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贸易出口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简单的文献综述
FDI和国际贸易是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的两种不同形式,FDI是资本要素和知识要素等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直接流动;国际贸易是多种生产要素隐含在物化的产品中,通过商品的流动实现要素的间接流动。 关于FDI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贡献了大量的笔墨,也奉献出大量经典文献。目前部分学者都专注于争论FDI流出的贸易效应,FDI与贸易出口是替代关系还是促进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Mundell R. A.(1957)发表在AER上的文章修正了H-O理论,放松了H-O理论中要素不可流动的假设,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相互替代。
小岛清(1987)认为,FDI的母国通过在东道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的垂直型投资于贸易有互补关系。Markuson(1983)和Sv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取决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如果是合作,两者会相互促进是互补关系,反之,则表现为一种替代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采集不同的数据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争论仍在继续。此外,还有大量的学者倾向于对FDI流入对东道国贸易的影响,Hein(1992)和Lucas(1993)分别对拉美各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实施促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国家明显更多地吸引了大量的FDI,出口贸易显著有利于吸引FDI,但是两者存在时滞。Zhang and Felmingham(2001)通过对中国利用外资与出口关系的研究得出与Hein同样的结论。不过,Bayonmi, Lipworth(1995),Muchielli, Chedor(1999)等人的研究结论得出相反的因果关系,他们认为是FDI的增长导致一国出口规模的增加,先有FDI增长后有出口贸易的繁荣。
二、实证分析
目前,在理论角度上普遍认为,流入东道国的FDI可以促进东道国的贸易出口,改善、提升贸易结构;东道国贸易结构的改善象征着其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加上贸易出口的增加,必然会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FDI的流入。所以,FDI流入、贸易出口结构和GNP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且相互作用的,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回归就草率地得出其相关的结论,而要注意到变量之间的双向相关关系。 本文着重考察中国FDI流入和贸易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以明确流入的FDI是否有利于国内贸易结构的升级,或者是国内贸易结构的升级是否促进了FDI的流入。在考察这两者关系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另一个变量,即经济增长,因为其跟要考察的两个变量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忽略对经济增长变量的考察,将会导致我们结论的牵强和不准确。
首先,我们采集中国1984—2011年期间的数据。数据包括: GNP、FDI流入额、初级产品出口额、制造品出口额。 构造变量,令Y代表出口贸易结构=制造品出口额/初级产品出口额;X代表FDI的流入金额;Z代表历年国民生产总值。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因为数量级的差异而产生的波动,我们以1984年为基期,构造了各变量的指数数据,表1所示。 然后,对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变量是否平稳。运用统计软件测算结果: 三个变量本身都是非平稳的,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差分,消除变量的非平稳性,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各变量都是平稳的,存在协整关系。
第三,在前面检验后的 基础上,对X, Y, Z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做Granger检验: Granger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Y是变量X的Granger成因;变量Y是变量Z的Granger成因;变量Z和变量X互为成因,两者的作用是双向的。 所以,虽然中国的贸易出口结构与FDI流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仅从历史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来看,FDI流入对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改善没有明显的作用;相反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改善促进了FDI的流入。此外,贸易出口结构的提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国内经济增长和FDI的流入存在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 第四,对变量X和变量Y,以及变量Y和变量Z分别回归:X=1.06*Y+1.31*X(-1)-0.56*X(-2) (2.56) (6.25)(-2.78) R2=0.97 D.W=1.86 Z=0.55*Y+1.56*Z(-1)-0.86*Z(-2)-55.2 (5.18) (10.69) (-6.30)(-3.64) R2=0.998D.W=1.85
三、结论
通过前面部分的对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会促进FDI的流入,但是FDI对贸易出口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同样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对贸易出口结构的影响也不显著;第三,FDI的流入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经济的增长也会吸引更多FDI的流入。 理论上普遍认为FDI流入可以改善贸易出口的结构,但是历史数据显示结果却是恰恰相反。仔细分析一下,所谓贸易结构的改善并非简单的贸易部门本身出口结构的变化,其背后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到贸易部门出口结构的变化。相对于外在因素的作用,国内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明显更为基本和深刻,所以,一个国家贸易结构的改善和升级,在根本上是需要以本国的产业升级为基础和前提;外部因素,像国外资本的流入对我国贸易结构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贸易出口结构提升对FDI的影响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直接作用,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行业效应。国外资本看到国内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宏观环境、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自然有进入中国的动机;间接方面,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东道国经济发展对外资的吸收效应已经被学者们深刻讨论并证明。所以,贸易出口结构升级可以直接的和间接的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国外FDI的流入。 中国贸易结构的升级与外资流入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实,本质上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贸易出口结构的变化,同时吸引了更多FDI的流入。在另一个方面,根据历史数据测算,FDI流入对促进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需要以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单纯的依赖外资的策略是值得商榷的。
Vernon 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2):190. Fontagne L.and Pajot M,1997.How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CEPII,document de travail N. 97-167, Dec. 陈波.FDI与中 国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6,
一、引言
2001年世界银行公布了题为“全球化,增长和贫困: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经济”的报告。该报告中指出,24个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后,其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人均寿命得以增加,教育事业得到发展。除了外国的直接投资,出口是连接这些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出口,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可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本文分为两部分:首先对有关出口行为决定因素的文献进行回顾,然后具体解释出口规模与技术及脑力资本间的联系。
二、出口的决定因素
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很长时间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范例是代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郝克谢尔——俄林模型。该模型指出,由于特定生产要素的丰裕,国家专门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
尽管上述理论被广泛用来解释国家间的贸易形式,同时此理论对于出口的低水平聚集也提供了有效的解释。除了以往实证研究认为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成本外,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和技术对于企业和部门来说,决定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在下一节对这两个基本点进行预测。
1.出口规模
传统理论多集中于对企业规模和贸易间的关系研究。(Bonaccorsi,1992;Berry,1992)。在以往文献已经证明,商品生产,出口销售,应对风险能力,有效资金筹集和管理,财务,研发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产生的规模经济对出口规模产生积极效应。虽然规模优势可以促进出口,但并不适用于那些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大公司。(Wakelin,1998,第833页)。
2.研发(R&D),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
研发对于一些专业供应商来说并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研发对于出口的重要性在不同部门和国家间存在着差异;其次,研发没有将产品和加工程序的逐步改进考虑在内,所以只能作为衡量技术的一个因素。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没有设立正式研发部门的中小企业(Brouwer&Kleinknecht,1993),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由于技术变化正处于适应状态,所以研发水平大都比较低(Kumar&Siddharthan,1994)。
技术能力是指可以提高并管理技能变化的技术,管理和组织的能力。此外,高学历人才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如精通外语能力将更易于与外国客户建立和维持联系,而后者将有可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成本劣势与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间可以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
三、发展中国家出口行为的全球分析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口行为对于具有高需求的产品生产是惟一的出路。其实,出口需要结合供应能力及国际营销渠道等其他因素,同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出口行为中的重要性程度。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谈判,以及由布里顿木材机构提出的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而进行的自主改革方案,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贸易壁垒不断下降,尽管这些谈判和改革方案改善了市场准入环境,但是有必要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供给能力继续保持关注。
一般来说,对不同国家的出口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过去的20年内,世界出口增加了将近220%,在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出口增长了720%,而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出口却下降了80%(Marcofurgazza,2004)。
世界出口量很少的国家,大都属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其出口年增长在过去10年均处于负增长状态。与世界出口大国,如韩国,中国,柬埔寨和越南相比,其年均出口量比后者低15%。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停滞不前。
由于出口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准入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另一类是与供应情况相关的内部因素。外国市场准入条件,除贸易壁垒(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外,竞争因素也有可能受地理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到距离的限制外,限制因素也扩展到影响进口需求的其他因素,如具有购买能力的目的市场。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提供了深入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通过提高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潜在福利和贸易收益。三十年前关贸总协定成员制定的“临时”措施,即普遍优惠制(普惠制)和类似的非相互的市场准入程序,现已纳入多边贸易谈判中,成为发展世界议程的主要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和其他一些促进措施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行为没有显著影响(CaglarOzden&EricReinhardt,2004)。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真实的贸易世界中将关税作为贸易壁垒,从一开始就不具有普遍性。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削减了附加价值,也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价格的削减。
但是,这些发展中国家非常看好的出口行为数据,却统计显示出令人失望的下降率。大家认为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一直进行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间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的供应能力完全依靠当地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供给能力的因素包括:有形基础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健全的宏观调控框架,机构水平,政府政策,以及企业发展。
此外,国外市场准入方面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国外市场准入是指向目标市场销售商品的自由程度,从而实现销售。根据国际协会的规定,市场准入受到政治经济保护主义的约束,国外市场自由度根据“绝对保护主义——绝对自由主义”间的连续区域位置衡量。由于国际上施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导致这种国外市场自由度大大减小。
关税是一种强加在进口产品上的间接关税,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来减少出口商的竞争力。对于一个经济运营商而言,关税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对于运输货物具有同等影响力,因此,关税是影响国际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关税的话,国际价格将会趋同,最终均衡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价格。
虽然降低关税一直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议程,但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削弱和破坏贸易的关键因素。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不会限制进口国本身,但它通过影响出口国,导致进口需求停滞,进而造成虚拟过剩需求。由于出口量的减少,出口国国内形成供应过剩,从而引起出口国国内价格比进口国的价格要低得多。
1.2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对出口贸易水平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两变量序列lnGDP、lnEX均为一阶单整I(1),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故可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现用E-G两步法对lnGDP、lnEX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即检验是否是I(0)序列。上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的取值如图5所示。由表4可知,ADF检验统计量-3.05795小于显著性水平5%、10%时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这表明lnGDP与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原理,上述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且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出口总额(EX)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0.837个百分点。因此,该协整回归方程具有现实意义。
1.3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下面对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5。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检验水平下,只有出口额的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说,安徽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没发现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综上,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安徽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从长期来看,出口额与安徽省GDP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扩大出口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因此,安徽省要想方设法扩大出口贸易,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安徽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分析
其一,企业竞争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目前安徽省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低,很少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省产品反倾销或保障措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安徽省的一些企业也是跟在外企后面模仿,缺乏自主品牌,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10]。其二,出口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安徽省外贸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收购或者事先签订订单获得货源,然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和包装对外出口。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次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没有出台针对相关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不能激发企业出口的动力。再则就是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如信息服务。由于安徽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短,所以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市场信息渠道,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其三,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安徽省出口以农产品、茶叶、机电产品为主,农产品出口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一些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而且结构不合理,出口层次低,创汇率不高;其次是安徽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基本上出口的都是传统产品,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挑战。其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使出口容易受到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安徽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北美,而对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出口较少。这种集中的市场格局,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对出口产品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目前安徽省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如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产品出口;严格的环保标准削弱了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2004年TBT通报居前十位的WTO成员中,发展中成员占了5个(表1),而在2004年1—8月的SPS通报中,前12位成员有6个是发展中国家(表2):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TBT通报前十位中的5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TBT通报173件,占前十个成员总通报量的55.5%,另外一些发展中成员也正在积极履行成员的义务,赞比亚、中非共和国、德国和牙买加都在今年第一次提交了TBT通报。SPS通报的前6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SPS通报128件,占前12个成员通报总量的25.4%,与去年同期的76件增长了70%。可见,未来WTO/TBT—SPS通报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和数量将会不断上升。
(2)TBT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与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TBT协议所覆盖的产品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现对2004年的TBT通报进行初步归类,如表3:
2004年WTO成员共发出TBT通报727件,其中食品类通报107件,居通报之首,占全部TBT通报的14.7%;其次就是轻工(77件)和机电(76件),分别占全部TBT通报的10.6%和10.5%。湖南省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纺织品服装(主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4.11亿美元和6.06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总额的7.4%、13.3%和19.6%,是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据统计,在湖南省出口产品因技术性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这三类产品最为严重,这与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3)农药残限量成为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贸易的重点竞争领域。
农药残限量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提高了湖南省产品出口的成本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环境保护、安全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成本;二是企业需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三是缺乏先进的检验设备,进口国高昂的检验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2.2降低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性壁垒往往会通过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形成对商品价格的控制作用,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图1技术性壁垒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控制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则单位成本曲线AC如图所示,若在未设置技术性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量为Q,价格为P,单位产品的利润为MN。当设置技术性壁垒后,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曲线上移至AC,此时若产量仍为Q,则销售价格至少需要提高到P才不至于亏损。而价格的提高,无疑降低了该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力。湖南省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竞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价格较低,提高价格则恰好失去其最大优势,严重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3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出口贸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我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出口总额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见表4。
由表4分析可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9)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很不稳定,起伏较大,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到2000年开始才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全国增长速度,与1994年相比,2003年我国出口总额增长了262.1%,但同期湖南省出口额的增幅只有49.8%。我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94年占我国出口额的1.18%,到2003年下降为0.49%,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国外层出不穷的各项技术标准疲于应付,从而使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丧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导致出口贸易损失惨重。
2.4引起了湖南省出口市场的变化
美国、日本、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每年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对美,日,欧盟(其中7国)的出口贸易额比重却有所变化(表5):
整体来讲,对美、日、欧盟的出口额虽有所增加,但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1999年对美国出口比重为14.92%,到2003年下降为13.80%,下降了1.12个百分点;同期对欧盟的出口额比重下降了2.9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相比1999年,2003年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虽略有上升,但前几年一直不太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完善其技术壁垒体系,对湖南省出口产品设置重重障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而对亚洲、非洲等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额比重迅速增加,2003年对亚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3.22%,同比上年增长23.74%;对非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01%,同比上年增长42.79%,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两个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地区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兽残限量、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而使我省的出口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种种迹象表明,湖南省的出口市场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5改变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结构
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的出口资源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技术性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表6)。
1988年湖南省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2.32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的36.36%,2003年初级产品出口2.18亿美元,仅占湖全省出口的10.16%,下降了26.2%。这说明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出口贸易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省的产品结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技术性壁垒在阻碍湖南声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对我省出口产品结构与方向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3湖南省出口贸易突破技术性壁垒的对策分析
3.1建立湖南省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从技术性壁垒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技术性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全面,对出口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苛刻,因此,要及时了解WTO各成员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细节,针对性地研究湖南省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性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壁垒状况,研究其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湖南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方面,而这又恰好是国外技术性壁垒最严格,技术标准最多的几个行业,随着农兽残限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断被关注,以及纺织品行业“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的贸易战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及早建立湖南省相关产品的预警系统,提早对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有效的方法。
3.2开展技术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其出口的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将高新技术与我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对原有产品企业进行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密集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公关,增加科研投入,除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外,还同时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改进出口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搞好管理,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所以,坚持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向导,不断调整湖南省产品的出口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湖南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
3.3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