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1: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美术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术教育是以艺术熏陶功能为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了独有的功能。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着手,注重大学生艺术品质与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担当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大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一、影视教育资源与美术欣赏课
所谓资源,就是资产的来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有直接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之分。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手段。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除了对名画名作进行专业技术层面的了解与探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影视资源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设计出适合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影视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它是一门最现代化的、最有群众性的、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影视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艺术,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得影视自然地向学科教育延伸,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影视作品所具有的动感画面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影视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引入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当前,视听语言像传统的文学语言一样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学习、阅读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电影、电视等视听作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常常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美好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来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运用影视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说,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独特魅力,凭借影视的自身优势,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名作鉴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一本正经的说教,难以激发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美术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大学美术欣赏课状况。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教师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将作品及其相关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例如:讲威尼斯画派时,可以播放有关15世纪末威尼斯的影视镜头,如《威尼斯商人》等,让学生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女人爱穿漂亮衣服、染金发、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以及当时威尼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安宁,人们过着自由、富裕和平静的生活等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威尼斯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关注威尼斯画派主要画家作品的内容、画面形式、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如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女神》、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等。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更能感受到威尼斯画派画家作品漂亮而丰富的色彩,感受到画面体态丰润、衣着华贵、皮肤细腻洁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美形象。又如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播放影片《波洛克》。影片《波洛克》是以美国画家波洛克本人的生活为原型,对他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创作方式、思想、情感多方面展示。通过影片《波洛克》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波洛克作画的场面,思考波洛克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这种艺术有何意义,获得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充分认识,获得对美国战后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美国知识界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某些狂躁、忧虑和焦灼不安精神的深刻了解。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情趣横溢。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课文巧妙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出现的“现代艺术热”之后,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转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就势在必然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因此,在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教改的深入,我系设计专业基础课阶段开设了为时四周的“民间美术”课,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设计和尝试,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一、民间美术鉴赏与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种类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不可能囊括所有内容。因此,结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设计专业特点,在课程设计上,重点选择以中国民间剪纸与年画鉴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基本造型要义。第一周主要为理论讲授与阅读,后三周为剪纸创作实践。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形式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民间剪纸艺术而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跨度,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结晶。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因而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及思想内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的结合,有真情、去粉饰、不做作,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仍旧给现代平面设计以富有无限生机的创作启迪。
我国当代的青少年,伴随着影像文化成长,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就近年来的新生而言,入学前重素描、色彩“技术”的单一训练,又使得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窄、理解单一,审美素养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艺术规律认识苍白。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引导在“卡通”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具备基本的民间美术鉴赏能力,应该说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理论讲授部分,在中国民间美术概述之后,以点切入,主要在中国民间剪纸综述中重点解析经典作品。在创作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困惑,在作业讲评过程中不断渗入有关民间美术名家名作的解读和欣赏,特别是结合地域优势,引导学生重点解读秦晋地区民间剪纸、年画及皮影作品,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广泛浏览,注重比较,辨别“真伪”,并可和将来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近几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多篇有关山西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论文,直接源自基础课阶段学生对“民间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习和探讨。
通过“民间美术”鉴赏,填补了学生的认识空白,激发了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受到民间美术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探究到民间美术丰富、深远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这就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或是成为设计师,建立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审美素养。应该说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责无旁贷的。
二、剪纸创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拓展
处于二年级基础课阶段的“民间美术”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和此前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外出写生等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对于培养学生的造型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中国民间美术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传统题材与表现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已经形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模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民间剪纸既有自己的形式规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用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劳动妇女根据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创造者对现实物象进行大胆的删减、夸张、程序化处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运用二度平面展示丰富的内容,使形态简洁、单纯、一目了然。在这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所推崇的。民间剪纸的夸张变形、简单概括、色彩对比强烈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
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现代设计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发现了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透过中外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可以使学生理解到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引导学生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从民间剪纸造型发展到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应该是在“民间美术”课的实践环节――“剪纸创作”阶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的联系点,重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民间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民间美术课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是全新的视觉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这样做能够锻炼其“发现”和“表现”能力,锻炼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从杂乱中寻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从以往再现性素描、色彩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学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对象,丰富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
民间剪纸艺术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仅凭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种理论的干扰和外界的影响,作品富于表现性,风格也更加纯化。现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受到的束缚更多,“包袱”更重,与真情就更有距离了。在剪纸创作中,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出来,脱开了“明暗”、“形准”等等束缚,更多地关注内心,注重表现,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实践中理解民间美术造型要义,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达不到的。在低年级进行有关剪纸创作的这一次尝试,增强了设计专业学生的“平面空间”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今后的创造自信。
应该说在大学美术专业教育中,能够注重本课程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的,是好的课程;善于举一反三,找到课程间的联系点的,便是好的“教”与“学”。
经过“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由一个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旁观者”转而加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沟通者”的行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反思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感触颇深。
现代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来模式、内容、思维观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显地丧失自身应该具有的民族“语言”;过于依赖、摹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凡此种种,更加凸显了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把部分优秀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于现代美术教学之中,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极为有效的途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渗透大量的优秀的传统美术知识,而如今民间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我们的关注力度及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
一、挖掘影视美术教育资源的意义
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数字电视的推广、手机上网看电影、电视的实现,大学生网民数量不断攀升。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观看影视作品的占60%以上。作为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活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影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当前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对电影知识了解得较少。在没有正确的艺术教育引导下,学生们常常由于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而良莠不分,觉得只要热闹好看就是好片子。加上近几年来一些进口大片,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并且以其高昂的票价吊起消费者的胃口,学生们也纷纷一睹为快。但是,由于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看后很难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最终成为热闹的看客。因此把美术教育与当下学生对影视作品这种高度的热情相结合,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合理恰当地利用影视美术资源优势,势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大学生的美术教学。
二、影视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影视美术教育资源与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的结合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当前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对传统的欣赏教学有很强烈的倦怠情绪,美术欣赏课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把枯燥的美术理论和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相结合,深入挖掘影视作品的美术元素,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挖掘优秀影视作品的“形”“色”“光”“构图”“意境”等重要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电影艺术作品中,以形传情达意是电影艺术创作主要手段之一。优秀的以形写神的作品不胜枚举,比如《泰坦尼克号》男女主人公相拥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镜头,《战舰波将金号》的经典镜头系列—— “敖得萨阶梯”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震撼力,其本质就在于画面的造型语义激发了人们的情感。通过这类影片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造型的讨论,感受到造型艺术的魅力。
色彩是艺术家传递感情,表达思想最有效、最直接的表现手段,这也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内容。色彩的基调、变化往往是剧情、感情产生张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它对于作品的背景、制作人的审美特点、表现习惯有着深层次的反映。我国被称为“第五代”的导演大腕们对于色彩的应用是相对比较成功的。《红高粱》的色彩以红为基调,将黄褐色的土地、绿油油的高粱和大红、雪白的衣裤放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原色对比,粗犷而强烈,很有视觉冲击力和中国西部农村景色的美感,奏出了灿烂热烈、生机勃勃的红色交响。红高粱,十八里红,红轿子,最后是天、地、人全部沐浴在血与太阳的色彩空间中,创造了符合影片生命主题的粗犷、浓郁、骚动不安的生存环境。影片的主题、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于其中的红色基调强有力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并深深地印刻在观众心中。影片《黄土地》《花腰新娘》《角斗士》等在色彩运用上都是很成功的。
电影艺术作品中不同景别的动态构图(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隐含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激发观者想象的电影语言内容,通过这样的构图来表情达意。电影美术通过独特的、让观众的心灵为之震撼的构图展示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在构图、用图等方面的运用堪称为典范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战舰波将金号》《阿拉伯的劳伦斯》《 精神病患者》《 伊万的童年》《英雄》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光”。色彩的产生源于光,有光才有色,太阳有七色之光,七色合一为白光,有色才有形。在电影美术的造型设计中,光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造型元素之一,它与色、形融合一体。在银幕影像世界里的每一个艺术空间、每一人物形象,形成光调、色调和影调。光不论以什么面目出现在镜像画面中,它都是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是显示空间、塑造气氛、刻画人物、展示矛盾冲突的重要造型元素。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太阳帝国》、大卫·里恩执导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何平拍摄的《天地英雄》等影片,都是“ 光”为银幕影像主角的最优秀的例证。
电影作品中的意境是指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剧中人物命运、景物环境密切融合而达到的一种情与景、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思想深邃、意味隽永,易使观者产生回味和联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银幕影像世界里,创造优美意境的影片数不胜数:《黄土地》《孩子王》《秋菊打官司》《双旗镇刀客》《暖》《十面埋伏》等。
(二)影视美术资源与技能课的有效结合
影视资源为高校美术技能课提供丰富的内容,比如色彩风景写生、色彩构成、电影海报设计、色彩设计、专业基础课专题教学、画家生平、服装美术、建筑美术等。影视资源因其直观、形象而具有可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它使寓教于乐的理想部分地成为现实。影视课程资源的介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影视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则可以弥补传统教材在深度广度上的不足。对于这样一种运用人类高科技技术创造出的丰富资源,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三)影视美术资源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
大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活动的增加,各种社团活动异常活跃。如果把影视美术资源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对提高大学生的美术修养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影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特点、差异性、多样性;足不出户却能观赏到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通过影片观看名家作画,领略大师的艺术风采;与伟人、名人“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在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吸收世界经典文化,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科技与风土人情,在他们心中架起一座与世界各国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看电影、写电影、说电影、拍DV、服装展示等活动,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影视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运用过程
(一)建立影视资料库
专业美术课中,有许多课题适合运用影视题材进行教学,如色彩风景写生,色彩构成,美术欣赏,专业基础课专题教学,画家生平,服装美术等,根据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建立电影电视资料库,如艺术长廊(美术欣赏、画家生平)、名山大川、专业课教学辅助电影、服装设计等。教师建立影视资源库的过程是长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建立资源库的工作非常繁杂,教师要对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使得资源更加有序和全面。
(二)制作教学课件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影片是有效利用影视美术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择时教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盲目地使用这种教学辅助手段,否则不仅画蛇添足,更重要的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干扰学生对正常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影视美术资源辅助教学时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放映时机,既可以课前带着问题预览,也可以在课上截取片段分析,也可以对当下大学生喜爱的影片进行讨论、分析,让大学生自己判断影片的美术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影视美术鉴赏能力。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重影视美术资源辅助教学是否顺利地解决教学问题,是否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在课后进行讨论总结
作为一种尚在实验、探索阶段的教学辅助手段,课后讨论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总结可以是语言的讨论,也可以论文的形式总结,这样不仅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表达能力。
四、应用影视美术资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影视美术的特点,选择要有针对性
影视资源的定位是为了“服务教学”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影视信息,切不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脱离了教学内容。教学中不能只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客观效果。所运用的影视信息应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把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合理运用影视信息,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主流性
在选择影视教学资源时,不仅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强的经典艺术片,还要考虑大学生喜欢的、当下引起大学生广泛关注的时尚的商业大片进行艺术剖析,比如在教授色彩内容时有许多色彩成功的范例,如果选择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学生的关注度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运用影视资源要注意适度性
不能矫枉过正,不分时间、内容,过多引用影视信息,喧宾夺主,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最形象、最快捷、最能体现动态、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媒体,来运用影视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影视信息的积极影响,获得最佳效果。
(四)审美教育要有完整性
通过多种途径,不应只局限于课堂 ,可以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优势和资源,引导学生从影视信息中获取知识和效益,形成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教育,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把课前准备和课后的讨论、总结相结合,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影视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美术课堂效果。
作为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辅助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影视美术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