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文化视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站首页>>范文参考>>文学范文>>新闻传播论文>>正文
当代世界最不引人注目却又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是什么?电视.电视观众恐怕是当代世界最广泛的文化研究对象.研究电视,是理解与大众传播中心问题有关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进程的潜在的关键.因为,电视观众是今天人类日常生活中社会和文化的最主要的实体。
在当代世界,与电视有关的生产者的力量日益强大,而与之相应的消费者的力量也日益强大.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德国接受美学兴起时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其创始人敏锐地感受到了当时大众流行文化的兴起.后来,接受美学又突破了其早期读者中心论的藩篱,向COMMUNICATION转化.COMMUNICATION这个词既是交流,也是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及其传播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一刻或缺的生存手段.
按照传统的观念,消费的基本要素是其实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说,购买一种产品,一定是于人有用的.而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的需求奠定了其效用的基础.但是从现代观念来看,人的需求是养成的.现代人的消费也在不断发明着\制造着\涵养着他们自身的需求,特别是人们的精神的和文化的需求.消费本身是一个构筑意义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内化",是文化的生成\漫漶\固化的过程.我们无法想象,30年前中国社会会对当代流行音乐有如此巨大而狂热的需求.10年前有位朋友从西方归来,谈及西方电视观众对某一电视主持人的喜爱和依赖.一位年长的时事政论主持人因度假,节目改由他人主持,竟然有几十万观众写信打电话要求他回来,他们声称无法忍受没有他的日子.当时对此深感不解.几年后我国电视也重演了这一活剧.使我们深骇于电视的力量:电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化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化文化小生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
文化传播形式随着现代大众传媒从纸煤质到电媒质的创生变换,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多媒本相继产生,不仅创造了崭新的文化工业--广播工业、电影工业、电视工业。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代替图书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并且在图书的基础上创造了电子报刊,新闻产业、广告产业等等相继诞生,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容。文化的领土前所未有地猛烈扩张。
相对而言,如果说中国二十世纪初叶经历的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新旧置换,是一场具有中国历史意义的文化本体革命;那么,以电子媒质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的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使人类具有了崭新的现代文化,实现了文化本体的更新发展和创新扩容,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革命。
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学艺术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古代的游吟诗人就是通过不断的游走吟唱来传播艺术、故事和历史的。诗歌特别是史诗成了那个时代人类最主要的艺术方式。但是口耳相传的艺术是没有原本的艺术,是在传播中创作和加工的艺术。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传播有了巨大的进步。阅读成了获得知识,展开想象力,享受艺术,开拓人类精神领域的最佳方式。正是纸媒质确立了文学在诸种艺术形式中的宗主地位。
从纸介质的传播媒体向广播电视等电子介质的传播媒体转化,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飞跃之一。电子传媒比印刷传媒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
今天科技对文化的渗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艺术的媒介化趋向。艺术的媒介化以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它表现为艺术的传播越来越受到媒介工业技术和体制的制约。借助媒介,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而且,媒介介入了艺术的创作过程,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传播媒介给艺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原初语境的分离,即所谓"取消语境"(decontextualization),在一个虚拟时间虚拟地点重构一个新语境,此所谓"重置语境"(recontextualization),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是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
如果说过去的艺术作品只有一个作者的话,现代的电子媒介艺术的作者则是一大群。这只要看看每一部电视剧后面长长的名单就了然了。当代电视艺术作品除了作者(编剧)外,还有导演、制作人、工程师,以及广告公司或传媒公司决策人员的介入。甚至作品的发行人员都可以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时尚潮流更多地影响艺术创作。
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而电视就是当代大众文化的神话与象征系统。电视作为技术,为其使用者创造了一个空间,这是一个操作的空间,又是一个能够创造意义的空间,一个有着可能性及不确定性而有待填补有待扩展的空间.虽然没有绝对的分界,电视(以及其他信息与传播技术)区别于非交流性的家用电器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双重连接作用.它本身具有意义,同时,它还是意义的传送者.
先前的媒体研究认为,这一研究的核心论题应当是媒体节目的共同性与观众要求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是媒体的强制性压抑、消弭了观众主体的能动性,使观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当前高科技传媒的发展告诉我们,今日的媒体是在一个日益复杂日益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运转和发展的,先前某一两种媒体如电视或某一两家电视霸世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媒体种类与数量的急剧增加,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功能与创造意义的功能逐渐合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选择性越来越高,主动性越来越强,某一种媒体或某一家媒体凭借一种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完全地直接地影响大众的时代即将过去。如果我们说当今世界媒体的力量在左右着人类的话,那么,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产生着消解其霸权的力量。媒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以及内容的极其丰富性,赋予受众更大的选择的能动性与自由度。竞争使媒体与接受者的关系由原来的教育、指导甚至命令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收费上网、有线电视使接受者白得免费午餐的受赠意识、传统形成的受教育、听报告的意识大为减弱,而代之以我作为一个消费者的个人购买与消费行为的意识。既然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就有权要求得到更合乎我的个人意愿的服务;既然可以有多种选择,我当然选择最符合我的个性特征的节目。
但是这些众多的选择,仍然只能在一种任何人也无法逃脱的文化语境和公共空间中展开,在一定的文化与经济的场域中实施。因而民族的、地域的、性别的、阶层的特征就凸现出来,观众由文化所囿定的主观倾向性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尽管这一显现仍然显得那么随意、漫漶、毫不经意。
[page_break]从媒体来看,其"服务"的多样性也是有条件和受制约的。尽管电视节目千变万化,它众多的表现类型叫人目眩神迷,但它本身实际上是一种"配方式媒介"。西方电视美学家赫拉斯.纽肯默指出,"成功的电视配方被广为模仿……能够存在下来的配方一定是广有观众的。""配方成了组织和界定世界的特殊方式。情景喜剧和电视所创造的其它形式的世界都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但是,我认为情景喜剧和电视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现实感。每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系统……打破这种现实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配方。在某些情况下,这也就创造出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
当然,媒体的伟大与可怕还在于它水滴石穿、有意无意地形塑观众的趣味、喜好之型,欣赏习惯、文化生活之模式乃至深层心理文化结构的功能。
对于观众的研究可以是相当抽象的,但世界上的任何观赏行为都是具体的,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展开的。至今为止的主体媒介电视主要是在家庭中观看的,它更多地带有一种小型的群体性质,观众之间有感应,有共鸣,有交流。正在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其观看行为则更加个人化或私人化。由于动态的互动关系,先前观者之间的感应交流已被网上的互动交流所代替,先前极为重要的此时此地的具体时空场景,现在已相形见绌,不再那么绝对重要了。
我们先简要解析《中国式离婚》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好丈夫”宋建平: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宋建平身上仍有《围城》中知识分子方鸿渐的影子:性格和顺,聪明机敏,但在现实生存中又毫无心机。虽如此,宋建平仍不失为理想丈夫的形象。他是一位有着医学硕士学位的医生,业务水平一流,阅读外文医学杂志的速度不亚于中文。尤其难得的是他还喜欢做饭,而且有着不俗的厨艺。对妻子林小枫歇斯底里的性格及日常生活中的胡搅蛮缠,作为丈夫的他有宽容,有退让,甚至有迁就,当然偶尔也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生活原则;在不得不与妻子发生冲突时,他采取的基本上是“且战且退”的策略,体现了一位优秀人士所具有的气度。宋建平还疼爱儿子,对岳父岳母也能尽孝道。可以说这是一个现代社会较为理想的丈夫形象。
“作女”林小枫:本科大学毕业的小学教师林小枫,非常幸运地拥有了这么一位优秀的男人,又怎么会让婚姻生活充满着痛苦与怨恨,并且导致丈夫对自己身心的背叛呢?林小枫的行为一再让我想起张抗抗一部小说的名字——《作女》。虽同是表现女性的“作”(读ZUO,平声,指不能安分守己、挺能折腾的人),但由于审视者的角度不同,《作女》中卓尔的“作”与林小枫的“作”也被赋予了迥异的内涵。“作”这个词在剧中显然又回到了它的传统意义上。在北方方言中,它一直单用在女人或小孩身上,传统上把妇女儿童放在一起,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文化观念所致。所以这个“作”字,它在民间一般都是骂小孩或指责女人的:你就“作”吧,你特能“作”,你“作”死吧,把胡搅蛮缠的行为叫“作”。林小枫显然被赋予了这么一个传统式自作自受的女性特征:
“望夫成龙”:在林小枫眼里,作为肝胆外科医生的丈夫宋建平是一位平凡的“好人”,好人固然好,平凡就不好了;就因为宋建平的甘于平凡,她和儿子才只能过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心理使林小枫成为一个肤浅霸道的女人,丈夫再也感受不到谈恋爱时她的美丽与优雅了。35岁的林小枫进入观众视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医院食堂买菜因一位20岁的姑娘叫了声“阿姨”就反应激烈的庸俗女性;随后就是因将要入小学的儿子不能进入重点学校就否定儿子前途的歇斯底里的女人。
“丢失自我”: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宋建平因大医院的种种弊端辞职后应聘到一家外资私立医院,她则主动辞职全力以赴做家庭主妇,终于“丈夫成龙”,“夫贵妻荣”了。但“成龙”的夫对“荣”了的妻却出现了严重的“审美疲劳”,林小枫新的烦恼就是丈夫对自己没有了性的冲动与要求。于是就有了主动向丈夫示爱、穿性感睡衣、要求丈夫看医生、为丈夫买药、熬药、强迫喝药等一系列行为。上面提到的细节本应是林小枫这类女性人生伤痛的生命体验,但在有着“身的背叛并不是对爱的背叛”时尚观念的刘东北那一场放肆大笑中,被消解得干干静静。她对丈夫的示爱行为因“千方百计”“煞费苦心”而只能残酷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失去了让观众同情、理解的价值。事实上宋建平对妻子确有身心的背叛(对坚强美丽、通达透彻的单身女同事肖莉的暧昧情感,对妻子不能产生性冲动等),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但不主动与妻子沟通,也不做任何有利于婚姻和谐的努力,反而谎称自己患了ED搪塞妻子。由于剧作完全将其置于男性中心意识的无情审视之下,妻子奔波买药、辛苦煎药这些本是源于爱的行为,就因此显示出了一种非常可笑的滑稽相。在这里观众看不到对女主人公爱情渴求的细腻理解与同情,一些细节镜头的喜剧性压倒了悲剧性,由此影响了理解女性人生伤痛的思想深度。在处理夫妻性关系问题上,剧作显然很遗憾地体现了男权叙事中贬斥主动型女性的意识,作为妻子林小枫的这一系列行为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却被编导完全置于嘲笑和调侃的叙事层面上。以喜剧的嘲弄态度把这类女性丑角化,使电视剧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悲剧审美意味,把林小枫塑造成了一个丢失自我、滑稽可笑的女性形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式离婚》所体现的男性中心视角,主要是把女情、婚姻失败的生命伤痛界定为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使之完全失去了被悲悯同情的价值,而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它显然承袭了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封建性文化道德,从根本上模糊了夫妻之间女性的爱情追求、性的要求与一般女性对男性性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区别,遮蔽了女性的爱情是女性对男性世界的一种真挚情意。林小枫的爱情与性的追求不过是要与丈夫携手共度人生,而剧情却透露出背弃了女性在爱情与性的追求上也拥有与男人同等主体性地位的现代伦理观念的文化信息,丑化在中采取主动态度的女性,这种立场在当今通俗文学作品、影视文本中可谓比比皆是。这种男性叙事设置了重重男权罗网,使试图超越传统“敬顺”“曲从”具有主动精神的女性被表述为面目可憎、滑稽可笑的女人。这一叙事成果在有限度地完成女性人性的现代批判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主体性的厌恶和憎恨,体现了压制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思维,表现了当代文化人士对传统男权文化意识的继承,这从一个方面暴露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解放妇女精神的现代文化观念的背叛,也说明了在性别意识领域方面实现人性观念现代化的艰难。
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诠释已经得到数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材在数学文化价值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数学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以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缪全生主编的《概率与统计》(第三版)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的《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三本教材(后文中分别以教材一、教材二、教材三称之)作为例子,它们在数学文化渗透方面的特点体现在:
(1)教材设计更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
在内容编排方面,每个知识点都能注意以生活实际或当前的技术应用问题作为背景予以介绍,强调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背景,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时,教材几乎都能从掷硬币、掷骰子等简单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特殊到普遍地引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内容背景涉及较多的是产品质量分析模型(如质量、寿命、含量、误差等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三比教材二涉及应用背景的面更加广泛、量更大。在例题和习题设计方面,教材注重以解决有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实际背景的问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所统计的三本教材中,具有应用背景的例题占总的例题数超过了50%,习题中有应用背景的题目在50%左右,特别是以自然科学为应用背景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2)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统计计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理统计的内容,注重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增加了假设检验问题中的P值检验法和一些统计图的应用,还介绍了bootstrap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增加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概率统计的研究赋予更强大的工具,没有现代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概率统计问题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在概率统计教材中适当引入统计软件的运用是必要的。虽然现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很强大,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为适应概率统计的入门使用,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中就增加了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运用,这对没有经过专业统计软件学习的学生和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概率统计教材数学文化元素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太少
呈现方式不明朗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因素。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是数学家们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锤炼后的完美逻辑体系,这种完美的形式忽略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发现过程,但正是这种过程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如对概率定义的引入,三本概率统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表达“历史上有人做过……其结果如表……”,然后在表格中列出历史上的几个有关频率的试验,甚至有些教材只是用简短的语言一带而过,然后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紧接着就给出概率的其他定义。这样的表达,学生缺乏对概率定义公理化过程的认识,也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概率统计兴趣与热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概率定义的形成本身就是数学抽象化过程的典型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抽象特性和方法。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据统计,教材一、教材二和教材三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仅有频率的定义中提到的德摩根、蒲丰和皮尔逊等人抛硬币试验的介绍或一些试验数据;教材二在引言中则对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介。三本教材中对数理统计的历史介绍等于0,其实概率统计教材中能出现数学史的地方比比皆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呈现。
(2)应用背景相对薄弱
概率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当前高校教材都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社会科学的应用背景相对薄弱。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数学文化背景的方式是多样,如重要数学名人物传、数学发展事件记、重要数学成果和概率统计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等内容,这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从中获取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精神和体验数学美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3)多元文化缺失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体现这些领域的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篇幅,但与学生相关生活文化背景的联接方面显得不够,这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很多概率统计的知识与他们生活或工作相隔遥远甚至没有关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态度。
二、概率统计教材设计
中凸显数学文化的思考现行的概率统计教材的知识系统逻辑体系已经经过多年的验证,证明是可行的。数学文化视野下的教材设计目的是,如何在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元素,数学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内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数学文化内隐的知识部分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里面去,而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概率统计外显的知识内容中去。下面谈几点构想。
1.关注数学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概率统计教材的内容安排要适当兼顾知识发现的历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内容发现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如在介绍“概率”的定义时,教材的编排最好能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和公理化定义。使学生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能了解概率定义形成的历史,了解贝朗特悖论的意义,得到数学螺旋上升抽象过程的感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从而学会批判、质疑、独立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DeMoivre-Laplace定理时可以介绍DeMoivre等人在二项分布正态逼近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也是概率统计思想的重要体现,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发现对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这个统计模型的应用,使统计学由统计描述时期进入了统计推断的时期,它促使一个严谨的统计学框架的形成,学习该知识点内容时,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回归与相关分析的产生历程。其实,概率统计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数学史介绍的,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浓厚的数学思维熏陶。
2.强调知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部分呈现要以导引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把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中去,从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热情,使数学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去。如在“概率的基本概念”部分,有必要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但在具体的教材呈现中,没有必要把这些历史材料详细地罗列到教材中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添加到教材里面去,只能增加教材的容量,导致教材臃肿,变成数学史的堆积而已。而应该是在循序渐进介绍概率定义的同时,适当采用简洁和引导性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概率定义的发展历史,也能掌握如何通过查找资料来进一步验证和了解这种发展的详细情况的能力。又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可以介绍历史上威尔登检验骰子是否均匀的试验,但没必要陈述这个试验的详细过程,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威尔登与皮尔逊对试验结果的争论呈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了解假设检验产生的这段历史,也可以重温探索科学的过程。
(一)茶物态文化旅游资源
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的安溪县,2012年拥有超60万亩的茶园,居全国之冠,生态茶园近25万亩,大坪、西坪等地方保留有古茶园、茶村,各大茶企也建有自己的生态茶园,如八马森林中的高山茶园,铁观音集团的祥华基地和凤山基地;除了茶园资源外,安溪县拥有“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奇兰”“白牡丹”等64个优质茶种,被誉为中国“茶树良种宝库”,其中“安溪铁观音”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安溪县茶人继承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足火等传统的乌龙茶独特加工制作技艺,茶技严谨精巧;安溪铁观音集团还拥有20世纪50年代使用至今的、独特的木石结构陈年仓库。
(二)茶心态文化旅游资源
安溪县拥有铁观音“王说”与“魏说”起源、“乌龙太子传乌龙”、“半壁长毛蟹”等广远流传的茶话;拥有以清末安溪诗人兼茶商林鹤年《福雅堂诗钞》的茶诗词为代表的从唐代到现代的诗人和学者的大量茶诗词;拥有以文人歌咏茶叶的诗歌作品为原本,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日常休闲喝茶所唱等多种类型的茶歌;拥有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的舞蹈艺术———采茶灯及现代安溪县茶文化工作者创排的舞台表演型茶舞;拥有由安溪县茶人蔡建明和文化人李波韵共同创作的舞台表演式的安溪茶艺和包括洁具、下茶、备水、洗茶、冲泡、分茶、奉茶、品饮等基本流程的生活待客式安溪茶艺及“纯、雅、礼、和”的安溪茶道精神。
(三)茶行为文化旅游资源
安溪县拥有超过千年的产茶历史,是一个茶俗丰富的茶乡,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迎宾送客、礼尚往来、婚庆习俗、丧葬礼仪、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其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有以茶相待、赠送茶叶的日常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安溪民众有向佛祖、观音菩萨、地方神灵敬奉清茶的敬佛茶俗;每年1至2月,有场面热闹,比拼茶技的安溪茶王赛;同时,还有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旅游摄影艺术节、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等节事活动资源。
二、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目前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由中国茶都、凤山茶叶大观园、魏荫茗茶园、龙涓茶庄园(中闽魏氏、华祥苑休闲体验)等景点搭配组成一日游和两日游线路。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茶文化旅游产品包括拥有茶文化博物馆、万壶馆、紫砂阁、茶诗长廊、茶都公园等产品的集茶业贸易、茶文化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茶都;包括茶树品种观赏园、茶作坊、凤苑,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凤山茶叶大观园;拥有铁观音的起源的“魏说”和“王说”两处遗迹,包括铁观音母树、生态茶园、家庭博物馆的西坪铁观音发源地;包括有机茶园、有机茶初制加工厂、科研评茶室、茶文化馆、观光木屋集生产、示范、培训、旅游于一体中闽魏氏和华祥苑铁观音茶庄园;集茶文化旅游和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研究于一体的魏荫茗茶园、八马和铁观音集团总部。同时,还有茶王赛、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安溪铁观音制茶师(初制)大赛、茶文化旅游摄影艺术节、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等节事旅游产品。
(二)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茶文化旅游意识淡薄
受安溪县整个旅游业发展和内部交通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茶文化旅游意识淡薄的影响,目前主要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中除了位于县城的中国茶都、茶博会、凤山茶叶大观园、魏荫茗茶园和八马茶业体验店外,没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去其他旅游景点。同时,中国茶都虽有茶文化旅游景点,但相对面积巨大的茶叶店铺显得弱小的多,且周一至周五开放而周末却不对开放,没有将其真正展现给游客,周末去的游客扫兴而归;目前运营的中闽魏氏和华祥苑两座铁观音茶庄园位于龙涓乡,除了交通的限制外,虽然“中国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华祥苑茶庄园体验之旅行程丰富多彩,茶文化内涵展示充分,活动参与性强,但茶企业主要将茶庄园作为企业的高端会所平台,周一到周五经营,还没有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没有将旅游节中的活动开发为日常的旅游产品。这些阻碍了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2.茶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模糊
虽然安溪县已有生态茶园、茶文化博物馆、茶庄园等茶文化旅游产品,但目前游客对其没有直观的印象,没有像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和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等代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区和产品,茶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模糊。
3.茶文化旅游产品功能单一
目前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集中在县城、西坪、大坪、龙涓等地,中闽魏氏和华祥苑铁观音茶庄园没有将茶文化体验项目日常化。总体上看,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茶园、茶壶、茶长廊、茶叶制作观光为主,体验性的产品缺乏,旅游功能单一,没有形成多样化的茶文化旅游线路。
4.茶文化旅游产品文化缺失
目前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虽然融入了茶人、茶诗、茶联、茶艺表演、茶节事等元素,但仅停留在雕像、长廊、碑林和少数的节事表演中;总体上看,安溪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心态和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茶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当地特色。如凤山茶叶大观园,虽然融入了茶圣、茶叶制作流程、茶叶景观小品,让游客眼前一亮,但没有对茶圣、茶联等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展示。大坪生态茶园,只有茶园观光项目,没有将其古老茶歌等挖掘出来。
三、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优化对策
(一)提高茶文化旅游意识
安溪县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茶文化旅游,提高安溪县全民茶文化旅游意识,充分发挥茶文化旅游在弘扬安溪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活跃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做好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整体营销工作,并改善安溪县内部交通条件,提高游客到各茶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开设通往各茶文化旅游景点便捷的公交或旅游大巴专线,并做好茶文化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和茶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等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安溪县政府可采取政策、税收优惠、政府扶持等措施积极引导茶企和已有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转变观念,重视茶文化旅游,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茶旅游产品,做好旅游服务,促进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确定茶文化旅游产品定位
2008年以来,安溪县着力推进茶叶庄园建设,把茶叶庄园作为拓展现代茶业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产品功能和观光休闲功能的重要载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茶叶庄园。安溪县茶文化旅游应遵循安溪现代茶业生产发展的规划,突出茶庄园的地位,将茶庄园作为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代表和特色,形成以茶庄园为主体,以其他茶文化旅游产品为补充的产品定位。
(三)打造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针对安溪县目前茶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旅游功能单一的现象,根据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以茶庄园为主,其他茶文化旅游产品为辅的定位,结合安溪县茶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茶庄园度假为主,茶文化与茶节事体验、茶园观光、茶乡休闲、茶生产研学为辅的综合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各茶文化旅游景点应根据各自的功能进行改善和提升,增加休闲、体验和研学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