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系统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资料信息系统功能介绍
资料信息系统的完成能够有效的解决施工中的表格、报表等问题,使各个资料、信息能够完整的保存在计算机当中,而且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查找,其主要的功能介绍如下:(1)本次所设计的系统主要使用的技术分别是internet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保证整体系统对大量信息与表格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完成整体系统的信息化。(2)资料信息系统还应当具有数据输入、输出以及打印功能,这样就能够提高资料输入、输出时的效率,提高整体系统的应用时间,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快捷的进行施工。(3)在进行数据与资料的输入时,因为施工过程中每一天都会有十分多的资料与数据,所以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而且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分类与整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资料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4)数据库与数据汇总、统计、计算功能的引入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与数据存储量。因为数据库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容量,而且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类整理,另外,相关功能的引入能够保障数据在存储时更加专业,输出的报告也更加直观,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读取。(4)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后,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快速、方便的进行查找,只有这样才能够算整体系统的成功。所以本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能够对存储到系统内部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本次系统在查询方面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目录的结构建立成为树状的形式,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对资料信息的分类与整理,以此来方便工作人员更好的浏览所需要的信息。
3资料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在对功能介绍完之后,需要对本次系统的特点进行介绍,所谓特点就是本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1)本次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各个施工情况,并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用表进行设计的,相关技术参数等也都与国家通用的相关参数相当,便于各个单位进行使用。(2)本次系统在数据处理与自动化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相关的编辑功能十分全面,对于操作人员的使用十分方便,易于上手,而且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都集成在了整体系统当中,十分全面。(3)本次系统无论是在数据的保存还是安全方面都有着较高的保障,系统中设置了相关的用户权限,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另外,对于每一个用户都会建立相应的权限,用户只能够在他的权限下完成相关的操作。
4系统的流程与实现
4.1系统的流程
本次系统的主要流程是:将需要存储的数据进行整理,之后输入到系统当中,并使用系统内部设定好的相应模块进行编辑,如果资料没有批复要求刚能够直接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如果资料有批复的要求则需要通过扫描之后才能够将该信息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去。之后需要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整理,生成有效的目录,以方便后期的查找与使用,最后,如果需要某些资料时,则可以快速的将资料查找出来并进行打印。
经过几个方案的综合比较,本设计方案是在小区内增设四个雨水泵站及四个闸门井,雨水泵站设液位控制和液位报警,平时靠管网重力排水,当暴雨强度超过重现期或道路积水达到排屋地下室标高时,设定为报警水位,关闭闸门井闸门,启动雨水泵转换为动力排水。
2雨水量计算。
根据建设发〔2008〕89号文,查得德清的暴雨强度公式为。雨水量计算公式:Q=ψQF;室外道路重现期:P=2年;室外雨水管道设计降雨历时:t=15-20min;室外综合径流系数ψ=0.65;经计算,重现期都为2年,雨水量详见下列:一期东区:汇水面积为1.78(hm2),降雨历时为16(min),雨水量为284(L/s)。一期西区:汇水面积为1.24(hm2),降雨历时为16(min),雨水量为245(L/s)。二期东区:汇水面积为2.31(hm2),降雨历时为16(min),雨水量为368(L/s)。二期西区:汇水面积为3.08(hm2),降雨历时为20(min),雨水量为450(L/s)。
3工程设计。
根据各区域的设计雨水量,构筑物及排水泵的设计见表1。
4电气设计。
电气设备有动力盘及操作控制盘。控制系统采用全自动控制设定。现场控制柜设“手动-停-自动”控制选择开关;自动时,由液位开关进行控制;手动时,在现场控制柜上进行手动控制;就地时,可在现场按钮箱上进行控制。为减少人员操作,本处理系统可采用远程集中控制。本工程总装机容量为232kW。
关键词:地铁;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场强;漏泄电缆;天线
0引言
目前国内地铁专用无线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数字集群技术进行组网,主要由设置在中心的集群中心交换设备和操作控制台;设置在车站的集群基站、功分器和耦合器、天线和车站电台,敷设在区间的漏泄同轴电缆及配件;设置在车辆段等处的光纤直放站、操作控制台;设置在机车上的机车台以及为移动工作人员配备的手持台等设备组成。中心与沿线车站的设备间通过有线通信传输通道连接,实现全线场强的覆盖。
1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功能要求
地铁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具有选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呼叫优先级权限等调度通信功能,并应具有存储功能、监测功能等。
2频段及频点的选择
地铁无线通信系统采用的制式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所采用的工作频段及频点应由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批准。
3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
3.1网络结构
根据地铁线路的特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按基站设置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系统结构:
小区制:在控制中心设置交换控制设备,在地铁沿线各车站设置基站,交换控制设备与基站之间通过有线传输通道连接,地铁沿线架设漏泄同轴电缆实现全线场强覆盖。小区制的缺点是投资较高,列车司机与行车调度员之间的通话存在较多越区切换;优点是信道利用率高,系统的故障弱化能力较强,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车站值班员与列车司机之间无须拨号即可建立通信联系。
中区制:在控制中心设置交换控制设备,在地铁沿线的重要车站设置基站,其它车站设置射频放大设备,交换控制设备与基站之间通过有线传输通道连接,地铁沿线架设漏泄同轴电缆实现全线场强覆盖。中区制在设备投资、信道利用、越区切换频次、故障弱化能力等方面均介于大区制与小区制之间,不具备小区制的小三角通信功能,也不存在大区制的车载设备在列车进出车辆段时正线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不能自动转换的问题。
大区制:在控制中心设置交换控制设备和基站,在地铁沿线车站均设置射频放大设备,地铁沿线架设漏泄同轴电缆实现全线场强覆盖。大区制的优点是投资较小,列车司机与行车调度员之间的通话不存在越区切换;缺点是信道利用率不高,故障弱化能力较差,不能实现小三角通信,尤其是列车进出车辆段时正线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不能自动转换。此外,大区制系统结构不易扩容也是其致命弱点。
综合上述对大、中、小区制三种系统结构的分析比较,建议地铁专用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中、小区制系统结构进行组网。
3.2场强覆盖
地铁专用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场强覆盖区域通常分为:隧道区间的覆盖、车站站台的覆盖、车站站厅的覆盖。
地铁隧道区间内场强的覆盖方式无外乎两种:采用隧道天线作为辐射源的空间波覆盖方式及采用漏泄电缆作为传输线和分布天线的覆盖方式。前者投资小,安装工程量小,但场强覆盖难以控制,会对隧道内的电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无法为控制越区切换、降低同频干扰等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场强分布精确设计,实际使用先例很少;而后者投资较大,安装工程量较大,但由于采用漏泄电缆能够实现对电磁波传播和辐射的严密控制(既保证了自身系统的抗干扰又能降低对其他无线系统干扰的可能性),因此在国内外地铁的建设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推荐采用漏泄电缆解决隧道内的场强覆盖。
采用漏泄电缆实现区间场强覆盖时,当区间太长时需在漏缆中间加设放大器对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常用的放大器有两种类型:射频直放中继器和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光纤直放站。两种放大方式对比如下:
下行载噪比
采用射频直放中继器放大的是由基站获得的信号,可以获得较好的载噪比;光纤直放站由于光端机噪声系数的增加,其信号的载噪比不及射频直放中继器。
上行噪声
采用射频直放中继器的上行噪声较小,对基站的影响较小;采用光纤直放站的上行噪声较大,对基站的影响较大。
可靠性
由于射频直放中继器是一级有源设备,可靠性较好;光纤直放站包含近端射频调制、光路传输、远端射频解调、射频放大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串联工作的,其中每一个部分出了故障,都会导致整条链路故障,可靠性较差。
信号传输时延
在放大器不级联的情况下,射频直放中继器对原射频信号的附加时延小;光纤直放站附加时延大。
延伸距离
射频直放中继器只能单向延伸覆盖范围;光纤直放站可以从中间向两端延伸,因此后者的延伸距离长。
级联放大互调影响
射频直放中继器级联放大时互调影响较大;光纤直放站级联放大时互调影响较小。
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总的说来,当放大器不级联时,采用射频直放中继器比较合适;反之,当放大器需要多级级联时,则采用光纤直放站更为有利。
车站站台场强覆盖通过区间漏泄电缆或在弱场强区增加小天线方式来实现,站厅层采用吸顶全向天线来进行站厅的场强覆盖。设计计算链路损耗时空间损耗采用自由空间模型公式。
根据无线信号传输模型,自由空间损耗计算公式为:
L=32.45+20log(F)+20log(D),其中F为频率,单位为MHz,D为距离,单位为km,
天线覆盖场强电平计算公式:
P(天线覆盖场强电平)=天线口功率+天线增益-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假设车站场强覆盖设计指标为:专用无线通信网95%的地点及时间(概率),移动终端接收信号的场强电平应不小于-85dBm;按瑞利衰落法进行计算,基站、移动终端接收端的比特误码率不超过4%(信噪比≥19dB)。
按照设计要求满足场强覆盖最小接收电平设计参数:
覆盖范围边缘场强的最小接收电平门限取决于:
①接收机的动态灵敏度:基站=-106dBm(上行),移动手机=-103dBm(下行),车载台=-103dBm(下行)
②场强覆盖瞬时瑞利衰落深度:衰落储备取值=13dB
③设计储备余量:取值=5dB
边缘场强取值=接收机灵敏度+衰落储备+干扰余量
因此,在满足信噪比≥19dB和可通率(时间、地点覆盖概率为95%)的要求下,最小接收电平设计取值:
下行(基站至车台):每载波≥-85dBm(车台天线输入端)
下行(基站至手机):每载波≥-85dBm(手机天线输入端)
上行(车台至基站):每载波≥-88dBm(基站接收端)
上行(手机至基站):每载波≥-88dBm(基站接收端)
专用无线通信覆盖的区域内同时并存商业移动通信网,因此工程的设计须考虑网间的相互干扰。经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专用无线通信网和商业移动通信网在隧道内漏泄电缆安装间隔≥0.45米,其隔离度可达78dB,如公网POI和直放站设备相关指标符合国标的条件下如此可减轻或消除网间互调和带外杂散发射干扰的影响。站厅内专用无线通信网天线和商业移动通信网天线安装间隔≥4.5米,可以减轻或消除网间带外杂散干扰的影响。
4结束语
上述内容是本人参加地铁工程建设以来积累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在此总结起来与同行交流学习,尚有不足之处,诚请各方同仁指教。
(2)液压油。
(3)防冻液。
(4)冷媒。
(5)其他如柴机油(加注在发动机及变速箱中)、齿轮油(加注在后桥,蜗轮箱等传动机构中)。工程机械行业中由于柴油及液压油使用量加大,其余油液使用量较小,故柴油及液压油多使用集中供液系统,而其余油品则使用线边加注机加注的模式。
2集中供液系统的构成及简介
2.1储液系统
主要由进液系统、储液罐、供液系统、泵房等组成。
(1)进液系统。为满足油罐车输送方式,多在墙体上布置柴油、液压油油罐车卸油快速接头。柴油油罐车一般自带卸油泵,故柴油不配卸油泵;液压油配卸油泵,同时满足油桶补油方式和油罐车不带泵时的补液方式,同时液压油卸油配置防空打保护装置,桶空时能自动关闭卸油泵。考虑到要快速吸纳液体的需要,即流量为主要因素时,采用气动隔膜泵,GRACO:H2150型气动隔膜泵,见图2。对于输送有腐蚀性的液体时,应采用不锈钢的泵和管路,如防冻液、冷媒等液体。另外,在进液泵的前端应设置过滤器,除去液体中的部分杂质。
(2)储液罐。根据每车加注量、生产纲领和加注频率的需要,计算出需要的储液罐数量和罐体规格。同时,还要考虑输送液体的性质,如有腐蚀性,应采用不锈钢罐体,如防冻液、冷媒等液体。其他无腐蚀性液体,可采用一般的碳钢罐体。储液罐卧式放置,推荐采用埋地方式,外表面做五油三布加强级防腐处理。储液罐通气管管口上装阻火透气帽,在呼吸阻火阀处要加装干燥器,避免潮湿的空气进入油罐造成油液乳化。每个储液罐均安装有液位控制传感器,高、低液位及极限液位时自动报警。
(3)供液系统。根据输送液体的粘度和输送距离,柴油选用气动隔膜泵。液压油粘度较大,输送泵选用大流量气动柱塞泵。油液输送泵每种油品均配备双泵,一用一备,正常使用一台,留有一个泵作为系统备份。输送系统分别配置过滤器及流量计,用于物料统计。流量计一般安装在储液罐的出油口处,可以避免由于罐车卸油或油桶补油时出现空打,造成流量计计量不准的情况发生。
(4)泵房。因柴油属于“乙类”易燃液体,为确保安全,泵房内照明、排气线路及开关均采用防爆装置,同时用自动防爆排风扇强制换气方式减少泵房内挥发可燃气的存在。同时,油泵房内设有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当可燃气体达到爆炸下限浓度(V%)值时报警。泵房所有的气动马达都要接地线至泵房的总地线上,将运动件摩擦和流体运动产生的静电放掉。地面设集油槽,方便废液回收。
2.2输送管路系统
输油管路、控制信号管路分别实现油液的输送及控制信号的传递,一般车间外埋地铺设,车间内加空铺设,并采用五油三布加强级防腐处理。输油管路一般是长度在6~8米不等的无缝钢管采用“单面焊接,双面成型”方式连接而成,不同油液的管路标有不同颜色,并用文字标识,以便与区分。在输送泵出口设计压力传感器,当用油点没有使用油品而输送管路里的油品压力有明显压降现象,此时集中供液监控系统应及时报警,提示工作人员及时检测输送管是否有漏油情况。当夏季或发生火灾时,管道内的油液因为温升较高导致体积迅速膨胀,从而使管道内瞬间产生更高的压力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超过设定值时会进行报警,并开启旁通安全阀进行泄压。集中供液的储液罐及各泵、管路安装完毕,同时进行压力检漏。检漏合格后进行压缩空气清扫,清扫完毕后用相应的油液进行清洗。
2.3加注系统
一般在加注工位设置需要的加注机,一些工程机械油液加注口位于机器上部,还配有可伸缩加注平台,如柴油加注机、液压油加注机、防冻液加注机及其他油品加注机。液压油二合一加注机(带伸缩平台)液压油二合一加注机(带伸缩平台)主体由两配置相同的液压油管路组成,补液管路采用集中供液的补液形式,储液箱配置液位传感器,可实现自动补液及错误报警功能,加注泵采用JUSTMARK齿轮泵,加注管路配置溢流阀保证管路安全,加注管路配置美国Donaldson过滤器,确保油品质量;可伸缩平台实现不同车型车辆的加注。加注流程:首先选择需要的加注车型,然后将对应加注枪与工件的加注口连接。打开加注枪扳机,按下对应加注启动按钮,进入加注过程。加注完成后,加注指示灯灭,蜂鸣提示,最后取下对应加注枪,将加注枪放回加注枪架位置。除加注和撤卸加注枪采用人工方式外,其他所有加注过程都是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