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4: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英语论文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英语论文文化

篇1

二、流行影视片段与音感和语调

篇2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英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与研究,把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评比,而不是死板地讲授单词、课文和语法。英语教学中,穿插文化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词汇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往往发字母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一般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背单词时,重点背元音和字母组合,学生读三遍英语单词基本能背过,既教会学生如何又快又准确地记单词,又提醒学生注意了两者的差异。当学生学习到America(美洲;美国)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单词的意思。而是提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洲用America命名?这个单词的来历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索单词背后的文化。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洲是新大陆,第一个到新大陆的探险者虽然是哥伦布,但是他误认为那是印度。后来的意大利航海家Americus再次来到美洲,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美洲以Americus的名字命名。学生在学单词的同时,还表达出为哥伦布表示遗憾,因为毕竟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人,因为他的失误,美洲没有以哥伦布命名。当学习单词Indian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单词为什么既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出问题的答案:当年哥伦布做环球航行时,到达了今天的美洲,他误以为是到了印度,所以称呼那里的人为“Indian”(印度人),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我们为了区别此“印度人”非彼“印度人”。汉语翻译时进行了区别,把美洲的“Indian”翻译成“印第安人”。

篇3

2.对青少年学习汉语的一种冲击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用一些缩略词汇,用几个字母代替一些长的词汇。像MBA、NBA、CAD等在汉语中都是一些很长的文字,表达的方式也很复杂,英语单词也是很复杂的词汇,利用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的形式,避免了发音和书写的繁琐性,词语表述也更加清晰,像这样的词汇使用效率非常高。另外英语中还存在一些直译与音译的形式,也属于对中国汉语的的冲击。例如,汉语中将刚刚步入大一的学生成为新鲜人。英语中成为freshman,这单词已经遍布了我国很多地区。还有关于“秀”这个词,采用了show的音译,被翻译成演出或者表演。这个词也衍生出了很多的词语。做秀、秀服、脱口秀、生活秀都是从show衍生出来的。在日常的交流中也有很多像mygod、Hi等英文都已经代替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口头语,这种形式属于半英文半汉语的形式,对汉语产生了一种冲击。因为,汉语有形容这种形式的语言,但是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这种形式,影响了汉语的发展过程,使那些原本的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受到一定的影响,逐渐从人们的眼中消失,本身影响了汉语的发展,是一种很严重的冲击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种值得改变的问题。

3.经济发展导致出现英语向汉语冲击的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很多经济的内容都已经和世界接轨,经济领域受到英语的影响。例如,汉语中血拼这个词,就是英语中的shopping;关于GDP代表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等都是一种冲击的现象。一些GNP、big/large-capstock、list、cookthebook、baddebt都是一些国内经济形式术语。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外来语言入侵的现象很糟糕,他们都很担心我们传统的语言文化。提出了关于纯正汉语的说法,对防止语言的异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目前的形式看,相关人员一般都不会考虑这些内容。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语存在大量的英文词汇,但是从汉语语言词汇量出发,英语在其中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其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从人员理解能力这个方面出发,很多人的水平不高,不能理解一些内容。如果能理解也只是理解一些浅层次的内容,大多数使用汉语的人不会接受这种冲击。因此,从一个侧面分析,英语虽然对这些内容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接受的人群少,因此可以说这种想象对汉语的影响很小,不会产生很严重的冲击。

篇4

二、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与成因

当前,目的语文化接入大学英语教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英语教材中广泛呈现出英语文化信息并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而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则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这一情形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据统计,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仅为3%左右,平日耳闻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找不到匹配的英文信息。“失语”本是医学名词,指受伤或疾病引起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本文中的“失语”主要针对英语教材忽视中国文化的一种形象表达或阐述。很多大学生熟知国外的R&B,却不知道京剧的英文表达,正是英语教材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轻视和外国文化的重视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我国高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很高,还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生的学位证关联起来,为此,学生必须学习英语以应付这些硬性的规定。此外,国家制定的一些考试政策也导致学生过于偏重英语学习,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二)高等师范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缺失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缺乏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引导,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因素之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围绕外国文化开展专业学习,包括欧美文学、英美文学、西方国家国情等英语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上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无助于提高大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大部分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中没有涉及到中国文化,这也是阻碍中国文化深入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师范教育中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的国情、文化及语言表达,很少提出母语文化的掌握要求,即使在考试中也很少提及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单词或语句。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和评价中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相对倾向于英语口语、听力、词汇、翻译、阅读等方面,其中,英语口语考核方面忽视了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听力考核中测试资料均是来自BBC等国外电台的信息,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考核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加上国民对于本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保护。此外,国人普遍缺乏保护和发扬本国文化的意识,这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韩国注册为该国的节日,这个事例提醒我们要重视我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中国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

英国著名数学家B.A.W.Russell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指导已被全世界认同,可以为当代社会做出很多的贡献。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优秀文学家钱钟书和林语堂的英语能力优于英国人,可谓学贯中西,国学造诣都非常了得。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传播,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育内容中注入中国文化信息。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增加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学习英语和吸收外国文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将本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的民众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也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我们在学习其它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认知。

(二)设置中国文化课程,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是西方文化课程,在英文教材中也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因此,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难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首先,编者应该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分量,加入一些名人大家翻译的中国各个时期文学作品,或增加国内英文报刊中的重要文章。其次,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讲解内容,必要时可以增加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内容,在增加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同时,能够区分出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别。最后,高校在开展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和考核评价时要加强中国文化的考查内容,可以在完善英语专业课程学习制度的同时配备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学习制度,可以在综合英语考试中加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讨论,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时积累和考前复习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并达到促进英语学习的目的。

(三)加强课外文化交流与实践活动

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各高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本校学生与留学生共同举办一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交流和实践活动中激发本国学生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热情,让世界各地更多的留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