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1:3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

篇1

(1)植物绪论中讲到什么是生物?可结合花木丛生的秀丽山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张挂图说明人类生存和发展依靠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2)讲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时应给学生讲明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气;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风等。

(3)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动物教材中海洋鱼类一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由于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种减少,渔业资源衰退,质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中,让学生探讨“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进行扩充,适时的渗透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著称于世。我国土地面积约等于40个英国,17个法国,26个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亩。为了生活,我们与植物争夺地皮,与动物争夺食物,使我国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生存大力发展工业,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气污染。结果,当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种鱼类因污染和过度捕捞濒临灭绝,每年约有2.8亿人沦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人们在深受自然生态破坏带来的苦难之后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环境保护日趋注重,1992年我国就出席了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每年6月5日定为环保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以一定主题宣传人与自然。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环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关于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决心和举措。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周围环境现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生活周围生态环境,在调查基础上,撰写“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在学校内设立“环境宣传专栏”。通过这些活动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思考。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主题,确定调查的地点、时间、要求,让学生实地调查,把调查结果和调查中自己的认识、体会以“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形式书写出来。调查中可以请家长参与,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调查,另一方面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目的。例如在耿马县,可对糖厂等进行调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对水质、土壤、植被、农业的破坏和影响,并访问环境保护局,了解我县主要环境问题,防污措施及执行情况,从而写出有据有理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呼吁全县人民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环保主题的各种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接受生态观教育中,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生态意识。

篇2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79-01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能增强一些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科学。到实践中去探究,去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上网等手段来获得数据、资料和信息,并加以处理、筛选和整理,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使过去的“要我学”变为了现在的“我要学”,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做到“团结互助、克难求进”,这样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建立起宽松、和谐的环境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探究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太大,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来完成,因而只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来实现和完成。但是选择的主题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切实可行,能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学生的相关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我想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环境问题。因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就是人类改造、利用环境的历史。目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问题。当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无法完全消除各种有害物质时,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环境随之退化,直接危及人类社会。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学习有关环境与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逐步实现人的行为和环境相和谐的终极目的。

而环境物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分支之一,环境物理教育就是以研究“人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过程,以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物理环境和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经济为目的,以提高人的环境物理意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环境物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向人们传授解决环境物理污染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环境物理保护和管理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一种教育过程。环境物理科学知识教育又是环境物理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环境物理性问题和环境的保护工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就目前来说,全世界都面临着物理环境恶化的形势。要清醒认识这些问题,保护物理环境,就必须懂得和了解一定的环境物理科学知识。但是对初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较低,不可能去研究复杂的、高深的、力所不能及的物理环境问题。只好在他们知识水平力所能及的范围来开展和进行。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声音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声音才能进行交谈,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开展各种活动。但是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噪声严重影响和干扰人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作为新一代公民了解噪声的来源、种类、特点、危害及控制等知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素质。而且初二物理《声》内容就有涉及到噪声的内容,因此决定以“噪声的认识”为主题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一次环境物理教育活动。

篇4

党的十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些足以说明环境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则必须开展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生物知识之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苏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所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适时、适度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例如: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性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例如“空中死神”酸雨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又如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知道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2012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这是一份地球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圈,让生物圈真正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所以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每个同学应该从我做起,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环境教育。

(一)校园树种挂牌行动:每一届七年级新生一进校,我们生物兴趣小组就组织同学们从树木的拉丁名、别名、科属、简介等方面查阅资料,精选内容,制定了样式精美的树木名片牌,为学校的树木制定了“身份证”。通过给树木命名挂牌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能使全体学生在置身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了爱护树木的意识和责任,使绿色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结合特殊日子: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无烟日”等,做环保知识讲座,弘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我市环境保护的现状,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三)定期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篇5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篇6

论文摘 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篇7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篇8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腾飞,这种好天气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随之而来的是不见天日的雾霾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非常多的不便。尤其是在冬天,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成了我们的一种奢望。好多儿童呼吁:“请还我们新鲜的空气!”以此来唤醒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认识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如何防止环境被污染,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通过化学教学,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科学的发展在解决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化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学习有关保护环境的知识,如酸雨的形成,臭氧空洞的形成,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的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到环境是如何被破坏的,环境破坏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在教材中多处涉及有关环境的知识,如空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物的成分、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讲全面,如在讲酸雨的形成时,要讲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酸雨的防治等问题,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形象地说明环境污染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环境恶化后使我们的地球伤痕累累,并通过每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认识到环境被污染的后果。通过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篇9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13-01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之一。语文课包含大量的环境教育因素,这为实施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中职语文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应该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课中环境知识的教育作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做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1 课堂讨论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天山景物记》时,教师根据课文描述的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画卷,体现出了天山的美及牧民的幸福生活。这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教师课前可以给学生分组,第一组搜索描写天山美的句子及图片,第二组搜索环境污染的图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问第一组学生:天山的美体现在哪里?牧民幸福的生活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学生会根据搜索的资料回答:清澈的小溪、多彩的野花、翠绿的森林、高耸的雪峰等,同时播放出体现天山美的相关图片。面对天山美景,学生会不由得发出赞叹声。教师趁机让学生讨论:天山为什么这么美?学生很容易想到没有受到环境污染的问题,牧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幸福的生活。然后教师可以让第二组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气体污染、沙漠化,造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接着教师让学生讨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学生激烈的讨论,有的指出要加大监管力度、有的指出要加大惩罚力度等,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2 运用多媒体渗透环境教育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让藏羚羊续说“生命”的神奇》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与内容,然后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图片。再让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藏羚羊非常珍贵,它浑身是宝,它柔软的绒纤维被看成是“软黄金”,用藏羚羊绒毛做成的披肩非常轻巧,带来的利润非常可观。因此,藏羚羊受到了疯狂的猎杀。藏羚羊绒价格上涨与藏羚羊数量急剧下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藏羚羊这个“高原精灵”即将灭绝。学生通过电影看到藏羚羊的可爱,又听到盗猎者的枪声,血淋淋的藏羚羊皮与课外的精灵相对比,学生自觉地控诉猎杀者的残暴,并被护卫队员的精神感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可西里的美景打动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生灵的密切关系,切实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 诗词鉴赏中渗透环境教育

诗词中蕴含大量的环境教育因素,诗词鉴赏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环境因素,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探究式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鉴赏陶渊明的诗时,可以设一些题目:陶渊明诗中的田园风光、山水诗与田园诗的环境组成等,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使学生在探究环境与诗人、诗歌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人文环境的深刻内涵。其次,在多元统一中加大环境与诗词的联系。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与地理、政治、生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词鉴赏应突破诗词本身局限,凸显学生的环境意识。如教学《山民时,引导学生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环境进行搜索。再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可以渗透环境教育。诗中为我们展示了康河的美景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深思:如果人们随意在康河中乱扔杂物、乱割水草,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景?徐志摩还会对它用情如此之深吗?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作文课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教学中一般只注重作文技巧训练,其实作文教学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文人墨客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给我们展示了优美的图景,很容易激起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如题目:做环保的主人,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描摹大自然,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在班级展示优秀的调查报告,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通过训练能受到环境教育又能锻炼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 课内外语文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在课内外语文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可以组织辩论赛活动,辩题与环境教育挂钩,如《环境与人才》、《环境与成长》等,辩论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语文活动中可以用环境保护为主题,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中开展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生态环境方面的书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语文课中的环境教育素材,渗透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中生根发芽,进而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篇10

一、生产开采模式的主要技术内涵包括

1.采用凝石技术,以电厂粉煤灰等高能工程废弃物与矸石等伴生资源组合,生成高强度充填材料,消除环境污染。

2.以矸石为主体材料充填采空区,实现无煤柱开采,控制地表沉陷等灾害。

3.以矸石为主体材料填充护巷,达到控制瓦斯、冲击地压等事故灾害的目的。

二、 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保障体系的重点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2050年仍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目标。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是2000年10%,2005年21%,2015年26.5%,2050年58%。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下,煤炭开发不仅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更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做到煤炭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协调发展,解决好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污染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等问题,全面推进煤炭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保障体系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

三、 煤矿安全形势关系民生

2008-2012年的后5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6900起,死亡人数11639人,其中瓦斯事故发生671起,死亡3039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7%、26.1%。我省煤矿共发生事故344起。死亡773人,其中瓦斯事故28起,死亡198人,分别占全省事故总数的8.1%、25.6%,占全国瓦斯事故总数和死亡总数的4.2%、6.5%。全国后五年比前五年瓦斯事故起数减少1362起,死亡人数减少5618人,全省后五年比前五年瓦斯事故起数减少56起,死亡人数减少876人。

尽管我省煤矿瓦斯 做了大量的工作,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仍不能满足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2012年仍然发生瓦斯事故5起,死亡17人,安全生产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矿难关系到国计民生,矿难的发生影响到国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中国的煤炭是用鲜血换来的,《煤矿安全规程》是用鲜血写成的。煤矿安全仍是重中之重,事故总量仍然较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4]。

随着资源整合接近尾声,大集团的进入使安全投入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的安全思想有了质的转变,但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需要引起警觉,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切实解决。

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排查治理隐患,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整顿。坚持落实责任,推行煤矿生产新技术、新工具、新技术。着力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使矿难不再重演。

四、节能减排,开采环境灾害控制紧迫

中国煤炭开采面临五大灾害,随着产能增加,煤炭开采深度延伸,瓦斯矿井占到70%,煤矿灾害(冲击地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矿震)动力灾害范围广(发生动力灾害的矿井超过100个)。

煤矿动力灾害控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优先研究主题,无煤柱开采是煤炭资源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解决煤矿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手段。避免相关瓦斯事故的发生排除冲击地压和瓦斯煤层冲击事故灾害的可能性,避免火灾和瓦斯爆炸事故。

1.无煤柱开采技术的概念:

(1)沿空掘巷。

(2)区段井巷无煤柱。

(3)沿空留巷。

(4)无煤柱开采技术。

(5)采空区充填。

(6)三下开采无煤柱。

(7)条带充填。

2.无煤柱开采的优点:

(1) 抽采的瓦斯浓度高,可直接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瓦斯利用成本大大降低,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 采用凝石技术解决电厂粉煤灰及高能工程废弃物的占地污染问题,生成高强度充填材料,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3]。

(3) 资源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开采,增加回收率。

(4) 最大限度控制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灾害事故,没有煤柱,给瓦斯抽放留了条件。

(5) 降低了煤巷的维护和掘进费用。

(6) 开采环境的灾害得到控制。

因此,进行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紧迫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项目,对保障我国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安全可持续开采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振骐,崔增娣,夏洪春,汤建泉,文志杰. 无煤柱矸石充填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模式及其工程理论基础研究[J]. 煤炭学报. 2010(05)

[2]彭绍杰,明,连传杰. 矸石充填沿空护巷技术的试验与应用[J]. 矿业安全与环保. 1995(02)

[3]. 谭果骁. 对我国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探讨[A]. 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 1999

篇11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推进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提高下一代环境政治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教兴市,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学校领导要专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以及《湖北省中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充分认识开展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创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认清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力度到位。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组 长:王金国

副组长:罗砚平 徐先发 刘教平

组 员:年级主任、班主任

3.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为了切实抓好“绿色学校”创建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绿筹备会议,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确定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争取在2011年成为市绿色学校。

二、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态校园

1.绿化校园

2.保持环境卫生

注重校园美化,要求每位师生像美化我们自己的家园,打扮我们自己一样来美化我们的周围环境,美化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通过设立卫生监督岗,开展卫生竞赛等途径,教育学生天天做好清扫、检查、保洁等工作。

3.进行科普教学研究

学校在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科普教育知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践,撰写科普、环保方面的小论文,并有多篇获奖。

三、拓宽教育渠道,抓好环境教育

1.注重学科渗透

我校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课前认真查找资料,寻找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科学、生活与劳动、语文、数学、班团队等课中,应着重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有关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

2.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展示才华。我们主要开展以下系列性的活动:

①宣传性的教育: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布置“热爱我们的地球”、“水—生命之源”、“不乱丢废电池”等专刊,通过广播、班队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开展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环保征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进行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成效。

②竞赛性的活动:美术组举办“保护环境,美化校园”书画、壁报比赛,班团队开展环保小报比赛、环保征文活动、环保演讲比赛等,

③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开展“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巧手活动,利用各种废弃的瓶、罐、盒等进行小制作,并举办展览。

④调查研究性的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开展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撰写小论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⑤实践性活动:组织“植绿护绿”小队活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清除公共场所的广告纸,打扫居民区卫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承诺。

⑥参观性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我市的绿化先进单位,使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自下而上的密切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地关注、保护环境。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建立创绿环保领导小组。

2.召开环保工作会议,部署新的争创任务。

3.动员教师参与学校创绿环保教育。

三月份:

1.环保知识宣传。

2.新的校园绿化调整规划。

3.植树活动。

四月份:

1.环保领导小组会议。

2.开展班队评“环保手抄报”、“环保天地黑板报专栏”活动。

3.开展“保护大自然、从我们做起”系列活动。

五月份:

1.班团队环保小实践活动。

2.环保工作小结,整理资料。

六月份:

1.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具体检查落实工作。

2.校园绿化保洁评比工作。

3.结合学校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系列活动。

七月份――八月份

1.校园花草树木保护活动。

2.开展红领巾护树护草活动。

3.环保知识小培训。

九月份:

1.校外“洁净社会、护绿”活动。

2.开展“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主题大队活动。

十月份:

1.环保黑板报评比。

2.开展“绿色征文”活动。

3(.环保知识班团队主题班会研讨。

十一月份:

1.环保教育领导小组会议。

2.“绿色征文”评选。

十二月份:

1. 整理资料、工作总结。

篇12

作者简介:冯伟(1977-),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建恩(1970-),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1-02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1]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通识教育理念被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很难自主设计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因此,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成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涉及的知识领域广、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因此,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对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必修课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四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人居环境与通风”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定位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家用电器设备以及清洁剂、杀虫剂、除臭剂等日用化学品被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日益增多。同时,采暖、空调设备的逐渐普及和建筑节能的发展使得建筑物的密闭程度提高,通风换气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增大,加剧了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要解决室内空气环境问题,除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以外,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重要举措之一,这也正是开设“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目的。

高校公选课设置必须定位准确,需要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三者相结合来定位。[2]由于公选课的选课学生来自全校理、工、文、管等不同学科领域,课程基础差异较大,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因此,学生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求掌握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作用原理及改善措施和技术,而是使学生了解人居环境污染的产生、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居环境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在很多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讲,“人居环境与通风”课程的学习,将使他们今后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地采取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方法。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另外,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也会为人父母,他们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观念。[3]因此,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端正环境保护态度,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成为“人居环境与通风”公选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依据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公选课“人居环境与通风”为32学时,2学分。由于人居环境的范畴非常广泛,不可能在课内一一讲到,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定位,侧重于建筑环境与建筑通风。选取“地球绕日运动规律,太阳辐射,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室外气候要素”作为第一章的内容;选取“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作为第二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和冷热负荷,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作为第三、四章的内容;选取“建筑光环境和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作为第五、六章的内容;选取“建筑通风系统的构成、原理和措施”等有关知识作为第七章的内容。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以知识普及为重点的公选课,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要适当降低,知识面上要增加宽度。根据学生特点修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述第二章的内容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污染治理的机理、技术方法和装置,而是要向学生介绍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成因,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当的装修材料、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日常处理办法会加剧室内空气的污染,使学生理解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简便的措施减少和减弱污染。再比如,讲述建筑热湿环境负荷时,不是向学生传授负荷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让学生知晓哪些因素会导致建筑负荷增大,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从自身考虑采取哪些办法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和环保。

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发生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建筑火灾事件,如“军团菌病”事件、幼儿白血病发病率上升、克拉玛依剧院大火等作为题材,并辅助相关的视频录像资料,从直观易懂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把国内外建筑环境与通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应实例引入课堂,进一步充实、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由于公选课学生的来源、知识背景不同,公选课的课时少、标准低,学生容易轻视,上课热情不高。怎样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并融入其中,激发热情,提高兴趣和乐趣,是公选课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四年的公选课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公选课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黑板授课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但在利用幻灯片时,如果有过多的文字,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能集中,身体感到疲惫,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授课教师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广泛搜罗相关素材,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内容充实课件,图文并茂,提高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了解和掌握。视频的一次连续播放时间也要合理控制,不宜过长,以15分钟左右为好。例如,在讲述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时,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特色的有关建筑的图片,直观地反应出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相比于传统的单纯的文字介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再比如,讲到建筑通风内容时,以知名的英国BRE绿色环境楼为案例,将其有关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过程中加以讲解,使复杂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问越辩越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小型讨论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就学生们普遍比较关心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讲述“采暖、空调等热湿环境调节方式”内容时,就环境的改善与因采用人工调节方法而对环境构成的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危害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因果和利弊,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这一章,安排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从性别、年龄、着装、肌肉活动强度、周围环境、心理等因素来了解人体的热平衡,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课堂讨论提出的一些不同的见解或分歧,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加深课堂讨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以课程论文结合平时成绩作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40%,具体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综合确定。对平时缺勤或迟到次数较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教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课程论文成绩占60%~70%,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从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建筑通风等方面选择某一主题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检索和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述。论述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内容要较为丰富和充实,字数要达到3000汉字以上。学生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统一的文本格式对论文进行编排,编排质量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方面。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课程论文的撰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拓展了学生在人居环境与通风领域的知识面,并初步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识公选课教学相对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明确、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可以不断使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人居环境品质改善和提高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