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开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2.开题报告注意事项
一、题目要准确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
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3.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4.开题报告相关实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1.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也在各地蓬勃开展,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是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也可以通过开发形成新的经济优势。
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分为三类:(1)观战类:旅游者被异地重要的体育赛事所吸引,如世界杯、奥运会等体育比赛均吸引大批的异地观众前往观战,并带动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不菲的收益。(2)健身类:旅游者直接参与体育运动,达到健康和旅游的目的,如龙舟、爬山、滑雪等。能提供这些旅游资源的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状况有关。比如湖南汩罗江的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传统旅游项目。(3)刺激类:指旅游者将体育刺激看作是享受,参与到生活中难以经历的、使人惊心动魄的体育活动,如蹦极、漂流、攀岩、野外生存等。
2.体育旅游的特性
体育旅游具有娱乐、健身、调节情绪的功能,也是对传统的观光旅游的一种充实。它既不同于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传统旅游,由于二者的结合赋予了体育和旅游新的生机。
首先,赋予体育运动新的生机。第一,体育旅游是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在野外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有氧运动,既健身又健心,能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第二,运动中可以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避免了室内运动和单一运动的乏味。
其次,赋予旅游新的生机。有人戏称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看庙”;还有人感叹旅游景点雷同,再不去第二次等。而有了体育运动的参与,旅游就不局限于此了。一方面,它极大的丰富了旅游的节目安排,使旅游过程变得轻松。另一方面,与以往旅游团队成员互不往来相比,体育旅游由于需要旅游者的共同参与,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气氛,这将极大地加强旅游的愉悦身心的效应。再者,与仅限于观赏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不可重复的旅游方式相比,参加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更加注重观赏比赛和参与的乐趣,使旅游行为可不断重复。
二、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1.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支出已成为可能。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提高较快,我国1997年~2007年全国居民文化体育消费指数率增长率为6.1%,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4.54项,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元~100元,200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支出几乎位于日常基本生活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二位。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西安体育学院调查,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占60%,劳务消费占40%(发达地区),劳务消费的比率远高于10年前,这说明消费者去体育场馆次数增加,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增加了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而且已出现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2.市场需求急剧膨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市场急剧膨胀,国际市场逐步扩大,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均名列世界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极巨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必选项目之一,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9年9月我国实行了新的节假日办法,延长了“五一”、“十一”、“春节”的放假时间,由此兴起近年来假日旅游的火爆场景。
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旅游者不只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开始参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恢复体力精力,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游泳、滑雪、观看大型比赛等。体育旅游的消费观念已深入人心。鉴于此,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体育健身游”,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随着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并激发广大国民更强烈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三、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需求递进”与“个性满足”相吻合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分支已成潮流。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旅游需求是人们从事一切旅游活动的出发点,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人类的需求具有前提性、递进性、能动性和永恒性。这一点同样适应人们的旅游需求。换句话说人们的需求(包括旅游需求)是永不磨灭的,不断变化,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去激发人们从事某一些活动获得个性满足。
人们的旅游需求与体育旅游的满足能力相吻合。现代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身体活动方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观光游览,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环保、生态、健身)和人对自然的挑战(积极、勇敢、愉悦、刺激),以达到回归自然,增长知识、健身、娱乐、消遣、休闲、冒险等新、奇、异多种目的。而体育旅游作为人们在余暇时间为达到返朴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以其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应的综合性等特点,而具有其它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性”满足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
2.体育旅游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新时尚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更加注重主体需要。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同样具备前提性、能动性、递进性和永恒性,亦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必须转型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向体育既要服务于政治,又要服务于大众;从强调体育的竞技价值,转向“娱乐、休闲、放松、健身”的双重价值取向,同时必须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满足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试试用以下公式来说明:传统:体育——锻炼——发展体力(体质强壮)——做用于物质生产——财富。未来:体育——体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身心健康)——作用于知识经济——财富。
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是只满足于身体强壮而是追求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身心健康,体育旅游的出炉引导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
3.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瑞士洛桑曾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仅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对旅游业的贡献则在4%~5%之间。这不难说明体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994年以来,中国体育旅游收入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0年,中国体育旅游的收入约占全国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2001年五一黄金周宁夏的金水园度假村举办了摩托车追逐赛、沙排赛和航空航模比赛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千余名车手和车迷,由于体育旅游的介入,宁夏旅游局统计,黄金周前4天,宁夏各大景点已经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522万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R·F卡恩(kahn)提出的乘数理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本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4.世纪之初中国体育旅游面临的机遇
北京申奥成功给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无限商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成功运作才能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在奥运会准备期间,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0亿美元,7年就接近140亿美元的收入;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收入约50亿美元。因此,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达190亿美元。从已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来看,这个数字还可能是保守的。中国地大物博加上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其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所能带来的收入必将是空前可观的。
四、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体育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体育旅游良好的软环境。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尤其湖州体育旅游的主打项目水上运动和极限运动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在这些项目的经营上,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经营者及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对体育旅游的设备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在项目设计和组织中更要精心设计、规范操作,使游客放心,必须在确保体育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
2.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以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统一的体育旅游市场体系。
3.体育和旅游部门协调,促进体育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交叉的事业,体育旅游中的体育活动,旅游部门没有专业方面的管理能力;体育旅游的游览部分又不在体育部门管理范围。由于从属于不同和管理部门,有可能出现扯皮现象,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这就需要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协调合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体育旅游消费者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做详细地报道,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特别是利用2008年奥运会,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内容,来提高中国的旅游品牌形象,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
总之,体育旅游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项目,并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开发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化浪潮的氛围中,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深入研究体育旅游,适度开发不同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将体育内容融入旅游领域以达到1+1>2的效果,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做最大的赢家。
参考文献:
[1]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0(8)
渐开式水力自动翻板闸门靠水压力及闸门自重自动启闭,无需启闭机械及其他动力,只需少量人员管理,可节省大量工程投资及管理费用,与机械启闭闸门相比可节省投资50%以上。尤其在偏远的陡涨陡落的河流,水位低时闸门自动关闭,蓄水灌溉;汛期水位高时闸门自动开启、泄洪;洪水过后,水位下降,闸门自动及时回关,可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它能保证较大的过水能力和上游水位较小的壅高值,使堤防工程量大为减少。正是由于以上的特点,渐开式水力自动翻板闸门在交通航道工程和水利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临沂市费县北石沟拦河闸、引黄济青大沽河水利枢纽工程、沂南县黄埠拦河闸等都采用这种形式的翻板闸门。但是这类闸门在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下面将针对连杆滚轮式翻板闸门(如图1)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漂浮物的堵塞、闸门运行的稳定问题,闸门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解决方法。
图 1
1.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1漂浮物堵塞铰座
当闸门建在山区河道上时,河道行洪时具有来势猛,速度大,冲刷强,漂浮物多等特点。当杂草、树枝、树干等杂物堵塞在铰座周围,会影响闸门的回关,严重的将在闸门与底板之间形成缝隙,闸前蓄不上水。汛后清理这些杂物也比较困难,需要千斤顶、吊车或滑轮组把闸门开启起来清除,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解决排漂的问题是翻板闸门能否在山区河道应用的关键问题。
图 2
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1)在上游设置导流墩,将漂浮物导向铰座两边,减少漂浮物对铰座的堵塞。缺点由于回流等因素的影响仍有剩余漂浮物会冲到铰座里。(2)是在门前设置拦污栅,缺点是要定期的清除栅前的漂浮物。(3)是在连杆上焊接一个弧形的拦污栅,大小视保护的范围而定,在闸门开启或关闭时,连杆和拦污栅一起运动,这种方案效果比较好。翻板闸门弧形拦污栅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1.2 运行稳定问题
水力自控翻板门因其能随水位涨落而自动启闭、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便于管理和造价低廉等优点,在中小型闸坝、山塘水库的溢洪道、山区渠道排洪建筑物以及人工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很好的效益。然而,由于这种闸门的运行环境和受力情况比较复杂,而其设计计算理论目前尚不十分完善,运行中普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现象,如突然翻倒、频繁摆动和“拍打”现象,这些就是通常所说的“失稳”。所有这些失稳现象,对闸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有害的,轻者能引起工程结构的整体振动,产生噪音,重者可导致闸门破坏。
影响闸门稳定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1)闸门面板上的溢流水舌与闸下孔流间形成空腔,空腔中的空气被水流带走形成不稳定的负压。(2)闸门两侧边壁使过闸水流两侧形成漏斗,带入空气使空腔压力不稳。(3)闸门刚开启时远驱水跃在闸门底部产生的负压。(4)闸门开度小时形成的波状水跃。(5)闸门全开时临界淹没水跃(6)风浪造成闸上游水位不稳定也影响闸门的运行稳定。
为了保证闸门的稳定运行可在闸门后设置两道通气孔,通气孔面积应超过闸门淹没面积的5%。在水工结构上要保证水流流态平顺,边墙头部、闸墩、支墩、防护墩等的迎水部分尽量做成流线型。要从结构上保证闸门自身的阻尼作用从而保证闸门的稳定运行,例如连杆滚轮式翻板闸门的连杆长度和后支点高度要合适。而连杆长度及其后支点纵坐标对稳定的影响则需要论证。以下将通过工程实例具体分析讨论。
1.3结构优化问题
连杆滚轮式翻板闸门利用连杆的阻尼作用,使闸门的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改善,阻尼越大,抗“拍打”的能力越强,这种闸门的连杆、滚轮的尺寸大小和位置设置得当时,基本不会发生拍打现象。因此,在进行闸门设计时,要合理确定滚轮的直径、连杆的长度及连杆后支点位置,选择连杆阻尼作用大,启闭水位低的尺寸作为设计值,从结构上保持闸门自身的阻尼作用,保证其运转的稳定性。在以下的工程实例中,针对连杆滚轮式水力自动翻板闸门的连杆长度,通过对几个方案的比较,得出一个较好的方案,进而说明连杆长度对运行稳定的影响。
转贴于 2. 工程实例
某闸,门高2.6米,门宽6米,挡水高度2.51米。运行特征水位:(均以相对高程表示)门底坎高程0.00米,闸门顶高程2.51米,启动水位2.60米,全开水位2.87米,全开角度78度,关闭水位2.51米,最大设计水头6.50米。滚轮的直径D=0.53m、连杆的长度L=1.487m,
在门重G,门叶上游面、底缘、顶缘和下游面所承受的水压力合力P1、P2、P3、P4,门下空腔负压的下拉力P5,以及滚轮的支承力N及连杆的内力T的作用下,根据力的平衡关系(M开=M关),计算出上游水位H不断变化过程中闸门的开度a,得到H~a关系曲线。
闸门在开关门过程中上游水位与闸门转角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闸门在任意开度位置,其开门水位较关门水位高,差值基本为2cm左右。可见闸门对防止“拍打”有一定的阻尼作用。这种阻尼作用主要是由滚轮、连杆机构本身决定的。连杆滚轮式翻板闸门利用连杆的阻尼作用,使闸门的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改善,阻尼越大,抗“拍打”的能力越强,闸门的连杆和滚轮设计合理时,基本不会发生拍打现象。
当开门力矩与关门力矩总和为零,闸门处于稳定状态。若来流量稍有增加,动水压力增大,开门力矩有一微小增量,这时连杆会产生反力,形成阻抗力矩来阻止其旋转,该阻抗力矩随着来水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其达到最大值时,则闸门将处于向右转动前的极限平衡状态。反之,若来水流量稍有减少,动水压力减小,则产生一微小关门力矩,这时连杆将产生拉力,拉力形成的力矩使闸门维持稳定。连杆的位置随闸门的开启(或关闭)是会发生变化的。当动水压力增加(或减少)到一定值时,闸门将增加(或减少)其开度,从而使动水压力增量又发生改变,闸门在新的位置通过新的连杆反力矩(或拉力矩)重新维持稳定。因此,连杆的反力不是不变的,而是以不断改变的量来使闸门在新的变量中维持稳定。同时,由于连杆的存在,缓冲了闸门的转动速度,使闸门必须在克服连杆反力矩(或拉力矩)的最大值后才能转到新的开度。这样,就保证了闸门的开启和关闭达到相对稳定。
为了便于分析连杆长度对闸门运行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五种典型方案,即保持翻板闸门的滚轮半径和连杆后支点高度不变,后支点向上下游水平移动,各方案间的后支点水平距离间隔为5cm,方案①:L=1. 581m,方案②:L=1.534m,方案③:L=1.487m,方案④:L=1.439m,方案⑤:L=1.393m,如图4所示。
图4 改变连杆长度的五种典型方案
通过自己编写的开门运行程序OPEN.FOR的运算,可以得到各方案闸门在开门过程中上游水位H与闸门的角度F的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连杆长度的开门曲线
图5反映了连杆长度的变化对闸门开门曲线的影响,从图中可看出:连杆长度设计不合理,连杆长度过长,翻板闸门启动后迅速达到全开位置,翻板闸门运行不稳定,如方案①。连杆长度不够,闸门的开门曲线过于平缓,闸门最大开度较小,影响泄洪排涝,且全开水位较大,上游水位涨幅过大,会造成上游农田的淹没,如方案⑤。方案③的开门曲线较平稳光滑,闸门最大开度也较大,表明闸门运行较稳定,且全开水位较低,上游水位涨幅较小。各方案对应的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表1各方案对应的各项指标
方案
方案①
方案②
方案③
方案④
方案⑤
连杆长度(m)
1.581
1.534
1.487
1.439
1.393
最大开门角度(°)
79.79
79.85
79.96
79.92
79.91
上游启动水位(m)
2.55
2.55
2.55
2.55
2.55
上游全开水位(m)
2.78
2.81
2.85
2.87
2.92
上游水位涨幅(m)
0.27
0.30
0.34
0.36
0.41
对应不同的连杆长度,翻板闸门运行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开门角度θm也不同,其变化规律如图6所示。
图6 连杆长度与闸门最大开度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有唯一的极值点(1.477,79.97),即θm最大值为79.97,对应的L=1.477m。因此,L=1.477为连杆的优化长度。
3.结论
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城市的水渠中应用翻板闸门,由于水流比较清彻,漂浮物和杂物都比较少,所以不必考虑排漂的问题,但在山区中,由于山上冲下来的树枝、杂草很多,所以都要考虑用拦污栅来防止铰座被缠住而影响翻板闸门的运行稳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连杆长度,和后支点的高度对翻板闸门运行稳定的影响很大,因此对翻板闸门的设计中,应该考虑连杆长度的优化问题,找一个合适的连杆长度和后支点的位置以便使翻板闸门的开启角度最大,从而保证翻板闸门的运行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19-05
辩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辩论包括讨论和辩论,是“包含逻辑论证、语言表达、知识积累、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在内的对话性语言行为”。〔1〕狭义的辩论是指持对立观点的双方进行论证和辩驳的活动。〔2〕本文特指狭义的辩论,即辩论双方或多方围绕一个相互对立的话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反驳的语言活动。〔3〕
语言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幼儿通过语言的交流理解他人与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促进自己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习得。
辩论是当下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形式,对幼儿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要求幼儿在理解论题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进行“辩驳”,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理解、倾听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辩论活动中,对个人观点的坚持与维护可促进幼儿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为其未来坚定、执着及个性化品格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人观点中的纰漏与错误的质疑、反驳则可推动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辩论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及其观点等,能让幼儿习得尊重差异,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辩论活动“大人好还是小孩好”为例,通过对活动情境的再现来反思当下幼儿园辩论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前儿童辩论学习的核心经验对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一番深入思考。
一、幼涸氨缏刍疃存在的问题
1.拘泥于辩论活动的形式
情境再现一: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大人和小孩的话题,让小朋友们思考了当大人好还是小孩好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开一场辩论会。请想一想,如果你觉得当大人好,就请坐在我右边的“大人队”,共10人;如果你觉得当小孩好,就请坐在我左边的“小孩队”,也是10人,大家考虑3秒钟时间。
(教师说:“1、2、3。”幼儿分别找座位坐下,其中3名幼儿因“大人队”没有多余的椅子可坐而在教师的安排下去了“小孩队”。)
师:两边的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辩论。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总结”。情境再现一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对之前讨论过的话题进行回顾,仅留给幼儿3秒钟时间去思考选择支持什么论点。有的幼儿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支持哪一方观点,只是忙着找椅子坐下。教师在活动前就为每队各准备了10张椅子,实际上已经强制安排好了各队人数,导致活动现场有3名幼儿因没了支持一方的座位而去了另一方的队伍。辩论活动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语言活动,对辩论双方人数的确有相等的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椅子数量来强制两方人数的均等。教师可让幼儿在仔细思考、选择好拟支持的观点之后搬上椅子自行组织队伍,若出现某一方幼儿过多的情况,则可在仔细了解幼儿的想法之后让其暂时做观众。为使两队人数相等而让幼儿放弃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使幼儿丧失对辩论活动的兴趣。根据观察,随后这3名幼儿的表现确实不甚积极,除在轮流发言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之外,其余时间几乎一言不发。
辩论活动中的“确立观点”环节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论题并进行认真思考与判断,因此,不能单纯为了辩论活动中两队人数的均等,而让幼儿被动选择“观点”。教师应充分认识辩论活动各环节的意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不应拘泥于活动的形式。
2.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情境再现二:
(在自由辩论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明显落后于持“当大人好”观点的“大人队”。身处“下风”的“小孩队”面对“大人队”一句又一句的反驳,渐渐趋于沉默。)
师: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接受挑战,一个一个来。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大人队”的小朋友,你们谁来挑战我?
(“大人队”的幼儿沉默了十几秒钟时间,待教师再次发问时才有所反应。)
情境再现二中,当教师发现两队实力过于悬殊、辩论难以进行下去时,主动参与到辩论活动中去,通过帮助“小孩队”发言,试图引发双方的进一步辩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其责任意识与干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教师出面支持“小孩队”,导致“大人队”幼儿产生了某种“畏惧”心理,在接下来针对教师的反驳中,“大人队”的部分幼儿明显表现出犹豫,无法像先前那样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了。
如果是为了进一步引发双方的辩论,教师可启发“小孩队”的幼儿从不同角度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我觉得当小孩子很轻松,不用赚钱养家”或“小孩子可以想哭就哭,大人可以么?”,而不是像“我是支持小孩队的,我觉得当小孩好”这样强势而简单地挑战“大人队”。学前儿童具有从众和崇拜“权威”心理,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其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判断。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辩论活动中的中立引导者身份,可以“煽风点火”,即引导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观点论证,但也要“稳定军心”,即在肯定一方的同时注意稳定另一方的军心。〔5〕除非全体幼儿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可作为对立方出场辩论,否则,教师要保持中立。
3.忽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
情境再现三:
(在轮流发言环节,持“当小孩好”观点的“小孩队”首先发言。)
“小孩队”幼儿1: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去春游,大人不行。
“小孩队”幼儿2:我觉得小孩可以去游乐场,大人不可以。
师:所以你觉得当什么好?
“小孩队”幼儿2:当小孩好。
师:好,你来讲讲(请“小孩队”的下一位小朋友)。
“小孩队”幼儿3:我觉得大人加班太迟了,小孩不用加班。
“小孩队”幼儿4:我觉得当小孩好,小孩可以买更多的玩具。
“小孩队”幼儿5:我觉得当小孩好,因为小孩可以在游乐场里玩。
师:小孩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前面一个小朋友已经说过了呀。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
……
师:好,小孩队的小朋友们已经陈述完自己的理由了。接下来请“大人队”的小朋友发言。
情境再现四:
(在自由辩论环节,“大人队”对“小孩队”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大人队”幼儿6:我觉得小孩能去游乐场,大人也可以去啊。小孩需要大人陪着去游乐场。
师:小孩去游乐场要大人陪着,“小孩队”要站出来反驳吗?
“小孩队”幼儿2:我去游乐场有时候不用爸爸妈妈陪的。
“小孩队”幼儿7:小孩去游乐场比较多,大人没空去游乐场玩,要上班。
“大人队”幼儿2:如果没有钱怎么去游乐场玩?
“小孩队”幼儿5:用卡啊。
“大人队”幼儿2:可是只有大人才有卡啊。
师:我们要围绕观点辩论啊,“小孩队”说当小孩好的原因是小孩可以经常去游乐场玩,刚才讨论的卡啊钱啊,都跟这个没有关系啊,大家再想一想。
情境再现三中,“小孩队”中有4名幼儿的发言实际是同一个角度:小孩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但大人不可以。这反映出幼儿的思路并没有完全打开,一直局限在“小孩可以玩”的角度上。教师并没有对幼儿的观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以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局限,打开论证思路,仅以前面幼儿“说过了”为由,在没有作任何提示与启发的前提下让幼儿“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理由”。辩论是思维的外化,辩论活动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双方辩论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梳理,以引导幼儿突破原有思维框架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训练幼儿的思维,从而实现辩论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情境再现四中,“大人队”的幼儿已经意识到“只有大人出钱买门票并陪同小孩一起去,小孩才能在游乐场里玩”以及“没有小孩,大人也可以去游乐场里玩”,并据此对“小孩队”进行了反驳。可见,此时幼儿的思维已发散开来,已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但教师并没有抓住机会对幼儿的观点及论证进行归纳与总结,因此错失了提升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良机。
教师要求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辩论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清晰认识到,辩论活动还有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价值。幼儿的思维正在向抽象方向发展,但还难以轻松自如地将语言和思维联系起来。辩论活动是一项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促进作用的活动,如果幼儿“讲述的逻辑性不高、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不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混乱”,〔6〕那么,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理顺逻辑,明晰观点;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辩论思路进行现场梳理的能力,以抓住并利用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逻辑思维训练时机。
4.缺乏课程生成意识
情境再现五:
“大人队”幼儿1:我觉得大人可以考古,小孩不能考古。
师:你知道考古是什么意思吗?
“大人队”幼儿2:就是挖那种很珍贵的东西。
师:对,会找到地底下埋着的很珍贵的东西。
“小孩队”幼儿1: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我觉得考古不合适。
“大人队”幼儿1:小孩都是假的考古,大人是真的考古。
“小孩队”幼儿1:我们也去湖边考古过啊。
师:考古是去地底下找古代的宝贝,你们那些不是古代的宝贝啊。
情境再现五中,幼儿在辩论过程中说出了“考古”一词,但接下来的对话可以发现,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例如,有幼儿说“我有一次也去一个地方考古了”。教师虽然意识到这一话题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了,并在幼儿提及“考古”时给予了回应。但教师只是对这一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两次回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足以引起幼儿后续的探究兴趣。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与诗歌、儿歌、绘本阅读等语言教育形式相比,辩论活动的可控性小,能够较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辩论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意识到其中可能隐含的教育价值,并基于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展或衍生出新的课程内容,亩进一步整合或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对幼儿园开展辩论活动的思考
1.教师应了解辩论规则与流程及其价值
幼儿园辩论活动作为一种竞争性语言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则与流程。遵守规则是保证辩论活动有质量开展的前提,按照流程则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规则包括:有序辩论、言语指向、倾听对方等。〔7〕有序辩论是指,幼儿能够按照辩论活动不同环节或阶段要求进行辩论。例如,在辩论初始的轮流发言阶段,要按照顺序逐个发言;在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阶段,要先举手再发言,要在得到教师允许后再进行观点陈述或辩驳。这一规则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加清晰地了解辩论的过程,有效避免辩论活动的混乱,还有助于辩论活动每个环节的顺利转换。言语指向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既能在理解辩题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有指向性地针对对方某位幼儿的发言进行辩驳。这一规则可有效避免幼儿在辩论活动中的自说自话。倾听对方是指,在辩论活动中幼儿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插话、抢话。学前期的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较不在意(王翠霞,2014)。倾听对方规则一方面可让幼儿关注到他人的观点以更好地开展辩论,另一方面也可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辩论活动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论题――确立观点――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辩论――回顾与总结”。从“提出论题”到“确立观点”需要幼儿基于思考进行判断和选择;“轮流发言”“举手发言”和“自由辩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时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认真倾听,寻找他人观点中的纰漏,然后进行反驳的过程;回顾与总结是教师对幼儿在辩论过程中阐述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
2.教师可通过示范与引导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辩论活动中,教师应是保持中立的示范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中立态度是辩论双方幼儿坚持自己的观点以保障辩论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幼儿的体现。
辩论活动是一项对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活动。幼儿由于语言、认知、逻辑等实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辩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话说一半”或“词不达意”的情况,因而需要教师的语言示范与引导。例如,当幼儿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向幼儿示范一些在表达观点时可用的语句,诸如“我认为……,因为……”“虽然……,但是……”等,或是帮助幼儿形成由观点到理由的思考路径,即在辩论之前询问幼儿的观点是什么,进而询问幼儿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当幼儿能作出完整、清晰的表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反馈。当辩论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或论局呈“一边倒”的情势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并提示幼儿怎么进行反驳。此外,辩论结束后,教师也可重点引导幼儿回顾并总结所使用的辩论的方法。辩论活动既是语言能力的表现,如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对他人观点的反驳;又是思维方法的表现,在辩论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辩论方法,如陈述、假设、对比、反问、举例等。辩论结束后,教师既可引导幼儿回顾自己阐述的内容,也可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陈述”“假设”“对比”“反问”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辩论方法,从而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辩论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辩题应具有争议性、经验性、适宜性、多样性
一个好的辩题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争论,还能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深入思考。〔8〕好的辩题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具有争议性。这是对辩题的基本要求,如果缺乏争议性意味着可辩论性不足,辩论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现象。其次,具有经验性。所谓经验性,是指辩题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幼儿才能“有话可说”。再次,具有适宜性。也就是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水平。此外,随着幼儿辩论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辩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选择辩题时还要注意多样性,即所选择的辩题可从多角度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可选择社会类、科学类或人文类等不同内容的辩题,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4.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幼儿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辩论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学习形式之一,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把握辩论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通过辩论活动更好地生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教师可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挖掘辩论资源。例如,幼儿间经常会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发生争执,这种讨论或争执往往是由于幼儿对该问题的认识不一致导致的。教师应关注幼儿日常交流中的讨论或争执,从中选取或提炼出辩题,通过辩论活动来提高幼儿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
幼儿园辩论活动对幼儿语言、思维、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教师语言领域教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关注与深探。
参考文献:
〔1〕晋荣东.辩论的逻辑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65.
〔2〕〔3〕〔5〕〔7〕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3-57.
一、树立大教材观,让教材活起来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带来了学校被动办学、缺乏个性、少见特色等弊端。目前多数体校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但是对体校学生来说,全国统编教材难度较大,跟体校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我们往往做不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教材开始。这就要求教材具有灵活性。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如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并对课程的难度以及讲解进度加以调整,以使每个学生获得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教师要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并善于处理教材、变通教材。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增删。将已经陈旧的、不切实际的内容删掉,而增添一些现代或未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现有的内容,社会热点、家庭生活都可以进入教材的视野,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作为体校的语文教学,在降低难度的同时,特别是要把体育信息和体育文章充实到教材中,以增加学习的共鸣点和兴奋点。
同时,为了对每个学生实现最好的促进,同一门学科可以有“基本教材”和“附加教材”。基本教材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附加教材则是基本教材的提高和深化,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而又有强烈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这部分内容。
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要丰富、完善自己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有人这么说:“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
作为体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体育类知识,虽不能达到精通专业的程度。但一定不能是外行:要尽量多地了解体育信息,并对体育现象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有限度的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体育特色。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体校语文课程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必须围绕体校特色。从体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兴奋点。通过广泛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地利用课程资源,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和老师一样是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主体,学生本身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的先前经验、家庭背景、个人特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都是课程资源。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一样,要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具体地说,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
体校的学生爱好运动。运动场上敢于拼搏,很有团队意识。为人热情开朗、活泼大方、讲义气:体校学生有独特的跟队训练经历、较为专业的运动知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非凡的成败得失的感受。这些应是语文课程资源库中最宝贵的最鲜活的最亮丽的那一部分。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和主动意识。
四、整合学校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课程活动的舞台。使课程活动的大环境,是课程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这里的学校资源主要是指馆藏资料、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各类活动以及教师敬业精神、学生学习态度等。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毕业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不能驱动他们形成进谏的意愿和行为?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自从提出以来,对于个体“计利”行为发生的机理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作为一个理性人,个体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同时,个体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也会同时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和最终行为表现。具体到抑制性进谏行为本身,虽然员工清楚的知道进谏是一种对于组织可能有利的积极行为,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担忧和顾虑很可能帮助组织改正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出;但是抑制性进谏是否能够最终发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还取决于员工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动机线索)是否要求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同时他们是否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进谏结果和进谏对自己的影响(风险线索)。因此,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研究认为员工的团队认同,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线索,将和lmx,作为风险线索的表征,一道影响员工的抑制性进谏意愿和进谏行为。研究结论验证了整合“动机线索”和“风险线索”之后研究模型的解释力,同时也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打下了氣好的基础。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对于抑制性进谏前因机制的探索中,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以往仅从“风险”(或仅从“动机”)角度关注的局限性,通过整合考虑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中所提到的三方面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来系统挖掘能够促使员工进谏的前因变量和促进因素。
本文作者:张天蔚胡燕玲工作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因缺少环境会计核算带来的环境财务绩效评价困难问题环境会计是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数据的。因此,缺少环境会计核算会使环境信息披露缺少了一个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财务信息来源。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中,环境事项的一部分已经被化整为零地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如将企业发生的排污费、绿化费、矿产资源费等纳入到了“管理费用”中,将企业发生的环境设施支出纳入到了“固定资产”中,将环境事故引发的债务问题归入“或有事项”进行处理等等。由于目前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的局限,使得这些应披露的环境财务项目不能从现行财务报表项目中分离出来,外界很难获知,企业环境行为导致的环境财务绩效几乎没能得到反映。因环境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带来的企业信息披露积极性差问题一般来说,政府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利用情况与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之间是正相关的。据了解,日本的企业对披露环境信息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与近年来日本企业环境信息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关。日本企业的环境意识已经由“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成为“左右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信息使用者是政府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程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对一些披露成本很低的项目,如有无环境违规处罚情况,有无环保被投诉情况,企业的绿化率情况,对职工的职业病防控情况等都疏于披露,可见企业缺乏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环境绩效综合得分差距较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好坏。
积极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全面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从现有的体系来看,法律层次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绩效评价没有提及;法规层面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尚未形成体系;规章制度层面仅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缺乏直接规范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环境绩效评价准则、环境报告准则、环境会计准则等。为此,应尽快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补充完善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法律要求;在法规层面建立起日常环境管理的法规;在操作性规范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出台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对外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或办法,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再相继制定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方面的指南或办法,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工作的开展。努力推进实施环境会计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实施环境会计,即使有部分企业强制或自愿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缺少环境会计系统的支持,也无法提供更相关的环境信息。因此,应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如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已完成ISO14000认证的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积极推进实施专门的环境会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核算以及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核算从现有的财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将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通过独立的环境报告书或与财务报告相结合的环境财务报告方式对外公开,这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均有必要。
不断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在环境问题上,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十分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制互动关系,强调三元结构的稳定性。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企业披露多少环境信息完全取决于政府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投资人、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远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应从我国企业和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养成提高为切入点,切实地提高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才会逐渐生长出企业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会直接刺激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使得基于信息公开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具有坚实的信息基础。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仍然是个农业人口大国,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在全国总人口为13.7054亿人当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亿人,占总人口的26.78%;文盲人口5466万人,占总人口的4.08%,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当今的农村人力资源中能够掌握农业种植技术,懂得合理开垦土地,根据不同农作物所适应生存环境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土地进行种植的人才资源是非常短缺的,越是贫苦的农村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有文化知识的人才绝大多数转移到了非农业产业或外出工作,长期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但素质偏低,以及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上的差距,这些现状必然会给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政府部门认识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
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政府官员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不足。我国早在2007年就已《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但大多数地方干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招商引资、圈地征地等事项上,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偏重物质资本投入,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关系,忽略了挖掘农民内在潜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正是由于政府对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和待遇没有落实,一些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闲置在家,由此导致人才短缺和浪费并存的现象,未能充分地调动农村现有人才的积极性。某些地方政府即使实施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也仅是为了完成上级所部署的任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于形式。不难预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滞后,是很难成功的。
思想决定着行动,只有各级政府官员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尽快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上议事日程,才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制度障碍
劳动力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人口流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可以促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充分组合,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盲目性,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大多来自亲朋或打工先行者,劳务供求信息严重匮乏,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滞留在民间的自发状态上,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另外,户籍制度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手段之一,虽然在户口迁移、暂住人口、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今,我国城乡差距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大部分农民工在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受教育及就业制度上受到歧视性制度和不公平的政策待遇。同时,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在收集和劳动力供求信息、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都很薄弱。
二、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办法
(一)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观念影响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基础。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其重点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和现(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代文明意识,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知识、科技水平,加强农民的创新意识,转变农民因地理条件而形成的守旧思想,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使解放思想,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与农村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要各方联动,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加强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及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加大对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保证新增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农民个人收入,对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和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第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缺乏熟悉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特别是扫除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国家、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办好面向农村的农业方面高等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培养更多精英人才,这是支撑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以“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方针,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要根据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实际需要组织内容,要适应农村、农民的特点, 立足于让农民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尤其要以“一技一训”和“一业一训”为重要形式, 不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 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增强农民综合素质, 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其主导作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要以农民为主体,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并将其纳入工作议题。
第一,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制度和资金的支持与保障。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实施规划和管理办法,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开发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尤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地位作用明显降低。这种认识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曾经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是这种认识潜在地把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当作理想状态,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现在,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时代条件.而且这种决定具有根本性、宏观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评价还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化进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这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现在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赢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个人利益只有在利他(为他人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获得利润回报)。同时,伴随经济水平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二、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化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状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化阶段,作为生产关系的政治上层建筑自然会发生变化。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视野变得开阔,信息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资料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了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的信息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功夫。
三、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人的道德素质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在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上,提升教育效果。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理论………………………………………… 2
㈠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 2
㈡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3
二数学思想方法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
㈠中学数学常用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5
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22
三、几点思考……………………………………………………………23
㈠数学思想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3
㈡思想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需要………………………23
总结………………………………………………………………………24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发展
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Capital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和Darity用“心理资本”表示人们对自我的感知、对工作的态度、伦理定位以及总的生活观点。2007年,Luthan、Youssef和Avolio又对心理资本的内涵进行了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具有如下特征:(1)有信心(效能,efficacy)以采取和诉诸必要的努力在挑战性任务中获得成功;(2)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成功采取积极的归因(乐观,optimism);(3)坚定目标,必要时调整迈向目标的路径(希望,hope);(4)当陷于困难和逆境时,坚持不懈,恢复甚至超越常态(韧性,resilience)以获得成功”。由于希望、效能、韧性和乐观这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起来就是HERO(Luthans,2012),因此也经常使用“内在的英雄(HEROwithin)”来概括心理资本这四个核心要素。
二、研究背景
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辍学却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一个瓶颈问题。本研究对辍学定义为:在学校正式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中止学籍或转到其他专业。在美国,大多数高校网络课程的辍学率在30%到75%之间(汪琼,2007:67)。在我国,以湖北电大为例,1999-2004年平均辍学率高达21.89%(陈林,2006)。可以说,高辍学率不仅对远程开放教育的招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也给学习者个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目前,关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的研究不少,但将心理资本理论结合辍学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对辍学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辍学原因分析
通过心理资本微干预研究发现,心理原因才是导致辍学问题的根源,而外因只是导致辍学问题的导火线。因此,本文将结合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要素对学员的辍学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信心丧失诱发辍学念头萌芽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学习氛围的缺乏、学习交流的缺少,学习服务的缺位和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缺失等,这些原因会让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助感和沮丧感,从而诱发辍学念头的产生。效能是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如果信心一旦丧失,学员就有可能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从而产生悲观的情绪并做出辍学这一消极的选择。
(二)情绪悲观促使辍学想法膨胀如果学习者心理素质较差,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就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就会为自己的辍学想法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一旦某个理由观点成立,辍学的想法就会日益膨胀。比如有些学员说“老师,我连英语的26个字母都没有认全,我怎么能够通过考试,还不如不读了。”如果任课教师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其实是学员在向教师发出一种信号。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抓住机会,向学员展示成功的案例。通过案例和交流,缓解或者消除学员的悲观情绪,重拾学习的自信心。
(三)希望破灭导致辍学行为发生希望危机一般指缺乏三种构成希望的要件:目标、信心和鼓励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遭遇挫折,不仅心理上不自信,情绪极度悲观,甚至反映在行动上也不再努力。有些教师会认为“这些学员自己不想读了,我有什么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一份责任和鼓励,与学员多沟通联系,重新点燃学习者的求学希望。如果这时候连老师也放弃他们了,那么,这些问题学员就极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辍学生”。
(四)韧性缺乏引起辍学问题根源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来说,第一学期新生的到课率最高,有时候甚至出现教室爆满的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学期学员的到课率会逐渐的降低,最后甚至出现空无一人的状况。很多导学教师都集中反映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行,有教师提到“给学员打电话,请他(她)来上课都不来。”这一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韧性缺乏,学习倦怠感增加从而导致到课率不高或缺席是产生辍学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员自身主观意识上对学习不重视,一切教学手段都等同于零。这样就会引发信心丧失、悲观情绪膨胀、希望破灭,最终导致辍学问题产生。
四、辍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考虑到辍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员自身,因此,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管理教师、导学教师和任课教师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有效地预防,是促进学员“内在英雄”觉醒并改善辍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自我效能1.提高效率“群体比个体更自信,且在决策上要优于个体”。因此,提高自我效能首先就要保证一定的到课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学习的方法,从而增加继续学习的信心。其次是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说要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学习获得感。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首因效应提到:“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因此,任课教师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学员对任课教师的认同感也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课堂效率,而课堂效率的提高将会帮助学习者提升自我效能。2.降低失误首先是降低答题的失误率。很多学员在答题时,总是觉得答案似是而非,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员没有把题目真正地融会贯通。针对这一现状,学员要把重要的知识点精读并领会,次要的知识点熟读并了解。同时,在做题的时候进行细细揣摩和比较。另外一种失误是由于粗心引起的。有些同学在审题过程中,往往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要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外,也要培养学员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避免因失误或者粗心引起的失分。当学习者战胜了自身的学习弱点,就能将自信提升到一定的阈值,并真正发挥自己的效能。
(二)培养乐观心态1.循序渐进任何学习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有时候也会进入平台期。以英语学习为例:60天里每天学习1小时的效果肯定要比10天里每天学习6小时的效果要好很多。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个公认的观点认为:“乐观是对生活有积极预期的跨情境整体倾向”,乐观的心态会让学习者用更为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中碰到的任何困难和挫折。2.调整心态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在求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心态:第一种是盲目的自信,觉得自己基础不错,学习上肯定没有问题;第二种是过度的自卑,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肯定学不好。两种极端心理却导致同一种学习现状,就是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其实这两种心态都不可取,学习者一定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业,只有心态调整好了,学习起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
(三)开发希望值1.确定目标希望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思维状态。学习者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妨让学员根据课程特点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份切实可行的“必过计划”,从而确立自己该门学科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不同的学习能力布置分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学习任务的认领。一旦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他们的学习进度就能跟上,学习的心态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习得来进一步开发希望值。2.克服困难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不少的“拦路虎”,如果这个时候,学习者能够尝试“也许会有效”的替代路径,那么个体的希望就会维持下去,甚至增长。比如有些学员因为单休的原因周六不能到校参加学习,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教务管理部门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周日;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方便学员在家里进行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同步开设在线课程,让学员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参与课程的学习。只要这些替代的学习方式有成功的希望,就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并促使希望向正面方向发展。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