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4: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网络群体极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群体极化论文

篇1

关键词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法律监管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

“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是为“人肉搜索”或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最初的成因是网民道德意见的表达。网民群体意见的逻辑是,从具体(但匿名)的人和事件上升到抽象的道德的层次,在道德上谴责当事者及其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隐藏其中的一些主观或客观的问题却使得本应占领道德高点的搜索演变成一场名副其实而亟待规制的“暴力”。

首先,是搜索请求理由真实性审查机制的缺失。人肉搜索必须激发出足够的情绪才能开始运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搜索请求都是正当的。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个体网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约束。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这种互相遮蔽的情况下,传统的权力和舆论监督并不能透过虚拟性有效监控个体及其行为。而网民在失去了现实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时,很容易导致责任感消失。

第三,介入现实使得“搜索”转化为“暴力”。当愤怒的群情突破了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领域,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人肉搜索”已演变成为网络世界的一种暴力消费,网民在消费了暴力的同时,也被暴力所消费。

第四,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导致暴力的扩大化。个体出于被群体边缘化和排斥的焦虑,常常怀疑自己而产生从众心理,形成群体极化。而群体中成员在整个群体的影响及成员相互间不断的观念强化下愈加认定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同时进一步强化网民因身处群体中而产生的力量感和责任分散心理,从而导致暴力不断的持续和扩大化。

二、网络暴力的法律控制与监管

在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以及现实生活中愈来愈多的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如何对网络暴力进行控制以及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了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对个人数据信息进行保护,这是控制网络暴力的前提,也是其他相应措施的一个基础。我国应尽快出台网络隐私权法,建立具体的保护制度,应该明确以下内容:(1)数据主体的权利。数据主体应当享有对其个人数据资料的知情权、更正权、公开权。(2)个人数据的收集和持有。个人数据的收集必须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同时个人数据的收集方式必须是合法的。(3)个人数据的使用。只有合法的主体才能在特定范围内使用个人数据,使用他人数据时不得任意篡改数据内容。(4)个人数据的披露。未经数据主体同意,任何人不得披露和公开他人的个人资料。(5)侵权救济。一方面由行政机关通过民事或行政处罚的方式来对公民实施救济,另一方面通过司法途径进行救济,即为公民提供要求损害赔偿的独立诉因。

其次,应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遏制网络暴力需要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尤其是营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对于网络事件最终演化成网络暴力而言,网站是最可能控制这一局面的,且由其对自己网站上的所有信息进行监督并及时屏蔽或删除可能的侵权信息也是遏制网络暴力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在相关的立法中应当进一步明确和加强网站的法律责任,要求营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行为承担无过错责任,以督促其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信息审核。要求网站经营者制定详细的信息审核规则报监管机关备案;对已经发表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违法之虞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事件升级;权利人主张侵权时应及时删除并保存相关证据以供查处。明确并加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可以敦促其自觉建立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加强审核与内部监管。

第三,借助道德的规制和行业自律的辅助。

在面对各种新兴的网络问题时,道德、行业自律等应当予以支持。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网络伦理,应由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同时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另外要加强行业自律,在法律法规、行政规范并不完备、甚至并没有对隐私保护政策加以规定的情况下,参考国际惯例,加强行业自律将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良性的推动作用。

当前,网络社会仍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法律要想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以现实之需为产生之据。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网络法律体系,应当在根据网络的发展进行相关变革的同时,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循序渐进,稳妥前行。

参考文献:

[1]赖俊,刘光亮."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1.

[2]王政韬.社会网络力量运用的错位.法制与社会.2009.5.

[3]卢春伶,谭有模.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3.

[4]穆建刚,刘立红.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理论参考.2009.8.

[5]华.网络时代的隐私权.河北法学.2008.6.

篇2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了《网络舆论场的生成与结构》一书的出版,认为本书是网络舆论研究领域中一本极具创新意义的学术新作。本书借助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对网络舆论场域的生成背景、客观结构、运行逻辑及不同行动者在场域内的实践活动的分析,完成了对网络舆论场域的整体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网络舆论场域,推动网络舆论治理的新视角。

【关键词】舆论 场域 研究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创造了极大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风险的后工业社会。他认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风险的出现,在风险社会中,出现了矛盾频现,危机频发,风险丛生的景象。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结构转型的加速,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结构失衡、体制摩擦、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繁荣的现世景象相伴而来,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存,社会进步与社会风险共生,极大考验着转型中中国社会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失范严重、环境风险提升等问题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影响,导致社会不满情绪频发、社会负面心态蔓延,社会风险在公众层面进一步强化。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日新月异的网络新媒体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舆论格局,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逐渐融入社会各阶层的表达体系,成为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在网络平台上,信息交流具有私人化、平民化、广泛化、自主化等特性,具有快速聚集民意、迅速拓展传播影响力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民主政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语境,对社会发展进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在网络舆论研究中,由刘艳婧博士撰写,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舆论场的生成与结构》无疑是一本极具创新意义的学术新作。此书借助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将这一理论切入到网络舆论研究中,完成了对网络舆论场域的整体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网络舆论场域,推动网络舆论治理的新视角。

一、理论与视角:场域理论在网络舆论研究中的创新使用

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影响下,不同利益主体、价值主体之间的交流、碰撞及争论此起彼伏,利益、诉求及价值观的多样化成为常态,社会舆论十分活跃。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推动下,传播行为再次拥有了人际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与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进一步丰富了由互联网络开辟的新的舆论场,也使得两个舆论场中的差异与分歧被放大。同时,作为社会话语场域,舆论场中充满了利益、权力的纠葛,其表达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作为社会学研究中层理论和“关系主义”思维方式的代表,“场域”理论提供了网络舆论研究的新范式。依据布迪厄对“场域”的概念界定,本书首先给出了“网络舆论场域”的定义,即网络中的不同行动者(网民、组织、机构等)互相之间所形成的围绕着网络舆论的生成和传播的客观关系网络,并借助“场域”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场域、资本、惯习所搭建起的研究框架,对网络舆论场域的生成背景、客观结构、运行逻辑及不同行动者在场域内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主要解决网络舆论场域的形成原因及背景,资本构成和运行逻辑。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网络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观察与解构:深入解读网络舆论场域的特征与构成

现阶段,以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网上即时通信、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为表现形态,聚焦于垂直领域的私人化、广泛化、平民化、自主化传播的网络自媒体,因其海量信息和开放性,不断形成具有显著社会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集群,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迅捷的互动与传播。巨大的信息流使得这种虚拟世界的“话语权”和“干预力”不断增强,推动着舆论的产生机制、内容及其语境等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随着网络自媒体的舆论影响力的增强,它日益受到政府管理者的重视。在这里,要想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治理与监管,需要对网络舆论场域进行深入观察与准确分析。

本书对网络舆论场域的元场域进行梳理,在廓清该场域所处位置和生成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观察所研究场域的客观关系构成和特殊逻辑规则。本书通过分析指出了网络舆论场域的三大元场域,即以执政理念更新、舆论引导观念转变、基层政府公信力式微为现阶段特征的政治场域,以社会转型的加 ⑼络社会的崛起、利益诉求渠道的不畅为现阶段特征的社会场域和以媒介生态的改变和传媒功能的演进为现阶段特征的媒介场域,一并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网络舆论衍生和传播的宏观环境。

三、分析与建构:客观评述政府舆论监管实践与策略

对网络舆论场域构成、运行规则、效应发挥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化和推进对于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规律的认识,能够廓清对于网络舆论的误解,从而帮助党和政府妥善应对网络舆论,为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篇3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08-04

〔Abstract〕How to design the opinion interactive model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mak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more authentic,is the core proble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simulation.The major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opinion process is only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eighb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opinion,neglecting the impulse of individual opinion attitude towards the current comments on the historical moments.Based on carding,analyzing the classical opinion interactive model,considering the time memory problems of individual opinion evolution,combining the convolution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opinion rules of interaction model with time cumulative effect based on HK model,and implementing the algorithm.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show: In a moment of netizen opinion valu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s at the time,its own historical memory will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 words〕rules for the interaction;HK model;convolution accumulation;time memory;modeling and simulation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博、论坛、博客等社交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由于网络言论的匿名性,网民发言时不仅自由随意,而且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许多不满或失望的情绪很容易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进行宣泄,网民从一开始的各抒己见到随意抒发不满或失望的情绪、再到通过互联网进行大肆的宣泄、互相攻击、谩骂等非理性现象十分突出,这些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司法运行的正常秩序,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尤其针对网民意见迁移的内在机理展开研究,建立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意见交互模型,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进行网络舆情的预警预测,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网络空间,成为当前网络舆论研究的热点。

目前,网络舆情演变的交互模型研究主要基于经典的选民模型(Voter Model)、多数统治模型(Majority Rule Model)[1-2]、Sznajd模型[3]、边界信任模型(Deffuant模型、HK模型)及其扩展,讨论了在规则网络和复杂网络两种交互环境下,网民意见的演变过程。例如:涂育松等人[4]改进了一维Sznajd的规则,得出意见演变依赖于初始意见分布和外界噪声强度的结论。王茹等人[5]基于二维[6]的Sznajd舆论模型探讨了不同初始状态中赞成个体密度对舆情演变结果的影响,认为舆情演变到一致反对和一致赞同的状态概率与初始赞成个体密度大小存在一定比例关系。苏俊燕等人进一步地考虑到人际之间的亲疏关系,基于加权网络上的Sznajd模型,研究加权网络的磁化率和权重(表示人际之间的亲疏关系)对舆论演化的影响[7],认为不同邻居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使得个体不容易明确自己态度,权重越大越不利于一致意见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意见值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情况,而是在某个区间上连续的。因此,以研究连续观点著称的有界信任模型[8]――HK模型和Deffuant模型被不断拓展。例如:陈桂茸等人提出了基于影响力和信任阈值、具有双重选择的意见交互模型[9],认为个体影响力和自我坚持度会影响舆论演化结果。杨雷等人[10]基于Deffuant模型,研究个体个性的意见交互规则,认为不同个性个体数量的变化对群体意见演化影响显著。

但是,近年来,对于仿真研究中的意见交互模型,无论是基于元胞[11]、HK、或者Sznajd[12]等基本模型还是修正模型[13]进行的演化仿真研究,个体在进行意见交互时,都仅被动地受到当前周围邻居的影响,而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基于此,本文拟结合信号处理中的卷积理论,引入时间记忆因素,不仅考虑周围邻居的当前意见值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将自身性格特点等纳入考虑范围,以期构建一个更符合现实情况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意见转变的交互模型。

1具有时间记忆效应的意见交互模型的构建

HK模型是一个连续观点动力学模型,其观点的分布可以是[0,1]区间上的任意值,与Sznajd等二元观点和离散观点舆论模型相比,HK模型可以更好的反应个体对某个话题的赞同或反对程度,因此本文选择HK模型作为研究基础。

HK模型个体被动地受到周围邻居的影响,忽略了个体自身特点[14]对意见形成的作用。考虑到记忆对个体意见形成的促进关系,和信号与系统的相互作用表现得极为相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K模型的意见交互卷积模型,将每一次记忆看作一次冲激,与当前个体的意见值卷积,得到受到时间累积影响的意见值,作为此刻个体的意见值。

1.1卷积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

1.1.1卷积的物理意义

卷积的物理意义为信号和系统的相互作用[15]:系统的响应不仅与当前时刻系统的输入有关,也跟之前若干时刻的输入有关。之前若干时刻的输入信号经过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递减,削弱,或其他)对现在时刻系统输出产生影响,计算系统输出时必须考虑现在时刻的信号输入的响应以及之前若干时刻信号输入的响应之“残留”影响的一个叠加效果。

1.1.2卷积的数学表达

2具有时间记忆效应的意见交互仿真

本文采用MATLAB R2014a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在模拟过程中,网络中的个体根据上述模型规则进行意见交互。通过仿真得到未考虑时间记忆效果及考虑了时间记忆效应的意见平均值变化曲线,并对两条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2.1仿真准备

2.1.1交互邻居范围

2.2HK卷积模型仿真

由于信任阈值越小收敛速度越慢,为了更好地观察网络中所有个体的意见值每一个时刻的平均值变化,选择信任阈值较小(ε=0.3)的情况对HK卷积模型进行仿真。

选用2 500个随机个体进行演化。演化200步,使最终系统收敛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从图1可以看到,处于初始分散状态的格子经过逐渐演化,相同颜色的格子聚集到一起,且黑色格子的数量明显减少。

2.2.1未考虑时间记忆效应的情况

根据演变过程,画出意见平均值的变化情况,个体意见平均值保持在0.5左右,仅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极化现象。

使用MATLAB拟合工具箱,对图2的意见平均值变化曲线进行拟合。拟合后的结果如图3所示。

拟合后意见平均值变化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y(t)=0.4857t^0.1238(13)

2.2.2考虑了时间记忆效应的情况

根据1.2.2小结中HK卷积模型,对图3拟合后的意见平均值曲线进行卷积。

从如图4可以看出,卷积后意见平均值的变化整体趋势与卷积之前的意见平均值变化相同。但是卷积后的曲线,收敛的更快,更快地到达一个稳定值。

2.3结果分析

(1)个体经过HK模型的演变规则演化之后,系统中意见相近的个体发生交互,意见值相近但是持不同意见的个体可能会被持其他意见的个体同化。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过意见交流之后,会使自己的意见向周围意见相近的邻居意见靠拢。

(2)时间积累效应能够延缓或加速某时刻的意见形成。如果某个人在当前时刻之前的时刻持有的意见持续为赞成,但是这段时间周围能对他产生影响的人持有的意见都是反对,那么这个人由于时间积累效应会延缓将意见由赞成改变为反对。如果某个人在当前时刻以前的时刻持有的意见持续为赞成,而且这段时间周围能对他产生影响的人持有的意见都是赞成,那么这个人由于时间积累效应将会加速将意见的赞成程度加深。

3结论

意见交互模型是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现阶段研究多数仅考虑外界周围邻居对意见形成的影响,忽略了人类具有的主观性,即很少考虑过去时刻个体的意见态度对现在意见形成的影响。本文将时间记忆因素引入到意见交互模型中,考虑个体意见演变的时间累积问题,利用卷积理论建立基于HK模型的具有时间积累效应的意见交互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实现。得到意见转变不仅受到周围邻居影响,自身历史记忆也将对决策起到一定作用的观点。为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交互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云,丁飞,张振江.舆论形成和演进模型的研究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5):83-88.

[2]Galam S.Contr ar ian Deterministic Effects on Opinion Dynamics:the Hung Elections Scenario[J].Physica A,2004,333:453-460.

[3]Katarzyna Sznajd-Weron,Jozef Sznajd.Opinion evolution in closed community[J].Int.J.Mod.Phys.C,2000,11(6):1157-1165.

[4]涂育松,李晓,邓敏艺,等.一维Sznajd舆论模型相变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8.

[5]王茹,蔡勖.推广小世界网络上的Sznajd舆论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0.

[6]刘慕仁,邓敏艺,孔令江舆论传播的元胞自动机模型(1)[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6):1-4.

[7]苏俊燕,孔令江,刘慕仁,等.加权网络上Sznajd舆论模型研究[J].广西科学,2008,(1):44-46,51.

[8]张伟,何明升,白淑英,等.基于Weisbuch-Deffuant模型的网络舆论演化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7):43-48.

[9]陈桂茸,等.网络舆论演化的高影响力优先有限信任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47(1):155-160.

[10]杨雷,习鹏.决策者个性混合群体观点演化的仿真[J].工业工程,2011,(2):23-27.

[11]王根生,勒中坚.小世界效应的网络舆情演化迁移元胞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12):2523-2528.

[12]潘新.基于复杂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13]P.Chen and S.Redner Majority Rule Dynamics in Finite Dimensions Phys.Rev.E 71(2005)036101.

[14]朱军芳.网络上集体行为的动力学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56-57.

[15]崔彩霞,胡学文,张帆.离散信号卷积的简便运算方法[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8-51.

[16]付会凯.卷积积分运算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5:5.

[17]李泽涛.卷积与相关的比较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5):75-77.

[18]于春龙.网络环境下群体决策的动态演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19]陈月,解焱陆,周照莲,等.基于卷积记忆模型的汉语知觉训练分析[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2013:6.

[20]袁铁柱,王磊.基于记忆模型的两阶段Web服务发现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0,18:250-252.

[21]易非易,任力锋,谢嘉平.学习与记忆模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0(2):105-108.

篇4

一、90后消费者的成长环境

1、物质条件富足

“90后”成长于一个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时代,良好的物质生活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都不是追求或憧憬的目标,而是一种现实的、甚至是习惯性的存在状态。

2、社会氛围开放

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国际交流的广度与频度逐渐增加,开放性、交互性的社会环境渐渐成型,人们的思想空间日益宽松,思想内容渐趋活跃,社会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特点。由于社会的自由开放而产生的离婚率增加等问题也是“90后”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3、网络盛行

网络的资源对“90后”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具备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时,网络在中国社会中已经普及,这使得他们身上的“网络色彩”非常明显,对网络的依赖甚至达到了“没有网络的生活无法想象”的程度。网络生活的接受方式和表达特点充分渗透进“90后”的言行中,海量信息的存在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也面临更多的诱惑

4、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生活里成长

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五点:一是以自我为核心,千方百计追求满足自我需要,不顾后果;二是崇物主义,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三是享乐主义,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四是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的商品被当做象征意义的符号,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五是社会普遍的消费思潮,“节约,节俭,节制”的观念被忽视。

二、90后消费者消费特点

1、追逐消费时尚。他们对消费时尚是敏感的。今天在社会流行一种打扮,一款手机,一台电脑,很快就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它们的影子,而且很快就会流行于校园。

2、消费攀比。不少大学生购买名牌的动机是“其他同学有,我也要有”。而且认为,“名牌可以显现自己,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因此,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

3、品牌符号消费。一些90后大学生已经将当下的消费演变成了虚拟化的品牌符号消费,对于自己要消费的商品必须具有显著的品牌符号,他们能将国内与国际的品牌符号详细区分。

4、网络消费比例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网上消费,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消费行为。网络中的时尚、前卫和新鲜的事物时时能吸引我们90后大学生的眼球,网络上的快速消费及其他的种种方便,都使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日趋网络化,他们每天会在网上拍下一些商品,这也让物流和快递服务成为校园里的一种必需。

5、合理消费是主流。尽管存在非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但是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多数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大部分大学生认可勤俭节约消费观,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非理性消费的现象。

6、享受型消费比重大。从消费结构上看,“90后”大学生在支付正常的生活开支和学习资料费用之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逐渐增多。

7、缺少规划。“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经济上依靠父母,上大学多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生活上自理与自控能力才开始在摸索中形成,多数大学生还没有理财的观念,在消费行为中很难做到理性消费,乱花钱或盲目消费比较严重,缺乏消费规划,很多大学生属于“月光族”。

8、人情消费增多。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频次增多,而且逐渐染上了成人化的色彩,人情消费支出在“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逐渐增加。同学过生日、评奖学金等等,都成了大学生人情消费中的名目。恋爱消费更是恋爱男生的重要支出项目。

9、淡化了“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多因素影响,使大学生淡化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并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

10、消费结构多样化。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当代大学生奠定了多样化消费的基础,使大学生消费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11、消费两极化。大学生消费差距拉大,呈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有的学生超高消费,豪华奢侈,但也有一些学生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四处奔波,勤工俭学,甚至依靠贷款来维持学业。进而出现了消费的“贫富两极分化”,贫富学生的消费差距也越来越大。

12、维权意识明显。当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虽然他们的消费有时候很盲目,缺少明确的消费计划,但是90后普遍表现出了很高的维权意识,一旦购买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他们基本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权。

三、定向营销策略

对于90后这一群体的营销策略有很多,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1、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当今世界网络十分发达,对于90后这一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可以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种多媒体在各种地方随时上网。这也就意味着网络购物必将成为90后这一群体所偏爱的消费模式。作为企业,必须能够适应90后的消费模式,并根据他们的消费模式制定特殊的营销策略,针对90后偏爱网购这一特点,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渠道宣传其产品或者服务。

2、体验式营销。90后选择产品或者服务的准则不是“好”或者“不好”这一理性认知,而是“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性态度。为了让90后消费者能够产生“喜欢”这一感性态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体验”。体验可以分为功能的体验和品牌理念的娱乐体验。功能体验:通过对产品的试用体验使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有更加真实的感受和认知。品牌理念的娱乐体验:企业可以将其品牌理念融入到娱乐节目之中,让消费者在娱乐中体验品牌理念。比如加多宝赞助中国好声音。

3、重视产品品牌的创建。90后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把当下的消费演变成了虚拟化的品牌符号消费,对于自己要消费的商品必须具有显著的品牌符号。90后这一消费特点也为企业提供了营销方向,同时也为企业提出了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品牌的形成并非是短时间所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不能只看重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这些短期指标,要将眼光放在品牌的建设与经营上面。只有当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才能是企业长时间的存活下去。

4、将产品打造成一种时尚。90后对于时尚十分敏感,而且更加喜欢追求时尚。当一种产品或者服务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就会有大批的追随者争相购买。

5、注重产品的享受功能,而非实用功能。90后的消费中明显存在很大的享受成分,他们已经开始从关注产品的基本使用属性向关注产品或者服务的享乐属性转变。商家便可利用90后消费者这一特点进行营销,以宣传产品或者服务的享乐功能为主,实用功能为辅。

6、稀缺营销。对于崇尚自我个性、追求时尚、追求与众不同的90后来说,得到一种稀缺产品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吸引。为了营造这种稀缺“气氛”。企业可以用限量的方法。例如推出一款限量版的球鞋或者衣服等。

参考文献:

[1]秦小冬,张丹鹤.“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12年1月刊,总第326期.

[2]王为其.“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教育引导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5月,第33卷第2期.

[3]邓然,尹启华,邹唐喜,田泽霞.“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

[4]阚妮妮.“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

[5]阳翼,关昱.“80后”与“90后”消费者行为的比较研究[J].营销传播论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