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5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依据企业的用工名额拟定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后,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1.2校企共同招生招工
学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招生队伍,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学生生源紧缺问题。
1.3共同制定教学文件
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分层次、校岗交替,根据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编制课程标准,确定校企双方师资队伍构成及聘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标准以及相应实施方案。共同完成各种制度建设。
1.4共建实习管理平台
完善传统的家政技能实训室、共建满足在线家政电子商务实战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实训室、校办家政企业,共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心理疏导”、“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适时发现和调整实习中的问题。严格执行校企双方“师资培训”制度,提高双方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总之,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克服了学校培养人才针对性不强的局面,激发了企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前校后企、校岗直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含义
校内的家政实训基地和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前校”,承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精选百强企业和校办企业石家庄尼特家政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工学结合教育的“后企”,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轮岗训练。采取2+1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反复交替进行,螺旋式递进,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基本技能准备。最后一年,在家政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或自主创业,完成就业创业技能的演练。
2.2教学体系
学徒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要求的高度统一。通过理论与实习的反复交替式训练,创造了接触社会、调整自己的机会,学生逐步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2.3以学生为本的“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了“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为第一学期-第四学期第1学段的所有课程,培养全体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部分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课程为第四学期第1学段模块课程理论部分到第六学期的全部课程,分家政企业运营管理、家政服务信息化平台维护与管理、管家三个方向,可在协议允许范围内自选一个模块学习,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4逐层递进的实践体系
创业企业观摩、家庭服务、家政企业日常管理、模块课程顶岗实习以及顶岗毕业实习的五段式的创业实践体系,由基础(初级)、中级、高级到就业创业层层递进。在本企业内聘任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为师傅,学生为徒弟即企业的准员工,在师傅的密切指导下完成实习。实习和毕业答辩实施多元化评价,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用户、行业专家、学习小组或者学习者本人共同进行。
3融合式教育
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表现如下。①贯穿于每个学期。创业教育的融入课程、创业知识、创业企业观摩、创业理论与实践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第一学期的思政课程上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家政专业导论及KAB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中,加入学习企业创业优秀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家政创业教育讲座等内容,让学生们带着创业的心开始他们的大学学习;在第二至六学期完成创业课程、三项学徒项目和一项就业创业模块课程,最后学生完全以一种社会职业人的姿态去面对工作。②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均设有一项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某一创业机会的识别甚至是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学习项目。使就业创业以专业为依托,专业与岗位对接。③融入第二课堂。举办了家政创业计划大赛,以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引起一家明星家政企业的扶持;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平台或网店运营管理的无偿服务;成立线上线下“午餐快递”创业小组;依托校办企业,学生运营的创业项目成立早教部和老年陪护部。
二、安全教育培训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通过设立组长、副组长的层级机构将标准化管理引入到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之中,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遵循四个三的教育模式,就是严厉、严谨、严格的安全管理,适量、适度、适情的安全奖惩,能干、能会、能知的安全培训,还有利用柔情、爱情、亲情进行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在小组标准化管理的有事下可以把握四项基本教育内容,即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有关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对安全形势的教育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教育。
三、标准化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和要点
1.制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计划是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关键性第一步,用该从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组织形式制定出适于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和引领。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登记,建立起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档案,在促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化的同时,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组织与教学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确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此来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培养出适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达成的高素质员工。三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考核工作,建立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的机制,严格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考察,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获得即时而真实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继续开展。
2.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方面的管理,应该根据工种和生产环节的不同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的重点,建立起适于员工发展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应该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环节,突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激发员工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思路的不断创新,敢于打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传统,实施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学分制体系、反馈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和基础建立起新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对学员差异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细节、重点,既做到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海上贸易也随着快速增长。据统计,超过90%的国际贸易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海运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快速化、自动化发展。同时,由于海上交通日益繁忙,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必将受到影响,海上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也加大。因此,海运企业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
一、海运业的安全需求
今天,许多海运企业都以“船舶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人员更健康”作为企业新的方针,国内各大海运企业也都在打造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由此,安全在海运界的需求可见一斑。
1.中远集团的安全需求[1]
中远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也是世界上几家最大船公司之一,如果安全出了问题不仅会造成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中国党和政府的形象,会破坏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因此中远集团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以“安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来满足甚至超越客户需求,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远集团准确把握安全文化的“二八”规律和安全后果滞后的两个内在规律,找准安全文化的9个着陆点,打造企业的安全文化。他们提出“安全就是生命”、“昨天的安全不能代表今天的安全,更不能代表明天的安全”、“安全不仅仅是不出事故”、“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等安全理念、“安全事故为零,质量缺陷为零,港口检查滞留率为零”的安全文化的“零理念”精神。这也正体现出中远集团的安全需求。
2.中波公司的安全需求[2]
近年来,中波公司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安全检查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扼制,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多年安全管理的实践告诉他们,安全工作没有灵丹妙药,安全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认真踏实,在“严”、“细”、“实”三个字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有进步、取实效。
安全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企业效益和个人家庭幸福的大事,作为企业法人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法,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安全工作严格要求。中波公司的安全目标是:杜绝重大、大责任性事故,杜绝污染事故,力争不发生等级以上海、机损、人身伤亡等责任性事故,船舶安全面l00%,防抗台风成率100%,安全质量体系有效运作,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现零事故、零滞留、零缺陷批注的安全工作理想境界。
从上面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海运企业的“百分之百”安全和“零”事故的理想安全需求来看,海运企业的安全理想需求都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海运安全最后还是要靠船员来保障,海运企业对安全的需求就是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需求。不管是中远集团的“零理念”精神安全文化还是中波公司的“百分之百”安全工作的理想境界都反映出对航海人员的安全工作的要求,即要求航海人员保证海上工作的绝对安全。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反映了海运企业非常高的安全需求,即要求船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具备扎实的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应急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安全素质。
二、海运安全工作的要素
文献3指出,实现良好的安全局面是个系统工程,安全工作至少要由9个要素构成,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船舶适航适货状况、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技岗能力、团结协作、检查督促、培训学习、心理调适。其中“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以及“船舶适航适货状况”是实现安全的前提和关键,其它6个要素是实现安全的基础和保证。笔者认为海运安全工作要素细分下去远不止这9个要素,但这些安全要素归纳起来可分为船舶和环境等非人员要素和人员要素两类,而人员安全要素又可分为智力影响要素和非智力影响要素,且人员的非智力要素在安全工作要素中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其中人员要素占80%,而人员要素中有90%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图1给出了各类安全工作要素机构图,罗列了有13种因素,其中阴影部分为3个非人员要素,智力要素2个,非智力要素8个。
图1安全工作要素结构图
三、从业者的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
安全素质除了受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智力因素影响之外,还受诸如安全意识、管理水平等非智力因素影响。目前中国海员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表现在专业技术、技能等智力因素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上述非智力因素方面[4]。而往往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导致了最后事故的发生,泰坦尼克号、中国“大舜”号以及红海沉船事故,都是由于海员安全素质不高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悲剧。我国航海人员安全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服从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好、团队协作工作能力不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知识尚显薄弱、安全技能不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低。这些不足可能不会同时出现,但只要有一两种安全素质存在不足,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四、提高航海人员安全素质的策略
海运企业安全绝对安全,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我国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显然不能满足海运企业的需求。为了迎合海运界的安全需求,缩小安全需求与航海人员安全素质的差距,急需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供安全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安全教育[5]。从海运安全工作的要素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航运生产的实际特点,在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影响安全工作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责任意识、服从意识、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团结协作、人及交流能力的培养。对船员开展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来提高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船员的安全观。
1.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在工作的同时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既可以让船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使他们对不经常用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
2.案例法、反面例证法
安全人人需要,安全意识人人也都有,就是强与弱的差别。尤其是当人在没有亲历或看见危险时,安全意识尤为淡薄。人们往往是在不断的痛苦经历中才有了安全防范意识的。所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给船员观看各种的安全事故案例,让他们了解随时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风险,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讲解化解危险的措施。这对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服从意识、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3.情景模拟法
可设置各种海上遇到的危险情景,让船员进行模拟训练。比如模拟大风浪航行、重大件绑扎、船舶火灾等。这些情景让船员亲身体验危险并化解危险,训练了船员心理素质、锻炼了协作交往能力,同时提高了安全技能,还可辅助提高英语水平。
4.开设专题讲座
请一些知名专家和船长来给船员谈安全工作,发挥榜样效应。或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座,为船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5.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
安全意识的加强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公司可利用安全文化氛围,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大比拼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让船员在乐趣中得到安全素质的提高。
五、结论
海运企业的安全需求要靠高安全素质的航海人才来保证。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船员距离安全需求的高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针对我国船员的薄弱环节,根据安全工作要素,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提高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培育船员树立安全观,这将对全球航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和航运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柱.中远集团的安全文化.水上安全.2002.11:30-31.
[2]孙敏.诠释船舶安全管理中的“严”、“细”、“实”.航海技术.2004年第3期:74-75.
(2)技术协同开发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很好的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行业精英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技术开发中,同样的,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参与学校的一些科研工作中,企业与高校可以进行一些高新技术上的协同开发。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行业核心共性技术上我们国家是非常缺乏的。可以通过高校、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形成科研的新团体,整合各家资源,共同研发,推动行业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3)信息协同分享高校与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相互信息共享,企业和高校之间对高新技术的前沿知识掌握的方面不一样,有各自的优势。高校由于所开设的专业比较多,信息比较广泛,对某一种科技的前瞻性要远远好于企业。企业相对比较专一,行业内的一些前沿技术比较敏感,并且专业性比较有优势。信息的相互共享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进步,还能丰富社会的信息资源。
(4)管理协同创新企业所追求的永远是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企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良好的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工作效益,提高利润,这已经是企业界的共识。学校在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时,因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事项非常繁多,这就要求院校好好做出管理上的调整,方便与企业的进一步联系与合作。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学习并借鉴企业的管理创新方法,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5)资源协同整合进行合作的学校和企业两方在资源上的整合是必然的,无论是人力资源和实验设备的共享,都是全方位的。这就需要学校实事求是的分析自身与企业的优点和不足,促使资源能够有效的分享与利用。学校在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时候,要贴近企业的优势,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推进企业的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的素质,增加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能够顺利的共享,为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独有特性。在融合与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输入职业院校的不仅是技术、设备、人力资源,也包括企业文化。每一家企业都力图用自己的企业文化干预人才培养,在学生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迹。这种干预的结果是“既可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能够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是企业与学校双赢行为”[2]。事实上,企业文化干预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企业和社会是最终的受益者。
(一)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各级各类中学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中学及中学以前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学校集中教育,出于安全等多种因素考虑,基本上是实行封闭管理。这就造成学生求学从家门到校门,升学从校门到校门,除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对社会了解甚少。职业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不同于学校的文化观念、精神特质、行为规范、历史传统等,无疑为其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大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为最终成为“社会人”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对接企业,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面临着如何学以致用和适应企业管理环境两大问题[3]。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后者,则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教育。一是通过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格等企业文化元素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规范;二是通过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行为要求的宣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三是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崇尚竞争的精神品质,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真正对接。
(三)启发心智,促进共同价值观念形成尽管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尽相同,但对负责任的企业而言,其文化内核一定和社会紧密相连,符合法律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的同时,感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克服自身在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不明确,“知”“行”时有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习企业的市场竞争文化、诚信文化、和谐文化、团队协作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全社会都应当倡导、奉行的文化元素,形成相应的意识,最终形成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引领发展,帮助形成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核,在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同时,也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职业院校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明确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正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根据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范式及其实施要点
近10年来,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助力作用,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系统地分析研究,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助力作用的发挥。总结各职业院校的一些探索经验,我们发现,根据企业文化干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大体可以总结出四种范式。
(一)文化融合式这里所说的文化融合,主要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尽管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不同团体,有着显性的区别,但二者都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分组成,都以人作为关注对象,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终极目标[4]。这就决定他们之间必有相同的元素、相通的要求甚或是相同的表现载体。所谓的文化融合,就是要找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同部分进行融合,提炼出共同内质,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品质和行为规范。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1.内容选择普适化。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内容都适合于与校园文化融合育人。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公益教育,是为全社会而不是只为某一特定企业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要讲究普适性。因此,实施融合教育的企业文化内容应由校企专家共同商讨,选择那些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强化,有利于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的内容进行融合。2.表现形式校园化。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的关键是要根据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规律对选定的内容进行融合、提炼,用校园化的表现形式改造成适合于学生认知、习得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3.传播途径多样化。好的文化产品同样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才能起作用。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多样的化手段进行传播。一是载体多样化,可通过宣传口号、名人名言,创业故事、标志性建筑(设施)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二是手段多样化,借助现代传播技术,通过悬挂标志物、制作MTV、开展专题研讨、评选校园文化之星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二)目标渗透式所谓目标渗透式是指根据学生就业和职业成长的需要,选择适合于学校教育的企业文化容,转化为素质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渗透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目标渗透式是一种渐进式的文化教育模式,涉及到的人员多、时间长,要保证其实施质量,系统化是关键,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系统设计。首先,要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元素转化为素质教育目标,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规范性教学文件中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要将目标的实现分解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教环节。2.做好全员动员。文化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要过教研活动做好动员、落实具体任务和要求。3.做好专项考核。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永远是不可忽视的指挥棒。要确保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就应定时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并将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关联,提高师生对企业文化教育的关注度。
(三)订单对接式订单培养是职业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一般由校企共同选定学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由于订单教育面向特定的企业和特定的岗位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除强化企业对应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外,更重视企业文化的对接教育,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对岗性。在订单培养阶段,许多企业往往将学生视作员工,喜欢采用单科独进的方式集中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灌输和制度宣讲。这样做看似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成效,但持续性不强,效果不佳。事实上,订单培养阶段的企业文化教育同样要新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做到三个结合。1.知识性与养成性结合。在对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知识进行集中宣讲,让学生对其有系统认识的同时,应注意将重要的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行为规范融入具体的岗位能力训练项目,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动作,指导学生操作,逐步将抽象的文化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2.普适性与对岗性结合。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职业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更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虽然是订单教育,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固然要重视特定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特定岗位的素质培养,也要注意进行普适性文化教育,培养健全的社会人。3.系统性与重点性结合。成熟企业的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丰厚,有些甚或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难以短时间内为学生全部吸收。因此,我们在系统介绍的同时要根据人的认知规律,选择那些关键的、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容进行强化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境强化式本范式是指在顶岗实习阶段,在职前或职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强化教育的一种模式。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和专业教育的训练,已对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现场学习、情境真实的便利,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企业文化教育活动。1.利用好企业条件。一是要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管理、生产和生活现场,利用企业特有的物质、制度、文化标志物等条件开展实境教育;二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企业文化教育教师,现身说法;三要注意挖掘企业丰富的文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实用性。2.把握好学习重点。要根据学生顶岗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好学习重点。把对企业理念的认同感、对企业制度的熟知度、对企业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等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爱企业、守纪律、重安全、尚规范,确保学生扎得下、干得好、留得住。3.落实好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查,也是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一种检验。这一阶段,我们在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企业文化教育方面要重点落实好查缺和纠偏两个环节。就是要通过观察、交谈、考核等方法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补习、强化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细节,发现不规范之处,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不同范式的适用性及其结合模式
上述范式的探讨,只是对众多职业院校借助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每一种范式的实施都有其依赖的条件,条件成熟则实施效果好,反之则可能收效甚微。每种范式也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助力作用,必须分析每种范式的适用对象,通过不同范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加大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满足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初次就业率比较高,但是学生就业后的跳槽比较频繁,很多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没有进行科学的就业定位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则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无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当中,进而影响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加快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学习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日后顺利地融入企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下降,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在高职教育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在强化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校园教育文化,能够在学校内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激励,加快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素质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工作上的前进步伐,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形成。
(三)有助于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很多优秀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实践当中,当学生对其进行吸收和学习之后,能够让自己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环境。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有效对接之后,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提前为企业的发展搜集人才,节约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投入和财力投入,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此外,高职教育文化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和补充,可以有效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加快企业员工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职工个人素质修养的进步与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文化融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企业与学校在各自的投入上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校企文化的融合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企业而言,它们更加看重的是校企文化融合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校企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校企文化融合所能产生的长期受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所以缺乏校企文化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很多企业错失了校企文化合作的有利时机。
(二)对校企文化融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环节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无论是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都有待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当前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方面,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该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也就不多。例如,政府没有对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更加看重的是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税收等显性指标,所以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外部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建设
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其目标都是要在组织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文化的教育濡化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校和企业甚至直接照搬照抄他人合作模式,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化建设,没有对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企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是让校园文艺活动走进企业,或者双方共同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这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文化融合还相距甚远。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的对策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在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与企业在更多层面进行互动与合作,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有效缓解企业和学校在校企文化共建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一)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上的融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中,物质文化上的融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切入点,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现有校企合作以及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物质文化融合的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以静态的形式放置在校园中,如按照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制作楼宇和道路标示、景观小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建设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特征,如学校的宣传橱窗可以张贴创业成功的校友事迹,实训基地设计成工厂车间模式,教室内张贴企业名言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多借鉴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例如,借鉴企业文化墙建设校园文化墙,借鉴企业的文化长廊在教室楼道内建设校园文化走廊等,这些无疑都是高职院校强化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节约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做到毕业学生到企业后的“即插即用”,高职院校必须借助德育这一工作平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传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对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进行细化,然后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积极适应。此外,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学生,所以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达成共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如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借助企业制度制定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确保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前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备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借助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补充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形成对传统落后校园文化的升级与再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企业的竞争氛围,创造类似于企业环境的学习竞争氛围,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就能够在校园内部以及同类学校之间营造出良好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学习企业的优秀管理理念,如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参考依据,形成对传统观校园文化内容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实现更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四)搭建多层次的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校园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有赖于多层次校园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以此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通过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和联合办学的载体,充分借鉴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涵,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代表,对优秀企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讲解,形成对校园文化的持续性濡化和渗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同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使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进而加快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融合。此外,要鼓励企业与学校的人才交流与互动,避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上的闭门造车,真正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上的集思广益和有效对接,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大学里严重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单纯对法律条文进行讲授并不意味着学生会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尤其是会计方面,很多都需要他们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就更需要他们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主要停留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大学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
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行为规范,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只突出了规范约束的作用,只重视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却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大学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差,没有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
(三)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专业的教师本身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也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里面。目前,会计准则全面更新,会计学老师的教学的任务也十分繁重,所以,他们在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存在弊端
就目前而言,会计专业教育仍然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反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对于现实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职业道德问题,专业课老师也只是一带而过。所以,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他们也不可能变成合格的人才。
二、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
进行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校企对接能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技能
会计人才培养跟着市场走,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跟着岗位走。要不断地更新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贴近会计岗位技能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建设,尤其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还远远落后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产生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
(二)校企对接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校企对接可以实现课堂的教学与岗位的训练结合,这样既丰富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职业道德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校企对接的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采用角色互换、情景模拟、体验、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重视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指导学生进行企业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跟踪企业的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进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前瞻性,最终实现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校企对接推动了校企间合作共赢
校企对接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有利于提升会计学科的发展水平。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这种模式可以十分有力地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发展,使他们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企业员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也可以增强那些新进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对接途径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校企对接可通过如下几条措施来实行。
(一)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校企对接的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要善于借鉴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结合企业在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的道德困境来教育学生,并把这些鲜活的案例编排成教材,这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二)以校企对接为关键,加强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沟通交流
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整理和反馈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事情。在教学阶段,合作的企业可以及时地将企业特点提前传达给学校;同时,在企业实践阶段,学校也要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表现。一段时间之后,学校应要组织召开由校领导、专业教师、学生、为主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座谈会,并对对座谈会中大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之后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和企业反馈,促进双方的交流。
(三)课程配套为基础,辅之以实践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
在校企对接的相关活动中,老师可以贯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这个课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最终让学生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起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2新员工安全教育以及培训的方式与内容
2.1提高领导重视第一,应当加强对于安全的考核。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来说,需要通过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对领导者进行督促,从而使其真正的能够从意识上将年中考核作为单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能够进一步的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重视新员工安全教训培训工作、以及能够及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训任务的领导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新员工培训工作不足的则适当的予以处罚。第二,也应当对领导进行适当的培训。这首先需要电力行业对企业中的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教育相关的培训,并使其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学习到我国目前更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最新的安全知识、安全政策。其次,作为电力企业来说也应当经常的组织领导干部集中的进行安全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以深入事故现场的方式进一步的使企业干部能够加深安全生产的印象,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使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这部分领导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2.2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第一,需要加强企业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保证能够使员工更为深入的对电力企业日常生产以及经营的相关基本业务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在熟练掌握企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其次,则应当对新员工开展三级教育,即:一是国家以及地方安全电力企业相关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是工地施工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特点的教育;三是本工种的专业安全生产教育。通过上述三级教育的开展,则能够较好的使新员工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后的工作活动中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进而能够时时刻刻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注重。最后,也需要经常性的为员工开展岗位技能的专业培训,从而以这种方式使新员工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以及安全意识都能够符合我们的要求,并使其标准化作业水平以及实际的操作技能能够得到提升。第二,在对新员工开展教育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了企业老员工的安全教育。首先,需要能够对企业的老员工开展新型施工设备的技能培训,从而能够使其更为熟练的掌握这部分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原理。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员工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如新的安全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等等,从而使这部分老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并能够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带动新员工开展工作。
2.3创新教育方法对于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来说具有很多种,比如讨论法、灌输法等等,而对于各种方法来说其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为了能够使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得到提升,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其中,较为创新的方法有:第一,榜样教育法。对于榜样来说,其对于员工的教育以及示范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而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则应当能够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示范以及高素质等等使企业施工人员的工作信心以及力量能够得到提升。而这就需要领导者真正的成为模范执行者,即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保证能够在事故发生前就能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真正的为员工做出榜样。其次,作为领导者来说也应当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的为员工灌输安全施工的理念,从而在行为以及知识上使员工能够受到更大的影响。第二,事故案例教育。对于事故案例来说,其则分为正面以及反面的案例。而在企业教育的过程中,反面的案例则往往能够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首先,其能够对新员工带来较大的警示,通过记录的方式还原事故发生的悲惨场面,则能够为员工带来极强的冲击以及震撼,从而使员工在实例面前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其次,则能够起到一个惩前毖后的作用,通过反面事故的讲解来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出现。而在企业讲授案例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展多种方式来进行,比如建立专门的事故档案以及收集同行业的事故资料等等,并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向员工细致的分析事故处罚结果,从而使员工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安全事故同人身安全、经济收入等等所存在的密切联系。另外,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时也可以适当的加以情感引导,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新员工的印象,进而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2.4加强队伍建设要想开展好安全教育工作,一个好的队伍是不可少的。这就需要企业应当首先加强现有领导者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以及工作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及考核,并通过适当的制度规范其行为准则以及执法手段,从而保证其能够以良好的带头作用来执行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次,也需要尽可能多的吸收安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技术人员来到安监队伍中去,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将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促进施工人员的安全理论方面的学习。最后,企业也可以适当的邀请外界的优秀学者以及专家。对于企业而言,其需要具有丰富安全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使其能够更好的深入到培训工作中去。
2.5加大教育投入电力企业应当专门的设立安全技术培训的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生产成本,实行专款专用。一要保证所有施工人员都能有充足的经费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二要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供符合标准的教室(会议室)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加强各类培训基地的建设,以保证正规办学,提高办学质量和效果。
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党和国家一直对如何将企业职工培养成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问题高度重视,虽然多年来我国已经积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然而在现实中,我国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随着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体飞速发展,使得青年人思想日益多样化,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不再存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就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因此对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样化思想并不是否定主流思想,主流思想在多样化背景下更为凸显其重要性。
(二)文化教育程度逐渐提高。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的青年人才加入,普遍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使得国有企业获得了大量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则以为这传统针对教育层次较低职工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企业职工思政教育问题。
(三)对国情与社情缺乏了解。由于当前较多的企业青年职工出生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阶段,拥有较好的成长物质条件,与前几代人相比,企业青年职工缺乏对自力更生以及艰苦奋斗的积极人生观;并且其对国家与社会缺乏足够了解,局限于个人奋斗人生,缺乏对国家与社会应有的担当。
三、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
在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成长环境,行为方式飞速变化的今天,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企业职工的成长是需要客观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企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
(二)坚持以青年员工为主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坚持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常以整体事业为视角,将正确的价值体系灌输与传递给青年职工,这样便使其成为了被动的受教育客体,使得企业职工个体社会性发展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始终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本的人本主义要求,充分尊重青年职工的教育主体地位。
石油企业在远程培训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并重视与人才的学习交流。当然,远程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来进行设计。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学习内容,不过不能像有的企业或者培训机构那样进行学习记录监督,因为这会引起培训者的反感心理。主要就是让培训者对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要求和内容进行掌握,不应该以时间长短而论。所以,在进行远程教育培训时,可以把培训内容以单元来划分,然后让培训者通过和实际工作的结合来测试、运用。也可以利用讨论区让培训者之间、培训者和培训师之间进行互评、点评,通过远程培训来模拟虚拟的培训班课堂讨论氛围,提高远程教育培训效率,为石油企业培训更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
2.实施个性自导远程培训
所谓个性自导远程培训,就是教师指导、学员自学、自我探索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的交互式学习。从远程培训教育角度讲,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及其它网络资源帮助学员进行合理学习的一种过程。石油企业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人才,以便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在远程教育培训中,应该通过开放式学习平台让学员可以获得全面服务,以个性化自导学习提高信息化人才的专业能力。并以个性化自导网络教学体系给学员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对学员的学习特征和自身特征进行采集分析,然后制定个性化学习环境,包括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资源、自适应性学习系统,让学员们可以进行更好的交互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3.完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石油企业可以和相关的远程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专门制定石油企业信息化培训项目,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点对点培训,网络培训中心按照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培训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完善培训效果反馈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人才培训目标来进行在线考试或者模拟实践,从培训项目过程、细节、评价等方面完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以完成石油企业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任务。
(一)企业自身对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多数依赖外贸订单,企业处于一个代加工、贴牌加工的层次。这是产业链中最底层,价值取向最少的一个层次,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会严重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一些企业就认为自身是先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很先进,这样的企业定位,会忽略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包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关于社会责任在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做的并不好。
(二)企业自身和内部权责划分不清晰
在企业自身权责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界定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企中。企业自身权责清晰的划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主体活力的要求。界定不规范的情况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也存在问题。部分企业沿用老的部门架构,部门权责确认上出现空白或者漏洞。部分企业套用了西方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上不是出现空白就是出现重叠。这样以来就造成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协调性很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快速规模化发展和很难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企业市场意识不强
经济形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企业开始认识到重视市场、照顾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市场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可是在企业工商管理层面如顾客第一的质量要求和市场意识、照顾顾客为主来开发产品的理念、创建顾客至上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内容做的都不理想,和真正的市场要求还相差甚远。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削弱了市场意识在企业内的推行。
(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的推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缺乏。这种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我国的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工商管理历程决定我国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我国企业不能过多的依靠资源和人口红利来高速发展,企业需要从最基本的管理方面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带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找出根本原因,提出相对对策,指明发展方向。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市场情况下,有效改革发展、做好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改革的趋势。做好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从几个方向推进:
(一)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要大力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广。建立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些具体的工作也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企业管理需要改革落后管理方式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当前管理思路建立一套适合时代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要夯实上述两个工作的基即做到权责清晰,不管是企业的还是企业内部。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进而准确的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发展方案。这是企业工商管理的目的。
三、推进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