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类毕业论文

篇1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课程标准》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问题情景;意义;创设;原则;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物体分类”一课时,可创设情景: 课前在学生课桌上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用途不同的纸张。上课伊始,问:“同学们,课桌上这些纸片影响了我们上课,请你们想想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不行,如果以后还要用怎么办。”“我们可以一类一类的把它们分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同意这种做法。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如果要你们整理课桌上的纸片,你们打算怎样整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这样,“分类”就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而且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为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惊、奇、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诸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受,等等。我们应该把 “情感——能力——知识”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这看似偏激,但确是有感而发:当一名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他所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第一,正确的人生观;第二,终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三,自学的能力.前两条的培养都要涉及到情感问题;培养情感要靠各种“情景”的设置.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关注“情景教学”的原因。

2、“问题情景”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陈重穆先生在《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文中提出,不要把概念放在最前面,这不符合认识规律;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首先应呈现与之相关的足够的材料,使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从其中自然地产生出来,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情景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当学生解决了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4、新颖有趣: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注意。5、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时,我设置这样的问题:现在假如你是一名高级技工,需要在教室安装电棒,请问,你怎样安装才能使悬在半空中的电棒与天花板平行?学生凭观察、猜测回答:“只要悬挂电棒的两根线一样长,电棒与天花板就会平行”。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学生确实感到问题的存在,此时老师引入正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学习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这个问题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又结合实际,集启发性、挑战性、明确性、趣味性为一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的方法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二)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是旧有概念的扩充,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概念。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其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

(三)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景

许多数学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引发猜想并验证,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新的概念。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四)利用所知的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五)通过学生实验,创设观察、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

总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这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0-02

农业院校包括林学、农学、园艺等很多需要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作为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学校与本科生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贯彻以素质教学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科生的扩招,学校自身在师资与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受到找工作与考研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时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1]。

一、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与设备不足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农业专业的毕业论文开始要求必须是学生本人通过做科研获得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因此,毕业论文要求每位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时相应的导师也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与时间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扩招的情况下,一些影响毕业论文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有些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重大,对毕业生的指导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再加上部分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损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每逢毕业季到来,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扎堆,低值仪器不够用,高值仪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

2.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经常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响。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复试,没有心思认真做毕业论文,而没考研与考研落榜的学生多数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4]。许多学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师给个简单的题目,自己草草应付了事。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实验类的毕业论文,由于本科毕业生开始做实验时多为生手,经常由于一些实验细节没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欠缺足够的时间重做,缺乏严谨数据支撑的论文质量可见一斑。

3.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当今许多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展开良好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论文,许多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始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因此,许多学生实验记录的乱七八糟,当要写论文时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献、数据分析、基本的Excel、word与文献插入软件使用均相对生疏的情况就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毕业论文中存在文字编排错乱、文献输入格式不规范、制图存在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提前选定学生,早点开展科学实验。提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再由选定的学生在本班内选择同学进行组队,形成团队。这样选定的学生,容易培养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与学习的良好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科研素养。在选定好学生后,先指导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务必掌握常用的仪器,在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后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这样避开其考研与找工作较为忙碌的大四。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有较多的亲手操作机会,增加其熟练程度。同时由于形成团队,一些工作量大的实验由大家共同完成,既减少单个同学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开始早,一些失误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实验失败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补救或重做。

2.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鉴于多数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的科研素养普遍较低,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先让这些学生对照实验室内已制作好的简易仪器说明书进行自学,抽时间进行考核学生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必要的亲身示范。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试着写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把实验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如试剂的配法,步骤要写详细,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在开始实验时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据。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与细节记到指定的实验记录本上,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释,便于数据的录入、核对与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先让学生熟悉相关文献尝试自我钻研,然后找时间对数据进行亲手示范,让学生逐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亲手示范的方法教会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科研的兴趣激发与对学生的激励。一定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榜样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全程跟踪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均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部分学校对学生均要求学生要累积有一定数量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因此对从事相关实验的有重要贡献的学生均在发表文章中进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学生考研及找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SRTP项目,凡申请到SRTP项目的学生每名同学均可以用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加分,由于肩负开展实验并完成项目的责任,同时也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经常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马虎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强调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两年多数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前,杜绝一些学生靠抄袭混毕业的行为,对个别学生毕业论得太差的同学要求其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宣讲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要催促学生及时完成,及时跟进并指出学生毕业论文的不足,防止学生写作方向走偏。对于错别字及一些格式错误等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指出其存在的错误,督促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

5.答辩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成稿后,马上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向大家汇报自己成果的关键时期,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答辩的质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毕业答辩PPT,对答辩要说的话可以写好答辩台词,反复练习,以控制好时间满足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要求学生对本人的毕业论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环节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预答辩,让老师与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误。经常在预答辩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在正式答辩时犯错的机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导毕业论文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在这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一些不足之处也一直在激励着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与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琳,罗玉双,王文彬,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9-110.

[2]张利霞,常青山.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7):180-182.

[3]李春艳,李诚,龚江,等.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56-57.

[4]颜安,张文太,盛建东.新时期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篇3

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中的进?33? 二进制表示?3第二? 计算机文化基?.6 其中:“章”部分使? 宋粗体四? 字;“节”部分采? 宋?5? 字引言(或序言)(宋?5号譩5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唬门类很全?4、论文帝国 门类较全。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毕业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子的?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还有写论文要注意什么啊,有那种专业写论文的吗?日语小论文的格式是什么一般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啊我们要写论文,好像还要参赛!拜托各位,那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帮帮偶亚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老师要我们从身边选题.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34-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也是评价和检阅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08年至2012年本科毕业生累计超1000万。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显得不足,学校不得不让许多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使毕业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3]如何有效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对南京市高校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京市近年来本科毕业的人员,包含已工作和本科毕业后读研深造的两部分人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学生和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提供的保障等。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在南京市企业、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调查样本中,46.0%为男性;90.6%是近5年毕业的学生;从专业分布来看,32.3%是理工类,28.9%为经管类,25.1%为文史法哲教育类,11.7%为农林医药类,2.0%为艺体类,农林医药类和艺体类调查样本很少。运用SPSS17.0建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采用列联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质量的因素。

三、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优秀的对象平均花费的时间较多,即学生增加时间的投入有助于论文成绩的提高。第二,不同职称的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有显著差异,高级职称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较好。第三,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比例较低,同时,大多数人认为指导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有帮助。第四,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有收获。

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首先,找工作和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冲突,它们成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时间因素。[4]建议学校将毕业设计(论文)开展的时间提前,保证毕业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次,毕业设计 (论文)是由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构成的双边活动。[5]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任务过重会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影响。[6]因此,学校要合理安排师资、加强对年轻导师的教育培训,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导师充分交流并获得教师的指导。再次,学校还应全面组织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态度;另一方面提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课程,增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最后,学校还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调研经费和实验设施保障。

[ 注 释 ]

[1] 董康军,王菊霞.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硅谷,2009(10):114-192.

[2] 刘美,徐小玲.从毕业论文的不足谈教学环节的改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80-94.

[3] 刘海英,赵源.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J].Magnifieent Writing,2013(7):199.

篇5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篇6

实习方式采用集中为主和分散为辅,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学生人数少,有条件集中的要尽量集中,并安排教师组织、管理和指导实习,如艺术类、体育类、涉农类专业。一个专业能在一个城市的几个单位联系到实习单位的要集中实习,如计算机类专业,管理类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数不多的专业。人数多的大专业可考虑在一个县的中小学、幼儿园实习。涉农类专业实习可以打破时间限制,根据季节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灵活安排。各系从通知下发之日起要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实施方案。分散实习的,各系必须在学生放假离校前,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记录本》印发到学生手中。集中实习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按绩效方案执行。

二、实习时间安排

教师教育类:实习时间两个月,即2013年9月1日——10月31日,11月2日返校,11月4日上课。

高职类:实习时间半年,即2013年8月1日——2014年2月1日。2月底返校,与其它年级同时上课。

三、实习要求

(一)教师教育类专业

1、继续实行实习前试讲制度

(1)各系安排工作认真负责,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备课和试讲进行指导。学生备课时间:7月7日;试讲时间:7月8日—10日。

(2)每位试讲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控制在12—15人。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备课、试讲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力求通过指导,使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和设计教学、编写教案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的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确实得到训练。

(3)指导教师要认真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试讲记录表》,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要做出完整记录,指导结束交教学系,作为教学档案留存。教务处将适时抽查指导记录。

(4)7月2日前,各系将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强针对性的试讲指导方案和试讲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

(5)指导教师集中试讲指导按0.5学时/学生计发课时。试讲结束后,各系将应发指导教师的课时费造册交教务处审核后报学校核发。

2、各系根据学生人数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记录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并于实习返校后交教学系留存。

3、实习过程要求

(1)毕业实习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实习和班级管理工作实习。

(2)实习过程中,必须先见习一段时间,在全面了解中小学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熟悉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实习。

(3)课堂教学实习课时不得少于30课时,且每课时必须有较详细的教案。教学系负责检查和保留学生教案,并作为考核依据和评估材料。

(4)实习结束后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做出鉴定,加盖公章,返校后随实习材料交教学系。

(二)高职类专业

1、各系根据学生人数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记录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并于实习返校后交教学系留存。

2、毕业实习必须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行业、产业和企业实际,通过实习要进一步确立专业思想,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联系群众、了解社会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所学专业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的专业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竞争和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实习过程中要尊重校内外指导教师, 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在实习单位就业奠定基础。

4、各系安排一名校内教师随班指导和管理,同时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指导记录》,指导教师认真填写后交教学系留存。同时聘请一至二名校外导师实地指导。

5、校内指导教师的交通费(汽车费)由学校支付,指导费按3学时/天标准核算。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费由各系拿出方案报教务处汇总后报学校审批。

6、实习结束学生认真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做出鉴定,加盖公章,返校后随实习材料交教学系。

7、在做实习动员时,各系同时布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实践选题、查找资料,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基础工作,完成初稿。指导教师要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和电话等通讯手段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学生返校后再修改、完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四、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报告内容要求

1、各专业学生必须在完成规定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工作的全面回顾、反思与总结,旨在为今后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每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必须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应包括:

(1)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地点;

(2)实习内容及具体做法;

(3)实习效果及评价;

(4)实习体会等。

2、实习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文史类、外语类各专业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2500字。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各专业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二)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1、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意见、实习指导教师意见、实习报告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系根据学生实习态度、情况、实习单位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实习报告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给出系级学生实习成绩。学校根据实习单位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和教学系意见最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2、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优、良比例不能超过50%。

3、每个学生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成绩合格者,给予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五、实习安全要求

(一)实习前各教学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习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实习。

(二)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通过电话、短信、QQ、Email等多种形式联系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和实习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

(三)各系要与分散实习的学生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六、工作进程

(一)教师教育类各专业

1、2013年6月25日前,教学系制定详细的毕业实习方案报教务处;

2、2013年6月30日前,教学系进行毕业实习动员、实习纪律教育和相关培训等;

3、2013年7月7—10日学生备课、试讲。

4、2013年9月1日—10月31日实习,11月2日返校,11月4日正式上课。

篇7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OL].(2004-04-08).

[2]姜荷梅,杜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36-40.

[3]曹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 274-275.

篇8

多维分流的框架模式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培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将他们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方式来进行分流,横向指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方向,如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或是网络技术等,而纵向则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计划来进行分流,如有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而有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在一二年级学校可以统一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分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四年级则更多关注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能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使学生形成抽象思维,通过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思想与方法。其次,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进行选修课程的设定。第三,要重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来开展学习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避免学生误入歧途。第四点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涉猎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实践力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也同样重要。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拓展实验教学,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加强教学的实时性,加强LINUX、ORACLE等主流系统的实验力度。其次,要引导学生们多多参加各类计算机科技竞赛,使学生们借竞赛之力来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拓展视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此类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三,不能忽略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进行论文指导时,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分析、设计、运用能力,确保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来提升综合能力。

篇9

[作者简介]刘世瑞(1964- ),男,湖南衡山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刘芳(1969- ),女,湖南常宁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湖南 衡阳 421008)李海容(1983- ),女,湖南邵阳人,广东省开平市教伦中学政教处,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开平 529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之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ykt200804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82-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要使教育改革顺利推进,决不能忽视教师这一关键要素。若要使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要使教师把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呢?教育教学实践是不二途径,即从教师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是教师正确教育理念形成的根本途径。遵循这一根本途径,教师的行动、思考、再行动、再思考的循环就成为必然,在这一途径中,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或者阻碍着正确理念的形成,因此,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同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参与者的教师,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又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中小学教师在职提升其教育研究能力有很大的现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能在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阶段能有效地培养其教育研究能力,势必促进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由此,作为教师培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师范院校,必定要面临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巨大挑战。

二、现阶段师范生培养模式分析

首先,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专业知识基础,在这一模块中多数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所要从事的专业。虽然在知识层面上与将来要从事的教育工作有联系,但是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养成联系不大。

其次,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通常包含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显然,这类课程的侧重点是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和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这么教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培养计划中,教育研究类课程有很大的缺失。从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看,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掌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科学研究的工具类课程都没有开设,很难想象师范生毕业后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科学的研究。

最后,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师范生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掌握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而言,教育实习的时间都很短,大约在6~8周左右,在这短期的教育实习中,师范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讲台。因此,他们会很认真地为所讲授的课程做充分的准备,很显然,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对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培养模式作深刻的反思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路径分析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不少高师院校做了很多的工作。

1.“4+1”或“4+2”模式。有些学校实践了“4+1”或“4+2”模式。即通过前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后一年或两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以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这种模式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对于某些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实行的条件还不充分。这是因为“4+1”或“4+2”模式培养的毕业生通常都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而有些地方师范院校连硕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能实行该模式的学校基本上是重点大学,这些学校的毕业生通常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却又面临培养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要在短期内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

2.优化课程模块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不延长现行学制的基础上,既兼顾了专业学习,又能提升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呢?其突破口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强化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没能有效地整合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多地强调和综合性院校接轨,没有充分考虑综合性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致使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计划与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脱节。因此,要针对师范生的特点,结合他们未来的工作需要和专业学习,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在继续加强教师技能课程的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地开设与教育研究工作有关的工具类课程。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

3.在教育实习中发展教育研究能力。按照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教学技能的培养,但时间非常短。顶岗实习的试行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从笔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顶岗实习是整个一学期,实习生在整整一个学期的实习期间,不仅能基本掌握整个教育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而且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带着问题去实习,有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有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所以,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提升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4.结合平时的科研和毕业论文设计培养教育研究能力。从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看,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如果可以在毕业论文的设计方面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结合专业和教育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极大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理性思考,而教师的理性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研究。在目前的情况下,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使之适应时代对师范教育改革的要求,使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重视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把握课程设计、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些关键环节,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必将实现,师范生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8-02

一、引言

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教育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师范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三笔字、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等课程。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要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具备最低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这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们不再起显著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教育专业知识(P

二、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类课程课门类少,课时少。中国高职院校各个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课时也少。以我院为例,教育类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从所开设的学时来看,大多数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学时数都占学时的20%以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学时分别占学时的9.49%、12.05%、13.51%、14.91%和18.42%。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稍高一些,占总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6.96%、31.61%。

2 教育技能课欠缺。教师职业技能主要指一般包括教学技能、普通话、三笔字、口头和书面表达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等技能。从我院2012级各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美术教育专业没有开设三笔字、教师口语。音乐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英语教育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教师口语。除初等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班主任工作或班级管理课程。除数学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教学技能。调查发现,我院师范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欠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板书时粉笔字不过关,语言表达能力太差。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艺术欠缺,对于突发事件常感到束手无策。所有这些,与教育技能课的开设与否不无关系。

3 教育实践课不受重视且形式单一。我院大多数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课一般只有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教育见习主要是到中小学去听课、改作业等,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各一周。顶岗实习以前叫做教育实习,后来学习高职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把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称作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到中小学去讲课、改作业和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等。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即第六学期,时间为六周,由于第一周是做准备的时间,实际上学生只实习了五周时间。由于我院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系制定的,教务处只是从总体上把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师范专业没有教育见习,只有专业课的实训周,如音乐教育专业第四学期安排了两周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及创作”,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专业实习巡回演出”。美术教育专业在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中国画创作实训”或“油画创作实训”。

4 教育类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脱节。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不能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高职师范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称为课程标准,而在高校仍称为教学大纲,在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学科教材法等课程中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以至于不少学生毕业后仍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标准,也不知道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高职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措施

1 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这些《意见》和《标准》是国家对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我院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破原有教育类课程设置单一模式和学时比例较少的格局,将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体现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理论课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主要包括“三字一话”技能、说课与讲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学科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解决师范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的问题。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校内教育实训、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等,主要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验证和深化。教育理论课程是整个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中介和桥梁,教育实践课程是在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验证和发展教育技能。另外,除了开设教育类课程的必修课外,还可增设反映基础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感兴趣的教育类选修课程,从而开阔学生眼界和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2 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数。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师范类专业都非常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不仅门类多,而且课时也多,如美国、英国、日本,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教育类课程课时太少,难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懂得教育规律,还具备较强能力的教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要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要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适当增设教师语言、有效教学、班级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价、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能应用等课程。总而言之,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职师范专业,其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含选修课程)不能低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28学分+18周(18周指教育见习与实习)。

篇11

小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该门学科的专门人才。要强化这种认识,就要突出该专业的师范性。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英语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应该和英语学科类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在教育类课程内部,一方面,教学技能课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在教育理论课中,教学法地位不突出。

教育类课程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理论类;二是教育技能类;三是教学辅助手段类。在课程改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促进其彼此之间的融合,使其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在英语专业课中,一方面,语言、文学等专业理论课偏多,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偏少,而这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增加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另一方面,英语专业课还应该注重和教育类课程的结合,避免教学理论成为空中楼阁。

2.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高师院校缺乏与当地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不能深人小学,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小学教育机构的联系,合作发展。不管是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深人小学,探索当地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某些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两门课理论性过强,很难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后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外语教学的特点,在内容上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侧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老师还要考虑案例教学,把空泛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一方面教学法课程理论性太强,很难转化为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见习、实习成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唯一途径,但大部分院校实习安排时间短,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实习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学法课的教学,增加实践的形式,实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开发实践形式,假期后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指导。

3.以终生教育的理念为原则来确定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突出其培养目标的延续性特点

高师院校通过专业课,教育类课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反思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缺乏反思意识,不能及时地自我修正,从而无法获得持续的自我发展。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及收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反思教学既有近距离的认识又有整体感的把握。

科研能力的要求通常是对在职教师提出的,但是不是有必要对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呢?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的研究者。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确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观念。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通过接受指导和不断修改来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77-02

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办学时间长,办学模式比较固定的一个老牌专业,而该师范专业多年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高校各师范类专业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才能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书,故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就业在随着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情形下,未来两年形势将十分严峻,尤其社会对教师人才的严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影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要促进就业,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将成为师范类各专业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一、错位发展,突显专业区域优势

琼州学院地处海南,而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海南高校中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共3所本科院校,其中海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热带资源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以师范为主体的教师教育类人才,而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无论在应用性还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与上述两所高校相比,均不具备优势。

要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与海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实行错位竞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选择,体现优势。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立足三亚,面向琼中南地区,需构建出与此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设置已有7年时间,办学实现了从五指山向三亚的转移,在此历程中,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式及海南各区域对本专业人才的选择需求,目前该专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各区域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急需的则只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选择。

二、构建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

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

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三、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四、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欣,宋立军,庄树范.关于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