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引导农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
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
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
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结束语
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 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5-03
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兴起、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等新形势下,给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课题。近年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并认真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学校升格为高专的必然要求。2009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由中专升格为高专院校,学校进入了升格转型的特殊阶段。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实践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因此,升格转型要求学校尽快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角色,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科型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要求。升格前,中专层次教育是单纯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型教育,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幼儿师资为主要目标。升格以后,学校须由中专时期的学科型教育向高职的职业教育过渡。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学科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方式、教学内容整合运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涉及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各个教学环节、各个管理部门和各教学系部;它不是某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是所有专业都必须进行的改革;它不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而是整个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整个教学系统之间互相配合的结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局性、全面性和全员性的。在全球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已经成为趋势。
(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尚不到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升格之初,各部门资源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合理的流动与开放,人财物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多重矛盾和纠葛。加上两校区远距离办学、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教育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阻力。因此,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历程和做法
(一)顶层设计阶段(2009-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局,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旦确立,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学校的教学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为做好顶层设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学校刚刚挂牌成立阶段(2009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仍继续沿用升格前中专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已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升格后学校就已经开始不断摸索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校提出“一二三四五六”做法(2010年)。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持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视角,初步搭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一二三四五六”做法具体如下:
“一个目标”即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校的贡献力。
“两个市场”即抓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
“三个服务面向”是服务广西城乡幼儿师资职前与职后培养的需要,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服务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四个模式改革”,一是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校、园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促进办学的规模化、集团化,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培养模式改革,要根据现代技术知识理论的内在要求以及实际职业活动内容、环境、过程,研究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仿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新方法。四是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模式――麦可思评价机制。
“五个机制改革”是建立学校管理新机制,建立教产合作新机制,建立保障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建立改革创新新机制和校企合作新机制。
“六个关键环节创新”是创新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与应用、创新教学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和创新管理制度。
3.学校研制并实施“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在学校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以“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培养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大批高素质幼儿教师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
学校在政策制度层面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为今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方法手段的进一步改革等具体化措施打下了基础。
(二)整体改革阶段(2011-2014年)。具体如下:
1.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人才能力设计的蓝图。认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做好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与预测。2011年,学校各专业深入广西区内各市县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了解人才需求,从而初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其次,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蓝本。早在2010年,学校就已初定人才培养的蓝本。2011年,学校再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调整培养目标。各教学系部邀请了企事业单位技术能手、一线任课教师共同召开研讨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看得出,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更加注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的科学,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
2.实施综合实践教学改革(2012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2012年5月,学校统一组织系部领导和全体专业建设带头人,邀请了其他高校专家和行业骨干一起参加了专业建设培训及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这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召开全校层面的专业研究会,这次会议确定了基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闭环控制的“五段式”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改革目标。
构建闭环控制的“五段式”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分散式合作教学与学习体系中,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隐性知识的体验式学习。具体实施方案在第3年级上学期按五个阶段展开。岗前综合技能训练4周。校内教师和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全体学生每人完成3次试教活动。离校,分散在幼儿园以小组方式集中实训8周。学生在工作岗位完成9个实习任务或项目等。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全程作操作性指导,校内老师定期点评。实结反思及能力提升4周。该阶段的设置使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闭环控制的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开展实习生自我评价、小组评议、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及本系带队教师共同参与的多方评价,检测实习效果。完成毕业论文(设计)6周和分散顶岗实习16周。
3.开展校级课程说课和专业剖析比赛活动(2013-2014年)。高职院校的课程说课,是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深入的突破口。以赛促学,以赛促改。2013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了第一校级轮教师课程说课比赛活动,师范类专业特别是作为学校龙头的学前教育专业获得了校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从中也挖掘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说课活动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14年,开展校级高级职称教师专业剖析活动和课程说课比赛。为迎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开展了高级职称教师多轮次的专业剖析和说课研讨活动。以高级职称教师的专业剖析和课程说课活动为契机,各系部也相继组织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开展此项活动。引领全校教师对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全面总结、凝练特色,寻求适合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实践条件的持续改善(2013-2014年)。在做好课改的同时,学校在硬件方面加大了对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力度,清理了一大批中专时代遗留的教科研设备,完成了教科研设备数据的第一次全校性清查工作,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
(三)迎接评估阶段(2014-2015年)。在迎接学校2015年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同时,不断持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管理规范化阶段。(1)逐步推进校系二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将教学管理权限和责任义务进一步下放,充分调动二级系部的教学管理和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绩效;从2013年开始,学校配齐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并成立了13个教研室和选聘了20位专业建设负责人,逐步优化学校教师资源,规范教学管理。(2)重新梳理了61个教学管理文件,涉及组织机构、教学计划运行、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重点在师资建设和实践教学。(3)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管理。在教务管理系统和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技术支持下,教学管理手段更加先进和规范,效率更高,进一步建设信息化校园。
2.引进基于第三方的就业与质量评估――麦可思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意味着评价观念发生了转变;意味着终于高校脱离了“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一体的角色”,从以往“自评者”转变为“受评者”;意味着高校培养的人才将要接受社会一线岗位真正的考验,这既是对毕业生本人的考验也是对高校人才质量的考验。
第一,基于问卷式的就业跟踪调研活动的开展。2012年、2013年,学校对升格以来的第一、第二届专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跟踪调研活动。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此类较为原始的跟踪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能获得一系列有价值的反馈数据。
第二,基于第三方的就业与质量评估――麦可思评价机制的引进。为更科学地完成学校人才的社会需求调研与培养质量评估,学校于2013年底与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半年后跟踪测量评估”的研究咨询项目合作协议,并于2014年正式实施。第三方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测评;(2)专业培养特色定位及竞争优势;(3)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及价值观测评;(4)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五个指定专业);(5)毕业生在校成绩分析;(6)毕业生在校社团活动参与度分析;(7)求职分析;(8)校友评价;(9)2013-2015届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年度变化趋势。
图1 学校、社会、毕业生三方关系示意图
图2 培养质量跟踪系统的示意图
通过第三方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基本能较为了全面地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直接反馈,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实践成效
(一)区域性、应用性、师范性办学特色得到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体现。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91.4%的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78.5%的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其中“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占65.1%,“中小学教育机构”占13.4%。可以预测,很多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将很快成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经验: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按照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方法,结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目标,进行职前阶段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通过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学内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条件(含师资、教材资源等)的改善,确保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模块式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设置基础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三大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五个模块。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基本达到60%以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水平。
(四)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一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断增长。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有了大幅增长,生均已超过4000元,且每年以10%的幅度不断的递增。学校现有教学用计算机近千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6273个,完全能满足学生教学需求。二是实践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学校现建有学前教育实训中心、特殊教育实训中心等共12大类144间实习实训室,192家区内外师范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见实习。目前,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的特教实训大楼也正在建设中,学生校内实训条件将更加的完善。
(五)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得到完善。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建立了由“监控组织体系、监控方式体系、监控内容体系、监控反馈体系”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了“五位一体”(即领导、督导、同行、学生、社会)的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学校引进了第三方的就业与质量评估――麦可思评价,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校内质量监控与评价忽视校外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做法。学校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已经建立,并向高水平的教育评价机制迈出结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2]刘元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3]宋孝金,陈艳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探讨――以三明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9)
[4]边高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探[J].江苏高教,2014(6)
[5]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动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5(6)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