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建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该楼平面形式呈矩形,东西向布置,长45.6m,宽18.6m,为6层框架结构建筑,1层为商铺,层高为4.5m,2层为辅助办公用房,层高为4.5m,3层~5层为办公用房,层高均为3.6m,6层为设备用房,层高为5.1m,室外地坪标高-0.300,建筑总高度为24.9m;该楼基底面积为901.82m2,1层面积为901.82m2,2层面积为916.82m2,3层、4层面积均为909.32m2,5层面积为894.32m2,6层面积为718.56m2,建筑总面积为5250.16m2。该楼于2012年10月份开工,2013年11月份主体完工。根据设计图纸显示:该建筑工程类别为三类公共建筑,结构的正常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及屋面防水等级均为Ⅱ级,建筑结构安全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类别为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室内地坪±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809.70m。该楼地基处理方式采用3∶7灰土换填垫层法,以第①层粉质粘土层为持力层,换土深度为素混凝土垫层底向下1.5m,外扩基础外缘2.0m;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底标高-2.000,基础高800mm,底宽2500mm,下部为厚100mm的素混凝土垫层。该楼未设置变形缝,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屋面为混凝土现浇板,板厚100mm,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垫层C10,基础及1层、2层柱、梁、板均为C30,3层~6层柱、梁、板均为C25,1层~6层过梁、圈梁、构造柱及楼梯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浇筑方式均采用商混泵送,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级钢,钢板采用Q235-B和Q345-B级钢,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为40mm,梁为25mm,板为20mm;±0.000以下填充墙采用MU10非粘土烧结实心砖砌M10水泥砂浆,±0.000以上填充墙采用MU3.5加气混凝土砌块砌M5混合砂浆,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7kN/m3。
1.2检测环境
现场条件:晴,室外温度:8℃,室内温度:12℃,相对湿度:24%,气压1000.5hPa。试验室条件:20℃,相对湿度:45%,气压1001.9hPa。1.3工作目的通过对受检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现场检测,以确定该楼施工质量能否满足设计图纸及现行验收规范的要求。
2检测内容及结果
2.1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
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第8.2条规定,经对该楼1层~6层主体结构承重系统构造及结构整体性详细勘查后,未发现各构件间的连接处存在明显松动、变形和其他残损情况,混凝土梁、板、柱、墙外观质量不存在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现象。
2.2混凝土结构构件尺寸偏差检查
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第5.5.2条及第8.3.2条规定,该楼1层~6层应按楼层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件,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际检测条件,采用随机均布抽样检测的原则,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梁柱轴线位置及截面尺寸、楼板厚度、柱垂直度、层高、表面平整度、钢筋数量及间距等进行了实测,本次所检混凝土各结构构件的尺寸偏差的合格率均大于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第3.0.6条所规定的合格点率为80%的要求,实测评定结果均为合格。
2.3楼板挠度检测
依据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4.3条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在该楼1层~6层每层分别选择了10块顶板,共计60块楼板底面进行了现场挠度检测,结果均可满足要求。
2.4楼体倾斜观测
依据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采用TDJ2E型光学经纬仪对该建筑物的外墙体作了倾斜观测,观测点A,B,C,D全部选在外墙角的最高顶点处,倾斜值(水平位移值)为观测点偏离其所在外墙外边线的最大值,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该楼西北角C点倾斜值及变形量最大,最大倾斜值为向东6mm,根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中表8.3.2规定垂直度(倾斜量)为楼高的1/1000且不大于30mm,该楼限定的顶点位移不超过25mm,现阶段该楼上部承重结构的侧向位移均远小于此限定值,故受检建筑物顶点垂直度(侧向位移)均符合规范要求。
2.5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钢筋保护层厚度:梁为25mm,板为20mm。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中10.1条和附录E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该楼梁、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抽检,梁、板类构件分别抽取总量的2%且不少于5个,对选定的梁类构件检验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选定的板类构件抽取7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所检钢筋在其有代表性部位测量1点,本次检验采用非破损方法,所用仪器为DJGW-1A型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测误差小于1mm,其中梁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10mm,-7mm,板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8mm,-5mm,当全部钢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测结果判定为合格,详细测试结果均合格。
2.6混凝土强度实体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及1层、2层柱、梁、板均为C30,3层~6层柱、梁、板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方式均为商混泵送。由于本次混凝土构件的检测条件与规程JGJ/T23—2011中的第6.2.1条和第6.2.2条的适用条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地质监站又无明确表示应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所以本次的检测方法采用单一回弹的方式,仪器采用ZC3-A型混凝土回弹仪,依据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受检区混凝土构件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同批构件总量的30%且不少于10件,每个构件平均分布10个测区,测区面积不大于0.04m2,每个测区16个测点,受检各构件碳化深度根据JGJ/T23—2011中4.3.1条和4.3.2条的规定,进行多点测量,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的碳化深度值。本次回弹点基础及梁、柱位于其侧面,水平方向进行,板位于其下表面,向上90°进行,依据JGJ/T23—2011中的5.0.1~5.0.4附录B进行强度换算,用7.0.2,7.0.3,7.0.4条进行推定,评定结果见表2,实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二、通信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和应用策略
2.1质量控制
通信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要严格落实到施工建设的各个阶段,在设计阶段,施工单位要组织监理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科学论证施工设计方案,根据通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严格审核施工图纸。在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按照通信建设工程的施工要求,采购高质量的、高精度的施工设备,同时合理配置施工材料配比,加强通信建设工程全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保障通信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另外,通信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要构建完善的质量验收目标和质量管理措施,规范通信建设工程的施工流程,严格把关建筑通信工程质量。
2.2进度控制
通信建设工程的进度控制要结合通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且将施工进度计划严格落实在通信建设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通信建设工程需要变更施工设计,必须按照严格的工程设计变更流程和手续,科学评估和高度重视所有可能影响通信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的所有因素,严禁随便变更通信建设工程的施工设计[2]。对于需要变更的施工设计,必须组织监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变更设计进行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论证,分析通信建设工程施工变更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保障通信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施工进度计划,严格控制通信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实现通信建设工程监理目标。
2.3投资控制
当前,很多通信建设工程施工单位一味追求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导致整个通信建设工程成本造价严重超标,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通信建设工程的投资监理目标,将工程投资控制在工程预算范围内,预算和决算正常浮动。为了更好地实现通信建设工程监理投资控制目标,要深入分析影响通信建设工程造价的所有因素,严格控制外包费、人工费和材料费[3],对于一些大型的通信建设工程,要按照工程投招标制度,尽量降低工程的施工造价预算,同时健全通信建设工程的贷款审查机制和工程投资变更机制,全面监控各个阶段的工程费用支出。
1.1信息化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
在项目管理方面,通过计算机可以对项目进行分详细的、步骤的规划,具体包括实现经费预算、施工监控、工程管理、资金控制等环节的信息化,依据核心任务建立功能模型、数据分析库、数据模型,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
1.2信息化有利于公司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立公司信息系统,要以精简细化为原则,要对原始数据的进行合理整合,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参考,方便员工进行资源配置的调整,更要确保信息系统对建筑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使组织信息更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标准。
2电子信息工程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具体应用
2.1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
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电子信息工程开发出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对工程的预算和决算进行编制的套价软件,能够通过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搜集,加工,运算,整理,分析,并能做出预测和辅助决策,最后传递,储存,维护和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能将工程造价管理资料进行充分分析和并且积累,还能根据过去的数据,对发展得趋势和未来造价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应用以数据库信息技术为基础,对收集的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并构建,最后利用套价软件编制标底、计算工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以及控制投标标价等。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加深,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加深,使人力逐渐从造价管理繁杂的计算中摆脱出来,对于工作效率和运算准确性的提高,管理体制的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2.2电子信息工程在公路工程中的运用
“要想富,先修路”是人么长挂嘴边的一句话,公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源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进而把控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资金环节,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只需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就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出工程大部分需求材料,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方便了监督部门的监督查询,优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还有更多的电子信息产品应用于公路建设中,一些监控设备在道路上的运用,规范了司机的行车的自觉性,还有一些GPS系统的应用,将公路上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了最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在公路建设的广泛应用,公路工程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道路安全也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3信息科技在如今的建筑项目管控工作中的发展状态分析
3.1信息交流不畅通
信息科技在建筑领域并未得到大范围普及,它只在少数的建筑单位有所应用,而且在此类单位中,而且很多的管控体系对它的应用只停留在信息搜索以及打印资料等活动,并不能真正意义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近年来,很多单位在企业设置了局域网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项目管控体系的实际意义,虽说只是实现了企业单位在一定的层次上的资源共享。信息的流通很大程度局限在建设场地的管控部门,并未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局限性很强,但却不利于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与外部信息世界有所脱节。
3.2理念淡薄
企业单位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信息化管控工作的重要作用,企业对其的认知还停留在“计算机+局域网”的层面上。例如,业主方、监理方、设计方三方的信息交换还是以纸质渠道,并未因信息技术的运用发生改变。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信息化,要以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媒介为载体,来进行信息交换,开展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还仅是一个初级工具,信息管理理念还很单薄,并未撼动企业的生产模式。信息管理理念还有待提高。
3.3应用不全面
信息科技在工程建设上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很多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停留于项目施工的前期,如工程设计、造价预算、招投标等工作。对于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控制等过程基本沿用过去的一套,未运用到信息技术。项目施工管理大部分都依赖于管理者的能力、经验来操作,完全背离了现代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范围相对狭窄,很多管理人员都只注重单机版软件,忽视了软件功能更大网络功能,如采购材料、信息交换、信息、网上招标等,软件的利用率非常低下。
3.4区域分布不均匀
从地域分布来看,信息化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主要存在于发达地区,对于信息技术落后的西南边远地区,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低于东部、中部发达省市。
4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
4.1确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建筑企业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它需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会出现发展盲点,但只要摸清企业本身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把握住核心,一定能让企业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得社会中站稳脚跟,提高效益。
4.2搭建多层次信息管理、交流平台
首先对各方各种需求进行考虑,如内部员工的需求、参与方的需求、宣传企业形象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包含多方协作的、全面多层次的关于信息、知识以及商业化的软件系统或网络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共享资源。
4.3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要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在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加以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建筑行业中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和引进新技术,在科研方面的加大政府补贴,制定各种激励政策、资金运作计划和较为完善的培训规划,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教育环境。
4.4加快国产信息软件研发
因为国外信息软件很难囊括我国诸多变量参数对于信息系统的影响。如许多工程项目等容易受到特定天气变化、特有地质情况、特殊施工时间等限制,这些限制会影响资金预算、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但国外软件往往很少考虑我国特有的变量参数,因此应该加快开发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特需的建筑信息管理软件。
2积极推行保温工程新举措
通过多年摸索,逐步推广了保温工程、烟囱防腐独立招标、锅炉受热面厂家焊口到厂后第三方检验、锅炉吹管后委托第三方割管检查、实施关键节点二级单位督查、汽机扣缸和生产维护管理人员提前介入设备安装阶段、生产准备工作评估以及聘请专业事务所进行过程审计等做法,通过这些措施使工程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多台锅炉从锅炉吹管到168小时试运完成无爆管的良好业绩,尤其芜湖1号机组168小时试运后310天没有爆管;芜湖2号机组保持着168小时试运后连续运行107天,常熟100万千瓦1号机组在168小时试运后经过短暂临修重新投运后,连续运行409天的长周期运行记录。
3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中电投集团公司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确保新机组投产后技术、经济、环保指标处于领先水平。平顶山2×100万千瓦项目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设计理念,采用三维设计,进行创新设计和精细化设计,取得了7项国内纪录、11项创新技术、8项领先技术应用的丰硕成果。神头项目采用了间接空冷、侧煤仓布置方案、国内首台空冷机组“三塔合一”方案(烟囱、空冷塔、脱硫吸收塔三塔合一,取消烟囱)和凝汽式汽动引风机方案(节约厂用电10306千瓦,年节约费用1997万元)。田集二期主机参数选用600摄氏度/620摄氏度的方案、采用一级低温省煤器、外置式蒸汽冷却器、临炉加热、旋转电极除尘器方案。芜湖、福溪、清河、常熟项目采用空预器柔性密封技术,空预器漏风率降低到5%以下,提高了机组经济性。结合中电投远达公司在环保行业的技术优势,推行脱硫、脱硝、除尘环保打包采用BOT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集团公司正在与相关单位合作研究空冷机组小汽机直排问题。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中电投集团公司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四大控制和机组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升。工程建设未发生安全事故;工程造价居行业先进水平,其中平顶山项目创同类型机组行业标杆;工程建设工期控制在先进合理水平,其中开封和景德镇项目创行业标杆;工程质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上海漕泾项目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平顶山项目投产后机组连续运行超百天,白城项目施工工艺质量优良,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