。

例如:在第二章讲授拉普拉斯变换时,就必须把高等数学中积分和求导的基本公式补充上,不然学生就会因为积分求导不会,而导致拉普拉斯变换学不会。

例如:在讲第三章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就必须把物理的受力分析教育教学论文,牛顿定律等补充上。这样学生才可以分析一个机械系统的受力,才可以建立微分方程。在这一章的内容中还要补充上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流定律,不然学生就很难建立电网络系统的微分方程。

在补充上述的内容时,主要是要注重对这些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可以通过多讲例题,讲简单的例题,来使得学生能会用这些基础理论。

2、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改变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厌学心理,解除对这门课产生恐惧的精神压力,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还应该排除心理障碍,尽快的熟悉本门课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转变学习观念。

学生在学习时,刚刚开始学,就会觉得不会,因为,开始部分就是拉普拉斯变换。但是,这一章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这是磨刀不费砍材功。这里当然要用到较多的高数知识,用什么就补什么,这里即使用的课时较多,也必须学会怎么写论文。一方面这是整个课程的数学基础教育教学论文,另一方面如果开始学生就没学会,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感觉自己会做题,在心理上,学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信心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生才可以不恐惧,也就不放弃了。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常常通过一些暗示给学生,这门课简单,易学会,易通过。这对于学生树立学会的信心和通过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考生在听课过程中或听完全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时感到心中没底,加之时间紧,就放弃了,很可惜。所以,进入复习阶段,教师更应多给学生鼓鼓劲,让学生树立“我能行” 的信心。树立考试成功的信心,不打 “退堂鼓”。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一般这个阶段要放在全课程学完之后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提分最快的方法。

首先,要掌握考试重点,不能通篇用劲。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章节内容,着重掌握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误差分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稳定性判别。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七章的全部内容。单选题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每章都能涉及。填空题覆盖面广,覆盖了教材的七章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能力,也有少部分是计算的。简答题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最近几年的简答题多数都是概述、识记基本概念。计算题分布很广,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整体来看,教材七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而第1章、第2章和第7章是知识点考查较少的章节。

其次,全面分析历年考题教育教学论文,了解考试中的题型规范,试题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典型的例题。熟练掌握出现在历年考题中典型题型的解题思路,并多次练习,历年考题可以反复练习多次怎么写论文。

例如:劳斯稳定判据的题目,一部分题目为直接运用劳斯判据来判断稳定性,还有一部分题目为,求取系统中某参数的稳定范围。但是这类题目,只要多做练习,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

最后,学生在应试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1.排除一切思想杂念,一心一意答题。2.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试卷。同时要快速浏览考题和相应的分值,按难易程度确定做题的顺序,首先做最熟悉的题目和内容;主观题中如有得心应手题,应先做,然后再按顺序答题,遇到一时难答的题果断跳过教育教学论文,答后面的题,以防在某道题上耽搁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3.答完卷后别忘记重新考虑最初没确定答案的那些题,另外要至少全部检查一遍看有没有因疏忽而出错的地方。4.不要盲目提前交卷,在确保没有漏题的情况下经过两遍检查方可交卷。

4、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完本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一般说来至少要留出一个月的总复习时间。在总复习期间,教师给学生鼓劲,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要提醒学生注意: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提高效率。在复习时更应注意经常翻阅和回忆教材摘要认真领会,揣摩并加以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

篇9

主管单位:新疆畜牧科学院

主办单位:新疆畜牧科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6377

国内刊号:65-1108/S

邮发代号:58-7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10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40-0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作为水产品供给的主力军在日益壮大。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本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大部分的养殖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要求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以便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容乐观。根据教育厅中职教改项目要求,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改革,以期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实用型英语人才。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编写校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中职水产养殖实用英语》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用的教材缺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满足不了相关工作对实用人才的要求,因此,编写适应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和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以各种规模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参与鱼类产品出口相关的贸易人员及从事远洋捕捞的从业人员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不仅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终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校本教材由16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英语、职业英语和拓展阅读三大部分,由导入(Warming up)、听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读写(Reading and Writing) 、养殖专业英语(Fisheries English)、语言综合运用(Language in use)、拓展阅读(Further Reading)组成。在原用的英语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内容实用,语言真实。内容的选取注重语境化,充分考虑学生进入职场后可能出现的能力需求,为用而学,使学生学而能用;专业英语的选材上,教学内容贴近专业,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词汇或缩写词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渐过渡到有关养殖生产管理贸易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对话及小短文。拓展阅读主要满足对英语感兴趣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让他们借助学习工具理解富有时代气息的趣味阅读材料的内容,拓展文化视野,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中,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主要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模拟实训法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将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境模拟活动,教师根据教材中要完成的课堂任务,通过创设、模拟逼真的情景,安排学生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将课堂任务中需掌握的词汇和句型有机地融入其中,用对话和动作表达出来,最后由观察者(学生担任)和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定和反馈。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练习使用所学的实用语言,又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做中学,使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职场能力。例如,在学习Unit 5 Let’s Do Some Shopping(基础模块第一册)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英文购物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常见商品的英文名称及购物过程中常用的重点句型,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熟记常见商品的英文名称及购物的重点句型,最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明确角色分工(售货员、顾客、收银员、观察员),轮流到课前布置好的收银台、试衣室等购物场所(在教室的讲台上)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记下参加表演的同学在扮演过程中的闪光点及语音、语调方面的不足之处。表演一结束,每组的观察员就汇总各组的记录,各抒己见,相互评价,教师与学生选出最佳扮演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在逼真的购物情景活动中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口语交际得到真正有效实践,从而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多媒体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教学内容,真实立体地展示所学语言的背景,集形、声、色、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思维和潜能的方法。多媒体情景教学中,除常见的视频、图片教学外,链接相关的英文歌曲和精彩的英美原声电影片段也能有效地渲染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率,不断地保持教学的新鲜度,达到教有所乐、学有所趣的境界。例如,在学习Unit 3 Rainy Days, Sunny Days(基础模块第一册)中,在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后,教师让学生以欣赏Weather英文歌的形式来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型How is the weather? It is sunny(rainy/cloudy/foggy/snowy/).It is cold(hot/cool/warm/cold)。实践证明,这种独特的教学设计是抵御学生厌学情绪的良策,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还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背熟规则然后做大量语法来巩固,这必然让不少学生知难而退。但是利用精彩的英美原声电影片段来学习操练,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祈使句时,教师精心挑选英文电影《冰雪奇缘》(FROZON)的精彩片段,影片中高频率出现了口语交际中常用的祈使句,如Come on/Get faster/Slow down/Don’t worry about it等,而且其优美动听的主题曲Let It Go(随心而行)更使得学生对祈使句的巩固起到强化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在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任务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特定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教学的成就是以展示成果的形式来体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切实达到“做中学”,“学中做”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设定任务时,应将教材中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工作需求有机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尤其适合应用于以下教学内容:制作英文名片、贺卡、个人简历、求职信(个人表格填写)和中职生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业务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广告、产品介绍及使用说明书、合同、进出口及保险的单证等。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探究互动合作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4.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学生今后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课后复习和反思的习惯、做题后进行归纳的习惯等,还应重点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英语阅读技巧、英语听力技巧等。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笔者认为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2012年春夏学期,教学学校公开课(Unit 9 Reading & Grammar)时,笔者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效果显著。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小组合作学习法示意图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提高课堂的参与率。

5.情景模拟实训法。情景模拟实训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岗位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为场景的教学环境中,以相关道具为辅助,设计教学环节,有机地将教学内容和工作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现实的各种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淡水养殖专业对外贸易过程中,商务英语口语的实训主要体现在商务交际(机场迎接、带外宾参观公司、企业,介绍企业、描述产品等)。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学习专业词汇和商务英语口语常用句型,设置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明确任务与岗位职责和要求,设置外宾(客户、合作伙伴)、各部门经理和商务助理等角色,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学生成为模型训练的参与者、观摩者、学习者和评价者,最后从两大方面评价学生,即模拟实训结果与实训过程中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逐步实现无缝隙接轨,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建立综合性考核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是很重要的环节,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学改革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考核学生的基本内容是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即英语课程成绩总评=40%平时成绩+60%期考(笔试)成绩。期考成绩占考核成绩的60%有不合理之处,不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实施教学改革后,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建立了综合性考核模式。即除笔试、口试外,还增加课堂评价(出勤情况、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完成作业情况等方面)、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在考试和教学评价上细化内容,将终结性评价变为动态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对考核成绩进行了以下调整:学习过程综合考核占4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完成作业情况,)口试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30%(包括听力、单项选择、补全对话、选词填空、阅读理解题)。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模式使考核更加合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学生发挥英语口语方面的潜力,进一步实现了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促进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坚持教学为生产服务原则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的原则,以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与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促进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在发展自身专业的同时保证教学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在课题研究期间,课程改革主持人发表了论文《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二)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通过在2013级水产养殖专业试验班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及应用,实践证明,收效颇丰。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及课堂的参与率,学生对《中职水产养殖实用英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下转第74页)(上接第41页)效果评价满意度达91.7%;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职场能力。淡水养殖专业有两个学生在参加学校2014年英语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通过课程改革,编写了校本教材《中职水产养殖实用英语》,设计了中职水产养殖专业实用英语人才培养方案,集成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真正将英语学习与岗位目标有机融合起来,还设立了《中职水产养殖专业实用英语人才培养实践》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该研究理论和成果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广西水产畜牧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水产养殖专业实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晓艳.江苏省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2(3)

[2]杨苗捷.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

[3]周珊红.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2(12)

[4]李志强.角色扮演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22)

篇11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篇12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