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专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教育专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

篇1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篇2

1.概念辨析

开放教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开放教育泛指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教育方式开放、教育环境开放等。狭义的开放教育则特指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形成的开放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新型的常规教育形式,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网络教育同样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育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浏览各类学习资源,在没有教师有计划地连续指导情景下,同网络伙伴进行交流的学习。狭义的网络教育则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组织的对学习者有明确培养目的、主要依靠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目前我国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均是定位在狭义层面,是依据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培养对象均是面向成人,尤其是以各类在职人员为主。

2.办学模式

开放教育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共同参与,各级地方电大具体实施的多级合作办学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相对而言,网络教育则是依托普通高校自身资源,由网络教育学院和校外学习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对学生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服务。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开放教育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参加实时及非实时网络教学辅导,还可以参加由当地教学点组织的面授辅导及小组学习等。中央电大、省电大以及教学点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专业实施方案等实现导学、助学、促学的高效整合。网络教育则是学生完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学习活动,包括:院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含视频与文本)进行在线教学与辅导,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通过网上讨论与网上论坛实现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

4.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网络教育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师来自于院校自身,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的完整性。而开放教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基础以及行业需求等,从全国各地聘请教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据中央电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纸质教材、音像视频资源、多媒体资源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则是根据自身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二、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

学分互认,来源于英文“CreditTransfer”,指的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对于院校来说,学分互认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优化整合、统筹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部分学校扩招后师资、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并使院校能够聚集优势资源打造自身特色与品牌。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院校的课程组合已经不足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学分互认有利于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渠道。由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化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正在积极开展学分互认的相关探索。

1.合作开设专业与人才培养

在开放教育启动时,中央电大为了充分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了与普通高校合作开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探索,截至2012年,已经开展26个本科专业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建设专业课程、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对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实现了专业层面的整体学分结果互认。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初步探索了学分互认规则,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要求、学位英语要求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等,比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课程须达到约定的平均分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须达到约定的等级或分值。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各院校的专业要求不同,学分互认具体规则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免修免考”

“免修免考”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通过国家承认学历的其它教育形式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低于现修专业被替课程的要求,可以按有关规定对现修专业中的被替换课程进行课程学分替换(即免修免考)的认定方式。针对此类方式,中央电大和多数网络教育学院均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文件,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在“免修免考”的认定类型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基本保持一致,包括:(1)按毕业专业(国民教育系列)免修免考课程。比如: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免考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等;(2)按学历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已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各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并参加开放教育第二专业的学习者,其所学原课程(6年有效)达到现行同等(或较低)层次专业培养方案对该课程要求的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入学前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可免统考并免修全部统考科目的课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3)按单科结业证书免修免考课程。(4)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单科课程。比如,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及以上证书者,可以免修免考本专科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5)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入学前已取得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教学计划中属性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实施方式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都是依据其所制定的相关规定,采用学生申请、院校审批的方式进行。开放教育的学生提出申请后,报经地市级电大分校(教学点)、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审核批准,采用分级审批的方式开展。网络教育的学生则是到学习中心提出申请,经学习中心初审合格后报经学院进行审核和办理。此外,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免修免考”的认定范围、学分认定量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般来说,凡教育部承认学历及相关证书等均可以进行认定。但由于各教育类型的社会认可度存在差异,部分院校进行了特殊规定,如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明确指出电大、函授夜大、网络试点院校课程取得的成绩不能进行相关认定。在学分认定量方面,各个院校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央电大规定“统设必修课程免修免考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统设必修(不含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的35%”;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规定“办理免修后累计认可的学分不能超过本院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的50%”;东北财经网络教育学院要求“申请免修课程学分累计不得超过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20%”。

3.“学分当量替换”

“学分当量替换”这一概念是在中央电大与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以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组织和实施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中首次提出的。它以承认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开放教育学生以往获得的非学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级别的技能大赛证书和相关学历证书等,经过严格认证后,根据其与对应的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折算为一定的课程学分。比如,对于获得“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通用能力培训结业证书”的学生,在修读工商管理专科时,能够免修《个人与团队管理》(必修)、《资源与运营管理》(必修)以及《首都职工素质课程3》(选修)三门课程,共分。该项目以“学分当量替换”为桥梁,探索了对学习者正规及非正规学习后的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办法,拓展了“免修免考”以课程为认定单位的学分认定办法。

4.课程共享

跨校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学分互认的常见方式。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若干网络教育学院探索了以学平台进行课程共享的方式来推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网络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组织制作优质网络课程、文字教材等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其成员单位的学生来说,则可以修读该中心平台上所提供的共享课程,并能够得到相应的课程学分。与传统高校的跨校选修课不同,网络教育的教与学过程完全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因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共享课程的探索实现了两校及多校之间课程学分互认。

三、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结合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从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已开展的学分互认探索来看,尚存在以下若干不足:

1.缺少开展学分互认的理论基础

目前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探索多是基于现实需要所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学理界,关于学分互认的标准、学分互认的类型等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结论。由此导致在学分认定以及学分互认的开展过程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即使对于各院校制定并已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免修免考等),也难以形成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应用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2.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学分互认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事实上,由于制度体系、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各类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壁垒。对于同时起步、共同发展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也毫不例外,虽然二者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二者之间关于学分互认、资源整合的推进并不理想,甚至存在有意停步不前的情况。

3.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开展学分互认的:一种是院校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规定学生能够进行课程学分互认的要求以及实施方式等;另一种则是院校单方面制定对其他教育类型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认定的制度文件,继而进行实施执行。但整体来看,这两种方式均属于个别、自主、无序的实践行为,缺少操作层面上统一的要求和流程模式、规范,由此导致学分互认实践工作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4.学分互认的范围还较有限

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来看,参与学分互认的院校还很少,能够进行学分互认的课程也较为有限,甚至很多课程学分还停留在单向认定的层面上。此外,无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学生,大家对学分互认的认知依然欠缺,一系列深层、细致的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对策

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是我国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两类较为特殊的教育类型,能够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提供样板和案例。结合“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推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需重点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1.深化学分互认的理论探索

对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来说,教与学过程的相对分离导致其课程的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以及学分衡量与认定方式等均与传统课程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已有学分互认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讨适合远程教育的课程学分互认标准及规则,能够有效指导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学分互认实践。

2.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比西方及日本、韩国等,无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远程教育,我国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分银行的建设等方面等都相对落后。学分银行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衔接各类教育,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动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进程。由于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教育体制的复杂性,目前多数的探索并未突破地区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先期引领并切实推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可为我国国家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坚实基础。

3.构建学分互认的操作规程

明确、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学分互认得以在实践中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学分互认能够持续、稳定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中,需要转变目前单一、个别化的校际实践思路,探索开展学分互认的稳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包括学分认证标准开发流程、学习者业务办理流程、认证单位业务办理流程等。

篇3

开放教育和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作为两种成人教育模式,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对所在学校的开放教育和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总体情况

我们对我校开放教育2012秋行政管理专业本专科学员和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东财)网络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专科201303期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该调查表总共设计了17个问题,主要关于学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我们总共发出问卷130张,收回117张,回收率为90%;有效表117张,有效率10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了学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学习层次,具体调查数据如下:1.在学习者的性别方面,回收的117张调查表里显示28.9%为男性,71.1%为女性。这个调查结果比较容易理解,行政管理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历来就集中了较多的女性学员。2.在年龄段分布方面,本调查问卷共设计了5个年龄段,分别是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和41岁以上。调查结果如下:25岁以下的学员占到48.1%,几乎是被调查人总数的一半,其次是26~30岁之间,占总人数的26.5%,31-35岁占10.8%,36-40岁占7.4%,41岁以上占7.2%。25岁以下的学员精力比较充沛,想趁着年轻学点知识,拿个文凭,因此占比例较大。3.在工作单位方面,6.0%的学员选择党政机关,14.5%的学员选择了事业单位,28.9%的学员选择了国企,31.3%的学员选择了私企,14.5%的学员选择了其他社会组织,还有4.8%的学员没有做任何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分布较广,而如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学历大多有了要求,所以到电大学习拿文凭的学员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国企和私企。4.在学习层次方面,年轻人进入全日制高校就读已不再是难事。待他们工作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专科学历已经能够应付工作,只有少数学生会追求更高的本科学历。如何争取青年人继续在电大攻读本科学历是电大招生宣传工作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关于学员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调查1.在学习动机方面,50.6%的学习者选择了使自己生活更加充实,32.5%的学习者选择了想换更好的工作和评职称的需要,7.2%的学员是因为对学习感兴趣,剩下的9.7%的学员想通过学习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原本以为大多数学员的学习动机是为了换更好的工作和评职称,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员为了使自己生活更加充实而来参加成人教育,对于这些学员而言,拿到学历也将有利于他们以后换工作和评职称。2.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分为以下五个调查项目:对于面授课的态度,56.6%的学习者表示上课时始终能够集中注意力,24.1%的学习者选择了不能始终集中注意力,19.3%的学习者表示如有外界干扰就放弃面授课的学习。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少学生能做到始终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数据结果是因为学生选择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项,反映了他们内心想要的理想结果,这也是问卷调查中常见的失真现象。在向他人表露自身的态度倾向时,个体出于自我保护和期望获得他人对自己积极评价的心理作用,往往会把自己与社会一致性的方面加以放大,而将自己与社会不一致的部分予以隐藏,以管理自我给他人的印象。对面授课老师的评价方面,40.9%选择很满意,38.6%的学习者选择了基本满意,20.5%选择了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面授课教师还是满意的。在对待学习成绩方面,43.4%的学习者表示很注重学习成绩,36.1%选择了一般,18.1%的学习者认为及格就行。看来学员既然来学习,还是比较注重学习成绩,这就为下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励成人学习者提供了现实基础。对网上学习资源的评价方面,67.5%的人认为“过得去”,19.3%的学习者选择了资源少,且枯燥,13.2%的学习者认为网上资源是教材的翻版,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网上学习资源急待更新和创新,当然也需要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网上资源的引导。对于学校布置的作业,77.1%的学习者选择直接复制加修改,只有22.9%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是因为学生对于作业中的知识点不知道如何去解答,直接复制网上的答案了事。3.在学习效果方面的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项目:①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方面,68.7%认为时间不足,7.2%的学习者认为课程太难,2.4%学习内容不适合,4.8%费用太高,16.9%其他。这说明工学矛盾还是困扰学生学习的一个重大因素。②在学到的知识与平时工作生活中的关系方面,10.8%非常符合,44.6%符合,34.9%的学生选择“不确定”,9.7%不符合。这说明被调查的一半学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平时的工作中,事实上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办公室管理》等课程还是有比较大的实用性。③在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对自己是否有用这个问题上,只有8.4%的学生反映基本上没用,其余学生选择了非常有用、比较有用和有用。

(三)关于征求学生对于开放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方面的调查被调查者的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面授课方面,希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希望被“满堂灌”;希望安排少而精的面授课;增加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2.关于作业方面,希望形考册的作业量小一些,减轻学员的作业负担。3.关于考试方面,很多学生建议考试可以安排在周末,方便学员考试。4.在网上学习方面,有学生建议加大网上课程的学习,并且增加网上的学习资源。

三、问卷调查结果对开放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对开放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适当删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开放教育与全日制普通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的人才不同,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目标实用性比较强,他们希望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迅速付诸实践。目前的开放教育专业规则与全日制高校类似,集中在政治学类、管理类、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课程较多。我们建议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规则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提高学习者写作技能的公文写作课程、提高办公人员工作技能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课程等。对于面授课而言,应提高每次面授课的质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二)适当增加和更新网上学习资源。由于工学矛盾突出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等原因,目前我校开放教育面授课到课率比较低,我们应减少对面授教学的依赖,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导学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适当减少面授课课时,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这方面,东财网络教育可以对开放教育起到一点启示作用。东财网络教育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在网上,各教学点的辅导员从学生入学初始就对学生进行较为完备的网上学习资源导学工作,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网上选课、学习课程资源、完成作业以及做毕业论文等。

篇4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6102

1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且不限制年龄和性别。成人教育作为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有着自己的宗旨、内涵、特点及规律。

当我们所说的一个人进入了成人期,就代表着其认知和学习能力达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基本能够运用个人经验对于周围新事物进行认知,也能够自主学习。

我国的成人教育主要分为三种教育方式,即开放教育(电大开放教育)、成人高考(夜大、函授)和远程教育。前两种教育方式大体是较为传统和常规的,它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育,书本和实践相结合。全国各地都有电大和成人高考的培训学习中心,学生的学习资源开放,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相对于前两种成人教育方式而言,远程教育的学习选择较多,大多为211重点大学。网络教学是这一教育方式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有网络的地方便可以进行远程教学。

2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又称为遥距教育,是使用电视盒互联网等传媒进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突破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坐在教室授课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业余的进修者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上课。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网络、辅导专线、科研社、面授等多种渠道互助学习。

在所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保持永久性分离的状态,且是以教育的组织机构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建立双向、多向的机制保持即时会话。现代远程教育也称为网络教育,多数是从事高等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或者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广义地来说,远程教育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育组织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将授课通过网络传送给校园外多出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更加地体现并发展了这种教育模式,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了多种网络媒体手段进行教育,为优化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变更,即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中国培养了多种人才,但还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这一方式在当时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名),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90年代后,着重退出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当今的状况主要在于实施建设的教学点设备配置安装的问题,今后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这一政策,使广大基层学校及师生实在地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3现代网络教育平台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无时无刻不运用这网络。在网络环境中,现代教育以现代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渴望学习的人们提供一种网络教与学的环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面授的教育活动。

网络教育的起源是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所发起的。他创办了“可汗学院”,并且开设了五百多门课程,向全球提供高品质教育。之后再斯坦福大学有两名教授也成立了名为Coursera的教育机构,联合了普林斯顿大小、霍普金斯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等12所大学真开大规模新型的网络教育试验。他们所提出的是:让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得到时间一流的教育。这不仅利用了网络平台在全球建立了在线学习社群,也将教学方法与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网络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对于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实现资源共享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了战略决策的重点,并制定了专门的计划去实施。例如在一些企业还出现了虚拟大学,这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标志。英国开放大学就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的典范,有数据显示,有这项教育措施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人群与需求成都的增长,对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的理解不断深入,现代网络家迫于平台可分为以下三代:

第一代:点播式教学平台。网络教育发展的初期,点播式的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快递传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在线完成作业等等。主要特点是以课件为中心,并强调管理。

第二代:交互式教学平台。广泛地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展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服务,这个平台集成会议系统、聊天工具、讨论社区、内部电邮等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和离线课程、答疑辅导等网上服务,提高师生的互动以及学习效率。主要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平台有效、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第三代:社会化教学平台。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学习者更多的利用社会化教学平台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网络。通过一些智能化搜索引擎,如RRS聚合、Blog留言评论形式、Wiki以及其他社会软件等,这样的运用将会促进教学不断发展。主要特点是社会化集体智慧的共享与创造学习社会化。

现代网络教育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对于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提供针对性的学历与非学历的教育,并以在线培训系统实施在线培训,灵活运用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并通过简易的课件、试题导入和制作功能帮助成人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网上考核以及设定学习目标、时长,总结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也可建立公共教学资源库,建立精品课程、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实力。

4网络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网络教育与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总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名牌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颁发的文凭是属于普通高校文凭,而成人教育直接颁发的是成人教育文凭,学位是成人系列的。

从入学门槛对比。成人高考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考,由学校依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成教自考无入学考试,考试参加单科考试,合格哪门,发哪门的合格证书,若所有科目合格,即办学历证书。高校网络教育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而网络大学自主考试,入学难度跟学校知名度有关。

从学习方式对比。成人教育主要有脱产和业余、函授等学习方式。自学考试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参加由其他社会培训力或学校举办的自考班。网络教育分两种授课方式,即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二是集中面授。

从招生对象对比。成人教育一般要求高中起点报考专、本科,必须是获得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者。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的毕业证书。成人高考主要以招收本地户籍生为主、外地学生也可以参与函授学习。

网络教育旨在优化成人教育,自身拥有很大的优势。网络教育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跨越了空间的距离,使得学校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范围,更加广泛的辐射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把优秀的师资力量更好地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网络教育的学习行为自主化:网络技术由远程教育体现,灵活的时间、地点和学习内容,在学习模式上也直接反映了主观能动性的特点;网络教育的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师与学生、学生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方便、快捷地进行答疑解惑等学习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网络教育的教学形式个性化:利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交功能系统地记录和跟踪每位网络学员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有效地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更彻底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自动化: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这样对于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选课等都可以轻松地完成,也大大降低地差错的发生概率。

5网络教学实施与运用

网络教育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为教育事业添加了新的重要动力。主要是以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的基础领域,一般以“网校”的形式出现,而高等教育的领域是和“网络教育学院”挂钩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e-Learning”。

随着国家对各个事业的宏观调控,我国的教育事业积极推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逐步增多,在读学生也成倍翻番,大量原来没有机会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手段接受高等教育。与此同时,许多著名高校也将一些学习中心建在我国西部,力求向更偏远地区输送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普及开来。

在当今社会下,网络教育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技术当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网络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教学作为网络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如何实施并更好地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5.1网络课程制作

网络课程制作是网络教学的预备阶段,一般由教师准备、学生准备及教学资源准备等组成。

教师准备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了解相关的网络课件、补充相应的教学材料,并计划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状态,并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通常网络教学工作是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一般由专业人员组成,在安排任务和分工时须意见一致,以助于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

学生准备应当对网络教育形式充分理解,掌握必要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需通过网络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合理分析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要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以便于有效地管理个人的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准备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和内容的筛选与比对,教学小组应当考虑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以及之后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尤其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更新与替换。

5.2组织网络学习

一般来说,组织网络学习分为以集体、小组及个人三种方式进行学习。这里着重讨论以小组形势学习。小组学多运用远程的教学模式。常见的形式以在线讨论进行交流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接收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疑问进行分析并予以反馈。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于争议难题与学生探讨,使得双方都能获得进一步的学习。

5.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组织网络学习的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对组织网络学习的评价是由师生交互程度、网上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共享情况等体现的。交互是对学生的关注度和由网络当作基础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能力及相应的经验总结状况进行适当地评价;网上答疑是通过学生对于问题的反映后,教师做出相应地解答;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利用网上在线时长和活动状况体现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学习资源共享是根据网络上传和下载的数据库进行筛选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人群需要的信息。

6总结

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网络及网络教育作为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时刻提醒我们要加快跟上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网络教学平台将会成为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主流,学校大力开展网络教育的同时,也应有选择地继承传统课堂的优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特有的人文氛围,优质高效地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增力。

参考文献

[1]董艳,黄荣怀.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鈡志贤.远程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余胜泉,林均芬,刘宝艳,等.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J].教育技术通讯.

[4]左红武.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网上学习平台的功能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的新模式[C],2006.

[5]彭文辉.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5

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的远程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猛。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2000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数量猛增至31所;2002年,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已达68所。到2007年,教育部同意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点高校有67所,其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13所,占全国试点高校的19.4%,分布为:四川省6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市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陕西省4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甘肃省1所(兰州大学)。党的十六大以来,西部地区的13所网络教育学院本着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将西部地区的网络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办学思想先进,理念创新

十六大以来,各网络学院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办学宗旨,遵循“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以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核心的组织进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以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面向社会,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积极开展在职人员、社会青年的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继续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丰富,专业逐渐齐全,特色鲜明

各网络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设立了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3个教育层次: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势专业,在发展中坚持“为西部服务,为中小学教师和相关专业人才继续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努力办出自身特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英语、计算机等17个专业,注册学员2.6万人,培养毕业生9504人,建立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129个校外学习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四川、重庆、云南、北京、安徽、河南、广东、广西、浙江、等10个省(市、自治区)建有2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点);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目前在福建、黑龙江、四川、云南、江苏、浙江、重庆、甘肃、陕西等1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244个校外学习中心(点),网络教育学生遍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拥有校内外学习中心(点)74个。各网络教育学院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三、教育管理科学,严格,规范

网络教育学院一般都是高等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在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既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办学实体,又是全校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单位。在教学管理方面,网络学院的院长一般都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并主持工作,各副院长分工管理,各司其职,学院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教学部、技术部、资源部、招生部、培训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在日常工作方面。各部门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制度严格,工作有效。

四、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模式多样

目前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网络课程学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辅导+学习中心教师辅导+课程作业+自测练习+集中考试+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紧密衔接,不仅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而且在关键环节上管理严格、要求明确,确保了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基于教学管理平台的管理系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教学计划及考试计划,自主选课,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两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一:学习材料:纸质教材+网络版教学课件(音频/文档)+其它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课件点播/在线答疑/在线辅导/同步、异步讨论/在线测试/专家讲座;适合人群:无法定期到校外学习中心集中听课,但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

学习方式二:学习材料:纸质教材+网络版教学课件(视频/音频/文档)+其它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实录课堂/课件点播/在线答疑,在线辅导,同步、异步讨论/在线测试/专家讲座;适合人群:具备专线上网条件的学生或有条件到校外学习中心集中学习的学生。

五、教育资源丰富多样

篇6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单纯教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管理模式,学生以网络在线自学为主,同时还参加一定量的面授辅导课和网上答疑活动,各级电大实行三级平台互动,充分发挥导学、助学、督学的作用,因此适合有较多时间和层次较低群体者学习;网络教育则是统一的平台,网院与校外中心互动,实施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导学方式的直接性,因此适合工作较忙的在职成人学习。

课程设置的比较

目前网络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院校提供网络课程资源(含视频与文本),进行在线教学与辅导;(2)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与批改作业,学生在线完成作业;(3)通过网上讨论与网上论坛实现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服务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网络,相对比较单一,但网络教育的职责明确,资源充实,信息传递直接、及时、准确,完善程度相对电大较高。

教育部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提供了比开放教育更为优越的条件,开展网络教育的普通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教育教学资源,自主设置招生专业。各高校既可以在本校已设置的本、专科专业和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本、专科网络学历教育和学士学位教育,经批准,也可以开展研究生网络学位教育,还可以经过认真论证,开设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新专业。同时,网络试点高校还有招生、收费、证书和文凭的颁发等方面的自,这些政策和举措必将促进网络教育的加速发展。

专业和课程设置可以说是网络学院发展的前提所在,通过普通高校的优秀师资建设、充足的网络视频课件和网络传输平台,加上精心的管理,成就了今天的网络教育。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有高起专、专升本两种层次,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有高起专、专升本和高起本三种办学层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电大开放教育因其具有“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和较好的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尚有许多专业不能满足人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适应性较窄、实习实验环节要求高、个人自主学习难度大的专业,还难以面向社会开设,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与电大开放教育相比较,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和管理上更具优势和灵活性。

教学过程的比较

电大开放教育,正在步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的时代,电大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是:(1)为学生提供网上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组织高效率的集中面授辅导和学生小组互助学习;(3)不断加强和改进中的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网络试点课程推行双及格制;(4)通过各级分校工作站组织实施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弱化面授辅导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5)加强以组织形成性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是开放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的最大特色,因而适合不同阶层的学生参与学习。高校网络教育是两级管理,两级互动。主要通过有效载体和强大的资源,使学生借助学习平台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网络学院的业务主管部门则与学习中心通过管理平台共同实现网络化管理。也就是我们说的两级管理,全程监控。网络教育使学生从学习被动者转变为学习主动者,很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在自己的地方,由自己安排时间,按自己的步调学习”这一愿望得以实现,这是网络学院最大的优势所在。

课程资源的比较

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先后发展起来,但是电大通过系统办学,它的覆盖面更全面彻底。通过分析比较近几年的生源情况,可以得出学生来源基本一致的结论,也就是说学生来源广泛,年龄差异明显,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电大开放教育注重教学与学习过程的管理,以有效的集中面授和答疑及网上互助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但是由于学习过程环节多,使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网络教育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载体实施教学活动,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限制。因此,开放教育要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借鉴网络教育的优势,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优化网上教学资源,推行网络试点课程改革和学分银行,以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服务。1988年中央电大颁布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印刷(文字)教材编写规范(试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听(音像)教材编写制作规范(试行)》,对电大教材的编制原则和要求、教材类型和特点、编制程序和步骤、编制人员的职责、条件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开放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电大先后出版诸多优秀的适合成人自主学习的文字教材,网络学院在视频课件上异军突起,但文字教材明显落后于电大。

考核过程的比较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依托高校的学科建设和雄厚师资优势,根据需要组织一次性课程网上视频课件、文字教材和作业内容,由各校外学习中心引导学员自主完成。就电大而言,基于教学计划中设定统设课、省开课和自开课,相应的有关资源存在三级建设的问题。同时受制于各自网络平台建设的限制,到地市级分校、工作站和教学点就存在相关资源不够完整、无法共享和使用不够方便等情况。这里面存在传递不及时,重复建设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对比总体分析来讲,电大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比网络学院明显要弱,这在总结性评估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面基本上都是由平时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由于资源建设的规范和网络平台的发展,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基本上在平台进行,客观、规范、及时,并且能补充完善多次提交。部分课程的考核采用小论文的形式,终结性考核大多以纸质考试来完成,且开卷考试的比例在不断加大。而电大的开放教育平时作业每门课四次,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要随教学进度分次提交,并安排责任教师批阅,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网上讨论和论坛发帖等内容;目前又开展网络试点课程改革和无纸化考试,这些无疑都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造成及格率的下降。

支持服务的比较

网络学院的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各类考试主要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来完成,而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学院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网院与校外学习中心之间存在管理和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分歧和摩擦。而也正因为如此,致众多的学习中心抱怨网院的支持服务不够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答复,网院对有些学习中心散漫无序的管理颇有微词。校外学习中心作为与学生接触的直接管理者,在学生看来它的管理和质量就代表着网院的水平。因此网院和校外学习中心,在对待这些学生方面是利益共同体,网院在选择校外学习中心时应该进行认真考查和评估,,谋求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电大作为系统办学的独立主体,基层电大是办学的实体和主体,每一级电大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设立,在教学业务上要接受上级电大的严格管理,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五统一”。它通过统一的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行全面跟踪和管理,组织好教学与助学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考核,能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电大与网院总体优劣势比较

电大的优势在于它虽然是一个庞大系统,但却是完整的体系,上下有管理和隶属关系。业余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导学,把实践环节作为重要一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实践与理论知识教学的良性结合,致力于培养经济、应用型人才。但是电大专业设置少,教学管理程序和层次多,教学平台多,资源建设多头,存在重复建设和层次不齐,试行考试无纸化和网络试点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任务完成难度较大,这诸多方面都在总结性评估后降低了电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高校网院的优势在于它的品牌效应和软硬件网络设施,并通过强有力的师资建设网络课件。管理上采取自主入学测试,专业层次设置科学合理与互补。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师生分离,满足了较高层次人员和现代社会快节奏下提高学历水平和学习的需求。但是在高校网院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学生不能与院校教师谋面,太过理论化的文字教材对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有些视频课件内容太过深奥,加上有些学习中心的无序管理,中低层次的学习者难以顺利完成学业。

开放教育与网院教育展望

广播电视大学是在改革开放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成立的。因此电大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各级各类经济、应用型人才,面向广大基层、农村和社区,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基层和边远地区不同层次人员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技术和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人员素质亟须普遍提高的实际,电大系统要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不断创新。

篇7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15-02

1 网络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

1.1 网上课件没有配套的下载资料 网络教学不应仅仅是把教材内容变成课件到网络上,而应该在具备网上课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与之配套的重点、难点辅导资料,并提供下载功能,让学员通过学习网上课件后,能够方便的下载相应的辅导答疑资料、复习题等,以便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记忆、巩固。然而目前各院校的网络教育教学支持功能参差不齐,有些院校的网络课程内容贫乏,只是简单的把原来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挪移到网上,并没有真正起到知识点的渗透延伸作用,也不具备支持下载的功能。那么有多少成人学员在网上听过课件后就能够消化、记住,就是普通学历教育院校的学生恐怕也难以做到。

因此,要想让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更好的对所学课件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就必须建立健全与课件配套的可以下载的重点、难点分析,主要学习内容等方面的资料。

1.2 网上课件内容与作业、试卷脱节 这种情况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某些院校的网上课件内容是一回事,而该课程的网上作业或考试试卷又是另一回事,几乎完全不搭界。经过考察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责网上作业或考试试卷命题的教师严重缺乏责任心,信手拿来,根本没有认真的按照网络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教学内容。课件只是简单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复制,出题时更是随心所欲。记得在一次网络专科学员某一课程的考试时,题出的非常难,学员都不会做,即便是平时认真听课的学员也无从下手。考试结束后,有个学员从网上搜索了考试题目,结果意外发现这套考试题是某一次研究生班的考试试卷,而且全部照搬,未做任何修改!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网络学院管理职能存在缺陷所致。在学习中心反映以上问题时,有的大学网络学院的管理工作者表现出十分无奈,据他们解释,他们根本无法控制出题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因为出题教师不归他们管理。遇到类似问题也只能向大学里的某专业学院反映一下,由于网络学院与大学里的专业学院是同一级别的两个单位,所以反映的问题根本不受重视。

鉴于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开设网络教育的大学不妨进行管理职能的改进与调整,要么将参与网络教学的教师纳入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归属网络教育学院管理,要么单独把与网络教育相关的教师组合到一起,成立一个单独的成人教育教学院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1.3 实践内容与生产实际偏差较大 有些院校的网络实践课程对内容要求过死,而这些内容与学员生产实际可能不一致,一方面由于学员没有接触过不会做,同时学员认为将来在工作中用不上所以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各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一定不能把成人教育与在校教育混为一谈,成人教育应该本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目的办学。当然,网络教育的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步改进、完善的过程。目前个别院校的网络教育已经开始探索试行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了。

1.4 使用教材的刻板化与滞后性 目前网络教育中使用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和普通学历教育使用教材雷同,没有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不能适应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基础课使用的教材有《大学英语一》至《大学英语四》,《高等数学上》、《高等数学下》,这些教材缺乏针对性。成人学员一般很少用到日常英语,他们需要的是与工作相关的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因此建议各网络教育学院组织编写适合成人网络教育使用的教材,比方说《大学英语工程类》、《大学英语工商类》等等,在普通大学英语知识中穿插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内容,这样的教材学员学习后能够真正用到,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对学员今后的工作也会起到良好的帮助。

再就是网络教育中使用的专业教材,往往多年一成不变,一种教材可以使用几年甚至十年以上,教材中的内容远远滞后于生产实际,根本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认为网络教育的专业性教材,起码每隔三年更新一次,以保证专业知识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

1.5 教学资源没有建立很好的共享机制 网络教学资源不应该仅仅面向本校网络学生,而应该面向全国乃至全社会需要学习、提高者,可以是免费无偿提供服务,也可以采用收费制,起码可以给需求者提供一个学习的有效平台。美国有的大学早在十年前就投资建立了开放式网络课件工程,旨在把所有课程资料公布于网上,为教育工作者或学习者提供免费使用,国内从事网络教育的大学不妨以此作为借鉴。

1.6 教师与学员存在明显的情感交流空缺 网络教育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合理利用自己有效的时间完成学习,促进了成人教育的空前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网络教育由于空间上的远离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会造成师生间、学员间的心里距离拉大,不利于情感交流和教学内容的把控或知识的理解消化,久而久之容易使人变得孤立、偏执,丧失人格的内在魅力,这种状况是违背教育根本目标的。建议各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开设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板块,最好同时具备文字交流及视频交流功能,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精神与情感的提升渠道,使网络教育学员能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前提下,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2 平台技术支持服务功能上的不足及建议

2.1 网络拥堵问题 近些年随着网络教育规模的发展壮大,教育网络使用频率急剧增加。凡是从事过网络教育的工作者或者参加过网络教育的学习者都知道,在办理网络教育管理工作中,或进行网上学习、下载资料、考试等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都会因网络拥堵问题而无法正常完成工作或学习,这种现象是制约网络教育做大、做强的重要瓶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断扩大教育网站的容量。但是扩充容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很多网络教育学院基本上都是本着凑合着能用的态度行事。那么究竟有没有其它方法既能解决网络拥堵问题,又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呢?通过几年来在网络教育工作中实际发生网络拥堵问题的时段、拥堵程度等状况的分析、判断,我认为还是有办法解决的。首先,我发现网络拥堵最多的时段为周一到周五的早上8:00至11:00,下午2:00至5:00。这是因为多数网络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在上班时段完成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及支持服务等网上操作,所以建议大家错开这两个时间段,牺牲一部分休息时间,利用晚上或周六、周日完成部分工作,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进行网上操作,速度快,省时省力。其次,最容易拥堵或者说拥堵最明显的时段是需要集中完成数据输入、资料上传的阶段。例如:报名资料网上输入阶段,毕业生资料上传阶段,学生完成网上作业、学习资料上传阶段等。造成这种拥堵的原因主要是各网络教育学院人为规定完成时间的限制。解决这种问题需要网络教育学院的工作者,在安排任务时进行分类、细化,一方面可以拉长完成任务的时间,还可以根据学习中心的地理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块,安排任务时规定每个区块在某一时间段内完成网络上传任务,实现分片儿操作,分时段运行,即把同一个任务分成若干个时间段来完成,可以有效的避免拥堵现象的出现。当然这样的做法会给网络教育学院工作安排者带来比一次性安排任务大得多的工作量。另外,分时段完成任务的做法也要有个度,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划分时段的个数、每个时段的天数,从而得出分几个时间段好,每个时间段几天最合适等,既不能把一个任务完成时间拉得过长,也不能不考虑完成时间段的有效性。比如说学生完成网上作业项目的时间段就不宜战线拉得过长,因为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绝对不能把作业完成时间定在学期初始的时间段,否则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2 平台操作功能设置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人性化操作 部分院校的网络教育平台操作功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操作工程中不能根据项目中的子项目进行分别操作,一旦实施该项目操作,则其中的子项目整体发生改变。例如:在操作实践课程资料上传时,同一个项目下包括三个资料上传端口,端口1为施工组织设计资料上传,端口2为认识实习资料上传,端口3为毕业论文资料上传。上传时如果由于操作失误将其中一项不应上传的资料误传到平台上,此时就需要首先删除这一项错误资料,然后重新上传正确的资料。但是在删除该错误资料的操作完成后,你会发现原来已经上传过的其中一项正确的资料也被同时删除掉了!于是乎又要重新上传所有的三个资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平台功能建设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分项操作功能,要想改进必须进行平台系统升级。

总之,鉴于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各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酌情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适时适量地加大网络平台硬件设施的投入,再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任务分配模式来分流网络占用时间,从软指标上提升网络操作的可运行性。

参考文献:

篇8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1.网络畅通保障学习随时性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从网上快速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或在线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请教。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1.课程考核。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有网上学习、阶段性作业、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网上考试和纸质考试。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象特点,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但其具备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闭卷和考查(设计图纸、程序、读书报告等);考试内容侧重于技能考核,题型侧重于论述、案治觥⒊绦蛏杓频?考试时间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地点可以灵活选择。

篇9

只有了解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认知需要和期望,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提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4]因而,了解数字图书馆用户对电子文献的需求特征及其规律,对于构建以用户为导向的数字图书馆,对于改进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以下简称“网上人大”)的远程学员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用户的电子文献需求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收到调查数据127条,其中有效数据125条,有效率98.4%。在125条有效样本中,在籍生115人、毕业生9人、结业生1人;男生64人(占51.2%),女生61人(占48.8%);平均年龄31.5岁,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50岁;学生入学批次涉及200203、200709、200803、200809、200903、200909、201009、201103、201109、201203、201209、201303、201309批次共计13个;专业涉及财务管理、传播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会计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市场营销等共12个;学历层次涉及单科选修、本科第二学历、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32人)、专科起点本科(69人)等共5个;样本分布在全国范围的59个教学站。本次调查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访问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访问数字图书馆带有明确的目的,只有16.3%的学生是“随便看看”。在五种主要目的中,“完成课程作业和考试”的比例最高、有66.7%的学生怀有这种目的;其次为“撰写论文”、占58.5%,“业余爱好”占56.9%,都超过了半数。以“休闲娱乐”、“科研创新”为目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分别占29.3%、22.8%。

由此可见,学生访问数字图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其次为业余爱好。由于他们的学历层次所限,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休闲娱乐他们也有更合适的地方,怀有这两种目的的学生较少来到这里。因而,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最主要的显然是学科专业的学术性资源建设。

表1 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2.影响访问数字图书馆的因素

在影响学生访问数字图书馆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了解数字图书馆”,比例占到了55.2%,超过了半数。可见,对数字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以及文献检索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十分迫切。其次,“馆藏资源不够全面”、“资源更新速度慢”成了影响学生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较重要因素,比例分别占到38.4%、36%。因而,保证数字资源的丰富全面、及时更新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学生对检索过程和结果的不适应、对传统图书馆的倾向性等因素也对学生访问数字图书馆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表2 影响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因素

3.数字图书馆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对于目前的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Apabi电子图书、万方数据两个资源库,约有半数(57.6%)的学生认为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认为这些资源基本满足、或者大部分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但是,依然有16.8%的学生认为,这些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即大部分不满足或基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除此之外,尚有24.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数字图书馆,他们对资源的满足程度不清晰。可见,有近一半(占41.6%)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挖掘或者明确其需求,给予充分的文献信息支持。

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群体,数字图书馆满足他们需求的程度存在差异,男生的满足程度较高于女生。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这种差异是显著的。可以看出,女生相对而言对数字资源的要求更高,她们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有待于更好地满足。对于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生群体,高中起点学生群体的满足程度更高,专科起点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基础较高,相应的对资源的期望也更高,因而满足程度低。但是,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这种差异不显著。对不同年龄组的学生进行满足程度的差异比较,方差齐性时采用Scheffe法、非齐性时采用Tamhane's T2(M)法。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文献资源的满足程度随之降低(36-40岁年龄组除外)。相比较而言,19-25岁、36-40岁两个年龄组的学生满足程度最高,31-35岁、41-50岁两个组别的学生满足程度最低。但是,经过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这些差异不显著。

因而,从整体上看,学生对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满足程度一般,对于女生、专科起点学生,以及31-35岁、41-50岁年龄段的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满足程度较低,其需求需要进一步挖掘。

5.用户需要的文献服务项目

对学生而言,他们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是专题下载、新书上架、培训与指导服务等三项,需求比例均超过了半数。其次为在线参考咨询服务、专业主题资源聚类、读者荐购等,需求比例分布在38.4-44.8%。移动阅读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需求比例为30.4%。

图2 用户需要的文献服务项目

6.用户获取数字图书馆服务信息的渠道

在获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渠道上,学生 最倾向的是手机短信、电子邮箱两个渠道,比例分别占68.5%、66.1%。其次为数字图书馆首页公告,比例为56.5%。上述三项需求比例均超过半数。QQ群消息通知所占比例为37.9%,微博、电话通知的需求程度不高,分别占20.2%、14.5%。MSN的需求程度最低、占2.4%。

可见,在传播数字图书馆服务信息时,手机短信、电子邮箱、数字图书馆首页公告等三种渠道是最为重要的,其他渠道可作为补充。

三、讨论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网上人大”已经有较大比例的远程学员开始使用了数字图书馆。但是,他们在访问数字图书馆时面临了一系列阻碍因素,他们在需求的文献资源及功能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网络教育中的文献支持和参考咨询作用,数字图书馆需要以用户需求导向,向网络学员提供便捷、全面、准确的文献信息服务。

1.文献资源的补充与更新

当前我院数字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只有万方数据和Apabi电子图书两个资源库,种类较为单薄,尤其是电子图书馆藏只有16000多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而,亟待补充更多的电子文献,以丰富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根据用户反馈,最需要引进的是中国知网、新东方多媒体资源库等两个质量相对较高的资源库。

学院也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辅、教参资源库,将日常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教材、教辅文献、历年试卷、优秀毕业论文等资料数字化,经过分类、标引后提交到数字图书馆以供学生查询阅读。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用之于网络教学中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需要在杂乱的网络信息中利用专业软件(如InfoRadar)采集有价值的信息,挖掘、整理出学科专业信息,建立分类目录式的网络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航服务。[5]

在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中,要重点考虑到这些电子文献的学术性,使之能便利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工作实践中。除此之外,文献资源的建设兼顾其趣味性和生活化也是有必要的。

2.完善电子文献服务功能

数字图书馆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建立个性化的图书馆(My library),通过个性化数字图书馆开展丰富多样的文献服务项目,如新书推荐、信息推送、参考咨询、专题文献、个性化定制服务等。[6]信息推送要以手机短信、邮件列表、或QQ即时信息为主。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功能的生动体现,通过个性定制服务用户可以便捷的查阅到最适合自己的数字文献资源。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可以按照专业或课程分类,聘请馆内外以及各领域专家在线进行资源使用和知识方面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借助FAQ、或e-mail、QQ、MSN等通讯工具开展同步或异步的参考咨询服务。[7]

图3 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网络学员的信息素养迫切需要得到提高。数字图书馆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内容及其检索方式、方法,提升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具备信息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8]

数字图书馆为高等网络院校的在线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基础,并开始在个别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数字图书馆还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学员的需要,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及其服务的推广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付胜军,文丽.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0-131.

[2] 单永刚.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服务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0:2.

[3]晏磊.面向远程学习需求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功能延伸策略[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3):68-71,99.

[4]乔冬敏,于丽萍.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0,(4):91-99.

[5] [8]郭连生,徐晓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需求调查分析:以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读者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2):80-85.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23-04

引言

教学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使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E-learning(也称数字化学习)、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是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和热点――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高等教育层次的网络教育规模保持逐年增长,E-learning系统在高校的引入或更替也是屡见不鲜。顶尖高校在高校信息化方面往往起着引领和带头作用,比如,清华大学是我国网络教育和数字化学习开展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项目OCW(OpenCourseWare)带动下,世界上很多高校加入了OER提供者行列。本文试从高校应对时展挑战的视角,对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及OER开展概况进行调查,分析各自特征和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 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高校应对时展挑战的不同形态

1 时展对高校教学提出的挑战

首先是人才能力结构和培养质量方面的挑战。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培养具备“21世纪能力素质”的学生成为高校教学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所谓21世纪能力素质,是包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在内的多种高层次能力和素养。为此,高校必须改变其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有助于促进学生高层次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案和手段。其二是教育规模方面的挑战。随着教育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趋势,以及继续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需要能够应对教育规模增长带来的挑战。其三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挑战。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世界多国的重要发展愿景,高校应能够提供灵活、开放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 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对时展挑战的应对

以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应对时展挑战的重要措施。三者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便于讨论,本文取其狭义理解。

E-learning在狭义上指基于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或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的形式。何克抗指出,网络和信息技术是其条件,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其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是其目标。E-learning主要用于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及扩展,其开展涉及广大在校师生,旨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消除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促进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而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网络教育在狭义上指基于网络技术和环境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交互性,能够实现教学时空的进一步解放,是扩大教育规模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教育主要面向非传统学生,旨在为成人学生、在职人员等群体提供灵活、便捷的学历或非学历继续教育,扩展教育规模,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各类教育需求。

OER是指通过网络“免费、开放地提供给教师、学生和自学者,供他们在教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使用和重用的数字化资源”。OER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资源、工具资源和实施资源,其中教育内容资源最为核心,也是狭义上的OER。OER面向的群体最为广泛,包括各类学习者和教育者,校园学生、远程学生以及社会各类学习人员均可受益于OER:教师可参与OER的提供,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可将他人提供的OER应用于自己的教学。OER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式共享和社会教育成本的降低,在提升教学质量、扩大教育受众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讲,OER运动带来的知识共享促进了全人类和国际社会的进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看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表现和高校应对时展挑战的重要举措,但三者属于不同形态,且彼此具有不可替代性。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取狭义理解时,三者的主要区别可概括如表1所示。但从广义上讲,三者也具有很大关联性。广义E-learning不仅包括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也包括技术与远程教学、组织培训及自学的整合。广义网络教育不仅包括网络远程教育,也包括网络技术在传统教育中的各种应用。OER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其本身可能就是E-learning和网络教育开展中的资源,也可以用来促进E-learning和网络教育的开展。

二 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网络教育及OER开展状况调查

本文参照U.S.News(http:///)的2011年度美国大学排名和《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2011年度中国大学排名,选取中美顶尖高校各10所。其中,美国的10所顶尖高校为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中国的10所顶尖高校为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通过分析这些高校官方网站中的相关内容及相关的OER网站,了解她们E-learning、网络教育及OER开展的大致状况。受研究方法所限,本文仅考察了这些高校的开展概况,具有一定局限性。

1 中美顶尖高校E-learning开展状况

在E-learning开展方面,重点考察E-learning系统的采纳。调查发现,美国顶尖高校的E-learning系统以基于开源系统再开发和采用商业系统两种为主,少数高校为自主研发系统。其中,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杜克大学均基于开源系统Sakai,加州理工学院则基于开源系统Moodle,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目前均采用Blackboard这一商业系统。我国顶尖高校以采用商业系统(平台)或自主研发系统为主,个别高校基于开源系统进行再开发。其中,复旦大学的“E-learning”基于Sakai系统;北京大学的“教学网”和中山大学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采用了Blackboard系统:清华大学的“网络学堂”为自主研发的系统;其他几所高校采用的则是商业平台“课程中心”或自主建设的类似系统。总体来看,美国顶尖高校基本都采纳了较成熟的、教学交互功能较强的E-learning系统,我国部分高校的E-learning系统对教学交互的支持还比较有限,甚至不能称其为网络教学平台。

从开展时间角度来看,美国顶尖高校引入E-learning系统的历史相对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我国一些顶尖高校引入E-learning系统的时间比较短,使用者稀少,甚至运行还不够稳定。

2 中美顶尖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状况

首先,在涉足院校数量上,我国10所顶尖高校均涉足网络教育,而美国有4所顶尖高校(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在调查时未找到相关信息。其二,在教育层次和类型上,我国顶尖高校网络教育集中在本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美国顶尖高校则集中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且部分高校仅提供网络课程。除清华大学外,我国其他9所顶尖高校均开展有本专科层次网络学历教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还开展有非学历教育,其中部分高校提供研究生课程进修项目。在开展网络教育的6所美国顶尖高校中,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提供研究生层次的学历(degree)和证书(certificate)教育项目,前两者还提供博士项目:哈佛大学提供有研究生及以下层次的网络课程及非学历教育项目,但未提供网络学历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有部分网络课程。其三,在网络教育组织模式上,我国高校统一为基于扩展教育部门模式,即由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学院组织运行,美国顶尖高校主要为基于普通院系和基于扩展教育部门两种模式。普通院系部分,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杜克大学护理学院和环境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和专业教育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展有网络教育;扩展教育部门部分,斯坦福大学专业发展中心(Center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哈佛大学扩展学院(Extension School)开展有网络教育。

3 中美顶尖高校OER开展状况

所有中美顶尖高校都或多或少参与OER提供,即将一些数字化资源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美国顶尖高校的OER项目主要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MIT Open Course Ware、耶鲁大学的Open Yale Courses、斯坦福大学的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SEE)、宾夕法尼亚大学的Penn's Neuroethics OER、哈佛大学的Harvard Open Courses等。美国顶尖高校倾向于依托社会网络媒体将资源向公众开放,10所高校均通过iTunes U提供资源,大部分高校在YouTube上设置有栏目。

我国顶尖高校的OER主要表现为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两种形式。我国从2003年开始推进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时至今日,已积累了大量各层次(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各类型(本科教育、网络教育、高职教育)精品课程。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http:///)查询可知,10所顶尖高校的本科教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在30~90门之间,大部分高校还有少量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从2011年开始,我国又推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工程,截止第六批共了105门视频公开课,10所顶尖高校均有课程入选,共计30门。此外,在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基础上,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其网站中推出了“开放课程”、“数字化学习开放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等栏目。

三 差异及分析

1 美国顶尖高校E-learning开展的成熟度优于我国顶尖高校

E-learning涉及广大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带来教学结构的变革,开展起来具有较大难度,也会遇到较多较大的阻力。我国一些顶尖高校的E-learning系统尚不成熟,存在过于重视课程资源展示的倾向,对日常教学交互支持的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引入E-learning系统的时间还比较短,有些系统缺乏维护和更新。美国顶尖高校引入E-learning系统的历史相对较长,运作比较成熟,重视对日常教学交互的支持。总体来说,相比我国顶尖高校,美国顶尖高校的E-learning开展更为先进、成熟,这与美国顶尖高校整体信息化水平较高、学校层面上对E-learning开展有较多投入等因素不无关系。

2 我国顶尖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广泛性明显高于美国顶尖高校

相对而言,我国顶尖高校的网络教育参与率较高,在教育规模上也很突出。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高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都很大,顶尖高校网络教育的开展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意愿、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顶尖高校网络教育参与率相对较低,且主要集中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美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存在众多社区学院和公立高校,可以较好地满足大众一般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相对而言社会对高层次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较大,顶尖高校提供研究生层次网络教育正是对此类需求的很好回应。

3 中美顶尖高校在OER开展模式上差异较大

在OER开展方面,两国顶尖高校均有较广泛参与,但两国在OER推动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政府部门引导下,我国高校OER开展表现为统一的集体行为,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优势力量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这些经过内外部评审的OER供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体开放使用,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和社会效益。美国顶尖高校OER开展主要靠社会基金的资助,更多表现为高校自发行为。同时,凭借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力,美国顶尖高校的OER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中美高校OER推动模式上的差异也是两国不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反映。美国10所顶尖高校为清一色的私立非营利高校,在OER开展中具有较大自发性和自主性;我国顶尖高校则全部为公办高校,政府推动在OER开展中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 总结与启示

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中美顶尖高校在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的开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看,中美顶尖高校对时展提出的挑战做出了较好回应,即通过E-learning、网络教育和OER的开展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扩展教育规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美国顶尖高校在面向校内师生的E-learning开展方面比较成熟和系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其OER项目积极利用和吸收社会资源,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其网络教育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高层次继续教育需求。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下,我国顶尖高校网络教育开展和OER提供力量集中、行动统一,很好地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也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各高校在E-learning开展方面正不断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在中美顶尖高校比较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我国高校参考。

第一,加大对E-learning开展的支持和投入,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E-learning是在校师生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辅助手段,我国政府和高校应认识到E-learning开展在提升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引入具有较强交互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或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从中美顶尖高校的实践来看,除了商业系统,基于开源系统构建E-learning平台也是很好的一种解决方案。高校E-learning系统应与课程展示系统有所区别,应能够对师生教学交互提供有力支持。在E-learning开展中可组建跨部门的教学信息化建设机构,以协调不同教学管理部门和不同服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篇11

网格是继因特网、万维网之后,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而网格要实现的是应用的互连互通。网格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网上的各种资源。网格计算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以后,将能克服现代远程教育对时间的依赖性,又能更好地贯彻当今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说计算机与网格技术的出现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契机。

一、定义

网格技术是集成和并行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其核心是在异构和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使人们可以动态地共享分布在网上不同地方的各种资源。网格作为一种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和资源的新型网络,可应付临时之用。网格计算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从而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为研究和其他数据集中应用提供巨大的处理能力。有了网格计算,那些没有能力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的机构,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

二、发展概况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都十分重视网格技术,美国和欧洲及亚洲各国正在积极地实施国家网格项目。1.国外的发展情况:网格技术起源于美国,通过网络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研究,所以,在网格技术开发和网格示范系统方面,美国已有了多年丰富的资源积累。尽管欧洲各国国内没有超级计算机制造商,但是他们积累了大量超级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并且很早就着手开展网格应用活动。欧盟的代表性项目是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欧盟数据网格。在亚洲,正在从事网格研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韩国、新加坡。2.国内的发展情况: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正在建设中国国家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也是中国国家网格的一部分。网格计算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填补了国内学习网格研究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国内外率先将网格计算技术应用于远程学习评价研究,研究成功服务国家远程教育的学习评价网格(lagrid)。

三、发展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在网格只处在中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为未来的高速发展蓄势待机的前提,网格技术作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的应用将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并促成新的教育应用。教育网格将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还会使学习的资源得到充份的共享。然而,这些应用的实现将会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要想更好的发展网格的共享价值,就要把分散于各地的有价值资源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媒体资源互不相连的“弧岛”状况,而且可以形成“一体化”的界面,这样任何人都会很容易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有用资源。中国目前也在积极的发展教育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实用的教育科研网格。

篇12

“无侨教,则无侨务”,华侨教育一直被台湾视为侨务工作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台湾又提出“有什么样的侨教就有什么样的侨胞”,进一步突出台湾当局赋予侨教工作的政治色彩。台湾当局的华侨文教工作可以分为岛内和岛外两部分。岛内工作主要是吸引侨生到台湾升学,岛外工作主要是推展海外华文教育。

(一)吸引侨生到台升学。

台湾当局认为,侨生是能够在海外推动台湾侨务工作、开展“草根外交”的种子,而且优质的侨生政策也是争取侨生父母对台湾向心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一直将侨生工作视为发展侨教的“起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上台后,继续积极地开拓新途径、新方式吸引海外侨生回台升学,对侨生在台就学期间予以妥善悉心的照顾,并注重加强对毕业侨生的联系。

为吸引侨生回台升学,“侨委会”于2000 年7月与“教育部”研拟修订了“侨生回台就学及辅导办法”,放宽了侨生到台湾升学的限制性规定,同时报请“行政院”核准开放各大学研究所侨生名额,全面开放科技大学、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侨生等办法,扩大办理海外侨生回台升学工作。此外,继续贯彻自1997 年起就实行的双联学制,授权台湾的大学院校与外国大专院校合约合作办学 ,协助外国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台湾续读衔接大学院校大三、大四课程,两年内取得台湾的学士学位。

由于台湾大专院校每年所接纳的正规侨生名额有限,为了吸收更多侨生及培养华侨青年在侨居地的谋生能力,台湾“侨委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让海外青年分别就读于屏东科技大学、逢甲大学、文化大学、高雄海洋技术学院及大华技术学院等高校,学习实用技能。这些学校招生一般不受名额限制,凡符合入学规定者均予分送入学。

侨生在台湾就读期间,“侨委会”全面落实在学侨生的生活辅导和照顾。“侨委会”特别订定“辅导办理照顾海外只身在台侨生接待家庭计划”,该计划鼓励岛内百余所大专院校教职员工及社团担任侨生接待家庭,让侨生安心在成学业。为协助贫困侨生解决经济问题,“侨委会”专门为侨生办理工读补助,每学期均提供 600 余个工读名额,补助金每名每月 2500 元(新台币)。①此外,“侨委会”积极辅导地区性及学校性侨生社团举办各种文娱联谊活动,丰富侨生生活,并且对在学侨生社团举办活动及出版刊物提供补助。

毕业后回侨居地是侨生培养的原则之一,“侨委会”非常注重加强与毕业侨生的联系。每年在侨生毕业前夕,台湾分北、中、南三区举办“大专院校应届毕业侨生欢送会”。同时鼓励毕业侨生加入侨居地的校友会或联谊会,让毕业侨生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角色。目前留台校友会总数已达101个,遍布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此外,“侨委会”每年邀请海外“留台”毕业校友返岛访问,并辅导“留台”校友会举办各种联谊庆祝活动,以加强联系“留台”校友,笼络人心。

在多种鼓励回台升学的措施及海外“留台”校友会的努力下,侨生回台升学人数逐渐回升。根据“侨委会”的统计资料,1998学年度侨生回台升学人数为9357人,199年度增至 10566 人,2000学年度续增为11033 人。②而2000至 2003年学度,仅经“侨委会”辅导申请回台湾升学人数合计有10914人,辅导海外侨生自行回台湾升学的有533人。③

(二)振兴海外华文教育。

台湾当局将海外华文教育视为岛内教育的延伸,学制、教材等方面都与岛内教育相衔接。台湾“教育部”下专设“侨民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海外台北学校的营运与发展。针对台商赴海外投资日益增多,为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侨委会”已协同当局有关单位在东南亚各国创办了6所海外台北学校:印尼雅加达台北学校、泗水台北学校、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华台北学校、槟城台湾侨校、泰国中华国际学校、越南胡志明市台北学校。④另外,为统合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借鉴大陆的做法,于2004年成立了由“教育部”主导下的跨部会的“对外华文教育政策委员会”,负责海外华文的推广工作。

上台后,提出了“全面振兴海外华文教育”的革新理念,致力于提升海外文教的软硬件品质。具体措施主要有:

1、注重海外华文师资的选拔和培训。

海外华文师资的选拔和培训主要通过三大途径:一是鼓励海外华侨赴台就读师范学校,毕业后推荐到海外侨校任教;二是委托岛内教育机构分期对海外侨校在职华文教师进行培训,如开办“海外华文教师研习营”、“华文网络种子师资研习班”、“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一般两年一次)等多种活动。三是选派优秀教师到海外侨校任教,并经常选派教育专家、学者、侨教志愿者赴海外巡回教学、讲演,为海外华校教师传授教学知识和技能,以此提升华校的师资素质。

虽然“侨委会”限于预算的有限,在海外华文师资培训上的期数及参训人数上增加不大,但在办理方式及培训对象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协助缅甸、泰北侨校开办简易师范科,以培训当地青年加入华文教育行列;结合民间资源合办侨居地的华文教师研习班,扩大培训效果等。

2、实行多种途径办学。

在办学途径上,台湾当局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办学。主要有:

其一,开办函授教育。从1956年起,台湾“侨委会”在台设立侨民函授教育学校(1966 年改名为中华函授学校),以通讯及视听教学方式向海外传扬中华文化、科学知识、生活技能及华文教育。函授教育设有华文教师、中华文史、中国语文及应用文、农牧、工商业、高中进修、初中进修、小学进修等多种学科和课程。1979年开办中华函授学校空中书院,利用台湾《亚洲之声》广播电台广播开设华语教学科目,用多种语言向全球的华侨华人播教,以扩大函授招生。为整合资源,2001年将空中书院课程归并于函授教学内。另外,还运用现代网络教学科技,提升函授远程教育功能,以适应海外侨民多元化学习的需要。2000-2003年,海外侨民报名函授网络课程多达70156人。⑤

其二,设立华侨文教服务中心。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台湾“侨委会”开始在华侨、华人集居地设立华侨文教服务中心,作为“侨委会”在海外开展工作的重要服务据点。目前台湾已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纽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悉尼,菲律宾的马尼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法国的巴黎等地华埠设立了 16 个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原为 17 个,后伦敦侨教中心因租金昂贵等因素于 2003 年底关闭)及37个侨务服务站(遍及北美洲、亚洲、欧洲、中南美洲、大洋州和非洲),并已经着手在美国华盛顿、巴西圣保罗和加拿大温哥华三地以购地自建方式建盖侨教中心,前者预算 265 万美元,后两地预算各约 100 万美元。⑥文教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有:开办中外文补习班、民族舞蹈、武术等民俗班;提供咨询服务、职业训练;举办文化、教育、体育等各类活动。⑦这些中心及服务站直接联系或间接控制各地的中文学校和社团。至今以这些信息中心网站为骨干,形成了虚拟的全球华人网络社区,同时全力推动“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的建设,力争使“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发展成为中华语言及文化的入口网站。

二、协导侨商经贸。

“拼经济”乃台湾当局的施政重点,为让台湾成为永续发展的“绿色硅岛”,“侨委会”配合岛内各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密切与海外华商的联系,希望凭借华商力量的整合服务于台湾经济的转型,促成台湾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一)充实侨商经贸网络,奖励华侨经济学术研究。

为充实侨商经贸投资信息,增进网络商机,“侨委会”建置了“海外华人信息服务网”入口网站,整合台湾各涉外机构及“侨委会”、“全球华商信息网”、“华人地球村”、“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等六大网站为单一服务窗口,其中“全球华商信息网”内已经涵盖全球 170 个侨商团体的基本资料。此外,还陆续更新《华侨经济年鉴》,提供海内外侨商经营事业及投资厂商参考,2002 年完成《华侨经济年鉴》的《美洲篇》及《欧亚篇》,2003 年已陆续完成《华侨经济年鉴》的《亚太篇》及《东南亚篇》。

为深度了解华商经贸实力,引导海外华商参与台湾岛内的重要经济计划,“侨委会”还奖励台湾岛内公私立大学院校开设华侨事务课程,鼓励各校从事华侨经济事务教学研究,增进大学院校学生认识华侨事务。另外还制定了“侨务委员会华侨事务研究硕博士论文奖”作业要点,鼓励岛内大学院校硕、博士生从事侨务相关议题的论文研究。

(二)扩大培植侨社经贸人才。

为强化侨营事业的经营管理并协助培训经贸专业人才,“侨委会”举办了许多培训研究班,如“海外华商财务经理人研习会”,“海外华商电子商务趋势与应用研习班”,“商务会务 E 化训练研习班”,“海外华商国际贸易研习班”,“华商国际投资研讨会”,“海外华商国际贸易研习班”,“海外华裔烹饪研习班”,“海外华裔青年创业研习班”等。另外,“侨委会”还制定“海外侨营事业经营服务团”计划,派遣专家分别赴海外巡回讲授经贸专业课程,协助提升侨营事业的竞争力。为加强侨商学习渠道,“侨委会”于 2003 年起推行远距离教学,除已建置“高效能团队领导”、“工作目标设定”、“行销基本概念”等课程外,另在网络上设置“台湾经贸名师”,聘请“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海外侨商运用网络释疑及汲取经贸新知识。

(三)继续强化“华侨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功能,协助侨商融资。

该基金成立于 1988 年 7 月,由“侨委会”与“财政部”共同出资以协助海外侨民创业。基金设立的宗旨是在于对具有发展潜力而缺乏担保品的侨营事业、华侨创业者或台商事业提供信用保证,协助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截至 2003 年 9 月底,累计承保件数为 3705 件,承作保证金额为 5.9466 亿余元新台币。同时,与该基金合作的海内外银行计 74 家,承办据点计 165 处,分布于 26 个国家,56 个都会区。⑧

(四)协助海外侨商组织发展。

自 1988 年起,“侨委会”即逐步辅导各地台湾商会成立洲际性、世界性联合总会。目前,世界台商总会共有 170 个分会。同时,为加强与各地台湾商会负责人的联系、建构全球侨商网络,“侨委会”还辅导开展“世界华商经贸会议”、“世华金融联谊会”等活动,并从 2000 年起,办理“全球台湾商会会长班”,每年一至二次,邀请各地台商商会会长等重要负责人返台研习。

显而易见,台湾近年来对华侨教育、侨商及团体采取的种种扶持性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和海外侨校、华人社团、侨社的关系,客观上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台湾极力扶持华侨教育、积极辅导侨商经贸的目的是要同大陆争取海外华侨华人的向心力,培植其亲近力量,进而通过华人的社会关系对其国施加有利于台湾的政治影响,拓展台湾所谓的“生存空间”,其政治目的显而易见。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③⑤⑧2003年11月19日张富美在台湾“侨务委员会议”上的报告。

②台湾中央社,2000年7月5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