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创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确.而且不能改变[3],大学生创新实行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做一实验小研究,从项目选题、文献检索、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和汇报、项目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等每个环节都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强调“突出过程、强调可行性、淡化结果”的项目管理原则。
项目选题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的小课题、小研究、小调查入手。然而,往往不少学生立志于做大事、做大研究,申报的项目课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复杂;部分指导教师是将其自身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直接交付学生填写申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知识积累较少的背景,导致项目流产。例如《口腔癌基因研究》,对于2000元研究经费和借助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实验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院在项目的立项选择上,明确告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能独立完成实验为基本原则,例如我院2010年立项项目———《“美丽微笑者”上颌前牙视觉评价及分析》实验项目设计清晰,实验内容可行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可行性,研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获得了申报答辩评委的认可而获得立项,该项目同时被我校遴选参评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说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及实验的可行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的来说,如果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意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独创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如听写、领读、逐字逐句的讲解、提问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网络进行动画教学,还原小学古文中的全貌;又如通过电子情景教学,设定语文课文内容中的仿真场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人物,使其能够仿佛真正进入了语文内容所描述的景象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研讨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其分为相关的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互相合作,通过开展互帮互助形式的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使其思维活动真正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随即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外加大对教材、教法等教学方面的钻研、剖析,同时要加大和学生的沟通力度。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来找到适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
在严谨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有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交一张张漂亮、完整的作业。在展览时,学生图省事,没有进行创造性设计,将作业直接拿来就用,使“作品=作业”,作品质量无法提高。
2.节约原则
为了完成一件高质量的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而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并不宽裕,也不愿意为了其中的一些难找难用的材料去费心,而是选用其他类似的材料代替,导致作品质量不高。
3.教学陈旧
教材很少更换,教师在经过一轮教学之后,有了自己的教案,在下一轮教学中,不再思考,而将现成的教案、课件拿来就用,导致学生没有看到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形式,缺乏这一方面的审美经验,从而使作品缺乏创造性。
二、如何在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扩充信息
丰富审美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抛弃以往的模式化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充教学内容,更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最新的资料图片,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让他们在“接受—思考—制作”的过程中擦出创造的火花,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如泥塑课,以往让学生在用基本技法做泥条、泥片、泥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做成饼干、花瓶等,如果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图片信息,增加学生的审美经验,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尝试借助泥塑工具做成异形或镂空,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2.举一反三
更新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以往的手工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作业具有观赏性,教师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一步步示范,在这样精细的教学中,学生迅速掌握了制作的技能技巧,顺利完成了作业任务,但对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吸收、化为己用,不敢尝试创新作品。因此,教师要举一反三,更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3.提供多种材料学生
在手工课中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材料的限制,有些材料没见过,可以进行哪些改造,适合用在哪些地方等,学生不去想,也不去尝试。有些手工材料学生在网络、教材及教师所给的信息中见过,也知道其作用,但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取材不易,使得制作进一步受阻。有些材料较为常见,学生却没有养成收集材料的好习惯,平时不经意间就废弃了,到了要用的时候,一时半会又找不到,使得手工作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教师提前要求收集材料,或者帮助学生准备好难找、不易进行再加工的材料,学生就有可能从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擦出创造的火花,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如,在制作一个“农家小院”时,我们将儿童的积木堆在院子里做成玩具,将拼插积木制成的秋千放在院子里增加农家小院的氛围,把废旧的齿轮、螺丝、螺母焊接好做成过山车、围墙、假山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材料上也别具一格。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还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做“年夜饭”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吃年夜饭的场景,可以用彩泥让学生捏一捏丰盛的年夜饭,可以用纸杯做出人物形象,用卡纸或者废旧材料布置过年时的环境。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同材料的刺激下,做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在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中,创新意识再次被激活,使课堂展现出新的面貌。
4.活动渗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比赛中
结合主题展览进行创造、设计,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设计意识,思考材料、造型、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启发发散性思维,陶冶情操。如,学校社团的英语短剧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
2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
2.1增加开放性兴趣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开放性兴趣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定方案并自行完成实验,由实验教师对试验方案、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多项综合实验,包括多种蔬菜水果及饮料中维生素C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易拉罐中铁铝含量的综合测定、油条中铝含量的测定、牙膏中钙含量的测定等扩展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大部分不同于前期实验课的项目,但所运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都是前面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所创新,达到了科研教育的作用,又避免了盲目开放,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在开放性实验活动中,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方案中对原材料的处理、试剂的配制、试验的原理及结果的处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最后进行实际的试验测定并完成小结论文。可以说开放实验与基础实验形成了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的互补关系。
2.2引入科研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我系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试验工作,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分拆出若干小型试验项目,让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去,并由相关教师针对性地对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学生在试验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并掌握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同时表现出了积极研究探索的浓厚兴趣,并在实验技能及专业素质上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在组织开展的数十项教学科研创新试验项目中,其中“向日葵籽壳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功能研究”项目在第六届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部分科研创新试验项目被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或列入开放性兴趣实验项目中。
2.3设计对比实验
将实验中的即定因素科研化,通过重新设计,形成变量对比,是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创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针对原料、试剂、方法或步骤等因素设计两组或多组对比试验,由学生在实验课中分组完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大豆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测定某市售加锌铁钙豆奶粉中锌、铁、钙的含量,通过对比试验,拓展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或者采用pH计指示终点的方法。通过对指示剂的替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指示剂的选用原则以及方法误差,同时通过对pH计的使用,让学生深刻理解酸碱滴定分析的原理,了解试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保障
3.1必须形成科研创新的基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只有实验教师自身具备了科研创新的基础教育理念,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科研创新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我国过去的教育体制长期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基础实验教学阶段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实验手段与数据处理方法,而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理念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思维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训练,特别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3.2必须建立适当的教学途径及教学体制
以往限于实验教学安排及教学模式等原因,教师通常不愿意在原有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途径及创新方法。我们在教学安排中专门设置了开放性实验环节,从教学体制上提供了相关教学内容所需的场所、时间、人员和物资的保证,从而确保开放创新实验教学的落实。同时鼓励及协调实验教师与实验室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实验工作,建立科研创新教学途径,形成良好的体制氛围,最终不但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学生更是踊跃报名实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各方获益良多。
3.3改变考核方式和增加配套奖励机制
在建立必要途径和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改变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我们明确了开放性实验单个项目考核成绩在实验课总成绩中占有固定比例,考查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对所选项目的资料准备、试验设计、实际完成情况及论文撰写情况等,最后进行综合评分,并将这一评分结果按20%比例计入到该门实验课程的期末总评中。此外,在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中,每年进行优秀创新实验项目及实验小组评选活动,并对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此外,推荐部分优秀项目参加大学生实验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创新实验中得到收获与荣誉。这种考核与奖励的双重机制完善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制度,促进了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
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
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究竟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土和处理,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此时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意义下的学习是广泛而全面的。
(2)学习的两个途径—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两个途径,其中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的知识信息纳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是量的积累;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中的质变,当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的知识发生冲突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顺应。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由于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探索法发现间题,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努力提出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并且应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将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强量的积累,注意向质的转变。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师生角色的转变
(2)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教师包办代替,主动学习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比较差。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不是没有目标的、放任自流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设计。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首先应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使其智力发展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其最邻近发展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抛锚式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确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抛锚”),然后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将问题解决。
(3)强调协作学习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交流的重要。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网络、图书等)。在将资源的选择、使用和控制权交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莫定了理论墓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传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要想使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改思路,在保证上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今后发展提供宽广基础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设置了若干个模块,包括:电子声像设备模块、数字视频设备模块、通信技术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今后发展的意向进行选择。这种选课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提高学习兴趣、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发现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此时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现在有些教师常常使用激光笔代替教鞭在课堂上使用,就是这在黑板上跳动的红色的小点点,引起了一名同学的兴趣。起初他对激光笔很好奇,后来他发现当快速摆动激光笔时,打在墙上的光点会“点动成线”,甚至呈现出圆形,这种激光笔摆动后形成的轨迹与在《电子测量》课上老师用示波器演示的波形有相似之处。带着对激光笔成像的兴趣,他认真研究了激光的特点,发现激光具有集中力强、不散光的优点,而且激光笔容易使用、价格低廉。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他采用激光束代替电子束,用两只电动式扬声器组成X轴、Y轴扫描偏转器,利用扬声器驱动杠杆和反射镜组成机械系统,将扬声器纸盆的平动转换为反射镜的转动,使激光束人射角发生变化,反射后投影到屏幕上的光点产生位移,从而使激光束沿X轴、Y轴扫描,最终形成图象。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他发明了“电动式李沙育图形激光演示仪”。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过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学习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思路。建构主义认为,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途径遵循同化和顺应规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2诊断标准:慢性心衰诊断参照《内科学》4版教材;心功能判断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AHA)1994年修订标准。
1.3治疗方法:以益气活血中药组成的强心通脉汤:黄芪40g,人参20g,丹参30g,桂枝25g,红花15g等,每天1剂,煎取300ml,每次100ml,每天3次口服,不能顿服者,可分多次服用。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心衰完全控制或心功能提高>Ⅱ级,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Ⅰ级,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5结果:显效16例(53.33%),有效10例(33.33%),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
二、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胸痹”、“喘证”、“怔忡”、“心悸”等范畴。病机中虚、瘀所致为多。《诸病源候论》谓:“……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融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见心气虚也。”心气虚损日久,阴津化生受累必致气阴两虚。气虚则鼓动气血无力;心阴亏耗,阴虚血涩而成血瘀之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多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憋气,心悸怔忡,动则气喘,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口唇紫绀,舌暗红少苔,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等。此为气阴两虚夹瘀之证。因此,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兼以活血之法。
2.1中医辩证理论
马中夫等以“心衰”作为中医诊断的病名,并规范其证型,提出左心衰分为心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肺瘀血证;右心衰分为心肺气虚证、心肺气阴两虚证血瘀水瘀证、胃肠血瘀证:全心衰分为心阳暴脱综合征。但CHF中医辨证分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临床医家多从八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型,其方法较多。中医认为:心衰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心衰最早出现的症候是心(肺)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质暗淡或胖,脉结代,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阳虚之象,表现为在上述气虚症候的基础上,并见形寒肢冷,尿少水肿等,由于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血脉瘀阻,可见舌质紫暗,颈部静脉怒张,肝大(腹内痞快)等血瘀症候,由于阳虚,气化不利,水饮停聚,水泛肌肤而致水肿,水气凌心则致心悸,气短加剧,水邪射肺则致咳嗽喘促加剧,可见心气虚心阳虚乃病之本,瘀血、水饮、,痰浊为病之标;心衰病变脏腑以心为中心,累及脾、肾、肺、肝等脏,从中医病机分析入手,结合临床资料,将心衰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心肾阳虚,心脾肾阳衰,阳气虚脱,气阴两虚七个基本证型,并把瘀血、痰浊、水饮列为兼证。
2.2中医养生辅助治疗
⑴饮食:所有心衰患者均需支持和饮食指导,以维持理想体重,因肥胖可增加心脏工作负荷,特别是体力活动时。通过限制脂肪和热量摄入来减轻体重。营养不良者改善和维持营养状况也很重要。食盐的摄入需加以限制,体液钠潴留将使病情恶化。⑵液体摄入:心衰患者常有口渴感,因此常导致摄入过量水分和低钠血症,大部分患者可将水摄入量限制在每日1.52~2.0L左右。在气温高、呕吐、腹泻时应增加摄入量或减少利尿剂用量。⑶饮酒:酒精可损伤心肌和诱发心律失常应禁止饮酒。⑷吸烟:吸烟增加多种主血管病肺及其他器官疾病的危险性。吸烟可以致冠状动脉痉挛,降低β受体阻滞剂的抗缺血作用,使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增加,戒烟后1年内再梗死主死亡率均可以降低。⑸锻炼:虽然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运动锻炼在心衰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它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减退和运动耐力,可逆转异常的骨骼肌结构和生化的改变。对于重度心衰可先采用床边坐立法,坐于床边的椅子,每日2次,依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直至步行每次3~5min;心衰稳定,心功能较好者,可在专业人员监护下进行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如步行,每周3~5次,每次20~30min。但避免作用力的等长运动。⑹冬春季节:肺部感染是常见的住院原因,可诱发或加重心衰,因此,流感和肺炎球菌的疫苗可降低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常被推荐应用。
2.3自我诊断观察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语文论文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求异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 l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
诱发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创新就是任何事情都需求保持持续的发展,继续存在的必要手段;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文章《大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说的是创新的灵魂,若是不可以进行创造性革新的,则避免不了灭亡,不可以进行创新的民族,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民族,举个例子,中国在清朝时期是个闭关的国家,以至于最后国家面临衰败,更让中华民族有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再说个例子,一个人总是墨守成规,思想固执僵化,也不上进,那么就注定他一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纵观以前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最大可以谈及一个国家,最小可以说到一个组织,个人也是这样!从而知道创新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传播,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普及也是如此,如果时间跳转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而教师们的教育概念还滞留在古代,其中包括讲座的方法;并且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沟通方法,仍然止步不前,或是抱着: 老师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决定一切,的态度,当然是不可行的!因此一定要要求老师能不断推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的改善。
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的创新,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一个,即:为适应学生而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让这门学科能够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独立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学业留下过硬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诱发灵感
灵感其实是一种直觉思维。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会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点子,这就称之为灵感。在认识上它是质的飞跃。它的发生通常都带有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捉到和引发学生学习中闪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巧妙的构思,突破常理的回答,哪怕是一点点的奇想,要及时给予肯定。此外,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产生灵感,这样就可以越过逻辑推理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相关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进行引伸
在数学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举一反三,来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总结。这是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的通过某种方法或是某种途径来解答难题,而是通过数学的教育,遇到相似问题,能灵活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点上应相当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要是全方位的,并不是拘泥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对双语教学的概念、目标方面,众多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双语教学的概念基本上采取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actsubjects,中文含义是“在学校里对所授学科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医学生能够利用英语等外语,在医学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总结、学习、工作和交流,使学生较早了解和掌握医学最新成果、并具备向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李海燕等,2008;何兴祥等,2004)。实际上,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双重导向的,既要达到提高外语能力的目标,又要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
在双语教学的模式方面,所用术语小有差异,但基本一致。目前双语教学基本可以被分为三种模式:
首先是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program),即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学校采用英文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学生的作业、考试以及教师课堂讲解全部采用英语。其次是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文和英文混合方式,运用外语的比例也逐渐从少到多。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中英文,用双语对学科知识进行描述、讲解、评述,避免学生一开始因不适应直接用第二语言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有些学者称为渗透式教学,王兴坡,2007),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大多数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基本一致,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李爱萍等,2007)。李爱萍等把双语教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方式:(1)教师在授课时用英语讲授关键词和重要内容,英语授课比例占30%;(2)教师在授课时中英文交替使用,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相关专业内容,英语授课比例占50%;(3)教师在授课时英语授课比例占70%,教师和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和交流。提出了准确的授课语言的比例,但如果能提出科学的依据,其指导力就更强了。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双语教学的本质认识不清。
许多人将双语教学同强化英语教学等同起来,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培养英语人才;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全英文授课,全英文教材;也有人认为必须运用中文授课。其实必须明确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是外语和专业知识并重,如果将双语课变成纯外语课或者将完全不重视外语都是不合适的。
2.师资水平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目前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教师外语讲得很流利,但却不了解医学专业知识;而医学专业的教师精通自身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却十分有限。好的师资必须兼具两种能力。
3.外文原版教材的匮乏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
实施有效的双语教学必须依托外文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语。没有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接触到正宗的外语。由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双语教学教材十分匮乏。有的所谓双语教材,只是教师按照个人喜好挑选的一些外文文字资料、复制的课件,或是将现有的中文教材部分翻译成外文的资料。教师自编自选的外文教材在其翻译的正确性上难以保证,容易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以致给学生造成误导。
4.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常规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衡量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往往不是即刻就能够判定的,而需要一定时期的跟踪调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促进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应该尽快建立符合双语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
5.双语教学氛围不浓。
营造双语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院校仅在英语课及“双语教学”课堂中讲英语,这就容易造成“孤岛”效应,不利于形成浓厚的英语氛围(孙晓嘉,2008;肖坚等,2005)。
三、当前医学双语教学研究的建议
鉴于双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解决建议,比如将网络、多媒体于应用双语教学,因为双语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讲解,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高美华等,2008)。齐建光等(2005)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在双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了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编写适合我国医学生需要的双语教学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具体措施。孙晓嘉(2008)也提出了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加强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创建校园双语环境,如办英语报纸,英语广播等的建议。宋汉君等(2007)除上述建议外,还提出建立评价机制的建议,认为建立评价体系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必须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医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才会得到科学公正的反映;制定教学评价体系要注意结合学校的双语教学实际,同时要注意时效性,既要考虑医学教学目标的定位,又要考虑学生外语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变化趋势。其他学者诸如赵毅,王燕(2007),宋汉君等(2007)等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可以想象的是,双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向肯定着重在如何实施这些建议上以及这些建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上。超级秘书网
当前的双语教学研究人员可谓众多,但是总的来说,论述多,实证少;调查多,实验少。很多研究重复,真正有意义和创新的不多,真正具有另人信服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不多。比如在三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中,究竟哪种对医学生有用,对哪种英语水平的医学生效果好,鲜有研究。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双重的,三种教学模式中究竟哪种有利于学生达到提高外语专业的目的,哪种更能达到提高专业知识的目的,或者某种教学模式在两方面都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得知众学者提出了很多改进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但这些建议大多数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想当然,很多是简单呼吁的纸上谈兵。其建议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少之又少。鉴于这个情况,我们认为,以实证的方式对双语教学在医学院校应用的研究很有必要。只有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全面检测,其结果才能另人信服,也才会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兴祥,刘伟,沈清燕,等.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24(3):32-33.
新疆医科大学2010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实习医学生3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16例)与对照组(16例),实验组采用PBL-EBM进行临床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带教时间均为1个月,两组实习医师在年龄、性别、学习层次上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试验组采用PBL-EBM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应用互联网、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分析证据,论证证据的真实性,有目的地训练临床思维。带教老师需向实习生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如何才能找到最新、最佳的证据,指导学生科学可靠的诊治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具体教学的实施步骤:
①依据临床病例资料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
②依据提出的问题寻找最好的临床证据:计算机检索The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Data和VIP,收集有关CABG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试验。
③评判相关证据的可靠度和应用价值:依据循证医学分级标准可将临床研究证据分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一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分析;二级:单个样本量足够的RCT;三级: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通过上述检索方法最终查出6个一级临床研究证据。
④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临床专业知识将现有最好的成果应用于病人的诊断及诊疗决策中: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降低CABG术后大隐静脉桥通畅率方面,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组,但是在左乳内动脉桥通畅率、桡动脉桥通畅率、胸液引流量、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30d内病死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我科既往随访资料库统计数据相符合。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根据带教老师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指导实习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3结局指标
实习结束时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总分100分,同时接受问卷调查表填写,包括: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掌握相关疾病的知识;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较系统的临床思维,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实习医学生均顺利完成实纲要求的相关内容,试验组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及问卷调查表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具有系统架构完整、速度快的优点,但知识大半是单向传输,学生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缺少主动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缺乏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病例进行的讨论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以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结合患者的价值观,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处于主导地位,通常采用“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部曲方法,传统医学教育以临床经验和教材作为医学生知识体系的主要来源,与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科学相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过时现象,由于心脏外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更新较快,而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周期较长,教学内容滞后,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水平。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以科学的方法有效获取知识,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终身自我教育者,适应医学的快速发展。PBL教学方法正是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与实践的基础。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文献,收集证据,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面对大量文献资料如何筛选,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利用文献,则需要循证医学方法的指导。应用循证医学与PBL结合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合终生学习的需要,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及问卷调查表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认为,在心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并引入EBM思想具有以下优点:
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们能够亲自体会到其所获得信息的价值,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