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教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措施;有效实践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篇2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3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5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7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篇4

二、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

(一)提高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要完善小学语言教育,教师就需要提高其规范性。首先,教师在备课或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应力求语言的精练简短,时刻保持明确的语言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书本中的思想知识,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不断深入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还需要提高小学语言教育的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作业对错也好,都应通过语言表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给予中下游学生一些鼓励,对优异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表扬,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们,课堂发言时要给予他们鼓励的目光,再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渐进的方式来指出他们回答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积极参与并举手回答问题。(三)注重批评语言的幽默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事情都比较好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时刻集中注意力听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讲时,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周末或节假日归校后,学生会上课走神、课堂纪律混乱,这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来间接或直接的改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四)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掌握学习的重难点,把数学中一些抽象简短的定义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不仅不会觉得难懂,还会觉得很有趣,从而会参与其中,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述逻辑性强且抽象化的数学概念或定义,以此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准确性、条理性、简洁性和完整性作为数学表达的四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兴趣,不断锤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带动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者:迟雅卓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三小

参考文献:

篇5

严肃缜密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学生在理解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时都应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此对应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是准确规范,杜绝歧义。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介绍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必须完整地表达清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表述中,暗含着非常关键的信息“同时”,如果教师在讲解中把这两个字省去,那么就容易出现分数的分子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或者分数的分母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或者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先后乘以或除以,这显然违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同的数”,这个数必须是大小一样的,而且“0除外”,也就是这个数不能为0。不难发现,寥寥几字的一句话,却一个关键词也不能省,一个关键字也不能少,否则就不是完整正确的分数基本性质。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一是对教师基本学科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就能建立起对知识毫无歧义的认知。

二、激励勉励,提高信心

学习的过程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会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或者成绩的退步期,或者状态的萎靡期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用严格的学习制度或者学习要求来约束学生,并不能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可通过具有激励意义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为例,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这两个章节的学习状态不佳,但进入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便逐渐开始调整过来,渐入佳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直白的语言鼓励学生,如“进步很大,要继续保持!”“加油,你可以做得更好!”等。除了这种比较综合性的激励语言外,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运算速度,思考时的反应力等来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用“先扬后抑”的语言方式。比如某一名学生的计算速度很快但错误率较高,教师就可以对该名学生说:“你的运算速度很快,思维非常敏捷,如果能够同时把准确率也提上去,那么会更棒!”总的来说,与严肃的教条、纪律等对比起来,教学语言的激励性会更温和,更宜人。

三、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篇6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聋童有着与健听儿童相同的学习需要,这程共同的需要是主要的,因此,聋校的数学教学与普校有许多相同的原则、规律。但失聪儿童与键听儿童比起来,也有一些特殊的学习需要,这些需要尽管没有质的差异,却有量的不同。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聋校的“隔离”的环境中,失聪儿童不能“自然习得”有声语言,因此聋生的语言发展总处于一种迟缓的状态。根据调查,聋校六年级学生的语言平均水平还不到普校三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思维的发展,这是聋生普遍的现象。然而思维的发展又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由于数学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不掌握相应的数学语言,那么他的数学思维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聋童可以轻而易举地伸出三个指头,再伸出两个指头,然后数一数共有五个指头。然后如果不教会他掌握“三加上二等于五”及×加上×等于×这样的语言,他以后的数学思维就很难达到心算的水平。要给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就要为他们创造提供更多的看听和说写数学语句的机会。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语言的源泉,要引导聋生多读,教室布置可考虑经常出现一些配合数学学习的语句。墙报要开辟数学园地专栏。要给学生提供水平合适的数学课外读物。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当,务使聋生能够听懂或看懂,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和完整地回答问题,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培养聋生语言思维的习惯。学生完成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读几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聋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语言。

二、补充基础的数理经验

聋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补充基础的数理经验。皮巫杰指出:“经验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例如,不管体积大小,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旨在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例如,五、六岁儿童从经验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它们空间排列的位置无关,与它们被计数的次序无关)”。儿童的数理——逻辑经验,大部分是从游戏和玩耍中取得的。聋童在学前期,由于听觉及语言受到限制,当进入一年级学习数学时,他的数学经验不足,甚至连数数经验都缺乏—这是聋校数学课本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帮助他们建立“多”和“少”两个概念的原因,为了补足聋童的数学经验,十分需要把游戏引进课堂,以及在课外更多的开展能够吸取和积累数学经验的游戏。同时,聋童学习数学时需要更多的学习用具,包括实物、图形。模型等。“逻辑—数理经验”是主体作用于外界物体而产生的构造性动作,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学具让聋生摆弄,使他们在反复的摆弄动作中获得这类经验。数学课本中的练习题无疑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经验,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例如,让学生做一道课本中的加减应用题,不如让学生判断:学校食堂的座位够不够全校学生坐下?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必须亲自调查计算,食堂共有多少个座位?全校有多少班?每班有多少人?全校共有多少人?两者是否有一个数量差?如果学校食堂座位的摆放是有规律的,学生学过简便算法后,可以让们实践一下:计算学校食堂的座位数、有几种算法?哪种算法能最快得出结果?在聋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强调实践的环节,实践是补足聋童数学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创造真实的数学情景

篇7

对于语言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对语言下了种种定义。例如,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与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等等。我国权威辞书对“语言”所下的定义是: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1]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一切语言的总称。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态势语;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本文探讨的教学语言以教师的有声语言为主。

(三)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又称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完美语言。对于教学语言艺术,本文借用庄文中在《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中给“教学语言艺术”下的定义:“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达到特定的教学要求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总和。”[1]

二、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准确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性就是指教学语言的深度和广度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即讲得准确,能确切地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做到传授无误。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知识的传授来不了半点误差和主观想象。[2]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用一支弯曲的规尺是画不出直线来的,同样,从一个不好的模型也产生不出一个良好的复本。”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音清晰,吐字准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话和念错别字。

(二)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达意

《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教学互动的基础,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教学语言应简明达意,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体现出最丰富的内容。”有些教师喜欢说一些赘词或口头禅,这样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疲惫的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这是所有教师应力求避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工于达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直接诉之学生的理智与心灵。且不说大段的讲解分析得清楚、透彻,也不说三言两语的概述须简明、清晰,就是一个提问、一句铺垫、一句过渡也要认真推敲,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3]可见,达,意味着教师必须把知识准确、明白、顺畅地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特定的科目、环境及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启发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古代教育即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迁,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让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4]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四)教学语言要富于情感性和激励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5]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索。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感情,首先要热爱学生,对教学有热情,在语言中凝结着自己对教材的深刻体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记得我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当读到‘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也动了情,我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地呼唤着指导员。所以孩子们也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6]这样的教学语言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于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之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所谓激励性,是指通过肯定、称许、表扬、赞赏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特性。大多数中小学生都特别崇拜教师,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认可和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应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和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捕捉他们每一个创造的火花、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鼓励也比打击和批评能给学生更大的动力。

(五)教学语言要丰富,生动活泼

语言的丰满醇厚与生动活泼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的语言应该有丰富的内容而不给人以枯燥、单调的感觉。这种丰富性,一方面说明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悉和对教材内容的深透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现实生活的广泛阅历和深刻体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运用多种词汇和表达方法,巧妙加工锤炼语言,这有助于丰富教学语言。如果照本宣科,光秃秃的枯干而不衬以任何枝叶,其结果也必然使听者索然。此外,教学语言还应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容易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要广采博闻,丰富自己的语言外,还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关于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若干建议

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要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遵循一定的途径。

(一)重视理论修养

教师口语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等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口语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不同学科的理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并融会贯通。

(二)将教学语言列入备课内容

备好课是教师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师每次上课所使用的语言,都应该大部分写入教案,特别是新手教师。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语言进行加工,按照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把教科书的书面语言加工成教学语言,字斟句酌,剔除废话,选取精确的词语,推敲恰当的表达方式,还要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丰富的材料。著名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在谈备课的经验时说:“只要精心准备,是完全可以讲得十分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我备课时,每节课都要穿插苦心搜集来的‘生动语料’,希望做到每隔十来分钟就能让学生大笑一次,就像相声中的‘抖包袱’。我相信,美感在笑声中产生,知识在笑声中传授,这是学问的艺术化。”[7]此外,还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可接受性和授课内容的顺序,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语言信息的日常积累

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语言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语言信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多读好书。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修养的深度。平时注意多熟悉和背诵诗词歌赋,经常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遇到精彩的词句就把它摘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它们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约有力,适当地用到课堂上,不仅能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第二,关注生活。多读书是丰富教师语言和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是,仅仅向书本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生活,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谈到学习语言时曾经着重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8]鲁迅也说过:“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教师能广泛和群众接触,吸收人民生活当中最优美的词语,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和灵活。”[9]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把自己遇到和想到的一切美好的词汇记录下来,并随时用到课堂上去。

(四)积极锻炼、实践

“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任何语言和艺术。因为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而不是别的。”[5]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就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游泳、打乒乓球是不可能只靠书上列的规则就能学会的,必须不断地实践。实践训练也是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训练可分为两类:一是正规的课堂训练。马卡连柯曾说:“我相信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以进行教师工作的。当然,声调的运用,所具有的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地来歌唱,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生动、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10]二是个体的自我训练。教师锻炼自己教学语言的机会,是从担任教学工作以后开始的。教师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语言的实际锻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可以把自己的课堂语音录下来,课后认真听,认真反思修改,作为下一次课的借鉴。

(五)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有些教师虽然学识渊博,却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上、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10]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教师语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声调、语气、语速、节拍和必要的停顿等,这都是影响语言表达效果的必要条件。此外,还要注意副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身姿、仪表等。副语言使用得恰当,可以有效地辅佐有声语言,强化语义表达和传递情感信息。

篇8

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应用题生活化的角度,针对应用题在小学中的地位,对应用题给师生带来的困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导读思说记找研。现分述如下:

1、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

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7、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后学知识,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所学知识,)3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玉米面积=100”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100-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100-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对这一条件进行换说训练,又可以得到以下说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豆=玉玉×1/2;豆=玉×(11/2);玉为单位“1”〉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玉=豆-豆×1/3;玉=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玉米面积2份,共5份。

篇9

应用题解题能力是衡量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提高应用题教学实效是促使小学生更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加强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1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现状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实效的快速提升,现将其总结如下:①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在解题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题意时存在较大难度,严重阻碍了教学实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应用题解题方法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读,这也与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的性格特点相悖,造成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②缺乏解题总结。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袭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自导自演、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即使对教师讲解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理解,但多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遇到同类题目时,不能灵活运用。

2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依照上文总结的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制约教学实效快速提升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形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优化应用题教学实效。

2.1实现题目的生活化,加深题意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数学应用题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生通常都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将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题目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将应用题中的数据关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以熟悉的内容来思考问题,更易于准确而快速地理解。像人口数量、保险、利息、超市等,这些素材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中多牵涉的数据关系来设置题目。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加法与减法》相关问题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道这样的应用题:爸爸在蛋糕店买了20个小蛋糕,乐乐吃了3个,花花吃了5个,西西吃了4个,还剩下几个小蛋糕?该应用题中所设置的问题情景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况,教师将应用题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还能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探究上面所述应用题时,经过仔细分析,学生会获得以下两种解题方式:20-3-5-4=8(个);20-(3+5+4)=8(个)。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种不同解题方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最终提高了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学生要想较好地解答应用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锻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解答应用题的机会,借助一定量的训练活动使得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解题规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就特定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大量训练,使得学生在解题中逐渐琢磨出一定的解题规律,像读题、梳理、标注、解题思路、解答等是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流程。只有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才能使得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应用题都能理出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准确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最终正确、快速解答。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从A市到B市的某条公路总长为436千米,如果有两辆客车同时从两市出发相对而行,从A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B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那么经过多长时间两辆客车能相遇?针对该应用题,小学生通常应该先通读题目,并捕捉应用题中的重点词语及数据,像“436千米”、“80千米”、“90千米”、“相对”、“相遇”等,然后再依据题意画出行程图,以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与解答,在梳理好解答该应用题的思路后,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用算式列出来并准确解答。其实,这种行程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大同小异,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遇到这样的题目就向解题规律上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了。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将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以生活化的应用题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从而确保小学生能熟练掌握多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最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刘娜 单位:新疆石河子149团小学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小学生的教材中的内容,更多的是贴近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结合生活知识有效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有很强的基础性,结合生活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同时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例如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字(小区门牌号、单元楼号等)进行数字编码,保证可以根据这些编码快速找到对应的房子。

(二)设置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有些数学需要细心观察,需要亲身体验,例如测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了体验式教学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实施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为学生的数学体验创设情境。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计算,此时创设的情境,可以是老师拿着一个纸盒包裹,将这个纸盒的长宽高设立成abc,让学生通过计算纸盒的表面积,知道邮寄包裹时需要使用的纸箱的大小。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生活知识,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实践教学

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体验式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百分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对衣服纤维含量中的40%、小区绿化面积30%、家庭收入50%、纯度98%等进行感知,进而对百分数有初步的概念,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然后设计百分数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例如计算家庭月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可以设立情境、实践教学的,为了强化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效果,需要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篇11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

但是,我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是平行四边形。还有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

在教学《球的简单认识》时,我也运用电脑,将球的各个部分、球的不同切面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理解球心、半径、球面、通过球心的切面等。

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同时的发展。

二、演示数的无穷魅力。

创造源于对所从事的活动深沉的爱。只有将数学的美、数学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才不会将数学视为畏途,从而创造出在成人看来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新”。

比如,在学完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具有六个约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12);它有哪些约数?(1、2、3、4、6、12);这些约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发现可以组成比例。

我又问:“只能组成一个比例吗?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找到了很多个比例。我将他们说的比例及时输到电脑屏幕上。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排列:

1:2=3:61:2=6:12…(共九个)

2:1=6:32:1=12:6

6:2=3:112:2=6:1

3:1=6:26:1=12:2

…(共八个)…(共八个)

由于这六个数可以组成九个“原始”比例(不允许重复数字,如1:2=2:4就不算),每个“原始”比例可以组成八个不同的比例,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2个不同的比例。

这样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齐美观,让学生充分看到了数字、数学的美,同时,也接触了初步的排列组合。思维有序、方向发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演示数与形的结合。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将数(代数)与形(几何图形)分开教学的;而实际上数与形的结合是今后数学学习(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数与形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媒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最佳交汇点之一。

在学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找:在学过的几何图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组成正比例,哪些能够组成反比例?

我在电脑上展示了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且引导学生回忆;学生一边说正反比例,我就一边在电脑上输入,很快就梳理清楚了:

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里面的正反比例很容易找到。可喜的是,我的学生还找到了:

1)在正三角形里面,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在三角形里面,底一定,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2)在长方体里面,高一定,底面积与体积成正比例;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一定,侧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3)在圆里面,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组成一个正比例、一个反比例)……等等。

在学完了圆柱、圆锥之后,我又一次用电脑演示、重温了前面的正反比例,让学生找出了公式当中可能形成的正反比例。

篇12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要准确无误。语音是口语表达的第一要素,教师准确、清晰、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音,能够刺激学生听觉神经的兴奋,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教师要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高低错落,或高昂、或低沉、或激越、或舒缓,抑扬顿挫,各得其妙;轻重缓急,各领其趣。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用词准确上,遣词造句,要有法度。此外,语法也要合乎规则,前后连贯,语脉相承;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立论精辟,推导有致。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

教师在做到语言准确的同时,还要强调语言的生动形象。因为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孩子们大脑中的表象,进而形成新的兴奋点,产生无穷的遐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能根据课本的内容,时刻联系生活的实际,用身边的人物、事物作参照,生动形象地描述或讲解。在讲到有情境的文章段落时,要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孩子们带入文中设定的特定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身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如同一尊雕塑随着轮船缓缓下沉时,我就问学生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们摇头,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大场面啊。我就结合泰坦尼克号的内容模拟当时的情景,讲述当时那可怕的情景,学生仿佛看见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听得目瞪口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来引导他们体会船长那可贵的精神就容易了。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感情丰富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而只有融进了情感的语言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总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文章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啊。他们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用心灵去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感悟文中美的人和物。通过学习,孩子们会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认识到大海的广阔,天空的高远。也会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贵品质,而从小立下雄心壮志。由此可见,教学中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产生惊人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循循善诱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语言一定有启发性。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能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语文老师要能讲究设疑提问,掌握提问艺术。教师无论讲授或组织讨论或指导练习,都要注重启发性。准确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学生在学完文章都在责怪狐狸的狡猾时,我就问学生:这个故事仅仅是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吗?乌鸦就没有错误的地方吗?这一问,无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翅膀,他们又陷入疑惑之中。我就要孩子们再次通读全文,重新思考。读完以后,我就适时有效地引导他们思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乌鸦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它如果能及时看破狐狸的诡计,不听信它的花言巧语,也不至于上当受骗啊。

五、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目标明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