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各校通过开展各类重大节日、纪念日宣教活动和举办主题班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利用升旗仪式中唱国歌、巴楚公民宣誓、国旗下讲话和早操、班会时间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
三是大力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近期来,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在各校宣讲了中央、自治区媒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11名大学生公开联名书——我们不在沉默”及“维吾尔著名作者联名书”等评论文章,强化教师“四种意识”(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岗位意识),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及“、反渗透”教育,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明确政治立场,坚守民族团结阵地。同时,加强维稳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各校每月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定期选派师生代表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公判大会,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围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以特长教育为主的“特色课”,开展了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球类、艺术体操、主持、双语口语、棋类、竞技、科技等体艺卫活动。在我县形成了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的良好育人氛围,增强了抵御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二是大力抓好主题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确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徽、校旗悬挂于醒目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教育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各校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并能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聘请了有热情、有经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员作为家长学校教师,切实做好了家校联系工作,搭建了有效的家校交流互动平台。
三是延伸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推动民族团结大融合。全县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等主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强化校园育人功能,增强“四个认同”,营造远离宗教思想影响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语言同学、学习同步、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就餐同桌、就寝同舍、校园同护、困难同度”的“九同”活动,让各族学生从小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此外,各中小学校每日开展跳《小苹果》、麦西来甫舞蹈“大课间”活动;每周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每月开展民汉结对“一帮一”走访活动;每季度开展校际间人文社科竞赛;每年举办青少年“双语”才艺展示大赛,融入现代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区域文化资源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
大学置身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中,必然会受到区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区域文化将会影响整个学校师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甚至学校办学特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高校在构建独特校园文化方面进行了不断创新与发展。如西安科技大学坐落在文化古都西安。雁塔校区毗邻大雁塔、唐曲江文化遗址,新校区坐落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具有深厚秦唐文化底蕴的西安市临潼区,位于新开发的以秦唐文化为主打的国家旅游规划区的重要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秦唐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秦唐文化,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秦唐文化的校园文化;曲阜师范学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利用区域文化素材,兴建了孔子文化广场,建立了孔子雕塑及儒家经典石刻等,同时,注重发挥儒学研究的优势,将儒学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广泛开设《论语》等传统文化公选课,以传统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了优良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追求真知、不断超越;湖南科技学院以“西山”文化为主线,注重对“西山”文化的培养,坚持用“西山”文化培育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和优良的心理特征,铸就了“西山”校园文化特色;广州大学在2007年发表的《广州大学文化宣言》中写到:我们的大学文化应该是区域的,她拥有岭南文化的传统,传承了广府文化的基因;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开放的精神,人文关怀的意识,面向世界的胸襟,豁达包容的气度和求实创新的智慧,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的精髓;上海市金山区的各中小学将本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整合金山地区的区域文化资源,开设了民族特色技艺的课程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稳定性、整体性的制度,继承金山民族文化技艺,形成一套正常发展学校民族特色技艺教育的制度及管理模式。钦州学院坐落在广西钦州市,作为广西沿海地区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注重研究的联系,将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出稳定和谐、容易深入师生的心灵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地处南海之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广西连接东南亚的重要枢纽。钦州得名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我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乡,是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之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视分析钦州学院所处区域文化的特性,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并依托区域文化特色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成为了钦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钦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区域特色的路径
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钦州学院应该在挖掘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资源,从特色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搭建有效地交流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找准两者契合的对接点,使校园文化在继承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一)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钦州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时,深入研究区域文化,大力挖掘区域文化精髓,凝练具有区域文化特色钦州学院新时期的大学精神“海涵春育,鹏举南天”和学校校训“博观内省,达道知行”,并在倡导过程中的对全校老师和学生加以熏陶,并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逐渐形成为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钦州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塑造形象、发展内涵、打造特色、办出质量”的治校理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严格遵循着校训精神。
(二)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钦州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历史资源和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历史人物如宁长真、刘永福、冯子材历史遗迹打造环境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营造区域文化氛围,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区域文化的精髓。钦州学院的大门设计————海贝•明珠,体现钦州市正在打造的北部湾滨海城市品牌;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像立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他是在校生和其他历届毕业生捐赠下铸成的,这不只是一尊铜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是钦州学院师魂的体现。
(三)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中
在教学中,通过开设区域文化课程,将以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为主流的钦州文化引进教材、引入课堂,使师生在详实、系统的掌握历史史实、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将区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产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钦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现保存下来的刘永福、冯子材旧居,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冯抗法保国的历史事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中,在教学中渗透区域文化精神;在科研中,应将对钦州市的钦州坭兴陶(在中国四大名陶之中,别具神韵,独领,堪称我国陶瓷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持续不断的研究,使师生在研究区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区域文化。随着“北部湾大讲坛”和“教授博士论坛”开办,学院应校园文化活动引向更高的层次,办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文活动品牌,让更多教师在大讲坛中展现他们的特色研究。
2.改变常规做法。一是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改变过去只强调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评选优秀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学生,懂得欣赏、尊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照顾,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二是关注教师主人翁地位。在制度建设方面,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制定,教师遵照实施”的老模式,而是征求教师意见,让教师参与修改,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努力做到内容人文,过程参与,结果公开。
3.关注人文管理。在长期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平时在关注教师婚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同时,更应对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师生予以更多的关怀,及时给予慰问或捐助。通过制度加人文的管理,将硬性制度管理可能带来的弊端———化解,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器和加油站,以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领来管理师生,达到“无为而治”。
二、“新”的课程建设:让教学传递文化精神
1.构建“新”的校本德育体系。省长生动诠释了“精”“勤”“俭”“孝”品格,这些品格特点,就是精神,甚至是福建精神的凝结和集中体现。目前,学校有机地把“精神”融进“一训三风”,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为主的校本德育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把礼仪教育改编成“民间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开展“精”“勤”“俭”“孝”的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让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区域文化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
2.开发“新”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托“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优势,在市教育局组织编写《戏剧本曲谱选编》的基础上,我校又整理编写一套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校本教材。去年初,我们以“廉洁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为契机,聘请民间老艺人和组织教师创作并编排了三个新的剧目,它们分别是方言说唱《八项规定说作风》,三句半《廉政建设正党风》以及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这三个新剧目的成功创作和编排,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我校戏曲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多样化、趣味性和时代感。
3.开展“新”的主题实践活动。
(1)建设书香校园。一是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籍古今文化名人的书籍。如南宋史学家郑樵历史巨著《通志》,北宋名臣蔡襄著作《荔枝谱》《茶录》,现代儿童文学家郭风作品《叶笛》等。每年向教师赠阅《日报》等报纸杂志,让教师了解时事政治,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开展中华古诗文、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教师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使活动具有实用性、长效性。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殊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系。文化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在于人与文化的进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且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恒久的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恒常的人文精神资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1],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甚至人类的思想库、社会思潮和时兴理论的发源地。在看似平静、平凡的大学校园中,师生们心情宁静地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高校的师生们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展现着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类历史和当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使万物相生而不相害”“,学问共容而不相斥”,真正做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构筑起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圣和高尚的精神殿堂。在社会各种思潮的消长起伏中,孕育并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中精神因素变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起着某种社会先导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为高层的知识分子,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文化继承。他们肩负的使命也使他们更渴望从事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这种创造开拓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化更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学校创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有时候会引起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窗口。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关键是要优化文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形成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人的现代化素质,是能否建成文化大省的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单位,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研基地,而其中首要的是人才培养。__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发展人。而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塑造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然要走向社会,转移给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主要依赖三种“文化流”的作用:一是人才流,二是知识流,三是传播流[2]。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文化的建设起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
示范和辐射作用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提出,使广东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应该更直接地和实质性地参与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主动适应文化大省建设的需求,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文化品牌,培养创新人才。
(一)植根岭南文化土壤,夯实校园文化底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数千年来,生活在岭南的人们,始终在吟唱着一部与中原迥异的“山海经”。作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生存居住的地区,钟灵毓秀的中原文明与生机蓬勃、开阔浩瀚的海洋文明,在这里既冲撞、排斥,又交融、汇合,形成了精彩、大气,独具一格的文化,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这是在土著南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化为主体,博采其它民族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融合、整合、创新、升华而成的一个区域文化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经济上已“先行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与其相悖的一切旧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广东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包括先进科技、信息、人才和其它文化资源;国内文化科技人才也纷纷南下,使广东再度成为兼容南北、涵摄中外的文化改革之区,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改变着广东的文化景观把岭南文化推向空前发展的高度。岭南文化的某些品格,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从南向北转移的趋势,甚至成为全国某些文化领域的领导力量。
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和创新,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连续性,校园文化也不例外。要建设广东特色校园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内容对其进行浇铸与定型,使之形成相对恒稳的文化内核。与此同时,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岭南人特有的“实干”精神及先天的岭南文化优势中汲取养料,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丰满校园文化的躯干。广东文化的优势之一在于文化的多元化,既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又有特区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文化资源呈现出国内少有的丰富多彩,并反映在语言、戏曲、戏剧、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仅方言就在中国方言中独占其三。地方剧种也是少见的丰富,粤剧、潮剧、汉歌、山歌剧、采茶剧、雷剧,加上新型的轻音乐剧、芭蕾舞剧等现代剧种,令人侧目,既高雅又富有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把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文化形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同时又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推动岭南各民系文化的不断发展,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创建广东特色大学文化园区
兴建大学城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近年来,我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大中城市先后兴建了大学城(园区)。大学城的兴建,从分散到集中,为打造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了契机。教育和大学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学之魂。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建设大学城的目的,其本质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学城靠什么去培养人才,当然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许多大学城由于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生活层面的需求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层面的需求,虽有“明亮的公寓,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却缺乏“图书馆”等文化建筑和文化氛围。许多学生只把这类大学城当作宿舍群而已,谈不上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就应注入文化的理念,整合各高校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合力建设一个融现代建筑及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大学城。
首先,大学城要引入岭南文化的建筑理念。环境可以造就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因而把环境也作为文化的构成因素,是理所当然的。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能潜移默化地对身处其中的师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们知道,物体在其空间的位置都不是随意的,尤其是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过的学校建筑,更是一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和具体体现。大学城(园区),是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应该注重大学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的建设。在充分体现现代化大学城的宏大气魄以及文化聚集、辐射功能的同时,建筑设计应体现岭南建筑的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内涵。在校园规划上,也要有江南园林的风韵,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从而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校园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大学城应建设一批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灵魂,也凝聚着学校的形象,更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大学城可以说是在“文化荒漠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文化园区,既然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又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机构,当然也应有文化的氛围。除了大学城的建筑,大学城的规划、布局应体现文化韵味之外,还应有一些昭示着文化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宏伟的校门,但不能没有文化的底蕴,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塑像,每一张海报,都会__学城也应该有代表大学城灵魂,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对提升大学城的文化品味,提高所在城市乃至广东的知名度,树立大学城的个性形象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融通中外文化成果,铸造校园文化之魂
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外校园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吸收和融合、影响和适应,已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多元化和寻求保持不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质的寻根意识,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既不能因融合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能因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质而拒绝交流、吸收和融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在历史上一切有为的文化开放,带来历史巨变的开放,无一不是主动进取型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获得参照坐标,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综合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就其总体而言是比较封闭的内陆文化。广东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岭南文化的构成中多数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所谓海纳百川、能成其大。内陆人把大海视为世界的尽头,望洋兴叹。岭南人却把大海当作世界的起点,令海不扬波,好远航。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才逐渐得以形成气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岭南,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地方,这就不难解释,岭南人为何能得风气之先,早于内地接受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从而在近代异军突起,在几千年的帝制及其封建专制统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再造中华文化铺平了道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品质,保持岭南文化中固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浇铸岭南校园文化更鲜明的民族特质和个性特征。其次,就是要更加开放地吸引、接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有人担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会走向同质化,民族文化会被异质文化所侵蚀,这种担心是狭隘的,只有能够吸纳世界、交流世界,包括碰撞世界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更应以中国文化的博怀和世界眼光,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瞄准它的最新思想、观念、知识成果,“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立足实践并加以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能够在博采众长中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融合是必要的,发展更加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按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形成、发展有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文化发达,人民文化素质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文化人才是大学产生的最初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着眼点,就在于塑造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文化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省的文化大省战略的实现,培养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具备成熟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超级秘书网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要保持自身的一种特殊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创新精神为关注对象的人文使命。从人的本质出发,校园文化的视角更广、内涵更丰富。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培养“文化人”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本宿点也是人。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人出发,重视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研究和把握,从而使校园文化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才能使校园文化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特色和魅力。
其次,要把大学生当作“文化人”,以“文化”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我国一般把高校作为教育环境,学校的一切活动指向明显,更多的表现为我说你听,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现代社会,大学已经成为人类进行智性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它不但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之所,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与理想的坚守之地。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把高校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人”实施的一种教育,利用文化固有的教育、引导、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让学生在充分张扬个性享受自由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熏陶和规范。这也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主题价值。再次,要提升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学术品味。按照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结合现代化的实践和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现实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强化文化理性;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凝聚校园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理想人格;构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先导,以师生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独特的校园精神为内核,以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上,实现由浅层次的文体娱乐型为主向以文学艺术、学术科技型为主转化,以提高校园文化的艺术和科技含量。在校园文化的形式上要坚持灵活多变,与学生的特点吻合,与社会的现实同步,显示出时代的特性,积极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内涵深邃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人生舞台上冲出现代人的价值困境和道德迷雾,从而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整体把握和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意义归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广东文化大省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蒋述卓.新型学者的新潮思想.羊城晚报,2003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4122
[2]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9
1.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围绕校校园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拓展训练项目,以同学们亲身参与“体验式”活动为方式,以反思—感悟—分享—交流—整合—再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高峰体验为提升,使学生感悟不断积累,促进同学心智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拓展训练项目。
2.坚持主动参加与协调安排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引导教育相结合参与活动的学生大致可归为两类
积极主动参加和被动参加。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活动阐述以及引导教育,从中获取愉悦的体验,感悟成长的快乐,积累人生经验,提升个人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体验和感悟最终提升为经验和素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坚持三个原则
多元化设计、多层次互动、多角度提升在拓展训练内容设计上,量身定做,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拓展内容和方案。对于新生,为其提供各种交流互动平台,设计有利于提高适应力的项目,如过电网、空中单杠、信任背摔等;对于大二学生,可为其设计室内分组群体讨论、户外实施潜能开发项目,如高空断桥、牵引横渡、野外穿越训练、团队体能竞技赛、攀岩、速降等;对于大三学生,设计求职场景进行职业心态、领导能力的训练;对于大四毕业生,设计情景进行择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各类社团,设计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项目。多元化的内容、多层次的互动使得拓展训练更具时效性、针对性,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学各个年级最有针对性的和最棘手的问题,而且引导同学从游戏和活动中感悟和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拓展训练融入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组建一支优秀的拓展
教师团队拓展训练项目的顺利开展须在专业拓展训练人员的安全监控管理下进行。聘请校外人员开展活动不是长久之计,而组建一支校内拓展教师团队才是明智之举。专业拓展教师须具备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户外运动等方面的经验,才能客观地、及时地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安全监管。因而,可以优先从富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打造一支优秀拓展教师团队,提高专业教师整体软实力,确保拓展训练能够良性开展。
2.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一系列经典项目。为保证拓展训练有序、顺利进行,可以开设相关拓展课程,在体验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行。这种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受挫时及时得到支持与鞭策,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战胜自我,实现体验中的自我成长,因而大大提高训练成效。
3.校园文化融入拓展
训练教学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参与者都能去体验、感悟。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限于阐释活动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可以将学风、考风等针对性校园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拓展训练教学中去,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2依托教育教学主渠道,大力实践火车头精神
2.1弘扬永争第一、跑在前头的“领头羊”精神,实施师生“德技双馨”工程,培育一流师生
学院始终把做高职教育的“领头羊”作为自己的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师生“德技双馨”工程,德、技并举,努力培养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做好德育的首要环节又在于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学院把师德建设作为专任教师队伍绩效考核的第一指标,在教师中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树立师德高尚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造就一大批“领头羊”。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比,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突出师德方面的评价指标,教书育人并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生,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建立完善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培育一流“名师”。主要表现在:第一,学院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教学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双师型教师认证、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人人过关,个个有证;第二,依托轨道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与企业合作建立几十个教师流动工作站和企业大师工作站,所有教师三年一轮到企业现场培训,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第三,选拔一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将优秀的教师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三是着力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道德优良的大学生。依托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特质培养、党团组织建设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上百个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学院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道德教育与实践体系,搭建起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良好平台,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升。四是大力开展铁路段、站的顶岗实习,建立学生技能提升机制,培育学生一流技能。学院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各项资源推动学生技能水平提升。首先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体验式教学,推进课程过程考核,并定期开展技能检测与竞赛;其次利用寒假与广铁集团公司、北京铁路局、南昌铁路局等数十家路局开展春运社会实践,让数千名学生深入路段、站现场学习铁路特色文化和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无缝融合。第三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专业技能协会、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高效率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2.2弘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自我挑战”精神,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螺旋式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学院的工作目标。学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用PDCA循环,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推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自我超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学院质量手册、部门工作手册、流程控制程序、记录文件、作业文件组成,学院通过强化从市场调研→专业设计→资源配置→培养实施→就业创业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输入师资、教材、教学实训设备、办学经费、教育教学管理等有形与无形资源,经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的输出。
2微博视角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思考
2.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的抵抗能力。
2.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地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客负面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2.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是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人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量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1.南方博士论坛。为了给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院乃至全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举办“南方博士论坛”活动,活动以“分享,传承,创造,超越”为主题,请校内外优秀的博士生演讲,旨在将南方医科大学最高水平学术领域内的精髓分享给大家,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以进一步增强学院乃至全校的学术气氛。
2.南医版“非诚勿扰”。为全校同学提供一个放并扩大交流圈的平台,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为每位学子搭建一个全面展现自己的舞台,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以丰富同学们的课外娱乐生活,切实关心同学们的情感问题,活跃校园文化。作为南方医院研究生会的年度精品活动,每年11月11号举办一次,旨在引导同学们平衡“学业与生活”,为研究生群体如何对待爱情、学业和生活提供了积极的引导。
3.就业技巧讲座。为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更好地辅导毕业生掌握技巧,抓住机遇,找到满意的职位,南方医院研究生会特举办求职技巧讲座,聘请优秀的毕业生就自己的切身体会传授就业技巧。旨在传授求职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增强广大同学对求职的自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即将参加招聘会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4“.南医客厅”师生座谈会。研究生虽然是教育系统中一个较高层次的群体,但他们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面临较大压力。工作上,他们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和临床医疗工作;生活上,他们面临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问题;心理上,他们面临着或源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或源于其他方面的各种心理问题。在研究生群体中,由此引发的各种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南方医院现有在读研究生人数多达1000余人。随着研究生队伍的迅速壮大,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问题不断凸现,难度不断加大。学校和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并成立南方医院学生处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局面。以此为契机,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深入探讨如何改革当前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研究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如何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如何摆脱传统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亟需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研究生导师和广大研究生共同参与,加强沟通,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携手努力。举办研究生管理座谈会旨在聆听师生心声,导师和学生代表在交流中加深感情,加强沟通,使得导师的期望和要求得以充分表达,学生的困难和诉求得以合理解决或解释。在沟通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5.硕博医疗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青少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朝气和创造力的群体。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不懈拼搏和奋斗。其中,广大青少年更需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切身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青年人在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方面更需要做出表率。5月4日“青年节”,南方医院研究生会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青年临床医生为老年人群体进行免费义诊。通过活动,希望让更多人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因为疾病与孤独而变得痛苦。同时,研究生通过这次活动,更能深入认识到老年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老年人的意识,以及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素养。也希望老年人通过这次义诊活动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每一天,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义诊活动,让同学们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服务社会,为需要的人送去关爱。
粤韵操是一套粤剧身段操,我们设计这套操的目的是将粤剧基本身段向全校学生推广普及,运用于每天的课间操,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粤韵操通过体育健身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加深粤剧语汇、形体动作语汇,增强粤剧知识,了解粤剧南派特色,认识广东音乐旋律美,起到对粤剧的宣传作用。这套由倪惠英老师亲自参与创编的粤韵操在广州粤剧团何宇青老师和广东粤剧院梁钧强导演的多次研讨下已初定稿,并即将在我校全面展开推广,粤韵操由春到校园、织出彩虹、南粤雄风、豆蔻年华和舒展放松五部分组成。经过几位著名粤剧专家们的动作构思,将云手、顺风旗、旋腰、旁腰、南拳、骑马等粤剧身段运用于粤韵操中,并精心选材了《山乡春早》《织出彩虹万里长》《春郊试马》等具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进行配乐,在时间、运动量的安排上达到体育运动的标准,让我们期待这套粤韵操能在南海中学的学生中再次掀起一场粤剧热潮。
二、将粤剧融入合唱艺术,达到推广普及和宣传作用
合唱是广泛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推广性强,普及面广,深受在校学生欢迎。一个校级合唱团可以容纳70至80人参与其中,这对粤剧普及有着很好的宣传作用。“南中之星艺术团”在参加市、区组织的合唱比赛中,都尝试将粤剧、粤曲元素加入其中,在学生认识、熟悉粤曲曲牌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粤曲的唱腔,动作等粤剧的基本知识。如我们选取赖广益老师生前将粤曲改编的合唱作品《荔枝颂》进行合唱排练,通过两次大型合唱比赛后,这首作品成为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用该作品参加广州市首届中小学南腔粤调合唱比赛中我们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排练过程中,除了有粤剧特长生作为领唱外,我们尽可能将粤曲唱腔融入到合唱中去,在服装、道具、动作等环节上均加入粤剧元素。领唱手持的荔枝篮,小凤仙的服装,发型设计成小丫鬟的羊角辫。在动作设计上也尝试运用粤剧身段的云手、卧鱼、圆台步等做功。这些程式化的表演运用于合唱表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添了合唱的戏剧色彩,使合唱表演更加生动,有情节感。
三、将粤剧表演形式融入校园剧,达到推广粤剧综合性的作用
戏曲是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粤剧同样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程式性、抒情性的特征。校园剧运用了戏剧的多种表现手段,是融入度极高的表演形式,在作品的编排表演上都有一定的技巧性。学生通过排练表演增加对粤剧的兴趣,虽然与专业表演有一定的区别,却不像专业排练那么枯燥,学生接受程度比较高。由南海中学学生自编自演的校园剧《红豆情谊浓》,描述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几个初一新粤剧特长生来到一个新环境,要学习又要排练,由于他们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排练的冲突,让几个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在一个比赛中摔倒在舞台上,大家相互责怪,放弃对粤剧学习的念头。这时一个小姑娘来到他们身边,用自己对粤剧的热情打动了他们,在粤剧老前辈红线女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这些孩子终于团结起来重新排练,在后面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故事。这出校园剧巧妙地将现代校园生活与粤剧表演结合在一起,从开场起,就使用了粤剧折子戏《穆桂英巡营》片段,充分运用了粤剧唱腔、程式、做功、化妆、服饰等一系列的粤剧元素,将刀马旦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于舞台,将起霸、骑马等程式进行表现,也将粤剧的服饰丰富地展示,如刀马旦的大靠、翎子,马鞭等,也展现了戏剧的化妆造型,不同行当的表现,吊眉、贴片子,包大头等戏剧表现手法在校园剧中体现,人物真实的表演外加舞台灯光的配合,令现场观众都投入到小演员的表演中,当穆桂英的表演者演到不小心摔倒在舞台上,灯光霎时黑下来,大家都以为是演员真的摔倒了,巧妙的设计让灯光暗下来那刻演员马上在台上换服装。在这些过程中巧妙地介入了粤剧虚拟性、写意性,编排中的戏中戏,表演的技巧性,表演的无形空间,在推广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到知识,提高粤剧的趣味性。如此的表演形式得到我校学生的肯定和喜爱,后期也相继排演了粤剧历史剧《惊弓之鸟》、儿童剧《巨人花园》都渗透了粤剧元素,在参加各类比赛中均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将粤剧元素融入诗朗诵,体现粤剧舞美的综合性
诗朗诵听起来与粤剧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诗朗诵有时也可以配乐,在朗诵的同时我们尝试加入了众多的粤剧表演元素,使诗朗诵更加生动、形象,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南海中学学生作品《随你一起品荔湾》是一首赞美西关风情的诗歌作品,学校艺术团的师生将该作品演绎成以粤剧元素为背景的情景诗朗诵。将粤剧的舞台背景、道具、服饰、表演融入诗朗诵情景中,一组组活灵活现的西关场景展现在观众眼前,有身穿小凤仙服饰,手持团扇,梳着发髻的西关小姐走着圆场漫步在珠江岸边;在珠江红棉的背景图下,展现珠江沿江路人们的情景,穿着练功衣的晨练人群,套着公鸡叫卖鸡公榄的大叔,大树下下棋,唱着南音的歌者。在音乐方面采用了广东音乐,南音进行配乐,这一切给观众在倾听孩子们朗诵的同时展开一系列的遐想,西关古老大屋敞开的趟栊门,雕花的满洲窗,都给观众留下无限想象的思考空间,一种既空灵又充实的意境,在华美的同时做到高度简练概括。达到戏曲舞台装饰,虚拟景物,突出人物活的布景,体现在演员身上的功效。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2.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高等院校正常秩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机制,它引领、约束、指导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学校所倡导的大学精神一致,并符合学校特色文化内容。作为大学本身来说,如何深化大学内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彰显自身个性和优势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是高校不断增强活力和魅力的必然选择[5]。第一,保障高校有序运行的组织管理制度。具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章程是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其他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它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成为法人组织的必备条件,是政府、社会及大学自身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6]。符合学校特色的大学章程的制定,首先要对办学定位做出科学合理分析,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它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大学”的基本问题,这也是特色立校的重要保障。其次,还要制定彰显学校个性和优势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机制。大学的优势和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上,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着力点。再次,大学章程中要制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既是对学校未来的愿景,也是提炼大学办学特色,发掘整合办学资源,落实发展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第二,确保人尽其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因为承担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所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特色制度文化是高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师为主体的制度文化既是对教师本身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规范作用。大学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考核体系,也可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校园文化培训,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更好地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三,大学制度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应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放在首位,应紧抓大学的办学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等方面来细化,使在校学生的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举措。还应建设具有大学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等相互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立言立行,可以寓制度于心之内。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百姓不去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们并没有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由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制度到实践,促成道德内化。
3.彰显魅力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极具吸引力和开拓力的部分,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一,教师示范引领和潜移默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所有“大学人”,在这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挚的师爱、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这些非强制性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依赖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会把对老师的这种认同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大激励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第二,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独特风景。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空间与实践场所都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这种特殊的空间限制,即使校园文化充满了鲜明的区域色彩,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高校独有的特色,是高校应对各类挑战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笔者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在广泛开展以文娱体育为主的课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体育之春”、“夏季创新创业活动”、“艺术之秋”和“冬季读书学术活动”等四大品牌活动,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板块校园文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