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骨科护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骨科护士论文

篇1

成立骨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由骨科科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3人,科室护理教学秘书4人,科室护理骨干4人,共12人组成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5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骨科急救流程、急救培训及考核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

1.2培训目标

通过对骨科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护士能在应对急重症护理及急救情况时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正确做出应急措施,忙而不乱,迅速进入抢救状态,正确处置,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急救物品、急救药品等知识,与医生密切迅捷、准确地配合,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培训内容

1.3.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以我院护理部编著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指南》和《临床疾病护理常规》等专业书籍为培训教材,加强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强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反应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可以为医生及时准确提供病情方面的信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先兆症状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抢救预留充足时间。护士要具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而且骨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准确扎实。骨科专科知识点包括: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知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发症观察护理要点、压疮评估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良事件上报单书写等。

1.3.2加强专科技能和急救技能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包括轴式翻身法、单人多人搬运术、牵引术护理、石膏外固定护理、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气管推移术、气管切开护理,抢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呼吸机使用操作、电动吸痰术、心电监护技术、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抢救配合等。

1.3.3规范抢救流程:结合医院护理部下发的抢救流程,融入骨科护理特色,制定适合本专科的抢救工作流程,从急救车定点放置,急救物品药品定品种定量定位管理,到患者危急重症处理操作等都做了具体描述,绘制成骨科疾病抢救流程图表,使低年资护士能形象化记忆,熟练掌握抢救的流程。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并配合情景演练,使受训护士从基础理论顺利过渡到实际操作,并对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情况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处理,使得危急重症的抢救按流程实施,从而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1.3.4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训: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应具备核心能力之一[8],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促进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学查房,急、危重症病例讨论及医院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低年资护士敢于提出问题、参与急、危重症护理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1.4培训方法

1.4.1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采用多媒体和高年资护士授课的方式,讲解BLS课程暨心肺复苏培训,合理排班,安排护士分批次参加,具体内容包括CPR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患者意识的判断方法,休克的相关理论知识,常用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简易呼吸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气道管理技术,呼吸机的使用等。

1.4.2急救流程培训:每月组织1次骨科急救流程培训,包括危重症患者的对接流程,各种药物过敏的抢救流程,患者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大出血的急救流程,患者窒息的急救流程,患者呼吸心搏骤停的急救流程,突况的急救汇报流程等在培训时强调急救配合中护士应明确分工,并组织护士进行思考、讨论,要求护士按照急救流程说出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上报,如何很好地与值班医生、主治医生沟通、配合,并详细记录。

1.4.3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是我们整个培训的重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分为急救技能、急救设备、急救器械、急救耗材的使用技能及注意事项等。培训一个月一次。培训后护士按照操作流程,有组织、有计划,逐步、逐项进行练习,使每项技能操作达到动作规范、迅速、熟练、准确。急救耗材、急救器械要进行整理,定点、定量放置,每天交接班,过期物品及时更换;使护士能准确无误地获取急救用物并正确使用。

1.4.4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模拟科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急救情况,训练护士进行应急处理,科室带教采取一对一的情景培训模式,教会护士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并不断强化训练。如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护士如何准确判断病情,按照休克的急救流程,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等),同时报告医师。如患者突然发生窒息时,应迅速吸痰、吸氧、开放气道,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2考核方法

2.1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操作,由科室考核小组分批组织考核根据操作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科护士长会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抽查。例如检查护士从出诊箱、抢救车以及气管插管箱中取物的时间,要求取物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确保护士对物品摆放位置的熟悉度[5]。

2.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急救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等,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每月组织1次,考核时设置急救模拟场景,护士分批参加考核,急救综合能力考核细则由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制订,以百分制评分评分。依据如下: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病情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准确做出判断,应急反应能力15分,要求护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敏捷;急救设施、器械、耗材操作能力15分,要求急救设备操作熟练遵守操作规程;④急救药物知识15分,求掌握急救药物作用,、剂量、用法;⑤急救器械、耗材的使用能力15分,要求熟悉急救器械、耗材存放位置并能正确使用;⑥综合应急能力20分,要求在实操过程中,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判断准确,处置正确,配合默契,整体流畅。

3效果

护士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经过急救能力培训,我科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相比培训前,各项能力考核成绩较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2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就是:患者入院之后,根据常规护理顺序对患者展开临床护理,遵照医嘱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之后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保证患者可以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基本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在患者出院的时候,给予健康指导,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内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病史、病情、并发症等基本资料予以了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准备床铺、抢救设备等。

(2)当患者进入病区之后,及时给予抢救及护理治疗,并且全面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心理状况、疼痛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

(3)针对情绪不稳的患者而言,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手术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价,在病床前设置一些醒目标语或者栏杆,避免患者从床上坠落。确保医院地面的清洁、干燥,强化防滑处理,避免患者跌倒,出现二次伤害。

(5)因为骨科患者的恢复期比较长,非常容易出现压疮等并发症,一定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翻身、清洁等。并且注意患者的饮食,保证患者营养均衡,逐渐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除此之外,针对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抗生素,治愈与缓解患者的病情。

(6)在患者长期卧床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排便困难或便秘的现象,为此,在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床上小便进行训练,针对术后保留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保证操作环境的无菌要求,避免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在患者出院的时候,给予健康指导,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内进行一次电话回访。

1.2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压疮、便秘、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1.4统计方法临床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例,压疮0例,便秘1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压疮2例,便秘4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一般而言,骨科患者均是突发性损伤,经常因为疼痛剧烈、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导致出现较重的思想压力,并且因为卧床时间比较长,很多患者都存在着生活自理问题,进而经常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为此,一定要重视骨科患者的护理,保证患者可以早日康复。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主要就是在基础医学理论、护理知识、专业护理观察技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针对性的临床问题处理系统,帮助医患双方选择恰当、合理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消除或者减轻潜在、现有的并发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在该组研究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全面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预见性护理中一定要注意:

(1)入院护理与护理方案制定方面。医护人员在接诊骨科患者的时候,一定要马上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有效的护理操作,及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进行给氧、深静脉置管等操作,并且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建立患者护理档案,对抢救时间、方法等进行记录。在完成紧急处理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查阅,和患者进行交流,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根据医师临床资料与建议,制定护理方案,并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和其一起讨论,不断优化护理方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护理人性化、个性化的体现,尽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2)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方面。大部分骨科患者因为身体创伤较大,并且发病较为突然,恢复期较长,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抗拒等负性情绪。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调动患者谈话的热情与积极性,之后找出问题,帮助患者解决。有时候,因为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进而导致出现担心、忧虑等心理状态,此时,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讲解一些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及效果,进而逐渐打消患者的疑虑,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骨科患者中,经常会出现局部部位功能暂时欠缺的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锻炼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早期训练中,可以让患者借助CPM机训练,可以避免出现关节僵化、肌肉萎缩的现象。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可以增加运动项目与训练量,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患者康复的自信心。

篇3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骨科手术患者4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男234例,女228例;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49.7±5.4)岁;手术位置:265例为四肢,108例为脊柱,52例为盆骨,37例为颅骨;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31例)和对照组(231例)。其中观察组含男116例,女115例;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为(49.9±5.6)岁;手术位置:132例为四肢,55例为脊柱,25例为盆骨,19例为颅骨。对照组含男118例,女113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9.5±5.1)岁;手术位置:133例为四肢,53例为脊柱,27例为盆骨,18例为颅骨。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位置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包括统一安排术中个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及职责,以及讲解术中需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力度,给予全面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包括:①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以及整体病情评估。仔细阅读患者病历,对其病史、家族史以及各脏器功能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为其做相关术前饮食指导,例如术前8h禁食,术前2h禁水等。②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术前为患者普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性,叮嘱其注意个人卫生。并为患者做心理指导,帮助其正视疾病及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③手术以及操作流程均进一步规范化。通过讲座及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手术室内护理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增强规范意识,统一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规范流程,对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术中操作进行特别强调,工作中需注意避免。制定严格工作制度,并通过日常监督及定期考核等形式实施。④严格指导医护人员保持手卫生,需按照七步洗手法对手部进行仔细清洁。避免手术室内大量人员频繁走动,并保持手术室卫生,术中产生垃圾及时清理,室内定时通风消毒,确保空气新鲜。⑤对患者手术位置及方式实施安全管理。术前对切口部位皮肤进行仔细准备,术中所需器材以及耗材等需规范化消毒,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护理工作管理。⑥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手术室内危险因素,并对其特别关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

1.4感染标准

发热体温高于38℃;经血培养检查结果阳性数≥1,且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可能合并有低血压或者寒颤等症状;引流管所引出液体呈脓性,术后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珋±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4

1.2研究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包括统一安排术中个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及职责,以及讲解术中需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力度,给予全面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包括:

①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以及整体病情评估。仔细阅读患者病历,对其病史、家族史以及各脏器功能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为其做相关术前饮食指导,例如术前8h禁食,术前2h禁水等。

②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术前为患者普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性,叮嘱其注意个人卫生。并为患者做心理指导,帮助其正视疾病及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③手术以及操作流程均进一步规范化。通过讲座及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手术室内护理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增强规范意识,统一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规范流程,对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术中操作进行特别强调,工作中需注意避免。制定严格工作制度,并通过日常监督及定期考核等形式实施。

④严格指导医护人员保持手卫生,需按照七步洗手法对手部进行仔细清洁。避免手术室内大量人员频繁走动,并保持手术室卫生,术中产生垃圾及时清理,室内定时通风消毒,确保空气新鲜。

⑤对患者手术位置及方式实施安全管理。术前对切口部位皮肤进行仔细准备,术中所需器材以及耗材等需规范化消毒,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护理工作管理。

⑥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手术室内危险因素,并对其特别关注。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

1.4感染标准:发热体温高于38℃;经血培养检查结果阳性数≥1,且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可能合并有低血压或者寒颤等症状;引流管所引出液体呈脓性,术后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珋±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科骨科手术具有复杂性及侵袭性等特点,患者术中手术切口较大,失血量较多,在术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将使患者自身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利于术后恢复,并加重患者医疗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导致其死亡,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控,特别是强化手术室中的护理管理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国内外AliuO等人在此方面的报道较少,需采取何种措施降低骨科手术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深入思考。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来实施的相关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更好地服务骨科手术患者,避免其发生医院感染。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国外Togh-erL等人的报道结果。表明使用全面规范化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各类不规范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如下因素有关:

①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会提升其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且使其在住院整个过程中,都有意识预防医院感染。患者个人卫生情况得到良好保持,会大大避免其因自身卫生因素导致的感染。同时,患者本身对疾病以及手术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会减轻其心理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及战胜疾病信心,利于术后恢复。

②加强医院感染危害等宣教,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确切认识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性。专业技能统一培训,可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同时,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各制度,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自觉性及负责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