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务分析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梁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加强财务管理措施[J].现代商业,2012,16(35):102-103.
[2]邢平涛.企业财务管理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13(10):96-97.
[3]王冬妍.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8(21):213-214.
[4]郭海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27):63-64.
[5]何学松.对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5(29):176-177.
参考文献
[1]刘建荣.智慧云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与融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2]张云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博弈——基于腾讯与360纷争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25).
[3]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
[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4]段清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10(04).
[5]陈文军,陈翔鸥.引起传统财务管理变革的六大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参考文献:
[1]刘岳华,魏蓉,杨仁良,张根红,李圣,肖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调研分析[J].会计研究,2013,10:5158+97
[2]邱兆学.基于人本财务视角的传统财务管理误区诊断与财务本质属性回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9:105109
[3]耿永强.企业柔性财务管理中柔性资本结构方法探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83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7-29.
[2]卫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5(1):57-58.
21 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技能培养是满足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应用型和创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财务技能培养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本出发点,适时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基层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认清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处理好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协调性。
一、教师的渗透作用
(一)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内容中
根据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技能的要求,即熟悉会计主体业务的财务技能;掌握机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的财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财务技能。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相关专业课进行分类为业务课程类、法规政策课程类和信息课程类,教师将财务技能分别渗透到这些类别的专业课程类型中的。
(二)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模式中
教师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是财务技能培养的根本,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侧重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导。企业会计课程侧重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方面加以引导。成本会计课程侧重在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成本会计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导。管理会计课程侧重在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方面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侧重在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方面加以引导。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侧重在以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方面加以引导。技术经济学课程侧重在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导。
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属于法规政策课程,是业务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间接的作用。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侧重在基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内容方面加以引导,为更好地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课程,是业务课程的延续,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手段更新与扩展的作用。利用会计软件,培养学生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的财务技能。
(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引导
实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接受财务技能的培养。
1.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信息多、快、准, 谁就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财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利用训练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积极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增强创新的财务技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法规等要求,具有区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分析财务技能。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在学院教学活动引导下,除论文以外,设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文体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在多种文体毕业论文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财务分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其应有的财务分析职能作用,参与经济管理,设计出相应的文本。练就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其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作用。
三、教师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渗透和引导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作用是强化学生财务技能培养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导向,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财务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观念。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领财务基本技能操作,指导学生财务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财务技能培养活动,训练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所示。
基金项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 .北方经贸,2007, (8).
第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临界毕业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即使倾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临近毕业时,不仅学生忙,老师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务也非常重,既要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又要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而且通常是一人负责多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心里清楚毕业生对论文的态度,也同情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容易放松对论文的指导。最致命的是,面对一份份敷衍了事的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觉得付出的根本没有价值,整个毕业环节就是指导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张张极度疲惫的脸庞,烦燥敷衍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开始恶性循环。”[4]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响毕业实习等的指导工作,顾此失彼,最终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影响教学质量,还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毕业论文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在毕业环节设置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当论文质量的底线和标准越来越低时,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例如:从事财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
(3)为实习单位设计一套会计制度。即以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或局部的规划和安排。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是存货管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等等。
第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临界毕业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即使倾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有显着的效果。临近毕业时,不仅学生忙,老师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务也非常重,既要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又要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而且通常是一人负责多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心里清楚毕业生对论文的态度,也同情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容易放松对论文的指导。最致命的是,面对一份份敷衍了事的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觉得付出的根本没有价值,整个毕业环节就是指导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张张极度疲惫的脸庞,烦燥敷衍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开始恶性循环。”[4]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响毕业实习等的指导工作,顾此失彼,最终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影响教学质量,还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毕业论文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在毕业环节设置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当论文质量的底线和标准越来越低时,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
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例如:从事财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