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4: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素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素质论文

篇1

2运用计算机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计算机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讲,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同样,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是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从而获得自身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另外,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的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3运用计算机培养大学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参与创造”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几千年来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所产生的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至今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学校存在,虽然有很多教育家批评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又走向了“学生中心论”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针对学会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传授多媒体课件“PowerPoim幻灯片”的制作方法时,我们可以先教学生制作一套简单不能修饰的幻灯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其它知识,如加入图片、动画、声音等,再补充“超级链接的应用”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幻灯片生动起来了,这样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

计算机网络也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特别是学生,当他们面对那些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生网络知识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Internel在方便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同时,各种不良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也通过网络泛滥,因此必须使学生懂得”网络垃圾“的危害性,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并能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如黄色信息、非法信息等J等进行反省,批评和处理,使他们的大脑中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的能力,比如对黑客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些黑客从自己的智慧去挑战别人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陶醉在技术的违法行为之中,学生对此有的想入非非,甚至跃跃欲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努力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综上所述,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是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特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以示范、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学生为主,而不能以批评、惩罚为主,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路。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为学”,更要教会学生“为人”。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钟志贤.2l世纪学习理念[J].教师博览,2004,4.

[3]L-fSLIC.计算机教师的德育工作.教育,2003,5.

篇2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现在的体育课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只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组织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新时代的需要。比如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在大学中,需要做到听从老师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分组的比赛或者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并且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等等,就能适应社会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篇3

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主要体现,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侧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加强对文化的导入,锻炼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全面系统地了解,增强跨文化意识。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而形成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存在不同。与外国友人进行交际时,外国人能够理解说话者的语音或句法错误。但是对于违反文化规则的现象,他们常常不能容忍,认为讲话这缺乏礼貌和尊重。文化失误往往使两个民族之间产生误解和敌意。这种忽视了文化差异的思维方影响了交际效果,无法实现素质教育中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语言和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不了解西方文化、历史及风俗,也就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还要使他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注重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英语语言学习。不仅是单一的语言知识学习,还涉及到其他的一些方面。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融入中西方文化教学,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习和借鉴西方一些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际能力包括不同文化场景下的社会语言能力,是交际者根据交际的话题、交际对象的身份以及交际目的等恰当理解和表达话语的能力。因此,应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当中,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学习,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传授给学生独自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按照教材内容适时地提供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课外资料,布置他们撰写学习心得,增强英语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和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

二、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应把与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可行性的、能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模式,而素质教育中的文化渗透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因此,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材中增加跨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

以教材为重点,进行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学好英语语言并将其应用到交际当中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内容要导入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能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教材中的人物对话情境应体现人们的实际生活,是人们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的交际语言。教师应该按照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语言专业知识和文化信息含量。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内容教学的结合,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民族特色等。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通过语言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交际的能力,其能力的高低直接与教材内容的编写有关。为此,在教材编写中不仅要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修辞等知识内容,还要增加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的编写,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语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对文章进行把握和理解。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包括中西方的人文、科技、历史、地理、宗教、风俗、艺术、饮食、服装等内容。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单单依据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进行交流,还要多视野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因为交际的成败不只取决于词汇和语法,也要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掌握英汉语用差异,逐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教材应根据这一规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编写,紧扣文化信息,进行中西方比较。教师要按照教材内容中的语言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教师对跨文化内容的引导

除了在教材中增加跨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要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应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教学中的“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日常交际内容相结合,教师不能单纯进行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授,也应创设各种体现文化差异的语言情景,应重点介绍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语言规范,把西方文化内容的介绍与语言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实现文化知识内容的体验和感悟。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异域文化,而且要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灌输封闭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组织、协调、监督学生进行合作与自主学习,让学生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做到熟练掌握跨文化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文化学习与交流当中,不断传送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跨文化内容的教学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涉及到学习和了解高雅文化,还有大众文化包括普通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内容,这些文化信息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和渠道。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客观地进行跨文化内容的导入,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进行文化学习。教师在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时,要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原则,让学生多了解西方的主流文化,多介绍积极健康的西方文化内容。凡涉及颓废的、不积极、不健康以及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批判地进行学习。总之,通过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辨别积极的文化内容和消极的文化内容,感悟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跨文化意识。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跨文化内容的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作为教育信息化主要手段之一,也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中。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这也适应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的客观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指根据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利用音频和影像等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全真的语言和文化教学情景中。教师可以制作和播放一些介绍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视频资料如电影、电视、幻灯片、录像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与文化,还可以通过一些西方国家的图片及音频资料,使学生对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耳濡目染。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文化信息,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跨文化学习机会和语言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4

    2.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绘画功底,忽视美术教学的本质;注重绘画作品的美观程度,忽视作品的思维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内在修养的提高。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审美意识,鉴赏、想象以及创造的能力不强。美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突破口,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学生感受到身边更多美的事物。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通过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充分体会大自然的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追求美的愿望,逐渐提高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学生从心灵中体验到美的存在,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心灵更加纯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5

法律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在一定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以及整体化的一种理性思维体系,也是现代法律观念在理论上的表现。具体来说,它具有形态系统化以及指导性地位等特性,它是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法律意识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对于法律知识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就无法形成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学的法律意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整体上缺乏对于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并且他们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部门法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

随着在我国公民中深入进行,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思修课的学习和其他的相关途径,他们了解并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到依法治国方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然而,在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较少以及课程的安排不多等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偏重于对于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缺乏对于法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在发生日常纠纷的情况下无法用法律理论知识将其解决。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一部分的高校学生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也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有被动的法律意识,并没有主动的法律意识。

(三)欠缺法律能力

这里所说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具体的法律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了护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个要素。在当下,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第一,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守法的自觉性,近一段时间内,大学生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在我们身边的大学校园里,人身伤害、诈骗、盗窃以及性犯罪等案件出现的频率并不低,状况不容乐观。第二,大学生使用法律的能力比较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应用法律。第三,在高校学生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仍然不够普遍,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能够与违法犯罪的行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护法能力比较弱。

二、如何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

(一)应在大学生中加强对于法治理论知识的相关教育

要想使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就离不开大量法律知识的积累。学生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后,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用法、守法以及护法。才能够把法律法规变成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对于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法学知识都是通过思修课程获得的,由于大学课程中的思修课程安排有限,无法让大部分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理解并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向广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让大学生即使在课外也可以更好地加强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相关学习。如果学生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越多,他们所具备的法律素质也就越高。这样他们就可以对自身的法律意识进行更好地培养,也可以使自身运用法律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校应建立起比较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

在各大高校中的法制教育里,应努力促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的确立,并且与高校中的普法教育相配合,不断对社会中的法制环境进行改善。在现阶段这三个方面里,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起到首要的所用,但由于高校中关于法制课程的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学校会采取上大课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造成学生关于法律知识的认知层次出现不同等情况,无法使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校可以除了开设法律基础的公共必修课以外,还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的法律课程,以便哟与不同层次法律知识的学生来进行选择。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系里向教务处申请希望增设的法律课程,经过汇总以及整理工作后,教务处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再根据本学校内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从而减少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出现的杂乱情况。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各大高校在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中既要对法律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还要将其与典型案例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第二课堂,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以及深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直观的、生动的法律教育。

(四)还要注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讲解往往比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反问与设问等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要注重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篇幅不长的专题论文来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进性培养;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对辨析题的解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等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以及锻炼;对于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赌博、抽烟、打架、作弊以及喝酒等不良行为,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约束,也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

篇6

2.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在许多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诸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技能培养、资格认证等等,但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的实践能力锻炼更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演讲、自学、辩论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对具体的篇目、人物、观点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判,同时通过总结回答的方式锻炼学生具体明确、合情合理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交流思想、。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代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种创新意识需要潜移默化,也需要发掘。大学语文可以提供创造这样的平台来发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诗经氓》的教学中,让学生将原文改编成现代剧并课堂表演。对于这种方式,学生们显得积极踊跃,对于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也是多种多样。同时,在成功表演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人人演话剧”的想法,让每个人通过体验话剧中的不同角色来感悟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命运。这种想法不管能否实现,都让人欣慰,因为这就是创新意识。学生能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方法,独立思考、创造,这本身就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4.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许多是由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生长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升学、就业的各种竞争,人际关系的种种压力,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洋溢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也有作用。我们熟知的许多伟大人物,面对厄运,顽强不屈,司马迁被施宫刑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并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止他们,还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人,他们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们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用他们的经历来启迪和鼓舞大学生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

篇7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支配地位,教授每篇文学作品都会沿用一种讲课模式“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作品影响+文本选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笔记的记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作品,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更是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最佳渠道。学习汉语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篇8

创新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护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9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出符合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消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所以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向。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规范的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以及优美的体育场、游泳馆对学生造成的吸引力是直接的,所以必须完善各种场地建设、规范场地运营。其次,学校可以开设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将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必须课和体育选修课,放开选修课选择的自,学校要最大限度的丰富选修课的内容,比如设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在体育世界中徜徉。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地理环境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比如说笔者任职的学校位于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冰雪覆盖,极为适合推出滑冰、滑雪等特色体育项目;若学校有大片闲置空地则可开设定向越野等项目。

第二,树立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意识,转换单一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各科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为核心,为主导,学生处于参与者的地位,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学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潜移默化中学生被灌输了“我”无关紧要的思想,老师才是主体,如此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差强人意,上课走神的状况时有发生。所以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自己的主人翁观念,而老师则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困惑的解读者,规范体育动作的指引者。比如在游泳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然后鼓励同学下水试验,教师对其动作规范作出合理指引,然后鼓励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泳动作。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体育课中积极地投入运动,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无所事事的走神中。

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评测标准,将学生的体质水平纳入考核的范畴。

传统体育课程的评测标准往往是体育成绩,比如800米、1000米所用时间、跳远距离、跳高高度等等,这样的体育评测往往使学生“临时抱佛脚”,平时很少或者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这样的体育课而有所提升,所以这也就不能达到开设体育课的目标。所以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水平纳入体育课程的评测标准,因为身体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突击并没有多大用处,这样的衡量标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敦促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第四,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贯通,培育高校校园体育氛围。

体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孤立的教学法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对各科老师的培训,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灌输与其相关的体育知识,使得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融合,从而营造全方位的体育学习氛围。

篇10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篇11

2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礼仪修养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关乎高校的对外形象,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养水平。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也要为大学生制定一些基本要求,并敦促他们严格遵守。

2.1明确自身身份,不做过格行为高校大学生尽管在年龄、视野、心理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学生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不能超越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范畴。高校要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学生身份,严格遵守学生行为规范,不能做出过格的行为。

2.2勤奋学习,满足时展要求大学校园已经或多或少的与社会接轨。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不是特别低,反而对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或想法。因此,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面对知识型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满足知识型社会的融入条件,否则,大学生完全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3尊重师长,塑造基本礼仪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分析,这个基本要求是第一个要求的自然延伸。尊重师长是任何教育阶段都要积极遵守的基本要求。尊重师长才能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的配合礼仪修养教育的各种要求。这样,大学生才能具备基本的礼貌,并将这些礼貌行为转化为礼仪修养,进而实现自身礼仪修养的全面提升。

3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水平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仿佛一面镜子可以招录大学生的未来。高校必须拿出妥善的策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形势,促使大学生树立优秀的礼仪修养。如此,才能完善自我,适应社会。

3.1高度重视礼仪修养教育,完善教育结构及规划高校领导要率先转变过来思想,不要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要将眼光放长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作为根本落脚点。因此,高校领导可以针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开设课程,并与老师实现及时对话,促使老师逐步完善教育结构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大学生的“软件设施”也能够实现档次上的有效提升。如此,高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依托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合理借助学生的力量。

3.2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在生活中,老师要鼓励大学生自省,要求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语言行为是否得当、注重自身的衣着是否得体、注重自身的外在打扮是否合适等等。毕竟,大学生如果在语言行为、穿着打扮等基本层面有所失误,必然与大学生的身份特征相违背,将成为礼仪修养教育的败笔。

3.3完善自身性格弱点,彰显优秀气息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大学生的性格缺点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否则,不利于健康思想的重塑。因此,大学生要时刻自省,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不能我行我素,而是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客观的审视自己,时刻自我剖析,摆脱骄傲自大的缺点,学会谦虚待人。

3.4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向典型榜样学学生群体中,必然会涌现出礼仪修养比较高的学生,老师可以将这些学生作为典型,号召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这些礼仪修养较高的学生进行演讲,从而有效强化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的认同感,并学会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篇12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国家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观,作为父母疼爱的子女,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的事情几乎都是父母包办的,所以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自理能力不足,因此这些从温室中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他们受不了挫折,容易自暴自弃。

2、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在所有亲人的围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样的宠爱就很直接的导致了他们逐渐的把自己作为中心,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不知道与人分享、不知道如何站到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和反馈信息非常便捷,当学生获得知识不在局限于教师的时候,他们会想要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视野,所以会不断的去发现新事物,而作为高智商群体的青年大学生们,思想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他们能以最快的时间去接受和学习新事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以前的大学生来说提高很多。

4、勇于探索和创新。作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努力;他们会对新事物和新思想产生兴趣,并为之深入的探索,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观点,这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其次他们还会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对于人类有益的新型事物,例如:某大学生从“钢铁侠”得到灵感,制作出防暴车。

二、明确素质教育下的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如日中天,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做人”的教育,它不光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教育有联系,它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有影响,所以在素质教育改革下的今天,学生的管理模式也要为之不断的改变。我们要淘汰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大学生个体需求的陈旧管理模式,即使它在过去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保证了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这种有着明显弊端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必须选择放弃。管理主体的转变。大学是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主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道德素养的神圣殿堂;也是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如今学校里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所以要注重实行人性化管理,这就要求了学校要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独立和个人尊严,要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努力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学校管理结构的设置,在于以学生服务的主体意识和关注学生成长为指导思想,所以学校里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方面都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所有的工作也都要以塑造优秀的大学生为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多做考虑。管理方法的转变。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不再是以前那种古板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懂得变通,懂得以情育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管理要将情感投入。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更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而情感教育是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结果,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采取以非强制性的手段和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内心。通过这种情感教育使大学生慢慢去接受和认同教育者传授给他们的观念,推动他们的自觉约束力和驱动力在一定基础上得以完善,但是情感教育在现如今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是缺乏的,有爱才会有真正有效的教育,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这个时候的他们更需要一个懂他们的引导者,所以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要注意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通过与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上的共识才能更好的相处,要记住真诚的去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其实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就是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管理环境的改变。学生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其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和配合,也就是说需要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工作可以在最简便的前提下达到最优效益,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在为大学生优化管理团队的同时,也要给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管理环境,建造出能使学生安心学习,也就是学术性强的文化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毕竟爱美是人的天性,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潜移默化的给大学生们一中蓬勃向上的力量,从而使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正所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作为管理者要努力为大学生们创造这样的优美环境,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从而打破校园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可用空间,使他们在任何角落都可以进行探究和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