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殊学生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殊学生教育论文

篇1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小学生相比

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人员

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加强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我们把德育工作

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外;还要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即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去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2.开展教育活动,渗透心理素质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观念,再根据其心理的需求,来引导、激发起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从而摆脱坏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正常发展。

3.实行共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坏,学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们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致,虽然,在学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儿童隐形的学校是家庭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看的很重要,他们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他们要怎样,家长就怎样,加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没有伙伴,养成了一种“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样一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助长了自己的固执,不考虑别人,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在入学时,对学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欢在学校过集体的生活,而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立的性格,在社会上,与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所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教育,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围,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篇2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文婕 单位: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56-05

一、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由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指从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难以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1]。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及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在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中,隐性知识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运用。现有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缄默性、情景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的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将师范教育视为一种系统化显性教育知识的外显传递、掌握和应用过程。

职教类师范生是师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体。基于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特点,职教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经验。因此,对于职教预备师资的师范生来说,隐性知识有其独特特点和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职业学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期,对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知识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教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拟从隐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结合职教师范生的成长环境,系统考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并着重分析其障碍点,以期为提高职教师范生的知识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参考索妤[2]编制的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和张瑶[3]编制的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并进行精炼与改编。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将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分为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均设置3个题目。问卷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一个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日常表现或态度,如“我喜欢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教学经验”,请师范生判断该描述与自身现状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职教师范生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力越强。

研究选取全国八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调查。受调查师范生共467人,年龄在17~26岁。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20、124和95人。

(一)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取现状

在隐性知识获取上,设置的3个项目分别考察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态度和获取途径。表1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获取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1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平均得分为3.91,表明对隐性知识价值比较肯定;在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上,学生得分为2.6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经验上得分3.73,表明该途径采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上,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862,p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现状

在隐性知识存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方式和途径。表2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存储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2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储隐性知识方面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平均分为3.55分;在参加教育讲座并做笔记方面,学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团队合作中积累隐性知识上得分为3.78,表明该途径使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存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5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t=2.487,p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现状

在隐性知识分享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方式与影响因素。表3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分享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3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意愿较强,平均分为4.00;在影响隐性知识分享的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学习满意度和同学信任度会影响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78和4.0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7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级(t=2.365,p

(四)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运用现状

在隐性知识运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运用的态度。表4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运用上的表现差异。

表4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体来说,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评价较高。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运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0上,一、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650,p

(五)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现状

在隐性知识创新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的表现与影响因素。表5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创新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5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创新在创作教育论文上表现中等,得分为3.07。在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和谐人际关系或学校激励机制会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平均分分别为4.23和3.8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3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级(t=2.214,p

整体来看,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师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隐性知识的价值。在有关隐性知识意义的题目上,职教师范生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平均分为3.98分。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中,大多只重视教育显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提炼。本调查显示了隐性知识在对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建议各类职业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隐性知识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其积累、提炼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表现存在差异。在隐性知识意义和人际沟通相关的项目上,低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能出于热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也积极评价合作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在隐性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积累上,高年级学生给出更高评价。这显示出高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在以理论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主要途径的理论提升中表现出更大优势。三是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项目均得到了学生更积极的肯定。师范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往往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模仿、实践体验等人际互动活动实现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活动平台,也创设了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多为师范生创设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机会,促进隐性知识在团队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分析与对策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有优有劣,整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与理论学习和专业思考相关的维度上,师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下面专门对本研究中学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项目进行分析。这些项目也反映出学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障碍点。

(一)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2“我研究过教学名师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属于隐性知识获取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66,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一。对教学名师生活史和成长史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隐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自身特殊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隐性知识建构的基本素材。吴文胜指出,研究教师生活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职业成长的承诺与动力,推动个人对发展新方向与策略的探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教师专业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师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促进自我超越[4]。

从教学名师生活、成长史研究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说明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有所增强。教师应结合师范课程教育,向学生传递对教师名师生活和成长史研究的意义,并传授相关的研究策略。如吴文胜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个维度包括:梳理人生阅历、回顾成长经历、认知关键事件、反思价值取向、重塑专业自我。而刘京京和申国昌则倡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结构[5]。横向方面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内容,纵向方面则包括教师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历程。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应倡导师范生多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类书籍,主动研究教学名师的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这种研究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职业成长历程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认知真实、生动的教育历程,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价值感和责任意识。

(二)参加专家讲座并做笔记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5“我经常参加专家教育讲座并做笔记”属于隐性知识存储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86,反映出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剧。师范生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好扩展和更新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知识型、学习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专家教育讲座则是帮助师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长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周晓霞,陈虹漩认为,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能够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6]。专家教育讲座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教育隐性经验的生成。而在讲座中做笔记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讲座内容,而是需要依据讲座的类型、内容、特点和自身需求,主动对讲座中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积极建构。

从参加教育讲座和做笔记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相应能够获得更多参加教育讲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级学生体验了教育讲座的收获,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根据周晓霞等的研究,当前高校讲座的不足表现在:讲座质量参差不齐;讲座计划性和导向不强;讲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讲座宣传不到位;讲座面临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冲击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战等[7]。为使师范生通过听专业教育讲座和做笔记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讲座;优化讲座质量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教育讲座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教育讲座文化等。在为师范生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专家教育讲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鼓励学生多写“体会式”和“反思性”笔记。

(三)创作教育论文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13“我能运用隐性知识创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属于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3.07,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三。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知识的独立反思和理论钻研层面,而教育论文创作的不足正是这个方面的体现。学生虽然有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去感受和体验隐性知识,但在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表达上还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观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基于隐性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组织、融合和提升,进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包含了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交替转换的“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等四个阶段[8]。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教育论文创作可视为这个阶段的外部表现。而本调查显示,这正是师范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褚远辉和辉进宇指出,教育论文的内容是记载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9]。因此,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从创作教育论文的年级差异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师范生经历了师范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育理论知识上较低年级学生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大多接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更擅长于教育论文的创作和撰写。撰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师范生透过教育现象分析教育本质和规律,进而生成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新一轮教育隐性知识。借鉴桂建生的观点,建议师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育论文的创作,以促进对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获取。其一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强对教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其三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教育原理或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0]。

总之,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和专业化发展对知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积累和构建,可以促进职教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和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对上述三个项目所反映出障碍点的分析表明,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的理论积累、钻研和提升上主动性不高,行为频次较低。相对而言,师范生更愿意在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分享和运用隐性知识。而在研究成长史、听讲座、写论文等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潜心钻研的学习途径上,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师范生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因此在隐性知识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以“静”的方式去学习,着力提升在体验之余的独立思索,行动之后的自我反思,实践之上的理论积累。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瑶.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吴文胜.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4):48-51.

[5]刘京京,申国昌.学校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形象再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3(8):21-24.

[6]周晓霞,陈虹漩.校园讲座与大字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8):55-57.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11-04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辅助教育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使整个教育系统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教育技术中既异常活跃又有广阔前途的发展方向[1]。目前,计算机辅助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很多都走上了两个极端,即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导致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甚至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力求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能有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2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预先建立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和样本取样,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研究主要是对10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内容分析(2001—2010),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确定样本 内容抽样即是选取进行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即要包含所有相关的资料)和特殊性(即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相关的资料)。本研究根据选题中的“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总库”,并以“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为关键词检索项,检索截至2012年2月13日已收录在该知识总库的、经筛选后的有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1393篇,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所选样本均为馆藏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与论文。为了能清晰地了解到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发展,将所选样本1393篇论文的总数量与研究主题统计如表1所示。

主题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分析类目既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研究的目的,是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2]。一般而言,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本文的类目是采用后面那种方法构建的。根据教育技术的94定义,结合计算机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将样本论文分成以下几个主题元素:理论基础、学习过程、媒体技术、CBE网络、教师教育、应用评价及其他。各主题所包含具体子范畴如表2所示。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的信度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3]。一致性高可信度就高,反之可信度则低。因此,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只有经过信度分析阶段,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使可信度得到提高。

本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主题分类”(表2),主类目包括理论基础、学习过程、CBE网络、应用评价、教师教育、其他等六类主题,每一主题又细分为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篇”。在研究中,选择两名评判员对样本进行评判。经分析,评判文章篇数为1393篇,其中两人完全同意的篇数为1260。

数据统计与结论得出 对评判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将所得的评判结果在Excel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中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主题模块总体分析

1)自1958年IBM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至今,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发达国家,计算机辅助教育越来越完善。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开始传入我国,虽然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起步较晚,但计算机在我国教育中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应用中不断总结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数量发展较为平稳,详见图1。

2)图2的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论文的研究主题模块分布较集中。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所谓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部分),可以发现学习过程的研究占了总数的32.09%,占研究样本总数的1/3;其次是应用评价研究,所占比例为24.62%;而其他五大主题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理论基础的研究占了总数的18.74%,媒体技术占9.83%,CBE网络占2.87%,教师教育占2.08%,其他占9.76%。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题的整体偏向。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即使为同一主题,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部分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如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有些则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逐渐被挖掘出来。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学习过程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重点,说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理论基础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三大领域。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既可以应用于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又可以应用于改进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它的目标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4]。

理论基础主题主要是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即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等。据统计(图2),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并不少,总数占所有样本论文的18.74%。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一直都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并研究其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CBE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断地发展,其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学习过程主题模块分析 从历年论文的数量上看,学习过程主题研究数量一直以来都居首位,每一年中该主题论文数量在当年所有论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图2),总数额占所有样本论文的32.09%。因此,研究者对学习过程主题的关注居多,并且向来都是一个重点。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课件设计与制作和学科应用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和超过了学习过程主题总量的2/3,而且课件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焦点,课件设计的优劣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媒体技术主题模块分析 媒体技术的研究包括媒体技术的开发(即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和媒体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如图2所示,媒体技术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9.8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如多媒体技术、智能化多媒体技术、P2P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

网络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的研究包括网络远程教育、校园网和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三部分。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软件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现在,很多教育场所都逐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完成教学,而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对CBE网络的研究甚少。

教师教育主题模块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由主体逐步变成主导,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不能缺少教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改变习惯的思维方法,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只占样本论文总数额的2.08%(见图2)。研究发现,有许多教师误以为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和辅导的作用。

应用评价主题模块分析 应用评价主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另一重点,该主题论文数量在所取样本论文数量中所占比例为24.62%(见图2)。应用评价主题主要是分析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学习伙伴的作用、助手与工具的作用,它的目标是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成本最低、教学环境最佳、教学活动模式最合适),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计算机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不少缺点。

4 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来看,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主要有以下特征。

1)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大多是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际应用,只有部分是对CBE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但计算机辅助教育合理有效运用的基础更多地取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理论知识的不够重视也会影响研究者对辅助教育的理论造诣,应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

2)缺少对某些领域中的重难点课题的研究,对难研究的课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一些课题由于受研究条件、难度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没能进行深入研究。其实计算机辅助教育领域有许多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课题,如课件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等。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本身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还能促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促使教育者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较少人去深入开展研究。

3)研究主题与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多元化。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主题与领域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不仅应用于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

4)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P2P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涉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促使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越趋完善,满足教育领域的更高要求。

5 结论

综上关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今后“学习过程”将依旧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个研究主题也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对“应用评价”的研究力度也会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大;而“理论基础”的研究将会保持平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将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会增多,对教育的要求更严格,所以今后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也将加大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渐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对“学”的技术的研究将日益超过对“教”的技术的研究,成为另一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航.综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77-81.

[2]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6):

篇5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篇6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作者就某种音乐教育现象,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在收集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音乐教育调查报告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其中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根据调查对象的数量,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可以分为概况调查和专题调查。在音乐教育研究中,专题调查是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

一、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精心设计的书面调查项目或问题,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音乐教育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信息面宽、效率高和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等特点。问卷法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封闭式问卷是在列出调查项目的同时,提供若干供选择的答案,主要用于被调查对象预期反应较难准确把握的场合;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主要适用于广泛了解及深入调查的场合,其特点是具有弹性,收集的信息丰富、生动,易收到非预期的又具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中,问卷调查法常常用于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教师音乐教学和科研、进修的各种情况,学生音乐学习以及对音乐教学的意见与要求,等等。

问卷的设计应包括题目、导语或说明、问题、结语和被调查人信息几个部分。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在问卷上标明课题可以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者的意图,如“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等。导语和说明部分是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填写问卷的方法等,为了获得调查对象的支持与合作,最好采用书信形式,用语应诚恳、亲切、简明。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是作者根据想要获得的材料而设计的问答题。结语主要是对调查对象的致谢语,有时也可省略。

2.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易行,缺点是用时较多,而访谈者能否有效调控访谈情境、与被访者进行良好沟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访谈效果。

访谈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拟订访谈方案(访谈目的、对象、顺序、问题等),约见访谈对象(事先书信或电话联系被访者,约定访谈内容和时间、地点等),实施访谈调查(从适宜话题切入,注意言辞的亲和性和可接受性,耐心听取被访者的谈话,并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应对被访者表示谢意,努力留下良好印象,以备需要时再次进行补充访谈。除此之外,也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机会即兴进行访谈调查,比如在会议上听取了某方面音乐教育专题后,随即与报告人、发言者进行询问、交流式访谈;或在观摩了某堂音乐课后,马上和授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现场对话、互动式访谈,都可能了解到访谈者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调查材料。

3.会议调查法

会议调查法是通过会议座谈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省时省力,获得的信息和材料也比较可靠。不足之处是由于多人同时参与,如果会议调控不力,容易偏离主题,影响调查质量。

运用会议的方式进行调查,其要点是:会前需准备好调查提纲,并提前发给参会人员;调查会人数要适宜,太多不利于充分发言;邀请的参会者应是对调查内容比较熟悉的人;会议由调查者亲自主持,态度应诚恳、热情,并善于调控会议,做好记录。

二、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揭示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目的是对调查对象做概念、性质和程度上的界定与说明。定性分析法具有关注事物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而且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处理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能体现学科特征及属性,因此,该方法被大量的使用。但分析者应该注意把握好分析的尺度,尽量淡化主观色彩,把描述建立在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客观基础上。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值形式以及数学、统计方式反映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点是对调查对象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并判断出它的价值;关注被调查对象的可测性:分析过程具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往往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因此效率较高,客观性强。

一般。定量分析过程遵循着这样几个步骤:第一,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第二,描述数据分布的形态和特征;第三,检验和鉴别分析的结果;第四,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的处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因此,不要在运用一种方法时贬低和排斥另一种方法。其实,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

撰写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在收集和分析音乐教育调查材料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文本的过程。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可包括下列三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方法等。首先,要阐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研究想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应交代调查的对象有哪些,调查的内容和问题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调查方法与手段。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的前言:“在高中课改中,音乐鉴赏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效率,已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基本原理,在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并在省内几所重点中学联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出影响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建议。”此外,也可先说明调查研究的缘起,然后再分别阐述调查目的、对象、内容 及方法。

2.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重点部分,一般由三项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统计内容与方法说明,即调查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调查数据的整理,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核心,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中,围绕“影响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若干因素”这个调查主题,分项列出“学校音乐氛围”、“学习者个性”、“学习者兴趣”、“学习者习惯”、“学习者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因素对音乐鉴赏学习效率影响的调查数据,并分别运用表格和文字加以呈示和描述。三是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是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或结合定性方法作出具体分析的部分。在数据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地分析,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影响着调查报告的结论。

3.调查结论与建议

这一部分是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提炼,最后形成调查结论和提出建议。撰写调查结论与建议应注意运用音乐教育理论联系音乐教学实践的原则,要建立在有理有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对局部和细节的分析越具体,提炼越细致,效果就越好。具体写法上一般是先写结论,后写建议,这种方法写起来比较清晰,有条理;但也可将二者综合在·起来写,比如分别提出若干项建议,而以数据分析的结论作为建议的理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建议(可以作为小标题)得到了强化和突出。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是作者为了检验某种音乐教育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后,在获得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数据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验证性的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较之其他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局限性,更易获得科学的结论,因此经常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音乐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说

音乐教育实验研究首先要确立课题的理论假说,因为理论假说是建构音乐教育措施与音乐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是一种假定性解释,这是音乐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前提。音乐教育的理论假说应包括该假说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和支撑该假说的主要理论,以及该假说能够解释的相关音乐教育事实。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是以欣赏为主导、唱歌和演奏乐器并重、音乐常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贯穿其中的音乐教学新体系。其理论基础体现为音乐教育目的及音乐教育手段两个方面:从目的来看,基础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一种音乐教育,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是普通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对于完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从手段的角度来说,‘欣赏’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进行音乐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它是音乐教育的中心”’理论假说的产生既可从音乐教育实践的观察、感受、积累中获得,也可从音乐教育理论出发,通过思辨的方式,推理、演绎得出。总之,它是实验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符合逻辑的推断与假想。

二、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要点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具有周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任务、范围、对象、时间、步骤、测量方法等等,要深思熟虑,多方研讨和修正。2.选择明确的实验形式和方法,包括单组、等组和循环等形式,应反复推敲和比较,确定最合适的方式。3.确定适宜的实验对象,这一点至关重要,对象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比如不能选择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去代表一般情况,不应使各实验组教师的基本条件(专业素质、教学经验及责任心等)过于悬殊。如果选用成绩最好的学生编成实验班,由最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加上给以最好的物质条件,那么这种实验的结果就没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全体,无推广价值。4.善于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全部条件,以便观察实验因子所产生的作用。5.对自变量的操作、控制过程要详尽地记录,对因变量的观测要事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的检测要准确、无误、可靠,反复核对结论。6.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出实验实施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把现象分析上升到本质分析,形成理论性结论。

值得实验者注意的是,实验手段的科学与规范是课题成功的重要保证。有了优化的实验课题而缺乏科学规范的实验手段,实验也不会卓有成效,科学结论就不易得出。此外,慎重地处理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实验结论,努力保持实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是一个好的音乐教育实验所应具备的。

三、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具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该项实验研究所确立的理论假说,二是该项实验研究实施对象、方法、过程、结果的有效数据和全部记录。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这种实证性的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实验课题的缘起,介绍有关背景情况,以及实验目的、意义、对象等。写法上应简明扼要,例如:“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就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许多教改经验和模式都是‘技能型’的,带有较明显的专业教育痕迹,而真正美育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尚未被充分认识,缺少一条较好的改革途径。为此,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音乐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就成为‘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方向和旨归。”

2.概念界定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课题概念的内涵进行说明和界定,具体阐释实验的理论假说。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含义是什么?什么是“以欣赏为中心”?怎样理解“欣赏性”原则?实验者都要给以具体的解释和阐述。

3.实验方法和过程

这一部分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阐述某项音乐教育实验的具体过程和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条件、方法与数量,实验分组的原则、类型,实验因子的描述,自变量的调控,以及对无关变量的处理等。这部分内容是对某项音乐教育理论假说的实证部分,应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和充分。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检测后用图表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做相关说明,同时辅以能代表实验结果、能体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典型实例,以表达该项实验获得的结果。

5.结论与问题

这是实验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实验现象上升到本质认识,从而得出关于某种音乐教育假说的科学理论;二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解答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指出实验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写作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育论文作为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其写作方法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这就是说,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应该建立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篇7

2.全体教师会。8月28日。

3.教职工大会。8月29日。

4.学生报到。8月31日。审核住宿学生情况。

5.完成学校计划的制订工作。(8月23日)

6.行政会:周二下午3:00。总结开学工作,查找问题。

7.全体教师会:周三下午3:20。

8.教师节活动准备。

9.完成xx年秋季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德育工作:

1.开学典礼,9月1日上午10:00——10:30。

2.教师导护值日安排。(8月31日前)

3.完成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9月2日)

4.班主任完成班级工作的制定工作。(周五前)

5.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6.召开家长会。(9月4日,下午3:20开始)

7.班主任进行板报更新。(9月3日下午放学后进行检查评比)

8.做好家校路路通资料统计更改工作。

教学工作:

1.教师课务安排。(8月25日前)

2.完成教导处工作计划的制定。(9月2日前)

3.组织教师制定各学科计划。(9月2日下班前上传于ftp上教导处下面的“教学计划”文件夹内。)

4.进行备课检查。(9月2日下班前将两周备课上传于ftp上教导处下面的“备课”文件夹内。)

5.做好学生教材的选用工作。

6.教研究活动:周三放学后磨好课活动。

7.太仓市xx-xx学年教师市级公开课申报。

8.完成xx-xx学年太仓市中小学任课教师一览表的填写上报工作。

9.“我与经典有约”征文上交。

科研工作:

1.教学片段案例评比与上交。(8月31日)

2.上交研修手册检查。(9月4日)

3.上交“师陶杯”参赛论文。(9月4日下班前将论文上传于ftp上教科室下

面的“师陶杯论文”文件夹内。)

4.完成教科室工作计划。(9月3日)

5.创建资料的完善。

6.做好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选参赛工作和《苏州特教研究》第

28期征稿工作。

总务后勤工作:

1.制订总务处工作计划。(8月26日)

2.制订和完善宿管员、厨师、保洁员工作职责及考核要求。

3.宿管员招聘和培训。

4.后勤人员会议。(8月31日)

5.做好学生住宿安排,相关住宿物品的发放。

6.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7.做好开学物品的添置和发放工作。

8.完成免费教育统计工作。

人事工作:

1.做好xx—xx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收集工作。

2.做好聘用合同书的签定工作。(8月28日)

篇8

担起家长和孩子的希望

1995年9月,曾兰到南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当特教老师,她是康复中心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特殊教育的对象基本是聋哑痴瘫儿童,对这个特殊的职业,许多大学毕业生敬而远之,甚至连曾兰的父母也不愿在街坊邻居面前提及女儿的工作。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有自己的价值。”从到康复中心工作的那天起,曾兰就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对每一个前来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引导训练他们。孤独症孩子最明显的特征是存在语言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训练就异常艰难,一个字、一个简单动作往往要重复训练数百次。

大部分孤独症孩子的家庭都是支离破碎,许多单亲妈妈白天陪护孩子一起上课,晚上还要去兼职谋生,担子很沉重,可她们看到孩子在曾兰的爱护下一点点发生改变,都欣喜不已。“在孩子父母的眼里,我的形象是高大的,是他们眼中那殷切期望支撑着我,再苦再累都没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曾兰耐心艰苦的训练,曾经“金口难开”的孤独症孩子们渐渐都会开口说话了。

无私奉献收获满满感动

2005年,曾兰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中心孤独症康复训练科科长,从此她既要抓好教学又要抓好科室管理。为此,她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小家庭,即便周末也经常加班到很晚。

每天早出晚归,下班到家后也不轻松,家长们有事打电话找到家里来,她总是不厌其烦一一解答。她年幼的女儿生病需要去医院打针或住院,在旁边陪护女儿的基本是姨妈或舅妈,女儿学校开家长会或开展活动,则由孩子爸爸出面……每每提及家庭,曾兰总觉得有愧于丈夫和女儿,但为了让孤独症孩子早日康复,她把对丈夫和孩子的愧疚埋在心里,一如既往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一名学生的父亲早逝,母亲精神失常,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已下岗的姨妈资助。曾兰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这名学生申请到“两免一补”和“彩票资助公益金”两项资助,随后又为其减免一定的训练费,同时发动科室员工给他捐钱捐物,曾兰自己也时常给他赠送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在曾兰悉心的关爱和照顾下,孩子进步很快,孩子姨妈在孩子出院时激动地给曾兰送来了3双自己亲手用毛线钩织的拖鞋,表示感激。

一位从外地来陪孩子训练的老人,初到南宁时因水土不服,经常生病。曾兰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老人,亲自带老人去看病,天气转凉时还抽空带老人上街买衣服。老人家喜欢找她叙家常,逢人都称赞她。曾兰就是这样对待学生和家长,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虚心钻研硕果累累

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曾兰还结合教学实践编写教材,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其中《浅谈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和《浅谈孤独症儿童的口语诱发》等2篇论文,参加2008年南宁特殊教育论文评比,均获一等奖;《坚持家长与老师“互动”是训练孤独症孩子的最佳途径》论文,被摘要入选《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四届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并受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邀请赴北京参加学术理论研讨会。

篇9

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镇完小调到了乡下中小学任教,使他远离音乐课堂达三年之久。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自学歌曲创作,并陆续在省级音乐刊物发表和在电台录播了几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对音乐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恋。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不与人比较,那叫消极,那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比较并不意味着与人相争,与人争,往往争的是虚荣,争的是一口气,争的是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因为属于自己的利益用不着去争,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地位则是争不来的。”正是由于他对音乐教育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他从音乐教育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体会到了音乐教育带给他的生命价值。

在《守望音乐教育》一书的附录中,郭声健教授对《艺术教育论》有过专门的解读。郭声健教授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个专攻艺术教育学方向的教育学博士,较早涉足了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论》这本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学三原则:参与、融合和愉悦”等观点。这些理论的提出,得到了论文答辩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从若干时间来的理论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创见,堪称精彩之笔”;“论文逻辑严谨,观点具有新意,结论正确,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教育论》出版后,被确定为“园丁工程”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乐教师的必读教材。

艺术教育规律的掌握、教学原则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虚心向一线音乐教师学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验是教育规律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教育规律可以指导个体实践。郭声健教授着眼于音乐教育中个体实践的每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从音乐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鼓励教教学“用心”、“入情”,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老师、学生的能动性,发挥音乐课程中“享受音乐”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导,让许多一线老师受益,也得到了音乐教育理论界的好评。

篇10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进行管理时,要想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激励机制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现阶段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激励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认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并增强学校管理质量。在实施激励机制中要求学校要做到对教师利益的关注,充分将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小学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小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也应该进行提高。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时,大多数的小学还是在实现传统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的决定权以及话语权主要还是在校长或者是学校管理层的手中,而教师只能在学校的要求下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制度过于死板苛刻,学生只能遵守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个人与团队间的冲突

在进行个人激烈以及团队激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制定出导致个人与团队出现分歧的激励机制。一般在进行激励机制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会更重视对于个人的激励,对于团队的激励就显得并没有很重视。其实每个团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成员所组成,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让所有人更关注团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

在学校进行管理时特别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师就会缺乏工作的热情。教师也不会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是把对学生的教学当成任务机械性地完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地对待教育,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才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该将学校的管理放在阳光下。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时,因为特殊关系的原因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样激励机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变了,不仅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针对不一样的工作类型制定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进行激励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学校的管理民主化,让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一起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师的参与可以很好地实现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师对于激励机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励标准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要让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明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每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打造成优秀的班集体。

(二)有效平衡个人与团队

对个体进行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进行班級管理时,对于表现好,而且班级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及鼓励。对团队激励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的学校管理层应该合理地进行个人激励以及团队激励,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的激励工作,重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表现也要加以重视,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同时进行培养,促进学校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机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在对激励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教师才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本文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对现阶段小学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将激励机制进行实际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教师以及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从而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在农村小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渗透,还需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热爱家园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教育,并借此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强化学生的传统艺术感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花鼓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054

花鼓灯是安徽省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并引领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参与和实践中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进而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完善。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花鼓灯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将花鼓灯与教育实践巧妙融合,以期帮助农村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参与和艺术展示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一、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想要高效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传统艺术活动,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和了解其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首先,在农村小学中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艺术参与中建立个人自信。很多小学生缺乏个人自信心,但是经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将在趣味化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活动兴趣,并逐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个人眼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中实现艺术素养的逐步建立。学生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参与中将学会艺术表现的唱腔和动作,并在日复一日的艺术练习中实现个人艺术表现力的强化;

最后,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促使新一代中国建设者在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在艺术学习和活动参与中完成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二、花鼓灯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的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将成为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花鼓灯艺术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为了对小学生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教师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述,并借助花鼓灯的艺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成艺术认识和了解。同时,经过花鼓灯艺术介绍,学生将对于这种安徽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艺术训练和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参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学习之前,笔者借助花鼓灯艺术活动进行了艺术展示和介绍,并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参与兴趣。首先,笔者借助花鼓灯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并希望学生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建立兴趣。经过艺术欣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过这种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跟着奶奶学习过花鼓灯的舞蹈;还有的学生表示花鼓灯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好看。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进行了花鼓灯历史的讲述,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详细了解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还借助花鼓灯中凤台、颍上、蚌埠等主要艺术门类进行了介绍,并借助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学生不仅在活动参与中实现了花鼓灯艺术参与兴趣的建立,还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有效确立。

(二)花鼓灯艺术参与:提升表现能力

当学生对花鼓灯艺术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练习,以期逐步实现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同时,教师需要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并逐步帮助学生在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与后场小戏中实现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为舞蹈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对小学生开展艺术训练时会首先借助花鼓灯舞蹈的动作教授和技巧传递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会借助“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动作的要领、各个舞蹈动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艺术训练中逐步掌握基础动作。一开始,学生往往会对于动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并主动跟随笔者的讲述与介绍进行练习,最终实现了花鼓灯舞蹈基础的建立和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灯艺术表演:健全个人素养

篇11

在当班主任工作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连续三年担任年级组长工作以来,年级组工作以“蓄势待发,一直努力”作为年级口号,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考考出好成绩为总目标。从加强日常管理入手,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年级进一步把奋斗目标明确成了五个口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精神,特别有纪律,特别有成绩;五个意识:升学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吃苦意识,合作意识。**年的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篇12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术专业院校是以培养优秀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地方院校则是以为当地输送美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产品”作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教学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学校教学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