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32: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学生的总体诚信状况如何”时,认为“很好,不需要过多担忧的”的占27.59%;一半以上认为“一般,只是个别行为”;仅1.15%的人认为“很差,值得思考”。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现状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目前我省学生的诚信水平总体上较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学生的诚信水平需要改进和提高。
(二)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
通过调查,相关数据表明,大多数学校会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但提到参与活动,41.38%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觉得没意思”;只有40.8%的人“会积极参加”。既然各高校都有开展关于诚信教育的活动,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参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之外,学校是否应该反思下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其开展的真正意义呢?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多样
调查题目中所涉及的考试作弊、贫困生身份造假、论文剽窃、求职失信、上课帮点到、撒谎请假等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现在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其中有高达81.61%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频繁;还有76.44%的同学认为“上课帮其他同学点到”很常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这已向我们昭示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四)大学生的学业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时,当被问及“据你了解,周围同学考试作弊是否会被发现”时,七成以上同学表示“偶尔会被发现”;仅有3.45%的人认为“一定会被发现”。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总体是好的,态度也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却屡屡发生,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其诚信教育,完善其道德人格,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化工程。
二、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
首先,加强高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技能传授,轻道德素质教育”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学生中树立诚信意识,这是促进师生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其次,要把诚信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校广播台、校报、校内网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恪守道德要求。而加大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宣传力度也是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对于那些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应予以曝光和严惩,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二)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诚信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
构建学校与家庭积极互动的诚信网络。首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的教育内容之中应努力给学生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其次,应通过信息交流等方式,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监护与引导,共同营造诚信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所以说,学校诚信教育是重点和主导,家庭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从老师、同学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作出定期书面化评价。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针对大学生诚信状况,形成书面化、系统化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基于诚信档案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信用考评体系。
3.建立和完善惩戒机制:针对大学生不诚信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惩戒机制,让诚信之人一路畅通,让失信之人寸步难行。
(四)重视社会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前,高校在德育上虽然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投入,但在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德育不仅过于简单,而且缺少实效性,同社会发展相脱节。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即使开展了德育类的课程,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发自内心地认真对待德育,仍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将德育和政治教育画等号,德育内容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实际应用效果,并且忽视了诚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当前高校仍然存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侧重观念性、理论性的灌输,使一些诚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过去时”,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鸣,进而也就不能获得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2.从现行教育体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中,教育体制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论英雄,导致德育评价一直被低估,进而造成诚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没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会造成学校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德育和教学相分离。同时,德育考核标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语时,仍然侧重于校规校纪、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之类,这些套话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当前高校在学生考试作弊等问题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措施,存在学生认错就放一马的态度;或即使有作弊等违纪处理相关规定,执行力度也不强不硬,治标不治本,致使诚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不高。
3.从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角度看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整体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责任意识淡薄。在具体行为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奉献少、索取多,严以律人,宽于待己,特别是在利益和诚信之间,当二者出现矛盾时,不少大学生宁愿放弃诚信也要获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动摇自己长期养成的诚信观念,甚至放弃诚信原则。
二、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作为传统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是现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条款”,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诚信不仅是道德的基石、社会的法则,也应当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职业精神。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典故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的内涵也相应地扩充,其基本内涵除了诚实、真诚外,还包括了诚恳、诚笃等,并且没有丝毫功利倾向。“诚信”二字,“诚”体现了向善的心灵追求,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信”则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向真的心灵追求,主要表现为讲信用等。“诚”和“信”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体现出言行一致的价值倾向,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是以掌握诚信的内涵,认知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勇于担当培育的过程。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思辨能力,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诚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净化高校教学环境,助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可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我国传统道德来说,诚信的意义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诚信不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国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第二,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这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诚信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实信用是市场秩序维持的保障,更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此外,诚信教育也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一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诚信教育必须被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范畴内,以此实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因素的复杂性和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紧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本文从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让诚信档案发挥应有作用,健全诚信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诚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层面、轻法律范畴,造成大学生不能全面、科学地理解诚信的含义。而相对道德范畴,法律范畴内的诚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因此,高校应在诚信教育中有机融合道德含义和法律含义,促使学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诚信的内涵,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单单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项神圣的法律义务。诚信是法治的本质。法治不仅具有保障、促进和维护诚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从道德角度看来阐明诚信含义,很可能导致诚信教育和传统德育趋同,也就是绝对地看待利和义之间的关系,甚至在部分学生心中形成讲诚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观念。这种将利和义对立起来的教学思想,不仅会让诚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会导致高校的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冲突,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这就需要发挥法律范畴教学的作用,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合法权益的追求是正当,只要不违背法律原则,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高校必须结合诚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义,促使学生明白诚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冲突的,讲究诚信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结合的目的,二者一内一外,共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法律旁听、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诚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会触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应当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增强学生对诚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平台,充分体现诚信理念。处理好道德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之间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开展诚信为主题的诚信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新的道德认识,在寓教于乐中感悟诚信的重要价值。最后,不断更新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既要保留传统道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诚信内涵中的法理内容,并且重视课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协调统一,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让诚信贯穿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
第二,诚信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甚至是缺失。虽说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会生活的基本修养,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日益向高校渗透的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社会影响的间接结果,但却又是高校诚信教育迷茫的具体表现。
第三,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渗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信念动摇,立场不坚定。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集群化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困境的解决办法
第一,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同步发展,简言之就是既要使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在思想上认识诚信教育,了解诚信的本质意义,又要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切实做到诚信。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同时诚信,不偏废。思想诚信和行为诚信共同发展,相互影响,达到互补目的。最终使得诚信能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鉴于当前诚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会道德约束的层面上,集中在喊口号的阶段,针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的局面,为了充分发挥诚信教育的社会功能,使诚信成为大学生日后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应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施力度。切实使高校诚信教育在横向和纵向功能上都有延续。
第三,积极关注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诚信向校园的渗透,最大限度的扩大校园诚信对外环境的积极影响。扩充高校环境对诚信教育的内涵解释维度。
第四,扩充诚信教育的范围,优化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确立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确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学业诚信、资助诚信、就业诚信等诚信教育活动成为诚信教育的支撑手段。不断夯实、扩大诚信教育成果,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第五,分类引导、层次化教育、个别针对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工作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点、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存在的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可以接受或应当接受的诚信教育内容。继续深入优化诚信教育的积极作用,扩大诚信教育的接受范围。
第六,坚持对不诚信行为的零容忍。把诚信教育扩展到上课、作业、实验、实践等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做好高校诚信教育的引导工作,坚持适宜的高校诚信教育原则:不容忍不诚信,鼓励诚信。努力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价值取向,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诚信教育的前沿阵地。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失信行为表现
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无法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个别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油加醋”;还有的为了增强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另外,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而不履约。
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扰乱了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真假难分,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也使毕业生对择业无所适从;对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损了大学生的心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学习,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
第二,一些用人单位选拔的方式不利于毕业生,导致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工作经验,甚至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再者,有的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程序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得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第三,从制度层面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完全负责。有专家从经济学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诚信的缺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失信行为须付出较高代价作为补偿。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实惠,相反某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并不会付出较高代价,甚至能得到一时或眼前的好处。当然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是偏重于短期的、经济的后果考察的。从长期效应来说,诚实守信的人终究是不吃亏的,我们应当有这种基本信念。
第四,学校对诚信教育不够,学生的诚信观念树得不牢,行事过程中诚信意识不强。虽然各高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但多是教一些技巧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也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德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讲而已,至于理解得怎样,做得如何,基本上很少过问,使得不少毕业生不以虚伪失信为耻,不以诚实守信为荣。
三、提高大学生择业诚信度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养。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之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结合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建设文明校园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经常对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针对性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提高诚信素养。
第二,引导广大教职工注重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教育好管理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广大教师、职工。要明确要求教职工树立诚信观念,并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严格管理中育人。一方面,认真按照教育管理程序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及时制止和批评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在严格管理中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学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在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就业环境的同时,要建立相对科学的、严格的就业管理体系。比如,要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并在学校就业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去,供用人单位参考。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核实。
一、迷信的定义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虽然从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人们并未从本质上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尚未普及,以感性经验为本质特征的实用理性仍然发达,相信“能见为实”,甚至道听途说不注重实验检验,科学推理,使得许多迷信思想以讹传讹,久酿成灾;也使许多迷信思想死灰复燃。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变动的加剧,市场经济风险,加上我们社会体制、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使整个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迷信思想乘虚而入。
2.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地开发和塑造期,也因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但是至今社会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式来有效抵制迷信思想的传播和迷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重学习轻思想,重成绩轻素质,重课堂轻课外,重批评轻引导。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学生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迷恋。教师队伍应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的认识,但这方面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二)个体原因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迷信操纵者善于察言观色,使得迷信行为以假乱真,甚至迷信借助科学,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这是现代迷信的基本特点。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己经享有崇高的威望。传统的迷信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如果要想占领部分市场,就必须变换形式,进行科学的包装,些现代的占术师、算命先生,便精心策划,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方式为自己披上件“科学”的外衣,把占卜、算卦说成是科学预测,重拾封建糟粕说成是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尚未掌握科学方法的人来说,听是某某预测学,便误以为是门与其它学科并立的科学,其实与真止的科学预测风马牛不相及。由于现代迷信以科学的借口出现,常使一些科学索养较低的人们真假难辩,从而把些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的东西加以信奉。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3.模仿和从众心理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4.病态心理作祟
大学生们都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受了各种的挫折和困难,灰心失望,不能接受现实,满腔热血无处洒,英雄无用武之力,渐渐的却只剩下自鸣自怜。由此,外界环境的压力就很容易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事实上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由于病态心理的作祟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通过迷信行为来逃避现实,而反过来这种迷信心理和迷信行为却又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甚至精神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阎宏:浅谈大学生迷信心理,构建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615-616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会计工作实践上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成本会计的内容可以从两种角度界定,一种是以成本核算为核心,主要包括成本报表编制、成本计划和成本分析等。另一种是成本会计在此基础上还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其它成本管理的内容。同样以成本核算为主。本文以第一种角度来分析。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决定了它的特点:计算多、方法多、公式多、表格多,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腻烦心理。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核心,其运用的方法多且灵活,不同的费用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又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比如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5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成本会计中,每一种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都要有一个载体,就是表格。因为计算方法众多,所以表格的编制方法与格式又有很多种,可以很灵活。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需要编制费用分配表,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需要理解成本计算单,也是表格。要理解这些表格以及其中的方法运用、数字的来源,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是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时,学习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比较多,计算简单,编制分录是主要内容。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以表格的形式主要讲计算,表格众多,表格之间也有联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学习中获得收获和成就感,应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和对课程的认识等方面,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直至热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难点
(一)教学内容局限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一般是以传统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其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的基础上,对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再做进一步介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各种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计算,仅仅是单一的费用计算方法学习,无法从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看到一个完整的案例,要使学生掌握产品成本形成和计算的完整过程,把课程核心的成本核算各部分内容衔接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成本会计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目前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常见的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但是学生的听能消化吸收的能有多少,每一堂课是很难衡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教师讲的基本是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且欠缺实践环节,缺乏实用性。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也很难直接把握实际操作方法。会计的实务操作性很强,成本会计也不例外。但是对于课堂讲授的各种计算方法等,要求学生真正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会计资料对于一个单位来讲,有一定的保密性,是不变随意外传的。这也造成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而这种数据的前后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由于表格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绘制在黑板上,只能单一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数据的来源与计算,学生听起来易产生疲劳感,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群体,朝气蓬勃,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有着更多的未来个人发展的空间。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会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等等。成本会计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应用性强,其内容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的方法。学习过程计算较多,这些计算多以表格的而形式呈现出来,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且不易掌握。学生理解有难度。这样一门课程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补充,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改革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易于学生学习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从学生易于把握的角度,规划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不连贯,加之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缺乏耐性,很多学生认为成本会计课程计算较多,不容易掌握。整合教学内容,应该从整体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介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完整的例题、案例进行成本会计整体说明。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成本核算上掌握计算过程,又利于同时理解账务处理。同时,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也为了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管理会计)重复,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适当介绍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前瞻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利于学生学习
大学生重视所学内容的有用性,因为将来要就业、要深造,体现自我价值。如果课程有用,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消极心理。成本会计教学要“有用”,教学内容应与会计岗位工作和学生的今后就业需求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不脱离社会需求。为此,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使学生体会到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运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开设实训课,学生完成实训任务,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工作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分组分批深入生产一线,到企业中去,了解真实的生产情况。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便于理解不同企业类型适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做好成本计算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和有用价值。
(三)扩充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习惯来对待,对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缺乏理解,因而感觉学习困难,很少感到学习成本会计很有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成本会计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呢?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比如
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项项目的结构形式均是围绕该技能形成所组成的,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示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图示直观明了,配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说明,费用的计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应用,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结合。学生已不再是课堂和教师的简单的受众,而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可以从网络、视频中自主学习,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学习,而不再是简单的课堂上教师指令的回应者。教师的角色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在作业问题上,也可以将集中的问题汇集起来,专门、及时的给予指导。同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指挥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理解课程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4.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课下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课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而不再是由教师先向学生发问。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在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时,使用的考试方式即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扎实、印象深刻。
1、简历造假
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人员情况的重要途径,是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也是获得笔试、面试机会,进入下一轮竞争的门槛。由于在简历的投递与筛选过程中,用人单位很难对简历中的信息进行核对,其真实程度往往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诚信水平。不少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在简历、自荐信中“添加水分”以求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关注。有些学校也因为就业率的压力参与学生信息造假,使得用人单位在获取信息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就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于简历中社会实践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方面信息的不信任。
2、笔试、面试造假
如果说简历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那么笔试、面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取得这份工作。这个阶段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为在面试时夸大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隐瞒真实想法,在笔试时舞弊,找人代考等行为。由于招聘成本有限,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很难再去花精力分辨真伪,加上缺乏惩处警告的手段,使得招聘质量难以保证。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一方面不得不简化招聘流程,加大招聘成本,采取多种手段防范舞弊,保证招聘质量;另一方面,采取延长实习期、签订短期合同等手段,弥补招聘过程中的缺漏。
3、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违约
由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跨度较大,一般从毕业前一年的9月到来年的7月,加上用人单位的种类较多,有些优秀的人才可以有多个单位的工作,也有不少学生出于“保底”心理,出现了“骑驴找马”的情况,这样的违约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计划的实施。针对这种现象用人单位往往也采取多录用几个人,随后再解约,亦或是提高违约金等行为来规避风险。
4、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不敬岗爱业
学校与社会的差异导致不少毕业生难以适应,而大量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基础性工作也让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加上对于自身定位的不明确,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心理落差,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很快就丧失了工作的激情,无法做到敬业爱岗,难以胜任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成因
1、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应该肩负起提升整体公民素质的任务。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性使得很多毕业生在面对市场上大量基础性工作岗位时无所适从,出现了专业不对口、技术不达标、心理落差大等状况,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怕吃苦,缺乏决心、毅力等弊病,加上大学的精英式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再由于缺乏科学的自身定位,在就业时局限于心目中的大城市、好岗位,又缺乏相应的道德法律意识,从而引发恶性竞争,出现舞弊、造假等应聘虚假行为。
2、缺乏制度约束,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受到就业率压力的影响,不少学校放任毕业生信息作假行为,这就潜移默化地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另外,部分高校虽然制定了诚信档案,但是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多流于形式。或是学校监管不严,有的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或是出于人情,对不良行为记录也是轻描淡写。使得诚信监督体制无法有效、公平公正的实施下去。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也相对较松,学生手上有多份《就业协议书》,导致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3、缺乏相关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效果不明显
据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仅仅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就业信息这一层面。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升大学生工作技能方面还鲜有涉及。这就使得不少大学生在选择岗位的时候把目光局限于专业所学,盲目追求大城市、好工作,或是对于工作岗位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签下协议。毕业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岗位与就业方向严重脱节。这些因素也使得本来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加难以适应工作。
4、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只是做做宣传,或者碍于主办方的面子去凑数,本身就缺乏诚信,加上用人单位提高招聘门槛,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得不使出种种手段,以争取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夸大的宣传,许诺一些不可能兑现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会因为待遇问题而选择违约。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强调要硕士、博士、MBA,原本用人要求比较低的企业也往往紧随其后,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提出要本科生,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却要求招硕士。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盲目用人标准,导致毕业生难尽其才,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专科生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这将直接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失效,并加重“脑体倒挂”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对策
1、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诚信观念的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从而产生自觉的诚信行为。同时学校要把诚信行为作为基本准则,各部门要按章办事,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这样通过良好的诚信教育和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促使大学生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利益。特别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过程中能力和信誉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不仅有损于学校的信誉和形象,更有损于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2)加强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完善诚信监督机制。目前,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学生最易于在简历上弄虚作假,高校可将学生的奖惩、各科成绩、社会活动情况、政治面貌及各类证书,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档案,并尽可能在网上公布。在进行双向选择的时候,学校可以设立“诚信窗口”,专门向用人单位提供查询、验证相关信息。这样,既可取信于用人单位,又可约束学生,规范其求职行为。同时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对大学毕业生的签约、毁约次数进行纪录,并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的同时,一定要在综合分析、考虑之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克服签约的盲目性。
(3)加强就业指导,严格签约、解约流程。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开设贯穿学生在学校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要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增加个性化指导,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结合毕业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增强就业信心,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在为毕业生提供好服务的同时,学校也要严把就业推荐表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工作,防止一人多签、随意毁约、“骑驴找马”等现象的发生。
2、社会各界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
(1)政府部门要为毕业生消除政策性壁垒,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政策性壁垒存在的根源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如户籍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阻碍。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举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2)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消除毕业生信息不对等状况。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生信息的真实可信,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就业,帮助企业择优录取。
(3)家庭、社会也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公正、诚信的社会环境。处于学校和社会交接点的毕业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害,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家庭在毕业生就业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毕业生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的防范和疏通
(1)防范措施。一是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核对工作。大学生毕业过程中的种种不诚信问题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通过积极的沟通,企业一方面可以从学校了解到毕业生的真实信息,便于企业择优录取;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输送人才的质量。
二是增加考核手段,通过考核来认定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及毕业信息的真伪。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与输送人才素质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企业需要对毕业生的信息和基本素质进行再次考核来保证招聘的质量。
三是严肃考核纪律,对毕业生信息造假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起到警示作用。大学生就业虚假行为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没有良好惩罚措施和手段,对于欺骗行为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毕业生舞弊、信息造假等欺骗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诚信的物质保障。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的交流,要求学校采取惩罚措施,也可与毕业生签订诚信协议,加强诚信就业的物质保障。
四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一方面谨慎签约,在签约之前向学校确认学生的就业状态,签约之后也要及时告诉学校,避免毕业生同时签订多份协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毕业生毁约成本,避免大学生随意签约、毁约。
五是加强毕业生实习期的考核工作,严格执行毕业生的进出管理制度,将淘汰机制列入毕业生的考核过程之中。同时企业还需要完善人才危机意识,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保障人才安全,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疏通措施。一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用人观念。要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出发,避免人才的高消费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同时应完善企业的班组建设、团队建设,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障碍,通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主要反映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有遗传因素、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高职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曾是佼佼者,是令人关注的中心,心中充满着考取名牌大学的憧憬。他们经过高考拼搏最终进人高职学生行列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同时他们认为,高职就是比普通大专低一等,上高职不是上大学。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二)目标实现后产生的茫然感
目标是个人活动的方向与动力,当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许多高职生在读中学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些同学没有及时确立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往往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从而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上大学后该干什么、怎么办。相当部分学生人学后感到无所事事、迷茫,被动学习、被动生活。刚开学几周内,一些学生就出现了严重的迟到、旷课、上课不带书、不带笔等思想纪律松散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上网、玩游戏、交朋友和谈恋爱上,甚至去赌博、打架斗殴,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加上部分高职教师应用能力差,无法很好地教学生掌握应用技术和技能;再者,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四)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收费一般比普通大学要高,同时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有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借的。生活困难对这些学生思想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障碍。
(五)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有的学生想与异往,但与异性讲话就脸红,到三年级还叫不出本班异性同学的姓名;有的学生过分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学相聚,不高兴时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有的既骄傲又娇气,造成同学关系紧张,以至情绪低落、压抑。
(六)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人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很快发展,开始追求异往,谈恋爱。但是由于他们的恋爱观尚欠成熟,以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在谈恋爱时出现因单相思而困惑;因热恋影响学习而烦恼;因失恋而精神萎靡,感到羞愧难当,陷人自卑、心灰意冷之中,甚至走上绝路。
二、解决高职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对高职生的心理障碍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治本是从根源上对高职学生做心理上的彻底清洗,治标则利用学校、教师和社会组织所在位置的优越性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当的疏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两课”在大学先开的优势,积极占领这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的阵地,培养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调整的能力。
(一)借鉴经验,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实践上获得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借鉴过来,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1.应对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分析,建立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为做好有心理障碍高职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2.着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高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首先,认真抓好“两课”教育,充分发挥这一对学生心理按摩阵地的作用,帮助高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帮助他们矫正不良心理状态,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情感上的郁闷,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当前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全员师资培训,加紧培养培训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二)突显特色,创建高职生心理障碍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
1.正确认识高职,准确定位。
加强宣传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重点介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今天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深刻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基石,是民族跃升的阶梯,是每个社会成员走向职业世界的必经之路”。积极宣传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使高职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尽快走出高考挫败的心理阴影。
2.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激发学生成才创业的激情
“请进来”是请一些高职毕业后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母校畅谈奋斗的经历和创业的感受,进一步破除一部分学生的“高职将来只能做工难以成才”的消极思想,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成才意识。“走出去”是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参观调研考察,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焕发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热晴和动力支柱。在此基础上,引进学习的竞争机制,采用学分制,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评比学习标兵,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及时反馈和奖惩激励。要不断激励高职学生钻研学习应用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要充分肯定,表扬、奖励他们,使其看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并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势。
(三)排除心理障碍,学会悦纳自己
1.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评价自我,学会悦纳自我,善待自己。大学生应该把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善于捕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时甚至有必要适当地挑一挑自己崇拜对象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信心。
2.正确对待贫穷
把贫困当作最好的大学,高职生应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分析,贫穷并不可怕,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作为贫困大学生,应该更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自己读书。他们是父母中的伟大者。贫困生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和骄傲。应该把贫穷当作一笔财富,它可以更加激励人奋进。大学生在为自己生活费辛苦奔波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到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改变困境而不懈拼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3.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一、引言
会计准则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各项社会保险费及商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相关支出。因此,企业的人力成本除员工工资外,还包括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以及住房公积金(简称“五险一金”)等其他支出。
二、人力成本核算
1.核算假设
假定A企业地处北京,08年引进硕士生和本科生各一名,试用期三个月,月工资标准为硕士生3500元、本科生2500元,试用期工资为合同约定的80%;“五险一金”依据北京市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缴纳;其他福利包括餐补(12元/天,年工作日251天)、通讯费(100元/月)和过节费(过节费500元/节,春节、五一、中秋、十一、元旦)等。其中“五险一金”较为复杂,下面主要阐述其计算方法。
2.“五险一金”范围及缴费基数
“五险一金”中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个人缴费部分不计入企业成本。
社会保险以员工上年度实际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上限为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下限为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北京对养老、失业、工伤自07年起实行五年过渡,08年下限为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45%,而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60%为基数。因此,根据07年北京职工平均工资39867元,月均3322元的标准,08年北京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限分别是9966元;下限分别是养老、失业、工伤1329元,医疗、生育1993元。新聘大学生社会保险通常采用第一个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A企业硕士生试用期工资标准为2800元/月(3500元/月*80%),本科生2000元/月(2500元/月*80%),处于限度之内,可以取试用期工资为缴费基数。
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通常按缴存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原则上最高缴费基数不得超过上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00%。A企业采用新聘大学生试用期工资标准为缴费基数。
3.缴费比例及核算
依据北京市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政策规定,08年缴费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工伤保险根据行业范围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现假定A企业适用1%费率。由此可算出A企业新聘大学生“五险一金”缴费如表3所示。中国
研究生的“五险一金”/月=2800×[(20%+8%)+(1.5%+0.5%)+(1%+0)+(10%+2%)+(0.8%+0)+(12%+12%)]+3×12=2800×(45.3%+22.5%)+3×12=(1268.4+633)元。
本科生的“五险一金”/月=2000×[(20%+8%)+(1.5%+0.5%)+(1%+0)+(10%+2%)+(0.8%+0)+(12%+12%)]+3×12=2000×(45.3%+22.5%)+3×12=(906+453)元。
4.人力成本计算
根据上述标准,新聘大学生第一年聘用成本如表4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对于A企业来说,新聘硕士生工资标准为3500元/月,但第一年成本实为61833元,月均5152.73元,为基本工资标准的147.22%;本科生工资标准为2500元/月,第一年成本为46084元,月均3840.33元,为基本工资标准的153.61%。可见,通常情况下,人力成本超过工资标准约50%左右。实际上,企业的薪酬待遇远远还不止上述这些,企业实际的人力成本会更大。因此,加强企业人力成本的核算,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力成本意识,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京劳社保发[2007]32号:关于进一步统一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通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8-01
大学生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行为,是关乎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术诚信表现在课程论文诚信、学术论文诚信和学位论文诚信三大方面。要求大学生亲自参与或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论文中数据真实准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在学习活动中诚实、守信、不作伪、不欺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讲学术诚信,与他们对学术诚信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学术行为的辨别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讲学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诚信作用的正确理解程度较低, 对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不知道是否应该讲学术诚信,更难以做到自觉的讲学术诚信,因此也就难以正确看待学术诚信的作用,难以从诚信的高度辨别其正与误,难以分清哪些行为是诚实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以考试作弊为例,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是持宽容态度的。据调查“有15.7%的学生认为‘深恶痛绝’,33.8%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50.1%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对于在实验中随意拼凑数据,极少有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44.1%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35.3%的学生认为是‘完成作业的捷径’,18.4%的学生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大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等有悖学术诚信的行为的认识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诚实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表明大学生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高校不能再对“诚信教育”漠然视之了。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要表现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违规,自己撰写科研论文、不抄袭这两方面。近年来高校内部各种学术失信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剽窃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将学术诚信问题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生未免有些不全面。在这方面,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深的反思。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弊端是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当前大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作弊难以根除。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奖学金、毕业、就业等眼前利益,不惜考场作弊、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因而敢于置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声誉于不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应试能力是引发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似乎并非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文凭。“只要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当局垄断了文凭的发放权力,只要教育主管当局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抓住不放,我们就不能指望考生放弃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博弈。”
当前个别教师未能承担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神圣使命,也没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身教职责,没有考虑到学术生产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另外,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什么是合理的借鉴,怎样按照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学术基本规范教育的缺失,也加剧了大学生论文抄袭的泛滥。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还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便利和通畅,一些人毕业论文写作也已由写论文变成了拼凑论文。第一天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第二天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第三天定稿打印,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真实写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松懈是大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对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缺乏约束,不讲学术诚信的学生照样可以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这种制度上的欠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教师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考试作弊的现象无动于衷,也纵容了学生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会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根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真正培育起大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学术作风和社会诚信品质。
要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端正学习风气。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育。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得,每一个资料的引用都做到准确无误,做好示范,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在学术上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讲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大学生只有诚实对人、对己,才能诚实对待未知,也才能学到真知。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以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有制度上的保证。除了加强管理,开展学术自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讲学术诚信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更要靠大学生的自律。因为只有当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稳固的道德信念,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在教师中要大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之本乃是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绝非只是德育课的内容,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教师讲学术诚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讲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使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貌,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道德、法律规范要求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 静.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诚信自古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只有百姓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标准,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保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根本
《大学》中曾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实守信是人身处社会中,做学问、成就事业、与人交往的道德原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诚信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为人的基本素质。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大学生修身立命之根本。
二、大学生失信现状及表现
(一)学业失信
1.考试作弊行为
尽管每学期高校都会召开考试教育大会强调考场纪律,但作弊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作弊,也不支持别人作弊,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
2.学术行为不端
撰写学术论文是对高素质人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在很多专业科目中很普遍。目前个别高校中存在着论文抄袭,论文等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尤其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高峰期,很多小广告便出现在高校的各种宣传板上。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的权威性。
(二)经济失信
1.恶意透支信用卡
有的学生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购买奢侈品,如手机,电脑等。父母不给予支持便申请信用卡透支消费购买,甚至不惜花销父母给的学费。导致恶意拖欠学校学费,甚至收到银行他们的法院传票。
2.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入学时申请银行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四年学业顺利完成并获得毕业证书。但他们走向社会后却不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甚至影响到下几届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信用。
(三)交往失信
1.交往过程中不真诚
个别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诚信问题。例如表面与同学交好,私下散步同学谣言;对人对己的诚信标准不统一,往往认为自己更诚信,而对于他人的诚信程度表示怀疑;还有极个别学生借人钱财不按时归还等现象。
2.恋爱交往不诚信
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情况很普遍,但有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存在问题,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对待对方不真诚,对待恋爱不严肃。例如交往动机不纯,贪图对方钱财,爱慕虚荣;在恋爱中没有共同的志向与理想,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些错误的恋爱观念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新形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的体制建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诚信活动,使学生认同诚信
每学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和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多项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诚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持久性。包括诚信标语征集、“寻找身边诚信人”诚信榜样评选、网络诚信大讨论、生活用品无人售卖、图书漂流、诚信微小说等活动。通过每个诚信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得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教育,践行诚信行为。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使学生崇尚诚信
为扩大诚信教育的覆盖面,使同学们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积极参与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感受诚信教育活动月强大的诚信氛围,通过人人网公共主页、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空间、各班级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对诚信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及大力动员,为实施诚信教育搭建了广博的诚信空间,营造了和谐的诚信氛围,使全体学生普遍崇尚诚实守信这一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