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1: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手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手机短信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目前,手机短信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景象,这种新型信息互动方式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对策,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7年暑假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访谈人数80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
设置问题: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②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③每天接发手机短信的数量;④手机费用的比例;⑤手机短信内容。
(二)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积极效应分析
设置选项:①交往需求的强烈性;②情感交流的私密性;③经济消费的实惠性。④形式自主的多样性;⑤使用便捷、文雅性。
现阶段手机通话资费以移动公司为例,一般每分钟0.6元或0.4元,短信每发送一条0.1元,而且接收免费。此外,各大手机通信公司因为竞争,还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发一送一”、免费赠送等短信优惠政策,这使得通一次电话的费用至少能发10条短信,对于交流欲望强烈而经济能力匮乏的大学生来说,其诱惑力自不待言。
(三)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短信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
2.手机短信引诱学生的情感交流进入新的误区。
3.手机短信刺激了学生的攀比消费,加重了经济负担;
4.不良短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我院有86.24%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78.5%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一年。目前,网络仍然是我院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手机短信获取信息的比例仅次于互联网。在无机的同学中有77.28%的人计划一年内有购机计划。可以预测,手机短信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关于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比例最高是电话,占48.12%,其次是手机短信,占42.11%。据调查,学生平均每天接发短信数量最多的是1~3条,其次是4~6条,10条以上和0条的比例差距不大,这说明学生把短信作为交流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手段。一般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100元左右。调查发现:手机总费用越低,短信费比例越高;手机总费用越高,短信费比例越低。可见,手机短信倍受学生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费用低廉实惠。
据调查,短信内容主要有三种:亲情短信、友情短信和爱情短信,这种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近年来,校园除了我国传统节日,还有一些西方节日的问候短信也在逐渐升温。黄色短信在短信中比例极少,不到1.5%,并且多限于同性或恋人之间,用于互相逗乐。但危害性大,传播迅速,范围广。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短信内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编;二是下载;三是转发。访谈中,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之所以在校园中流行,有多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交际和信息需要,实现了手机短信优点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完美结合。
短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流行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1)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2)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3)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虚假人格。
手机短信一方面为人们交流沟通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应该通过书信、电话甚至见面方式来维系的情感交流被短信取代了。这种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加剧了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了“短信骚扰”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患上了“短信依赖症”,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彰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纷纷置机来发送短信,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不良短信主要指垃圾短信、黄色短信、恐怖短信和诈骗短信等。这些短信尽管比例不大,但由于其散播能力特别强,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复制成千上万条。大量的“短信骚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手机短信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它已经和互联网一样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双刃剑。如果任由不良短信在校园里泛滥,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我们应趋利避害,对手机短信污染进行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引导手机短信服务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所应具备的积极作用使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正面的工具性效应。
(四)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引导与治理
1.抓思想——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良手机短信一方面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各种不堪的“黄段子”也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要求大学生做到自律,洁身自好,勿以信“小”而为之,不要成为不良传播的推波助澜者。
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们获得最大自,利用任何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由交流。因此,要及时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多提供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短信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一方式可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短信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想论坛中来,让每一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利用手机短信这种高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开展教育活动,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
3.抓源头——净化短信内容。大力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词语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短信消费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自己发送短信的行为。
4.抓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利用技术手段堵住不良短信。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或截断不良短信,最大限度地堵住有害信息来源。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于黄色短信等不良电子信息危害的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显然远远不够在我国新刑法,对于制造传播谣言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情况下应尽快出台对于手机短信息传播的监管法规。手机制造商要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通过设置在用户端过滤和拒收用户设定的含不良关键词的短信给用户提供一种主动的选择功能,摆脱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同时加强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从目前情况看,手机一旦中了病毒,用户是无能为力的,不能像电脑一样运行杀毒程序,只有求助于专业的维修机构,重新写码,方能恢复手机的正常功能。所以,手机制造商在手机防毒等的客户端工具软件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应有所作为。另外,要制定有效的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制度,限制学生在教学时段的使用,规范学生短信的发送行为,缩短手机短信发送的时间,减少不良短信影响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簇[N].中国教育报,2003-11-23.
[3]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J].青年研究,2003,(5).
[5]刘思林.手机短信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3,(4).
二、信息平台技术实现与运营分析
该平台所需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语言开发环境业已成熟,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与业务流程并不复杂,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编程与网站架设等工作。本文中提到的高校大学生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的后台数据库选用网站采用ASP.NET2.0技术的MicrosoftvisualC#.NET2005作为开发工具,MicrosoftSOLse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开发的相关技术已经很成熟,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可以提供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服务器环境支持。在管理层面,该平台由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技术维护;平台日程管理可以由大学生社团组织负责。本文给出的高校大学生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具备技术上的、经济上与管理上的可行性。该平台运行初期,考虑到服务器的负载能力,主要面向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用户,随着平台用户的增加,影响力的增大,逐步吸引校内商家投放网络广告,靠广告收益购置新的服务器,提高服务器的服务性能,逐渐具备面向周边高校大学生进行服务的能力。随着网站运行的规模,远期有望为整个大学城内的学生用户提供服务,甚至与有关公司合作,具备更加专业的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产理论;利润最大化;问题;思考
Key words: production theory;profit maximization;proble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8-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传统生产理论对厂商总收益最大化的讨论是基于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生产者在投入(成本)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收益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收益MR为零。即边际收益为零时的商品销售量能够保证生产者实现总收益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厂商(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去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生产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生产理论基本分析框架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般而言,厂商的销售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即厂商的价格会随着销售数量的变动而发生改变。通常,如果厂商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那么厂商则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厂商要想销售更多的产品,就必须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假定市场是出清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数量等于销售数量。以下(如表1)是一个厂商的销售(收益)情况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R=(TR)′]。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R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R=0时,厂商的总收益TR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厂商的生产(销售)数量为5时,厂商得到最大的总收益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R曲线和TR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销售量Q=5时,MR=0,同时,TR取得最大值20。
2对传统生产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产量和总产量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1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收益TR的值为最大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收益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R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销售(生产)量、边际收益和总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厂商总收益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厂商总收益最大(20)时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收益最大时的销售(生产)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总收益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2 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单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理,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花费相同的收入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厂商已经取得了总收益TR最大。如果厂商继续生产,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中厂商总收益最大化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厂商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