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志愿者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志愿者管理论文

篇1

2管理系统各实施阶段

(1)搭建开发平台(安装前端开发工具及后台数据库)。

①建立数据库服务器,确定数据库数据表字段名称、类型、大小等属性;

②建立各数据表间的映射关系;

③撰写开发脚本;

④模块划分;

(2)代码开发阶段。

(3)各模块进行测试、验证并确认。

(4)通过第三方进行测评。

(5)修改完善。

(6)使用培训。

(7)全区各地市血站安装调试。

(8)正式开通使用。

3运行环境

网络版: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7/XP/2003/2000。服务器端操作系统:Windows2000/2003/2008Server,数据库:SQlSERVER2000/2005/2008。前端开发工具:Borland公司的Delphi7.0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并配合第三方控件进行开发。

4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系统设置管理、基本资料管理、服务工时管理、培训管理、服务奖励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管理、短信发送联络管理、退队注销管理、任务计划管理共9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的具体作用简述如下:在管理系统中为全区各地市血站分别分配一个注册码,注册成功后,各血站的志愿者就可以登录使用,并且以此注册码作为识别不同血站的依据。

(1)系统设置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设置系统的初始统一的管理标准,包括字典设置、系统参数设置、菜单权限管理、数据备份、参数设置等;

(2)基本资料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针对招募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进行初级培训,待培训合格后进行注册,并且分配一个服务工号作为识别志愿者的唯一标识,此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就以此工号进行关联。另外,该模块还可以对志愿者的注册资料进行统计和查询,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讯录以及志愿者历史工时的登记和对已经注销的志愿者重新进行注册等内容。

(3)服务工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已注册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及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主要是对志愿者的服务地点、服务内容、服务工时及服务表现进行登记,作为量化考核的依据。

(4)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经过初级培训及岗前实习,并且能够正确引导献血者按流程进行登记、体检、采样和户外负责招募等工作,当累计服务工时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对志愿者进行更高级别的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指导培训、外出培训)及交流等方式。

(5)奖励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的晋升采取“星级晋升制”,共分5个级别,各级别以志愿者服务工时数和服务质量进行评定。按照国家级和区级制定的标准分别制定每个星级所对应的服务工时数,程序可选择按照国家级或省级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检索统计,并显示志愿者所获得的星级级别。按照规定每年对志愿者进行一次星级评定,并且对获得五星级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发放荣誉证书。

(6)综合评价体系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根据志愿者服务工时满意度、服务质量满意度、出勤天数满意度计算得出综合满意度,并由此建立志愿者综合满意度评价体系,作为对志愿者进行综合考量的依据。

(7)短信发送联络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将要进行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进行提前告知,并且可在节假日对志愿者进行祝福问候。

(8)任务计划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志愿者进行的服务活动以及献血宣传活动、培训活动等制定月度、季度或年度计划,并对计划进行管理。

(9)志愿者退队注销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长期不来参加志愿者服务并经与志愿者多次沟通仍然无效的,可对该志愿者进行退队注销处理。

5结果

(1)建立起全区无偿献血志愿者统一、规范的服务以及星级评定和奖励模式。减轻了手工管理的工作量,真正做到了无纸化操作。

(2)方便、快捷、高效的数据查询和统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管理的信息数据量也随之增大,因此对志愿者信息的管理也变得不易,期间要翻阅大量的手工台帐,再者对重要指标数据的统计汇总也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出错;

(3)自动判断及分析。由于在数据字典中设置了规则和标准,软件会根据这些规则和标准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及判断,譬如,获得星级类别和级别、培训级别、综合评价系统等,计算机会自动进行分析判断并显示出来;

(4)可为全区各地市血站志愿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各地志愿者对本地区开展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的经验进行广泛的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发展。

篇2

校长在学校处于受关注的核心,在取得人气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位平易近人、大公无私的校长,容易得到教师的拥护。不然,校长充其量是学校的校长,不是教师的校长。如何成为一个好校长,我个人认为校长首先要有副校长3-5年的管理经验。其次要善用人才、富有人情味,亲和开明、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了解情况。同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长的行为、工作方式要有一贯性。品行端正的校长在学校里常常是一呼百应、很容易受到教师的爰戴和拥护。另一方面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获得教师员工的信任。领导的品质决定学校的品质,校长为人正直、率先垂范,才能领导好自己的团队。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校长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校长也不应该有特权,应该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来管理学校。学校要完善《学校发展方略》、《学校办学章程》《学校管理方略》,要让制度成为师生教育教学行为的底线。

(三)管好自己的领导团队。一所学校的成败,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校不能靠校长的单打独斗,而是强调管理团队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依靠的是相互信任,强调的是团队精神。

(四)深入教学第一线,校长听课比上课重要。校长应深入教室、课堂,深入师生中,还应与任课教师们进行座谈,这有利于了解教学第一线情况,获得教师们对学校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校长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现代型的校长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独到的见地。

(六)阶段性自我反思与总结。校长要经常反思自己工作的得失,比如在过去的半学期中,取得了那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并写出文字材料与领导层共勉,以便下一步工作的改进,只有在反思中,才会不断丰富教育的正能量。

二、好学校必须有好的教师团队

好学校一定有好的教师团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仅使学校升学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赢得家长、学生的认可。培养优秀教师团队是校长的职责。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呢?

(一)优秀教师的标准。爰岗--教师认真工作就是敬业。专业--有了专业精神、专业技术、教学经验就是专业。学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够掌握和传授新知识。

(二)学校对新教师的要求。新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熟悉学校的制度建设,学校对新教师工作的要求。其次了解胜任工作内容: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试题编制及学校其它工作内容。现代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还必须会运用媒介技术能力。

(三)通过各种培训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教师发展要经过新任教师、胜任教师、骨干教师、校内名师四个过程。学校应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对新教师“结对帮扶”制定新老教师之间的帮扶制度,明确帮扶的内容、形式、时间和预期效果。

(四)好教师必须有好的师德师风。先学做人,再为人师。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仅有这种学科专业身份是不够的,还要拥有道德教师的身份,教师的质量决定学校的质量,学校必须树立“教以师为先,师以德为重”的职业观。

三、学生快乐,教师如何作为?

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性、理想都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培养优生,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差生。

(一)学校学生的数量不宜过多,2000人为宜。成班级率不能太大,45-50人为宜。因为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过多时,教师无法顾及。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爰好。学生在学校听课、做作业、考试,差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惩罚,长此以往,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学校成了学生最想逃离的地方。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于那些厌学的学生,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校本课程,比如:社会实践活动、书法艺术课等。

(三)上好班会课,通过班级授课、讲座、观看视频资料,把生命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管理制度等传授给学生,做到计划、有行动、有总结、有反思。让每个学生成才成人,即使不能成才但一定要成人。

(四)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规范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比如:设立学生文明示范岗、学生青少年志愿者。让学生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通过校园网和学生信箱让学生收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五)家长学校。家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好学校的校园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学校的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文化、建筑文化等活跃起来。校园关注每一个脚落,教学关注每一个环节,让教师、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校园环境要美。栽好树、种好草。让校园里四季花开、果实飘香、绿树成荫,创意连连。

(二)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楼梯、办公室等创建校园文化。

篇3

在公共管理模式日趋复杂化的今天,公共管理的问題涉及了非常多的部门和管辖的区域,甚至是整个社会,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有政府机关的全力配合,加上私营组织和大众的积极参与。对于人群的广泛性,就要求了公共管理的能力需要更加强大,才可以凌驾于社会问題之上,也严格考验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能力。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的途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以下三个方面之上:

第一个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最基础的资源交换的层面上的一种合法性的动态的选择合作伙伴,任何组织都会追求非常低的交易成本,其中包括了信息的成本和检测的成本等。交易理论是企业跨行部门协作定义的一种具备“相互依存利益”的组织关系。在现代的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组织形态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上的一些商业组织和民众组织辅助的复杂和整体性的一个网络结构。对于这样的网络结构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的性质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显得非常复杂但是也很重要,并且传统的通过市场机制的协调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状况。一位美国专家是这样认为的协作机制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市场机制协调的制度,更不是科层管理的制度形式,而是为合作性组织关系提供选择的治理机制。”我们依据这样的角度可以分析,无论是从公共组织是为了交换资源的角度还是从寻求一种合法性的合作关系,最终的目的都是将交易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说两个组织之间已经确定了信任的关系,那么就会相应的减少很多的检测成本。这种交易理论有三个硬性的确定指标:第一是组织必须寻找具备一定合作关系的伙伴,因为具有以往的合作经验,可以很好的降低交易的成本,而且还增加了组织之间的信任情感。第二是组织必须寻找愿意共享梦想的伙伴,具有不同意愿的组织很难长久的维持合作的关系。第三是发现合作伙伴的相联系的信息搜索的成本。不管怎么说,跨部门的协作性的潜在优势在于组织的效率和性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比如说针对外界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整合部门的优势和竞争优势,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双方的实力。

第二个方面:资源依赖理论。这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中非常成熟的一个理论知识。举个例子就是说当组织A对组织B有益,但是组织B不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能力的时候,组织A和组织B就会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具备非常充分的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也就无法提及立法的提出和实现。但是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却可以依赖对方进行多数量民众的协同工作。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我们假设,任何单体的组织都不具备充分的资源,而是必须通过依附于一定的组织和群体才可以完成。根据这样的理论假设,我们知道组织之间存在一种资源的依赖性。

因为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的依赖性,所以说交换关系就发生变化。交换关系可以通过降低资源的供给来稳定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成为长久性的合作伙伴。总体来说就是,资源依赖理论是实现共同利益和资源依赖的协作性公共管理发展的必须具备的天体条件。

第三个方面:网络治理理论。很多研究学者和专家都把这个理论当作策划和研究协作性公共管管理问题的基础。在现在的学术界对于公共管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对组织和私人的利益增长,受到他们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影响、网络治理过程的影响等因素对于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更好的界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都有一定的作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公共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协作性质的网络管理模式。美国专家佛里斯曼就这样说过,一个高度集中的协作机构,在组织中间实现资源的细分、管辖权的重叠和共享使得多种的公共政策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显。资源的相互依赖性和网络的优势已经成为协作和参与的最主要的动力。因为协作关系被认为是最为特殊的网络关系,并且网络中的每个组织都是相互依赖存在的,因为协作都为协作能力提出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

跨部门性质的协作性公共管理。英国“协同政府”的变革是探索和发展跨部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在1999年的时候,布莱尔政府就颁布了<现代化政府改革白皮书>,在白皮书中非常明确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协同管理的现代政府发展的框架。这里所说的协同政府就是政策和项目的组织安排具有非常强的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能可以促进每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英国这种协同政府的改革具体的政策包括一站式的服务、公私合营等跨部门的协同合作的方式,通过收集公共服务的各种信息和民意的调查取证,实现一种整合性质的服务,更好的满足每个方面提出的要求。英国除了协同合作的关系之外,还非常注重地方关系的治理,为了很好的改善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区域管理的问题,英国专门在2001年的时候首次提出“地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长久计划,并且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定性为国家的政策之一。地方战咯伙伴关系主要的作用在于可以很好的消除行政管辖的一种界限,主要在地方的公共部门、社区部门和志愿者部门等公共部门有效的联合在一起,促进协同治理的和谐环境。

三、取其精华,完善自身

虽然说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模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事件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这个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研究的管理模式。但是,当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理论回应已经被实践需要远远落在后面。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强化机构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工作力度。”作为我国行政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也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反映了中央对此改革的重视态度。健全我国每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的力度,有效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由此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我国传统的政府机构的变革过程中,中央一般都是通过加强每个部门的职能界限和整合力度来强化部门之间职能出现冲突的情况,对于每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但是从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实例和经验来看,部门大小都有一定的边界,只要分工合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性质就会出现好转。

篇4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76-03

自1940年发现青霉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后,人类社会就开始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许多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感染性疾病自此便得到了有效控制,婴儿出生死亡率和手术后感染率也大幅度降低,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15~20年。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普遍曾在,各种危害也随之而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表明,三分之一的药品不良反应由抗生素滥用导致,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一半,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排在各类药品之首[1],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2]。抗生素滥用的除了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限制、管理体制不完备、医师和药师的认知缺陷等有关外,与公众对抗生素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很大的关系[3]。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社区“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 Practice,KAP)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的认识,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中山市南区医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社区居民1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20~60岁;(2)在本地连续居住3年以上;(3)具有阅读理解和交流能力;(4)自愿参加调查并填写知情同意书;(5)排除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背景;(6)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疾患。

1.2 干预方法

基于“知-信-行”教育理论,根据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采用社区宣讲、文字教育、专题讲座、个体指导和定期评价的教育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有关抗生素知识的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板报宣传 由社区护士轮流负责采集资料和设计板报,内容每月更换一次,具有醒目、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将其摆放在社区内居民经常出入的地方。

1.2.2 文字教育 在社区免费发放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小册子,内容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比如抗生素的分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知识,并在社区悬挂张贴抗生素滥用危害的醒目标语。

1.2.3 专题讲座 每月开展一次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宣传讲座,讲座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中心突出,具有针对性,研究对象必须都参加,在最后环节让参加者自由提问。

1.2.4 个体指导 由研究者在每次集体讲座后,以及居民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或咨询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3 评价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测量研究对象抗生素使用行为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分别在社区“知-信-行”教育开始和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问卷在参考文献[4]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由抗生素与疾病关系、抗生素使用方法、抗生素适应症、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四个方面共20题组成。研究对象根据每一项问题填写“对、错或不知道”,每答对1题给1分,答错或不知道均为0分。问卷总分20分,得分14~20分为高水平分数段,8~14分为中等水平分数段,0~8分为低等水平分数段,得分越高,说明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

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回答知识问卷的得分均显著高于KPA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知-信-行”教育前、后研究对象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情况 分

项目 KAP教育前 KAP教育后

抗生素与疾病关系 1.15±0.80 2.23±1.20

抗生素使用方法 0.98±0.25 1.64±0.45

抗生素适应证 3.50±1.82 9.65±3.20

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 1.20±0.95 3.72±1.63

2.2 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

除了项目5和项目14之外,经过社区KAP教育后,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分均显著高于KAP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减少了,但抗生素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美国枪支容易买到,而抗生素很难买到,在中国却相反。”这句话在医学界广为流传,说明中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抗生素滥用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1)细菌耐药性增加:抗生素滥用使某些细菌发生变异,导致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或增加;在未完成疗程的情况下频繁更换抗生素,或者用药量不足、未按医嘱用药,都会使与之接触但未被杀灭的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在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下,细菌耐药现象更加严重。(2)药品不良反应增加:抗生素如同其他药品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进入人体以后在抑制和杀灭细菌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医学专家200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在20万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中,40%的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7岁以下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疾病的人数多达30万,占患病儿童的总数量的35%。(3)浪费医药资源与增加医疗费用:抗生素滥用浪费了国家医药资源,导致有限的医疗卫生经费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医疗成本投入增加。据15年以前的一项统计表明,仅第三代头抱菌素不合理使用一项就使我国每年浪费7亿元人民币的卫生资源,随着医药资源的丰富和药物购买便利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程度与日俱增,浪费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更是水涨船高[5]。

抗生素滥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层面。但是,民众缺乏对抗生素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曾琬舒等[6]的研究表明,社区民众完全不了解抗生素的占36.44%,很了解的仅占4.86%。杜兆英[7]认为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对抗生素提取源的回答正确率、对抗药性正确认识、对健康的影响及重视性也随之下降,这可能与文化程度不高,医学常识缺乏有关,因此要加大对低文化者的宣教与用药知识普及。黄雅璐等[8]发现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常识,可以减少消费者用药的盲目性,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岳兰[9]的调查显示,82.6%居民认为提高对抗生素的使用与认知是有必要的。本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也发现,85%以上的研究对象承认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从来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信息和教育。可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民众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后,在“抗生素适应证”方面的问题得分提高幅度最大,调查数据也表明回答问题正确率也由原来的31%上升到72%,属中上等水平。“看到周围有人感冒时应提前服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均分由(6.12±2.39)分提高到(15.80±6.24)分,“抗生素能治疗任何原因引起的感冒、咳嗽、发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均分由(2.36±1.61)分提高到(5.62±1.94)分,“只要感冒发烧,就应该马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均分由(3.65±1.60)分提高到(8.26±3.76)分,“轻微感冒发烧或炎症时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不需要到医院就诊”均分由(2.46±1.32)分提高到(6.85±3.20)分,说明公众以前对抗生素适应症知识认知程度比较低,经常把抗生素作为治疗或预防感冒的主要药物,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居民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只要身体不适就自行去药店买抗生素服用,而不是先去医院就诊。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的认识。随着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认识的加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使用方法”方面得分尽管与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提高,但是提高幅度相对最小,这表明抗生素的使用是比较专业的知识,普通公众难以通过知识普及教育全面认知。因此,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抗生素的流通使用很有必要。在“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方面,“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大的危害”均分由(4.60±2.47)分提高到(18.50±5.65)分,说明社区KAP教育对提高公众认识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调查对象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个体没有关系,那是社会和医疗部门的事情”,表明此前相关教育开展远远不够,以至于公众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自己无关。“外用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没有危害”这是很多调查对象认同的观点,说明公众对药物的吸收方式以及药代学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也提示在社区开展药物使用和疾病防治方面的KAP教育非常有必要。

对“抗生素价格越贵治疗效果越好”、“抗生素的使用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等问题得分在实施社区KAP教育前、后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在教育前大多数公众就知道这种观念不对,也可能是本研究在问题设计方面有不科学之处。此外,本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实施社区KAP教育后公众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分析,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是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社区开展有关抗生素知识的KAP教育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邱家学,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2006,27(12):555-556.

[2]王磊.国家治理“抗生素滥用”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N].中国青年报,2004-04-29(2).

[3]郑英丽,周子君.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3(1):23-27.

[4]张琳琳.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2-28.

[5]樊亭亭.我国抗生素滥用规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3-17.

[6]曾琬舒,吴艳琴,胡世弟,等.重庆市居民抗生素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0):2068-2070.

[7]杜兆英.甘肃省平川地区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J].社区用药指导,2010,13(12):14-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