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活化思维,提升创造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工业设计思维不断碰撞与融合,新的设计工艺、设计材料层出不穷,工业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和极强的创造力,才能把握住工业设计的发展节奏,创作出紧跟时展潮流的工业设计作品。而我国工科类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过于程式化,往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导致学生基本功扎实,却失去了灵活的思维和大胆的艺术个性。随着工业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信息化设计工具层出不穷,在工业设计变得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拥有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才是成为合格的工业设计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发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引导其求新、求变、求异。避免墨守陈规,避免通过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应以个人喜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应通过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灵活的思维和活跃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新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创作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以更好地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强化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强化人文知识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与精神格调,进而促使其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纵观古今,优秀的设计师无不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其设计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工业设计虽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必须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设计师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又往往与其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工业设计师正确把握设计的真谛,并在设计中体现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应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人文知识选修课、讲座,或在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并为学生创造认识、参观文化遗产的机会,帮助其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并引导其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促使其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那天,学生是扛着模具、拿着样机来参加评审的。
当时,我们学校的毕业答辩也刚刚结束,相比之下,我直冒冷汗。虽然他们学生的草图没我们的漂亮、样机没我们的悦目,但他们的模具比我们的草图更实用、样机比我们的模型更有说服力。
会后闲聊,该学院的负责人对我说,刘老师啊,我们没法和你们比,我们是专科,玩概念、玩艺术,玩不过你们,我们只能来点实在的。
我听后无语。
现实情况是,他们的“专科生”早就被各类中小型企业“抢购一空”、而我们正在为“本科生”的就业率“绞尽脑汁”。
从业多年,一直困惑,什么是工业设计?它的杀手锏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先看教师。
自己在综合性大学任教,校内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活得都很郁闷,大学最受尊敬的人是谁?是那些有着一堆国家基金、每年发表数篇SCI、EI、ISTP论文的科研“牛人”。
工业设计呢?连个申报课题的口子都难找,报自然科学基金吧,偏文;报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吧,偏理,两边不靠。
工业设计发篇论文也不容易哦,被各高校期刊目录认可的工业设计类期刊,几乎没有,勉强有两本,一本是《装饰》,还偏艺术;另一本是《包装工程》,又偏理工。别忘了,这两本期刊背后,还有全国数千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在排队等候呢!与其两边不靠,不如偏工,毕竟理工科课题广、期刊多。
速写是一种快速描绘对象的表现形式,设计速写的最大特征是快速性表达,能够快速记录设计的灵感与设计意图。设计速写是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是收集、积累各种资料以便集中、概括、设计与塑造形象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师所使用的特殊的语言;是设计领域的沟通工具;是新产品推广的手段。要使设计理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具体形态,为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的使用方式,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设计速写的训练。
一、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速写现状
1.1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工业设计的发展势头迅猛,这对于高校工业设计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但设计速写这门基础课程仍然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也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只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有的院校只重视基础素描的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无疑都是指木为林,难以提高学生设计速写整体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形象逼真、精密准确、修改便利等其他设计表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也将成为设计师今后的主要的设计手段。但没有设计速写的大量训练,会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快速表达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的大大减弱,最终计算机表达出来的效果也是画面呆板、缺少艺术性和生活的真实性。素描虽然可以解决造型能力和观察到的问题,但这种长期观察、刻画的表现形式,不是在短时间就能把握并且解决产品的观察与造型问题的。这两类课程对于学生突发创意灵感的记录,以及与外界交流等方面都是无法与设计速写相比拟的。
1.2学生状况。工科类工业设计的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对于物体的观察、写生不知从何入手,对于产品的表现形式疑惑不解,对于线条更是无法把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速写产生了畏难情绪,没有自信心。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练习,其速写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差,对于老师在设计速写中提出的需要思考的问题难以理解。加之课时量少,才刚刚有点成效,课程就结束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记录手段不够快,好的想法稍纵即逝。记录的不够准确,就会曲解原有的构思,甚至中断原有的思路。长此以往,会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会影响设计思路的展开,一些复杂的形态关系不愿去尝试,这对于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以后的工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工科类工业设计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院校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到学生能力提升和将来就业。针对以上问题,确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设计速写的教学等多方面的探讨,并且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速写课程进行改革。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速写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1 教学计划的改革。有人认为素描才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但是素描的学习需要深入精致的刻画和严谨的观察,所用时间较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习课时短,课程任务重,学生又毫无绘画功底的情况下,素描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把素描课程的学习从专业必修课中取消,加大设计速写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的学时,并且把透视独立为一门单独的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学习。设计速写在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业设计的设计速写注重透视、结构、比例的准确、设计的严谨性。学生在有了透视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设计速写的学习,会相对感到轻松。
2.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施。设计速写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收集资料、触发设计灵感的功用;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担负起信息传递的使命;有助于设计者和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鉴于这一系列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第一阶段,基础练习阶段。先让学生对直线、弧线进行练习,然后针对立方体、圆进行练习,当徒手能够比较准确的画出立方体、圆的透视的时候,在立方体、圆上加入凹槽、导角等,使其表现出一件产品的大体轮廓。接下来就是产品的修饰练习,可以是明暗调子的排线处理技巧等。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明白各种形体的作画步骤。在此阶段针对一些造型简单的产品进行表现,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二阶段,兴趣培养阶段。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出一个设计题目,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已有的产品形态、结构、色彩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已有的产品写生,产品图进行临摹。使学生不是被动临摹,而是在了解其结构、形态等特征的基础上,明白结构转变与线条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但线条流畅,而且将产品图片的形态转折和结构都领悟,掌握其表现的技巧。然后对已收集、临摹的产品进行默写。并对已有的产品造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深入学习阶段。设计速写的表现形式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有单线形式、素描形式、淡彩形式、线面结合的形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学生在选择深入学习表现形式时,不根据老师的喜好来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力,从中寻找自己最能把握的表现形式。每次的练习作品进行公开展示、评讲,同学互评。每个同学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学生不但扩展了学习的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设计速写担负着信息传递的使命,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产品的细节、局部进行放大表现练习,使学生对产品的结构更加了解,明确设计速写的意义与目的。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提高速度,规定时间范围,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或是创作完成产品设计图。
三、高职高专工科类工业设计设计速写改革的教学成效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速写课程依据这种分阶段的学习,学生在绘画工具的运用,表现能力、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绘画工具和表现能力上,由以前的不知所措,变成现在的线条流畅,结构准确、细节清晰。在造型能力与设计能力方面,从之前的不知如何入手,到能够积极主动的收集资料,并将其运用到简单的设计之中。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更清楚、准确、快速的记录自己的设计灵感,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定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所以,对于学生的设计速写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必须重视,对于工科类学生更是要有一套明确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学习空间,才能把学生培养为合格的设计师。
速写是一种快速描绘对象的表现形式,设计速写的最大特征是快速性表达,能够快速记录设计的灵感与设计意图。设计速写是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是收集、积累各种资料以便集中、概括、设计与塑造形象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师所使用的特殊的语言;是设计领域的沟通工具;是新产品推广的手段。要使设计理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具体形态,为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的使用方式,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设计速写的训练。
一、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速写现状
1.1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工业设计的发展势头迅猛,这对于高校工业设计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但设计速写这门基础课程仍然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也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只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有的院校只重视基础素描的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无疑都是指木为林,难以提高学生设计速写整体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形象逼真、精密准确、修改便利等其他设计表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也将成为设计师今后的主要的设计手段。但没有设计速写的大量训练,会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快速表达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的大大减弱,最终计算机表达出来的效果也是画面呆板、缺少艺术性和生活的真实性。素描虽然可以解决造型能力和观察到的问题,但这种长期观察、刻画的表现形式,不是在短时间就能把握并且解决产品的观察与造型问题的。这两类课程对于学生突发创意灵感的记录,以及与外界交流等方面都是无法与设计速写相比拟的。
1.2学生状况。工科类工业设计的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对于物体的观察、写生不知从何入手,对于产品的表现形式疑惑不解,对于线条更是无法把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速写产生了畏难情绪,没有自信心。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练习,其速写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差,对于老师在设计速写中提出的需要思考的问题难以理解。加之课时量少,才刚刚有点成效,课程就结束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记录手段不够快,好的想法稍纵即逝。记录的不够准确,就会曲解原有的构思,甚至中断原有的思路。长此以往,会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会影响设计思路的展开,一些复杂的形态关系不愿去尝试,这对于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以后的工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工科类工业设计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院校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到学生能力提升和将来就业。针对以上问题,确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设计速写的教学等多方面的探讨,并且对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速写课程进行改革。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速写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1 教学计划的改革。有人认为素描才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但是素描的学习需要深入精致的刻画和严谨的观察,所用时间较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习课时短,课程任务重,学生又毫无绘画功底的情况下,素描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把素描课程的学习从专业必修课中取消,加大设计速写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的学时,并且把透视独立为一门单独的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学习。设计速写在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工业设计的设计速写注重透视、结构、比例的准确、设计的严谨性。学生在有了透视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设计速写的学习,会相对感到轻松。
2.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施。设计速写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收集资料、触发设计灵感的功用;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担负起信息传递的使命;有助于设计者和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鉴于这一系列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第一阶段,基础练习阶段。先让学生对直线、弧线进行练习,然后针对立方体、圆进行练习,当徒手能够比较准确的画出立方体、圆的透视的时候,在立方体、圆上加入凹槽、导角等,使其表现出一件产品的大体轮廓。接下来就是产品的修饰练习,可以是明暗调子的排线处理技巧等。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明白各种形体的作画步骤。在此阶段针对一些造型简单的产品进行表现,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二阶段,兴趣培养阶段。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出一个设计题目,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已有的产品形态、结构、色彩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已有的产品写生,产品图进行临摹。使学生不是被动临摹,而是在了解其结构、形态等特征的基础上,明白结构转变与线条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但线条流畅,而且将产品图片的形态转折和结构都领悟,掌握其表现的技巧。然后对已收集、临摹的产品进行默写。并对已有的产品造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深入学习阶段。设计速写的表现形式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有单线形式、素描形式、淡彩形式、线面结合的形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学生在选择深入学习表现形式时,不根据老师的喜好来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力,从中寻找自己最能把握的表现形式。每次的练习作品进行公开展示、评讲,同学互评。每个同学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学生不但扩展了学习的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设计速写担负着信息传递的使命,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产品的细节、局部进行放大表现练习,使学生对产品的结构更加了解,明确设计速写的意义与目的。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提高速度,规定时间范围,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或是创作完成产品设计图。
三、高职高专工科类工业设计设计速写改革的教学成效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工业设计专业设计速写课程依据这种分阶段的学习,学生在绘画工具的运用,表现能力、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绘画工具和表现能力上,由以前的不知所措,变成现在的线条流畅,结构准确、细节清晰。在造型能力与设计能力方面,从之前的不知如何入手,到能够积极主动的收集资料,并将其运用到简单的设计之中。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更清楚、准确、快速的记录自己的设计灵感,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定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所以,对于学生的设计速写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必须重视,对于工科类学生更是要有一套明确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学习空间,才能把学生培养为合格的设计师。
工业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得到快速的蓬勃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在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学科,有超过四百所院校开设了设计类学科,但在基础研究上,特别是系统的教学研究上相对滞后而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状况。工业设计是工、文、理兼容的学科,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教学中,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知识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实用化的一个保证。因此,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机械零件基础知识,材料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特性及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非金属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应该对学生有所渗透和讲解。这些内容对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必备的。不然,在纸面上完成了造型设计之后,要进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应用,将会举步为艰。对于学产品设计这样一个方向,表现的就更加突出。产品设计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术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审美形态要素。由此可见,技术要素(主要指工程技术)是本学科学生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工程技术含概的各个分支课程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类教学办法。对于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适用的,因为艺术类考生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逻辑思维都相对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体裁衣。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渗透。
1、方法合理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知识面,因而在开展造型基础课程的同时,渗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使造型基础课题在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市场推敲一系列环节中顺利完成。这样,不但不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理,有强烈的冲动去了解,去实践,从而将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产生。
在我带过的造型基础课程中,有一部分课题是这样布置的。观察身边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结构特征和运动关系,制作一动态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颖,选材恰当,运动关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实用性。该课题要求在四周内完成。前期,老师统一组织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分解课题开展的步骤。接着,分组(课程组老师全部参与)审阅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学生必须将方案做细。方案通过之后,着手模型制作。这时,学生的选材,加工都是自主进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艺问题,运动关系问题,装配问题,有老师和实践制作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课题完成的很顺利,质量也不错,个别特用心的同学制作出的模型还很有价值。在最后的课题评价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仍不减,还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意见。
由此看来,好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点问题巧妙处理
第一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从实际出发,以典型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
第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动画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了解了一种形式,要想把这个概念涉及的种种类型以及应用一一讲解出来(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会引起学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枯燥的板式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本身就会有一种兴趣,且理解起来又直观。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既能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谓一招多得。
第三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模型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办法。如果是动态模型制作,又会选择不同的传动关系。如此多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会非常之大,如果学生不主动问的,可能问题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好是提醒同学有一种主动探讨,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的精神,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对于自身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请教老师和师傅。此举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尝试,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可以说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做到师生双方的愉快学习,是笔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针对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技术基础授课过程中积聚的一点教学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 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因此,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缺乏专业艺术训练基础,习惯直线型理性思维,形体、色彩等认知、变换、表现能力较弱的工科工业设计学生来说,独立展开、各成体系的三大构成教学内容,重形式、技法,训练课题固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及评价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由于课程训练课题只关注构成原理,忽视构成原理在特定设计领域表现和运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对于构成原理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重构,很难真正实现对后期专业课程的铺垫作用。另外,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在具备基础设计表达及艺术发散、延伸思考能力的同时,设计思维要明显侧重于材料、加工、结构、力学原理及成本等设计可行性问题,③这些都给传统的构成课教学带来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为了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工科生源及未来职业需求的新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为后期专业课程铺垫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2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
2.1 课前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授课时长等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划分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兴趣点等,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大量的案例或实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2)将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按其性质、具体展开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图片库、音视频库、PPT资源,或微课程,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式。各类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具体、完备、针对性强,以方便学生在课前、项目进行中及后期查找中能快速、准确找到相关知识点;另外材料的准备还应借助现代高新技术使知识点有更丰富、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3)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专业特点、社会服务环境等确定项目教学法具体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的选择是整个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采取模拟仿真、校外真实设计项目等形式。项目选择应注意项目完成的难度、广度、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以及项目组学生人数等具体因素。
2.2 项目展开
为了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在授课前教师应通过微信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形式告知学生要提前预习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以便在项目内容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的知识难点和关键点。进入课堂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将项目内容、具体分组要求、初步计划安排、最终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要求等进行说明和安排。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通过实例对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具体展开过程、最终成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要求,展开具体学习、训练。
在学生展开学习训练后,教师应安排在特定项目节点或时间点对项目进度、完成程度进行指导和调整,对于理解、训练等有偏差的项目组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知识点、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实践联系的认知、运用能力以及对整个项目展开进度、完成水平的控制、调节等能力都在此阶段得到训练和提升。而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只有在教师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帮助下,学生的造型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2.3 项目成果提交形式及考核
以项目形式展开的构成课教学过程,最终应完成项目前期预计目标,并提交特定形式的成果材料,它们可以是以融合文字、图片等内容的PPT,也可以是小结性质的文本资料,手绘草稿、二维效果图甚至是实体草模,具体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程度等确定。提交的各类成果材料应体现出项目组成员对构成基本原理、法则的认识理解以及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体会等内容,并在形式上符合形式美法则要求。在项目成果提交过程中,根据工科工业设计学生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在语言、手绘、计算机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项目组成员应对本组项目成果进行公开汇报总结,并在班级展开自评和互评,对项目方案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补充和完善。项目组提交的成果材料可以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或范例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后期教学提供可供分析、参考的材料。由于构成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庞大、宽泛,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也不能通过单一的项目实现训练目的,因此构成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多组成部分的过程考核特点。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中设置分项目各自的完成程度,提交材料的规范程度以及汇报情况等分次考核,最终进行加权汇总,完成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4 构成课项目教学法实例描述
在不同工科院校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属院系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处理。如对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专业,项目教学法内容可以考虑选择与机电产品外形、控制显示装置布局、色彩搭配等相关的内容。 平面构成部分,可以从控制显示装置图形符号入手,对图形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显示布局进行平面上点、线、面的训练,后期还可以根据项目的不断深入,进行色彩、材质、以及立体化训练及表现。常见的如对于产品遥控器造型、控制显示元件布局等的训练。对于以家具为主的专业,则可以考虑针对家具的某一平面进行平面造型训练,如以家具里板式衣柜及床头柜④为项目方向,对其展开平面造型及点线面构成训练,获得多个平面方案后,可以深入到色彩变化、表面肌理、立体化训练。这样的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面类知识,还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综合了解和运用到了色彩、立体以及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知识,真正实现将构成课作为整体来训练,并且为后期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连续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还应注意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防再出现教学内容僵化、泛化等新问题。
3 具体实践中重点关注问题
3.1 课程内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
项目教学法由于以具体的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项目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不同项目的阶段完成将知识点覆盖并贯穿起来,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及层次性,从简到难,从局部到整体,通过项目的逐渐深入将三大构成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实践中。
3.2 加强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简单地将项目布置给学生,完全交由学生完成,而不注意过程指导和控制,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则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不能达到项目教学中对于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创造性等的训练目的,因此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过程指导与控制,以此保证整个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借助更多课堂多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微课程等渠道将知识以更丰富、生动、具体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也可以借此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前期草图方案确定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二维或三维数字表现,提高作业精细及美观程度,节省作业时间用来训练设计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4 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也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际或虚拟的项目的训练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为后期专业设计做好铺垫。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仅是工科工业设计构成课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虽然经过教学实践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仍需在项目课题选定、过程控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① 何人可.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C].见:赵阳主编.2007 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3
1 引言
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师的思想。通过对设计人员的教育、启发,不断挖掘设计者内心深入的潜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帮助设计者们对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探索,拓宽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科方面的知识面。工业设计是主要的设计课程,因此对工业设计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工业设计教育,目前该学科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总体来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尽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比较大,但是工业设计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聘请的设计教授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和工程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因而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连贯,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课程之间的机械叠加,虽然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衔接仍然是各自为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2.2 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2.3 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3 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4 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5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5.1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5.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5.3 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工业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工业设计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宝荣.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2-02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的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一、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设置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
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1]。
4.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
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2]。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导师制的教学机制特点
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的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一)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运作。
导师制模式的执行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对导师量身制定课程: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四、导师制教学管理体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让学生跟从导师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位导师设立1-2名学生为导师助理,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课题项目研究。
2.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如此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学术经费资助。
3.导师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导师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导师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项目成本费;
②项目和教学所需的设备购置费;
③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
④开展学术交流费;
⑤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
⑥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
⑦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
1 前言
艺术设计类专业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家或设计师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思想越进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创作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就越能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这说明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艺术必须求真、求善、求美。真善美在好的艺术品里可以得到集中体现。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一幅书法、一幅设计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品的艺术美之外,无形之中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是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强化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2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助于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成工科院校丰富的人文氛围,培育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举办各种作品展览、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举行艺术讲座等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工科学生参与到艺术设计中来,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提高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工科院校人文知识体系。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也涵盖了艺术知识。通过开设艺术设计类的公选课,既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普及了艺术类知识,进而完善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3)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便于学生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不仅反映现实生活的表象,而且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和本质,揭示生活本身的规律。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思想越进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就越能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人格的折射,更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平。选修艺术设计类公选课,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
3 如何构建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来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为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通常可以采取开设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举行艺术性讲座、开展艺术性的校园活动、举办艺术类展览及设置第二专业等形式,其中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最主要、最常规、最有效的方法。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它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特点。公选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习其它专业或学科的计划,它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公选课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首先应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构建艺术设计类公选课课程群,并纳入到全校公选课体系中,以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根据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公选课:一是知识普及类课程;二是艺术史论类课程;三是作品赏析类课程;四是实践体验类课程。
(1)知识普及类课程,如《艺术设计概论》、《工业设计概论》、《动漫艺术概论》、《流行色概论》等,并设置1.5-2个学分。通过这些公选课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体会艺术设计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其它学科与美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掌握这些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路,并最终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其自身专业中,增强他们在其他专业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艺术史论类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工艺美术简史》、《艺术设计简史》、《工业设计简史》等,可设置1.5个学分。这些公选课能让学生了解美术与设计的起源、发展脉络与发展动力,认识对美术或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格流派、历史名家与设计大师,并追踪现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潮流前线,正确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作品赏析类课程,有《美术欣赏》、《艺术设计欣赏》、《动漫艺术欣赏》、《产品设计欣赏》、《公共艺术欣赏》等课程,应设置1个学分。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认识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工艺品、设计作品和动漫作品等),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懂得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作品的美与丑、好与坏、高雅与庸俗、独特与普通,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灵感来源和创意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最终学会如何去欣赏美,怎样去创作美。
(4)实践体验类课程,涵盖了《基础绘画》、《陶艺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居家空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需设置2个学分。这些课程是把艺术设计知识在实际动手中传授给选修的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让选修的学生体会到了艺术设计的乐趣,这即陶冶他们的情操,也增强了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
4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的关系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源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但由于他们的授课对象和教学目的不同,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在授课对象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面向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的学生,其受众面非常广泛;而后者面向的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受众范围较窄。在教学目的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以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属于学科普及性课程;而后者则是讲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能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综合与概括。综合是指一门公选课综合了几门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如《艺术设计概论》是《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课程的综合,而《基础绘画》就综合了《素描》、《色彩》和《透视》等课程。概括是指公选课不可能像专业课那样深入、详细,它只有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概括与简化,才能让非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理得透。如《中外美术简史》就是对《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课程的概括、提炼与简化。
总之,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源泉,而前者是对后者的综合与概括,有的课程还是对后者的一个扩展和补充,尤其是欣赏类的公选课。
5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关系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利于工科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许多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展现,作品不单有构图、有形象、有色彩,同时作品还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或时代精神、民族特性、风土人情等等内涵。因此,通过赏析,学生不但能感受作品给人的视觉美和艺术美,还能更直观、更形象地从中体会到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便于学生对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理解。反过来,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又有助于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学习和解读。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综合性很高的交叉学科,它需要融入美术学、社会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背景,才能更好赏析作品、读懂蕴含作品背后的内容。如艺术设计的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风格,都发源于文学或哲学,如果先选修了文学或哲学方面的公选课,必然能加深对某些画派或设计风格的理解。同样,掌握了德国的历史知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的设计的发展过程。
总之,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教育;另一方面,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也有利于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学习。两者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视觉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论化。
6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不同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应有自身的特点,尽量有利于其教学目的的实现,并根据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由前文可知,艺术设计类公选课分为作品欣赏类、艺术史论类、知识普及类和实践体验类四种。
对于作品欣赏类公选课,应该以作品案例的分析教学为主,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堂里完成的对单件作品分析,二是课程结束后完成的对系列作品或者对某一作品展览的评论。
对于艺术史论类公选课,最好的方式是以故事的方式讲授美术或设计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让非专业理解和明白,并在课程结束后以综合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综合报告可以有PPT和论文两种形式,综合报告主要研究有关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历史片段、某一美术风格形成过程、某一艺术大师的成名之路。
对于知识普及类的公选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增加案例的讲解,通过案例来形象艺术设计的基本常识,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选修学生的专业背景展开讨论。在课程结束后,同样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为考核依据,并规定研究报告的主题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
对于实践体验类公选课,其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宜多,其教学方法自然以教师的动手示范为主,适当讲解理论,并要求学生参与到作品的制作或设计过程中,亲身体验设计乐趣。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选修学生的制作成品或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以此为考核依据。
总体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应遵循简洁、知识面广、通俗易懂的原则,并真正起到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目的;教学上要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并加强课堂讨论;考核办法应体现课堂学习的能动性、课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7 结语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于人文氛围相对缺乏的工科院校,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形成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工科院校的人文知识体系,并有助于开展其它人文素质教育。同时通过开设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举行艺术性讲座、开展艺术性的校园活动、举办艺术类展览等多种形式来实施。其中,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最常规的方式,它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前者又是对后者的综合与概括。且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完善,前者是后者的视觉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论化。此外,艺术设计类公选课在内容上、教学方法上和考核办法上都应有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5.1.
[2]杨叔子.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0 引言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 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 。19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 ] 。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 2 ] 。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 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 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 毕业论文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 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关键词]毕业设计 跨学科 多元化 创新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创新性与交叉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相关产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着创新设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所培养出的创新设计人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精准快速的反应。这些变化对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是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考查;是学生集中精力,综合所学精华而进行的完整汇报。同时,毕业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检验学生的过往所学知识,还是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创意的主要着力点,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产业探索性设计,以前瞻性作为设计命题的出发点,可为产业界提供更多设计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讨在综合性大学为背景的跨学科联动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进程,并从过程中分析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趋势确定改革措施。从各个专业院校设计学科毕业设计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院校毕业设计的指导理念与倾向不同。毕业设计是学院自身对设计教学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方向的一次综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完整,文理艺工等学科可相互支持的优势,结合跨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契机,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优势,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趋势:毕业设计发展新方向
时代在变,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这点并积极的进行着有意义的尝试,在这里我们总结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1.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面向产业提供综合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连结极为密切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产业界内多被要求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总结,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研究,以服务求发展,体现交叉特色,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从选题、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全面的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这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应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态势,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抓住发展的机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期,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的发展,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如近年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重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与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内容,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以此为依据,可以避免学生大量在做绿色设计,但却只是空洞的谈环保而缺乏实际内容。将选题落实在清洁能源后再选择表现的载体,这样能够切实的落实国家产业发展与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该类型选题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与其他相关专业做联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如何去关注国家产业发展,如何将国家的发展重点与个人前途相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就业及个人发展。
2.具备国际视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个人视野,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这有助于让学生避免陷入常规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更好的进行创新性设计。如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视野,启迪设计实施的思路,也将增加挑战性。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业设计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视角进行毕业设计才能找准选题,并更好的将其表达出来。综合性大学一般多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项优势,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并不将眼光只局限在本专业中,在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3.设计表达的探索性、创新性
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能够代表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向与特色,应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依托,将设计与机械、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为设计发展注入新的变化。例如在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合作,互补所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将其选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完整实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差异性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团队合作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多角度的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对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回顾传统工艺,寻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契合点也是毕业设计表达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4.满足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很多同学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兼职、找工作等活动,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是一个障碍,也是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与学生转换思路,不简单的将毕业设计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而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不将两者对立化、矛盾化,这样能够缓冲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已就业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选题时,以其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发散思路去确定选题。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以当下的专业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考量,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重视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
三、措施: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方案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应依托本校的发展优势,结合专业自身特色,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跨学科的联动方式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专业之间的交融,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后期环节所涉及的展示、导向、宣传与策划等方面,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工业设计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引入跨学科教学,如机械原理、材料工艺、消费心理学等机械专业、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及市场营销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基础,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跨学科联动时就能够更从容的面对。
1.指导教师选择
首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可以从传统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转向由本专业教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双师制”。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确定选题为清洁能源汽车设计,由于有很多专业的汽车制造原理及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艺术类教师不能够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指导,这样避免了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因不懂技术及机械原理而导致设计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辩环节,有的学生作品出现汽车设计尺寸夸张,没有考虑发动机的位置等硬伤。只是做了一个外壳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的构建。因为工业设计是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过于偏向艺术,不考虑技术层面的内容,就会导致设计结果空洞且泛泛。由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教师共同指导,各自发挥所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另外,也可优选专业设计师来校园做毕设指导,这些设计师的优点是兼顾专业内容和实践信息,他们的视角与教师有所不同,这对学生也是个新颖的开始。但在聘请校外设计师担任毕设指导时要对其进行前期培训,帮助了解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指导的正确性。
2.选题及指导环节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多样化,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增加选题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生在选题中可以设计竞赛的主旨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在竞赛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兴趣,改变传统观念对毕业设计的抵触心理,更好的完成设计概念。二是学生完成企业命题,采用真题真做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实践结合,优秀设计还可被企业采纳,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帮助。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四年的认知,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项目。例如进行中日自行车设计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产业进步比较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行车设计,能够快速发现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设计灵感,产生出优秀设计。四是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选题,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认识,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支持学生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探讨设计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产生出很多创新性设计,也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要求他们从更高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总而言之,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以“诱发-发散-引导-拓展-把关”流程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丰富认识,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支持。在指导过程中,“双师制”的投入,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也能够从艺术感、设计能力与技术认知两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解技术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帮助他们实现出既有设计美感又有实用功能的优秀产品。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其是要借助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设计和后期模型制作过程中其他专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毕业设计全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实战策划为依托,结合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联动的优势,打造创新性优品工业设计。
四、结语
毕业设计始终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环节,是一项要求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充满自我挑战的教学内容,也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途径。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发展虽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运用的优势,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自,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从而推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许多工科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据统计,全国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工科院校有400多所,所开设的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陶艺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等,每年可培养数十万的毕业生,极大满足了国内设计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艺术设计专业上工科院校和纯艺术的院校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院校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不同。工科院校注重理工科的理性分析和计算,设计类院校更多的是艺术思潮和美术气质,多了感性。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师资水平和结构不同。一般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职称都不高,学科背景有很多不足,非专业不纯粹的师资较多,在这样的循环中,一定程度上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优化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
1.教学环节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李政道先生说:“艺术与科学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谁也离不开谁。”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在注重设计理念的同时,与文学、艺术学、设计学以及工学等其它相关学科都有一定的渗透性。从设计的初步构思到设计成果的最终实现,包含了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与技术、文化与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广泛地吸收与融合,实现跨文化、跨学科的设计合作。我们现今的状况是专业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局限于较狭窄的知识面内,缺乏整体考虑,宜形成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会对培养学生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授课模式多为教师讲授,学生忙于记笔记的方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如果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设计的过程与状态给予及时指导,会比单纯的讲授理论和验证结果更符合艺术设计自身的规律。
2.管理环节
现今的工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上有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务管理制度不尊重艺术设计教学规律,生搬硬套工科专业的教学管理,使课堂教学程序按照工科的模式去进行,这样艺术设计专业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中虽与工科保持一致,但使课堂失去了艺术氛围,学生失去创作灵感和激情,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上可以从传统的说教或单向的技法演示变为多元的、对话的教学范式,实现教学从线性向非线性的转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精神。启发学生创意的教学法有很多,其中研讨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其次现今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工科院校目前采用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知识再现式,这样的考试方式评判起来有书可对,分数标准也易把握。但这样的考试其实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对同一问题、同一事情有多种不同看法及解决途径。很多发达国家的设计专业会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在考试方式上把设计成果、调研报告和论文的成绩比重加大,与书面考试的成绩综合考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设计就是要有很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利用各类实习、主题创作训练、社会实践等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在学校建立工作室,学校提供一些先进的设备供学生使用,通过工作室的实践,学生可以马上将自己的创意理念转变为成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心。
工学结合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衔接
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真正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各种科学技术信息也在加速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因此对设计者的综合要求也相应提高。而设计教育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针,忽略了设计应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毕业生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毕业后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理论和设计想法无法转成产业产品。这反映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对接产生了错位。而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与相关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这样让学生有真正的工作经历,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避免流于形式。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