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诚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诚信论文

篇1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继实施了金融市场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当金融业对外开放时,如果有效的审慎监管尚未充分建立,整个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金融自由化后,由于新的金融机构进入,贷款利率拉低,激烈的竞争和管制的放松,使银行更有冲动去增加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银行在整个房地产周期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房地产周期和银行危机并不是必然相伴而生,但是两者却经常紧密相连。特别是在那些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更是如此。银行业及其借贷政策在房地产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对银行体系往往又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典型的例子如,19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虽然这些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十分复杂,触发点也不尽相同,但是研究那些曾经受到房地产泡沫破裂严重冲击的银行体系之后,就会发现银行危机总是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坚持入世承诺,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并自2006年12月之后向外国竞争者全面开放银行业务。在房地产信贷这一传统的高盈利高风险业务上,国内的银行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风险会进一步加大。总结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由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银行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增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市场周期与银行信贷风险

房地产泡沫繁荣—破裂周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信贷扩张、房地产价格上涨,泡沫膨胀;第二阶段是由于利率、税率提高,或其他因素触发房地产泡沫破裂,价格崩溃,持续时间可能是数天、数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资产价格下跌,银行收紧信贷,泡沫时期购买房地产的抵押贷款者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大量拖欠还款。房地产价格波动给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抵押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和借款人违约率增加的风险。

房地产贷款主要分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建筑贷款;利用房地产抵押获得的其他类型的贷款。对银行房地产贷款来说,信贷风险是最需要关注的风险。房地产价格下降是引发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住宅抵押贷款通常被认为很安全,因为住宅一般是作为消费品,并且偿还贷款的资金来自相对稳定的家庭收入。再则,由于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不可隐藏、寿命长久、相对保值等特点,抵押贷款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颇为安全的贷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性是以抵押物的足值、易变现和抵押权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仍存在着不少的风险,如:借款人无法还款时,抵押房地产依法处理后不足清偿;抵押物存在灭失或损毁风险;法律制度造成银行难以收取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抵押物等。房地产价格越趋昂贵和反复,估值就越难确定,银行就这些房地产的借款人所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发展商和建筑商的贷款风险比抵押贷款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贷款的偿还需要房地产完工后,以销售收入或租金收入来支持。当房地产价格下降时,发展商和建筑商的财务状况恶化,甚至破产,房地产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增大,银行贷款质量因而恶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信贷风险并不局限于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银行实际承担的房地产贷款风险往往会更大。因为房地产也广泛用于其他类型贷款的抵押,而与房地产贷款有关的统计数字往往不计算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所得的其他个人及公司贷款,银行实际承受的风险可能会较统计数字显示的高得多。房价波动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对银行业有广泛的影响。房价下跌,借款人借款能力下降,从而形成财务约束,限制新投资的规模并降低企业利润。因而,银行其他类型贷款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加剧了银行业的脆弱性。

除了信贷风险影响外,房地产价格下跌也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导致银行盈利减少。在房地产价格下降时,抵押品价值下跌,银行呆坏账拨备增加导致盈利减少。此外,由于建筑活动和借贷活动减少,银行从房地产有关的交易中获取的收费和佣金收入减少。因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对整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此类型的风险,由于其性质,更难规避且影响整个银行业。

三、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风险成因

(一)灾难短视症

即大的经济冲击极少发生,以致银行往往低估冲击发生的概率(HerringandWachter2002)。TverskyandKahneman(1982)认为,一个事件的主观概率是由决策者能够设想事件发生的难易程度决定的,这一难易程度又取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对于高频率发生的冲击事件,如信用卡贷款违约和汽车贷款违约,银行往往有必要的知识和动力去适当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做出充分的预防损失的措施。否则,银行将会很快受到高频率事件的冲击,从而导致破产这一毁灭性损失。因此,高频率事件(诸如估计信用卡违约概率)的主观概率可能会与实际概率非常接近。

而当某一冲击发生的主观概率低于一定的临界点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拇指法则(ruleofthumb),银行管理层会认为冲击发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决策者倾向于寻求与关注加强他们乐观预期的信息,早期的警告信号往往被忽视。

由于房地产周期通常持续的时间较长,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多年快速上升的情况下,房地产贷款的还款记录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因此,房地产业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上涨,银行通常会产生一种安全错觉,过分乐观地低估房地产信贷风险和高估利润,进而扩大贷款。银行往往成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但同时也因而更易受到房地产价格崩溃的重创。

(二)羊群效应

灾难短视症并不是仅仅发生在个别银行身上。当一些银行由于灾难短视症认为某些经济冲击的概率为零时,那些正确地评估冲击发生概率的银行,在同灾难短视的银行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GuttentagandHerring,1986)。由于激烈的竞争,灾难短视的银行迫使审慎的银行采取宽松的房地产贷款标准,或者退出这一业务领域。当下轮冲击发生时,灾难短视的银行可能成为市场的主导,这些银行并没有任何应对特殊冲击的预防措施,这种情况往往被称为银行的羊群效应。

银行管理层或许已经正确地察觉到了外部冲击发生的可能性,但可能会有意忽视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灾难性冲击来临时,将会受到政府的保护,损失由政府承担,而银行则享受由高风险敞口带来的丰厚利润。“太多而不能倒”的政策,即当银行业整体面临倒闭风险的时候,政府更有可能介入去拯救陷入危机的银行,实际上在激励银行从事那些使他们的资产负债表风险与其他银行同业高度相关的活动,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羊群效应。

(三)安全网引发的道德风险

经济繁荣时,投资者可能会意识到,银行过度借贷于房地产市场使银行更易受到市场波动的打击,但他们也知道银行都在从事这些业务,政府不会让整个银行体系崩溃。由于存在这种政府的隐性担保,即使没有诸如存款保险之类明确的政府担保,银行投资者和存款人往往会低估银行冒进贷款政策的风险,而任其发展。安全网为银行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因素。另外,投资者过于自信自己评估市场的能力,认为可以先于其他人在市场崩溃前的适当时机退出,因此,投资者往往毫不犹豫地提供资金给冒进的银行,进一步鼓励了银行过度借贷于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四)信息不对称

银行通常使用控制按揭贷款成数(loan-to-valueratio)的方法,将按揭贷款限制在抵押房地产价值的一定比例内,以防当房地产价格下跌、借款人违约时,银行被迫出售借款者所抵押的房地产时产生损失。按揭贷款成数在防范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如果该比率能够维持在一个足够低的水平,则足以控制借款人违约的风险。

然而,实际上,当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时,降低按揭贷款成数并不能够保证银行免于信贷损失。即使是看起来相当保守的按揭贷款成数,也可能不足以弥补损失。这是因为,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时,抵押房产的价值可能会很快下降到未偿还贷款额以下,从而刺激借款人放弃抵押物,选择违约不偿还贷款。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过度乐观地认为可以接受较高的按揭贷款成数,同业的激烈竞争也迫使银行管理层放宽贷款标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实际操作中,贷款本息=按揭贷款成数×抵押物评估值,而由于信息不充分,即使在市场最好的情况下,银行也很难准确估计房地产的价值,造成当前的抵押物评估价值经常被高估,即使不被高估,反映的也是当时的市场价值甚至是过去的价值,而不是变现价值,变现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银行可能会低估房地产贷款高风险敞口的风险。

(五)不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及法律框架

在不透明的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当的信息披露准则和不良贷款拨备制度下,银行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如果缺乏充分的披露,在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往往掩盖银行资产的恶化程度,并且使银行管理人员、所有者、债权人和监管者等无法有效监控风险敞口,对银行施行监督和约束,进而使那些高风险业务被当作是高盈利性的业务。如日本大藏省于1992年9月对外公布的主要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仅为略高于12万亿日元,而如果银行业当时对不动产行业的风险敞口数额和不动产价格下降因素作一个合理的估计,所得出的数字有可能两倍甚至三倍于公布的数字(Goldstein等,1993)。在进行贷款分类时,如果仅仅按照贷款的偿还情况对贷款抵押品的市值、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当前的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可能会造成不良贷款的规模被低估、银行资本真正能够发挥的缓冲作用被高估。

(六)监管部门的宽容性监管

监管者的职责是通过监督银行业和维持健康的银行体系保护纳税人。为什么监管者在有些情况下不能约束银行从事高风险的增长策略?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出于监管者不能控制的原因,例如人手不够或预算约束使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银行体系。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监管部门出于多种原因不愿去约束银行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当金融自由化作为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的一部分时,监管部门可能对约束那些采取高风险策略的银行心存顾虑,毕竟从短期来看,高风险的经营策略对银行来说是有利可图的,高盈利掩盖了潜在的风险。监管者往往很难约束那些看起来能够获得高盈利的银行。其次,当金融部门的扩张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时,监管部门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再次,对监管者来说,从自利性的角度考虑,拖延采取纠正措施,可能是更优的选择。特别是时间不一致性(timeinconsistency),即今天的损失直到将来的某一日期才会变为现实,而那时可能已经是其他人在履行监管职责,因而,监管当局有内在动力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对待问题银行,加大了银行承担更大风险的内在动力。四、防范

(一)防范银行灾难短视症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监管部门应改变职能而不是取消职能。监管当局必须确保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以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打消其盈利归个人、损失由社会承担的想法。

首先,提前鉴别出脆弱的银行。在对付灾难短视症及不可预知的重大冲击方面,传统的银行监管过程重在评估银行的现状,并鉴别出脆弱的银行,虽然有助于处理危机,但不足以防范危机。为了防范危机,监管过程必须把那些承受能力差、有可能会成为脆弱的银行提前鉴别出来,防止它们的风险敞口达到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水平。明确要求银行必须通过经常性的压力测试,界定银行应该具备的、能够承受外部冲击的最低程度,是提前鉴别出脆弱银行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次,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银行提高房地产贷款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市场的不明朗因素以及连锁效应的风险,并使银行业在市场的监察下更为自律。此外,详尽的房地产贷款统计数据,有助于监管当局监察及评估银行承受房地产贷款的风险。

(二)安全网改革

在对银行的行为施加影响时,不应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要注意采用事前审慎监管的方式,及早警觉房地产价格泡沫征兆,防范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房地产贷款的过度膨胀。监管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相关的国际监管标准,而是根据本地银行业自身行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更高的监管标准,力求做到最好。在监管实施过程中,监管机构必须及时采取纠正行动,迅速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监管体制,就难以对要求宽容性监管的巨大压力形成有效的制衡。

(三)道德风险的防范

监管部门要想防范道德风险,必须终止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将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不向所有债权人提供全额存款担保,特别是那些大金额的债权人,以促使大额债权人对银行施加约束。其次,对有问题银行及时采取惩戒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如果仍没有改观,监管当局需要在银行将要发生资不抵债之前迅速关闭问题银行,降低银行即将破产时为死而复生而孤注一掷的可能性。再次,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制度。通过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无限制扩张,保证银行稳健、安全经营,增强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一旦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监管当局马上采取纠正行动,避免当银行资本状况严重恶化时,股东和管理层采取孤注一掷的方式,导致损失大幅增加。

(四)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篇2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中数量最多平均规模最小的银行群体,在近些年依托改革、立足创新,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但处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要面对国内大银行及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市场状况和自身特点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市场化、多元化、资本化和国际化等趋势。无论从发展机遇,还是从挑战与压力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但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才能缩小差距,形成唯我独具的经营优势与特色,走出一条既符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特点,又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跨区域发展之路。本文拟着眼于银行未来发展,谈谈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指引》是公司治理的国际一般准则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对城市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进一步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经营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功能作用;根据发展需要,对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进行适当的、必要的结构调整,聘请会计、法律、审计、管理方面专家作为独立董事;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尤其要着手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层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

2.逐步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一是抓住机遇增资扩股,通过定向募集一部分法人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入股,吸收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并采取措施进一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防止形成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不平等关系;二是引进新的国际战略投资者,逐步实现股权机构国际化,从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实践看,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可以引入境外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管理技术、经营理念。

3.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社会认知程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逐步扩大信息披露的数量,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审计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相关性。

二、强化市场定位和客户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市民”的市场定位和客户战略,为城市商业银行在与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但与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即入世后面临的挑战与要求相比,与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不断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集中优势资源,确立目标市场,尤其是在突出特色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个不断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1.提高对服务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突出中小企业银行特色。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虽然可能导致风险扩大,但同时也给自身发展带来良好机遇。首先从服务对称性看,同样作为中小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服务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产业结构变化看,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将不断上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日渐凸现,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自身必然会随着这个群体的增长而增长。当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伴随着风险,需要牢牢把握经营方向,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对不同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主动为他们度身量制金融新品,有效控制风险,降低风险。2.创立与市民联系的“绿色通道”,突出市民银行特色。市民银行是指拥有健全服务网络,以有力技术支撑为手段,以创新金融工具为载体,以一揽子代收费、代支付项目为核心,能持续创造出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金融新品、与广大市民有极强亲和力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要集中优势资源,创新与市民生活相关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彰显市民银行特色.一是创建“绿色通道”,在监管部门支持下,调整网点布局,健全服务网络,力争用有形、无形的服务网络在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贴近市民、服务百姓;二是针对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分配变化趋势,进一步细分市场,结合市场消费热点,在个人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消费信贷领域,以及在银行卡和为个人提供多元化、差别化服务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具有城市商业银行特征、特点和特长的个人金融的品牌服务、系列服务、规范服务。

3.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按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必须要有适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目标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共性就是应当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个性就是牢牢植根于“地方建设、中小企业、市民”的市场定位,从而细分市场、选定自身客户战略,形成比较优势。从长远目标看,城市商业银行应有步骤、有目标地支持地方经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在“小”、“精”、“专”、“新”、“特”方面做文章,使之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和市民的银行。

三、强化管理创新,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1.构筑适合自身经营需要、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体制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发展绩效,决策迅速、机制灵活,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之一。面对激烈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与创新活动匹配、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创新体制,使业务与管理模式创新,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建立一种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现有的规划、程序标准有自由创新的空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需要,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如成立创新中心、金融工程研发中心等机构,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创新规划,把握需求趋势,及时推出金融新品,促进业务开发。

2.构建风险管理体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1)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质量优先”理念,真正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提到关乎金融安全与稳定、关乎城市商业银行存亡兴衰,关乎广大存款人和全体股东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切实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2)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跟踪,并涵盖风险控制、信用、市场、操作、营销等各方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面的风险报告、评价、检测制度,推动整个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控能力再上台阶;(3)严格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强信贷管理,加大对存量不良资产的回收、盘活、处置力度,积极探索压缩不良资产的新方式、新途径、新办法,与此同时,更要防止不良资产增量的产生,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四、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方式创新

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和员工队伍,是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成败。

1.推进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根据发展趋势,创新城市商业银行

人事制度,有重点的选拔一批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在未来竞争中带领城市商业银行大展宏图、引领城市商业银行的航向与时俱进的领军者;有重点的引进一批业务精、经验足、能力强、素质高的管理者;有重点地引进一批精通金融政策法规、精通金融产品创新、精通金融电子化研发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善于发现市场需求信息、善于维护客户关系的营销人才。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结合发展创新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决策、管理、操作等不同层次员工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技能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员工素质培训,建设学习型银行,形成浓郁创新氛围,倡导创新、鼓励创新、实现创新。

2.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推行薪酬改革,建立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与分配机制,实现待遇留人;将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紧密联合在一起,实现事业留人;通过丰富的企业文化与精神理念,充分承认与肯定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情留人。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城市商业银行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创造经营特色,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3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通俗地解释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心理和行为,与中学生的执拗性紧紧相联系,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逆反心理的存在,会影响中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中学生逻辑思维的紊乱,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疏导,久而久之就会积淀成固执、怪癖的心理习惯,极大地减弱了学生对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加了学生的对抗情绪,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逆反心理类型及成因

1.超限度的逆反:这是由于教师的教育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教育内容机械,乏味,无间隔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例如,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内容本来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因老师讲话无休止的重复、啰嗦,时间又过于冗长班主任论文,致使学生感到厌烦,转而形成消极的逆反心理。所谓“话说三遍没味道,戏演三遍令人烦”就是对这种超限度逆反的生动写照,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

2.低信度逆反: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地不受到学生的监督和模仿,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倘若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的教育内容相悖,则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不信任的态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个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学生不负责任,却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自己言语粗俗,上课迟到,却要求学生要语言文明、遵守时间。学生虽然不敢当面顶撞,但在内心深处会说:先看看自己吧。

3.劣动机逆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互相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了解,且不单纯满足于了解其行为性质,有事,还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倘若中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行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例如:当学生发现教师对他的关心是为了利用其家长为自己办私事,教师鼓励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是作秀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表扬,把争当先进班集体荣誉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时,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积极性也就会急剧下降。

4.虚评价逆反:这是一种因学生与教师间的评价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反心理。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不会使学生接受批评,承认错误,而且还会使其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护。过头的表扬也是如此。任何夸大其词,过分的渲染的言行,都有可能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5.禁无因逆反:心理学表明,越是禁止的东西,在没有充足的禁止理由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猜测,进而引起探究欲望,产生与禁止相违悖的心理与行为。例如,教师在对于一些不良书刊在不作说明而简单禁看时,会使得学生对其产生神秘感,一些非顺从型人格的学生会因此争相设法搞到而传阅,并以读过为自豪,从而形成一股偷看禁书的暗流。

6.对立性逆反:当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情绪对立时,即使老师所持观点、立场与学生无二,但学生也有可能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进行抵触,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明示自己与老师不合拍班主任论文,从而维护其心理平衡小论文。在师生情感不通,情绪对立时,往往会出现“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的对立性逆反。

7.求自主逆反:现代中学生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形成的最大特点是普遍具有成人感。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学生,强烈追求人格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他们又处于性格形成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而社会、教师、家长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缺乏对他们的信任。当他们对社会生活及其合理性缺乏正确估计而又坚持己见时,或对改变现状要求过高过急、遇到挫折又感到无能为力时,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一种焦虑,从而故意与外界对抗,拒绝去做原本愿意干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此时对他们控制越严,其反弹就会越大。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是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逆反心理使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逆向反应,在许多情况下,导致了教育出现零效果甚至负效果。

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则及方法

1.心理相容性原则

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一些教师习惯于把中学生当做“改造”的对象,总是利用自己的想象,用固定模式去衡量学生,而忽视了时代及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从这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和中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体会学生表现及变化的心理活动状态,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和反感。

2.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师不论面临怎样的学生,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与其交流思想,才能把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学生的状况实事求是的理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要求既要严格,又要适时而不过于频繁,明确而不含糊,前后一致而不自相矛盾,以免引起学生的超限度逆反心理。

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做学生的表率。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风范很有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班主任论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避免因教师本人的品德而产生低信度逆反。

同时,还应该克服一系列习惯性的片面,如把学生当成只是接受说教的容器,把学生当成被管制、被压服的奴隶。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准确,避免因没必要的不实而引起的虚评价逆反。

3.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时机、内容方式、个人示范作用、人格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特征的不同,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活动也各异,因势利导的原则要求教师必须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个性特征及其兴趣爱好)因事(从所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已,因材施教。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深入、细致、耐心地听取各种不同反应,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出理智的客观分析,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追求形式、以本人的情绪、体验代替客观事实等消极影响。

4.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消除逆反心理,是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教师对此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组织,以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一致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循序渐进、整体教育的环境。

当然逆反心理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外,中学生本身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因素,所以消除逆反心理的同时,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冯忠汉雎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丁寿分析心理障碍探求教学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篇4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篇5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薪酬管理 薪酬

    近年来某城市商业银行人才流失较重,究其原因是其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难以留住人才。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银行间的竟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某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壮大,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其薪酬管理水平,以提升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一、某城市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员工激励方式较单一

    目前,某城市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的一大缺陷就是过分倚重于物质奖励,忽视了精神奖励的作用。绝大多数人认为银行对员工的激励措施主要还是停留在发放年终奖金,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仅有物质激励,没有精神激励,还是达不到激励效果。尤其是在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率是呈下降趋势的,为了达到相同的激励效果,就必需使用更多的物质资源。

    (二)对银行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激励不足

    近年来某城市商业银行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是在40岁甚至是35岁以下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许多银行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认为他们的发展机会小,前途渺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薪酬不高,发展机会少。那些业务骨干和主要管理人员认为,他们为社会和银行创造的价值与银行给他们的薪酬相比是不对等的,没有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其次激励方式主要是发放年终奖金。发放年终奖金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那些业务骨干和主要管理人员更需要的是能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希望得到社会和外界的承认。所以目前某城市商业银行的激励方式对主要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三)员工收人分配缺乏内部公平性

    某城市商业银行员工收人分配缺乏内部公平性。首先现有收人差别对不同类别岗位的员工区分不具体。现行的岗位等级工资收人分配制度,虽然拉开了不同级别之间员工的收人差距,但同一职务序列和同一工作年限时段的员工收人基本一样,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收人差别较小,没有将岗位难易程度、员工贡献大小考虑进去,造成内部收人分配在新的平台上的“平均主义”,抹杀了个人人力资本及其价值的区别。其次,在员上考核上资收人部分,基本上都是以员工及其所在部门上一年度的业绩考核结果决定其本年度的考核工资。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员工追求短期效应,可能与银行长远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例如,为了追求短期的“业绩”,有的员工不计成本拉存款;有的员工则在年终考核之前,临时凑存款,导致考核前后存款在各商业银行间穿梭流动和大搬家。

    (四)福利被忽视

    目前某城市商业银行的福利费用较大,但是发挥的激励功效却有限。主要福利且与工资总额挂钩的有:基本养老保险为工资总额的20%,住房公积金为工资总额的30%,基本医疗保险为工资总额的7%,工伤保险0.5%,失业保险2%,生育保险1%,工会经费2%,培训经费1.5%,职工福利费为工资总额的14%,此几项总计达到工资总额的78%。另外,银行还为员工提供补充养老保险、货币分房等福利。然而,银行和员工都低估了这部分高昂的福利费用;现有的福利计划没有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绩效进行设计,对于整个银行而言是统一的,因此对内缺乏公平性、激励性,对外缺乏竞争力。如:对于年轻的银行员工来讲,他们并不重视长期的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他们更需要的是眼前的现金激励。而银行却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二、完善某城市商业银行薪酬管理的建议

    (一)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薪酬激励方式

    对不同的员工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能考虑高层次的需求。工资作为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个硬道理。对于职位较低、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一般业务操作人员,职业安全保障和工资是他们的第一需要,激励的重点就应放在合理的工资报酬和及时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例如与他们签订相对稳定的期限较长的用工合同,让他们对银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对银行的组织承诺度。而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属于银行需要稳住的人才,因为他们本身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较高的业务水平。他们的第一需要已经不再是生存和工作的稳定性。他们更注重的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工作的环境、个人才能施展的空间、个人成就能否实现等。因而对这部分员工,银行要充分考虑到其发展成就和成长需要,将未来的长远激励和眼前的短期激励结合起来,采取以发展前景为基础的物质激励,在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中找到平杨点,建立一整套的尽可能照顾到其各个层次的多方面需要的激励机制。而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加薪,虽然薪水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工作的投入程度。

    (二)厚待银行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篇6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将调查法应用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心理,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以锻炼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法应用能力,提高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大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本问卷用来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共有17道题目,其中第14~16题为多选题,第17题为五点式量表,其余为单项选择。主要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自身诚信态度、对大学生诚信看法、诚信影响因素、提高诚信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身诚信的态度包括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的看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共回收问卷102份,实得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32人,女生70人,一年级47人,二、三、四年级55人年龄范围在19岁至22岁之间。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的诚信观

对大学生整体诚信度的总体评价,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当前大学生中诚信信念迷茫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对诚信缺乏信念,对诚信倍感迷茫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3.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个人应该为出现的诚信问题负责;22%的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16%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4%的人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导致诚信问题。在以前关于诚信度的研究中,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诚信问题的主要的因素。

3.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考场作弊的态度上,大约39%的人认为“没什么,见怪不怪了!哪有功夫管这些事啊!”;21%的人认为,这些是小事,“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撕破脸”;17%的人心里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发生过;13%的人希望有人站出来“揭发”,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12%的人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这有关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在写论文的问题上,学生在写论文时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的占46%;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占33%;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占12%;全部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的占10%;直接抄一遍的占1%。

3.4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的诚信问题

表1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年级 大一 38 1 8 47

大二 32 6 17 55 6.740 0.034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表2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性别 男 20 6 6 32

女 50 1 19 70 10.487 0.005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本研究在大学生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调查中,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19%的人认为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9%的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6%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3.6 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的诚信观

根据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信念迷茫的情况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对诚信教育不以为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另一种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知道诚信教育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疑惑重重,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择业的过程中已初步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了解更多,对诚信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有些持怀疑态度。

表3 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1 .087 .255** .115 .065 .217*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087 1 .243* -.088 -.136 .301**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255** .243* 1 .057 .014 .173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115 -.088 .057 1 .259** -.003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065 -.136 .014 .259** 1 .283**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217* .301** .173 -.003 .283** 1

注:P

4.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了诚信问题。这说明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外归因转为内归因。人们对于诚信问题的内归因有助于人们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当。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改变本身不诚信的行为。

4.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但仍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和从众意识的诱导下,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他们本身在思想上很清楚考试作弊属于不诚信事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现在大部分人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大家都知道作弊和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因为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大家也觉得见怪不怪了。也有一些小部分人心里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但也不会指出这种问题,这是由社会从众心理造成的。

学习上我们历来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学习真正到本领。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为了图方便,都选择了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进行仿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自己完成。

当前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部分抄袭、全文剽窃,甚至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术界的正常运行。

4.4 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国富力强的程度,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学生读大学阶段采取的是有偿教育。国家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要求他们在毕业后再分期偿还。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一政策,完全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但是,据调查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面临停顿的危险。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受助大学生未能按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

在调查人群中,除了没有贷过款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有借有还。因为大部分同学对助学金的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的诚信意识。

4.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诚信的今天,作为祖国“主力军”的大学生有责任将诚信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自身的诚信品德影响周边的人群。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本着诚信原则尤为重要,他们应放眼长远,切不可因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就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做到诚信就业,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在就业中出现失信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导致了求职简历中的美化现象等不良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5.结论

5.1 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2 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3 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

5.4 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5.5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造假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是不符合诚信标准的。

参考文献:

[1]秦冰.“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丽芳.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0(1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36-02

作者简介:张健(1975-),男,江苏常熟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张卫(1968-),男,江苏苏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是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诚信品质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知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理应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并勇于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甚至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在经济活动中缺乏诚信

大学生的身份虽然是在校学生,但同时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尽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他们也有频繁的经济活动。当前,大学生在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故意拖欠学费,骗取资助款,不按时还贷,等等。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高校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及时缴纳学费。我国高校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缓缴学费和助学金等多种举措关心贫困生,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但这些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失衡。他们谎称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出具了假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不及时缴清学费,能拖则拖,或者将父母亲给他们的学费移做它用;有部分学生开具假贫困证明,冒充贫困生骗取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的助学金,与真正的贫困生去争夺本已比较有限的助学资源;有些学生得到助学贷款后,用于非学费支出,用于自己的奢侈生活,甚至有人用于投资经营活动;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甚至逃避还款,致使某些高校每年都有高额学费欠账。这不仅给学校自身的正常运转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降低了银行对高校开展贷款的热情,迫使银行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时,为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而提高申贷门槛。200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也说到,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1]。

2在学业上缺乏诚信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整体上不够严谨踏实,部分学生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奉行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学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随意旷课等等。前不久发生的全国学联驻会主席、广西某高校孙某考试作弊被抓的新闻再次引起大众对高校学生学业诚信的关注。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似乎成了求学的一种必有“经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作弊、替考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泄题事件。课堂作业、论文乃至毕业论文抄袭的学生也屡见不鲜,随意旷课更成为大学生的“家常便饭”。大学生学业不诚信的行为已经成为高校的一大忧患,直接影响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学校的声誉。

3在求职中缺乏诚信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总体的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的求职难问题比较突出,与此相伴的是求职中的不诚信也呈多发态势。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砝码,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工作,不恤在求职简历中“掺水”。如随意添加从未担任过的学生干部头衔、获奖证书造假、改动成绩等等。还有的学生虽签订了就业协议,但随意毁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损害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4在生活中缺乏诫信

在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交友中的诚信缺失,不以诚待人,向老师或同学借钱后不及时归还,甚至赖账。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利用钓鱼网站盗取账号及个人信用信息等。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系统诚信缺失

篇8

一、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也为作弊的学生大大提供了方便。而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现象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有的学生甚至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

2. 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就是有极少数学生恶意逃债,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些银行继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

有的学生在新学年伊始,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交到学校却擅自存入银行进行“增值”,认为反正国家有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岂不知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剥夺了那些政府和学校给予真正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机会,对学校、家长、同学都没有做到以“诚”相待。

3. 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关于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我国高校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有关大学生抄袭、剽窃的报道,不绝于报端;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差。这说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

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学生学生学术舞弊问题上,我国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靠惩罚被发现的学术舞弊行为学生来“杀鸡禁猴”,恐怕是难以奏效。对于论文抄袭一类的学术舞弊来说,由于难以被发现和鉴定,其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

4. 就业诚信:择业履历,不实之词;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有的学生为适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栏且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实践和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已所用。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了,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另外,还有少数毕业“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习)。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不清,如果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现象误导,同时他们又还没有通过足够丰富生活的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与此同时,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这种做法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此外,在校园中应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们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考前教育,治理考试作弊现象。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但完全诚信在学校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这可能与我校诚信宣传力度不够或诚信教育缺乏创新有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水平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整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诚信状况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状况较差;学生党员诚信状况明显好于非党员学生;各专业学生诚信状况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和社会诚信上。

1、学业诚信现状。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总体的学业诚信水平较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对学业诚信几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学生在学业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课、考试和写论文三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别为旷课、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翻译外文作为自己论文,论文抄袭,论文署名虚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经济诚信现状。我校大学生经诚信得分均值为4.01分,在优秀水平以上,总体上经济诚信水平很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得出了关于经济诚信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能够反映经济诚信的7个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经济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是拖欠学费,其他问题依次为拾金据为己有、拖欠班费、为申报贫困生而虚报家庭情况、逃票、拖欠或避缴助学贷款及借钱不还。

3、社会诚信现状。社会诚信是学生诚信最重要的体现,是其今后踏入社会后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诚信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学业诚信和经济诚信。对社会诚信维度的6个指标分别进行纵向计算平均数,得到各指标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求职材料注水、入党动机不纯、毁约、不守时、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涉及就业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在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出现各种诚信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传统的信守道德理想化远大于实际,且仅局限于亲人、朋友间而不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其次是社会形态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滋生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再次是学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信用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只看成绩好坏不重人格培养,只提出高标准而不能以身作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虚拟网络的失控也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表现的成因分析。

2、论文抄袭。论文抄袭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地附庸了这股趋势,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学生自身对待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谨慎的研究思维。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论文审查不严及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有空可钻,这说明高校论文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滞后也是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的成因。

3、欠缴学费。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应在每学年向学校缴纳数千元不等的学费。近年来拖欠学费问题已成为了大学生经济诚信中最严重的问题,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催缴学费,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按时缴费。拖欠学费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学期初从家长手中拿到数额巨大的学费后难以自控,任意挥霍,导致拖欠学费的发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学费没有及时缴纳;三是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

4、拖欠助学贷款。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钻国家的空子,到期还贷不积极,还贷率低,甚至有的学生恶意拖欠。为此,很多银行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毕业生由于跳槽频繁,逾期还贷更如家常便饭。客观来看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难以及时偿付银行贷款,但半数以上的学生心态上存在问题,缺乏诚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学贷款情况频频发生的根源。

5、就业诚信缺失。违约在大学生社会行为中是最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诚信行为。调查显示除少数学生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外,四分之三以上学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而毁约。不讲诚信的低成本使学生不关心诚信,讲诚信的低利润又使学生不屑于诚信,最终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学生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的缺失也同学校对毕业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如能在校园内积淀、传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文化强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行事的学生施加无形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内涵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中,召开诚信评议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尝试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签名活动,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诚信文化构建和学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以两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两课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传统美德,借助历史例证诚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价值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从而加深诚信教育的实效;同时保证在课堂讲授、巩固练习、作业批改、课外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都随时随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及成功企业家校友做专题讲座,向毕业生讲授成才与做人的关系,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讲求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情感。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小生活环境有关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感恩之心化作严格规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诺的信念。

(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

篇10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基本看法,家庭、社会、学校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及大学生在学业、经济、社会方面诚信现状三个方面,选用了三个维度共21个指标,各项分析数据分值满分为5分;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有效率为95.37%。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总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但在部分领域和部分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诚信缺失状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诚信,但完全诚信在学校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这可能与我校诚信宣传力度不够或诚信教育缺乏创新有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水平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整体上诚信状况良好,但不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诚信状况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最好,其次是二年级学生,而三、四年级学生状况较差;学生党员诚信状况明显好于非党员学生;各专业学生诚信状况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和社会诚信上。

1、学业诚信现状。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总体的学业诚信水平较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对学业诚信几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学生在学业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常上课、考试和写论文三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一稿多投,其次分别为旷课、迟到、早退,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翻译外文作为自己论文,论文抄袭,论文署名虚假,替考或找人代考。

2、经济诚信现状。我校大学生经诚信得分均值为4.01分,在优秀水平以上,总体上经济诚信水平很高,通过对各分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我们得出了关于经济诚信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能够反映经济诚信的7个指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经济诚信方面最容易发生缺失的问题是拖欠学费,其他问题依次为拾金据为己有、拖欠班费、为申报贫困生而虚报家庭情况、逃票、拖欠或避缴助学贷款及借钱不还。

3、社会诚信现状。社会诚信是学生诚信最重要的体现,是其今后踏入社会后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诚信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学业诚信和经济诚信。对社会诚信维度的6个指标分别进行纵向计算平均数,得到各指标得分并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求职材料注水、入党动机不纯、毁约、不守时、食言及翻看他人信件。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涉及就业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应在就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出现各种诚信问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传统的信守道德理想化远大于实际,且仅局限于亲人、朋友间而不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其次是社会形态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滋生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再次是学校在信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信用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只看成绩好坏不重人格培养,只提出高标准而不能以身作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虚拟网络的失控也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以下是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表现的成因分析。

2、论文抄袭。论文抄袭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理所当然地附庸了这股趋势,但是其思想根源仍在于学生自身对待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形成谨慎的研究思维。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论文审查不严及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有空可钻,这说明高校论文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滞后也是大学生论文抄袭问题的成因。

3、欠缴学费。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应在每学年向学校缴纳数千元不等的学费。近年来拖欠学费问题已成为了大学生经济诚信中最严重的问题,虽然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催缴学费,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按时缴费。拖欠学费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学期初从家长手中拿到数额巨大的学费后难以自控,任意挥霍,导致拖欠学费的发生;二是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学费没有及时缴纳;三是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

4、拖欠助学贷款。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又未建立健全,部分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钻国家的空子,到期还贷不积极,还贷率低,甚至有的学生恶意拖欠。为此,很多银行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毕业生由于跳槽频繁,逾期还贷更如家常便饭。客观来看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难以及时偿付银行贷款,但半数以上的学生心态上存在问题,缺乏诚信、不懂得感恩是造成拖欠助学贷款情况频频发生的根源。

5、就业诚信缺失。违约在大学生社会行为中是最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不诚信行为。调查显示除少数学生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外,四分之三以上学生因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了挑选更好的工作而毁约。不讲诚信的低成本使学生不关心诚信,讲诚信的低利润又使学生不屑于诚信,最终导致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学生职业道德和契约意识的缺失也同学校对毕业生教育和考核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如能在校园内积淀、传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形成一种文化强势,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给不愿按照这种方式行事的学生施加无形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构建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内涵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中,召开诚信评议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尝试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签名活动,将诚信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诚信文化构建和学风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以两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两课教师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传统美德,借助历史例证诚信在古今中外的普遍价值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从而加深诚信教育的实效;同时保证在课堂讲授、巩固练习、作业批改、课外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都随时随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及成功企业家校友做专题讲座,向毕业生讲授成才与做人的关系,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讲求诚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情感。

3、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小生活环境有关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感恩之心化作严格规范自身言行、遵守承诺的信念。

(三)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可将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的遵守情况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加大其失信成本,降低其诚信风险,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关注自己的形象。

篇11

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集中体现在学习方面、经济方面、为人处事方面、就业求职方面等。缺乏诚信对于大学生的成才极为不利。

1.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从国家教育部到高校对学生考试做出了严格的制度规定,但是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从打小抄发展到手机、隐形耳机等先进的现代化工具传递答案,作弊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盈利性等特点。学生考试作弊给高校的考风考纪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术抄袭。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不是认真收集资料,运用所学自己知识写出的原创,而是“鼠标加键盘”在网络上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更有甚者直接将别人的论文换个名字,当做自己的论文来敷衍老师。这种创作方法使论文写作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同时抄袭之风严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2.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1)故意拖欠学费。个别学生为了吃喝玩乐,搞攀比,竟然把学费当做消费资本恶意拖欠学费,这就为高校正常的学费收缴增加很多困难。

(2)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资助政策,还有个别学生,家庭经济不困难,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供其挥霍。这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严重阻碍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执行。

(3)恶意违约。个别学生使用银行信用卡消费,银行不催款学生就不主动还款;学生购买电话卡,打长途电话,打光就扔;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不主动还款,还需要银行和学校催款。种种失信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3.为人处事方面诚信缺失

(1)人际交往虚假。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经常承诺,但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很难建立深厚的友谊。

(2)恋爱动机不纯。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抱着游戏的态度,狂热的追求异性。由于大学生恋爱引发的轻生案和伤害案屡见不鲜。大学生恋爱根本不考虑道德责任和爱情的义务,充满盲目性。

(3)网络道德。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大量的资料,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网络娱乐。但是个别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利用网络赌博、诈骗等等,这些忽视网络道德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就业求职方面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造假。由于大学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大。不少大学生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在求职简历上伪造荣誉,夸大自己的能力,使得求职简历水分太大,用人单位为了求证,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协议违约。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倘若有接收单位就草率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就随便毁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文化因素。传统文化道德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一系列道德标准和规范,对于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等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约束性、有效性,并不完全适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脱节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再者,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因素。在政治领域,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现象,不仅影响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还给青年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领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个别不法商人假冒伪劣、走私逃税、虚假广告、拖欠工资等等违法现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3.环境因素。目前社会上一小部分人为追求物质享受、崇尚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出卖人格和尊严,甚至打法律的“球”,这种利益至上的思想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大学生在污浊的环境中难免不受影响。

4.教育因素。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教育的模式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口头上的转变,没有真正落到实际。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弱化,多采用灌输法只停留在书本上,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非常薄弱。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1.转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开展诚信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道德赖的基石,自觉地做一名诚信的大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使广大学生成为具有诚信美德的高素质人才。

2.社会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净化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全方位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加强舆论监督,批判各种失信行为。另外,还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加大打击失信行为的广度和力度,使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失信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只有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3.突出学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地位

篇12

一、西方银行监管模式不断发展,促进了金触全球化银行监管发展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后,在最近的二十年内,其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体系和市场约束降低了风险并抑制危机的蔓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西方银行监管模式和体系建立在社会诚信基础上,强调银行监管的法治,金融监管是在一系列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之内,同时西方银行监管都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拥有先进、高效、安全和功能完善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而且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收集信息数据互补性很高,并采用各种复杂数学模型及其统计方法对金融监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诚信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所采用的尖端手段要发挥效力,潜在的假设基础是:被监管机构提供的会计数据、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是准确无误的,真实地反映了被监管机构的经营业务活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社会的诚信基础薄弱,财务信息真实的前提条件远未充分具备,使银行监管机制效力在实践上很有限。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杜绝严重的会计作假和信息失真,实际上监管当局也是默然的被动的接受这一前提条件。

(二)监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发展由于没有总体规划,使得已有的各系统孤立存在,使用的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开发的平台各种各样,因此很难使得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监管信息孤立,无法有效的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

2.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差,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数据采集还处于分散的状态,谁使用谁采集。由于信息是多头采集,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因此使得数据在口径、报送时间不一致使得各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这也很难保证真实性。

3.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目前正在运行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发现,金融监管仍停留在监管人员自身素质和直觉判断。

(三)监管重点不突出

1.重市场准入管理,轻持续性监管。我国银行业监管过分注重市场准人监管,而风险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不足。对当前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如何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如何与其它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都缺乏深人研究并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监管几乎是空白。如,中农信、海发行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最终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实现的,这不仅弱化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乘数效应,削弱了市场惩戒约束机制,而且容易形成道德风险,最终会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使得金融机构觉得“大而不倒”,无法确保监管当局监管的有效性。

2.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当前管理当局侧重于商业银行执行法规政策所实施的监管,但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侧重于合规性的监管的缺点就不断暴露,由于这种方法市场灵敏度较低无法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而在风险性监管上存在着风险识别严重滞后,无法准确度量银行风险等问题。随着我国加人了WTO融人了全球金融的一体化,银行的业务多样化,监管的难度急剧扩大,监管部门在对风险、危机的认识和处置严重滞后,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程序以提高监管质量,以尽早地识别银行财务状况的恶化和有问题的银行。只有以全面提高监管当局人员的监管水平为前提,结合中国的国情,银行监管应以风险监管为主,合规监管为辅。

3.重外部监管,轻内部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行政机关色彩浓厚,机构层次过多,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直到储蓄所,网点布及全国各地,法人治理半径小而管理纵深,管理模型呈现垂直型。董事会、监事会无法有效控制下面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有待完善,商业银行账务信息管理和账务处理过于分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过于下延。内部稽核机制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体系下无法确保系统内部经营和财务信息准确无误。商业银行内部稽核是整个监管机制的基础。商业银行不能自律,作为外部监管部门,银监局对商业银行监管机制要发挥效力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客观前提条件。

三、构建中国特色有效银行监管框架

(一)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改革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权制度为改革突破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根本上说,只有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只有改革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才能真正实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如果商业银行的机制不改变,实施银行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也只是一句空话。

(二)以法人监管为基础,改革银行监管运作模式,提高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的重心和准则就是对存款人负责,预防金融风险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这里的基本准则就是法人监管,其他的监管均为法人监管服务,所有信息都是为法人监管而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也有利于节省人、物、财力。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目前体制下,唯有组建存款保险公司,实施存款保险,可以使小金融机构在平等的条件和大型金融机构展开公平竞争,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困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四)监管手段的改进与完善:存款利率控制和强化市场纪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