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创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由于银行体系本身性质及金融法规所限,以银行为中心的债务融资难以解决银行与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相应的人问题,因而不能满足新兴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以公共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股权市场由于规则限制与交易成本的制约,也将中小创新企业拒之门外。解决新兴企业的资金缺口,显然需要在宏观经济法律框架内设计某种能冲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使投融资人能够安全顺利进入和退出新兴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资本形态创业资本(ventureCapital)。经过近40年的发展后,创业资本成为解决新兴企业资金缺口的典范。培育了诸如Microsoft、lntel等世界级高技术企业,被誉为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新经济的驱动器。80年代我国引入了Venturecepital,并冠名为“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应用于企业投资活动,但迄今还是只停留在创业资本作为一种投资形式所具有的意义。
由上可知,新兴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要求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在银行为中心的债权市场及以股市为中心的公共股权市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是私人股权市场(privateequitymarket),而在私人股权市场上,创业资本作为私人股权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其精巧的制度机制与契构机制在解决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二、银行在创业企业融资中的困境
创业企业(包括种子企业及前期阶段企业)的特点是高度信息不对称性、高风险性及高成长性。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企业家本人更多知道自己的能力、技术可行性、产品的成功概率及市场前景等,是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而投资者(外部人)对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处于劣势信息状态。同时,创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两大特征。高风险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劳务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存在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可能。(2)市场风险。技术产品面对着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市场能否接受以及什么时候接受这种产品,它的扩散速度、业务前景以及竞争能力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在营销失败的可能性。(3)财务风险。对于一个新项目,投资预算很难准确确定,投资能否回收以及什么时候回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外多项实证研究都表明,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成活率要比其他行业低得多。创新企业的第二个特征是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产品一般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力,一旦这种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扩张力。据统计,获得美国政府小型企业创新研究项目资助的企业,在1985—1995年间的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分别增长了151%和83%(Lener,1998),这两个数据远远高出其他行业。
从银行业本身的性质与创业家的特性来分析,银行对创新企业的贷款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原因是:(1)因为信息不称,银行很难估价创业企业的信贷风险。在创业企业中,人力资本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银行很难估价创业家的真实能力及其市场价值。因为相关的信息很难得到,或者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成本太高。同理,银行也很难估计创业企业的真正前景。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银行对创业企业贷款时要面对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企业贷款后随之失败,另一种错误是对成功的企业拒货款。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银行的理性选择是使第一种错误最小化,因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作为其对企业或项目质量的信心保障。(2)因为回报的不对称性,银行只能以资产抵押作为贷款的传动机制来降低道德风险。一旦贷款放出后,谁也不能保证企业家按银行的最大利益来经营企业。原因在于,企业家能够完全得到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利益,因而关心的是回报最大化。但对银行来说,如果企业成功,他得到的还是固定利息,不能得到成功的利益;而如果企业失败,银行则可能损失100%的贷款资金。同理,如果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家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如增加薪水、超额消费等)抽回自己的投资。另外,银行也很难评估企业家是否贡献了必要的努力来保障企业的成功。因此,银行必须通过合同严格规定企业家的责任、义务与行为并进行严格监视,以降低上述道德风险。但监控成本也可能使银行获利甚微,尤其是小额贷款,银行会得不偿失。而采取抵押贷款的方式(尤其是以个人财产作抵押时),更能有效地解决道德风险问题。(3)抵押是银行挽回损失的法宝。正因这一法宝的权威性,使银行不愿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存贷利差是银行生命之源,而英格兰银行199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利息差只有2.96%。也就是说,只要贷款的33家企业出现一家失败,银行就颗粒无收了。而在创新企业的生成活动中,却只有20%左右的创业企业能够最终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银行的抵押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宏观上看,抵押手段限制了新兴企业的发展。因为“创业”的特性,创业企业无力提供传统的抵押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可供抵押的个人财产(如创业者的私人房产)一般只能进行第一轮融资,而知识产权(如技术、专利等)不能作为合适的抵押保障;(2)经济的快速变化、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使固定投资的使作价值及资产价值不断降低,银行对个人资产、企业资产的估价也愈加保守。因此,创业企业增长越快,获得信贷的能力却相对越低。(3)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一批相当数量的无力向银行提供信贷抵押的企业家,如年轻人、工薪阶层及无财产者等。
为解决新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矛盾,许多国家政府为新兴企业建立了贷款担保制度,或制定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银行对新兴企业的信贷。但是,且不论政府的这种措施见效与否,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新兴企业可以获得银行信贷,债务融资对其自身的发展也可能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债务融资必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过重的债务负担会使新兴企业过多关注于现金流的变化,而无力根据宏观经济条件变化驾驭经营管理并把握增长机遇,这种负担限制了新兴企业本身特有的新创功能。另外,企业经营失败最共同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化程度低而债务化程度高,这一不成文的“定律”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在发展中国家也很明显。
三、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困境
在银行债权融资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大多数新兴企业希望能免除债权融资的弊端,因此纷纷转向股权融资并希望从股权融资中受益。在股权融资中,投资人不要求还款,只是以出售股份的形式获取红利和资本利得。因此企业家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资金是长期性的或永久性的。股权融资的资金来源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如企业家、管理层、企业雇员及利润留成等;二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在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最急需的外部股权融资;因为在此阶段,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几乎用尽了全部内部资源。同时,因为企业规模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增大、研究与开发及销售渠道的扩展等,营运资本的需求也猛增。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是注入外部股权资金来建立自身的借款能力,同时在保障企业所有权不被过分稀释的件下保持正常的运营。
但是股权融资同样不能消除融资人与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缺口。新兴企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及信息缺口,同样使外部融资人很难估价企业,同时,也可能使企业家在获得融资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获得外部融资后,企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可能会进行某些浪费性的开支(如购置豪华办公室、高级轿车等)。因为此时企业家(经理人)无需承但全部支出成本而可获得全部使用价值。同时,巨大的信息缺口会产生“逆向选择”及“败德”等人问题。企业家获取外部融资后,可能会将资本投资于一些有益于企业家私人利益而无益于股东回报的战略研究或项目。这种研究或项目能给企业家(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发起人)带来很高的声誉,但投资者可能一无所获。另外企业家可能使项目的风险度增大;因为在外部股权融资完成后,企业家所拥有的股权本质上是一种期权,如果公司运作良好,企业家股权价值很高,但如果公司运作失败,损失则大部分由投资者承担,这种情况与债权融资所产生的问题大同小异。因此,股权融资情况下,企业家仍可能去追逐那些过高风险的项目。
即便企业家的动机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信息缺口也可能使外部融资成本过高甚至完全阻碍外部股权融资。这方面较典型的问题是企业股权的“柠檬市场”问题:如果企业家或经理人熟知企业的投资机会且以股东利息为目的而行事,那么从理性上看,只有当企业股价高估时企业家才肯发行新股以筹集资本。在外部股权融资及股票市场中,这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国外大量的证券研究表明:新股发行公告出现时,股价则下跌;因为新股发行给市场发送了消极信号。新兴企业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实质就是发行新股,且这种柠檬现象更严重。
由此可见,如果外部融资人与新兴企业的信息缺口问题可以解决或大部分解决,那么外部融资的困境也就随之消除了。金融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对企业融资事前的密审查和事后的跟踪监控,一些专业中介(如投资银行业)及专业私人股权投资者可以缩小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差距、缓解外部股权融资的局限性。但事实上,即使是银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及日本,专业金融中介还是偏向于大型及成熟的企业,究其原因,除前面所述的银行抵押贷款对新兴企业造成的融资困境外,银行体系(包括其它金融中介)的局限性也使其难以通过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来缩小信息不对称缺口。这种局限性有法律方面的,如银行不能持有企业股权;也有政策性的,如不能追加高利息来补偿高风险。因此,新兴企业的融资还是依靠私人股权市场,更具体地说,是依靠私人股权市场的创业资本市场。但是,创业资本市场的作用决不是简单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控,它是制度机制与契约机制的组合,是不对称信息及委托问题下的一种精妙的资本形态。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无疑为市场经济继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但是,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形成了众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各级政务机关改善自主创业政策,多方为自主创业开辟融资渠道等等方式方法,去构建良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观,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的就业之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但在具体创业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许多高校都是以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竞赛、创业论坛等形式开展创业实践,这与美英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实践内容与模式较为单一、实践载体不够丰富、实践投入与支持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定位只限于实务层面,实践教学方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内容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介绍经验,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深层次的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比较研究,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浅层次、边缘化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高校倾向于采用创业报告、创业讲座、经验推介研讨、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并且针对的对象不是面向多数人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也就相对比较窄。创业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资投入和政策扶持,但大部分的创业计划和实践活动都由于资金问题夭折;创业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重理论轻实践,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体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多数创业实践仅仅停留在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阶段,其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都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学生对常识性、基础性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掌控与应用方面理解有误区,决策时多从直觉出发,缺乏处理和应对问题的基本套路和程序;实践活动管理方面表现比较随意,缺乏利用制度、程序使日常经营活动规范化的能力,与人沟通交往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成为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难点。
2.大学生创业实践实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创业实践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在设计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创业学、创造学为基础,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际沟通学为辅助,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一些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实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实践活动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和实践环境的客观因素。在创业实践中,参与者的主体作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其创业意愿、创业规划、创业技能、心理素质、沟通能力、领导水平、交际手段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数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在创业初期往往热情高涨,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但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估计不足,一旦面对失败和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乏一种迎难而上的毅力和品质。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对创业实践的实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使得实践参与者具有创业积极性和创新自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创业支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创业实践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教育的保障制度,对实行创业实践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的支持,要适当对坚持创业实践的学生给予帮助;社会要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或团队支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宣传体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塑造创业成功的典型示范,与校内外加深联系,创业实践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实践形式和资金支持,保障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有效推进创业教育
1.实践活动引入创业教育内容的案例分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创业教育是传统“就业教育”的内涵拓展与功能延伸,实际上也是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基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要求和条件等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把创业实践活动作为目前开展创业教育最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注重以创业课题、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累创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践行能力,将创新、创意、创业的理念和方法逐步融入创业实践,采用“3+2”(三个平台,两个评价体系)创业实践模式,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创业心态、积累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在“3+2”创业实践模式中,对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三平台各有侧重,创业社团侧重创业心态培养,创业竞赛侧重创业知识积累,电商经营侧重组织管理与社交能力提升,在三平台基础上遴选较好的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扩大创业,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评价和教师的指导创业效果评价贯穿全部创业实践活动中。笔者对2010~2012年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创业素质和项目创业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采用创业实践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现阶段的创业教育中,高校应鼓励学生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社团,为在校学生提供企业培训、考察、实习等机会,丰富学生对企业运作、社会生活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了解和适应社会,为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实际创业做铺垫;举办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创业竞赛,利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以及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创业,采用有效的电子商务创业管理模式提高创业效果,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
2.以创业实践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方式。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践,也包括创业经营性的实习实践,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市场经营的风险,学会预测市场变化,掌握市场信息,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为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梳理分析我院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业心理调节能力、市场调研与开发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教育目标,本文提出了以创业实践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流程。
(1)创业项目选定。
侧重市场调研、基础条件分析、竞争力比较等方面的内容,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准确分析,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产品分析能力,加强对宏观环境、产品定位、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培训。
(2)创业团队组建。
侧重团队发展目标、团队框架、团队成员角色定位与职权分工、团队管理机制,注重成员的扬长避短,恰当使用。
(3)创业计划书制定。
侧重特性分析、市场竞争力与前景预测、生产运营计划、市场营销手段、项目风险分析、项目财务需求与回报分析等内容,重点是市场营销和财务分析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4)创业项目启动准备。
侧重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场地选择以及项目运行基础物资购入,该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关能力等。
(5)创业项目运维。
侧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公司管理、市场战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手段的应用能力,这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特别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角色转变能力、财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创业项目总评。
针对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项目成果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创业实践过程中项目管理、市场影响、财务分析等方面的掌握。
三、多途径提高创业实践教育的实效
当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等工作,为了使创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作用,就要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激发参与创业实践积极性。
面对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变化,高校和大学生都要解放思想,重视创业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更新创业实践活动模式及评价机制。大学生要结合自身所学,树立自主创业的想法,明确自身的创业方向,树立创业自信心,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社会知识,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增强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2.以教育协同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学定位出发,做好学生对创业专业知识需求的调查,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来开设课程,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结合、渗透、强化的方式,注重各学科教学协同效应,以实践联动教学,引导多样化创业训练,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以组织协调为关键,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创业指导服务平台是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运作机构。以创业指导服务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专题讲座,推广成功创业者的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平台的外联功能,协调创业团队与学校、企业、其他机构间关系,为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4.以政策激励为驱动,建立可行性强的创业教育实效评价体系。
目前部分高校的创业实践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这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管理。将创业实践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分、综合测评、就业推荐、资金补贴、优先培训等挂钩,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5.以措施保障为支撑,营造良好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需要专职指导教师指导、多渠道资金筹措、适合的创业实践场地等保障。所以高校应从完善创业导师的绩效考核机制方面,鼓励教师为创业团队提供技能和经验方面支持,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设立扶持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并做好学生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协调工作;有条件地开放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研发基地等公共资源,营造良好创业教育环境。
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上,主要依靠政府与学校。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注册支持、税费优惠等项目,而各地高校也陆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成立创业支持机构,开设独立课程。各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扶持,但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优惠的自主创业政策扶持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逐渐增加。然而,自主创业人数增加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较低的自主创业比例与成功率。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已由2008届的1%上升至2%,受个人经验能力、资金、社会环境等约束,我国研究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仅为10%[3]。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成功率约为30%,远远超过我国。
(二)低技术含量的创业行业。受启动资金、技术储备、社会经验等限制,目前我国大学生主要选择低技术含量、低资金要求、竞争激烈度和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进行创业。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创业比例最高的为“中小学教育机构”,占5.7%;其次为“教育辅助行业”,占3.3%;“其他个人业务”、“其他娱乐和休闲产业”、“服装零售业”分居三至五位,比例均在3.2%左右。而作为高技术产业代表的“互联网”与“软件开发”,仅占到2%,大大低于前者。
(三)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目前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最大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社保等费用的减免与支持;二是提供资金支持。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在费用减免方面主要有:企业首次注册登记,3年内免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两年的档案挂靠费;符合小微利企业的,减20%的企业所得税,招用本省户籍人员给予社保补贴等等。相比于欧美等国家或地区,上述政策所涉及的行业少、范围小,优惠幅度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四)扶持政策分散,缺乏系统性。关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在国家层面仅有方向性的指导,而到了各省、市、县,规定却各有不同,政策零散,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纲领性的指导政策。政策的和传播以通知、决定等文件形式为主,没有通过立法的程序使政策得以制度化、法律化,难以保证创业扶持政策的系统性、持续性[4]。
(五)扶持政策执行力度弱,难以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缺乏执行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本身分散、零散,缺乏省、市级政府层面的专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监督执行。二是各地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大多基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对于创业者自身,或是录用的员工,大都有“本地户籍”的要求,导致大量外地优秀学生创业者享受不到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优惠。三是申请扶持优惠的程序繁杂,扶持力度较弱。从企业注册到正式营业,在加拿大需要的时间是两天,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证件资料即可,而在中国至少需要100天,需要提交各类凭证,办理国地税、社保公积金开户、劳动用工备案等手续,纷繁复杂的程序让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生畏。
(六)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低。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省真正的创业教育尚未起步。各大高校担负创业教育职能的机构基本集中在团委、就业中心下属办公室或其他机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专职专任的教师。通过对广州6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分析,发现仅2.73%的学生非常了解创业政策。根据共青团广东省委的调查数据,在针对3900名2009、2010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仅8.6%的学生很清楚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这都说明了目前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严重缺位。
三、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均远超过我国大学生同类指标,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自主创业方面的政府政策优惠、金融机构扶持等举措进行分析,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创业机构支持、相对健全的创业法规,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是未来劳动者应该掌握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这一口号,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业教育”的热潮[5]。瑞典将创业教育纳入初中、高中、大学教育,贯穿了整个教育体系;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建立了50多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近500家大学院校设立了毕业生自主创业课程;英国近一半的大学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或研究中心的设立,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家庭或学校都极为重视孩子的独立性,提倡张扬个性,鼓励个人创业。而社会竞争、开放的风气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个人创业的准备门槛(资金、场地、设备等)在不断降低。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高效的创业机构支持。对于创业者来说,政府或社会组织的支持必不可少。如美国的SBDC(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与SBA(中小企业管理局)、英国的UK-SEC(科学创业中心)、法国的CEPAC(创业计划培训中心)、日本的创业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的职能是开展基础调查、推进国际间合作,为创业提供信息支持,等等。可以说,这些高效的创业机构提供的支持,在本国或本地区大学生创业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健全的创业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自主创业的保障和依托,而在这一方面各国、各地区也都是不遗余力。例如,美国制定了《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英国有《公司创业投资法规》《创业投资信托法规》,德国有《劳动促进法》《就业支持法》等。又如,韩国经过将近30年发展形成的中小企业相关的系列法规体系,以《中小企业振兴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为代表,配以中小企业出口、金融、税收等相关法规,从完备的立法角度系统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6]。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和依托。
四、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国内现实构建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需求,也是缓解不断加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政府、高校、大学生群体三位一体的自主创业扶持体系,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是推动产业转型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一)政府角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政府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从政策支持、宣传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着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1.政策支持。政府应该从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多方联动协作机制[7]。构建完善的、具备较大支持力度和较强可操作性的创业法规体系。顶层设计是指以国家就业促进法律为基础,成立国家层面的创业指导机构,并相应在各省、市及其下级政府成立创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答和帮助协调。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工商、税务、社保等方面。在工商注册方面,优化工商注册流程,缩短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注册周期,减免相关费用。目前自主创业工商注册流程上并没有实现特别的优化,仅仅针对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收费实行优惠,且优惠条件苛刻。因此,应尽量缩减非必要的注册流程节点,扩大优惠范围和幅度,切实让大学生创业者享受到实惠。在税收政策方面,建立多层级的税收减免政策体系。目前国家对于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面逐渐加大,但限制性条款依然较多。以2010年财政部与国税总局联合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大学生创业3年内,每年能享受8000元的税收减免,然而该减免却有着明确的限制,即“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因此,非常有必要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针对不同的经营行业,制定不同级别的税收减免政策,而不是盲目实行“一刀切”。在社保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整体来说,目前社会保险相关政策对于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较强。各地对于创办企业的大学生,对于被招录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五险(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的单位部分全免。以广州市为例,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社保基数为2529元/月•人,单位部分为689.54元/月•人,每年能够节省至少8274.48元/人。因此,社保优惠政策应该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优惠幅度,将减免范围逐步扩大到个人部分,大幅减轻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社保负担。2.宣传支持。这里的宣传包括对于自主创业的正面积极宣传,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自主创业成功案例的典型宣传,以此激励更多大学生投身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宣传、推送平台,对现行的创业相关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政府在工商、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同时,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创业项目信息或其他有助于创业的辅助信息,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3.资金支持。在对广州6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展开的调查分析中,2670名大学生谈到了“对成功创业影响因素的认识”,93.63%的受访者认为资金支持对于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贷款、融资要求高、细、杂、严,这跟金融机构的盈利宗旨有关,更体现了创业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创业实践的举步维艰。政府对于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支持有所作为,但是支持的额度相对较小,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支持机制。以广州为例,可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而以5人的微型企业来说,月均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等运营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至少不少于3万元,也就是说,10万元的贷款仅仅能够维持企业不到4个月的正常运营。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协调作用,发挥经济杠杆的撬动作用,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扫除资金障碍,“砍低”高设的资金“门槛”,帮助创业者度过最为艰辛的初期创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