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就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的熏陶,当体育文化变成一种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时,学生就会在潜意识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规则,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要遵守这些体育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一定会受到相应惩罚或是大家的谴责,所以,体育文化的熏陶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改变不良行为,及不断完善自己.
1.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校园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如开展运动会,加大奖励制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校园的体育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体育文化有很多特征,但是体育文化本质上就是竞争,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增加这种竞争意识,将这种劲头也会带入到学习中.体育活动讲究团队精神,在活动中,为了赢得比赛,参赛学生就必须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如趣味运动会,在运动会中设置混合项目,如男女混合跳大绳等团体活动,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观念.
1.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养成学生优秀的品质.如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认输,遇到极限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遇到伤病时咬牙克服,等等.当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后,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变为经典,并不断地传承下去,让其能够造福更多的人.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全面的文化工程,是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需要学校、师生、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1学校方面
(1)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体育教学、项目竞赛、课外体育兴趣培养以及与兄弟学校体育交流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文化思想建设,学校应加强对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视,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长期工程对待.应采取多种手段发挥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学校、学生受益.学校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等手段,向学生普及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和学校运动员参加重要比赛时的动人事例,鼓励学生学习、感悟他们的体育精神,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体育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要为体育文化开展提供宽容有效的教学机制.在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考虑到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订制不同的体育课程.鼓励女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应该注意结合女学生的生理结构,迎合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安排开展女学生喜欢的,又符合她们身体承受强度的体育活动,进而达到女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如啦啦操、基础舞蹈、剑舞、篮球、瑜伽等课程.
(3)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需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育规章制度,在规章的限度内安排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弘扬体育文化.学校要重视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锻炼环境.
2.2师生方面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坚实后盾,其言行举止、体育水平、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这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2)开展校外体育活动.学校应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体育锻炼观念、提高体育素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对弘扬校园体育文化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3)建立以培养兴趣、强健体魄为主要目的的社团组织.学校应支持建立如篮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等官方社团,可在教师中选拔有兴趣、有能力的教师担当辅导员,指导社团工作,带领学生骨干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学校应在资金上给予一些援助,为体育文化的普及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参与活动,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校园风气,成为一种时尚,进而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二、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广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构建分价值精神、制度规范、技术物质三个层次。
1.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深也是最核心部分,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命中枢,有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超越一切的体育现象,贯穿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又渗透在每一个体育文化现象之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中国有句古话说:象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精神,就会反应出怎样的体育文化规范和体育文化风貌。基于这的个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体育精神文化。
(1)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由校行政领导,体育系部领导,相关协作部门领导和体育教师及学生工作处和学生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是体育精神文化的首要受众者和宣导者,应该由体育系部领导牵头,以体育教师为骨干,首先通过课堂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身体力行,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俱乐部及工会倡导的教师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为依托来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带动相关领导、协作部门,学生工作处及辅导员老师一起体验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和色彩。以此来激发校园全体师生内在的体育精神并在此形成共鸣与互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从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中流露出来,传递给身体的人,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超越精神;重在参与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公正对待他人,公平参与竞争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友谊勤勉互助的大同精神;道德至上、全面发展的和谐精神。
(2)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其次是校园内的教师员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经实施了近18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校园内广大教师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体育需求也不断扩大,广大教师员工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向了更深更高的层次,校园体育文化的标准也高了。各种赛事在各校园间展开,如江苏高校间的“校长杯”杯乒乓球赛已经形成传统,各高校同职能部门间的赛事也意兴阑珊,这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3)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
基础是在校的广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更直观、更活泼、全时间、全方位,更多地是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表达出来。所以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构建的重中之重。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不单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对体育价值精神的体认就体现了未来社会对体育文化价值精神的体认。所以,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是基础性的构建。校园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是全院师生员工互动的群体生物链,如同一个有机生物体的彼此关照,协同配合。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焕发生机,是体育工作者,教师员工,广大学生积极克己坚守,积极参与的结果。
2.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既是宏观也是微观的,既是立体也是具体的。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规定了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有序表达提供了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及体育职能部门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如《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等以及各级政府和职能机关部门根据国家政府及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的地方性指导性文件并实施的各种蓝皮书、研究结果报告及所涉及的各种研究计划项目等,更体现在具体的执行单位为贯彻执行这些纲领性文件所制度的执行制度和管理制度,还有并各种体育设施的使用指南和效果说明。这从宏观到微观的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在执行中的由上到下的结构特征也体现了它的立体性和具体性,它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状况而拟定的锻炼计划。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立体到具体的体育文化规范制度的结构特征同样适用于个体的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也可以仿效这样的结构来构建。
3.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是通过一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具有体育文化“标识”的体育现象,来展现体育文化文化的整体风貌。所以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构建的重点是体育标识的构建。
(1)标识性的体育人物
“榜样”在中国的语境中一直有着历史性的影响力,宣传榜样的事迹,介绍榜样的生平,为榜样冠名塑像可以带来无穷的影响力。“榜样”为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直观又彻底的。在校园宣传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学校所争得的荣誉可以加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和谐校园带来正面的效应和影响力。
(2)标识性的体育建筑设施
体育建筑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最好的标识。体育参与者对体育建筑设施的认知和理解直接体现了该校园的体育文化特征。根据学校的特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标识性建筑设施是体育文化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的最好方式。
(3)标识性的体育口号
体育口号代表一个群体对体育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校园内的体育口号一样有这样群体性的特征和效应。在口号中体现的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校园的态度,提出具有凝聚力和震撼性的体育口号一样可以焕发人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它对人们的第一印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包含着这所校园体现的审美性和价值观,在某一方面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依托。
(二)制度条件
制度条件指校园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标准以及道德要求,具体而言还包括学校一直继承的传统和仪式等,这是一所校园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它在校园文化的组成结构中起着保障作用,规范着师生的行为。
(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师生的行为规范、生活作风以及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所表现的校园文化和学习风尚等。主要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行为条件包括学术、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建设。
(四)精神条件
精神条件指校园人员主要是师生所具有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精神条件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风尚、情感思维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
二、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一些其他的辅的手段惊醒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三、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的展开是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体育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指体育课而是把课间操、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运动竞赛等多方面的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的体育教育。现在更多的人把体育教育当做一所学校应该具有的风尚,这种风尚不仅包含着体育教育本身,更多的包含着校园的文化建设。所以,体育运动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二)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
体育教育愈来愈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青睐,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也成为当务之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校内的体育运动,也要鼓励学生较强校外体育运动并进行指导。
(三)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体育竞赛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增加相应的也会促进其他文化活动的增加。
(四)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
每所学校常年都会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并且积极倡导健康行为,从而激励着学生进取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人们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了解一所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师生综合素养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
四、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
促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在学习生活方面不断地提高,也要发展精神、丰富情感。体育运动凭借着其愉悦性和竞技性吸引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极力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彩性,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促进校园文化社会性发展
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体育运动使校园文化不断地开拓。首先,体育活动可以不断地与社会加强交往,向社会学习,把社会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其次,校园内举办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这样通过体育活动的舞台就能使学生们更多的了解社会,并且主动地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实践学习,刺进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2太极拳选项的开设对高职类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太极拳运动扩大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太极拳是一项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中的道家理论在注重人的生命的基础之上,通过太极技术动作体系的建立,融入技击思想,表现人们的道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太极拳选项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太极技术动作,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认同感可以归纳为体育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高职类院校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思想价值观不稳定,集体观念较弱,纪律性差,责任感薄弱,这些不足都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可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民族精神的蕴涵。通过开展太极拳选项课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内心的体验形成认识、转化行为,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由此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这样会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古代养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2.2太极拳运动丰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社团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对太极文化及技术动作的认知、感受,组织太极拳俱乐部的活动开展,让太极拳运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成员培训、太极拳宣传活动、太极拳比赛等加强太极拳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将体育社团纳入到其中,使得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方位的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加强锻炼,促进健康。将太极拳运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融入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使社团文化能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积极因子。
2.3太极拳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够增强体质,同时能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得中国太极文化重视和谐的思想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建立和谐体育教学课堂,通过太极拳社团文化影响其他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和谐的自我完善的文化,“天人合一、和谐之道、中正之道”是太极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动养生”的思想,注重修炼太极拳静心养气;“以内引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在思想的变化促进外部事物的变化,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这种和谐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2.4太极拳运动促进高职类院校体育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体育物质文化是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太极拳这样的民族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接起来,而太极拳体育文化细化了体育制度文化,太极拳教学在保持体育传统味道的基础上,通过太极拳比赛、社团等形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持住中国传统体育的韵味。体育教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将太极拳运动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教学,更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到感受传统体育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在太极运动中培养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交流。太极拳运动对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完善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策
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前景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现状,我就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配置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规划上,教育主管部门尽量在体育教育资金上扶持农村中学,加大农村中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标准塑胶跑道甚至是比较专业的体育馆等设施;为农村中学配置较为完备的体育器材。通过这些措施,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场地设施,提高农村中学体育硬件文化水平,为农村中学体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在师资调配方面支持农村中学体育文化的发展,通过向农村中学输送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带到农村中学体育文化建设。其次,学校的相关领导层要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设施的完善是体育文化形成的基础,体育文化的的形成时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其发展更需要依靠学校领导层对该文化事业的认识和支持。学校领导层应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课程设置上,尽量按照课标要求安排体育课,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运会、举行课间操、举办体育文化展等方式,倡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再次,教师要更新体育课堂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学生是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爱。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来源于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课间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游戏和教学内容互相穿插。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争取主体力量。最后,学校要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农村中学分布零散,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体育办学条件,基于这种特点学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形成有自己的风格,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学校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好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甚至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中学在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言非常重要。
2.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的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0%的高职院校达不到省评估要求。风雨操场建设较落后,在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在课外活动高峰期间,一些主要活动场地如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严重不足。
2.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篮球变形、乒乓球怕脱胶、羽毛球怕断线、断柄严重,而且数量较少,许多班级晚借一会,器材就没有了。操场周边的路况器械损坏较多,无人维修,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体育比赛组织较乱
许多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比赛都是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对比赛规则的理解程度,往往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3.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议
3.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体育场馆、场地建设,修建风雨操场,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在器材方面,需要不断的补充体育器材,不断的更新,遇到有质量问题的器材及时处理,以免带来安全问题。器材需要对学生开放,在课外活动期间,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锻炼器材,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3.2课内外有机结合
体育课堂内容要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结合。在体育课堂中,要保证学习的体育课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体育课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调教材内容,而忽略了他的实际价值。学生只有把体育课中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体育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有效组织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
体育比赛是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展现学生个性以及提高班集体凝聚里的有效办法。学校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好各类体育比赛。比赛前期要对裁判员和组织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做到秉公执法,公平竞争的原则。学校定期邀请一些体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代表队或个人来学校表演,如篮球表演赛、足球表演赛、武术表演、健美操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4积极做好宣传
体育宣传的内容很多,宣传方式也多样化,在校园里,最直接的宣传方式主要有板报形式宣传、网站形式宣传、校园广播宣传。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可以把校园体育比赛、全国体育比赛、世界体育比赛等人们比较关注的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对这些赛事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以及对一些运动员的积极评价等;学生参与的体育比赛获奖情况可以通过这些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比赛中,为自己争光,为学校争光。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53-03
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伯顿・R・克拉克于20世纪70年代,领导研究小组对英、美、法等1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揭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规律――以“信念”为核心的文化对高等教育系统运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1]。高等体育院校要在更广视域、更高平台和更深层次思考自身的发展,真正形成一流办学水平,“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 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题中之义
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理解大学文化有两点至关重要:其一,鉴于大学教育在我国泛指高中以后教育,大学文化在我国实际上指的是高等教育文化,其存在范围除却综合性大学外,还包括单科性院校等; 其二,大学文化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类的概念,指“大学”这样一种社会专门组织自身专门的文化,而非其它领域的文化,如学术至上、理性批判、追求真理、和谐自由等均是大学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大学文化的另一个层次是个体的概念,指某一大学个体的文化,即每所大学(高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本文所谈及的大学文化正是包涵这样两个层面的意思。
1.2 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体育院校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理性选择 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影响力量,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凝练成的独有的风格、气质和传统及所构成的氛围、精神与气质,能让其成员找到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所大学内在的文化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力量,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大学文化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制度性成分,如大学章程、校规、校纪等,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直接影响大学发展的质量与成效等。
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如果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以优秀的大学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体育院校概莫能外。尤其在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体制从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开始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各高校在获得一定自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政府提供的舒适的“襁褓”,这就要求各院校要学会在社会大环境下锻炼自我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随着各类高等教育“产品”来源的多样化,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更加挑剔,当前,在我国社会对上大学的社会心理预期已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的大学,而且这种趋势将会愈益强烈。面临着资格老、声望高、实力强的国家重点高校在生源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竞争压力,高等体育院校唯有追求卓越,自觉在更深层次思考自身的发展路径,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确立自身的发展路径时应把“大学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2 “大学文化”视野下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2.1 学科文化建设――高等体育院校追求卓越的基础 学科文化顾名思义是根植于学科的文化,包含着文化信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特有的观念和精神,会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科成员,使其在学科的“文化宫”中分享着学科的信念、价值、情感及思维方式,学科文化一旦形成,可通过引导、规范、形塑等形式,对学科成员进行有意识无意识的文化渗透,对学科成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不同学科特色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会烙上其学科的特色及气质。学科文化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科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力量就越强大。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尽管基本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但在学科本身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色并不突出,尚未形成独特的学科文化。高等体育院校要形成一流的办学水平,站在“大学”的高度考量自身发展,学科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实际来看,学科文化建设尚未得到各高等体育院校的重视。
2.2 院校文化提炼――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 院校文化是克拉克所谓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第二种基本类型,指不同院校的“组织特性”,即一所学校内的师生员工所共有的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价值准则,它确立了大学教育和管理活动的基本信念,决定着学校精神的基本格调和整体面貌。院校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就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一切活动中,成为凝聚内部成员,保持并推动组织发展的动力。“院校文化”较之“学科文化”更为浅显和直接,它主要是大学所采用的制度、流行的活动经过扩散、沉淀,而在人们的思想上自然而然形成的观念。客观讲,作为一个特定的组织,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特有的组织文化,高等体育院校亦不例外,经过5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各体育院校均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组织个性”或者说是“单位文化”,特别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各院校十分注重概括与提炼校园精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优质大学文化的视野来看,笔者认为高等体育院校的院校文化尚不成熟,具体表现为:1) 没能体现出高等教育文化的“个性”。克拉克在谈及“院校文化”的主要内容时,首先谈到的就是“院校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等”。与“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的哈佛精神[3]及“大度包容、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4]等相比,目前,各高等体育院校从概括的院校精神,或多或少地少了些“学术味”。这与高等体育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学科设置单一(或偏少)、文化底蕴天然不足等传统有一定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等体育院校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尚缺乏一种“文化自觉”。2) 以学生亚文化代替全部的“院校文化”。“院校文化”中有许多亚文化,学生文化是最重要的,还其同时还包含有教师文化及行政管理人员文化等。从当前一些体育院校就自身的院校文化的提炼来看,大都是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究其实质只能算做是大学生的亚文化。3) 尚没有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组织传奇(神话、故事)、象征、仪式”等等。院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象征性。高等教育可通过培植传说,树立榜样,标示统一象征,传播和加强组织的共享信念和价值,从而使组织得到协调和控制。克拉克研究发现,美国Antioch、Reed、Swarthmore三所学院通过组织传奇来形成强烈而统一的自我信念,从而跃居美国院校的最高层次,再如北大的“一塔湖图”,成为北大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的象征[5]。各高等体育院校在此方面仍有相当距离,如何通过一定的传说、象征和仪式强调和传播院校业已形成的核心价值,并通过组织的价值和信念使师生员工的活动统一到大学组织的目标上来,是高等体育院校在“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 专业文化养成――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不可回避 笔者以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文化更多是指大学教师的文化,一般来讲大学里教师被冠以“学者”、“教授”或“知识分子”等称号,作为“学者共同体”的成员,拥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具有共同的使命感,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并享有学术职业的自由和限度,由此形成了大学教师特有的学术文化。这种学术文化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学术信念、学术自由、学术忠诚和学术责任等。受行业文化的影响,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师养成和体育教师成长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6],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体育院校院校教师对学术的疏离,学术信念不坚定,学术使命感不强,学术研究中的急功近利和抄袭拼凑屡有发生。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能达到的境界。早在民国时期留日归国学者程登科在其《改善全国私立体育学校之管见》一文中指出:“这样徒重术科,轻视学理,直等江湖卖技之流,一旦出而任教……安能望其能对于学校及社会有所贡献之欤?……与其照现在培植千百个半途异志,只知跑跳,不明学理遗害青年的体育教师,不如造就一个修身为业,学有深究,术有擅长的真实同志。”[7]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将学术的信念、规范内化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师的内心,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而言亦十分重要。
2.4 促成高等教育系统文化优化――高等体育院校当然的重要使命 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学术系统文化的最高层次,是由国家高等教育的固有传统和管理体制的作用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目标、运作和制度规则的认识。主要体现为:1) 入学信念:高等教育面向什么人、为谁开放,也就是什么人才能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同时还包括对入学者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合适的入学人数等问题的态度、价值取向及假设。2) 专业信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纯学术”、“促进教育民主”、“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还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人才”。3) 就业信念:教育系统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毕业生要到哪里寻求工作岗位。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为政府、事业单位输送人才,而有的则为企业输送人才。4) 研究信念: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教学是否结合或怎样结合,各国持有不同的信念。如德国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前苏联则把科研作为研究所或科学院的特有职能,大学的职能则在于教学。
客观讲,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是高等体育院校内部文化所处的宏观背景,体育院校的内部文化是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但这决不等于说高等体育院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形成及优化“无可作为”或“无能为力”。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优化是每一所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尤其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从西方导入的舶来品,起步伊始即因中国传统的“重行主义”文化本身就缺失德国大学所奉行的“学术研究至上、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学与术相分离”的经典大学理念;另一方面,也为近现代中国的形势所迫,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自觉与不自觉间占据了中国大学理念的主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缺失,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理念上的迷茫[8];从现实来看,当前在有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批评中,有许多直指大学精神的缺失和大学文化的庸俗化。重建或优化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中国每一所高校或大学的使命,高等体育院校不仅不能例外,而且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体育院校在某种程度上在推进优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优势,“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崇尚高尚、普适主义”等奥林匹克精神和情怀和“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等传统的大学精神具有相通之处。因此,体育院校一方面要正视自身办学历史较短,学术底蕴不足等劣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自身的优势,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化优化与重建。
3 主体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径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了其建设路径的复杂性,如其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本文仅从主体视角剖析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作为高校校园“共生人”的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单个人或群体所能完成的,需要校园里每个人的共同参与,院校领导、教师、学生及至普通员工等都是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担当者。
3.1 纳入治校理念中,发挥院校领导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战略领导作用 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高等体育院校的领导应当有大学文化的觉醒,将自觉建构优秀的大学文化纳入到治校理念中,并予以积极的践行,充当优质“大学文化”建设的塑造者和领导者。关于院校领导着手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创建优质的大学文化,笔者将在以后进行探讨。从当前来看,笔者以为,高等体育院校领导团队而言,强化优质大学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转变这样一种偏颇观念,即认为大学文化很神秘,高不可攀,是有着厚重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事,而体育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学科门类单一,文化底蕴不足,和大学文化建设不搭界。事实上,简洁明了的校训或者是对大家广泛认同的校风学风的概括总结,就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和大学精神。其实,不管大学的规模大小、历史长短,从它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了文化,尽管它是分散的、良莠并存的,但已经对学校发展发挥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3.2 以大学精神涵养教师,奠定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石 教师是支撑大学这一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决定了高校教师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可以说优质大学文化的创建关键在于优质教师文化的建构,反观当前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师文化,笔者以为,所弥漫着的“匠气、俗气、浮气”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匠气”,就是缺乏理论素养和思辨习惯,方法至上,技术万能,始终在技艺层面徘徊,最多搞些借鉴和模仿;所谓“俗气”,就是缺乏稳定的价值目标,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世俗;所谓“浮气”,就是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作风浮躁,满足于热热闹闹、表面文章,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等,均表现出与大学精神气质的疏离,当然此“三气”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在论及大学的理念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应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9],笔者以为,这亦是当下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文化应追求的境界。
3.3 提升大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形成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合力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高校本身将不存在,大学生对大学理想的实现、大学功能的发挥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亚文化是高等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优质大学生文化建设是优质大学文化的内容,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大学生亚文化建设的主体。提升大学生在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一方面要注重大学文化建设要能站在大学生立场来思考方向和策略,把大学生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把“是否符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作为判断学校文化建设价值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作用。
高校院校文化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亚文化,是以学校行政人员为代表的管理文化或者说行政文化。从本体论上讲,高校内的行政管理文化是后发衍生的,初创时期,高等学校并不设置专职的管理人员,随着现代大学规模的扩大和职能的拓展,行政管理的职位就变成专职的了,由此,一种独特的文化产生了。管理文化的价值核心是效率与服从,强调等级、强调责任、团队意识和权力依附[10],被视为高等院校学术文化中的“异化”部分,尤其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对政府管理模式模仿,健全的党政群机构、臃肿的各类行政人员、直线职能制的组织设计、严密的制度安排等,使管理人员在高等学校各种层面、层次的活动中成为主导的核心力量。这种管理文化过强的态势,不利于高校学术文化的发展。在高等体育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应注重转变“管理文化过强而学术文化较弱”的态势,行政管理系统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成为高等体育院校文化形成中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2]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中国高等教育[J].2002,18:44-45.
[4] 杨东平.大学精神[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8.
[5] 金顶兵,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6] 黄爱峰.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 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277.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形式充实了师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校园内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产生了质和量的巨大变化,也对体育在校园中的开展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伴随着全民健身的浪潮,社会上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校园,其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探索。体育舞蹈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它将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添新的内容和注入新的活力。
1.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师生员工在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根据要素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可分成意识、行为和物质三类文化,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特点、相互关系,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健身怡情两大功能,并提出了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高校体育意识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三大类。
2.体育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体育舞蹈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世界地域、民族风情、文化素质的不同,各舞种起源于西方不同国家的民间舞。但同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不断地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流传过程中,舞姿、舞步逐渐得到发展、丰富和提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交谊舞。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交谊舞与拉美当地豪放、洒脱的黑人文化相碰撞从而产生了拉丁舞。直到上世纪20年代,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将流行于各国知名的舞步和舞姿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才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规范的两大类舞蹈:摩登舞和拉丁舞,即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体育舞蹈。30年代,交谊舞开始传入我国的上海、沈阳、天津、广州等城市。在期间,交际舞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舞蹈活动逐渐开展起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体育舞蹈精英相继来华表演和授课,致使我国体育舞蹈蔚然成风。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成立。198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标志着体育舞蹈从此进入奥林匹克的大家庭。2000年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进行了体育舞蹈的表演,为体育舞蹈的开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近三十年时间里,体育舞蹈发展迅速,已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3.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需要体育舞蹈。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形为等),是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是对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并用这种精神去表达人的个性和情感,使人们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教育,树立起荣誉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体育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青年学生富有青春的活力和想象力,朝气蓬勃,他们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要营造一个活跃、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其养成锻炼习惯。终身受益,而昔日的体育活动项目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而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坐的一种高雅活动,这正迎合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文化的需求。在体育舞蹈的活动中,能使学生忘掉学习和生活的烦恼,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的目的。
4.体育舞蹈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丰富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显示出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中的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和精神改变了健身运动多年来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由于体育舞蹈舞种较多,风格各异,练习者可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舞蹈作为活动内容充实到自我锻炼中去,不仅可以激发自身的锻炼热情,又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活跃气氛。学生们在欢快、轻松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这和谐的气氛也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友谊和情感的交流,丰富和充实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展示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4.2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舞蹈的摩登舞套路动作中,讲究升降与摆荡,倾斜与反身:拉丁舞要求腰、胯前后左右的摆动。这些动作都很好的活动了髋、膝、踝等关节,而且大大增加了常使人们忽视的腹腔运动,塑造了大学生日臻完美的体形。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心率在110次/min以下,机体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显著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至160~170次/min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在各舞种活动中,华尔兹平均心率为l42.8次/main,探戈舞平均心率为142.6次/min,恰恰舞平均心率为145 2次/min,牛仔舞平均心率为172.8次/min,所以说体育舞蹈有明显的健身效果。
4.3 满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席勒说:“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客观需求。大学生对追求健美的体格、优美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
非常重视。而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是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通过身体各关节、各肌肉群的协调活动,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舞步与姿态,并通过身体的各种形体动作与表情变化,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舞者活动于美的海洋中。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通过群体的位置配合、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体育舞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5.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5.2 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是对学牛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许多体育院校和一些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已把体育舞蹈列入选修课内容,并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课中开设此课并不普及。高校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鉴别、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高校有开展这项运动的良好条件。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及较好的物质条件保证,例如场馆、音响设备等等。体育舞蹈既有运动性又有艺术性,显示出其在校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5.3 组建业余训练队。高校可以在业余时间组建体育舞蹈训练队,面向全体学生,吸收爱好该项活动的大学生参加。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舞蹈练习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该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体育舞蹈活动的普及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推动作用,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304-01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学校单纯的体育课和体育竞赛,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与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及生活方式等密切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和谐人文校园文化的有机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在中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极大的丰富了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和道德方面的素质,理想和道德在人的诸方面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校园精神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以及在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的思维活动和共同心理状态,是师生员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达到某种教育效果,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方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是体现校园文化特征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强大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性影响的根源。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规范各方面专门人才培养的项目与环节,统帅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它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过程,是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纲。素质教育在其运行中,体现着新时期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对于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形成都贯穿在素质教育之中。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原则特性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原则特性上是一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确立了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出一致性。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学校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并能造就现实社会的人才,除了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外,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给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导向注入了新的内涵,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轻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重科学技术的掌握,轻人文素养的熏陶等现象。引导学生融知识与能力、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一体,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二是要改变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素质教育是通过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上培育高尚情操和社会道德,在掌握综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力和创造力。三是要改变重塑造学生轻个性发展的现象。要把学生从被塑造的对象转变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定格的模式塑造转变到承认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是要改变重学生教育轻教师培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的主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只有知识面广的教师才可能组织和指导内涵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造力,才可能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
三、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都是要通过创建优良的教育环境,实现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无论待人处事、工作创业都能稳当妥善、应付自如。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以及体育成果所具有的立体的、广泛的教育功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精神情操、价值观念、性格心理、专业素质、健康体魄实施全面培养。素质教育的内容一般要求是,要具备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四大方面。思想素质,包括政治理论水平、热爱国家、有事业心、人格修养、竞争意识、献身精神、职业道德、法则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自主性、自尊性、独立性、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文化素质,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业务素质,包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研究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体现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形式与内容、作用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学生诸多素质之中首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所体现出的积极引导态势来形成和确立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中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6).
[2]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3).
[3]奚凤兰.《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一育中的作用》,临折师范学院学报,2000(3).
[4]杨文辉.《论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韶关学院学报,2001(9).
[5]张杏波.《论新时期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