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本科德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9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从此出发,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回归本真,进行去功利化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自然首先要关注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本真语文课首先要关注学生读的能力。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主要手段,这里的“读”不是指狭义的朗读,而是指广义的阅读。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固然是经典,但是样本单一且数量太少,起不到启迪思维的效果。每节语文课老师都应该有补充阅读的文本,这一工作甚至需要延伸到课外。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阅读品质养成,阅读量不断增加,语文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比如在《江南的冬景》课堂上可以补充《故都的秋》,课后可以补充《浙东景物记略》,补充了这两篇,学生们对郁达夫的散文会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比老师条分缕析地讲解会高明许多。读书有“不求甚解”一说,所以阅读切勿急功近利,必须允许合理误读。比如,有同学认为葛朗台节俭,有生意头脑,老师也应当允许。
中学语文教育一直忽略了学生听的能力,实际上人对信息的获取视觉占60%,听觉占20%。诗歌可以通过朗诵,体会其节奏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蕴藉;散文通过品读,体会散文所营造的意境美。小说则通过听故事去构建自己的理想情境。听是一种直接感官能力,其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甚至超过视觉;且听比看更为抽象,所以学生体悟到的往往是个性化的,对文本的理解便会趋于多元化。因此,本真语文课需要充分运用相应教学手段,充分发展学生听的能力。
写的能力在语文教育中被过度强调。作文被某些学生深恶痛绝,实际上是语文教育正在逐步削弱汉语的生命力。其实写作之所以被推到如此高的地位,就是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剥离这层功利色彩,写作应该让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没有目的,没有技巧,没有分数。只有先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才能开始谈写作。中学的语文课应该鼓励学生去写。比如,文中哪个人物你喜欢,哪句话让你有联想,甚至课上哪个同学表现好,都可以随时随地写下来。老师只要鼓励得当,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性而写,写作水平会在点滴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提高。而本真语文课堂就是应给学生滴滴活水。
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里的说不同于回答问题,也不等于小组合作讨论。虽然随着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说的能力仍然不甚乐观。在此,可以借鉴苏格拉底“诘问”的方法,即指出回答中矛盾的地方,使回答者直面自己的错误,从而思虑出更为准确的答案。这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得出答案。这才是说的真谛。
除了这四大能力之外,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思的能力。多媒体的诞生使得课堂丰富多彩,音乐图片等直观的形象固然能让学生快速的理解,但代价却是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造成了同学们的感受趋同。一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跳出老师PPT上的那副画。而现代教育尤其强调人的个性化,所以本真语文课需要的是简约,而不是用直观形象替代想象。一支粉笔的语文课未必就不好,原始的有时最能接近事物本质。
学会“思”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思考是一种手段,而知识只是一个结果。以古希腊三贤思想为奠基的西方文化是崇智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崇德的文化。在知识极速更新的时代,中学教育对“学会思考”这一品质的追求前所未有,本真语文课堂要承担起“启思”的重任。
本文拟分析的一句名言的情况:当你拥有的唯一工具是一把锤子,所有问题开始像钉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解释和分析主题,分析了“锤子”我们是知道的方法,并讨论如何解决这类似于用在知道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的方式“钉子”的问题。
Topic:“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all problems begin to resemble nails” how might this apply to ways of knowing, as tools,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Solve problems with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case of a famous saying: 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all problems begin to resemble nail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topic, analyze the “hammer” we have that is the way of knowing, and discus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resemble the “nails” using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in the process of pursue knowledge. Firstly, The definitions of The basic ways of knowing are provided. Then, It is indicated that how to solve problems with suitable ways of knowing.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满依靠学生。”这是升本教育的基本理念。“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生命为本!读着读着,“生本”二字逐渐放大,一些关键词跃然心上: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激励,引导,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在内心深处搜罗起过往的点点滴滴阅读课堂教学印记,突然间,一个词钻进了我的脑海——体验!体验式阅读追求一种身心合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已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它强调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应用。这不正是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理念吗?
一、“四读模式”保体验
(一)体验在初读时
生本课堂同样注重初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体验式生本阅读课堂,将 “初读”环节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提问”来展开。比如,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可让学生解题,并根据课题提问,继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带着这份情感体验再到文中寻求答案进行品读,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体验在研读时
所谓“研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这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式阅读的主要过程呈现。
(三)体验在品读时
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语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画龙点睛的片段,抓环境渲染的语句等,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读,析品味,从而获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强化。
(四)体验在创读时
即创造性地读,它是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内容,形成新的语文技能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体验式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教学《丑小鸦》一文时,鼓励学生说说:你对丑小鸦的悲惨遭遇是怎么看的?对于丑小鸦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教学情境,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会,进行了创造性地朗读,充分展示了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成果。
这样,在初读中体验读通,获得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的乐趣;在研读中读懂,获得探索、钻研语言能力的乐趣;在品读中读熟读好,感受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乐趣;在创造性地读中读出个性,体验语言的魅力,进行语言的运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四读”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联系整个生本阅读课堂教学的“读”的网络。
二、“三抓基点”争体验
(一)一抓文本矛盾生成点
当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出现有“矛盾”的对话时,这也正是学生思维之花最旺盛的时候,更是学生在体验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时机。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教师在品读课文时找准其中的一个矛盾生成点:父亲连续几十小时在废墟上挖掘,寻找他心爱的儿子,人们都以为他失常了。他真的失常了吗?继而将学生分成“失常”与“不失常”两个辩论组,学生为此如饥似渴地采撷语言的能量,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孩子们在争辩中提升语言思维,锻炼语文能力,发挥想像空间,升华情感体验,落实三维目标于无痕处。
(二)二抓留白遐思点
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求得阅读体验。以《舍身炸暗堡》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保存实力对于一个部队来说极其重要,牺牲一个人,意味着我们的队伍将会失去一份战斗力。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舍身炸暗堡呢?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自己呢?”学生通过融情体验,办法层出不穷,教师及时给于肯定,接着说:“你们说的办法都很好,可是他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尤其是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爆破手来说,为什么就不能想到这些办法呢?”这时,学生利用文本,跨越时空,将当时的情况一一再现体验,内心升涌的对英雄无畏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在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情感目标。
(三)三抓情感宣泄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的宣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个性思维的张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体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动态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
三、“三动方式”促体验
关键词:语文学科 人文性 本质特征
(一)
自1904年中国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国内学者对于其性质的探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百余年的时间内,人们对语文学科属性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工具说、思想说、人文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说等。这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同时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近十几年来,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此项研究的成果也很多。《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应当是多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探讨的总结的体现。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阐述只是停留在一个较含糊的一般认识上,缺少对这一命题的深刻的实证分析,也就是说对这一命题还不能作出明晰、系统、既有一定理论高度又能指导语文实践的令人信服的阐释;另外,笔者认为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语文人文性的层面、语文人文性的时代特征等,我们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将其解决。
所以,探讨语文学科人文性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语文学建设、对于语文教育,对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笔者一直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并作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写成此文,以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
什么是“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同人类社会中其他事物所体现的“人文性”有何不同?语文的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人文”这一概念,既古老而又年轻。成书于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代西方的“人文”来源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概念,是指与中世纪神学对立的一种以人为中心审视世界的文化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反对神学对人的精神控制。
有学者把“人文性”定义为“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笔者认为不无道理。人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充分地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这即是“人的文化性”;但这只是“人文性”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种极不健全的方面,因为文化毕竟是一个复杂而多义的概念。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所以这种解释的后半部分“文化中的人性”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把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他认为广义的文化结构包括四个层次:
(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浸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的范畴.
(三)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反映出的人文性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包括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两方面:
(一)物质形态性的,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室、教案、教学设备、作业、语文读物等语文教育资源;
(二)关系性质的,如语文学科的历史沿革、制度规范、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的关系、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汉语教育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关系等;
(三)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研活动、语文实际活动;
(四)观念性的,如语文知识、思想、心理活动、伦理观念、语文审美、信仰等。
这四方面人文性的含义,哪一种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呢?很显然,前三种只是揭示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的一般特征,具有其他学科的共同特征,因此,应属于广义的人文性,不能叫做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是通过文本来反映人类生活中物质形态的人文性、制度形态的人文性、行为文化形态的人文性,同时也反映人类观念形态的人文性。它的存在绝对离不开其他形态的人文性,它区别于其他人文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观念性。第四种含义,即语文是一种体现在人类观念中的人文性或者说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观念形态的人文性,这类形态的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本质特征。
总之,语文学科正是由于其观念的人文特征,从而使得其本身真正负起体现、承载、反映人类文化的任务,使语文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本质特点是指语文主体在从事以解读和创造文本为主的语文活动过程中接受、感悟、体验透过文本所反映、折射出的人文性的观念性活动。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含义:
第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一种观念性的人文性,它是外部世界的人文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也包括语文主体自身对这些反映的反映。
第二,语文人文性的实现以语文主体解读文本为主,还包括语文主体所从事的其他活动如口语交际活动、写作活动、倾听等等。
第三,语文的人文性是人类文化的综合反映,正因为此,决定了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原则、评价都应具有人文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文彦 蔡名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