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市场营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特征愈发凸显,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突破,“高校为产业,毕业生为产品”的市场化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被纳人市场化的视野之中来审视,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跃升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业市场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在内容、方式、方法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主要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营销方式网络化
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方式网络化的表现在于:
1.网络营销的基础平台已经形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我国的网站数量正在逐年迅速增长,新的网站每天都在诞生,政府、企业及事业单位也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站,众多的网站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网络化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若要在就业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网站建设以及网络营销必然成为拓展就业工作的新的着力点。
2.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网络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高校与用人单位均可利用网站、搜索引擎、供需信息平台、电子邮件、即时信息等渠道了解到所需信息。同时互联网络的交互性、双向性更有利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成本较之信件、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要低得多,而通信的速度则远远高于传统方式,因此必然为更多的高校及用人单位所采纳,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3.网络创建了零级营销渠道。由于供需双方地处不同地域,传统的就业洽谈方式往往需要用人单位的人员千里迢迢奔赴高校选聘所需要的优秀毕业生,洽谈的成功要以用人单位时间、精力、财力的高投人为代价,所以对于与高校地理距离较远的用人单位来说,采取传统的就业洽谈方式的高校很难对其产生吸引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举办就业洽谈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需要拥有相当规模的洽谈场所,也需投人较高的成本。现代化的网络语音视频工具可以使互联网用户跨越空间距离,实现应聘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网络上的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使供需双方人员免于千里奔波之苦,而且能以最少的财力、时间、空间投人实现就业洽谈。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的4Ps营销组合带来新的变化,它的关键作用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快捷的、最短的营销渠道,同时增加了营销渠道的密度和广度,创建了一个无形市场,实现了产业和用户、产品和消费者的零距离沟通。
二、营销现场杜会化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经历了“统包统分”、“择优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四个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各个阶段所担负的使命不同。过去的各个阶段,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和高校是学生就业的筹划者和领导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宰,走向市场,卷人社会化竞争的洪流。市场经济初期构建的中央一地方一高校之间的指导系统、用人单位一高校一大学生之间的择业系统、用人单位一政府一高校之间的协作系统,三大系统在实际运作之中,社会化特征逐渐加强,特别是营销市场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更加突出。由于最初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使高校承办的招聘市场如火如茶,而发展至今,高校终因“小学校”办“大市场”、“小马拉大车”而不堪重负,疲态尽显;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化、大型化、常规化的人才市场方兴未艾,趋于成熟。各地方人才服务与交流工作部门的人事、市场服务的职能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整合后,社会化的人才市场渠道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可以断定,社会化、大型化、常规化的市场必将取代高校所设的毕业生类型单一、专业有限、规模有限的小型单一市场,大学毕业生也将投身于大市场之中,依靠社会上的人才市场服务,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与更多同类学生进行竞争。高校毕业生市场营销的工作重心将因此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发挥重要作用的校园营销现场将逐渐被社会化的人才市场取代,甚至最终基本由社会市场来完成。
三、营销人员职能专一化
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工作的主体是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革,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重心不断地转移。计划经济时期,就业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就业管理,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初期,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被动地在校内对用人单位代表的接待服务,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其主要职能是服务;市场自由化时期,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市场与疏通就业渠道,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其主要职能是沟通;当今成熟市场时期,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成为完全买方市场,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信息服务和参与行业间竞争,指导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其主要职能是指导;今后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畅通,供求信息收发便捷,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分析市场变化,研究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为高校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其主要职能为研究与指导。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工作主体的工作重心正在由过去的只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正在沿着管理一服务一指导一研究的工作职能轨迹发展,工作空间实现“由外向内”的重心回归。随着就业管理的简化,就业服务的丰富,就业指导的丰富,就业研究的提升,工作人员逐渐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舞台上的主角淡出,在校内集中精力研究就业市场的变化,为学校制定营销策略,加强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保证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获胜。职能的转变决定了工作人员类型的转变,新时期高校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研究型、指导型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逐步取代管理型、事务型、公关型为骨干的营销队伍。
四、营销产品自主化
无论是行业竞争,还是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竞争。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才是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高校大学生作为“产品”与其他物化的产品相比有着自身“人”的特性—能动性闭,所以,与其他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的被动性截然不同,大学生产品在校期间不仅能主动接受高校的“生产加工”,更为重要的是该产品能够自我营销。在生产环节中,大学生产品的可塑性、能动性和自我选择性使其能够按照市场需求被加工成优质的、多样化的产品。在竞争中,大学生品能够自我推销,主动寻找用人单位,使就业市场更加广阔。同时大学生产品还具有较大的附加价值,高校运用得当,可以帮助自身打造市场品牌,拉动市场需求,拓宽就业通道,丰富营销手段。在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中,大学生产品的“自我营销”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特殊产品质量达标的积极性、市场的选择性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性,既是高校就业市场营销的需要,又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发展、自我实现的客观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群体而言,可以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建立同质优势,而就毕业生个体而言,能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显示其异质优势。
因此,毕业生产品营销的自主性越来越大,自我营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充分认识并利用大学生产品的这一特点,适时开展大学生的自我营销,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富有特色的一种营销方式。
五、定制营销范围扩展化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作者简介]许洁虹(1964-),女,广东揭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东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55-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提升,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根据统计数据,市场营销人才持续高居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榜首,营销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但是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从事非市场营销类职业的人数较多,超过1/3的毕业生转行从事文员、行政助理、生产管理等工作,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二是从事营销类职业的“跳槽率”较高,部分学生虽然毕业后暂时找到营销类职业,但很快更换到其他职业领域中。这与营销岗位需求紧缺形成鲜明对比。
据调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考核常常用业绩衡量,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了许多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战演练,到企业往往难以很快进入角色,用业绩来证明自己,常常感到难以适应,认为所学知识与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另一方面,企业则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眼高手低”且缺乏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表明,目前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使企业寻求不到相应的营销人才,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毫无疑问,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技能,能为企业开拓新市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高等院校最关键的是要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就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为适应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要而构建的,包括课程实践实训、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而适宜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有力保证。针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笔者提出“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为主体,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两翼,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1.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与传统的文科专业教育一样,普遍存在强调知识的传授,以教为中心,但如何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难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由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因而通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整个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辅的教学手段,而成为主体性、支柱性的教学过程,将培养具有新的营销理念及较好营销职业技能的“可雇佣人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材”向“人才”的转变,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核心。
2.以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为主体。构建一个目标明确、体系相对完善、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时序安排合理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环节。通过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对营销职业技能训练进行系统、条理、有序、科学的整合,形成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内容是根据专业定向构建“专题式实训+递进式实习”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见156页图1);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横向实践教学模块(见156页图2);纵横的有机结合构成具有一定灵活性,构建适应不同市场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以期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3.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两翼。构建“体验—调研—实践”的三段式实习新模式,改革在大学四年级才集中进行毕业实习的方式,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拓,从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三年不断线,以求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第一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可随商品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开设安排体验性课程见习。第二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间随市场调查实践、中期论文的开设进行专题式调研见习。通过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专业见习扩大学生对社会及专业的认知面,培养其分析现实中营销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在三到四年级随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而展开,通过顶岗实习和撰写专业论文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过程。
4.创建开放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结合营销专业特点,依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补充。一是请进来,如聘请有经验的营销专家到校开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扩展学生对专业必备技能的认知面;二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途径,组织学生走出去,如组织学生义卖,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到企业参观、交流,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做产品促销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基本职业技能的领会;三是以赛代练,通过参与从营销案例辩论赛、徽标设计比赛,到参与“挑战杯”和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纲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各类实践性课程和环节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包括实践性课程的结构、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等。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在具体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按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分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程序、考核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同时,实践教学计划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特别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时,应体现理论先行、实践探索随后、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注重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性,实践教学中关注理论性,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可使实践教学渗透到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销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有认知性、技巧性、策划性等不同内容的实践,有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不同阶段实习等不同形式的实践。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训实践环节考核方法,依不同课程实训内容差异、不同的实习实践形式差异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差异选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具体可选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专业课程实训实践可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习态度、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考核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考的综合考评体系;对专业见习、专业特色的单项性实习及综合性实习,主要从学生出勤、实习过程检查和实习报告三个方面综合考评;对项目调研性和策划性实践可采用单独考核或小组考核方式,以提交调研报告、策划报告或以现场展示、提问、学生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注重考评方式多样化和考评指标规范化的结合,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实践教学体系作用的有力保证。
3.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适当缩减课内教学时数,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分量,是高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拓展个性化教育空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使课外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认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具体可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改变实训室的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充分开放实训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训室开放的规律,完善实训室开放制度,吸引和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实训项目到实训室实训,真正使实训室成为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运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的基地;二是对于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足够实践环节的课程,如各类项目策划课程,应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开拓性质的大型作业,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三是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结合企业或实践项目完成市场营销策划案例,参加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或各类大学生创业项目大赛,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最新的《中国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渐扩散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裁减员工、缩减开支以渡过经济寒冬。受此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就业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职业素质。曾有企业罗列了80后大学生的七宗罪:一、不能吃苦;二、对自己的业绩无所谓;三、基础素质差;四、不爱学习,不务正业;五、强制培训无效;六、无事业心,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七、适应能力差。在这里姑且不论企业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我们发现企业提及的问题并非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阶段实训”是市场营销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日臻完美,按说应该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地在营销行业成长和成熟。然而有些大学生毕业多年都始终没有找到自身优势、事业基础和奋斗的方向,成功离他们渐行渐远。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营销经历与教学经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重视职业素质培养。因为实践教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只有在这个时期养成被企业认可的良好职业素质,才能很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平稳地走出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在实践教学各阶段当中。
1 强化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因此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应从实践教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首先一定要告诉学生已经是一名“职业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特别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白可以在短时间内不能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企业能容忍任何人长时间地不能创造价值。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能再有学生时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其次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学生在企业里遇到的挫折、委屈、打击远比学生时代多得多,必须学会承受和勇敢的面对。
2 做好职业角色定位
学生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扮演好“职业人“角色,只有事先做好职业角色定位,才能按照定位调整心态,端正态度,然后付诸行动。一个员工只有按照角色位置不断提升能力,按机制要求实现角色定位,不断提高绩效,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与学生的角色特点,从而在扮演职业人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偏好,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白专业能力仅仅是具备了专业角色,而专业定位是职业角色定位的初级阶段,职业角色的定位需要和实际需求相对应。正确区分专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关系,要想在某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必须了解企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3 建立团队意识
拥有强大能力的组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而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团队意识是可以通过参与被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应注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消除学生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特征愈发凸显,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突破,“高校为产业,毕业生为产品”的市场化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被纳人市场化的视野之中来审视,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跃升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业市场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在内容、方式、方法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主要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营销方式网络化
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方式网络化的表现在于:
1.网络营销的基础平台已经形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我国的网站数量正在逐年迅速增长,新的网站每天都在诞生,政府、企业及事业单位也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站,众多的网站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网络化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高校若要在就业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网站建设以及网络营销必然成为拓展就业工作的新的着力点。
2.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网络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高校与用人单位均可利用网站、搜索引擎、供需信息平台、电子邮件、即时信息等渠道了解到所需信息。同时互联网络的交互性、双向性更有利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成本较之信件、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要低得多,而通信的速度则远远高于传统方式,因此必然为更多的高校及用人单位所采纳,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3.网络创建了零级营销渠道。由于供需双方地处不同地域,传统的就业洽谈方式往往需要用人单位的人员千里迢迢奔赴高校选聘所需要的优秀毕业生,洽谈的成功要以用人单位时间、精力、财力的高投人为代价,所以对于与高校地理距离较远的用人单位来说,采取传统的就业洽谈方式的高校很难对其产生吸引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举办就业洽谈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需要拥有相当规模的洽谈场所,也需投人较高的成本。现代化的网络语音视频工具可以使互联网用户跨越空间距离,实现应聘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网络上的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使供需双方人员免于千里奔波之苦,而且能以最少的财力、时间、空间投人实现就业洽谈。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的4Ps营销组合带来新的变化,它的关键作用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快捷的、最短的营销渠道,同时增加了营销渠道的密度和广度,创建了一个无形市场,实现了产业和用户、产品和消费者的零距离沟通。
二、营销现场杜会化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经历了“统包统分”、“择优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四个阶段(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各个阶段所担负的使命不同。过去的各个阶段,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和高校是学生就业的筹划者和领导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宰,走向市场,卷人社会化竞争的洪流。市场经济初期构建的中央一地方一高校之间的指导系统、用人单位一高校一大学生之间的择业系统、用人单位一政府一高校之间的协作系统,三大系统在实际运作之中,社会化特征逐渐加强,特别是营销市场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更加突出。由于最初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使高校承办的招聘市场如火如茶,而发展至今,高校终因“小学校”办“大市场”、“小马拉大车”而不堪重负,疲态尽显;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化、大型化、常规化的人才市场方兴未艾,趋于成熟。各地方人才服务与交流工作部门的人事、市场服务的职能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整合后,社会化的人才市场渠道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可以断定,社会化、大型化、常规化的市场必将取代高校所设的毕业生类型单一、专业有限、规模有限的小型单一市场,大学毕业生也将投身于大市场之中,依靠社会上的人才市场服务,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与更多同类学生进行竞争。高校毕业生市场营销的工作重心将因此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发挥重要作用的校园营销现场将逐渐被社会化的人才市场取代,甚至最终基本由社会市场来完成。
三、营销人员职能专一化
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工作的主体是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革,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重心不断地转移。计划经济时期,就业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就业管理,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初期,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被动地在校内对用人单位代表的接待服务,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其主要职能是服务;市场自由化时期,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市场与疏通就业渠道,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其主要职能是沟通;当今成熟市场时期,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成为完全买方市场,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信息服务和参与行业间竞争,指导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其主要职能是指导;今后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畅通,供求信息收发便捷,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分析市场变化,研究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为高校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其主要职能为研究与指导。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工作主体的工作重心正在由过去的只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正在沿着管理一服务一指导一研究的工作职能轨迹发展,工作空间实现“由外向内”的重心回归。随着就业管理的简化,就业服务的丰富,就业指导的丰富,就业研究的提升,工作人员逐渐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舞台上的主角淡出,在校内集中精力研究就业市场的变化,为学校制定营销策略,加强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保证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获胜。职能的转变决定了工作人员类型的转变,新时期高校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研究型、指导型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逐步取代管理型、事务型、公关型为骨干的营销队伍。
四、营销产品自主化
无论是行业竞争,还是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竞争。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才是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高校大学生作为“产品”与其他物化的产品相比有着自身“人”的特性—能动性闭,所以,与其他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的被动性截然不同,大学生产品在校期间不仅能主动接受高校的“生产加工”,更为重要的是该产品能够自我营销。在生产环节中,大学生产品的可塑性、能动性和自我选择性使其能够按照市场需求被加工成优质的、多样化的产品。在竞争中,大学生品能够自我推销,主动寻找用人单位,使就业市场更加广阔。同时大学生产品还具有较大的附加价值,高校运用得当,可以帮助自身打造市场品牌,拉动市场需求,拓宽就业通道,丰富营销手段。在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中,大学生产品的“自我营销”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特殊产品质量达标的积极性、市场的选择性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性,既是高校就业市场营销的需要,又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发展、自我实现的客观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群体而言,可以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建立同质优势,而就毕业生个体而言,能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显示其异质优势(s)。因此,毕业生产品营销的自主性越来越大,自我营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充分认识并利用大学生产品的这一特点,适时开展大学生的自我营销,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富有特色的一种营销方式。
五、定制营销范围扩展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79-02
一、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一)实际的必要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市场提供了多数量多品种的商品选择,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促使企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人才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生存,企业急需一批不仅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技能,能为企业开拓新市场,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营销人员。
针对社会以及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创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从过去的重理论培养模式过渡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营销人才。
(二)理论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研究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学生素质的提高仅靠课堂讲授、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指导。多数高校盲目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不能够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耗时耗力,造成资源浪费。为此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指导。创新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科学配置实践教学,更好的协调理论和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教育特色
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跳槽率”和“转行率”也持续不下,营销人才供需出现矛盾。一方面,营销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较低,理论知识扎实却难以进入实战角色,难以适应职场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强,不仅注重其实践能力还注重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创新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沿袭传统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协调、课程设置不系统,未能达到教育部对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要求。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依赖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校内校外实践的不断丰富。系统性的市场营销教学体系需要创新多层次的课程实践教学,协调课时比例,这对学生营销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校内教师营销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把握科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相应的营销实践能力。“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教师的专业指导是学生把握能力的直接渠道。现有的校内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但对营销实战的把握有限,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能力。促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四)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特色。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多采用校内评价,评价依据大多是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数量、级别以及课时量。而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同样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的纠正和完善以前的评价体系,让实践教学评估纳入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反映教学成果。
三、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
(一)根据市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岗位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大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投入实际工作,减少了毕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进而给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全面理解市场营销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专业特征,针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多方位、多渠道的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的营销人才。
(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根据市场用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全面构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巩固实践教学。让理论在实践中寻求探索,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学生,加深校企合作,构建完善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堂陈述、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角色模拟教学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培养主动学习兴趣、综合分析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实践教学方式。课程实践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归纳要点的自觉性,还通过情景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实际操作中的随机应变。
2.集中实践
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实践课程,利用集中时间进行专业指导,集训时间的安排视具体的课程做相应的要求。教师严格明确集训目的,提前制定好集训方案,把握集训周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3.校内“仿真企业模拟实践室”
为训练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建立校内仿真企业模拟实验室。将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结合,建立一个有效且无风险的营销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扮演企业营销中的各个角色,从角色、部门、职责、工作性质等方面真实的体验企业环境。亲临企业营销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拉近理论与应用、课堂和企业的距离,更好的掌握企业营销岗位职业技能。
4.校外实习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项目,规范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争取更多优秀的实践机会。在校内,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解答学生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在校外,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及时的解答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双重管理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进步,为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1.提高校内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鼓励校内教师到校外企业实践,不断学习实际岗位的工作知识,体验市场营销各岗位的实战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案例教学的真实把握。建立一支既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引进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严格把关校外导师引进制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把握市场前沿动态的业界人士,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指导,加强校内外教师的沟通,形成资源互补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市场营销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调动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握整个教学体系的进展,有效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应围绕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三方面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采取教师、企业、学生以及专家多角度,多层面参与的评价方式。
[参 考 文 献]
[1]安强身,柳兴国.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太原大学学报,2013(3):115-124
[2]丁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透视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李明骞,肖爱清.浅议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材与教法研究,2009(10):77-78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普遍存在转行、跳槽频繁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营销人才胜任能力不足。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收集资料,分析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为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胜任力的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可见,胜任力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胜任力特征评价法,学术界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特征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是指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优于他人的某种或某些显著的或潜在的特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市场营销人才的胜任力特征
[特征\&具体表现\&专业知识\&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物流组织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力和外在形象\&]
二、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于2003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为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资料,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截止2015年6月,市场营销专业在校生共计231人,课题组发出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89.37%。对2010年-2014年的毕业生利用网络调查法收集资料,共计发出问卷 55份,回收问卷48 份,回收率87.27%。所有回收的问卷用SPSS19.0统计分析。人才培养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定位比较准确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历双学科教育过程,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与医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管理与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医药营销和医院营销的沟通、策划、组织、运作、管理的能力。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是医药营销和医药管理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型医药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医药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药营销、医院营销、卫生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可见,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比较准确,突出了学校优势特色。
(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背景设置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管理类课程、营销类课程、医药类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五大类(见表2)。
表 2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板块\&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等\&管理类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财务管理、药事管理学、国际贸易等\&营销类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医院服务营销学、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英语、营销策划、商务沟通与谈判、消费心理学等\&医药类课程\&系统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概论、基础中医学、中药学、药物化学等\&全校选修课\&实用美容化学、实用美术、大学美育、普通话、音乐欣赏、合唱指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类整理
(三)课程教学不断改进
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医院服务营销》、《管理学》、《商务沟通与谈判》等核心课程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调查实训、小组讨论、营销策划、专题汇报等教学方法,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二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等教学手段,锻炼学生营销、沟通、管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专业主干课均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学习、专题讨论、论文、报告撰写等多样化的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一直旺盛,据人事部公布的2012年三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最新排名及统计信息显示,市场营销排在所有招聘专业的第一位,求职专业的第二位,出现了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历年平均就业率达94%左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增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已发展到上千所,每年有一万多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虽然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但就业的层次低,流动性非常大,仅有少数人成为行业的精英。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较明显原因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往往只注重营销的技巧,而极少涉及营销对象的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只能单腿走路,要较快成为营销方面出色人才在短期内决非易事。所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应着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应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够科学、有效运转,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进行的概括还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实践教学体系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及其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等深层次问题关注不够。从目前相当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看,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15%~20%比例,多数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仅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
2.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即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实践平台、实践内容、实践管理和实践成绩考核等系列。实践目标就是学生通过实践达到专业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理解;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综合设计与论文设计等;实践管理就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和成绩考核,保证实践效果。由于受教学惯性思维影响,对文科类的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缺乏对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研讨,使得实践教学过程困难重重,实践环节根本无法落实。
3.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教师接触专业实际的时间和经历严重短缺,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队伍中有一大批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和研究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经验普遍不足,缺乏对企业营销咨询和策划经验,更很少真正对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定位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学校较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拓展校企合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内容体系
针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置为专业课课内实验、专业课课外实训和毕业实习。在专业课上,我们开设了市场营销实训、ERP沙盘实训、企业管理实训、营销之道软件实训、创业之星软件实训。
另外,还通过国内竞赛(市场营销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网络虚拟运营竞赛、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提升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主的我院参赛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营销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是基础,教师是关键。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实习基地或其他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其从事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的培训。
3.加大投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78-02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重要环节,也是高教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重点主要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这严重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1]。根据行业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营销人员招聘中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应聘人员能否迅速适应工作,即不仅仅要具备营销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应对市场的专业实践能力[2]。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各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2009年建院以来,围绕“全面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中心主题,结合省教育厅提出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以及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地方型、应用型人才”的精神,在调查分析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探索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观念性、智力性、操作性”为保障系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支持体系,该体系包括“一个培养模式、三大支持系统”。
二、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岗位培养,按方向定制教学内容,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关注市场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重新定位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其本质就是以社会和行业的虚拟订单所反映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性、灵活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能力能适应未来从事岗位的要求,并还能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能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人才培养思路为“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
(二)“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围绕专业所设方向选择当地或全国具有重要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开设企业文化等系列讲座,使学生认知企业;到二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报志愿的形式选择企业,企业可以对选报本企业的学生进行面试等环节的考核,经过双向选择后形成“企业虚拟培养班”,学生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业余时间接受企业专业培训,并在此期间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见习,进行职业体验;第七学期在对学生就业心态、意愿以及对行业企业性质和岗位偏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嵌入职业化培训课程(由企业提供师资,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并与企业签订虚拟订单人才培养协议书;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喜欢的行业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按照上述“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企业以及工作岗位的认知,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内涵和方向;更主要的是调整了学生就业心态,企业对大庆师范学院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好评,同时“虚拟订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亦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的保障系统
(一)三大支持系统的设计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大学生、教师以及高校共同组成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基于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实现各要素乃至各个子系统间的整合。围绕构建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系统,学院提出了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观念支持系统。(1)理念专题教育――从大一到大四有针对性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系统教育。(2)课堂渗透教育――结合课堂开展“企业/岗位体验教学”的授课形式,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环境教育。(3)任务隐形教育――以第二课堂、节日超市、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校园活动为载体,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自我教育。
2.智力支持系统。(1)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整改,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2)采取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干中学”挂职锻炼的形式。(3)任用来自企业的优秀专业人员组成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
3.操作支持系统。(1)建立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能力提升、方法工具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拓展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等五大模块。(2)建立立体化―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具体为“课堂模拟―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做到四年不断线,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双结合。(3)建立以前期沟通、现场讨论、分析报告、后期沟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反馈服务机制。
(二)三大支持系统的实践
1.观念支持系统。(1)理念专题教育方面。以年级为划分依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育人课程化改革,将专题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上来,制定大纲、确定内容、设立学分,使实践育人真正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系统教育。(2)课堂渗透教育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专业理论课程的第一课堂、校园第二活动课堂以及校外第三课堂,因地制宜,寓教于育,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然接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环境教育。(3)任务隐形教育方面。专业每年12月份会申报下一年度社会实践计划,着重从第二课堂、节日超日、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环节构建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从项目和任务中,锤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本领,并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自我教育。
2.智力支持系统。(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在行业、企业的内部成立教师实践能力“研习营”,负责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定期挂职锻炼、平时实践考察等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研习营”采取干中学的挂职锻炼方式,即边授课边学习,亦解决地方院校教师短缺和挂职时间不足的问题。(2)创新实习实践教学方式,积极聘请企业经理以及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地现场授课,让学生进入企业、进入社会,了解企业和岗位,开拓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还可以采取教师与企业家结对的方式,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操作支持系统。(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采用多层次、渐进式的模块设计思想,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本能力提升、方法工具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拓展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等五大模块,并在大学四年中进行合理分配,体现专业教学的技能化。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要贯彻实践教学模块化的思想,以在校能养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基本技能。(2)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两种实践教学形式。专设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以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各实践教学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大学四年依次为“课堂模拟――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做到四年不断线,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双结合。(3)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服务机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估。为此,本专业专门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出了“教学中期反馈”服务,即在实践课程进行到中期时,由指导委员会专门形成中期分析报告,再与教师一起讨论改进实践教学的办法,此服务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只对教师本人公开,应用三年来,对于本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庆师范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按照新构建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及支持体系,提出了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对策。通过校企结合模式下的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问题;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导向下的实践意识综合养成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及兴趣不高的问题;通过采用教师实践能力“研习营”与企业家实地授课相结合形式,有效解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提出多层次模块化下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总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基本实现了“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专业技能与实际岗位规范零差距”,当然目前仍处于改革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文玲,高红静.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
[2]罗云华,杜冰冰.基于就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收稿日期:2013-09-08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实践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部分。为此,应构建完整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通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掌握,具备从事营销策划、管理等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营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良好的公德及责任意识等。
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设文)、参观、调查、分散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涉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市场营销专业第一课堂即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营销策划大赛等。第三课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应将专业实践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如相关资格证考试获取证书、等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相关实践环节学分,也纳入学分管理,以实现“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3.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保障。
要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条件,即保障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软件包括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是实践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师资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与实习、实训单位共享资源,聘请其专家、营销骨干兼任实践教学导师。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校区、系(部)的投入和校企、校地共建等方式,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好实验室硬件并配套好电子商务、I6等实习软件。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训基地,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由于主观上的轻视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管理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管理,比较复杂。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制度管理、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制度管理指制订一系列关于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文件,包括课堂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文、社会实践、营销策划大赛等涉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管理的文件制度,以此作为检查落实的标准。作为具体培养单位的教学学院或系(部),应强化相关文件的制定与落实。组织管理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系(部)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运行管理指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落实指导教师、经费和场所,妥善准备、科学安排、中期检查、及时评定总结,应加强过程控制,严格落实责任,切实达到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