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5:24: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外博士毕业论文

篇1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篇2

论文是学术论文的简称.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二,论文的功用

1,可以记录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

3,促进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外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相当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等,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要讲授二,三十课时.

日本长冈技术科技大学校长川上正光在《科学与创造》一书中说:"大学的最大使命是创造出学问,技术,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说,论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论文的分类

按功能分:研究论文 考核论文

考核论文:课程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考核论文:

⑴ 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三开始(有专业选修课程之后)

⑵ 毕业论文: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

⑶ 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提交的学术论文,一般分三级,一般同毕业论文合二为一.

学位论文

(1)学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新见解,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4-5万字)

(3)博士学位论文 :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研能力. (10万字 )

四,论文的特点

⑴ 独创性:学术论文不同于教科书,甚至不同于某些学术专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常规性的知识讲解).

⑵ 科学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事物,事件真实客观,不带个人偏见,不主观臆断,以最充分,确实有力的加论据作为立论依据,论证严谨而充分,富有逻辑效果,深层的专业理论知识.

⑶ 创新性:

① 对研究对象经过周密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别人过去没发现过或没分析过的问题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6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sup>[1]</sup>。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sup>[2]</sup>。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是1920年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Ed.D.)[1]5,此后,Ed.D.教育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1947年,美国有31所大学建立了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点。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已经有92所大学授予一种或者两种教育博士学位,到1983年,这个数据增至167所。1995年,在美国127个教育管理博士点中,有61个只授Ed.D.学位,有43个既授予Ed.D.,又授予教育学科的哲学博士学位(theDoctorofPhilosophyinEducationDegree,Ph.D.)。到2005年,美国已经有250所高等教育机构授予教育领域的博士学位[2]26,其中至少有180所以上的机构授予Ed.D.学位[3]97。200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研究综合型大学、研究密集型大学和一类硕士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别有74%、80%和81%的机构授予Ed.D.学位(见表1)。可见,美国多数高校同时授予Ph.D.和Ed.D.学位.,并且后者要多于前者。例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9个系中,有48个方向授予Ed.D.学位,而单纯授予Ph.D.学位的只有24个[3]98。总之,美国的教育领域已形成了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并重的局面。澳大利亚于1990年开始实施专业博士(包括Ed.D.)教育。1996年,有29所大学参与其中,共实施了48个专业博士教育项目。到了2000年,专业博士教育项目的总数增加到100个,2001年又增加到131个,其年增长速度为25%。澳大利亚专业博士教育项目所涵盖的学科专业为教育、商务、法律、心理学、健康科学、人文学科、设计和建筑等专业[4]173-174。从其Ed.D.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1996年,在全国38所大学中,有一半开展了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可见,澳大利亚的Ed.D.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英国的Ed.D.教育发展速度也很快。1992年,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博士在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诞生[5]。Ed.D.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学生的欢迎。1992~1994年,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注册的Ed.D.学生就有100多人[6]。截至1995年,英国已经有7所大学开始了Ed.D.培养计划。到1998年,英国已有24所大学开展了29个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远远多于其他学科。2005年,英国Ed.D.项目数量发展到了40多个,成为英国博士生教育中发展最快的领域[7]。因此,在英国,Ed.D.教育已经成为博士学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Ed.D.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社会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上述各国的Ed.D.项目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其社会声誉和影响也在逐步扩大。Ed.D.项目既很好地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劳动力市场、大学理念变革等多种需求,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澳大利亚,爱迪考文大学(EdithCowanUniversity)于2000年进行了一项关于Ed.D.教育需求的调查,在被调查的17人中,有8人愿意参加Ed.D.项目的学习[8]。Ed.D.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有三:其一,对Ph.D.的不满。很多人对教育哲学博士培养的方向和质量表示忧虑,希望对博士生学习与研究的特点、意义等给予重新界定。第二,Ed.D.培养计划无论在培养方向、方案设计、过程与评估等方面都与Ph.D.培养有着一定的差异。第三,灵活的学制与在职学习的方式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高层次专业进修的良好途径。第四,Ed.D.适应了学生专业发展和晋职的需要。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州对教育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的要求逐步提高,一些拥有Ed.D.学位的人才在竞争这些职位时更具有优势,因此,当前美国很多高级教育管理和中小学校长职务都是由拥有Ed.D.学位的人来担任的。而在美国大学校长当中,也有一部分人拥有Ed.D.学位。根据2001年对美国2594名大学校长的调查,有43.2%的美国大学校长所学专业为教育,在两年制学院,该比例甚至高达73%,有20.8%的校长拥有Ed.D.学位。[9]总体来看,Ed.D.教育已经从小到大、从一国到多国逐步发展起来,其规模不断得到扩大,社会和市场对Ed.D.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Ed.D.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学位,它改变了原来以学术性为主的单一博士学位体系,使得教育专业博士与哲学博士两种博士学位彼此共存,相得益彰,共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教育博士人才服务。

二、国外Ed.D.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趋势

国外Ed.D.教育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无论是从上述各国的Ed.D.教育实践情况,还是从人们的激烈争议中,都可以窥见Ed.D.教育目前还不够成熟,一个核心问题是它与Ph.D.教育的趋同性问题。对此,各国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对Ed.D.教育加以完善。

1.Ed.D.教育的培养目标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尽管上述国家都为Ed.D.教育制定了不同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Ed.D.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最终导致了它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相像的结果。从理论上看,美、澳、英等国在实施Ed.D.项目时,都对其目标进行了规定。它们都强调了这样一点,即通过博士水平的专业训练,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researchingprofessionals),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专业能力,达成对教育专业特性的理解,养成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教育领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简言之,Ed.D.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在于为实践领域造就高层次的、具有实践研究和实践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育专业工作者,“实践性”是其主要价值取向。而Ph.D.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研究人员”(professionalresearchers),其宗旨在于为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输送具有从事原创性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学术性”是它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是,在实践领域,Ed.D.教育的培养目标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却逐步趋同,Ed.D.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偏离“实践性”的定位,而滑向追求“学术性”的误区。在美国,这种情形特别明显。美国卡内基博士教育改革计划(CarnegieInitiativeontheDoctorate,CID)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许多仅仅授予Ed.D.学位的大学在其培养过程中,把“纯学术”研究提高到与应用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一些兼授Ph.D.和Ed.D.两种博士学位的大学里,只有72%的大学认为应用研究对于Ed.D.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有28%的大学认为应用研究对于Ed.D.学生来说并不重要[1]5。对此,考帕兰德(Copland)指出,“在美国,人们对Ed.D.的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Ed.D.确实没有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与教育实践领域的‘真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10]。路斯•鲁曼(RuthNeumann)也指出,“在英国,教育、心理、医学、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业博士学位日益失去自己的特色而与Ph.D.趋同,这将会对Ed.D.的市场产生莫大影响。”[4]174归纳起来,导致Ed.D.教育培养目标偏离的原因有这样两个方面:其一,Ed.D.教育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身既存在着差别又有所重叠,这种重叠性是两者在实践过程中趋同的诱因之一;其二,很多国家习惯运用“学术金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博士教育,这使得Ed.D.教育在实践中不得不迎合这种标准。一些学者由此认为,Ed.D.教育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趋同的结果实际上是人们的“学术性价值观”与“职业性价值观”冲突与斗争的结果。针对Ed.D.教育培养目标偏离的问题,美国发起了一场要不要将两种博士学位加以区别的论争。第尔(Dill)和毛瑞森(Morrison)等人认为,应当将两种博士学位加以严格区别,即Ph.D.应当定位于“纯学术”研究,而Ed.D.则应该定位于“应用研究”。另外一些人则反对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划清界限,认为模糊Ed.D.与Ph.D.之间的界限反而会有利于教育博士学位系统的整体发展[11]。但总体来看,前者占据优势,即要求对Ed.D.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界定,强调Ed.D.要面向实践,以将它与Ph.D.区别开来。美国的卡内基博士教育改革计划(CID)针对Ed.D.培养目标的偏离现象,强烈呼吁为教育实践领域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博士学位———“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PracticeDoctorate,P.P.D.)[2]29。尽管这种设想尚未被真正付诸于实践,但它至少反映出了美国Ed.D.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

2.Ed.D.教育的入学标准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从当前美、澳、英等国的做法来看,Ed.D.教育的招生主要看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工作经验,但这并不是唯一依据,不少大学对招生对象的学术水平也提出了类似于对Ph.D.招生对象的要求。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在安德森(Anderson)、麦菲(Mur-phy)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指出,“从招生的角度来看,Ed.D.与Ph.D.的差异是微小的,申请项目时所要求的经历(课程)和业绩(学术论文)是极其相似的”[2]27,这种入学标准方面的趋同性实际上违背了Ed.D.教育的本来旨趣。对此,一些学者要求Ed.D.教育在确定招生标准时,要充分从自己的特色出发,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实践研究意识与能力在入学审查中的地位,适当放宽对学生的学术背景和学业成绩的要求。

3.Ed.D.教育的培养模式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Ed.D.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存在着“学院化”的倾向。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在实施Ed.D.教育时,基本上都选择“以大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由于大学具有学术研究的优势和偏好,Ed.D.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为教学而教学,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同时,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Ed.D.的导师与教学人员基本上是依靠Ph.D.教育的教学队伍,缺少专职的导师队伍和教学队伍,并由此衍生出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大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人都受过了Ph.D.的教育,在价值观念上,他们信奉学术,而不屑于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在教学、指导方法与论文要求上,他们也习惯以对待Ph.D.学生的方式来从事Ed.D.教育。正如舒尔曼等人所指出的那样,“以大学为背景而设立的博士学位在本质上和程序上都必然以学术为根基。”[2]27总之,在“学院化”培养模式下,Ed.D.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导师队伍、学位论文要求都很难保证自己的特色,而趋同于Ph.D.教育。其结果导致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证书不同以外,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毫无特色可言。为此,一些研究者发出倡议,应该借鉴其他学科或专业(如企业管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来实施Ed.D.教育。具体地说,在开展Ed.D.教育时,应该给教育领域(包括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等)的一线专家或行业协会以设计、实施和评价Ed.D.教育的话语权,并且确保在Ed.D.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实现多主体之间的有机合作。

4.Ed.D.教育的课程学习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从上述各国Ed.D.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们大都实行模块化(Module)的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模块(如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或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等)、教育前沿与实践性问题研讨模块(有些大学的Ed.D.教育项目将此模块合并在核心课程模块之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有些Ed.D.教育项目将此模块合并在选修课程模块)。从表面上看,这些模块课程似乎已经突出了Ed.D.教育的特点,但从各国Ed.D.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Ed.D.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习仍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存在着学术色彩过于浓厚而与Ph.D.课程趋同的问题。莱梧(Levine)曾批评说,“教育实践领域的变革日益频繁,但美国的Ed.D.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开设的课程与教育领导者的现实需要并不相关……,人们正在担心Ed.D.教育是否能够继续承担起造就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教育领导者队伍的重任。”[12]目前,更多的学者已经指出,Ed.D.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习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没有关注行业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的需要。

5.Ed.D.的论文及评价标准与Ph.D.趋同的问题

在实施Ed.D.项目过程中,各国普遍把毕业论文看成是授予学位的硬性要求。尽管Ed.D.的学位论文在字数要求上比Ph.D.少,但其论文的框架结构、学术水准、评审与答辩程序等基本上参照了Ph.D.的标准。因此,出现的突出问题是,Ed.D.的论文过于学术化而与Ph.D.的论文风格雷同。Ed.D.论文在选题上没有充分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很多Ed.D.论文的研究方法也与Ph.D.论文的研究方法趋同。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些质疑。其一,论文是否就是Ed.D.项目的妥帖的最高要求?其二,Ed.D.学生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人们在对Ed.D.与Ph.D.毕业论文雷同表达不满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些变革措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开始取消传统的Ed.D.学位论文,但此举招致了一些学者的反对。反对派认为,取消毕业论文实际上就意味着降低了Ed.D.的质量标准和“含金量”,并批评它是大学迎合学生的庸俗化教育行为。在反对派看来,与Ph.D.一样,专业博士学位也属于研究型学位,“研究”也是专业博士学位(包括Ed.D.)的规定性特征,只不过对于Ed.D.来说,其研究的核心特征应当表现为“专业性”而非纯粹的学术性;其研究的独创性要求体现在“专业独创性”上,而不是体现在Ph.D.所追求的“学术独创性”上。因此,Ed.D.和Ph.D.的研究只在特色方面存在不同,而不应当有水平高低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Ed.D.学生也需要撰写符合严格标准的毕业论文,以便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

三、对我国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教育已经逐步拉开了序幕。上述美、澳、英等国家在实施Ed.D.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对我们颇有参考价值。我们不仅应当充分估计我国在实施Ed.D.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应当从多方面采取预防性措施,尽量将问题提前化解。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明确Ed.D.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确保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培养目标无论对于哪一种学位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该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要素。对于Ed.D.教育来说,其产生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专业实践的强烈需要,因此,专业性(professionalaity)、应用研究性、实践性应当成为制定Ed.D.教育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也应当成为Ed.D.区别于Ph.D.的基本依据。为此,我们认为,在确立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目标时应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要强调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其次,要强调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产出与教育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三是要重视对博士生在职专业发展的促进。当然,仅仅从理论上对Ed.D.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规定还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要在Ed.D.教育的各个培养环节及其实践中加以落实。从国外的问题来看,由于种种原因,Ed.D.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发生了偏离现象,导致了Ed.D.教育与Ph.D.教育的趋同性。为了纠正这种现象,美国很多大学提出要强化Ed.D.教育的实践性,这体现在对Ed.D.教育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导师遴选、学习方式等多个环节的改革上,但最为明显的是体现在对Ed.D.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革新上,这一点下文还会谈到。

2.确立科学的Ed.D.教育的入学标准

综合考察上述各国的Ed.D.教育入学标准可以发现,它主要包含了这样几个要素:其一,学位和学术背景;其二,工作经历与经验;其三,个人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我们认为,我国有必要对教育专业博士申请者提出一些具体的入学要求,如:①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已经工作5年以上,可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但必须出示相应的学术水平证明(如2篇左右的学术论文或省部级的科研成果获奖);②已经有3~4年以上教育领域的工作经历;③对教育实践领域的问题持有兴趣;等等。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了杜绝人情、权力等因素的干扰,确保Ed.D.学生入学的公正性,参照教育硕士招生方式进行Ed.D.入学联考也是值得考虑的措施。联考合格后,必须通过资格审查和面试,对申请者的专业发展需要、研究意识与能力等进行严格的、严肃的综合考察,以便于决定是否录取。

3.选择特色化的Ed.D.课程和学习方式

基于“研究型的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我国Ed.D.的课程模块应该包括:①研究方法课程。美、澳、英等国的Ed.D.课程基本上都包含了这类课程,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和研讨相结合,国外的考核办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该类课程后,提交5000字左右的论文或做一个应用性的研究设计(Project)。北京大学在Ed.D.教育探索中,也设置了这类课程,并进一步把Ed.D.的研究方法课程分为“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概论”和“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两个部分,其主旨在于更好地为学生的研究打基础。②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大约7~8门的教育理论课程,比如教育管理专业的Ed.D.教育可开设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前沿问题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来进行,但也要尽量避免过于学术化。该类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合格的作业后,即记入学分。③实务课程。这类课程应该直接针对实践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可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除了这三个课程模块,是否需要增设外语、政治“公共素养课”值得探讨。

4.突出Ed.D.学生论文的实践性和特色性

篇5

1.学位论文大量抄袭,研究方法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设计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个综合表现。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其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过于简单,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内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标准过于宽松,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量抄袭原著文献,将教科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文章和已毕业学生的论文等资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采用文献综述和总结性评述类的约占51.2%,通过课题设计,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很少。由于本科阶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足,使体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投稿论文选题不当、写作格式不规范。投稿论文是研究者将科学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一种形式。与学位论文相比,其审查通过的标准和条件会更加严谨、更具科学性。在投稿论文中因存在选题不当、题目大而空及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体育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录用率低至10%,体育类核心刊的录用率更低仅为5%左右。而且,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甚至体育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中也存在应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类似缺陷和不足。

3.申报的科学研究课题缺乏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目前,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种类及数量不少,但由于课题申请者所掌握的国外文献不足、信息交流少、学术视野窄、不了解各学科前沿动态、选题仓促及科学研究方法不当等原因,有不少选题重复、内容缺少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实践价值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质量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一个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汪元榜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满意度均达到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还不到34%。本科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5.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开设的时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22所综合性大学的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除几所学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者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科研方法课。而且教材内容严重老化,主要罗列各项内容的一般操作方法,还达不到技术的层面,可参考的专著和书籍也少。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专著,体育专业研究生及体育科学研究者必读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书,自1985年以来已第4版,而国内还未见该著及相关内容的翻译与报道。以致对国外前沿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充分,体育科学研究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实践性教学过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评价学生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课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时数等具体内容,对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系统整合,可使实践性教学成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1.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尚无实践课程时数,在课堂讲解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课外作业来编排。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学时内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单独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外4周时间,将全部内容系统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形成实践性教学模式。

2.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模型。实践性教学过程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至参加论文报告结束。其具体过程可包括学生寻找问题、设定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及写出论文等内容。同时,全班同学也参与每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互动平台。另外,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给予认真、切实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不仅包含科学研究的因素,而且写出的论文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3.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写作论文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有效衔接和使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论文写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而且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阅读论文、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和报告论文。另外,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的教师也认为,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体育教育专业2年级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目前,许多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还不高,对体育领域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为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次,还不能升华或转换为具体技能。因此,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独立单元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单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衔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和程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链接,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透彻,明确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能力。

2.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尚无蒙古文教材,采用汉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对汉语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语言这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蒙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学会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汉语文献。因此,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计算机蒙古文软件普及率不高,撰写蒙古文论文存在文字输入及编辑等困难,学校图书馆应免费提供计算机蒙古文文字处理软件等相关操作平台。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体育相关领域蒙古文论文及参考文献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学生检索文献还需要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费事、费力,又不全面、不系统,为论文的写作带来不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收集蒙古文文献,还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在CNKI等学术网站检索论文的方法。对此,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

篇6

[作者简介]李强(1973- ),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重点项目“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0825)、2009年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编号:200904)、2010年重庆文理学院特色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54-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既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创新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具体实践过程,是专业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阶段①。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受到较多的质疑,甚至有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②。但是,这种观念与我国人才培养的规划和要求存在显著的矛盾。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不仅是大学教学的最终环节,还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这一特质决定了该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现状,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培养体系,不仅涉及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认识,而且还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课程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说,毕业论文可分为选题、实验、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四个阶段,具体包括文献查阅、开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这其中就检验考查了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如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资料收集整理、论文写作、答辩技巧等。虽然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质是对本科教育质量的考核和评价,但是并不意味着本科毕业论文能够独立承担系统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实际上本科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是必要的④。因此,应跳出现有本科毕业论文的阶段局限,将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开设有助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如文献检索、调查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等;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强化论文写作实训环节教学,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从而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环境与思维保障。

二、运行体系的构建

1.建立学术导师制。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了选课导师制,着重于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学习计划⑤,但是未涉及学生的专业学术指导。在毕业论文培养体系构建上,可以借鉴研究生导师制,融合选课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全程导师制的优点,建立本科学术导师制。首先,学院根据教师的职称、科研经历、项目和论文的状况,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其次,每年定期安排指导教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以便于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指导教师。最后,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了解本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后,根据自愿和调配相结合的原则,于大一下学期组织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大一阶段,指导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阅读书籍,见习创新实践活动,做好人生规划,并结合学年论文的撰写,熟悉文献查阅。大二阶段,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参与教师或学生创新实践课题,进一步熟悉研究方向,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撰写,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研究内容,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课题。大三阶段,完成教师创新实践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或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结合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撰写,完成毕业论文综述部分或研究论文的撰写,参与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大四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2.构建梯级培养机制。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没有硕士学位点,教师没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但是,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中的助教理念,形成以指导教师为龙头,高年级学生为骨干,低年级学生为辅助的团队,采用以老带新方式,实行梯级培养,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导师的科研工作中,经过系统、长期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科研态度与精神,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3.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本科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毕业论文,需要一定时间适应,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有利于发挥指导教师的导向作用。首先,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例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氛围。其次,利用现代通信和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指导方式外,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和QQ等通信工具进行交流。目前,部分学校也开始尝试建立多媒体联系平台,以进一步克服师生见面机会少的困局。

4.建立科技创新竞赛制度。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热情,营造创新实践氛围,首先,需要建立校级论文(设计)创新竞赛制度,每年组织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实践程序和方法,及早打好论文基础,早定研究方向,减轻对论文的畏惧心理,防止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其次,通过校级竞赛活动,为更高层次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提供人才和项目储备,以利于学生的分层培养。

三、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1.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是一项系统教学工作,必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责任,理顺关系,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要建立选题限制制度、毕业论文抽查外审制度、匿名答辩和回避答辩制度,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本科毕业论文复检制度。

2.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改革考核方式。相对于老牌院校的精英教育来说,新建本科院校更趋向于大众教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应固守一定的模式,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唯一手段。实际上,虽然经过科研团队培训的学生能力均会有所提升,但是多数学生并不适于从事高水平的科研,特别是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因此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意愿调整培养目标,适当提高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撰写要求,强化这部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将高水平的文献综述作为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另一手段。此外,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市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的学生也无须撰写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分流部分学生,减轻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压力,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需要的学生,也可激励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科研、升学和就业,力争在大学四年及时完成学业,获得更多的升学或就业机会。

3.完善毕业论文质量跟踪机制。毕业论文程序性很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毕业论文质量跟踪机制,在各环节过程实行有效监控,从指导教师资格认定―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过程监控―评分标准确定―结果评价―总结分析等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⑦。具体实施包含自检和抽检两种方式。自检为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检查和教研室对本系学生毕业论文情况的检查了解,抽检可以由学校、学院组织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构成员分阶段进行检查等。全程跟踪管理应由学院主抓,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切合专业实际的毕业论文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并进行科学分工、跟踪管理。

4.构建奖惩制度。为激励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毕业论文,应制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同时,建立导师考核制度。考核以导师自评、学生评议、学院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综合学生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术论文完成质量、科技竞赛获奖情况,以及毕业前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标准,考核导师的指导成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和津贴发放依据,与其岗位绩效挂钩,形成奖惩制度,促进教师加强过程管理。

四、条件保障体系的构建

1.时间保障。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不仅存在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复试冲突的问题,也存在毕业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不愿接收的问题。结合前述的毕业论文梯级培养机制和考核方式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从第八学期调到第七学期,并可以适当缩短后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使学生能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和实习,保证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质量。

2.师资保障。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指导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也面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能型”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教师国内国外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特别是应用型学科专业,应采用重点引进、专业教师顶岗工作、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办法大力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且需要建立“双能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3.实验条件保障。毕业论文所需经费的投入,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必备条件。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应切实重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毕业论文所需的基本实验设备,以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寻求国家、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探索院院(科研院所)、院企、院地联合共建模式,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如中央和地方共建、各类发展援助项目等)和资源,完善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此外,学校也可联合学院、教师,采用经费配比的方式,引导学院、教师将科研运行或配套经费用于实验条件的改善,共同参与科研实践平台建设。

[注释]

①韩润林,张龙龙.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化工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3):133.

②④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2(4):85,85.

③张庆华.当前我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背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8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71-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与其他专业相比,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具有如下特点:①工作量大。该专业的学生通常选题为陶瓷粉体、混凝土、纳米材料等方向,而上述材料的制备需要进行系统的实验方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在制得产物后,需要借助分析仪器进一步对材料的物相、形貌等进行一系列的表征,方能确认实验产物。有时还需继续研究产物的性能;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虽然依据已有文献,可大致推断出生成产物,但在实验时往往采用新的方法或者对原有的工艺进行改进,因此实验过程是全新的,只有通过分析仪器的检测方能最终确定实验产物的实际组成及形貌,故而经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尽相同的情形,需要补做实验或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完全依赖实验结果而成文的,实验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在选题后如何开展毕业论文的实验、制得产物后如何进一步对其进行检测与表征、获得实验数据后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指导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和指导的内容。本文从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三个方面:毕业论文实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分别作以介绍,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论文撰写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毕业论文实验

由于选题决定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方向和内容,在进行选题时,需要指导教师提供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让学生下载相关文献阅读,在短时间内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依据自身的水平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有的课题在设计之初就是探索性的实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如果是一个前沿性的课题,可参考的文献比较少,学生觉得开展实验有困难,则对其完成论文将是一项不小的考验和挑战。因此,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确立一个合适选题[2]。在对课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课题的意义与价值,熟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详细掌握本课题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或者本制备方法制备过哪些材料。通过前期调研,制定符合学生和实验室情况的实验方案,并严格按照进度计划开展实验。在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实验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实验的日期、试剂及用量、使用仪器条件、实验过程、反应现象、产率等数据,以备实验结果出现问题或需要重复结果时有依据可查。应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比如使用易挥发、腐蚀性强、有毒物质必须带防护手套,并在通风橱内进行,中途不许离岗等等。只有在规范的操作下,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例如,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通常应该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3次,而有个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只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各洗一次,当制备完样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发现反应原料残余的离子没有洗净,影响了产物的纯度,导致该学生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来补做实验,重新检测。不仅耽误了实验进度,浪费了实验试剂,同时也增加了检测费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态度不够认真,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另一方面也督促指导教师,需要随时把握学生实验进度,在关键的操作环节予以指导和点拨,这样才能保证前期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按照设定的计划完成。

二、数据分析

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来说,通常需要借助于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检测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其中,前三种检测手段的数据通常是以“.CSV”格式提供的,需要使用Origin软件绘图;后两种检测手段的数据通常是以照片形式提供的,但有时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照片不够清晰等,需要掌握photoshop软件的相关应用。在性能检测后,大部分实验数据都是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在毕业论文中的,需要教会学生使用相应的操作软件。下面分别对各软件涉及数据处理的使用要点作以简单介绍。

1.Origin使用要点。Origin的使用教程有很多,可让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强调图片格式的问题,例如做出的图片如何插入文档等。在Origin绘图后,通常会出现一个只有左侧坐标轴和下部坐标轴的图形,坐标轴刻度向轴外。大多数学生在将图插入文档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注意到图形没有四周的边框和刻度问题,直接将图片粘贴到文档里,导致图形格式不够规范。因此,需要在Origin中将坐标轴设置好。

2.HighScore使用要点。在X-射线衍射检测后,指导教师可让学生使用Origin绘出产物的谱图,并与参考文献中理论产物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无杂峰出现,且衍射峰出峰位置、相对强度与参考文献均一致可直接认定产物;如果是未知产物,只知道物质中所含的元素,通常使用“HighScore”软件进行物相匹配,获得产物的晶相结构。在出现的一系列与产物衍射峰相匹配的卡片中,选择与理论产物最为接近的即可。若为混合物,则应逐个点击出现的卡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衍射峰的归属。

3.Photoshop使用要点。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测样品后,当噪点较多或者是对焦不准确使照片不够清晰,对比度较差时,可使用Photoshop对照片进行简单处理。首先,打开图片后,选择工具栏上的“滤镜”―“杂色”―“蒙尘与划痕”(一般选默认值即可)―“好”;其次,选择工具栏上的“图像”―“调整”―“曲线”―按住曲线中间黑点进行调节,至满意为止―“好”。此外,还可用Photoshop将图片加上标尺等。

三、论文撰写

1.绪论。绪论部分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应查找最新的、与课题紧密相关的中文及外文文献,包括专著、资料等,查阅的资料要有学术性、前沿性、理论性。直接查阅的文献不应少于10篇,在撰写绪论部分时要紧扣论文题目,注意行文逻辑顺序,通常按如下层次撰写:①引言:介绍研究内容及其作用(意义)有何价值及应用;②国内外研究进展:该项工作(或者该项方法等)目前在国内、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不足或在哪些地方尚需改进;③本课题阐述:介绍该项工作目前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应用,或该方法目前已应用在哪些材料制备中;④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2.材料与方法。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通常可将材料与方法单列一章,详细介绍本实验使用的试剂、仪器及样品制备及检测方法。若论文研究内容较多,在制备不同条件下样品时,使用的仪器与试剂有较大变化,需要各列成章,则“材料与方法”内容可放入各章中分别介绍即可。

3.结果与讨论。此部分为整个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不仅是对前期实验结果的一个汇总,更能够体现本科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考察不同条件下样品的性能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条件,并将绘制好的图片放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4.结论。结论部分往往是提纲挈领的,是对整个实验结果讨论后的升华与凝练。结论部分反映出学生的论文工作是否有意义,对其他实验是否有借鉴作用。

5.摘要。论文的摘要是整个论文画龙点睛的部分,需要重点介绍:课题的意义、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通常摘要部分应该在完成前面几部分内容后最后撰写。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力争做到“三符”:符合格式规范、符合认知顺序、符合严谨行文。

四、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实验记录不清。在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把实验数据记录得很好,但是随着实验的开展,由于忙于实验操作,往往就遗漏了数据的记录,导致数据记录不详尽。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反复向学生强调做好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检查。

2.格式不够规范。格式规范的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准确反映论文的真实数据,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角标不规范、标题格式不正确、参考文献引用混乱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检查每一处错误。

3.理论深度不足。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实验的操作后,大部分本科生没有将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在数据分析时,需要教师加大力度指导,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课题意义和价值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用心指导。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广大论文指导教师都应重视这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集思广益,从而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感谢冯·诺依曼先生。是他整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才使得我们这些后人鸟枪换炮,由“剪刀加糨糊”的“学术土匪”晋级为“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计算机,将我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救了出来,我们无须再在图书馆里东寻西觅,只要一敲键盘,我们就能方便快捷地搞定所需的一切。计算机,是我们写论文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写论文的大功臣。因此,他是我所应感谢的第一人。

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他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富详实的论文、资料。可以说,比尔·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数以千万计中国大学生的毕业。

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他们的搜索功能强大、快捷又免费。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文的同学,没有一位不曾借助过它们。那些日子,我们启动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一定是它们中的一个。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外文的。正是靠着这些“论文材料”,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的“百衲衣”论文。更感谢Google公司增设了翻译功能,它的翻译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功能强大,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我们的外文文献,全赖于此。

感谢那些免费的站。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一种“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站,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变收费为免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感谢我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他告诉我如何搜集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地教诲。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是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么?看了——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他们是如此伟大而平易近人。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努力奋斗共进共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你帮我找我帮你找,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以免出现论文撞车事件。我们是如此的团结友爱,从未出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不抄大傻冒!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那抄公的羞耻感也便见了上帝,而我的论文也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

篇9

把握尺度合理借鉴

东拼西凑、移花接木、注水凑字、中英直译,甚至找、在网上买论文都是很危险的,就算文字通过了,答辩时一问三不知也会露出马脚。

注意,要体现独创性和研究性,如果引用他人观点,最好在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表现出思考过程和结果。借用自他人的结论要有文献标注,这属于引用,不然超过一定的字数就是抄袭。通过网络平台自查,正式提交前,先给老师过目,是否有抄袭嫌疑。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从根源上去着手。第二届“超级编辑记者大挑战”活动的优胜者张之今年大四,下面看看他是如何认认真真烹制这道论文大餐的。

图书馆里宝藏不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料,光靠“闭门造车”是没法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如何找到合适的原料呢?

图书馆和资料阅览室是最好的地方。很多有价值的书目和期刊,不仅可以提供素材,而且还能够启发我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每个学校都订购了很多网络学术数据库,我们可以方便地搜索到大部分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资源。使用这些数据库往往不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点击“IP登录”即可。

使用范围比较广的是“中国知网”(/index.htm,见图1),登录后可以看到一个搜索界面,页面下方可以选择数据库,比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由于各个学校订购的数量不同会略有差异。键入搜索词之后,可以选择关键词出现的位置,比如关键词、摘要、题目、作者等,搜索结果出来之后可以点击查看摘要,还可以下载PDF文件查看全文。

每个学校的图书馆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订购一些学科数据库,非常宝贵,要充分利用。

(1)

搜索引擎的特殊地盘

大家都会想到用“百度”和“Google”,但搜索结果价值一般,而且大量重复,怎么办?

可以用“Google学术搜索”来检索,尤其是外文著作。如果对于搜索有进一步的要求,可以点击“学术高级搜索”(见图2),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指定关键词,还可以选择关键词所在的位置、作者、出版物和刊登的日期。

网络上的学术资料很多并不是以网页形式出现的,而是以PDF或者Word文件的形式存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百度文档搜索”(,见图3)。

(2)

(3)

专业机构、政府机构的网站也是一个好去处。比如要查询相关经济指标的数据,可以去国家统计局、银监会等网站查询。查询各个行业数据可以去相应的行业协会网站。百科类知识库也是写论文的必要参考。为了让论文尽量专业,专业用语的定义需要认真把握。可以去维基百科、微软百科全书()以及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线版查询。

(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36-02

一、工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内容

工科毕业设计属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实施时间为大四学年第二学期,占整个大学时间的八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测试与考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再通过毕业答辩的形式向老师进行汇报,可以认为是大学期间的最重要最全面的一次考试,同时更是一次知识的融合与提高的过程。

工科毕业设计的主题一般以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个可以自由选择的课题。课题性质一般可分为实践类和科研类两大类,其中,前者所占比例远大于后者。

二、工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明确要求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开始,全国各大高校均已在多个环节上加大了控制力度。然而,仍然有些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我们可以从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

1.内容过于陈旧或选题偏离专业。前者是多年来毕业设计内容完全没有变化,找不到任何创新点;后者是为了响应各高校均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新颖性、内容的创新性的要求,指导老师和学生在选题时过多地考虑“创新”,而出现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偏离本专业这样过犹不及的现象。

2.论文部分存在抄袭现象。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较为容易,学生的论文中有的章节(或图纸)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再如英文翻译部分,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借助网络或翻译软件进行作业,经常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情况。

3.资料收集与文献综述写作能力欠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企业就职,资料收集与整理都是相当重要的技能。学生对文献综述理解的是否透彻、掌握的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后实验和设计的进展快慢和质量高低。实际上,多数学生使用百度等搜索页面而非专业的科技论文数据库,或者是所搜集的资料多与论文主体内容相去甚远。在文献综述的写作上,也存在着层次不明、归纳不清、语言口语化等问题。

4.论文主体内容(设计计算部分)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主体部分工作量不够:页数占论文总页数比例较小,有的只能占到四分之一不到。(2)逻辑混乱:有些计算完了就放置下来,后面没有任何使用的说明。(3)图纸设计混乱: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为例,图纸中管道排列混乱,楼层之间纵向管道对应不上,管径选择上存在明显错误,没有看懂建筑图纸就将设备胡乱放置等问题频出。

5.英文翻译敷衍、水平不高。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考察毕业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英文文献翻译能力为目标,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当重要,但在毕业答辩中无法体现,也并没有真正纳入到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当中。也正因如此,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总是选择牺牲掉这一部分,很多学生的翻译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而这其中,不乏英语很好的学生。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这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反正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再者,在由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着“考研成功者优先”这种惯例,而优秀比例又小于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很多没有考研或者因目标较高复试失手的优秀学生认为“反正拿不到优秀,凑合一下就行”。在这两种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中常出现以下情况:(1)常以各种借口缺席指导教师组织的讨论、检查和指导;(2)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只是敷衍完成工作。

(二)指导教师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专任教师人数增长率低于毕业生的增长率,其结果表现为:2000年每个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2.05人毕业生,而2014年则增长为3.11人。况且事实上远非如此,排除每年都有的因进修、国外访学等无法指导毕业生的部分教师,每个教师实际指导的毕业生数是大于平均数的,有的专业个别指导教师最多甚至能带十多个毕业生。指导毕业设计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而每个指导教师本身都有着并不轻松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多名毕业生就很难保证质量了。再者,工科的毕业设计需要一定量的实验甚至是实习进行支撑,实验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经费的增加也跟不上毕业生的增加,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三)时间不够

按照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的持续时间约为16周。这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找、数据整理、工程计算、十多张图纸绘制(有些工科专业是大量的实验)、英文翻译、论文撰写等工作。同时,第八学期往往是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高峰期,或者是学生考研复试的集中期,去除找工作或复试的时间,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纷纷表示疲于应付,要想提交一份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疑太过勉强。

(四)环境影响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每年本科毕业生已经达到三百多万,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就业难”成为每个本科毕业生的心头巨石。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成为毕业生的头等大事,在工作定下来之前,学生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并非所学专业,这部分同学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再者,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复试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们同样会把复试放在一切之首,在学生之间流传着“只要复试成功,毕业设计的分数就不会太低”这样一种说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由于就业、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引起的情绪波动,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提高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相较于“教”,毕业设计更贴近“考”的过程。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测试,考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知识融合的程度以及思维总结等多方面能力。也就是说,决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均是在大学期间学习或培养的,要想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只有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开始抓起、从日常教学开始抓起。

(二)严格指导教师制度,增大实验实习投入

1.设置每个指导教师所负责的毕业生人数上限,最大限度地保证指导质量。

2.采取博士生和优秀高年级研究生分担指导任务方法,并明文确定指导资格。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指导教师紧缺的现象,又可以锻炼博士生与研究生,同时还能给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唯一需要慎重的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选坚决不能用。

3.学校尽可能地挤出经费用于增大毕业实验和实习的投入,同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增加教育经费。

(三)严格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1.对于毕业设计,也应增设考勤环节,并计入平时分。

2.对于英文翻译,从思想上要给予足够地重视。建议可以减少对英文文献的字数要求,从提高翻译质量的角度多做要求,将英文文献翻译工作也纳入评分范围。

3.对于考勤出席率过低、论文质量过差的学生,坚决不能毕业;对于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视抄袭量多少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

4.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以毕业设计本身论成绩,不再考虑是否考研成功需额外照顾等因素,以实际行动打消学生的“小算盘”,真正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四)调整本科期间培养方案,尽可能给毕业设计留出足够时间

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蓝本,逐步采取“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的学校没有毕业实习)。这给我们解决毕业设计时间问题提供了思路:对于专业课比较多的工科专业,可以调整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时间,将一至六学期的课程安排地更为紧凑一些,第七学期少安排课程甚至不再安排课程,以给毕业设计争取更多的时间。当然,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和考研、复试以及找工作之间的关系。

(五)可以尝试将部分入职培训与毕业实践相结合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hemistry

LANG Leim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educ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skill practice 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s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circumstance,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Key words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本科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的熏陶和训练。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国外众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在我们国家很多高校仍存在如只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弊端。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本科教育中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增设研究型课程和讲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科视野、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1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努力培养科研意识

1.1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科学研究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之中寻找新的客观规律,而科研兴趣的培养不仅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我们教师平时教学内容,理念,方法,手段密不可分,如何保证在正常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结合书本知识有针对性的穿插当前国家社会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前沿问题如绿色合成、食品添加剂、新型催化剂等,在较短的时间里,加大重点资料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开设相关的研究型课程和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型实验,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传统实验教材只是让学生照书做实验,只是简单的重复,少有真正的探索与创新,如此学生做完实验课后,收效甚少,从而不能独立设计实验开展科研工作,不具备真正的创新力,也很难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将以往的重复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如: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实验改进,使学生不但了解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而且还可理解制备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同时掌握水溶液制备无机物的一般方法并要求学生对产物不但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还要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该实验是集无机合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实验,实用性较强。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讲解制备无机材料的一些新的方法和表征手段,虽然此时大部分同学可能一时还无法认知和接受这些新的东西,但只要有意识的灌输科研的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且朝着该方向去努力,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上,应视学生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型课程中要更注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通过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或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开设系列科研讲座,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本科生平时除了忙于各种课程的学习外,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在二本高校中开设科研方面的讲座就更为不多,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邀请本专业的教授,重大课题负责人等老师介绍当前化学领域所从事的各类科学研究工作如何为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服务,如何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展本科生视野,展望本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并且还邀请年轻有为的教师和科研成果丰厚的硕博士学生代表讲述自身的求学和科研之路,让学生在羡慕之余也有了很好的学习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开设常规的科研知识讲座,就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及科研风格,本专业的科研方法、研究手段等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

1.3 对学生进行科研岗前培训

化学类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虽然进行过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但接触研究型的实验较少,对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如何从事科研活动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从事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研岗前培训,讲解如何查阅文献,如何选题和进行课题调研,如何分析现在的热点问题,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了解和熟悉科研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及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对科研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2 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2.1 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

为了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训练,实验室的开放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作为基础实验课的有力补充,开放实验室为广大有兴趣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比较基础实验课,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如实验课上只是照着书本原有实验机械操作,缺乏自主创新和思考,而且由于人数较多无法保证一对一的指导和讨论,另外由于实验课程的局限性不能保证部分失败的实验再次重做,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对操作较差的同学进行补差,通过重复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并且允许基础好的同学自己任选实验,进入实验室完成整个过程,验证自己的设想。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尽早进入实验室,跟随高年级同学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熟悉从文献查阅、课题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条件、选用实验仪器设备、评价实验结果及撰写论文等全过程,培养了认真仔细,刻苦专研的科研精神,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并树立牢固的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撰写课题申请书,参与学校或省级项目的申请,掌握课题申报的整个流程。通过这些创新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探求真理的兴趣,对科学研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也深化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2 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增强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是化学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工作也是对学生四年来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创新能力地综合评价。因此,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从事的最长的一项科研创新活动,它在前期实验课和开放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强化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目前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过场,最终老师还是会让其通过;大四学生的考研压力会严重影响其毕业论文的工作时间,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另外由于本科学生人数的众多,师资力量的不足也会影响毕业论文最后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毕业论文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1)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必须尽心尽责的指导并对其严格要求,让其知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2)针对考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让其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这就避免了考研阶段时间上的冲突。(3)增加经费投入,保障毕业论文所需药品和仪器的及时到位,打通各专业仪器的限制,使其能为全院师生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全体师生感受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应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比如,与社会环保组织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湖泊、河流采集水样,熟悉整个采样过程,并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处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形成水质报告供环保部门参考。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而且从中也能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地总结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到质监部门和化工企业等单位实践并将所学技术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改进,优化实验条件,提出更好的技术方案,这就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对本科生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但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赵洪,余立新.在本科生中开设“研究训练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8):113-115.

[2]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18- 21.

篇12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

感谢冯·诺依曼先生。是他整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才使得我们这些后人鸟枪换炮,由“剪刀加糨糊”的“学术土匪”晋级为“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计算机,将我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救了出来,我们无须再在图书馆里东寻西觅,只要一敲键盘,我们就能方便快捷地搞定所需的一切。计算机,是我们写论文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写论文的大功臣。因此,他是我所应感谢的第一人。

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他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富详实的论文、资料。可以说,比尔·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数以千万计中国大学生的毕业。

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他们的搜索功能强大、快捷又免费。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文的同学,没有一位不曾借助过它们。那些日子,我们启动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一定是它们中的一个。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外文的。正是靠着这些“论文材料”,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的“百衲衣”论文。更感谢Google公司增设了翻译功能,它的翻译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功能强大,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我们的外文文献,全赖于此。

感谢那些免费的站。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一种“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站,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变收费为免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感谢我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他告诉我如何搜集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地教诲。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是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么?看了——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他们是如此伟大而平易近人。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努力奋斗共进共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你帮我找我帮你找,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以免出现论文撞车事件。我们是如此的团结友爱,从未出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不抄大傻冒!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那抄公的羞耻感也便见了上帝,而我的论文也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