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1

二、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影视文化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文化背景,可以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无兴趣,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真实的英语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机会了解陌生的文化,从而学习用英语与人展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学习说到底也是文化的学习。但在,传统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学习。运用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法来进行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或者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那么我们就免不了会“以己度人”,即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也和我们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败。运用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艺术熏陶的过程中,自然也更容易从中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其历史。例如,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龙”在中国是吉祥、幸运、高贵和权势的象征,但在英语国家,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喷着火的恶魔。再如,在文化导入的最佳选择之一———美国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在二战后的历史演变———越南战争、反战热潮、种族歧视、水门事件和中美之间的乒乓球外交等,甚至还有“苹果”公司的影子。这一切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势必会使学生对其中所展现出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对话为例提起学生注意:当校长以一句“IsthereaMr.Gump”含蓄地询问阿甘的家庭状况时,这位母亲的回答为什么是“Heisonvaca-tion”。然后告诉学生:母亲的回答暗示出的是,她不愿意谈论自己家庭的状况。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这两句简短的对话,体现出的就是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我们中国,双方在谈论中相互询问对方的家庭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表示友好和亲近的话题,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不然。所以那位校长在询问时就显得小心翼翼;而阿甘的父亲是不可能一个人去度假的,因此阿甘的母亲的回答也是婉转地告诉那位校长,她不想谈论自己的丈夫。这些都是典型的英语国家人们的习俗,即年龄、收入和婚姻状况等均属个人隐私,交谈中通常是一个受禁忌的话题。学生在对这些有了了解以后,在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就不会触犯此类禁忌。另外,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方式进行教学,还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增强其学习趣味,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影视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它能十分生动而直观地反映出一个特定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英语影视作品作文化因素的导入,再加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到其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就能对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当前跨地区、跨国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了国际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与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英语文化,因此,重视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英语教育中来合理的选取英语文化内容并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为英语教育创设良好的分为。在此方面,教师应当注意,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来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高校大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语言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阶段,教师则应当有意识的融入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从而较好的实现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2)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都应当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收能力为出发点。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重要教学任务的英语教育中,虽然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扩展,但是高校英语的教学课时却没有响应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够在传授给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提高,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做出认识,同时推动学生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并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英语学习观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渠道来挖掘学生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及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通过实现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能够让英语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通过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现,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并提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潜能进行有效的挖掘。

4)体验式教学与说教式教学并重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将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体会讲授给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体验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参观活动或者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来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以及英语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5)引导教师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

在汉语环境中,学生本身无论是在语言知识方面还是文化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定的思维定式,并且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很少对这种思维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经常出现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套用到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作出比对,并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作出更加牢固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基础上,才能够与更好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开放且包容的文化观。

6)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内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学生差异性做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人才视角。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学习历程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在文化体验、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方面,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文化体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出发来对母语与英语文化作出比较,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强化。

2重视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是连接学生与英语文化之间的桥梁,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综合素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并重视对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推动自身跨文化修养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语文化准则与英语文化模式,则将难以对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作出真正的掌握。虽然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养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经验,针对学生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语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行提高。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优秀的英语原声电影、欣赏高雅的英语歌曲以及结交外国朋友来对英语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师要在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汉语文化认知与教学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促使学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作出改革,从而让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培训内容以及继续教育内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学、历史、文学以及地理等多种知识,从而让教师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作出理解与认知。另外,在教师的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有必要增加多远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内容。从而在使教师树立开放且包容的文化馆基础上,对英语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

3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

篇3

1.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活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都仅仅视其为一种日常现象,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人在本土或在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全面认识,交际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发展严重受挫。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为了让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和谐地发展,必须有意识地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这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迅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列,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我国的发展,大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开始涌现,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可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愈加重视。

2.英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外语教育的历史。有证可查,1289年元朝设立的“回回国子学”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馆”,清朝有“俄罗斯文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列于学校必修课程在全国盛行起来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国教育上,一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持续的“外语热”。英语学习受到国家、国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接轨的迫切心态。过去,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哪个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也以这个标准教授学生、评价学生。然而事实上这仅仅是英语学习非常浅薄的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语音语法的基础上植入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际失误。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桥梁”“纽带”并从事“沟通”“传达”等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学习语言,初衷是为了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们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视文化交际必将成为今后英语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样的,这也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总的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直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村”中进行频繁的交流,外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另外,要改变学生不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也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英语语音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能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化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2)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虽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为了减少交际失误,学生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选择练习听力、口语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在练习听力时,不妨侧重一些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听力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渐渐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了解西方思维。当我们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期望判断听力内容,而是在听英语材料时能快速转换思维时,就标志着我们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双方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交际失误。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国人打招呼只用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们打招呼时切忌用汉式的“你去哪”“吃过了吗”之类的。不论是听力也好,口语也好,我们都应该注意观察和学习双方的文化差异,要用正确的语言,在适合的场合,说适合的话。

5.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只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必定使学生成为“哑巴英语”,造成交际失误。因此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也应该主动地通过书籍、电影或者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得住挑战,把交际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5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6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语言既反映社会现实,又对社会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文化接触。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其一是:认为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主要目的应当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语法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其二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法进行。这种模糊认识已经对中学生的日常交际产生了不良影响。

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学习外语,又通过了解语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贯通,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呢?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要贯穿于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始终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产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场合也要用不同的语言而表达。如:在英语里要表达歉意,可以说“Excuse me.”,也可以说“I’m sorry.”,但使用范围不同。如果无意中伤害了某人或有约而迟到了,可以说“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

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见面问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异。与人初次相识彼此问候,须用正式语言“How do you do?”其答语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问候身体状况的寒暄语“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随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再如,打电话过程中简单的用语“你是谁?”“我是……”,其表达方式与汉语就不同,须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This is...speaking.”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在JEFC和SEFC教材中,上述交际语言在对话课中出现很多,在教学中随时可遇,而这些交际语言与我们民族的语言差异很大,因而要引导学生尊重这些文化差异,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来接受、学习,体会隐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文化背景不同限制着交际过程中交流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同,通常所表达的行为亦有差异。如在我国新结识一个人总习惯于拉家常,问及家庭、工作、年龄、薪水等状况;而在英美国家人眼中,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是相当亲近的朋友是不能随便询问的,并视为不友善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国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见面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又要展开交流,就只好谈天说地、谈运动、谈晚会、谈比赛等,以求在爱好和欣赏上产生共识。例如,在英美国家中,受人邀请做客,赴约时尽可能正点;用餐时,你可以尽可能地去享受各种食物而无需担心会不礼貌,反而主人会因为你喜欢多食而感到高兴。

3.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对方表达信息的反应不同。

一个女子若长得漂亮,或某人具有某种让人羡慕的东西或工作干得很出色等,遇上一个美国人当面就会道出些赞美之辞:“You are beautiful!”“How nice your coat is!”“What a good job/you’ve well done!”等。然而要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子正面接受一个陌生人或不了解的男子对自己容颜的夸赞,那是不可能的,甚至会引起严重的误解。西方文化强调自我,如果按照中国传统习惯,以恭谦的方式作出反应,道出“不”“不怎么样”“哪里”等语,那就会引起很大的误会,甚至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人家会觉得你认为他是一个说假话、浮夸的人。你应当对这些赞美之辞理所当然地接受,并用“Thank you”来回应他。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词句的教学有必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众所周知,英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沧桑,这无疑对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既然英语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这就使它的产生背景更神秘,更复杂了。如猪、羊、牛活着时被称为pig,sheep,cow或ox,而宰杀后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这是因为英国本地人Saxons(撒克逊人)把它们喂养大后上贡给Normans(诺曼人),宰杀后变成美味佳肴被法国人享用时,就变为法语了。英国中很多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外来语不断融进英语中,而词汇本身也会因历史文化的变迁发生一些或进或退周期性的变化,如Negro一词,过去提到美国黑人时,用Negroes,而种族歧视主义者则称他们为Blacks,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黑人掀起了反种族歧视运动(高中英语第二册下),开始为自己的肤色感到骄傲,于是自己改用了Black或the Black people,Negro这个词反倒被认为含有贬义,很少使用。同时,一种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吸收很多典故,形成文化经典,用以纪念古人或告诫后人。如经常遇到的Sandwich,jeep,cat’s paw等词组或成语都各有其来源背景。再者,对一些成语更不能望文生义,以免造成笑话。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无意中泄露了机密)。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讲清两种政治文化背景在具体词汇上的烙印,否则是不可能达到准确运用的。

四、语言材料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内及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理解语言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将课文背后的西方价值观作为主线,把课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识点贯串起来,也可采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学习China Daily时,可以介绍当今世界的几种大报,以及它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文学名篇,教师可以以此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美感。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高中第三册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对话的特色,从欣赏入手,去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学家格林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文化。”因此,不了解文化,想要轻松地学习、熟练地运用体现该种文化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学习外语最大的障碍是由文化语言的生疏带来的心理隔阂。外语教育专家认为:交际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再者,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增进学生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大纲语),对英语语言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成为能与其他民族和文化正常交往的新一代,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瑞清,田德新.跨文化交际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Sandra,L.M.Nancy,H.,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ach Press,1999.

[4]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篇7

1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目标.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然性

2.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ntereuh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0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说得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甚至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更渴望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阶段注重跨文化教学既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也有利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翻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中心话题

3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原则和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族语与英语及其所属文化的差异.尽量避免或消除因跨文化而引起的误解与困惑。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输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

3_2系统性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是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顺便解释一下,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统一、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避免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3.3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外语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4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即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习惯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并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4.1课堂教学方面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4.1.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对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而应结合语言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例如教师可以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也要把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涵义.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词汇.把词汇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

4.1.2营造使用英语的环境或氛围 语言交际需要场景环境.如果教师脱离场景环境而孤立地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学生所学之知识则非生动之语言。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英语环境.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明白英语国家的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了解在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规则.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能积极地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4.1.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架起文化间的桥梁。

4.2课外教学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而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要创设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为此。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一种学习西方文化的好办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听英语讲座、报告、广播;观看英语电影、录像;组织英语讨论、编排英语戏剧、组织表演等活动.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4.3加强师资培训

篇8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篇9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的相亲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打破了以前相亲婚恋节目的模式,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且在节目过程中体现了当代男女的爱情观。《非诚勿扰》从开播就有外国嘉宾的加入,跨国恋、跨国婚姻因为其独特性和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对前161期的节目进行了分析,其中有20期出现过异国男嘉宾,之所以选择男嘉宾,原因是,按照节目规则每一轮互动环节中有24位女嘉宾和1位男嘉宾参与,男嘉宾通过对自己信息的展示,让24位女嘉宾先进行选择,最终被“亮灯”到最后一轮才进入“男生权利”,对女生进行选择。女嘉宾中虽然也有外籍女性,但因为往往仅占一两席,而且由于节目设置规则,男嘉宾是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并且目标集中,所以本文仅对参与节目的男嘉宾进行考察。

一、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系统的基础上。两个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若实现同一语言就意味参与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使用的是非本国母语。在《非诚勿扰》中,外籍男嘉宾都使用中文,这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在节目中,经常看到主持人和女嘉宾会问对方“你能听得懂吗”之类的问题。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最浅层的要求即是“是否能懂”。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副产品,还具有索绪尔所谓的“能指性”。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感觉与观念,观念就是指文化中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反过来可以影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一方使用非母语时,便会出现两种语言与其背后附着文化的碰撞。在2011年8月21日的节目中,主持人孟非问了来自埃及的男嘉宾穆小龙关于中国人“意思”一词的意思,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中文的表达中可以具有几种以上不同的含义。在2011年4月9日那期节目中,当来自美国的包内森讲述他的家庭关系时说“爸爸的姐姐”是“姑妈”而不是“姨妈”的时候,引起了现场女嘉宾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代表这个外国人说的是正确的,而且代表着一种认同――这个外国人通过一个词语表现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这是一种接受的态度。这种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外籍男嘉宾自然会引起现在女嘉宾的好感,因为通过语言上的沟通,女嘉宾们看到了来自这个外国人对属于她们国家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1、感知层面

感知是人用以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方式,这是文化赋予我们的。人内心世界“包括符号、物体、人们、观念、时间、理念甚至信念”,人的感知会给所有的这些外部力量赋予意义。“这种方式能使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所以心理方面的感知会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

感知以信仰、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四种形式存于人类每一个体之中。其中,由于五到十分钟的介绍交流极少能涉及到信仰和文化模式方面,所以在本文我们重点关注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因素。

态度是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会因为接受的文化和环境而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欧美的男嘉宾们总是活泼开朗,言谈举止会透露出他们的风趣和幽默。而亚裔男嘉宾多数都谨慎腼腆,表达的时候流露出谦逊礼貌的态度。开朗和风趣固然是好,节目总是显得很活跃好看,但是对于现场的女嘉宾来说,这样的态度或许显得有些“不靠谱”,比如2011年5月8日的印度男嘉宾桑巴,他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舞蹈技能方面显得非常热情活泼,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的几位来自欧洲的女性朋友说的话却对他的开朗大打折扣导致所有女嘉宾都灭掉了灯,因为在欧洲人女性对男性朋友的夸赞在中国女人眼里来看显得过于“奔放”,尤其面对感情和婚姻的时候,谨慎的东方式态度让女嘉宾们纷纷灭了灯。

鲁凯克(Rokeak)说:“价值观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习得的规则。”这是关于真善美的认识,包含在文化模式之中,通过它,行为得以判断,制裁得以实施。比如我们会发现多数美国人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个人主义”会更为强烈。2011年5月29日的《非诚勿扰》中,来自美国的敖立邦在最后进入“男生权利”之后问女嘉宾的问题是“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很看重这种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不是跟家庭和集体相关。所以在20位男嘉宾中有两位来自美国的朋友都在节目中提到关于中国人“付账”问题的不解。这就是源于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决定。这在跨文化交际,乃至传播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现实层面

我们可以从节目中看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这些发生于人际交往表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源上,也就是文化深层结构的问题――世界观,家庭结构和国家。在20位外籍男嘉宾中,有4位在节目中明确提出“开放”与“保守”的问题,这是来自不同世界观和道德层面的选择,当外籍男嘉宾对于这个问题给出自己很“中国化”的观点时,其实是在让女嘉宾感到安心和放心,这是来自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美国作家威廉・塞叶(William Thayer)曾写道:“家是怎样的,社会就是怎样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家庭对文化和个人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表现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着家庭、文化和行为之间微妙而强大的联系。我们会发现,在20位男嘉宾中,来自欧美的男嘉宾在涉及到未来妻子工作问题的时候都会表示对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来自亚裔的男嘉宾,尤其是韩国的男嘉宾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都表现过在自己的国家妻子是可以不用工作的。这种来自不同文化下的家庭关系,体现着对性别的差异,让身处在在社会高速发展但接受着传统中华文化的女性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思考。

三、非语言因素

在我们的交际中,语言为基础工具,非语言因素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说话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副语言――比如我们的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等,还包括我们的服装、打扮、姿势等等。因为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来自于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说话或表情所传达出来的。这些非语言因素会导致第一印象的产生,这在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常常先于语言信息被表达了出来。而且由于非语言因素更难被人自己所控制,所以在表达情感上反而更为真实。我们会发现欧美国家的男嘉宾,在说话的时候肢体动物很多,表情很丰富,配合恰当的手势总可以很好的表现出自己的幽默。韩国、越南、日本的男嘉宾在说过的时候,经常会做出点头或者弯腰的动作,表现得非常礼貌和客气。这些就是来自非语言因素所体现的差别。在笔者统计的20位外籍男嘉宾中,其中有3位在节目中送出过自带的礼物,这种“入乡随俗”的行为很容易拉近与女嘉宾甚至是电视机前观众的距离。

结语

对于跨文化婚姻则会涉及更多深刻的文化、背景、历史、民族等问题,本文仅讨论的是在准跨国婚恋情况下的交际现象,《非诚勿扰》仅仅是一种节目形态,还有更为频繁且平凡的民间跨国、跨文化交际,所以对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是为了便于我们去寻找和形成一种交流规范或者是寻找其中的相似点,研究交流障碍的多样性等,这些可以帮助和促进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①朱晓姝:《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 [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②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陈渝(1974-),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重庆 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过四级或六级而不是培养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这样导致很多过了四级乃至六级的学生仍然难以用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将分析在已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设置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等效学分课程,并将着重分析该课程设置应包含的内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跨国交流与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这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较少涉及交际能力,这导致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交际知识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和教师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注意对文化的导入,但是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该课程一般在英语专业的大二或大三时候开设。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学英语四级的分层教学下,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第一和二学期的语言基础的学习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学生语言水平而言,设置跨文化交际等效学分课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设置

1 常规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含内容的摄入。在对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时,应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知识,对较难或那些离实际交际相对较偏的知识(如理论)做适当的删减或简化,而对于那些较重要或跨文化交际中常遇到的内容应当做适当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或扩充,做到由点到面,从而让学生对该部分有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2 语言能力的再培养。尽管在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特点存在很多差异。有鉴于此,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作为等效学分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再培养这一环节。首先,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懂英语,能说英语;二是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听力策略和会话原则,策略以及相关言语行为。其次,在该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相关词汇,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内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际相关资料来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等语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因此,在该课程的内容中应当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识,从而使他们对中西文化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教师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非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际交往、对友谊以及年龄的认识等。二是语言层面上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中西方动植物词汇以及颜色词所带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来自历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习语表达、委婉语与禁忌语、含不同国家名称的习语表达等。另外,现在跨文化交际是多元文化的交际,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师可适当涉及一些非英语发达国家的相关文化。

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际者对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两方面的认识,有不少跨文化交际失败不是因为对他国文化不了解,而是因为对本国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而更应该同时注重中国相关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际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实施,该课程的设置就必须从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关内容有效地贯穿起来。

1 要使跨文化交际常规知识、中西文化比较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等相关内容有效、灵活地融合在课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的介绍,课程可通过视听说,如英语影视、漫画以及图片等方式呈现。这样,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该课程还要采取多样化、具体和直观的策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际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这让学生在操练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过程中学会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所具备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会话协商策略等。

篇11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篇12

引言

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虽已掌握了许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面对一个母语为英语的人时,总感觉自己说出来的虽是正确的句子,但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他们在这种时候就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表达才算礼貌、得体。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英语学习就是多背单词,掌握语法,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太重视。但与人交流,尤其是与母语不是汉语的人交流,不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势必出现一些误解或不得体等现象,使交际受阻。要想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就要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人类通过语言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语言记录着民族的历史,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克拉申曾指出,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经用以定义文化的完全相同的措辞来定义语言。它包括一个人想要理解的一切,以便能够以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与他们自己的方式相对应的方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像他们彼此间那样进行的充分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体现,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各层次的文化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上留有印记,由此体现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而文化作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则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因此,不了解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一种语言。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但却言之无物的学生。

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英语交流,从内容上看,则是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1]。其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理解的目的。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英语教学正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探索目标语言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就必须对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上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等,此外也可通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与中国有着显著不同的习俗的兴趣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例如,在文章“The Future of English”(《当代研究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涉及英语的历史问题[3]。这一背景知识对学生了解作者的出发点和论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用一定的课时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在交际中语用失误。为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语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地投入交际练习活动中。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话动,尤其是小组活动,能消除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因此,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完成某一任务,可以强化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和产出的良好环境。

此外,与课内时间相比,课外时间显然要多一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为运用英语而开展的活动,如英语演讲赛、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沙龙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消化并吸收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增强学英语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比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大学生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机动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激活学生学习口语的态度。

缺乏自信、焦虑是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学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注意纠错的艺术和策略,在针对学生的语言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性信息的同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要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诚挚的关怀和帮助,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善意的纠错,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内部动机。

(四)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这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然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1]。因此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口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文化教育的状况,应该明确口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把与英语有关的文化背景纳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2]。

英语教师若想使学生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他们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身就得首先通晓英语语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学术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可以说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也就随之变得十分紧迫了。在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同仁提出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