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生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正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效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日益加深,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生态危机说到底就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危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并迅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达成共识: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如何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在国际建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开始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进行反思,深刻认识到其耗费能源、浪费土地、破坏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弦易辙。“建筑对环境的干涉及其程度的不确定性使建筑的生态环境和建筑本身的生态化愈来愈受到建筑师和社会的关注”于是,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的生态建筑获得了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并迅速发展。
1、生态建筑研究的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是较早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的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和设计。现代主义大师赖特将建筑视为 “有生命的有机体”,富勒一直从事研究以最低能耗获得最大空间和高度可靠的结构体系,德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就进行生态建筑的研究,在建筑节能、节水太阳能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屋顶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使德国成为生态建筑和建筑新技术的展示地,开发的各种节能设备、技术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1962 年美国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1969年L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最早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环境评价研究中运用生态学和生态设计的方法。
1987年Brutland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广泛的认同,此后人们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研究。1992 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和《里约热内卢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个公约。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199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选择了10座本土建筑作为现阶段生态建筑创作的范例。
为了探求人类更加理想的居住模式,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国相继走向行动。1990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的伯克利城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与会12 个国家的代表分别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阿德雷德召开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大会就生态城市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6年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召开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讨论生态城市的重建计划。2000年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召开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交流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例。2002 年在中国的深圳召开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就生态城市的设计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1.2 我国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 的观点 ,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 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1年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等)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 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生态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生态建筑的思路与对策
3.1普及生态教育加强生态宣传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有限,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比世界发达国家低得很多,特别是生态文明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加大教育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质、 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多层次的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唤起人们的生态觉醒并转变为行动。
3.2 加大生态建筑的科研投资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尽管我国生态建筑在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还处于自发、朴素状态,国外对于生态建筑技术已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国对于一些技术虽有介绍,但不全面 ,科研立项较少,国家应该加大生态建筑的科研投资、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为我国建筑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加强人居环境的生态内涵
城乡建设在尊重自然特性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城乡文脉的延续。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生态建筑方面,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划、设计经验,加大对节能、节地、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和文化内涵。
3.4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赖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生态建筑、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乡土、适宜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1. Put forward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Ecological design produced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reflection.
2.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cological crisis looming almost to the degree. The austere reality in front, people have to review and evaluation we now are regarded as the urban development view and value trust system. Put forward the design though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goal and design principles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reduce pollution,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local, appropriate technology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 科学 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 自然 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 现代 化理想建筑。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 ,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 工业 文明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合理、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问题及解决
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
针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 交通 ,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
建筑方案设计: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自然 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筑技术设计: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 历史 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生态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 电子 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是人们通过自然资源的应用,结合一定的技术,建造出满足人们各项活动的一种人工环境。而建筑设计,则是在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社会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人类各种活动需要所建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筑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为减少物资应用,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性要求,并要求在经济条件约束下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对建筑总体布局、建筑空间组合及各种功能的配置上采取优化设计措施,可以在满足建筑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经济性。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建筑是生产材料的有效整合,在建筑施工中,很多材料及物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通过长期的发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注重效益,保证科学。本文主要对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生态化趋势进行研究。
一、工程概况
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规划设计内容为:二期工程地处南京市城东,总用地面积4.61万m2。依托一期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旺盛的农业高科技企业需求,欲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能够和世界文化遗产——南京市中山陵融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国文化特色、产业特征、地域特点的庄重、大气、清静、悠闲的农业高新技术硅谷核心区域,提升区域的经济、文化和人文资源环境。为实现二期工程设计的生态性,决定在二期工程设计上,引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二、建筑生态设计的建筑方案选择
为保证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在建筑方案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建筑工程与周边环境的相协调
在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多倾向于建筑的个性化设计,但在展示建筑工程特色及个性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做到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并需要与建筑区域内社会、人文及城市定位相协调。
(二)科学处理建筑美学及经济投入的协调性
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应符合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功能的基础上,应尽量降低投资。有些建筑在设计时,为追求外观效果,多会增加投资或降低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保证建筑生态设计的效益性,应在保证建筑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处理建筑美学及经济投入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生态设计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及能源问题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自然资源及能源的缺乏,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降低能源消耗,成为了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问题。在进行建筑生态设计时,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筑照明、采光、通风、制冷及采暖等环节中,充分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实现建筑生态化。
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程与风景区相邻,地块紧邻钟山风景区,周边有很多民国建筑遗址,立面设计吸取民国建筑精髓,采用一种改良的民国建筑风,立面材质采用灰色小面砖,及一些简化的线脚,简单的方窗,既适合现代建筑使用功能,又有一种沉稳大气之风。如下图,为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程设计效果图:
图1: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程设计效果图
三、建筑生态设计的少费多用
少费多用,是通过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最少最小的资源或能源,获得最大的的生存改善,通过少费多用,实现能源资源的充分应用,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建筑生态化。
(一)能源节约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能源节约应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完整周期。建筑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及资源,其能源节约的空间很大,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节能材料层出不穷。实现能源节约,选择耗能小的建材其中关键,如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通过优化设计,应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从而降低设备配置,降低能耗。当前,节能建筑中,太阳能的应用较为普遍。应用光电板进行蓄热,是未来建筑节能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资源再利用,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其能源的节约,多涉及到建筑运行及其后期阶段,如建筑拆除后各种材料的再利用等。
(二)原材料的节约
建筑施工需要众多用材,如建筑装修用材、建筑结构用材、水暖电等系统用材等,在用材应用中,可以采取措施,节约原材料。如以建筑结构用材的节约为例,随着各种用材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厚砖柱胖形式,改用高效轻质型墙体,如钢结构,可以大大降低建筑自重,节约建筑结构用材。当前,节约建筑结构用材典型如大空间膜结构建筑,大空间膜结构是一种预应力空门整体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建筑材料的承载效能,创造出较大的空间,且其外观形态较好,节约原材料的同时,获得综合效益。
(三)建筑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是当前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生态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筑再利用,可以让众多建筑材料再次应用,实现建筑生态化。在国际社会上,对建筑再利用的研究较多,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在一些欧美国家中,针对建筑,很少采取大拆大建的做法,而是减少的拆除建筑,实现建筑再利用。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很多城市存在着大拆大建的现象,无论是从环保或经济的角度来看,大拆大建的行为都不利用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进行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业生产作业中,超过96%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
在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程中,保留了部分原有建筑,拆除的旧建筑中的小青砖与灰瓦整理后继续使用到部分建筑底层的立面总去,节能的同时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延续。整个项目设计注重节能环保,开窗大小适中、体型规整,建筑群体间通风等这些设计均使建筑更节能。此外建筑单体外墙、屋面、地面、外门窗均进行了保温节能设计,还考虑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内设备也选用环保材料,这些设计均降低了建筑的能耗。
四、建筑生态化趋势
建筑生态设计及建筑生态化,并不是仅仅进行能源的节约与物质材料的合理应用,其发展应将能源消耗系统完整地融入到整个建筑项目之中,并综合考虑建筑区域文化、气候等多种因素。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中,实现建筑生态化,应实现建筑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在进行建筑生态化研究时,应充分应用新材料及新工艺,实现建筑施工的生态化。当前,建筑生态化发展仅仅处于初期阶段,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生态化将越发完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将更加舒适。
五、结语
当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及生态问题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及资源,一旦处理不当,会引起较大的环境问题,并引起生态恶化,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生态建筑设计,主张以最小的能源及资源,实现最带限度的生存环境的改善。在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种项目中,采取了生态建筑设计措施,实现了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宇龙.关于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2,(24):70.
[2]马可乐,李超.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0,13(1):36-37.
许多人理解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指的就是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树成阴的建筑环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其实跟绿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比如美国的“生态建筑”标准,是一个叫做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认证体系,翻译成中文大致意思是“能源和环境的领先设计”。它追求的是在建筑的整个建造和使用期限内,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小。比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高档小区”,种植名贵花草,需要昂贵的维护,虽然非常“绿色”,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反倒是不符合“生态建筑”的理念。
LEED认证,认证什么
“绿色建筑”的认证算得上是新鲜事物。1993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简称USGBC。很快,他们认识到需要一套标准来定义“绿色建筑”。1998年,这样的一套认证体系出台,即LEED1.0版。经过广泛修改,LEED2.0版在2000年出台,到2005年修订的LEED2.2版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绿色建筑”的标准被分为了六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位置、水的使用效率、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空气质量以及设计上的创新。
“绿色建筑”的认证是一种自愿行为。如果一座建筑的修建者希望获得LEED认证,就必须向“绿色建筑认证机构”(GBCI)登记申请。GBCI会与建筑设计和修建方协作,对以上6个方面的7项基本要求和69个小项分别进行评估。7项基本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LEED认证。69个小项中每一个小项可能得到1分、0分或者-1分,最后把得分相加,如果得分在26—32分之间,就可以得到“LEED认证”,33—38分则为“LEED银级”,39—51分为“LEED黄金级”,而52分以上则为“LEED白金级”。
LEED认证中的每一个小项,都伴随着一定的建筑成本,有的实现成本高,有的实现成本低。比如,在“可持续的建筑位置”大项中,避免修建过程中的污染是一项基本要求,必须达到才能进行其他的认证。这个大项共有14个小项,如果位置选得合适,那么“发展密度与社区联系”和“公共交通”这两个小项就可以拿到2分,但是“公共空间最大化”就不容易拿到。而在“材料与资源”大项中,收集和储存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是基本要求,而其他方面有13个可得分小项。如果使用回收材料或者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在“能源与环境”大项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例如,如果一座建筑采用太阳能来满足整座楼2.5%的能源需求,就会得到1分。提高这个比例,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如果采用了某些优化设计,使得它的能源消耗比标准消耗要低,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得分越高,意味着实现成本低的得分点都用光了,最后增加分数的成本就越高。所以,要达到黄金或者白金级的LEED标准,增加的建筑成本就会很高。
2009年,UCGBC推出了LEED新版本,使用范围更广,评分更加细化,可得到的总分也变成了100的基本分外加10个附件分值,相应的不同等级认证所需要的分值也做了调整。不过基本理念还是一样—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类,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生态住宅评估
中国在2006年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居民住宅的,主要参考LEED认证体系,基本目标是“促进住宅小区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污染”。这个评估标准分为五个大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按照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各项的评分标准和细则。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随着建筑功能的强化,非住宅建筑的能量资源消耗越来越高。“生态城市”的建设,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的“生态化”势必是一大方面。
生态建筑的关键
显然,“生态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好,强调的都不是把建筑修得更漂亮、更气派。它的核心是面对整个自然界的生态保护,途径是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但是,追求方便舒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生态建筑”也无法以牺牲建筑的功能为代价。比如,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为了降低能源消耗而强行不许使用空调,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也不是“生态建设”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lash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liv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cing people to re-examine the person and nature, archite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 make architects began thinking about how to solve building from the source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国内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忽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至今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中国建筑业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当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和其生态意义时,必须抛弃那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把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性能的生态建筑作为新世纪建筑设计的方向。中国建筑业目前正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刻,建设生态建筑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业转向可继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真正意义的生态住宅,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2 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
4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我国经济与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使得在我国的多数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中出现重规模而忽视环保的问题。城市建筑设计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就会导致环境保护的破坏,还会加大能源的浪费。随着城市发展向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加入一些生态设计元素,会极大的减少居民生产和生活对于环境和能源的破坏,最终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切实提高。
1.2可以大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要想冲破城市的固有规划和建设的束缚,使城市建筑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推进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保护能源之间的有效统一就要加快生态建筑的发展,通过生态建筑的建设来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可以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生态建筑的设计可以实现生态、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的有机统一,从而能够有效保证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城市环境和能源资源分布的平衡,就要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严格按照城市发展的全面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作为一名合格的生态建筑设计,必须能够有效的促进市民的健康,推进教育的不断发展,要在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能源的使用情况下来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得倡导和推广生态建筑成为了今后的必然趋势,这是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生态建筑发展方向包括原生生态建筑和运用新生态技术提升建筑生态化。原生生态建筑多数选取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形式,在原生生态建筑中人们能够自觉运用本地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还能充分考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对于自然环境还是比较敏感。建筑的本质应该是强调回归自然,建筑师在对原生生态建筑进行研究时,要运用新的生态技术来提升建筑的生态化。建筑师要利用新的技术来改造建筑的环境,实现具备生态化的能源与材料的循环过程的自我控制与优化。具体来说,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可从能源利用、材料运用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2.1能源利用
在建筑设计中要尽量采用永不枯竭的太阳能、风能及热能等能源。设计建筑使之生态化,利用面积较大的玻璃用于建筑屋顶,用以回收太阳能产生的热量,经由一些手段处理后,可以将其转化成为其他能源用于建筑热源供应和照明。还要应用环保节能技术,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强调建筑本身的节能环保,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和优化使用,所以一定要选用相应的措施来完成资源消耗和能源再生的转化。
2.2材料运用
要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在材料的运用方面就要选用可以更新、改造及再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以有效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要通过运用建筑所在地的本地资源,来实现本土生态建筑的低成本建设。建筑材料的选取要选用生态性的建筑材料,这可以有效的实现在材料生产使用及废弃和再生循环整个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融合,以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污染来完成最高的材料利用和循环再利用。
2.3自我调控
生态建筑设计主要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的自我调控。被动式的调控要借助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组件,在对建筑的门窗和阳台进行遮阳处理时要建立起适宜的生存环境。被动式的调控是为了解决传统建筑,能够实现对建筑环境的关注,还能实现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通过自我调控来指导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建设。目前,国外的住宅建筑师通过选取玻璃暖房及相应的构造形式实现了建筑的保温和隔热效果。可以说主动式的调控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最大成就,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的应用,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师外延思想的有机结合,使得建筑设计生态化发生了一次技术性的革命。建筑设计师还可以经过主动调控把建筑生态的设计进一步的精细化、准确化和严密化,这样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生态化和建筑构造、物理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19-01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面貌日新月异;欣喜之余,却不能忽视这样建筑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据统计分析,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
随着人类面临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又将“ 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建筑的生态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广,这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生态建筑的类型
1.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即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利用回收材料和排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作为绿色建筑经典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的一座新办公楼比标准建筑节水43%。这座办公楼每年能够节水687000公升。大楼内部安装了数台节水装置和12座无水座便器。办公楼的三层都会安装这样的节水座便器。他们没有蓄水池,不用冲水。专门的下水管将排泄物吸走,防止气味散发。其他节水装置还包括自动出水的龙头、双水流的洗池和受到控制的淋浴喷头等。
1.2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
美观、有利环保的绿色建筑要面向未来,必须重视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和生命周期,使建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在破土之前,需要经过勘查,以确定所在地有没有地下水脉和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干扰;它完全以天然材料――木材、黏土、土砖建造而成,并从植物中提取装饰用材和着色颜料,这一潮流在德国以发展为建立“生物住宅区”。其目标是建立居民入住后就不想迁离的社区,以降低对各种能源的消耗。
1.3整合生物气候建筑
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能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正如人们所希冀的那样:将来有一天,建筑的结构和维护系统能根据气象和舒适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那时将产生真正的“整合生物气候建筑”。
“整合生物气候建筑”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设备的角度来决定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例如在上海的Armoury大厦,该大厦的平面为圆形,电梯、楼梯和卫生间组成的服务核置于一侧,内部有中庭,中庭被当作空气井,并在大小与形状上随各层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1.4生态屋顶系统
据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调查的数据显示,绿色屋顶首先能够蓄含雨水,高度保持水分。根据屋顶的绿化设计,直接的水分流失量将减少50%-90%,大大缓解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压力,因而能够节省大量建筑费用和公共事业开支。德国夏季有植被覆盖的屋顶与屋顶之间的温度差异最高可达40摄氏度。过大的温差会对建筑的防水层材料、连接处和其他材料造成极大的负担,加快老化过程。而绿色植被覆盖的屋顶则能保护防水层不受气候、紫外线以及其他损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再者,屋顶上的绿色植物还能净化大气,帮助过滤灰尘和烟雾颗粒,从大气和雨水中吸收危害性物质,降低灰尘并减少潜在的烟雾威胁。植物蒸腾的水分吸收热量并冷却大气,减轻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热岛效应。
2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2.1与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生态环境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太阳的季节性移动获取冬天的太阳能并利用其来供暖能够减少冬天的供暖需要。冬天的太阳能够进入房屋,照射在地板上和墙上并被转化成热能并在室内温度下降时释放出来,通过实施这些低技术性的方法,供暖所需要的能量就少之又少了。另外窗口位置可以考虑进一步利用自然光,不只是在房屋的外部可以获取光能,也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天窗和采光窗而从内部采集阳光。
2.2材料内部的附加能源
对于生态建筑房屋的设计,在选材方面就应该考虑使用本地的,而不要选择从很远的地方云传送过来的材料。材料中蕴涵的附加能源是指其生长或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所耗去的能源。我们在房屋设计的过程中要追溯到材料来源的提供和提炼、制造、增加物处理、运输、使用、最后的再回首或者处理过程。这一使用周期的衡量,可以确保所用材料对环境产生最小程度的影响。
2.3屋顶的设计
屋顶是冬天热量流失最多而夏天热量吸收最多的地方。除了考虑在混凝土屋顶上的使用的土壤层的厚度以及聚苯乙烯隔离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纺织有3M后的土壤层的屋顶,其能源效率与带有0.46M的土壤同时带有0.1M厚的聚苯乙烯隔离层的房屋顶相比只高出2.4%。隔离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将隔离层和土壤层一起使用。为了建设一个有能源效率的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增加隔离层的厚度。
3生态建筑的前景
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总的来说有两种设计的趋势,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是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建设的“Acros福冈”,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一体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平台上做屋顶绿化,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另一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化。
参考文献:
现今发展中的建筑设计更追求对生态观的运用,将其整合在设计中构建生态建筑。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生态建筑,首要要了解生态的科学,进而借鉴其中的理论与实践,以便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贯彻绿色建筑的观念,展现其整体生态观。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发展观,进而运用整体性的观点区研究生态建筑。为了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以实现生态与人类和谐、友好相处的愿景,因此,需要建立与加强对整体性生态观建筑设计的运用。
一、从内涵上分析生态建筑观
生态的建筑观在现今设计中,主要是运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去促进其建筑在设计上达到生态、合理的整体目标。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物链,其生物链建存在差异性,容易受银子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作用性。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性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就需对原始设计观念进行创新。例如:利用生态设计的理念将设计出的生态建筑建设在居住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并利用生态观去设计相关生产建设的活动,确保生态与人类在理想环境下共同发展。由于建筑属于集中式的生活场所,并具有丰富的信息以及物质资源,这都需要利用生态系统去解决。因此,有必要全面贯彻与深入生态的建筑观念,从而合理使用生态系统中个资源,以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建立设计的整体建筑观具体体现
(一)体现设计时间因子影响
建筑设计的系统其自身在内部存在一定的时间变化,其子系统会产生相互的作用,进而受时间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者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此问题。例如:使用合理废弃、适应性的改变以及灵活多用设计观念,以其适应时间因子的变化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兼具了独立性与动态性,要想提升其系统的使用寿命,就需降低系统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为此,设计者需构建建筑自身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考虑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作用性。例如:综合掌控系统的运行情况与其它生态系统既环境的作用结果,此外,设计者应检验系统能量与材料的流动性,建筑材料的运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二)体现设计空间因子影响
从整体进行分析,建筑构建的生态系统容易受空间因子而产生置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其固定原有系统在空间上被转移,或是外加的能量、建筑材料更新了原有系统,进而构成新的生态建筑系统,间接体现了其设计存在空间置换的流动性。建筑生态系统在空间上产生的置换具有异质性的影响,其生物的种类、数量都会发生空间上分布变化,致使系统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物特性。经过研究生态在空间变化上具有异质性说明了,建筑周边生态系统受空间变化影响程度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性的变化。所以,建筑的设计应单独评价其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的价值、限制条件、自然机制,降低空间因子对构建整体建筑观的影响程度。
(三)体现设计资源的有限性因子影响
建筑系统在环境上涉及生态系统及其资源,对于生物圈而言,物质具有流动性是循环系统的表现特征,进而引导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其应用呈现循环运用的状态。此外,地球、生物圈是具有封闭性的物质系统,从使用方面分析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人类对其资源的利用体现了有限的界定性。所以,要求设计与规划建筑的生态系统时,需要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性衡量,进而降低对生态资源与系统的伤害性。而优化生态资源的使用性,有利于社会持续、循环的使用生态资源。
结合以上对建筑设计建立整体生态观具体表现的分析,社会对生态资源、系统使用程度影响着生态系统整体环境。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必须注重社会对生态资源的使用需求,只有适宜性的运用生态资源,才能树立与构建生态观,并将其逐渐引进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进而提升建筑生态设计的水平。
三、探讨整体、生态观在现今建筑设计环节中的有效运用
(一)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
整体、生态建筑的观念在设计中要求:其建筑必须处理好附近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保证在稳定发展基础上,使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设计之间具有较强的适宜性与运用性,科学处理建筑涉及的利益与生态关系。如果忽视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会导致生态资源出现许多污染性的生态问题。因此,有必要切实加强设计,运用循环系统与环境展开具有和谐性的发展关系,例如:在建筑中建设生态、循环式的游泳池以及回收站,既能彰显建筑区域特色,还与生态、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结合。
(二)能与个性化居住环境结合
完善、规范的生态建筑观在设计运用上不仅需要社会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还应注重与个性化居住环境结合。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规划中,应引进个性化的设计元素,进而把建筑生态设计与自然美感进行统一性的结合。另外,设计环节还应注意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在我国北方设计生态建筑时,由于北方冬季干燥寒冷,为使建筑居住环境取得良好保温性能,应在设计中加入外层保温施工。不仅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还确保了建筑的居住环境。而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较湿润,建筑设计在保证居住安全基础上,应运用木制材料结合高脚建筑设计,既提升居住环境的生态层次,还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个性化居住环境与生态建筑在设计上的结合,是实现生态建筑观必不可少的有效运用之一,也体现了其节能的生态理念。
总结:
经过研究生态建筑的观念建立与运用,虽然得到社会的重视与应用,但是其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的技术逐渐向成熟化发展。为了将建立的整体、生态建筑观更好融合与运用在设计中,促使设计者不断提升生态建筑观的重要发展理念,进而不断运用在实践中,以协调社会与生态系统、资源和谐相处的生态问题,形成个性化、生态设计理念。为了提升生态建筑的设计质量,生态建筑的创新观念将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并为其奉献生态观设计的力量,使生态资源得以持续的使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春,王银珍,庹彬彬.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科学,2013,11(25):1-4.
[2]宋晔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理论,2010,11(13):16-19.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经过时代的更迭,建筑中都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无论是古代官式建筑还是一些古村落规划、古民居建筑中都体现出仿生思维,仿生游离于无生命的建筑形式与有生命的生物形态间,是二者的结合体,有生命的形体很好的诠释了建筑与环境的适宜性关系。
一、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来源于仿生学,仿生学的设计师对建筑功能进行合理的分布,对整体进行可循环的设计,对自然环境进行网络化关联的微调节,进而产生了仿生建筑的定义,仿生建筑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探寻自然界中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来丰富和完善建筑的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体结构以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设计和合理形成。通过仿生设计手法而设计出的仿生建筑无疑是属于绿色建筑范畴。例如英国的诺曼·福斯特、德国的托马斯·赫尔佐格就是仿生建筑设计的代表。
二、生态建筑的仿生手段
1、形态的集约化
建筑形态遵循三大原则:整体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可循环原则,例如,自然界中具有典型特点的蜂窝,每个蜂窝都有着标准大小相同的形状以及排布方式,采用了六角柱状体,这种形态不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大的使用空间,还可以增加空间的强度,其优越的结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值得学习与仿照的。
这种形态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建筑结构与建筑技术,同时使用再生资源,以达到资源利用的高效、循环。
2、对环境的应变
自然界的每一个事物都会根据环境做出积极的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自然界中给予人类的智慧,那么在建筑中就应尽量的还原建筑所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不去破坏而是“主动”适应环境,充分的开发资源以及现有的环境,形成一系列节能设备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这种做法是对自然界进行最小的影响同时可持续的发展。
3、表皮的多功能
建筑的表皮即是建筑的外立面,他们是整个建筑节能的控制中心,具有采光、通风、抗风、保温、隔热、供能、防火、防潮、隔音等功能,包括建筑的屋面、墙体与护构件。良好的表皮设计会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度,同时也是建筑与自然界有机对话的载体。例如TWD仿生材料,通过对动物皮肤的功能研究得出的双层玻璃幕墙技术。
4、系统的进化性
建筑生态系统引用是绿色建筑的辅助条件,建筑如何长久的存在,如何再生长都是需要生态技术支撑,它强调建筑规模和阶段的动态性、结构的可生长性,空间的、地域的关联性与开放性、时间的延续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黑川纪章和丹下健提出的新陈代谢理念便是绿色建筑的生态可循环发展的新主张。
三、建筑构件的仿生
建筑构件的作用是链接建筑的结构与功能,它的仿生性利用是模仿生物的骨骼以及其他构成形式,来合理的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产生的建筑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局部构造特征。
1、中国古建筑中的仿生构件
如图1所示为宁波的报国寺,除了建筑风格独特外,有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之奇。究其原因,是因为其独特的斗拱结构仿鱼鳞的排列组合方式,错落有致、层层相贴。这种效仿形成了姿态各异的“风道”寺外空气通过“风道”在大殿上产生了一种气流—回然风,终年回荡其间,使梁上不易积存灰尘,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声波。
2、仿生建筑表皮
⑴双层皮玻璃幕墙
“玻璃变色龙”的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Mike Danis提出,理念的核心是将建筑的风、保温、采光、防眩光、防视线干扰和利用光采暖等诸多生态要求通过建筑表皮来进行自我调节来达到建筑适应环境的目的。
双层玻璃幕墙的工作原理:幕墙由内外两层玻璃幕墙间隔一定距离,中间形成空腔,空腔中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位置、建筑使用的时间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方式等,气流的进入和排出方式也可以不同。进行的节能措施。
优点:冬季减少建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热损失、保证充足的日照,夏季内置百叶效应可阻止强光入射、不阻挡视线,是一种很有效的被动式节能策略。
⑵TIW墙
TIW是一种仿照北极熊皮肤的表皮,可自增温的透明防护系统,组成部分有:保护玻璃、遮阳卷帘、绝热层、空气间层、吸热面层和结构墙体。保护玻璃可以有效的减少热损失。优点:冬季自调节放置热外散,夏季绝热层(THI/TIM层)在黑色吸热面吸热。
如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Windburg青年旅馆在南向局部使用了THI外墙。当室外空气仅8℃时,室内在无暖气的状态下可达20℃。而且THI和TIM材料的反射性能使得照射其上的光线偏转,在后部没有吸收墙的地方,光线以散射的形式偏转射入深远的上部空间,从而使房间深处的照明获得极大改善。因此说TIW墙的生态功效十分卓越。
3、生物空调
生物空调:是指将以生物的循环系统为原型,将循环系统调节冷热的方法实施到建筑工程学中。墙壁天花或地板上里设置可调节温度的管子,管内通过加热和加冷来调节温度
这种“空调”的房间比传统的空调系统更加低廉、经济、便捷。
如,德国杜伊斯堡商务促进中心中,曲面斜屋顶上的光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太阳能采集器降水加热,随后导入一个吸收冷却器,随后冷却水通过的管网设在悬挂于棚上的金属传导网板中,由此将室内空气冷却,新鲜空气经由地板层上的通道送入室内,并在沿地面不高的区域形成一个新鲜的空气湖。保证了室内环境舒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能源。
4、其他特殊仿生建筑构件
⑴杨经文的仿生建筑构件
杨经文是发展了仿生学建筑,以此对生态建筑的回应,如吉隆坡大厦方案中,建筑的理念是“肺”,立面上的凹入空间的设置特点展现了某种拨开了的壳的生物,凹凸的平台则提供了绿化。
又如,杨经文在上海设计的Armoury大厦。该建筑平面为圆形,但做了很多变化。电梯、楼梯和卫生间组成的服务核置于一侧,内部有中庭,中庭被当做空气井,并在大小与形状上随各层的具体情况而变化。高层设计了空中庭园。设计了一个可以人工控制的“鳍”。当有轻风作用时,可把“鳍”打开,风顺其吹入室内,形成对流;当有强风作用时,可以把“鳍”关闭,让风围绕建筑表皮吹过;当建筑受到偏风作用时,可以关闭一侧,打开另一侧。运用“鳍”可以自行调节通风,同样意寓着建筑“自由呼吸”的概念。
⑵旋转式太阳能房
德国建筑师特多·特霍斯设计的“旋转式太阳能房屋”,就是通过计算机控制,使至于一个基座的住宅象向日葵一样跟踪阳光转动,从而获得足够的太阳能供建筑使用。基座是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在白天它以3cm/min的速度随太阳移动,夜晚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初始位置。屋顶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仅有1.3%被旋转电机消耗,它所获得的太阳能量相当于一个一般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两倍。
四、展望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建筑的研究步伐逐步加快,我们对生态建筑的研究应立足于:完善生态建筑仿生策略体系;对生物模拟和建筑模型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建立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仿生研究方法;结合实践建立完整的仿生建筑生态效应评价体系,实现仿生建筑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自然界生物的生理机能及生态效应给我们带来想象空间。目前,建筑构件仿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建筑节能、生态、可持续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建筑更好地融入到其周边环境之中。利用生态建筑仿生手段,使得生态建筑更具有集约性、应变性、多功能性和进化性。
参考文献:
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周浩明, 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施工中的装饰施工是整个施工过程的结尾。然而建筑施工中环保问题也大多处于这个阶段,建筑装饰施工模式往往是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完全背离了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的应用将会解决这一难题,是建筑装饰更节能、更环保、更美丽使人民生活的更舒适。
2建筑装饰施工的绿色新技术
建筑装饰施工的新技术,把握住了节能环保的主要内容,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进行建筑装饰施工,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对于建筑装饰施工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防治。
2.1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节约能源
为了响应绿色这个主题,我们在建筑装饰施工中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使新技术新材料在节约能源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例如:在建筑装饰施工中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灯管、昼光利用、照度调整、设定照明开关时间等手段,与传统照明和方式相比,可最高节省52%的电力消耗。在外墙安装光电幕墙,集成有光伏发电系统的幕墙称为光电幕墙,即将太阳能光电板组件安装在幕墙或采光顶的结构框架上,利用太阳能发电,通过光电幕墙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相对于火力发电等方式,可节约发电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墙面及屋面升温,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减轻空调负荷,降低空调能耗。铺设塑木地板WPC是一种主要由木材(木纤维素、植物纤维素)为基础材料与热塑性高分子材料(PE塑料)和加工助剂等,混合均匀后再经模具设备加热挤出成型而制成的高科技绿色环保材料,兼有木材和塑料的性能与特征,能替代木材和塑料的新型环保高科技材料。塑木地板是新型的环保节能复合材料,木材的替代品,节省了大量的木材。使用特种玻璃替代普通玻璃,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镀膜技术用来反射红外线的节能玻璃相比,特种玻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采用世界一流的一次烧熔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能强烈吸收中近红外线所释放的热能,当外界温度降低以后会以长波段远红外方式向玻璃两侧辐射长波段远红外线,特种玻既有通透性强又能防晒以及保温的绿色效果解决了节能环保难题,而且还具有防目眩的功能,有效避免了二次光污染。
2.2合理选择装饰材料避免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对人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所以在选择装饰材料和装饰施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和方法。要预防装修过程产生的卧室污染,首先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少的装修材料,是降低室内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的有效措施。在建筑装饰施工时应注意:一、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家居墙面装饰尽量不要大面积使用木制板材,可将原墙面抹平后刷水性涂料,也可选用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甚至采用天然织物,如棉、麻、丝绸等作为基材的天然墙纸。二、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地面材料的选择面较广,如地砖、天然石材、木地板、地毯等。地砖一般不产生升污染,如大面积采用天然的石材地砖,应选用有检测证明、不含放射性元素的板材。选用复合型地板前,应仔细查检查产品说明书。三、顶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居室的层高如果不是很高,可以不做吊顶,可采用将原天花板抹平并涂改刷水性涂料的方式。若整体吊顶,应该选用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埃特板、或者硅钙板等材料替代木龙骨夹板。四、软装饰材料的选择。窗帘、床罩、枕套、沙等软装饰材料,最好选择含棉麻成分较高的布料,并注意染料应无异味、稳定性强且不易褪色。五、木制品涂装材料的选择。木制品最常用的涂装材料是各类油漆,这是居室的污染源。在选择涂料时,除了颜色和光泽外,最重要的是要选择环保涂料。一般来说,合资、进口品牌在质量和环保方面都比较有保证,不过,国内已有一些企业研制出环保型油漆,不采用含苯稀释剂,刺激性气味较小,挥发较快,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六、施工中辅料的使用。特别是胶和底漆,即使选择了环保涂料,在基底处理时也不能马虎。另外,胶的使用也要注意,107胶内含有害物质,国家有关条例已经明令禁止在家庭装修中使用。
2.3选择施工方法减少噪音污染
建筑装饰施工要多到绿色化就要解决噪声污染这一问题。解决噪声污染的途径有三种即消除噪声源、阻止噪声传播、对人进行防护。首先,从消除噪声源入手对施工的技术进行改革,用噪音小的设备替代噪声大的设备,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装饰时的破拆、及打洞等噪声大的施工步骤。其次,对于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局以及加装噪声防护网,以减少噪声的传播。调整噪音大的施工工作时间,把噪音大的施工工作(如金属切割、机械设备工作、破拆等)尽量的调整到早6点到10点之间进行,以防止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防噪音污染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噪音的发生。
2.4合理的处理施工废料
施工工作中产生的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对空气、水源、土壤以及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所以对废弃物的合理科学的处理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了资源。首先,对于可回收的施工材料如:钢筋、再生骨料混凝土、陶瓷、费砖等进行回收处理,节省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其次,对于不可回收的施工材料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的丢弃和掩埋。最后,对于施工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
2.5开发新材料应对装饰污染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完全实现建筑装饰的绿色化施工,必须加快装饰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科学技术是改变现状的更本性因素。新材料的研发要始终以“低碳、绿色、节能”为主题,探索适合新型科学建筑材料发展,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建筑材料为重点,实施重点建筑领域绿色节能工程服务,推广科研院、高等院校、所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新技术和示范项目及建筑装饰行业中现新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以实现绿色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新科技能源及再生能源、再生资源、节能产品与技术等建筑领域中的最新发展。3结语
面对对日益突出的的建筑装饰施工问题,如何实现绿色化装饰施工已成为当今讨论的热点话题,加强装饰行业的技术研发以及装饰材料的创新,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实现建筑装饰施工绿色化的唯一途径。建筑装饰施工的绿色新技术的应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实践。建筑施工的绿色化发展会为人们带来更舒适的生活和更清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洪.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华章》.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