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4: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品德与生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二、在角色扮演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品德课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课程把学生引导、教育成有思想、有能力、德才兼备、健康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课程虽然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帮助,用他们经历的生活情景,锤炼成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教育他们。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为了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教学中要真实反映社会。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悟,促使学生品德向健康、善良、正直去发展。在教学中,以课堂为线,学生的生活为点,用课堂这条线把学生生活的各个点连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点、线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感悟受到教育,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教学目的。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也可让学生在周五放学回家时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送自己回家的司机,这就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有提问的,有记录的,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是最丰富的教学素材。课堂上和教材上的教学素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教材的内容有的对农村孩子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而所有的这些都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找到最接近学生生活的那个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整合后的内容搜集整理资料。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其成为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深入社会生活的原动力。如在《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教材要求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京剧知识,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外,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引导学生对当地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进行搜集整理。比如东北二人转、东北皮影戏以及当地的丧葬、婚俗和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祖国需要我》系列教育活动是依据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基本心理过程设计的。这些心理过程是: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比较分类过程、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等。活动的顺序是按照由低到高,一个一个台阶安排的。各步活动的组合,构成了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一个完整过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记忆过程。
社会调查之前,老师组织学生拟出社会调查提纲。社会调查之中,要求学生口问手写,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采访手段录音、摄影……把自己认为最精彩、感受最深的录下来或拍成照片。
社会调查之后,组织学生将照片集中起来办一个摄影展览,用影像在一定时间内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共鸣;将照片翻拍成幻灯片,学生自编解说词在主题班会上放映;对于感受最深的片断,分小组组织同学将素材改编成小节目,在主题班会上演给大家看……这一系列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中感受最深的场面在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难以忘怀。
(二)比较分类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学生将头脑中记住的东西与头脑中过去有关的知识经验相互沟通,重新组合,从看、听、想中自然得出国家发展需要有文化的人----“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
绳铁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参观就要结束了,我们与医生留了影。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SONY:TOSHIBA……TOSHIBA;?SONY……这许许多多先进的机器,竟看不到一台国产的,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国产化的水平,标志着一 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我看到并切实感受到祖国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我今后要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奉献一切。”
胡英培同学写道:“从‘导游’大夫的讲解中,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也产生了很多联想。大夫说,这两台机器,都是日本东芝公司的产品,机器由计算机控制,高度集成,性能好,体积小,十分先进。我国也曾制造过三台同样功能的机器,但工艺明显落后,灵敏度不如进口机器,特别是体积庞大,只主机就需要一整间房子才能装下……听到这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40年来,我们的国家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总体的贫困、落后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只有靠我们每个国民一起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得出的“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正是系列教育活动的主题。到此,整个活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终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然得出的结论在深刻的反思中升华。如果只满足操作(即实践)的成绩,忽略了反思中把认识升华,不注重引导学生把升华的好思想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就会形成只激动、无行动的局面。为此,我又安排了如下的活动: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述,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然后,将调查报告分订成册,在全班传阅。阅读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最后一页上留言。
这样,使学生有机会在互相学习、交流和启迪中,把想说的话,充分表述出来。
排演一个配乐诗郎诵《祖国需要我》。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从内容上讲,诗的内容满足了学生情感升华的需要,帮助学生从事物的个别和局部感知(即学生自己和学校)向整体和全局认知过渡(即国家和社会),促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从形式上讲,从排到演,全班同学人人参加,大家齐声呐喊----“祖国需要我……我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个人的声音融汇在集体之中,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在班会上,配乐诗朗诵开始了,在“我爱你中国”的乐曲声中,同学们倾诉衷肠……优美的乐曲引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大家一起抒豪情,寄壮志,令人振奋……召开一个“祖国需要我”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把认识的升华变成为自觉的行动。主题班会的口号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会前,要求每一位同学写一条或选一条座右铭,献给大会,布置成专栏。主题班会上群情激昂,人人争相上台发言,同学们从点滴做起、互帮互学的幻灯片穿插放映……这音乐、这画面、这激情,构成了启迪、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班会结束了,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平静中饱含着理解后的激动,激动后的思索。徐磊同学的母亲应邀参加这一主题班会后说:“作为家长,参加‘祖国需要我’的主题班会,使我仿佛又回到60年代的学生时期。开完会后儿子回到家里,也带着往日少有的笑容,谈着班会的情况。我深感这样的班会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所做的各种努力。”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正是在走报国之路。
每周六早晨用早读前的15分钟自己总结“怎样听课效果好?怎样复习质量高”对于一科、一课的成功经验都不放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在班上进行交流。
同学们的经验或传阅,或读给大家听,不断地唤起榜样认同,拨动学生的心弦,启动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榜样认同中,认识一步步深化。与此同时,组织作业展览和笔记展览,引导学生学先进,找差距。
组织答疑小组,小组成员每天早晨7:10分到校,每组两名同学值班一天。提出口号“不懂就问,不抄作业”,同学之间互帮互学,蔚然成风。
一环扣一环的活动把学生置于自我教育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拼搏奋斗的憧憬,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融为一 体,把情感导于理智,使理智导之以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障碍或错误的时候,还需要一种监控和调节的功能。我的具体做法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量化自查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据,第一个月老师列表,没有做到减分。第二个月,学生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自己列表,自查。第三个月停用表,看能不能自我约束。第四个月,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于出现反复的项目列表自查。在列表自查的同时做小结。“表”是学生变“他律”为“自律”的中间媒体。从老师依据“规范”列表,过渡到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列表,是把学生从客体引到主体。从量化自查填表,到离开这张表,是引导学生在“播种行为,形成习惯”。学生在“吾日三省吾身”中,逐步学会自我调节。44人的集体中,确有行动的42人,占95%以上。经过四个半月的实践,有27名同学有了不同程度的明显进步。
张震建同学在月总结中写道:“开学到现在我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忘带过一次作业,家务劳动也能做一些了,做值日明显地主动了,放学立即离校已经形成了习惯。在校侃大山、磨时间的坏毛病,也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个表使我还感到惭愧的是,课堂纪律还不够理想,尽管违反纪律的次数减少了,但和规范要求相比,相差甚远。下个月我主要解决课堂纪律问题。不但上课不能讲话,而且还要积极思维,认真听讲。我要充分运用这张表调节自己,管理自己。”张雅娴同学在总结中写道:“每天当我给自己的行为打分时,我会因为没有违反学校的纪律而坦然,也会为某栏的表现不佳而懊悔。但是我不会灰心,因为我会从头再来!就这样我每天都认真填写,因为它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要对自己负责。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凸现生活性特点的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教学内容以生活背景为主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改的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大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取其道德观念,进而来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身的品德、观念。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将教材硬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将生活与教材相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
二、以学生生活背景搭建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环节,脑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则和概念较为缺乏,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乐趣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以学生生活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尤其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实践性的活动与学生发展都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富有道德观念的活动,借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