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毕振强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王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激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王显军所长、王玫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博士毕业论文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师、姜宝法老师、贾崇奇老师、贾存显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李建同学、房学强同学、杨丽萍同学、刘兆兰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
在论文基本定稿的时候,我心里夹杂着难以表达的伤感和欣喜,毕业论文是我即将毕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个任务饱含了指导老师的诲人不倦、朋友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回首大学生活,师院承载了我最美年华里的四个春翡夏翠秋金冬银,有过欢笑也曾留下遗憾,但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聚首一起畅想未来。
借此机会,我想对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1前言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要素,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样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活动方式,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教学方法不仅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月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大课讲授是最传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等医学院校里,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医学理论课的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可以同时向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可见,大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知识。但该方法其明显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教师也很容易“满堂灌”,以“填鸭”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大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以充分发挥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目前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探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医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分析。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被调查对象为四月}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04,回收率为97.3%。在4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106份来自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3%;108份来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7%;119份来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29.5%;29份来自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占7.2%;42份来自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占10.4%.
2.2调查问卷
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它们分别是:1)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2)我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3)我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4)我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6)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7)我很喜欢在理论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每个问题下面,都有5个备选项,即:A.完全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在回答问卷时,要求学生就每个问题在5个备选项中选择1项,作为学生对该问题的选择,以表达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或态度。
2.3结果分析
404名被调查学生对7个调查问题的五个备选项的选择结果用计数法获得,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选择上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采用x2分析。
3结果
3.1各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
为了解被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我们采用5级Likert计分法对每个被选答案进行赋值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各问题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1为各问题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应的P值。21个相关系数中,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的问题间,学生的选择相关。除自身的相关系数为1外,这些相关系数偏离1或一1都较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5以下,最大为0.48。表明相关问题间没有重复,没有两个相关问题含义相同的情况发生。
3.2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对404名被调查学生就7个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3.3不同层次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我们对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3.4不同性别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性别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可能影响医学生参与大课教学的主动性。我们对男性和女性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4讨论
受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医学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传统医学大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的,所以在大课教学方式上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信息只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方向流动,而不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流动,也没有在学生之间的多向流动。形成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的刻板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创新思维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一医学教育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以及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受到教育界、医学界较广泛的批判。
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注重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协调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引导下主动学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传统观念认为,优秀学生和学习努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是专心听教师讲,认真做好记录。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表2),仅13.9%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76.5%的学生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表明学生并不满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希望课堂教学只有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他(她)们希望在课堂上有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希望课堂信息不仅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也有从学生到教师和从学生到学生的双向和多向流动。
1.1、研究对象
以温州医科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书籍以及百余篇相关文章,了解国内外有关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2)量表测试法。主观幸福感测试,采用段建华(1996)修订了总体幸福感表(GeneralWell-BeingSchadule,GWBS),此量表在大学生中已经试用,重测两次相关系数为0.873,信度和效度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该量表包括18题项6个因素(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对被试进行施测,记分:按选项0-10累积相加,其中带*的选项为反向题。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该量表可用来评定主观幸福感程度,也可作为评价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指标。(3)实验法。①实验对象与分组通过学生自述和体育教师的判断,确定平常没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并从中选取主观幸福感测试得分相对较低且自愿参加实验的医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测试得分以及性别特征进行匹配分组,把被试对象分成两组,即合作练习组、独立练习组,每组30人,共60人。②实验方案独立练习组、合作练习组以上两组每周锻炼3次,每次50min,锻炼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其监测方法为在锻炼过程中,每5min随机选取个别被试测其10s的即时心率,将被试在锻炼全过程中的心率控制在被试50%-80%的最大心率下,约在135-150次/min。③实验控制在实验过程中,由本人担任教师,同时,独立练习组、合作练习组等组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场地器材均保持一致。④实验时间与测试实验时间为期四个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被试进行两次量表的测试,分别如下:在实验前,对被试进行主观幸福感前测;第二次是最后一次实验结束时,对被试进行主观幸福感后测。每次测试方法为被试安静时,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4)观察法。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参与热情进行观察,同时在课堂上及时做观察纪录,对各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得出正确结论。(5)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两组学生主观幸福感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实验前,为防止教学实验中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保证样本的同质性,实验前,对两组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试,从表1可见:幸福感总分、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等6项分值各自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满足实验条件。
2.2、实验后,两组学生主观幸福感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从表2、3发现:经过4个月实验后,两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明显提高,且分别与实验前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除了独立练习组的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的得分与实验前相比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P﹤0.05,差异显著。且合作练习组的各项得分均高于独立练习组,说明不同情景的体育锻炼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不同,合作组优于独立组。合作练习组是教师分配任务,被试进行合作练习,这种合作练习需要小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合作,个体任务的完成,需要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配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关主观幸福感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与人的需要及内在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目标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时,主观幸福感才会提高。在本研究中合作练习组比独立练习组,更有利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需求的满足,在锻炼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运动愉等积极的心理过程,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主观幸福感。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比较结果显示,TBL组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明显,学习态度明显改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结果结果显示,主观测试题成绩TBL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题成绩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3.1T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作为创业教育工作者,在创业辅导和创业教育中支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对于医生职业的选择,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要以学业为重。考虑到专业设置不同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情况,需要培养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如何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TBL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但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T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储备,需要不断学习,加强对创业的理解。课题的制作、问题的提出、学习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精心布置。如:必须制定商业计划吗?如果是,什么样的商业计划才是真正需要的?如何制定?何时制定?教师要有丰富的经验,教学技巧和沟通能力去解决TBL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需掌握学生获取知识时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特征,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方法。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校创业教育有别于以创业开公司为目的就业培训。创业教育是为人生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准备。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就业率。创业教师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勇于担当风险,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准确的识别和理性选择创业时机和机会,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也可以选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实战经验。充当学生创业的校外辅导员。传授学生书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教师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是个导向问题。对创业理念和内涵理解不够,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的创业教师对于“什么是创业?”、“为何要进行创业教育?”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应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熟知教学内容、对学科前沿内容有足够了解,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3.2T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课时多,学习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及时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是医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医学院校都在积极尝试TBL教学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我们在创业学教育的理论课中尝试TBL教学法,结果显示,TBL组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方面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组。期末成绩学生的主观测试成绩也高于传统教学组。TBL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运用练习,学生通过课前下发的学习计划要点,带着问题积极在互联网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大大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内讨论知识,积极交流,互通有无,相互监督,取长补短,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可以多系统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小组经共同学习与磨合后形成一个稳定的团队,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创业教育非常注重团队的重要性。大量证据表明,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对企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团队成员能起到对创业带头人的补充和平衡作用,并且相互之间也能互补协调,则这样的团队对企业会做出很大贡献。现在的医学生就是未来的临床工作者,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目前医学院校非常关注的课题。TBL教学法首先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在团队内分享信息,介绍优秀的学习方法,及时传递先进的科技信息,逐渐形成了团队特色,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由于TBL教学法给予了学生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机会,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团结合作,拓宽思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提高组织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院(RCP)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医学职业素质界定为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技能和判断力之外医生应当具有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等品质。在我国,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遵纪守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意识;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团队协作精神;依法行医;考虑病人利益;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方文本中的职业素质主要与态度、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态度等。国外一项关于医学职业素质的调查表明,医学生,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具有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坚守医学伦理和价值观,适度的医疗行为,重视病患的利益,获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时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我国,职业素质也被称之为职业素养,多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可以说,研究者们的论述中,医学职业素质既与知识、技能有关,也与品德、行为和态度等有关。
(三)学生的视角
为了了解学生对医学职业素质的认知状况,我们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和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共计1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识到了医学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医学职业素质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医德,有良知;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语言得体;责任心;以病人利益为重;态度友善;公平对待病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保护病人隐私权;尊重生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职业素质既包括医学知识,也有临床技能,还包括行为、态度、情感等。另外,学生们也认为自身的提升努力,个体的经历或体验等才是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认同度分别是47.9%和42%,而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约占41%。关键事件的影响(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等)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4%)说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动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方式跟学生所认同的职业素质提升渠道还是有差异,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综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医学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到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获得、发展和提升。作为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实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实施方案。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
不可否认,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样重要。在崇尚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医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职业素质。
(一)拓宽渠道,增强认知,明确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先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也是如此。职业素质在医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列举职业素质的特征向医学生开展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如此,才能让医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本质属性、道德基础、存在理由、具体要素以及坚守职业素质的必要性,这是职业素质的认知基础。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准确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要素,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生的职业要求和期望等,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也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要让学生知道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渠道和途径有哪些,学校和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创新方法,情景教学,感知体验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少,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缺少学生体验践行的途径或机会。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推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设定好的情景中隐藏着几个教学重点,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该情景中体验并运用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模拟真实情况下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并被认为是体验工作场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分析案例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书写情景脚本,训“扮演者”和“观众”后展现情景,情景“再现”与反馈,最后是总结与记录教学点。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证实了临床情景式教学成效显著,也证实了应用临床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为今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实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才培育的结果。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对学生本身、病患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投入资金设备,培训师资,增设课程,考核评估。其次,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环境布局设置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开展,都应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凸显医学特色,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最后,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仍然是医学职业认同教育的最强有力方式,在职业使命感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组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前辈精神风范,思索自身未来发展,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开展评估,注重考核,促进提高
开展积极有效的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特别是经常性地开展形成性考核,及时给予反馈,是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职业素质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制约,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测评相比较而言,医学职业素质的考核难度大,不易操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估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时也多采用应试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学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对其他的非智力性职业相关素质或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极少涉及。因此,医学院校要探索研究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和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等举措强化职业素质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2013年4月17日,对某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拟毕业的40名2005级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男24人,女16人。年龄24~28岁,平均(25.23±0.72)岁。
1.2方法
依据建立的由理论考试、床边考核、外科技能操作考核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能力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笔试、床边考核和技能考核权重分别为0.34、0.36和0.3;其中笔试包括影像识别、心脏听诊、心电图识别和病例分析,床边考核包括病史采集、体检和外科情况、综合分析和病历书写,技能考核分为内科操作(胸穿或腹穿)、外科操作(切开缝合)和急救操作(插管或呼吸机)。
1.3考核流程
1.3.1技能操作考核(8:00—14:00)
分内、外、妇、儿、急救五站考核,所使用的考题是由该校教学医院临床医学教研室资深专家参照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并依据临床教学大纲编写组成的。按照统一的评分表打分。考核地点为该校附属医院病房大楼某技能训练室。每站安排2名考官(两所附属医院各随机抽取2名高年资、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师),考官现场评分。学生抽签分组(8组,每组5人),每组进场后站站循环,每人考核时间8分钟、考核时间约40分钟,总计时间约6小时。实施考官交换的原则,以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可比性。考核项目均以考官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考核采用了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模拟人、临床模具以及计算机等。每站满分为20分,12分为及格,17分以上为优秀(5站总分为100分,85分及以上为优秀)。考试成绩由专人收集和录入。
1.3.2床边考核(14:00—15:30)
提前在各病区选取病人,病例涉及膀胱肿瘤、前列腺癌、肾肿瘤、肾上腺肿瘤、肾结石、左腹部占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胸腰段骨折、颈椎病、胃癌、门脉高压、胰尾占位、甲状腺占位、胃息肉、升结肠占位、幽门梗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反流性食管炎、左半结肠癌切除术后、直肠癌等。40名学生分8组(每组5人),4组内科,4组外科,每组安排2位考官(两所附属医院各随机抽取2名,要求同上),考核地点为医院各病区,8组考核同时展开。每人考核15分钟。主要考核查体、病史采集、临床思维等内容,由各组考官当场评分。预计时间90分钟。考核项目均以考官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
1.3.3病历书写(15:30—16:30)
考核地点在某附属医院某教室,完成床边考核后进行,学生书写大病历一份。预计时间60分钟。
1.3.4心电图、X光片考核(16:30—17:30)
考核地点某附属医院某多媒体教室,上机考核学生心电图判读、X光片诊断等临床能力。影像资料均提供简要病史及重要阳性体格检查结果。考题要求全面正规描述影像特点,并结合病史做出初步临床诊断。预计时间60分钟。
1.4统计学处理运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临床能力得分是否存在差别,并使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法进一步做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学生的总分及各项临床能力得分优秀率是否存在差别。
2结果
考核结果显示,学生技能考核最高分97分,最低分70.7分,平均分为86.18分,大于85分,达到优秀水平。笔试的最高分为91.5分,最低分为44.5分,两头分化比较严重,平均分为67.54分,有6名学生不及格。床边考核最高分为93.8分,最低分为74,4分,平均分为83.68分。笔试、床边考核和技能考核权重分别为0.34、0.36和0.3,汇总得到的总分最高分为92.7分,最低分为70.4分,平均分为78.77分。学生不同考试项目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SNK检验显示,床边考核和技能考核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临床能力总分,而笔试得分最低。学生不同考试项目得分的优秀率有统计学差异,技能考核的优秀率最高,而笔试的优秀率最低。
3讨论
3.1临床能力考核存在的问题
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轮转是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过程,使八年制医学生通过以临床实践为主的教学提高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而科学的评估十分重要。本研究的八年制学员第八学期末进入临床医学院,第一阶段为临床理论课学习及通科轮转,第二阶段从第十二学期7月份开始,为临床主干科室轮转。其培养原则为“扩宽基础、优化设计、全程关注、注重创新”。第二阶段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学员在临床主干科室共轮转84周。其中,该校外科学及战创伤外科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为军队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主干课程。以目前已进入临床第二阶段学习的2004、2005级八年制学员为例,2004级学员选择外科方向的为12人,占总人数(20)的60%,而2005级选择外科方向的学员更是高达70%(28/40),对这些学员而言,外科系统的轮转最长要达到36周,包括普外、骨科、影像科以及导师所在科室与自选科室。现有的考核标准仅仅是笼统的考核学员掌握各主干科室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由临床医学院组织各临床主干科室的出科考核。而外科临床实践由于其特殊性,在内科各项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外科手术相关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医患沟通中还应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的交待、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康复训练的指导等。然而,现有的第二阶段临床培养计划与要求中,对于学员应掌握哪些外科临床技能、应达到何种程度、如何培养、如何考核,都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系统。考核评估指标是否科学实用、考核内容是否全面合理、考核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考核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有效,既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代表相应教学部门的管理水平。本次考核应用的指标体系按照考核形式建立的由理论考试(0.34)、床边考核(0.36)、外科技能操作考核(0.30)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涵盖内容广泛,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3.2学生临床能力总体情况
良好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涵盖临床实践、临床思维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临床能力培养。本次考核中,影像识别、心脏听诊、心电图识别主要考察学生应用辅助检查及其解读结果的能力,病例分析主要考察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提出治疗及处理意见的能力(手术方案的选择);影像学辅助检查的决策与辨识能力;人文素养主要考察沟通能力,包括术前谈话的技巧、术后的康复教育、特定设定情境下的交流技能等。考试成绩与其他考站的成绩分布及临床带教教员评价基本一致,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本次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了78.77分,可以认为,学生普遍较好地掌握了按照八年制培养要求的基本临床能力。尤其是技能考核成绩比较突出,平均分达到了优秀水平,证实了学生执行医疗决策的能力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独立开展I级手术的能力以及作为一助、二助可以完成的手术能力均较好。此外,床边考核的成绩也比较优秀(SNK检验与技能考核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学生的病史采集及书写、体格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做出医疗决策的能力以及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内的人文素养水平比较高,这与以往研究认为八年制学生爱伤观念等专业素养水平不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多年来,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举办八年制的院校举行了多次医学教育峰会,对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进行了多次探讨,相互分析、学习了一系列教改新举措,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技能实验室,增加了临床教学实践机会,多方位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旨在进一步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八年制的临床能力较高,实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也从侧面说明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3.3学生的临床能力仍需强化
本次考核中,笔试的命题基本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合理、信度较高。从结果来看,学生的笔试成绩不理想,最高分为91.5分,最低分为44.5分,两头分化比较严重;而且有6名学生不及格,不及格率为15%;平均分仅刚过及格线,为67.54分。这可能有两个原因:除考试整体难度偏大外,还说明学生临床理论知识掌握的还不好,解读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还不强,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教学。一方面应适当调整题目难度,建立规范化试题库,保证试卷的质量和考核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注重八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时,不能忽略夯实其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增强其解读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临床能力培养对于临床医师成长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临床能力的培养,锻炼自觉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以首都医科大学各临床医学院七年制、五年制的大四年级临床专业学生和在校学习的大三年级临床专业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798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按2014年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采集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测量数据。
1.2.2统计法。
使用新《标准》测试数据采集软件生成excel原始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各组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差异性。
1.2.4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与资料,了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部分)的测试项目
2014年是新《标准》试行的第一年,大学生测试内容包含7个项目,分别是BMI(15分),肺活量(15分),50米跑(20分),耐力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20分,附加10分),立定跳远(10分),座位体前屈(10分),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10分,附加10分),合计100分,附加20分。
2.2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整体体质情况比较
大四年级初下临床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优秀6人,占1.5%;良好84人,占21.3%;及格281人,占71.1%;不及格24人,占6.1%;平均分74.36,标准差为7.89。大三年级未下临床医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评价为优秀3人,占0.7%;良好95人,占23.6%;及格284人,占70.5%;不及格21人,占5.2%;平均分74.45,标准差为8.14。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平均分所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87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两个年级的总平均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初下临床的医学生与在校的临床专业医学生相比,体质健康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2.3初下临床与未下临床医学生各单项成绩平均分比较
初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5.29,标准差为10.71;肺活量83.65分,标准差11.61;50米跑68.37分,标准差9.13;耐力67.54分,标准差13.59;体前屈81.2分,标准差11.95;立定跳远67.16分,标准差15.44;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4.59分,标准差31.22。未下临床医学生的BMI平均得分为94.49,标准差为11.03;肺活量13.01分,标准差0.712;50米跑68.42分,标准差10.97;耐力68.91分,标准差13.57;体前屈79.21分,标准差11.8;立定跳远67.24分,标准差16.87;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55.78分,标准差31.66。在各个单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仅体前屈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成绩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1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初下临床的医学生在柔韧性方面要明显好于未下临床的医学生,其它项目没有明显差异。临床学生有着共同的体质特征。BMI反应的体重指标为优秀,代表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为良好,身体素质方面除了柔韧性略好以外,其它素质均表现不佳,速度、耐力、弹跳素质均在及格档,而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则在不及格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新《标准》测试,初下临床学生与在校临床专业学生的体质整体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各个评价指标方面,身体形态表现最好,身体机能表现良好,身体素质明显偏弱。
3.2建议
目前,在校的高职医学生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但与在校医学本科生相比,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直接制约着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另外,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多以文献检索课形式进行,往往只开设一学期,只能传授一些最基本的检索知识和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往往最多只能掌握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和一些基本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导致高职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不强。目前高职医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材、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论坛、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由于当前信息素养课的教学缺陷,高职医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利用网络来搜集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上网获取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多是以消遣和娱乐为主。而通过传统媒体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医学生主动通过网络获取专业信息意识的不足,制约了他们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信息能力不足。当前,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侧重点在于基本文献检索知识介绍和基本检索工具的使用,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加工和利用信息。
1.2信息素养教师自身条件影响信息素养教育开展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多由图书馆具有长期参考咨询经验的资深馆员兼职任教,专职教师较少,且在教学中一般注重检索理论的传授。但由于缺乏医学专业背景,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游离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之外。
1.3教学内容局限和配套资源不完善制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
由于高职医学院校所用信息素养教育教材各自为政,多以“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为题,教学内容仍然以文献检索与利用为主,很少涉及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同时,各院校所采用教材缺乏专业性和层次性,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不能充分考虑医学特色,而且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另外在配套资源方面,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职医学院校电子资源发展不均衡,各校购买中文数据库较多、外文数据库偏少,循证医学、引文数据库更少。相对本科院校,学生上机实践课时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上机实习的需求。
2提高高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2.1转变师生对信息素养教育观念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开设之初就是以文献检索课面目出现,而信息素养教育等同于文献检索课的误解在广大师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两者的教学本质却完全不同,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利用、分析与生产信息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能力教育;而文献检索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资源教育。高职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该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明确两者的异同,转变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
2.2完善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医学科技日新月异,陈旧的文献检索教材和落后的配套资源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学要求,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信息素养教师积极编制纸质版、CAI课件、网络版多种形式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特色,重点介绍本专业的信息源及其特点和质量,以及本专业信息获取、整理、评价的特殊性等。二是图书馆应加强实体和虚拟馆藏建设,不仅要根据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购置学科专业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料,还要通过购买网络版数据库、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组建专题化虚拟馆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师生的需求。三是重视实践环境建设,不仅要通过强化电子阅览室建设,解决学生上机实践要求,还要通过构建书目检索终端、移动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机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环境。
2.3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由图书馆资深馆员组成,但由于他们的医学专业背景不足,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去。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首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教师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图书馆也应为他们多提供与本院专业教师或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积极引进医学专业教师进入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使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其向专业性、学科性发展。而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师资队伍形成专业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让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热情。
2.4构建多层次多形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教学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纵向上,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由下至上依次提供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一新生,提供有关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通用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二学生,提供学术与日常生活问题信息的检索、评价能力培训)、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三学生,提供基于相关专业的专门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培训);横向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入馆教育、读者培训、讲座培训等)、第三课堂(科研实验、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第二、三课堂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正规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也是课堂教学成果的充分检验。
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色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口腔治疗中。口腔医学生需要利用审美能力对口腔进行美的创造,从而治疗疾病,同时重塑患者容貌。口腔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术决定了患者形象是否美观。通过对口腔医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具备美术造型能力,进而创造美。
(二)提高口腔医学生对容貌、空间的把握能力
对口腔医学生进行美术造型训练,提高学生对空间感和物体结构、质感的把握能力,通过大量训练,将手与眼统一并提升至一定高度。为提升口腔医学生对器官的空间把握能力,可对人物面部进行写生或是解剖,进而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1.色彩的重要性人们对于色彩有着天生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要强于对外形的辨别。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觉,进而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因此,把握好色彩对口腔医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修复义齿时需要对义齿进行比色,参考患者脸色、唇色以及光源,设计适当的义齿颜色。
2.义齿修复与个性化修饰医师对于色彩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齿的美观程度。口腔医学生应了解色彩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并对配色有一定了解。在进行色彩训练时,加强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辨识和搭配,为了避免学习枯燥,可将色彩运用至绘画。
(四)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修养
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专业修养,将自身的美学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二、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内容
(一)口腔材料美学教育
以往选择口腔材料时,只是考虑材料的机械强度与相容性是否达标,但是,近些年,口腔材料是否符合美学标准已经成为了选择材料时必需考虑的因素,这是口腔美学的一大进步。过去常用的金属冠桥已经被树脂和陶瓷材料所取代,原因在于较强的金属色泽在口腔中过于突兀,远不如陶瓷材料美观,而且陶瓷、树脂的性能优于金属材料。
(二)口腔色彩美学教育
由于计算机光电测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口腔色彩美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调色、配色,将色彩数值化,消除了人眼误差,提高了配色技术。另外,利用计算机测色,可研究出各种影响因素对口腔材料色泽的影响。
(三)颜面美学教育
正畸治疗是改善面部软组织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以往的治疗只是注重矫正错咬合,却少有人关注对面部容貌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对正畸治疗的作用进行改观,不仅要矫正牙列,还应矫正面部异常。
(四)牙周病审美治疗
我国对牙周病的审美治疗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牙周病包括牙龈增生、牙龈暴露过多、高笑线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容貌,可通过切除牙龈、修复生理冠等手术治疗牙周病,从而有效改善面部美观程度。对于青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正畸治疗、咬合调整,进行牙周手术,进而解决牙列不齐、咬合紊乱等问题,提高口腔美观性,同时治愈疾病。对于成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牙周夹板进行常规治疗,从而固定牙齿,恢复牙列。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实教育内容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应选择丰富、优秀的教材,并以此为载体,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使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
(二)提高教师审美素质
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才能提高口腔医学的审美教育。这就对进行审美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以及审美经验。将口腔学与美学相融合,提高自身的口腔审美素质,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三)加强学生审美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前,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口腔美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用美学理念去看待专业知识。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融合入美学知识,并同时讲解医学与美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还应培训学生的审美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医学专业的特点,为医院患者或者社区群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卫生诊疗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为围绕医学知识宣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
1.参观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医学生到一些大型的医院中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医生的诊治过程、手术过程等观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2.服务奉献模式。组织广大医学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儿童聋哑学校等社会福利组织中,为这些人群开展各项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从而帮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特殊人群生活的疾苦,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专题调研模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医学生划分成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对医学的研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4.其他模式。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还包括送药、送医以及送卫生知识下乡等。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医学院还不能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缺乏针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考核体系,不能在医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意义。
(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脱离实际
从当前个别医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来看,很多都是根据教学课程安排的需要,缺乏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个别医学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将活动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社会热点的话题充分结合起来。
三、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区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帮助社会及时了解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医学院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
由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业余时间少,学校在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应该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在充分整合社会和校园的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医学生实践基地,并建立起具有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的创新机制,充分培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2]。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组织广大医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但可以帮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争取从动员——申报立项——时间团队资料审批——实践团长安全教育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 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 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 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 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 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全面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 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教学对象为我校2007级、200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对照组28人;实验组29人。
2.教学内容。
对照组和实验组所用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材。
3.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研讨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由相同教师授课。研讨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学生以班级单位参与。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心理学课程授课总学时为40学时(每学时40分钟)。对照组授课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中,研讨教学共计2时,占总学时数的72.5%;传统教学共计11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7.5%。研讨教学中,学生需按照专题准备研讨内容、组织研讨活动,每人负责组织研讨教学1学时(1学时/人,29人,共计2时);传统教学中,教师总结教学内容、提炼知识点,强调重点、解释难点;与此同时精选经典专题进行知识拓展。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两个月将准备好的课程标准、教材、任务分配及要求分发给实验组每位学生,要求实验组29名学生根据任务分配及要求组织与设计研讨内容,主持研讨1学时研讨教学。继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和学习。学生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进行研讨教学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整合并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研讨教学,并可通过电子邮箱、QQ等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每次上课前两周,学生对研讨内容进行细化与准备汇报,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和进行内容指点。在实施阶段,每次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本次教学的主题,随后由名学生主持研讨教学,其他学生可进行提问,同时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就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注重引导,及时纠正错误、发现问题等,并就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适当专题拓展。
4.教学评价。
(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组织统一期末考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以及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进行比较。(2)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师资等为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每项均按4点量表计分:不满意为1分,基本满意2分,满意3分,非常满意4分。5.统计处理。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
二、结果
1.教学改革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
课程结束后组织统进行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且成绩在70分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
2.教学改革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众多指标的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教学中教员讲解、教学方法采用指标的满意度上,实验组明显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