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学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小论文的写作,对于一般的群体来说,专业性质太强而导致写作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一般的数理知识,就会缺失相关论文的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而且在进行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介绍的过程中,也同样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数学类专业性质的人才,如数学教师、数学系学生而言,还是非专业性人才,进行具有专业水准的文章写作,难度都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是涉及数学学科内容的相关知识,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文献阅读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除了数学类论文的写作,会遇到上面所谈到的问题。
教育小论文的写作与整合,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一部分的群体,需要进行与自己专业或者工作相关的,才衍生出了许多与论文有关的业务需求。在众多的业务需求中,论文代谢服务是最常见也是随普遍的。因为可以借助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通讯工具进行直接的交流,使得文件的传输与写作任务的统一分配及结算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同时,同时涉及上面两个领域的论文写作,即同时涉及数学类小论文及教育论文两个专业性的领域,就很有可能是与职称论文相关的。关于职称论文仿佛在相关领域内,并没有具体的限定与解释。
基本理解就是,为了评定职称而进行的论文写作。一般来说,对于所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所以也就有很多人选择他人进行帮助自己获得相关的文献资源,或者直接全权委托这些中介机构进行职称服务。
一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
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己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显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纳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为深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方式,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运用知识的交互发生机制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也是适应目前教学资源微型化、个性化、交互性的发展趋势。结合视频学习特点,笔者通过Adobe captivate4屏幕录像软件,以SPSS中数据初步分析和数据高级统计为例,开发SPSS微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其自主建构数据统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相关课题的数据分析中。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级5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对学习者而言,能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视角,深化知识建构的层次。
具体来讲,该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1)明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首先,单一的文字教材呈现方式易使学习者感觉枯燥,产生疲劳,继而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画面与教师的讲解配音融为一体,学习者可以边学习边操作,便于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索。其次,微视频独特的播放方式,可以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演示观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尤其是对于操作性知识而言,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显著。
(2)探讨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方便教师的利用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多媒体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一,教师可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解决学生在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两者结合,既发挥了微视频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前后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借助多媒体视频片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而发现传统学习中的不足。至于教师应该在课前或者课后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文章在后文的结论中也给予明确的解答。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 1微视频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视频是相对于文字、图片等单媒体而言,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具有表现力强、蕴含信息量丰富、形象生动等优点。随着3G网络的普及、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互联时代已全面到来,它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视频而言,更是在逐步进入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微视频时代。[}l微视频的出现及其“普众化[z]”的趋势,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超视像”的新媒体时代。
对于微视频的概念,整个网络视频行业乃至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从开始的短片、短电影,到后来的数字短片以及现在的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短电影等。[3]其中,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的,在短时间内播放结束的数字影视内容。[4]根据其定义及相关的网络释义,微视频与数字短片、微电影、短电影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称谓的差异。
学界对微视频的定义,大多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 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至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30秒至20分钟左右的,内容广泛的,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5]短精快、用户参与、操作便捷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6]
本文主要探讨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前述学者对微视频的相关研究,笔者界定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是多以3-5分钟的长度呈现,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的去实践,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它是一种可以让学者通过手机,电脑,MP4等视频终端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的视频资源。
2. 2微学习理论
移动设备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的到来。[']2004年微型学习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的改变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泛深入,微型学习已然成为教一育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g]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微型学习来代指微学习,两者都来自Micro-Learning这一概念。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奥地利学习专家林德纳(Lindner )把微型学习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9]具体来讲,微学习是一种“以多媒体、跨平台、小容量的网络微内容为学习单元的个人学习方式”。[10]从实践层面来讲,“微学习”欲处理的是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及时间相对比较短的学习活动;从研究层面来讲,“微学习”指的是在多样化的教育境脉情境下对学习研究采取的一种微观视角。[川
微媒体承载的微学习内容,是指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由此组织起来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和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常以移动终端作为终端载体,如便捷式终端(手机、PDA等手持设备)。[12]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密不可分。移动微型学习是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融合后的结果,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微型化学习方式。[13]微型学习由于其具有的移动性、片段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种实用的学习目的,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4]李娟等从学习理论和情境创设两方面出发,对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总体构架进行了分析。[IS]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形式,应发挥广大学习者的智慧与热情共建微型学习资源。[ 16]
微型学习以其具有的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未来的非正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的普及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把微视频引入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视频时间短,播放内容精确等特点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让学习者更加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文章研究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微学习的相关理论。
2. 3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1954年,斯金纳针对当时传统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以操作性条件和强化的原则来重新安排教学程序,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_民学习的每一步骤都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做出的反应之间的连接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一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连接而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Master of Arts Graduate Academic Paper 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Abstract: Academic papers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ability and academic level. Tutor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i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uidance of the academic papers. Data through scientif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ademic paper quality of liberal arts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eacher guidance. The number when it is 6 is good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apers quality of arts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the number of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paper; relationship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对其掌握的基础知识、写作和科研能力的反映,它是衡量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的重要的指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快速增大,而其学术论文的质量增幅速度却相对缓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同时,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剧增,学校准备不足,学校导师数量却没有相应幅度的增加,导致师生比例的失衡。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普遍存在抄袭、写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今,各大高校也要求本校硕士生,在校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加强对学术论文的重视。
我国对不同类型、科目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导师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时更注重其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专业型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文理科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也不同,理工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通过实验,更直观、深刻掌握专业知识。而文科学生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导师更多地是通过课上指导和少数课下指导,极少数学生可以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中。所以,对于文科类学术型学生而言,导师对硕士生专业理论性的指导、前沿性知识的指导,以及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指导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研究对象为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以及其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导师对其学术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文章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这一因素分析其与学生学术论文质量的关系。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与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关系如何?本文在收集整理Q大学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为我们提高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
为了能准确反应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关系,文章选取了Q大学文科类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三年级的50位学生作为样本,问卷调查包括考察学生学术的情况(的篇数、的途径、的期刊层次)、导师的影响(包括导师指导频率、指导学生人数、导师对于阅读的要求)等内容。文章在导师影响中提取出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这一因素,分析学术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学生数的关系。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分析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0来进行计算。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研究过程
如何确定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衡量指标,学者们对此的看法不一,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的数量、的期刊层次、的途径。同时,文章考虑三个因素是否可以用一个因素代替?因为用一个因素替代就能更清晰地表示出导师指导学生数与学术论文质量间的关系。所以,文章首先对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之后在确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学术论文质量间的线性关系。
1.对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研究
本文从三个因素衡量学生学术论文质量:的数量、的期刊层次、的途径。
(1)检验数据的相关性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sig值均为零,就代表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即衡量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质量的三个因素间存在相关性。
(2)检验数据的可行性
Kmo和Bartlett检验是用来比较变量间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主要用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Kmo越接近1,意味着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越适合于作因子分析,Kmo越接近0,则意味着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弱,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2
如表2所示,Kmo=0.761>0.7,Bartlett球度检验具有高度的显著性,说明所检验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方差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于1的特征值有1个,对应的积累贡献率为87.252%。最终确定因子为的数量。
至此,我们已经提取出能87.25%的代表三个成份的主要成份,即学生的数量。
2.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学生的数量的关系研究
表3
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学生的数量存在怎样的关系,利用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1)选择菜单中“分析―回归―线性”,从左侧源变量窗口中选择“导师指导人数”作为自变量进入自变量窗口。在选择“数量”作为因变量进入因变量窗口。
(2)单击“统计量”,选择Durbin-Watson(U)、估计、模拟拟合度选项。
(3)单击“绘制”,将左侧源变量窗口中ZPRED进入X窗口,将ZRESID进入Y窗口。选择直方图、正态概率图。
(4)单击“保存”,选择为未标准化、均值、单值。
(5)点击确定。得到如下图标。
表4
表4表明,只有一个自变量“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数”进入了模型。
表5
表5的内容是回归模型的概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数”与“的数量”的相关系数R为0.304,模型判定系数R方为0.092,由于R方受到个案的影响较大,根据个案对其进行调整以后的值为调整R方为0.074。Durbin-Waston的值是1.627,说明随机误差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表6
表6是对模型的方差分析与F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成,F值为4.892,显著性水平为0.032
表7
表7的内容是回归方程的参数及检验结果。由该表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y=2.259-0.367x。
(二)研究结果
经过分析,得出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人数间存在高度相关,并且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为y=2.259-0.367x,从方程中可得出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人时,是合适的。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年限为3年,那表示每一位导师所带领的每一年级的学生人数最好为2人,有利于导师对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英.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基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6)
[2] 李彩丽.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16-02
一、引言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及工程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和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其离不开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研究。
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
近年来,随着工程领域多种专业学位的设立,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的生源出现不稳定现象,由此也引发了其质量问题。其一,学校在生源选择上有极大的限制性,受制于企业需求。一方面,有条件、有课题且愿意选派员工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单位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也希望与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学校联合,这些都造成学校生源的短缺。其二,生源的缺乏给培养学校一定的压力,导致培养单位招生资格审查不严,所招收学员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工程实践经验也不足,另一方面,录取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不是来自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生源质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也影响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培养环节
1.培养目标与标准不清晰
学者曲艳华、孙中伟(2009)分析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其一即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把握不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旨在培养具有高级管理水平且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工程硕士有一定程度的轻视,培养机构对工程硕士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把握不清。
2.培养模式单一
学者赵军、唐祖爱(2009)在其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指出了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简单表达为:对完成课程学习、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硕士,符合授予学位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机构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生源构成相对复杂,要满足不同背景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其单一的培养模式是很难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
3.培养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者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2008)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指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为课程设置不理想、教学缺乏实践性及课程教材实用性欠缺。
工程硕士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形式,且其具有工程实践的背景,因此,工程硕士培养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等都要体现其独特的特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因为针对工程特点的专业教材的缺乏,而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这势必会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对工程硕士课程的设置缺乏相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学生很难从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课程的教学也大多只是老师进行满堂灌,学生积极性的缺乏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三、控制与保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生源把好入学质量关
生源的质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优化生源质量是控制与保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关于如何做好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二是严格录取资格的审查。
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为此,我们应通过宣传使企业了解到工程硕士教育是培养在职人员的一个好的途径。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企业了解其需求,引进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面向全社会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宣传学校、专业的优势,宣传已取得的成绩。
对于资格审查方面,只有获得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才予以报名,严格控制那些所学专业不对口,不是来自工矿企业,或者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员。要严格报考条件,招收那些符合报考条件的工程技术骨干;要严格专业综合入学考试;要加强面试和录取工作。此外,在严格录取标准的同时,对于一些工程经验丰富的管理精英和技术骨干,应该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录取政策并将其制度化。同时要加强校际合作,建立生源调剂机制。
(二)完善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姚美琴(2004)提出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要达到三点要求: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掌握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手段;掌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相应知识。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按照上述目标进行培养。曲艳华、孙中伟(2009)提出学校要从根本上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规范化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就要据此培养目标选择教材、设置课程。要多开一些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模拟等,采用研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积极性。要建设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和发展的特色教材体系,除了从国外引进合适的外文教材,还可以自编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方法应用部分的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证明部分的比重,增加对学科前沿、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培训,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相适应。
2.加强校企合作及师资建设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要迎合企业需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关于校企密切合作,可以借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创立工程研究中心的模式,由政府、大学和企业联合建立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基地。关于校企合作,曲艳华、孙中伟(2009)提出要实现企业“订单式”培养,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密切联系企业需求,且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教师的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还应该有一些工程实践的经验。对于师资建设,曾兴雯、史耀媛(2003)指出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有关企业去锻炼,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提高理论和教学水平。此外,应聘请相关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工程硕士教学和管理。
(三)加强论文过程管理
1.规范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写作规范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在论文写作之前一定要确保工程硕士学员们了解其基本规范与要求。学校可以将开题报告及论文规范要求在网上公布,使学生更方便地了解其内容。要正确把握对学位论文的要求,避免用学术性学位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注重选题,加强选题环节的管理
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必须额外重视。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实践性,研究结果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可以先将本单位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汇总起来,建立课题库,工程硕士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题目,这也是解决选题难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选题工作不仅包括确定研究课题,还应该有详细的开题报告。选题开题报告要对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方法、已有条件、预期结果等进行分析论述,且应在开题报告会上通过答辩和评议。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杰,李镇,薛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8(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