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能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技能论文

篇1

兴趣是门生探索、创造的气力源泉,是门生的最好老师,而引发门生学习兴趣,是作育门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本事的条件,是教学中最紧张的手段之一。比喻,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转变巨细等项使用时,我使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接纳多种情势,引发门生的学习兴趣,作育门生创造性。我接纳情形教学法。首先使用大屏幕向同砚们展示一幅俏丽的大森林,有种种可受的动物──山君、狗熊、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同砚们一下子被这俏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情势导人新课“在俏丽的大森林中生存着许许多多动物,但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情况遭到了紧张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情况,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加入。克日,我们用学过的要领,在大森林的配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越发俏丽。”导语刚说完,门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睁开想象的党羽,恣意发挥头脑创造力,画呀涂呀,一下子,一只只生动可爱的小动物便跃然纸上,这时,我又启发门生凭据自己的思绪,还可以创新、厘革颜色,勾画出越发秘密莫测的大森林。门生这时积极性又被变更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停地涌出来……着末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门生举行现场观摩展示。整节课,我将学习新使用技能融入绘制俏丽的图画中,让门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让门生在想象、兴趣中作育了创新本事。

二、设疑是作育门生创新本事的要害

统统新的工具都是从“疑”字开始,牛顿发明万有引力也是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开始的。西席在教学计划时要奇妙地设疑,启发门生从疑难中思索管理题目的要领和途径,要留给门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引导门生用多种要领管理统一题目。教与学的互动关连陈诉每一位信息技能老师:只有善于诱发门生积极头脑,才气更好地让门生举行创新性活动。积极头脑源于对所学的知识的明确、消化、吸取。西席要凭据信息技能课的特点珍视引导,处理好解说与实践的关连。善于发明门生使用中的题目实时引导,这样易于门生克服使用中的单薄要害,并不停领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刻意。在实践中要勉励门生提出题目、发明题目,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门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头脑不停地开发。

比喻在教给门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题目。门生们积极思考,效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管理要领。若有的门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力喜欢谋利的门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明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组成。这样西席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为门生创新性思考题目,管理题目埋下了伏笔。

三、树立“求新、求异”的看法是作育门生创新本事的手段

创新即是要求异,不要类似,在课堂教学中开心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勉励门生树立“实验”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即是乐成。我还积极发明门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实时表彰和勉励。

好比在教门生制作幻灯片刻,同砚面临功效云云壮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怎样动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历程中也很少出现同砚之间的交换与争论。这时,我为了作育门生有求新、求异的头脑,有自己的计划风格,于是细致视察门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纵然很少,也议决浙大广播体系,演示给各人看,并让他们说出思绪,再让其他同砚发表意见,并勉励各人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门生得到我的表彰,开心万分,创作越来越努力,就这样,时间长了,门生的创作的头脑大胆了,也乐意动手实验了。门生们不光相识到了动手使用、手脑团结的紧张,同时还作育了门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觉得,领会到了大胆实验就会乐成的原理。

再如在讲画小屋子时,为了更好地引发门生举行创新,想象,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多图形搭建的小屋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屋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屋子呢?(门生会很容易讲出生存中见过的种种千般的屋子的形状出来,让门生形成真实的表象)

②除了现实中的屋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屋子?(让门生从适才的表象出发举行想象,创新,形成新的工具)

就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下,门生头脑中具备了新图画的大略形象,但这种表象是头脑中的。接下来,我要求门生再在实践使用中创造出来,然而预想的效果通常与现实有显着的差异,因此,门生还要充实变更自己的头脑,或与同砚讨论或自己想措施,举行再修改,举行新一次的创作。这时门生的头脑又得到启发,一些更好的想法也随着创作出来了……云云反复经过多次的想象和创作,着末有的同砚用苹果瓣来做屋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屋子的外壳,上面还有几只小动物住在那里呢;还有的用香蕉皮作瓦片;还有的画出自己想象出的太空屋子,有的画童话中公主的城堡;有的画自己的家;有的画生存的校园……门生经过创新的作品,每一个都是新鲜特出,弥漫神奇的色彩,这是门生充实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的效果。

篇2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5]吕艳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5.

篇3

第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它经历了大概十几年的发展时间,在上世纪九十年展结束。它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的智能化技术很差,业务量较小、没有很好的通信技术、安全性不高、运行起来很慢而且没有设定加密的功能。在这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是模拟传输技术,所以传输的效果很差,而且在传输中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抗干扰力很差。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生活也不丰富。所以,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使用这种移动通信设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人们并没有十分关注这种通信技术的发展。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特征

第二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即2G技术,最开始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这种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并且扩展相应的功能。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网络应用逻辑更强,采用立即计费的方式,支持最佳路由,00/1800双频段,话语编解码等是完全兼容的而且速率更强,频率结构使用的是更高的加密技术,并且在这一代的通信技术中还应用了智能天线技术和双频段技术等。这样就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业务数量持续的增长。移动通信技术所存在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使GSM功能不断地得到改善和增强,具备了初步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较好的完善,但是2G的移动通信系统,随着用户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也己经适应不了,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式,频率资源也占有率也接近于枯竭,移动通信的语音质量,也不能达到用户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标准,对于数据通信速率太低,这个2G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主要是在话音和数据通信速率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进,通信码率能够达到384kb/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G,是现阶段正在全力开发的移动通信的系统,这一代移动通信的系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智能特征,应用了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多媒体数据通信和话音支持的技术,能够提供跟前两代产品相比,所不能提供的多种宽带信息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慢速图像、高速数据、电视图像等功能。传输速率也比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有高质量的提高,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移动通信速率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移动通信速率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为5MHz左右。但是,就目前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通信标准总共有三大类CDMA2000、WCDMA、TD-SCDMA,共同组成3G移动通信IMT2000的体系,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当前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并不是真正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系统。再进一步地说,目前的3G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还相当地低,并没有充分地利用频谱资源,达到普及和推广3G移动通信的业务,留下了很大的发展智能移动通信技术的空间。根据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需要,和3G移动通信所存在的一些欠缺,目前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4G移动通信智能系统,这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从根本上弥补前三代移动通信所存在的不足,成为移动通信系统又一个闪光的亮点,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中,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和接受。

篇4

当前农发行信息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5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要突破传统,就要创新,创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转变观念的动力,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未来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崭新的世界,教育对象是生动的,教育内容是变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更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篇6

1引言

能源的利用情况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在我国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禁止使用耗能过大的设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缩短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为中国的现代建设提供能源的保证。在中心空调使用中,它的耗能量是很大的,约占整个供电部门供电量的4o%左右。例如一家建筑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综合性的大型医院,有门诊大楼1栋,住院大楼2栋,中心空调系统有800kW冷却主机3台,冷冻水泵机组有93kW电机4台,冷却水泵机组有93kW电机4台,通过对冷冻水泵机组和冷却水泵机组的变频节能的改造使用11个月,节约电费41.5万元,为中心空调的节能,创造了有益的经验。现将其系统组成、设计、实现方法作一介绍。

2中心空调变频节能的原理系统组成

中心空调进行变频节能系统,需要硬件及软件技术的组合,利用矢量控制手段将动态过程相应补偿,恒转矩调压、瞬流干扰负向抑制技术综合使用。变频调速技术产生的新产品,通过同步跟踪,调压、调相、调节频率、瞬流抑制于一体,具有摘要:

(1)恒转矩的条件下调节控制电压,限制电流,使电机负载处于最适当、最小、最省电力的电压和电流运行状态;

(2)矢量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的优化调频技术,具有最先进通用变频器的全部功能;

(3)由微机采样跟踪,实现功率因数动态补偿;

(4)瞬流干扰抑制技术,过滤瞬流波动减小其所造成的损失和干扰。

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中心空调变频节能有实施的理论依据和进行控制的可行性。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摘要:

1)在中心空调设计时为保证在天气温度最高的情况下能满足要求,所以按最大的负荷设计并有15%左右的富裕量,而平时使用时并不能达到满负荷,所以存在较大的裕度,其中主机经常可以根据负载变化自动加载,卸载,而水泵的流量却不能随主机匹配调节,存在很大浪费;

2)系统的流量压力必须靠截流阀和旁路阀调节来完成,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较大截流损失和消耗大流量高压力主机,以及低流量小温差的现象。不仅大量浪费电能,而且还可能造成空调冷暖不适的情形,同时对系统设备带来不利的影响;

3)电机起动电流为额定值的5倍左右。电机在如此大的电流冲击下,进行频繁的起停,对电机、接触器触点、空气外形触点带来电弧冲击,同时也会给电网带来一定的有害冲击。同时起动时带来的机械冲击和停止时的承重现象也会给机械传动、轴承、阀门等带来疲惫损伤。

4)变频技术在现代空调中的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向,因此这不仅能有效改良现代空调系统的工艺不足,还能大幅降低能耗节省运行成本。因此,在中心空调系统中安装变频控制系统并设置闭环自动调节,使节能效果更好。

3中心空调变频系统设计的依据

在我国的南方非凡是深圳地区四周,每年空调开的时间大约1o个月左右。这样一年之中,中心空调系统中的冷却泵机组和冷冻水泵机组都在固定的大流量下工作。另外由于季节、昼夜和用户负荷的变化,实际上空调负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比设计负载低很多,如图1和图2所示。

可由建筑物的实测得到热负载变化率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决定水泵流量和压力的最大(100%)设计负载,这样相比,一年中负载率在50%以下的时间占全部运行时间的50%以上,一般冷冻水设计温差为5~7℃,冷却水的设计温差为4~6℃,在系统流量固定的情况下,全年绝大部分运行时间温差仅为1~3℃,即在温差低、流量大的情况下工作,增加了管路系统的能量损失,浪费了水泵运行的输送能量。一般空调水泵的耗电量占空调系统耗电的20~30%。因此,节约水泵在低负载时系统供水输出能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随负荷而改变水流量的空调水泵系统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及应用。采用变频器调节泵的转速可以很方便地调节水的流量其节能率通常可达35%~50%左右。例如水泵的运行特性如下摘要:

1)水泵的流量和转速的一次方成正比摘要:Q=N;

2)温差T和转速一次方成反比,T=l/n;

3)扬程H和转速二次方成正比,H=N2;

4)轴功率P和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P=N3;

4中心空调变频系统的设计

变频系统只涉及冷冻水机组和冷却水机组的变频调节控制。

4.1冷冻水系统

它的水温取决于蒸发器的设定值,回水温度取决于蒸发器接收的热量,中心空调冷冻水出的温度和冷冻水的回水温度设计最大温差为5"C(出水为8"C,回水为13"C)。现采用在蒸发器的出水管和回水管上装有检测温度的变送器。再和PID温度调节器、PLC和变频器组成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冷冻水的温差来控制,使冷冻水泵机组的转速相应于热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当第一台电机已达到工频时,还达不到要求时就可起动第二台电机,工频运行,然后调控第一台电机。这样不断调整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4.2冷却水系统

降低水的温度取决于冷却塔的工作状态,我们只需控制高温冷却水的温度(冷凝器出水口)即可控制温差。现采用温度变送器,PID调节器,PLC变频器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冷凝器出水温度控制在T2,(例如38"C),使冷却水泵的转速相应于热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当第一台电机已达到工频时,还达不到要求时,就可起动第二台电机实行工频运行,然后调控第一台电机,使之达最佳的状态。

5系统的特征及效果

变频节能系统由于采用闭环控制,电机按需要设定温度,使设备容量随时间季节变化,热负荷通过转速调节能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能,并减少对电网的冲击。由于本系统加入了各种保护办法,使平安可靠性大大提高。本系统进行变频节能改造后,一直稳定连续运行,累计运行了l1个月,其数据如表2。

以电机容量90kW为例,计算其变频节能效益。

(1)冷冻水泵变频节能效益

实际耗电量5298×4=211920kW;

变频后平均功率2l1920/5839=363kW;

节电率(1-36.9/90)×lOO%=59.7%;

节约费用(90×5839—211920)×0.78=244660元

(2)冷却水泵变频节能效益

实际耗电量3452×40=138080kWh;

变频后平均功率138080/3968=34.8kW;

节电率(1—34.8/90)×100%=61.3%,

节约费用(90×3968—138080)×0.78=170851元

两项节约费用共计415.511元。由此可见,采用此系统为用户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取得较好的社会收益。

6结论

本文分析了所设计的中心空调节能系统的原理,设计方法和经济效益。由于此系统节能效果显著,不少酒店大厦中心空调的物业管理部门都十分关注,并不断的加入节能的改造行列,所以前景十分好。因此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节能做出贡献。

7参考文献

1颜全生,等.智能供水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4(3)摘要:60~62

篇7

在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是今后必须实现的目标,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通信行业而言,实现资源节约和环保的战略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要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根据通信部门多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通信行业的运营成本主要是电耗成本,而在电耗成本中,机房空调的电耗约占总电耗50%以上。可以说降低空调机组的运行费用,能有效降低电信行业的运营成本。

本文结合目前通信机房空调设备产品存在的问题及空调资源的合理优化和合理配置对通信机房的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进行分析,涵盖空调产品的节能及资源优化设计等内容,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空调系统的节能手段,并提出各种手段的可执行方式和具体措施。

一、机房空调气流组织的科学化

机房内空调系统气流组织的科学化是合理解决机房环境要求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节能效应的有效途径。机房内的气流组织应包括机房大环境的气流组织和通信机柜内部的气流组织,所以机房空调气流组织的科学化解决方案应立足这两方面予以考虑。

(一)机房送风方式应优先考虑地板下送风

目前通信机房规划大多数采用上走线上送风方式,而专用空调上送风方式主要采用风帽直接吹送和风管送风两种常见方式,但这两种送风方式由于造成机房内空调送风断面过大,且系统调节性能较差,不能实现机房内系统总风量的高效、合理的分配。特别是一些发热量较大的数据、交换机房,由于机房内负荷较大且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局部发热源集中区域的局部分配的送风量不足,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造成局部过热现象。且上送风方式由于在整个机房空间内冷、热气流混合交叉现象严重,制冷效率偏低。

为解决目前机房内存在的局部过热问题,并使机房内气流组织的合理高效从而实现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通信机房在层高满足的条件下优先采用地板下送风方式。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经济性分析,下送风方式比上送风方式普遍可节约20%左右的运行费用,节能效应显著。

地板下送风方案在工程应用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应注意以下环节:(I)地板下只准通风,严禁布放线缆(消防用线缆除外);(2)架空层下有效净空高度一般应控制在350~500mm范围内;(3)送风距离易小于15m。若送风距离超过15m,可以考虑两侧安装空调送风或地板下安装风管进行远距离输送;(4)地板架空层下的水泥楼面应铺设不燃烧材料制造的隔热保温层和保护层,防止楼层水泥面或下层天花板结露。

(二)机柜内气流组织合理化

机柜内部安装的设备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散发到周围的环境中,一方面要求机房大环境有良好的气流组织和适宜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等),另外一方面要求通信机柜具备良好的散热工艺。

通信机柜的结构形式应充分考虑散热工艺的要求,否则会造成热量在机柜内部堆积而无法及时散发到周围的环境中去,从而影响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通信设备故障率明显增加。目前一些通信机柜的结构形式在散热工艺上存在一些缺陷,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机柜前后门开孔率不足,有些在前柜门位置还设置有防尘网,造成冷气进入阻力过大;(2)有些机房通信机柜内部堆放的设备过于密集,气流流道过于狭窄,内部气流循环不通畅;(3)柜内气流组织不合理,冷、热气流混合现象明显;(4)一些散热量大的通信设备机柜缺少风扇强制排风,仅靠机柜内部自然排风散热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目前一些通信机柜内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在机柜前期结构研发阶段对一些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应增加通信机柜的柜门开孔率,内部结构形式寻求更合理的流道设计,散热量大的机柜应考虑强制排风,进风量应可以根据柜内设备安装情况进行调节。

根据国内外一些工程的经验,对一些设备散热量较大且采用上送风的机房,可以考虑采用开放型货架式机柜。通信设备均搁置在完全敞开式的托架平台上,设备散发的热量可以迅速地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散热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当然这种开放式机柜也会对设备安装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二、水冷替代风冷或采用双冷源机组

目前通信机房空调大多数采用风冷型专用空调机组,这种风冷型机组均为单元式机组,具有安装灵活、可靠安全的优点,但也存在性能系数较低、运行性能不稳定、受室外环境温度变化波动较大、室内外机组安装管线较短、室外机组占用大量建筑面积的缺点。

从节能角度考虑,由于水冷效率明显高于风冷,水冷机组性能系数高于风冷机组,在通信机房中推广水冷型专用空调机组具有一定程度的节电降耗价值,特别是在一些中、大型项目上不但节能效益显著,而且可以减少空调设备的投资。

在中、大型项目中无论采用冷冻水型或冷却水型机组,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节能降耗、减少投资的目的,且由于水冷型机组没有风冷型机组室外机占用大量安装位置的问题,提高了建筑利用率。但由于水冷型系统中安装的设备及阀门等部件较多,系统单点故障点较多,系统在安全可靠性要求上存在隐患。从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角度出发,在通信机房项目中推荐采用双冷源机组。

双冷源机组常见的主要是风冷+冷冻水型或风冷+冷却水型两种机组。在大多数季节中系统主要启用经济节能的水冷系统,而在不满足水冷型机组运行的季节或系统发生故障及检修维护时才启用风冷系统。采用双冷源机组虽然会增加项目的初投资费用,但系统安全可靠性较高,且运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三、直接利用室外自然冷源

在冬季及室外焓值低于室内焓值的过渡季节时,从室外引入新风作为冷源对机房环境温度进行降温处理,是降低机房空调设备运行能耗的一种有效措施。

根据各地气象条件特点,在这些季节可以直接利用室外丰富的自然冷源对机房环境降温,从而可以大大缩短专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的全年运行时问。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电能,同时也延长了空调机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空调机组的维护工作量,降低了维护成本。

目前根据这一节能原理开发了不少机房节能空调产品,我们重点推荐两种在技术上较为成熟,并且在实际工程有过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产品予以介绍。

(一)FCX系列节能空调

原理:把室外新风过滤后直接引入节能空调,在机组内新风同室内回风充分混合后送人湿膜加湿器加湿,然后由送风机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入室内。引入室外新风会降低室内空气的含湿量,通过湿膜加湿器加湿后,提高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同时,室内空气通过湿膜后温度会降低5℃左右。

特点:新风直接引入型节能空调机组没有传热损失,运行效率高。

全年运行时间长,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12℃时,可完全替代机房空调压缩机制冷,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同时机组配置的湿膜加湿器可以替代机房空调的加湿器,节约大量能源。

FCX系列分体节能空调

FCX-A机组:大风量新风混风型节能空调机组,室外新风过滤后直接进入节能空调,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度由变频调速风机控制引入的新风量,保证送风温度在机房温度的露点温度以上,然后由送风机将处理后的空气送入室内。

FCX-B机组:大风量高余压湿膜加湿器,与FCX-A机组配合使用。引入室外新风会降低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室内空气通过湿膜加湿器加湿后,提高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同时,室内空气通过湿膜后温度会降低5℃左右。FCX-A机组也在机房内独立使用替代空调加湿器。

特点:新风直接引入型节能空调机组没有传热损失,运行效率高,全年运行时间长。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12℃时,可完全替代机房空调压缩机制冷,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同时机组配置的湿膜加湿器可以替代机房空调的加湿器,节约大量能源。

(二)FCR系列机房节能空调

原理:采用板式显热换热器为核心部件,室内、外空气在换热芯体内进行能量交换。室外新风引入显热交换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处理,然后排出室外;被冷却后的室内空气再送回室内,达到为机房降温的目的。

特点:室外空气引入换热芯体,与室内空气热交换后排除室外,可以保证机房的洁净度和湿度不受影响。板式显热换热器的材质为耐腐蚀亲水铝箔,采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换热通道面积大风阻小,具有换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维护简单的优点。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军队信息化文化是随着世界新军革浪潮的兴起,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相伴而生的。军队信息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信息化军队的军事软实力。关注军队信息化文化,重视信息化文化建设,发挥信息化文化的功能,推进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对推动、保障军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 军队信息化文化对推动、保障军队信息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所谓军队信息化文化,是指人们在军队信息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军事创新能力、军事活动方式以及创造的精神成果(包括物质成果中的精神因素),包括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科学技术、教育训练思想与方法以及各种相关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法律法规制度、文学艺术、作风习惯等。①文化影响人,改造人,文化能够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动摇的思考习惯,一种身不由己的行为方式。军队信息化文化亦是如此。军队信息化文化是伴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是人们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但是它又能反作用于军队信息化实践,影响军队信息化建设,它是实现军队信息化的文化保障。判断一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应当将信息化文化作为重要指标来考察。军队信息化文化具有目标导向功能,依靠军队信息化文化的熏陶、影响,能够帮助官兵坚定听党指挥、能打仗、打胜仗的政治信念,确立强调信息的主导价值、以制信息权为思维中心、注重军事理论创新、重视信息化人才为核心观念的信息化时代军事价值观,引领官兵朝向信息主导、系统集成、联合一体、科学发展的信息化军队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军队信息化文化具有军队信息化建设促进功能,依靠军队信息化文化的熏陶、影响,能够帮助官兵认清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军革之路,推进信息主导的军队信息化价值文化建设、系统集成的军队信息化思维文化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军队信息化科技文化建设、科学、高效、一体的军队信息化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自主、协同、创新的军队信息化行为文化建设,从而全面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文化具有精神动力生成功能,依靠军队信息化文化的熏陶、影响,能够促使人们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条件下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激发信息化时代军人的“忠”“智”“仁”“勇”四者结合联动、相互协作支持的科学战斗精神,军队信息化文化既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推进器,又是信息化时代战斗精神培育的催化剂。军队信息化文化具有行为规范功能,信息化制度文化是军队为实现信息化目标对军队成员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强有力的行为规范要求,依靠军队信息化文化的熏陶、影响,一方面,能够按照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的要求规范军队整体运作,另一方面,也能够按照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的要求规范官兵个体行为。信息化文化还具有军事人才培育功能,依靠军队信息化文化的熏陶、影响,能够提升官兵的军事价值观念、军事思维方式、军事科技素质、军事伦理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获取、整理、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等。因此,一方面,军队信息化建设如何,取决于军队信息化文化的质量和含量;另一方面,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要保持、发扬,离不开先进的军队信息化文化的保障。通过建设发展军队信息化文化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是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军革的核心内容,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需要各级党委加强组织领导。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牵引、催化和保障作用。加强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的紧迫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重要责任,是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必须纳入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抓好具体落实,保证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培育军队信息化观念文化。通过宣传教育等各种方法、渠道,倡导信息主导的观念、科技推动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综合创新的观念、资源共享的观念、信息安全的观念,从而牢固确立军队信息化观念。第二,发展信息化制度文化。要加强军队信息化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军队信息化的制度体制,按照军队规模小型化、军队结构科学化、部队编组模块化、指挥机制扁平化的要求抓好军队体制编制建设,按照管理体制由垂直管理向矩阵管理发展、管理要素由物流管理向信息管理倾斜、管理效果从粗放管理向精确管理转变、管理手段由人工管理向自动化管理拓展的要求,抓好军队指挥管理制度建设。第三,优化信息化行为文化。按照交流快捷化、交往平等化、思维非线性化、道德多元化、生活个性化的要求,强化官兵信息化条件下的道德行为文化、理智行为文化、审美行为文化、法制行为文化。第四,开发信息化文化资源。信息化文化资源是信息化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文献文化资源、网络文化资源、装备文化资源,缺乏信息化文化资源,信息化文化建设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五,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包括理论先导环境,法制保障环境和群众性文化环境。要加强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对信息化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提炼。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体系完整的理论作指导,信息化文化建设将是盲目的,难以取得整体效益。要加强信息化文化建设的法规制度建设,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有效展开。要开展群众性信息化文化建设活动,使得信息化文化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第六,加快培养信息化文化建设人才。人才是政事之本,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文化建设人才队伍。要把信息化文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办。

3 要积极创造推进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的条件

篇9

一、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就目前状况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还不很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1、理论研究不够。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2、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3、会计人员适应性差。由于基层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管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初级阶段,加之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深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知识,使得企业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受到冷漠,甚至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还存在疑虑。

二、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内容,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企业管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一)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我们应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投资决策分析的回收期法等管理会计方法,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其中,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责任会计制度建立模式没有固定形式,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l、科学地制定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

2、建立责任会计账簿,确定责任主体。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在会计账簿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或标准)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

篇10

会计的目标是降低交易费用。为了实现产权会计目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稳健的会计信息与产权保护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稳健会计信息对产权起重要保护作用。

一、界定产权性质,反映产权流动

(一)界定产权性质

界定产权是产权保护的先决条件。会计对产权性质的界定是一种经济行为,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产权没有形成经营能力时,对财产所有权进行界定,目的是明确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二是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各项权能分离或让渡情况的界定,确认和计量各种产权在企业中的流转和变化,并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和监督产权主体在财产所有权实现过程中所拥有的财产权益的增减变动。

产权性质的界定,涉及到确认产权关系。确认须要解决产权归属于何种会计要素,即首先要对该产权进行会计要素定位;然后进行会计计量。在会计确认问题上,对是否能够确认,何时进行确认,应贯彻稳健性要求。进行会计计量时,要正确地确定产权的价值,要求产权主体如实反映,“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一稳健性要求不仅仅是产权持有人的意愿,同时也是各受让方和标的企业的意愿。

(二)反映产权价值运动

一个经济单位的产权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须依赖会计的全面、系统、恰当和及时的反映与控制。会计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就在于它所进行的反映与控制贯穿于产权价值运动的全过程,在对产权收益实现的确认、计量、考核、披露及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场交易的本质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的产权交易。任何资金运动,都是权利的交易,都可表现为产权的流动。会计对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本质上是对产权形态的变化、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的反映。

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让渡,目的是交易当事人获得未来的收益流。产权价值运动是一种资本运营行为,受让双方的管理层必须进行周密的考察、预测和决策。对产权价值运动的会计反映,需要运用会计凭证的设计、账簿的登记等程序,涉及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稳健原则,对产权流动过程中的收益不多计,对损失不少计,恰当地反映产权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产权流动决策中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包括投资价值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制定招商计划书等,所使用的会计信息应是稳健可靠的。

产权交易与其他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不同,其特殊性在于,产权交易的对象是企业,企业是一个综合体。产权流动,产权的定价是转让方的关键。产权定价的基础是企业的经营及其财务状况,企业的发展潜力,这些都基于会计信息,而稳健的会计信息对转、受让双方都是有利的。作为投资者的受让方,通过获得转让方的会计信息,再运用自身会计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判断是否存在交易风险,是否参与竞价,同时决策在竞价中可以接受该产权的最高限度的价格。对转让方来说,稳健的会计信息使其掌握转让价格的最低限度。

二、平衡主体利益,协调产权关系

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认为,经营者、股东、债权人等对企业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都可以看作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利益相关者应该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该在利益相关者之中进行分配。

各产权主体以自己独特的投入作为企业的一个利益相关主体,由于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各产权主体对稳健的会计信息有不同的取向。

经营者。经营者的业绩、待遇和报酬通常与利润密切相关,他们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贯彻稳健性原则意味着不低估损失和费用,不高估资产和利润,这显然不利于经营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为它直接影响了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和经济利益。

股东。多报利润或多计价值对股东来说,比少报少计更为危险。因为亏损或破产的后果比获利的后果更为严重。企业贯彻稳健性,通过低估企业资产、高估负债,使企业所报告的净资产是保守金额,使股东投入的资本保全更加可靠,这种做法对所有者无疑是有利的。但股东并不总是偏爱稳健会计信息,稳健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低报资产与利润,可能使股权投资者错误地低估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低估企业价值,从而可能错过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债权人。稳健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趋向保守,那么由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偿债能力指标更加可靠,债权人从资产上得到的贷款保证变大,可能产生的抵押收入增加,这显然对债权人是有利的。

契约作为规制企业产权经济关系与社会产权经济关系的手段,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建构人际关系、平抑冲突、消弭差异的最佳手段之一。契约不仅仅是从事市场交易的方式,而且通过契约可以创造不同形式的经济组织和权力结构。稳健会计信息成为促进高效率的和约机制。稳健性是对公司业绩的理想计量,因为它对利得有更严格的确认标准,从而可以限制有关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效减轻企业和有关当事人之间的冲突。稳健性被看作是在契约各方之间解决冲突的一个重要的缔约手段。一方面,促进债权和约的签订,避免企业高报资产并因此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促进经理层薪酬和约的签订,避免经理层虚报利润而损害股东的利益。

稳健性是利益相关者博弈、平衡的结果。需要兼顾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及其他产权主体利益的问题。也就是说, 稳健性原则在这里起到一个平衡器的作用, 它既要求不能使所有者权益受到损害, 又要保护债权人及其他产权主体的权益。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保护产权、均衡会计信息各产权主体利益的一个极好示范。

三、发挥治理功能,维护产权经济关系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公司治理的纽带,是公司治理的手段与工具。高质量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与运行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稳健会计信息是一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治理功能。如能够优化管理层酌量性投资决策、约束高管对他们自身和其他利益体的机会性支付、提高契约效率、方便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诉讼成本等。稳健性的这些有利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公司契约方由于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报酬、有限责任及有限时间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根据企业相关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以制约其他利益主体,防止企业利益受到侵害,从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机制和效果。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另外,会计稳健性会带来公司治理机制的选择。会计稳健性能够捕捉到管理层和市场吸收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由于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董事会可能会作出一些调整以弥补二者的信息缺口;即使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投资者与公司高层管理者之间也会有信息获取差异, 外部投资者可能会对稳健性不同的会计信息作出不同的反应。以盈余稳健性为代表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公司进行治理机制选择的重要因素。

四、降低成本,实现产权价值增值

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稳健的会计业绩衡量体系能够增强会计信息在内部治理中的作用,并降低内部成本。

(一)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产权制度下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经营者经常高估收益和资产。稳健会计信息可以预防经营者多报收益与资产,少报费用或负债。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减少经营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经营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从而约束和限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委托人无法对人实施足够的惩罚时,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降低成本。

(二)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

如果公司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则小股东和大股东之间成为典型的委托关系。在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委托关系中,同样存在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完备的特点,作为人的大股东必然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谋取私利,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的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主要的问题是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而不是职业经理侵害外部股东利益。在大多数国家,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是非常严重的委托问题。

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非常普遍。当控股股东恶意掠夺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时,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约束和限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外部中小股东利益,以体现市场公平。

五、减轻信息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稳健会计信息能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缓解信息不对称情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逐步得到缓解。高质量的或有好消息的公司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向市场传递其业绩优良的“信号”,使其与那些较次公司区别开来,吸引投资者进行买卖交易,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债权人会对债务人作一些限制要求,并且随着企业债务比例的上升,债权人的限制条件就越严格。当企业的债务比例较高时,债权人的风险就会增大,就更有动力去约束企业的行为,债权人就越倾向于要求债务人采用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稳健的会计政策能够缓解财务信息中可能存在的资产或收益的高估行为,使债权人能及时发现债务人的财务风险,因此债权人通常会要求债务人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保持稳健。这一要求,通常会反映到利率的高低上。

企业融资成本会计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会计稳健性对于减轻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及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二级债券市场中,借款人的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其对应的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这意味着更稳健的财务报告降低了与债务协议相关的信息成本,并提高了二级市场交易的效率。

公司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稳健度使其传递的信号更为准确、可靠,减少外部投资者的估计风险,从而降低资本成本,提升公司价值。较高的会计信息稳健度能够提高股票的市场流动性,从而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或增加对企业股票的需求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 郭道扬. 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8-15.

[2] Eucken,walter. 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History and Theory in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Real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53.

[3] 张宏亮.会计稳健性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后果:基于契约视角的一项理论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15.

[4] 陆正飞.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研究:最近研究回顾[J].中国会计评论,2007(1):113-127.

篇11

一、能源审计的空间范畴:审计对象与范围

能源审计对象包括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这是由宏观能源效益审计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决定的。根据上述客观基础的分析,审计的授权人是国家、政府或社会公众,而被审计对象是政府或公共机构,这就要求审计主体有一定的管理层次和权威性,由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来承担宏观能源审计是不适当的。审计客体理论上应该包括能源技术系统(ETS)的各项组成内容,但由于受到法律授权、审计手段等各种审计环境因素的制约,目前实践中一般只对与能源有关的财政收支以及对宏观能源效益有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如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及利用效果的审计。

企业能源审计以企业资源消耗为对象,以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为范围,但必须以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最终目的。我们知道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燃料动力和耗能工质等能源外,还必须使用人力资源和消耗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备品备件以及使用各种设备和厂房。而原材料、设备和厂房等也都是需要能源才能生产出来的,所以对它们的使用也是在间接地消耗能源,因此,一个企业的全部能源消耗既包括能源的直接消耗,也包括能源的间接消耗,将之称为全能耗(或资源)。

一般来说。对一个企业进行能源审计需要对该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即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落实情况等)、生产投入产出过程和设备运行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对各种能源的购入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能源计量、监测系统和统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查;要对主要耗能设备的效率和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必要的测试分析,同时要对企业的照明、采暖通风、工艺流程、厂房建筑结构、以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予以专门的审查;要利用历年统计数据、现场调查了解结果及测试所得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计算出一些评价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品能源单耗、综合能耗、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指标等)。最后对各种调查、统计、测试和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查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并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利用能源审计的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包括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节能篇的论证,保证基建和技改投资项目节能效益。对热电联产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审计核查,可以确保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能源审计的核心程序:审计准备、分析与报告

依据年度能源审计监测计划或企业委托,通常先与企业联系沟通。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安排。商定进厂时间,明确工作内容,制订工作方案,并提前通知企业,做好审计的准备工作。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方案一般包括:(1)审计人员,一般6~8人,其中审计3~4人,测试3~4人;(2)审计期,一般以一个年度为基期,对比期可选1~3个年度。具体工作中也有以半年为基期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3)审计时间,一般情况下,10~20天,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要求而定;(4)审计范围及内容,根据政府部门要求和企业的需求而定;(5)企业主要配合人员,企业法人或委托主管负责人,统计、企管、会计等各1人。主管设备人员1人I(6)审计资料准备以及审计工作的依据和有关标准。

审计监测人员进入企业后。首先召开有关科室、车间人员座谈会,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及经营情况,使企业法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审计工作的目的、内容及方案,提出对有关科室和部门如何配合好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然后深入车间、科室,按审计工作要求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设备状况、能耗与物耗水平、管理状况,调取各种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进行仓库物资抽样盘存。门卫对物资进出的记录,确定审计监测的重点等。与此同时,企业应按要求如实提供审计资料。资料收取完整以后。审计组对企业购进的能源、资源在生产经营环节的流向,按有关标准和计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特别重要的是产品产量,是一切分析计算的基础,从多渠道、多方法计算准确无误。然后进行封闭式审计分析、核算、评价。

篇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嘛?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字、修改文字,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录入文字的基本规则,而且学会了修改文字的技巧。

3.讲解内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块操作》时,只详细讲解“块移动”的操作步骤,至于“块复制”和“块删除”这两部分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掌握其操作步骤。

4.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