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篇2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发展水平会给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推动了农业信息互通的进行,切实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想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075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这种情况长期内都不会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切实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想要提高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1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新时期,我国农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1农民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不够重视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认知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若是农民能够认识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但能够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还能够检验技术成果,帮助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存在的问题[1]。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其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不够重视,农民一时之间很难接受和应用信息化成果,这也给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阻碍。

1.2农业信息化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紧跟国家的相关指令,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系统也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没有及时处理系统中的那些有效信息,这也导致了农业资源并没有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这也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政府资金投入比较少

想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水平,足够的资金投入非常重要。想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不但需要农民提高其认知,还需要安装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设备,只有这样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少,很难满足相关设备购买和安装的需要,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也很难得到较好的发挥。

1.4农业经济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的是农民,不同农民对于农业经济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想要让农业经济信息更好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便必须增加农业经济信息获取的途径,让农民都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当前,我国农村提供农业信息的能力还较差,农业网站报道的信息大都是科技类的信息,没有综合性地分析当前的市场情况,这也导致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5专业技术人才欠缺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做好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都比较欠缺,即便是具有信息化管理人才,其对于农业经营也不够了解。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从事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拥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低于5%,绝大多数人都是毕业之后自学的相关技术。并且工作的时候,相关人员也仅仅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采集和相关的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这也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终会给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造成影响。

2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笔者下面主要分析了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希望能够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2.1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须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首先,必须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和广播等形式来提高宣传的力度,让农民真正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3]。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定期的开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的讲座,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农民提供一些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图书馆和文化站来做好农业知识普及工作。

2.2做好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

想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必须通过当前的技术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比如,可以进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农业信息的共享,将平台和农业信息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还应该科学的引导农民群众,让其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2.3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设备

我国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的时候,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力,而在农业生产中,将先进设备运用进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点,政府必须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确保农民能够购买和使用这些设备,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使用这些设备,还需要做好培训工作,激发农民对于信息化的兴趣,确保其能夠准确合理地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政府还必须完善资金监管制度,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2.4做好信息技术研发工作

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须分析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并从问题和需要出发进行科技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4]。首先,政府需要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政府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更好的进步,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在考虑到农民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2.5做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必须积极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新时代农业工作人员的培养。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将多种培训形式运用进来,帮助农民切实提高其知识水平,确保其素质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其次,需要重视专门技术人才以及专门管理人才的引进,并通过高薪或者政府补贴等形式将人才留住。最后,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解决专业农业人才欠缺的问题。

3结语

农业经济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先进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国家农业想要发展得更加快速稳定,便必须全面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资金,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1、引言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困扰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也持续不断提出各种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时期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之一,具体要求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分析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要求,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所以本次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经济发展,一是朝向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农民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先进设备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对于市场信息也比较关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二是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这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农业现代化体现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对于传统发展模式,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和挖掘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发展,在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三是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农业合作经营制度的提出,提升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产业机制的进步。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出现标准化生产,而且表现出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民的收入。

3、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3.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比较落后

一是传统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表现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的情况,导致农村本身的劳动力缺乏,还大都是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就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农田闲置问题,利用率不高。

二是农业生产企业发展水平不高。这应当是大部分农村地区遇到的难题。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想实现集群式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领,有品牌产品优势。但很多农村地区都不具备这些优势,虽然有自己的农业生产企业,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法带领小型农户之间形成合作组织,建立命运共同体,实现风险和利益共享,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3.2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也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支持,对很多农村地区,金融产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当前农业经济经历多年的发展,已面临转型升级,但是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阻碍。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销联结机制,无法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3.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撑,导致农业种植效率和质量都不高,无法实现有效的发展。比如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比较老旧,不能正常运营,给农业灌溉等带来一定困扰。

3.4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

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发展对于先进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一般都是遵循前人的脚步进行发展,不能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科技的力量难以发挥,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提升。再加上地方上的资金有限,对于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小,也存在一定阻碍。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健全农业发展新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详细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机制。一是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方面的劳动力缺乏,存在一定阻碍。因此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率,明确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责任方,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土地流转登记的全面性和自愿性,对该机制进行创新,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完善相应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强化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用途的农村土地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發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地方政府要整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聚集资金和技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进行产业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对农户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土地流转承包市场的运行规范化,同时积极促进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将农户集中到一起,发挥集体的力量,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提升。

4.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文明提出详细要求,这意味着进行农业发展要注意绿色和环保。因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关注这一点。还有,当前农业发展更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限制了农业产业的扩张,使得收入较低,新时期要积极进行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绿色农产品等,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二是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新时期,农村地区需要注意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这样既可以提升农业收益,也可以保证收益的稳定性。

4.3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篇3

消费者认可度高,已成为马边的一张名片马边茶场主要集中在海拔600m~1300m的二半山区,该区域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叶,深受消费者亲睐,赢得了“送礼就送竹叶青,喝茶还喝马边茶”的美誉。茶叶已成为马边的一个品牌,一张特色名片。

2基地设施完善

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马边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近几年来,马边积极争取、整合项目,加大基地建设投入,不断建设、完善茶园路、渠、池等基础设施,茶农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累计已新建、完善茶叶产业路40km、茶叶园区路104km、沟渠10km、管道165km、水池350口共1.2万m3。同时,积极开展7个万亩示范区和15个千亩标准园的打造工作,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色板、矿物农药和生物农药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喷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标准,新技术,种良种,用良法”的现代农业的跨越。茶叶基地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的一个典型示范窗口。

3基地面积快速扩大

规模效应显现,已成为全国重点绿茶原料基地马边茶叶产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基地面积快速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截至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1.46万亩,已成为全省五大茶叶原料基地之一。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t,整体加工水平已跃居乐山地区第二位。优质、丰富的原料,每年都吸引众多的省内外厂商前来洽购,规模效益显现。目前,马边已与省内的竹叶青茶业、峨眉雪芽茶业、叙府茶业、米仓山茶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福建、浙江、江苏、陕西等地的采购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马边茶叶几乎年年都是供不应求。

4产业健康发展

产值逐年提升,已成为马边农民的绿色银行茶叶是中国传统瑰宝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六大保健食品之首,正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绿色健康健康饮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推崇。马边茶叶产业发展是全球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后步入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供求基本保持同步稳定增长。2013年,全县干茶产量8144t,干茶产值7.98亿元,分别较10年前增长224.9%和1195.5%。2013年,全县茶叶鲜叶产值5.42亿元,农民人均茶叶鲜叶收入3045元,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2588元(含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82元的56.5%,茶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了农户的绿色银行。

二茶叶产业链条完善

带动县域内产业发展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基地建设(含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生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及服务。茶叶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马边县域范围内,有力带动了全县产业的全面发展。

1茶叶产业已成为县域农业经济支柱性产业

有效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可有效采摘2~3亩茶园,马边21多万亩茶园,可就地解决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在名茶采摘期间,每人日收入可达150元/天~300元/天,即使在大宗茶采摘期间,每人日收入也在80元/天左右,全年(采摘时间半年左右)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可达2万元。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还可以在家从事其他农业生产或就近务工,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方式并不比外出打工差。就带动就业而言,马边的茶叶产业堪比一个绿色的“富士康”工厂。

2茶叶产业已成为县域内农民季节性劳务项目之一

增加了农民季节性劳务收入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采摘和加工主要集中在2~8月。随着全县加工能力的提高,茶叶加工工人需求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县域内较稳定的劳务活动项目之一,全县219个茶叶加工企业(点),每年可吸收1000个季节性生产工人,工人在茶叶加工期间人均加工劳务收入可达5万元。同时,通过积极争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可吸收200人次的季节性劳务工投入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劳工人均劳务收入可达1万元。农民就近就业,既没有荒废农业生产,又能照顾小孩料理家务,有利于稳定农村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3茶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效对接的契合点

拓宽了马边农民工就业渠道随着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开设的茶叶销售点、品饮店和茶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增加了就业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吸收了大量从事茶叶销售和茶楼服务的务工人员。就马边而言,招聘从事茶叶销售和茶楼服务的人员主要以马边县域内为主,每年可吸收800马边人从事与茶叶相关的第三产业,其中,300人从事茶叶销售工作,500人从事茶楼服务工作,每人年务工收入可达1.8万元。

篇4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主要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特征、产地信息、产品声誉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对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产生的作用,强调其为地区和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具有本质上的自然环境唯一性和地方传统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结合较为完美,因而这类产品往往在一定地域中具有垄断地位,且具有一定的无法替代性,加之地域的限制,这类产品的产量通常都较为有限,造成了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因而产品的附加值较大。例如,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与普通咖啡相比,售价要高5~10倍;山东的章丘大葱在进行地理标志的注册后,产品的单价在两年间就提高了2~5倍。由于地理标志从产生时就能为国家和地区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因而世界各国都渐渐加强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同时,地理标识还能够对消费者应有的、合法的权益予以保护。就生产者而言,在技术能力、社会影响力、经济实力等方面,消费者均处于弱势;加之产品外表的相似度往往会对产品间的特征及质量起到掩盖的作用,为消费者获得产品相关的真实质量信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风险。地理标志是一种无形商品的质量保证书,能够对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起一定的帮助作用,使消费者受到地理标志的直接保护,并从中享受到合理的消费权益。

2政治价值

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是农业产业政策的工具及国际谈判中的筹码。例如,欧盟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地理标志保护,欧盟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本地区市场供应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业产品的出口,同时对欧盟以外地区或国家的农业产品进口予以限制,以此实现对欧盟地区农业的保护。农业产品的地理标志还是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最重要的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已被知识产权所取代。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陆续建立了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这一现象的出现使我国大部分行业均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其中,以农业最为明显。当前,农业科技及规模迅速发展和壮大,农业中智力劳动及商业竞争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知识产权也随之在农业的生产及经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有效解决农民、农村及农业的问题,不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有序发展,还能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应将农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视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3文化价值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某个特定地区在长时间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底蕴较为深厚,具有特殊的传承历史及保护文化的作用。如果各类传统知识在某个地区发生持续的作用,这个地区的产品就会产生独特的特点、质量和声誉,并与其他地方类似产品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大部分国家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双重考虑,对其进行了谨慎的保护。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1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会对农产品的品质、类型等造成直接的影响,由此使不同区域产生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准地理标志农产品。另外,农产品的储存及运输方式较为特殊,能够对非农业的布局及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存在生物特性,不同的农业区域因其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特点、发展政策以及历史进程等因素,使其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本地植根性,因此,最初因准地理标志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农业只能聚集在某些特性的地区并形成一定的特殊性优势,与此存在关联的其他产业为获取这一优势,受规模经济的影响,将其各要素逐渐向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所在地靠拢,进而使这一准地理标志农产品集群的优势增强。同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生产中出现的分工合作也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某些生产职能开始分离出来并形成了一系列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相关独立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中不但包括农业产业部门,还包括工业产业部门和服务业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对农业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既为其提供了销售市场,又提供了生产原材料,因此各产业部门间形成了紧密的资金、资源、人力和生产技术联系。由于各种产业需求的出现,农业产业集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工合作加强,并形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研发、设计、营销、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产业链,加强了信息流通的流畅度减少了交易障碍,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品牌化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农产品地域特征和品质的指示性较强,因而是一种天然的农业区域的品牌,具体体现在:第一,农产品地理标志指示了农产品的特定来源、特色和质量,消费者对农产品进行购买时,可根据农产品的相关标识获取其产地来源和品质等级信息,并识别出假冒标志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品牌便利效应。第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人大多为专业的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这些组织通过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一宣传,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的特色,并能促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有利于区域品牌的打造和农产品市场声誉和认可度的提高,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市场品牌推广效应。第三,在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中,农产品地理标志被定义为工业产权的一种,并且受到市场的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是标志农产品产地的无形资产之一。因此,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优质农业品牌代表方面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标志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

篇5

1信息技术缺乏

因为农村实用网络技术的不多,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水平不高,因为信息产业公司就是面向农村发展了,但是使用的人太少甚至是无人使用,这些技术根本就没有必要。就因为信息技术缺乏了,根本就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的需要,不能满足农业的科研、生产、教学以及管理上的需要。

2计算机使用较少

计算机作为接受信息的重要方面,在农业上应用还是比较少的,总体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个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农村文化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小学毕业,甚至还存在一些个字不识的文盲。

3信息人才缺乏

农村的信息网络欠发达,造成了信息交流落后。这样很多人都对信息化的东西不感兴趣,造成了专业人士比较缺乏。尤其是既要懂得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又要懂得农业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这样,就导致农业信息化得不到发展或者发展缓慢。

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具体措施

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

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让涉农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这样才能大力推动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涉及到的农业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推广,让农户快速的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的农业宏观信息多以及微观信息少的情况,才能够改变生产性的信息多、市场性的信息少,全国性的信息多、区域性的信息少的现状。

2对信息化服务方式

创新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就必须要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这个方面就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电视和电话的普及率,来发展电子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阶段电话和电视采用的信息服务模式,来服务与信息化的需求。

3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数字农业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关键。只有通过数字农业将信息化带动市场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让农业经济得以真正提高。这方面是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积极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同时,还要鼓励与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

4对应用系统的创新

对于创新来说,主要从农产品的预警、市场监管以及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实施全面的创新。首先是建立农产品的预警系统,要尽快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以及价格进行动态跟踪和检测,防止出现大批了生产出来之后却卖不出去的局面。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的预测和未来价格预测,避免出现跟风的现象。最近几年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很多人看西瓜卖的红火,就盲目跟风都去种植,结果等到出售的时候才发现西瓜已经过剩了,造成价低甚至卖不出去。只要建立了农产品预警系统,就能够正确引导农户统筹安排,合理种植。其次要建立全面的市场监管,对于生产的物品进一步监督,对于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和其他一些有隐患的药物的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食品。这种实例很多,很多农户为了产品有个好卖相,就违规打了很多药物,确实改变了产品的卖相,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比如,西红柿卖之前打上崔红素。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最后,完善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这样可以让农户通过信息了解到全国的生产动向,能够全面了解全国的农产品批发状况。

篇6

2南城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2.1南城县农业的地位

南城县是农业大县。南城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生态示范县、农村能源建设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重点县,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江西省果业十强县之一。现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27家市龙头企业。应该说,南城县农业在省内还是有一定的位置。

2.2南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面积大、资金少,仅靠财政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农田、林网、路、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较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等融资比较困难,资金不足仍是南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2.2.2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配套,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业品牌化经营滞后,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叫得响的产品不多“,南丰蜜桔”只是南丰县的品牌“,南城淮山”和“麻姑鲜枣”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农产品精品少、档次低、品质差,市场培育后劲不足。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2.3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从事第一产业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大、比较利益低,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逐步脱离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而且农业劳动人口流失的速度随着城镇化发展在加快。农业技术服务意识不高,加上近年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削弱,导致农民技术培训组织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2.2.4土地流转防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30多年前,在土地上的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了劳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过于分散的土地耕作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规模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经济得不到运用和推广。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又诱导农业劳动力向工厂、城市和第三产业转移。新一代的农民是一个断层,1970年以后出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最后一棒,80后、90后已经不是中国农业的主力军。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可能要重新界定其身份了,新一代农民会出现在成功人士、大学生、企业家和创业者中间。但是,新一代农业是需要土地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下。

3现代农业的发展

3.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重点发展

水稻、蜜桔、鲜枣、水产、蛋鸡等是南城县优势农产品。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是实现十八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3.2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协同发展

南城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重点应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形成独特的山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和山区旅游优势,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和旅游市场。改善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猪———沼———果、茶”等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资源优势。应以名特稀优农产品为主体,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麻姑鲜枣、蜜桔、麻姑茶菜等特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

3.3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要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生产农业比较,旅游农业是具有多功能农业的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都市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4对策建议

4.1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不是身份的象征,更应该是职业的定位。培育新型农民不是简单的技术灌输,要着力开发新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后继人才。要着力进行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建设。要外请农技专家,内靠本地农民“土教授”,利用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尽快使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篇7

1.1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这一优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平原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北方农业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在播种、生长期都需要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和对各个不同部分的田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划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源分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在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土地、化肥、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考量,作出最准确的分析。且在传统农业作业时代,农民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对闭塞,对整体市场缺乏完善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过于盲目,没有针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劳作,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农民就会种植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因此会出现市场不需要而农产品滞余或者市场短缺而农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失当产生的后果。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户可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物尽其用。此外,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普及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播先进的种植方式。

1.3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生产必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完整生产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产品的销售基本都依靠固定渠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可以借助互联网通道开展网络销售,现在的网络销售渠道非常发达,基本上可以遍及全国各个区域,而且电商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户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规划自己的实体经营,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理论前提,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尽力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农业基础信息设备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提是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设备的完善,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首先是网络覆盖,目前,还有农村没有安装电视、网络并不顺畅,甚至网费极高,让农户望而却步,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解决农村通网难、网速慢、网费贵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户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利用系统,让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此外,和网络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缆等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农业这一专门领域,开发便农利农的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传达各类惠农信息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和使用方法等,把各类农业信息综合起来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网络,这样可以切实做到惠农惠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规划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只有技术没有人才,技术永远没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只是一无是处的机器。因此,在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注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重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又可以分多方面来讨论。其一,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的指导,农村干部是一定范围内农民的直接领导,对农业发展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从农村领导干部入手可以有效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工程;其二,要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在一定群体内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士,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三,是针对普通农户而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将信息利用技术落实到最基本的农户家庭。

2.3加大信息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整体统筹之下进行的,没有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信息化进程就没法开展下去。因此,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信息化利用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具体措施有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调节,以及及时公布相关市场变更信息等,力求能够为农户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在调节农业生产与市场、规划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篇8

支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取消农业税以后,就等于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农民。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征税与缴税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不需要到处交费,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在当前的农业政策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生存途径。如不少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转变了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引入支农惠农政策以前,由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少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生产质量上受到了不少限制。农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此类增长方式都是以追求发展数量为中心的,难以提升效益。而使用科技是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在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国家对一些先进的农业机具进行了补贴,使不少想改善经营条件的农民获得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少农民利用国家政策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依靠市场机制全面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此外,国家还提出了改进科技服务方式,让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科技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巨大作用。

3使部分农业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受税费过重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些农民尽管想开展产业化经营,却不具备条件。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以后,不少农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农场。在国家大力实行一系列政策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农民们比以前更有信心搞好农业生产。通过支农惠农政策,不少农户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统一化管理。

篇9

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农村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在农业经济中一直都是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局面目前有所改善;第二就是农村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的增值率较低。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本身的价格已没有多少上涨空间,而且许多的农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较高,质量并不过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供大于求而又质量低下的情况。而市场上人们所追求的更好口感和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却发展不足的局面,全面的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2.农民耕种意愿下降,种植效率低下

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我国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外出打工挣的比在老家种地收入多得多,使得大量的年轻人放弃耕种转而投身到外出打工的滚滚洪流中去。而且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的基础设施本身存在建设不完善,而且相应的为了控制农业风险而建立的经济补偿机制也都并不健全,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都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种粮的成本使得种粮不再划算。我国的农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耕种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依靠规模化,机械化来拉低成本,而这些在我国还不具有复制性,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赖于以独家独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来进行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对于一些新技术的使用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3.对于新的农业科技利用效率不高

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的,通过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情况:第一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科技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效果不明显;第二农业科技的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也都存在很大的转化阻碍,使得科学技术的转化率很低下,存在浪费;第三目前的农村的大量的留守人口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思想守旧,文化不高,这些都对我国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农业生产需要一些基础的设施来保证正常的灌溉,而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大多都老旧不堪,不仅仅是超过了设计使用的年限,也并不能够很好地来应对一些新的自然灾害,这都带给了农民大量的损失。这种局面的存在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管理部门并没有很好地来建立起对于农业的长期规划,对有关方面进行持续的改进,使得当前的农业工作中存在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的随意性和不持续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

1.大力开展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新时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落实:依据国家制定的优质,高效的原则来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对于拳头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化的农业,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出口的力度;积极地转向畜牧业的发展,投入专项资金到专业化的养殖中去,强化畜禽良种的补贴,做好家禽家畜的科学防疫,建立健全疫情应急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合格、实践水平高的畜牧业人才;而且沿海地区也都可以大力的发展水产养殖。这些举措都可以很好地来帮助传统的农业经济进行转变而向着优质的方向进行转变。

2.政府通过惠农政策帮助农民增收

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环境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在发展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各地的地区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倾斜来持续的改善民生的整体不成熟的情况,优化社会环境来帮助中央制定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落到实处,为农民的增收问题做好制度保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有意识地降低一些市场的准入门槛,引入民资来进入到有关于农业经济的相关市场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的标准。除了这些工作以外也要对于粮食的补贴标准进行适度的提高,加大对于农民的综合补贴的力度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3.大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如何有效地解决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障碍也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对农业的科研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研究的平台;切实的改善我国农业科研的环境氛围,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科研的投入,为进行科研创新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认识到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的力度,研究外国技术如何在我国实际推广开来;大力推广农业的机械化改造,摒弃以往的落后的生产设备,以达到现代化农业改造的目的。这些措施都并不是孤立的开展的,需要各种的措施相互进行配合来联合的发挥最后的综合效果才可以对我国的农业经济起到改善的目的。

4.投入资金对基础生产设施进行完善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所在。政府在这方面需要起到主导作用,加大对于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适当的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途径进行解决,比如政府财政拿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受益村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进行解决。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主要就是水利方面的,包括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和用于灌溉排涝的支渠的建设,对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可以很好地把防洪减灾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政策落到实处,以便最大的发挥水利设施的基础作用;农村居民的基本设施主要包括农村道路的建设,饮用水建设和绿化建设这些方面,有了这些使得农民生活质量上升的保障才可以帮助农民安居乐业,完善了这些基础设施之后农业的发展才可以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加强对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源的保护

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热情高涨,各种的农业用地被更改用途而转作商业地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势头必须要遏制住;还有就是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要高效的进行利用,增加土壤的肥力来提高单位产出,以便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地生产率;最后就是需要可以加强对于荒地的利用,防治土地的水土流失和盐碱化,最大限度的保持土地资源的可重复利用。当前对于耕地资源的浪费也都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了,有鉴于此政府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度,对各级政府的土地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篇10

1.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实现农业经济的分类管理是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处在较平稳的状态下,但在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我国对农业科研人员以及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农业科研设备的投入也较少,使得我国的农业研究和设备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对农业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农业的资料投入,提高农业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顺应时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2对农业管理进行创新

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对科研单位管理的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条件和资金的管理进行创新,农业科研单单依靠国家给予的资金来对农业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研单位要拓宽农业科研资金的来源,保证农业科研的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运转工作,加大对农业的科研力度,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新产品的上市和推广来获得部门经费。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经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开展和运行,确保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新的科研设备,为科研工作人员对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更新较快的时代,科研单位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今时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高效化。于此同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技术方面的创新,科研单位要对科研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高技术知识,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1.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农业经济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对科研人员工作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此科研单位要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让科研人员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分类管理。

篇11

1.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1.3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篇12

1.2科技投入力度较小科技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与投入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速度。但是因内蒙古地区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指导较低,使得农产品抗灾能力薄弱,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另外,在良种选择及技术改良方面相对较弱,抗病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产品产量。农业机械设备相对落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产品的精细加工程度,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农业规模较小,经济优势不明显内蒙古虽然地大物博,环境适宜,但是在农产品种植方面,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而是盲目追风,仅仅局限于粮食产品,种植内容单一,规模较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的长效发展,有利的环境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在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的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优势逐渐下降。

2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2.1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畜牧业比重相对较低、农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应加大政府干预力量,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将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治理内蒙古草原中出现的沙化退化现象,为发展畜牧业保证充足的物质供应。同时发展种植业,加大对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减少低产量作物的种植,提高经济产量。内蒙古地区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力度只是停留在初级,对产品的深加工力度不够,而最能给农民带来较大收益的恰恰是深加工产品,比如,内蒙古在发展畜牧业时只是将喂好的羊直接卖掉,而如果对羊肉进行精细加工,将羊肉以各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方式卖出,收入至少是原来的两倍,所以,内蒙古地区应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加强对企业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产业链。因此,内蒙古地区应加强对农业各方面的调整,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内蒙古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因内蒙古农业发展科技含量较低,要求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加强科学技术宣传力度,优化种子质量,在种植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提高抗病抗灾能力,减少损耗。国家在粮食收购方面也应给予特殊照顾,实施适合内蒙古地区的最佳收购制度,加大粮食补贴,全面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以确保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帮助群众度过灾难,减少损失。内蒙古在进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时,国家应给予财政和技术上的支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引进,尽量以较少的物质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幅度提高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