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人员流失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深层志趣忠诚度满意度关键员工
急速变化的市场要求企业不断更新人才,挖人、被挖、反挖已成为一种组织常态,如何留住关键员工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一个全开放的市场内,吸引优秀人才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和培训项目等要素已变得乏力,从更深层次吸引和留住员工成为当务之急。
一、界定关键员工
企业不可能运用无差别的人事政策来塑造所有员工的忠诚度,而必须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到最为关键的地方。
根据二八原则,企业80%的业绩是由20%的关键员工创造的。因此,作为相应人事政策的出发点,必须首先确立标准,界定关键员工。
1.绩效和能力标准在强调结果的时代,绩效是判断员工价值的首要尺度,绩效优秀的员工是企业业绩的重要贡献者,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可以筛选出绩效优秀者。
对于很多已经建立胜任力模型的公司来讲,在绩效评价的同时,可以通过评价中心等手段对胜任力进行评估。业绩和胜任力表现均突出的员工构成了组织内的A类员工或明星员工。
2.战略标准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储备是支持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根据经典的组织设计理论,企业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确定了战略性投入的组织需设定相应的战略性岗位。由于战略性投入的不确定性,这些岗位上的员工很难进行常规的绩效考评,但其岗位对于公司的未来至关重要。例如,3G移动通信标准刚刚推行,大量的设备供应商为这个战略目标投入多年,尽管过去并没有现实的收益,但3G技术研发人员却一直是各大公司猎取储备的对象。可见,居于战略性岗位的员工是组织的关键员工。当然,随着公司的战略调整,战略性岗位会发生变化,关键员工的标准也应随之变动。
3.稀缺性标准某些岗位员工由于稀缺性原因同样属于组织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员工。
例如,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紧缺的、有着特殊技能的员工;目前正在开发新产品或负责信息系统上线的员工;由于行业发展或新兴职业等原因形成的在短期内对公司有着重要影响的员工等。
二、认识深层志趣
1.公司忠诚度———传统的激励措施传统的员工忠诚度培养从职业发展机会、薪酬、工作所需的资源、认可和表彰、福利等方面着手。
截至目前,国内外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员工所关注的因素均未脱离赫茨伯格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即通过“显性”手段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但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即使在激励和保健方面都十分完善的公司,甚至在获得年度最佳雇主的公司里,非企业意愿的员工流失都很难避免。因为随着大量知识型岗位的产生,越来越多的资本所有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对稀缺人力资源的吸引和挽留上可谓穷尽手段不遗余力。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市场最终决定了员工的流动。
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为员工创造了更多的外界诱惑,员工对任何一家雇主的忠诚度都在下降,仅靠已有手段的修修补补已不足以长久维持员工的工作激情。
随着双因素边际激励效用的递减,薪酬、职业机会、上司关系、企业文化等企业费尽心思构建的激励员工的因素又恰恰构成了其离职的理由。对于这些员工来讲,并不真正知晓需要什么来点燃工作热情,直到在不断跳槽中发现自己的深层志趣。
2.职业忠诚度———从深层志趣开始哈佛商学院的心理学家蒂莫西·布尔特(TimothyBulter)和詹姆斯·沃尔德卢普(JamesWaldroop)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提出了深层志趣(deeplyembeddedlifeinterests)概念,指人们长期拥有的、由情感驱动的、超越人们常规认识的兴趣和爱好,并与人们的性格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激情。深层志趣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来,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在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两位学者总结了与企业员工流动密切相关的深层志趣:技术应用、数量分析、理论研究与概念性思考、创造性生产、咨询辅导、人员及关系管理、企业控制、用语言和观念来影响别人。两位学者举了这样一个示例:一个天生具有创造性生产深层志趣的小孩,可能会偏爱编写故事或戏文。在他的青少年时期,这种深层志趣可能会表现为对设计机械小玩艺的兴趣,或者在课余致力于创办高中体育类或文学类杂志。在他的成年时期,这种深层志趣甚至可能再次以喜爱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推动他选择拍摄电影之类的职业。
这种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方式的深层志趣在心理底层驱使着职业的转换,当企业提供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者的深层志趣不一致时,员工就有可能对工作不满意或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这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会将不快归因于自己的主管或者组织,甚至会怀疑自身与公司文化的匹配程度,这种不快的长久积累会导致满意度的下降和离职的发生。此时的员工离职,与其说是离开了公司,不如说是抛弃了已经尝试过的职业。只有在真正找到与深层志趣相吻合的职业时,员工才可能真正获得工作的灵感。两位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实证发现,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深层志趣并不决定人们擅长什么,但决定了哪种职业可以让人们得到持久的激情和满足,这种满足常常能转化为对工作的投入,对工作尽心尽力,并避免辞职。
3.从公司满意到职业忠诚发现了深层志趣,并不等于要抛弃传统提高员工满意度的种种措施,相反,深层志趣的作用空间必须建立在员工已满足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基础上。
双因素的完善可以使员工获得对公司和工作的满意感,但并不一定会激发员工内心工作的激情。在满意感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志趣类型进行职业和工作的再设计,就可以激发工作的热情,真正获得工作的乐趣,从而形成长久的职业忠诚度。
三、深层志趣导向的职业忠诚度培育
1.树立深层志趣的意识深层志趣隐藏在内心深处,对于大多说员工来说并没有清楚的意识,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可能是在努力完成别人期望或自认为擅长的事情。
蒂莫西·布尔特和詹姆斯·沃尔德卢普曾举过一个实例:一位女士在大学里化学学的很不错,大家都建议她去作一名医生,她听从了建议并很快成为一位有名的神经科医师,但在她42岁时最终放弃了医生这个职业,开了一家托儿所。两位教授分析,这表明她有着上述八种深层志趣中的咨询辅导(counselingandmentoring)和企业控制(enterprisecontrol,即掌控一个组织全面运行的愿望)两种深层志趣。在回顾自己做医生的经历时,她好长时间都惋惜:“这些年我都浪费了”。由此可见,深层志趣的发现需要很长的时间成本和湮没风险。因此,作为这一理念在企业内的实施前提,要通过培训等手段让公司上下对深层志趣有全面的认识,特别是要注意到深层志趣的挖掘决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更是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本人的事情。
2.挖掘深层志趣从企业可实施的角度来讲,挖掘深层志趣可以采用日常工作行为判定和行为事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工作行为判定要求直接主管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员工的工作行为,有些员工在对待符合自身深层志趣的工作时会表现的兴高采烈,对待另一些工作可能无精打采。
同样,在日常绩效沟通过程中,通过与员工的对话,让员工描述工作中真正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发现深层志趣的线索。行为事件访谈法是进行行为挖掘的典型方法,让员工讲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有成就感的事件,通过外部专家的追问挖掘来确立员工的深层志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而保证深层志趣的挖掘效果。由于深层志趣挖掘的技巧难度和高成本,其运用一般仅限于组织内的关键员工。
3.根据深层志趣进行工作再设计以深层志趣为导向进行工作的再设计对岗位职责管理提出了很高的弹性要求,从而减轻了职责调整所引发的组织震荡。
工作再设计要求根据关键员工的志趣所在进行工作范围的调整,例如对于志趣在数量分析的销售代表,可以让他与营销经理和市场研究分析员一起工作,同时仍让他继续从事销售工作;对一个志趣在于用语言和观念来影响他人的工程师,可以让他帮助营销沟通人员设计用于销售的宣传材料或用户手册,同时仍保留他工程师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处于战略性岗位的关键员工,根据志趣所在适当的进行工作范围扩容,可以促进其工作的丰富度,增加其对职业和公司的忠诚度。
根据志趣进行工作范围的调整后,再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通过对实现志趣的能力提升培训,又可以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LeighBranham.KeepingthePeopleWhoKeepYouinBusiness:24WaystoHangontoYourMostValuableTalent.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2000.
2.蒂莫西·巴特勒:《工作雕塑,留住人才的艺术》,载《哈佛商业评论》,2003第5期。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间接的造成了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三至四年,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因素导致的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造成企业人员的不断流失,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在人员竞争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解决中小企业人员流失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以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造成人员流失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相关理论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的由于经济基础比国内要好,管理学理念相对于国内较为先进,西方学者对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形成了很多相对成熟的研究理论成果,其中包括许多人才流失理论模型的构建及相关理论研究。
1.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一种工作动机理论,称为激励-保健理论,即后来的双因素理论,他把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类:
(1)激励因素
如他人的认可、得到的成就工作的其他自身因素,一般都和工作的内容有关,激励因素的满足导致了工作满意。
(2)保健因素
企业的政策、管理层的管理、工作所得的薪资和工作的条件等因素,一般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保健因素的满足能减少工作的不满意感。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意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而是两类有差别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满足虽然能导致工作满意,但缺少激励因素也不会产生不满意;缺少保健因素虽然会导致工作不满意,但保健因素的满足不会增添职工对工作的满意。
2.人员流失
人员流失也称职员离职、雇员流动等,主要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莫布雷(1977)等学者认为人员流失行为是指在组织的某一职务上供给劳动并获取物质收益的职员,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经过考虑,对他现有职务加以否定的决策结果导致员工不仅失去现有的职务及权利,而且与原企业脱离关系。
3.国内学者相关理论研究
我国对于人员流失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员流失问题在国内已经备受关注。付文杰、康涛(2002)指出由于国际人才争夺、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员工流失,对现代化建设等经济技术方面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政府机构需要通过完善吸引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需要提高对员工待遇等方式,来加强留住人才,以减少员工的流失。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流失现状分析
制造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涨价、企业转型难以及劳动力的成本上升等问题。其中,企业用工难和员工流失问题,是目前许多制造业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过去依靠很低的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将无法继续,底层员工流失问题最为突出。
本文在对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流失问题进行研究时,选取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根据调查可知,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拥有员工356人,据统计,其中管理部门12人,产品设计部门87人,生产部门239人,检测部门38人。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生产零部件的,这也体现了男员工的数量要多于女员工,其中男员工占总人数的65.2%,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另外从员工学历层次方面可知,专科及以下的员工有324人,而本科只有32人,可见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所以中小型制造企业如果想要继续高速发展,必须招聘一些文化素质高,掌握一定技术或者管理能力强的员,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
在对人员流失方面,本文主要对公司2013年-2015年离职人数和年末总人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公司2013年-2015年离职人数从11增加到了24,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人员流失率从3.85%增加到了7.32%,说明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另外,对离职人员文化程度的调查得知离职的人员很多都是本科及专科人员,而员工的离职也给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这也反映了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遍留不住人才的现象。
三、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对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基础,并以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调查对象,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型制造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的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88份,回收率为73.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按照调查结果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提取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中小型制造企业员工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没有满意的占很大的一部分,尤其是保健因素的薪资福利有37.5%,激励因素的得到他人认可没有满意的有35.2%,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1.保健因素方面分析
保健因素要是不能获得满足,就会让员工产生不满的情绪,缺乏对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停工等对抗行为。保健因素主要体现为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两个小的方面:
(1)薪资福利方面
根据表2可知,在薪资福利方面不满意的员工占了15.9%,没有不满意的员工占了32.9%,没有满意的员工占了37.5%,满意的员工占了13.6%。薪酬水平是许多职员选择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人员流失的直接影响因素。企业薪酬机制由于缺乏外部公平性,有些企业的薪酬水平低于同行业的薪资水平,当其他的企业以高于本企业的薪资水平来“挖人”时,就很可能发生人员流失现象。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员工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薪资福利也相对较低,普通员工工资在5万以下,公司年薪超10万的人较少,在得到的问卷中,很大一部分职工对于薪酬处于不满意的状态,都希望公司能改进薪资的问题,薪资体系不合理是导致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工作环境方面
根据表2可知在工作环境方面不满意的员工占了12.5%,没有不满意的员工占了30.7%,没有满意的员工占了30.7%,满意的员工占了26.1%。由于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造成了企业中紧张的工作氛围,这样会对员工的工作心态产生不良的影响。总体来说,工作环境作为员工为企业努力工作所必须的环境,会直接对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企业在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劣势,这会让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企业人员的流失程度。
2.激励方面分析
激励因素如果解决不好,会引起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它虽然不是至关重要,却也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以下从激励因素的两个方面分析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员流失问题的原因。
(1)个人发展空间
根据表2可知,在个人发展方面不满意的员工占了18.3%,没有不满意的员工占了31.8%,没有满意的员工占了27.3%,满意的员工占了21.6%。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员工人数相对较少,企业内部层级设置较少。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公司不能对现有的岗位或职位的层级设置进行适时的优化调整,也未能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除此之外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制度无法有效实施,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得到认可
根据表2可知,在得到认可方面不满意的员工占了9.1%,没有不满意的员工占了23.9%,没有满意的员工占了35.2%,满意的员工占了31.8%。因为竞争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内部气氛的紧张和具有吸引力企业文化的缺乏等原因,导致中小型制造企业中员工的工作理念不统一,对工作产出成效的理解分歧,工作方法多样化等会间接的影响到员工正常工作的心态和自信心,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最终可能会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到其他企业去。
四、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流失的对策及建议
在对中小型制造企业人员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之后,现提出以下四个对策:
1.改善工作环境
作为中小型制造企业要想留住好的员工必须要给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首先要减轻生产车间刺鼻的味道,员工宿舍和食堂的卫生也要保持整洁如附近种植植物净化空气等,加大对公司员工工作环境的投入。同时,公司应该多组织一些员工活动,培养员工的兴趣爱好,消除员工的压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就是他们的家。
2.调整薪资结构
员工对于薪酬的不满意会增加员工的流失率,对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首先要对本地区内同行业整体薪酬进行了解,更合理的向员工给出薪资,有助于更好的留住员工。企业要根据员工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和人员分布的情况,按照不同岗位、不同性质、不同级别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战略。对于核心员工,要注重长期激励,将他们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最大限度的考虑他们的需求,使薪酬战略起到激励作用。在设计薪酬方案,在维护员工基本利益的同时,调整工资结构,加大绩效的比重,在分配工资各项的比例时,全面考虑员工岗位的不同特点,充分体现公平性和差异性。
3.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往往有一种能使职工创造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针对员工对企业文化不知道或不了解的现状,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内部要加强宣传力度,张贴公司海报,在公司电视上播放一些关于公司过去的发展经历和对未来目标的宣传片。在公司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讨论时,应该组织一定比例的员工参与讨论。
4.对员工进行职涯规划
要解决浙江铁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员流失问题,单从企业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员工自身也是重要因素。员工如果能在工作岗位上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减少人员流失问题。公司应该鼓励员工做职涯规划,举办职涯规划大赛,鼓励每个员工参加,赛后安排管理层人员对规划进行详细的阅读,与每一位员工的交谈,提出有帮助的建议,这样做既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也能让企业准确了解员工的需求,便于更好留住优秀的员工。
五、总结
中小型制造企业要想减少人员的流失并吸引优秀人才,必须要改善工作环境,努力给员工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中小型制造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人员分布情况,按照不同岗位、不同性质、不同级别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战略。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实现自身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鼓励员工做职涯规划,让企业准确的了解员工的需求,更好的留住优秀的员工,从而降低人员流失率。
参考文献:
[1]戚霏.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222.
[2]管雯.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对策[J].企业研究,2012,(08):89-90.
[3]郭红达,黄舒婷.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05):33.
[4]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人才,给经济实体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体制、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其用人机制相对处于弱势,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而,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成为了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二、人才流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0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环境日益宽松,越来越多的国企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人才流失出现了高频率、高学历、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员学历较高,以本科为主,近两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流失呈上升趋势。其次,流失的人才一般都是高学历、知识化的管理人和技术人,行政管理人员流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有些还掌握了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机密,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冲击相当大。再次国营企业,流失人员的年龄结构以30至35岁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思想活跃,没有什么牵挂,也无后顾之忧,工作稍不顺心,就可能“跳槽”。最后,流失人员的工龄大部分在1~5年左右。这部分人员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问,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当现实工作环境与理想环境差距较大时,很容易离职。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薪酬激励不足。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与活动的空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发放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从薪酬结构上看,国有企业的员工个人工资收入虽然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公交及通讯等隐性部分的支出,只有领导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制度导致虽然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很高,但员工却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从薪酬分配制度上看,国企的收入分配不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免费论文。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下,国营企业形成了一般职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关键职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里,薪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级别上,职工通过“晋级”这种主要途径来增加薪酬。但在职位的晋升方面,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内部选拔,往往以资历为基础来论资排辈。结果那些为国有企业发展作出主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没有明显优势,而没有专业技术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少拿多少,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外缺乏竞争、对内缺乏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制约了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很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的影响,偏重于静态管理,很多国企没有设置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仅限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战略性管理,对人才重引进却不重使用,管理方式呆板,没有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个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用人考核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完善,对人才流失态度冷漠国营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等,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是人才是否流失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员工应聘到企业,一方面想获取较高的薪酬,在同时,员工也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有意识的拟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层岗位向高层岗位的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若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企业去。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国企对员工的管理通常是,员工一旦在某个固定岗位被聘用,往往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更鲜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赖,最终会选择离开。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
培训对人才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和知识老化所增加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国企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了,但仍存在一些较共性的问题,很多国企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结果的追踪,没有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由此造成其培训不具针对性,不能对培训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支持。培训过程过于教条主义,流于形式。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来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跳槽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国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策略
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国营企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着手留住人才。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一定的待遇.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代表了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
国营企业应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国营企业,在以目标、业绩等关键指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类别及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变单纯的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长期激励计划和短期激励计划、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如工资、奖金、福利、期权、利润分享、学习、信息分享、认可、荣誉等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满足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引入或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实施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建立多种职业通道,打破传统的“官本位”、“学历本位”、“职称本位”的晋升方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注重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企所有员工都应具有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免费论文。这种自愿学习的心理是自我发展欲望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在人员稳定的大局中,企业应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职位种类及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的设置(管理、技术等),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中,注重企业的内部沟通,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为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使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员培训体制,使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加快人才的知识更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企业培训必须有规划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对普通员工可采取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业务、技术、法律、法规、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同时还可调整原有的相关制度,为员工自己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供可能的便利和支持。
(四)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应将其文化建设贯彻始终,做到以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员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信心,把工作的热情倾向于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把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看作个人能力增长的良机,使员工一心一意,心甘情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构建的企业文化时应具有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三是要营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经营者应转变观念,将过去只重视硬管理,重视效益和利润转变为既重视硬管理,又重视软管理,既重视各项指标,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共同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建立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好的、宽松的环境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扭曲的环境只能造成扭曲的企业文化,而不适合企业的文化只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因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努力疏通、理顺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一个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3).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30).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人才,给经济实体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体制、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其用人机制相对处于弱势,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而,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成为了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二、人才流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0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环境日益宽松,越来越多的国企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人才流失出现了高频率、高学历、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员学历较高,以本科为主,近两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流失呈上升趋势。其次,流失的人才一般都是高学历、知识化的管理人和技术人,行政管理人员流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有些还掌握了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机密,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冲击相当大。再次国营企业,流失人员的年龄结构以30至35岁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思想活跃,没有什么牵挂,也无后顾之忧,工作稍不顺心,就可能“跳槽”。最后,流失人员的工龄大部分在1~5年左右。这部分人员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问,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当现实工作环境与理想环境差距较大时,很容易离职。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薪酬激励不足。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与活动的空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发放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从薪酬结构上看,国有企业的员工个人工资收入虽然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公交及通讯等隐性部分的支出,只有领导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制度导致虽然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很高,但员工却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从薪酬分配制度上看,国企的收入分配不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免费论文。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下,国营企业形成了一般职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关键职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里,薪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级别上,职工通过“晋级”这种主要途径来增加薪酬。但在职位的晋升方面,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内部选拔,往往以资历为基础来论资排辈。结果那些为国有企业发展作出主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没有明显优势,而没有专业技术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少拿多少,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外缺乏竞争、对内缺乏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制约了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很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的影响,偏重于静态管理,很多国企没有设置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仅限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战略性管理,对人才重引进却不重使用,管理方式呆板,没有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个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用人考核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完善,对人才流失态度冷漠国营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等,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是人才是否流失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员工应聘到企业,一方面想获取较高的薪酬,在同时,员工也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有意识的拟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层岗位向高层岗位的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若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企业去。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国企对员工的管理通常是,员工一旦在某个固定岗位被聘用,往往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更鲜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赖,最终会选择离开。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
培训对人才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和知识老化所增加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国企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了,但仍存在一些较共性的问题,很多国企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结果的追踪,没有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由此造成其培训不具针对性,不能对培训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支持。培训过程过于教条主义,流于形式。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来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跳槽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国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策略
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国营企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着手留住人才。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一定的待遇.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代表了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
国营企业应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国营企业,在以目标、业绩等关键指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类别及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变单纯的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长期激励计划和短期激励计划、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如工资、奖金、福利、期权、利润分享、学习、信息分享、认可、荣誉等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满足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引入或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实施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建立多种职业通道,打破传统的“官本位”、“学历本位”、“职称本位”的晋升方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注重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企所有员工都应具有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免费论文。这种自愿学习的心理是自我发展欲望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在人员稳定的大局中,企业应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职位种类及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的设置(管理、技术等),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中,注重企业的内部沟通,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为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使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员培训体制,使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加快人才的知识更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企业培训必须有规划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对普通员工可采取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业务、技术、法律、法规、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同时还可调整原有的相关制度,为员工自己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供可能的便利和支持。
(四)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应将其文化建设贯彻始终,做到以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员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信心,把工作的热情倾向于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把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看作个人能力增长的良机,使员工一心一意,心甘情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构建的企业文化时应具有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三是要营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经营者应转变观念,将过去只重视硬管理,重视效益和利润转变为既重视硬管理,又重视软管理,既重视各项指标,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共同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建立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好的、宽松的环境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扭曲的环境只能造成扭曲的企业文化,而不适合企业的文化只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因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努力疏通、理顺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一个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3).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30).
[3]蔡宏图,郑华章,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突破点,现代企业,2006(09).
[4]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0 引言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员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大资源,对企业的整个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力,人在则“企”存,人离则“企”止。而员工作用的充分发挥直接有赖于员工的忠诚度,只有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才能取得最大的回报。
企业作为商业的一种载体,其首要关注点便是投入与产出比。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费用来考虑,更重要的是视为一项投资,投资关注的自然是投入、产出这个比值,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内使得人力资源的产出值最大就是目前人力资源的研究重点。而员工的高度忠诚将直接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回报率。
1 员工忠诚度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
忠诚度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社会团体的目标、象征和宗旨等方面的坚信不疑的品质。而员工忠诚度是指员工认同组织,愿意继续积极地参与其中,尽心尽力为企业奉献的程度。这种忠诚包括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员工满意度,只有后者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员工忠诚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的满意度是一种相对和绝对的组合,绝对的满意度是员工的自身实现感受与自身的期望值的比较(绝对满意度=自我实际感受/期望值),是一种自我比较,即纵向比较,而相对满意度则是一种横向比较,将自身的实际感受与他人所得进行比较(相对满意度=对自我感受/对他人的感受)。
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是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行为反应所缠手的经济量化指标。从与货币的关联度,可分成两大组成部分: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显性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而隐形成本主要针对的是员工流失带来的成本,包括离职前的生产低效成本,员工离职带来的技艺、管理损失成本,引起的其他员工的心理负面成本,空位成本以及新员工顶替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率成本。
图1 人力资源成本成分图
2 员工忠诚度与人力资源成本的关系
员工忠诚度与人力资源成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能够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而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加大投入也能起到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1员工的忠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作用
2.1.1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员工是企业与产品相联系的重要纽带,他们直接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只有当员工愿意为企业奋斗,对企业保持着高度的忠诚性,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保持一致,自觉、主动地为企业服务,才能有效的减少开发和使用成本,带来生产的稳定和高效,进而产生创新,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反,当企业人员的忠诚度降低时,他们对组织产生不满情绪,就可能选择消极怠工或者在工作场所散布负面情绪影响其他员工工作,从而降低整个团队生产效率。
2.1.2减免了员工流失产生的费用
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企业做到令成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真正做到留住员工的心。如上图人力资源成本成分图中所示,当员工流出企业,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隐形成本员工满意度,它既包括物质上的损失,也涵盖了精神方面的损失。首先是直接可见的技艺和管理知识的流失,这同时也造成企业对员工前期的培养费用付诸东流,甚至是为自己的劲敌培养帮手。再者,员工的大量流失也会对其他仍在企业的员工产生不良影响,动摇他们对企业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一个员工的流失自然需要相应人员补充其空缺,这中间就产生了时间上的空位成本以及新成员技术适应期间产生的生产率差额带来的成本。而员工对企业保持忠诚,愿意主动留着企业长远发展,这种因员工流失而产生的诸多费用自然就能减免下来,让企业能有更加资金和精力放在市场和产品开发上。
2.2人力资源投入对员工忠诚度的作用
2.2.1物质投入的反向正相关
即物质投入上的减少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企业对员工在物质上的投入是一种激励的保健因素,它的绝对满意不会使成员保证忠诚,但它的不满意,一定会使得员工心存懊恼。企业在物质上的投入包括工作的环境条件,员工的资薪和基本福利。
2.2.2精神投入的绝对正相关
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当人的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上的需求。双因素理论也证明了精神上的激励比物质上的激励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员工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在精神上对成员的投入所决定的,忠诚是双向的,员工在组织中是否受重视、是否有发展将直接决定员工是否愿意与企业共甘苦。
3 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角度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措施
3.1取得成本——提高招聘质量
根据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企业不得随意解聘员工,同时国家在聘用合同上也提出了诸多要求,这些条例对企业在员工录用上提出了新的挑战。招聘的员工的质量将对企业的日后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3.1.1选择合适的方式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公司实际情况和需要招聘的数量和岗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不同规模的公司以及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可以选用不同的信息途径和受聘手段。如大型企业招聘大量新市场的研发人员可到重点高校直接现场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培养对象,知名企业招聘某部门经理可选择公司官方网站信息。
3.1.2注重员工的工作经验和价值观
员工自身的实际情况也极大的影响了其日后对企业的忠诚度,公司在对员工进行招聘时,应重点留意其相关工作经历,是否与应聘要求一致,是否有对企业的稳定性和忠诚性。再者,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是企业员工共同拥有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员工满意度,一个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违背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当中的,这就更谈不上忠诚度了。
3.2开发成本——员工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员工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员工进入企业是为了求的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既是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又是对员工本人的关心,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2.1差异化的培训体制
企业的培训开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岗位培训和脱产学习。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主要是帮助新进员工了解企业和相应岗位要求,帮助其能够迅速进行工作;岗位培训是在职期间短时间的培训学习,使得员工可以更好更高效的在企业内工作;脱产学习一般是长时间的针对性的培训,分为公司委培或者定期培训,主要对象为公司高层人员或重点培养对象。公司根据不同员工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员工可以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以及和企业相依托。
3.2.2定期评估和改进制度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得到提升,其相应效果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得以实现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公司依照不同的岗位特性制定不同的时间段对员工进行适时和适度的考核,评估出员工在专业技术、管理和创业开拓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及时反馈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共同分析原因和协商得出相应不足方面的改进措施。
3.2.3双重职业晋升激励
不同的员工对自我的定位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一部分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到管理阶层,但另一部分则希望能在自己的专业行业上有所作为,同时,并不是所以优秀员工都适宜做管理阶层。针对这一情况,组织应当采用双重职业晋升激励,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3.3使用成本——良好的工作条件、合理的工资体系和福利措施
工作条件、工资和福利制度历来是员工很注重的一项企业条例,舒适的工作环境、公平的酬薪和福利制度在提高员工忠诚度方面有积极作用。企业应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起来,健全奖惩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3.1舒适的工作、休闲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正在日渐加剧,良好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放松、提高效率,反之会使人心情烦闷、焦躁不安。为了增加成员的满意度、提高忠诚度,组织当构建一个舒适、清新的环境员工满意度,保证工作场所的干净、整洁,让人心情愉悦。
3.3.2明确、透明的工资制度
任何一项制度只有明确、具体才能让人信服。企业在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以及日后的资薪管理时,应使资薪比例和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做到让员工心中有数,这才能起来正确的激励作用。在工作的评审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做到奖有所依,罚有所指,并鼓励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制度的制定,增强其认同感。为制度得到真正的执行打好基础。
3.3.3定期企业福利活动
企业福利是不同企业依据自身情况额外间接支付给员工的一笔开支,它对员工的幸福指数即满意度有很大影响。为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组织应定期对每个员工实施相同和差异化的福利措施,比如可供选择的城市旅游、不同商场的代金券。
4 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作用日益凸显,员工的忠诚度已成为左右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上使得人才的产出效应到达最大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的关注焦点。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各个角度出发,有所侧重的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忠诚度,现实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雯,韩杰.提升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人员忠诚度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9):141-142
[2]熊勇清.管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孙凡河,袁胜育.试析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隐形成本及防范路径[J].学术论坛,2008 (6):166-170
[4]孙建华,狄文辉,廖仁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137-139
[5]陈玉和,张玉娟,企业核心员工流失成本分析与计量[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 :83-86
[6]李秋荣,齐洁.企业应如何降低员工离职率——从成本角度考虑[J].中国集体经济,2008, (3):100-101
[7]施文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策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6) :198
当今,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谁发挥了人才资源的作用,谁就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据报道,当年我国第一批从事“863”计划的年轻技术人才至今已所剩无几,有的出国、有的去了外企,现如今企业中技术型人才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核心技术人才的外流带走了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包括客户、融资关系以及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中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以来,大批国外企业进驻国内市场,也势必在国内寻找和培养大量技术型人才,这也加重了国内企业技术型人才流失。在现代企业中,技术型人才拥有专业知识资本,在组织中独立性、自主性较强,由追求终身就业的饭碗向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转变,因此导致人才流动频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不断的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保持人才的合理流动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内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化。
随着人才流失现象的日益严重,流失过程中也暗藏着惊人的成本和对公司利润的损害,对企业利润产生巨大的内耗。美国管理学会(AMA)报告显示,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 %。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此项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5倍甚至更高。因此如何吸纳、留住人才成为知识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减少知识型企业人才的流失,如何摆脱因企业人才流失的困境,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的一大课题。
我国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张五常曾说过:劳动和知识都是资产。每个人都有头脑,会作自行选择,自作决定。我要指出的重要特征是,会作选择的人与这些资产在生理上合并在一身,由同一的神经中枢控制,不可分离,跟这些资产混在一身的人可以发奋图强,自食其力,自我发展或运用,也可以不听使唤,或反命令而行,或甚至宁死不从。对人才流失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人才流动理论和模型研究,其次从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来讲,从人才流失内在动因进行探讨,这对以往人才流失的研究范围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最后通过需求层次理论及战略式激励理论,研究企业应对人才流失的办法。
二、技术型人才的定义
人力资源是开发自然资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发展经济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资源。字典上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参照国内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各种资料,一般对“人才”有这几种界定的范围:
(1)以学历层次为界限,把“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2)以学位级别来界限,把“学士及学士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3)以职称为界限,把中级职称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4)以奖励级别为界限,把获得某种社会公认的重要奖励(如市级、省部级以上等等)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技术型人才是指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技术型员工从事的并非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能够在易变与众多不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来应对可能变化的情况,为企业技术研究的进步不断做出贡献。技术型员工是企业中的劳动者,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员工”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另一方面,技术型员工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其又有“资本性”的一面,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型人才的管理就更具难度与挑战性。
企业的技术型人才具有稀缺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专业人才的供给数量不足,导致企业间相互争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才呈现非均衡分布同时其价值难以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来衡量,导致不同企业对于人才的开发培训具有相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稀缺。由于人才稀缺性,人才一旦流失很难找到一个同样的,因此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技术型人才的流失现状
人才流失是企业中人才流动超过其合理限度的部分。人才流失是指企业中企业关键作用的人才非单位意愿地流走,或失去积极作用的现象,人才流失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今世界人才已不再属于某一个地区、某一部门或某一国家,人才属于整个世界,属于全人类。人才交流和信息交流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才的流动对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更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面对冲击最大的不只是产品市场、而且还有人才市场,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国际化,全球作为一个开放大市场,人才流动市场化将势不可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出走”,前者是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人才流动规律。人才的流动除受各种经济规律制约外,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必然会离开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而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环境,进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人才的流动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不同的企业或部门之间,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之间人才的流动已十分频繁,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才的流入与流出应当是平衡的。否则,就会造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然而,由于经济、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差距,人才流动往往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人才严重流失就是人才流动失衡的表现。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流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一个集体或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而且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才流失。因此,在人才的流出与引进过程中,只有做到人人皆有用武之地,才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到来,才能最终避免人才的流失。
零点调查公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工作合作完成《企业危机管理现状》中指出,59.8%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人才危机,35.1%的国有企业认为人才危机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技术型人才流失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数据表明: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型人才成为企业、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也成为人才市场争夺的主要对象。技术型人才流失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类型企业中间具有不同的流动趋势。
地区流向:贫困地区-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大中城市-核心城市,呈现出梯形分层流动。企业类型的流向: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本土外商独资企业-新进入的外商独资企业。
在某管理咨询公司(睿仕管理咨询公司)2010年1月对683名被访者的在线调查发现,你与上司进行职业讨论的频率的调查显示,每3个月1次的占到15%,一年2次的占到17%,一年1次的占到30%,而从不与上司讨论的占到37%,同时调查还发现,绩效最优的组织比一般组织为员工创造的职业发展机会多近3倍。
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高需求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其流动性一般比其他员工要高。人才资源成为当前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动可以带来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的流动,而人才资源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一)消极影响
技术型人才流失会迫使企业重置人才,产生大量成本。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造成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企业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招募到新的员工,并且通过培训,使得新员工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因此这就给企业增加了招募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同时新员工进入到企业中能够胜任工作、能否对企业忠诚,也都使企业的成本上升。
技术人才的流失会带走关键的技术,使得企业项目中断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的离开会造成士气的下降,凝聚力减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比如,一家科技企业想挖来一个技术总监,绝对不只是看中他的个人能力,一定还希望得到他的技术资料和开发管理经验 等;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科技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带给科技企业的将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科技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企业对人力资源更替成本的模型
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人才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科技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
人才流失对企业声望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当今商业资讯传递迅猛的时期,一个企业发生人才流失现象,不管人才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开企业的,很快就会被媒体报道,再经过人们的不断传递,影响面不断扩大,一些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传开。一个不断流失人才的企业,在人们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多猜忌,各种传言,这些都将对企业精心塑造的形象带来损失。就流失员工自身来讲,一个员工主动离开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对企业一定程度的不满,又少了在企业内部的约束,也不可能像在企业里一样,尽心尽力的维护公司的声望了。因此,他们在对外的交往中,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损害企业的声望。再者,企业声望的降低,也必然提高企业招聘与维护人才的成本。华为公司前员工另起炉灶,引出知识产权官司,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不能不说对华为公司从经营到声望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积极影响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能够淘汰企业当中的不合格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适度的企业人才流动率能
够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上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表现。对于高新技术、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对于一个复杂的任务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分工与配合,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兼收并蓄,才能迎面挑战,因此专业人才的不断组合就促成了人才的流动。
五、企业应对技术型人才流失的办法
(一)招聘阶段
招聘程序要科学合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例如员工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动机等。同时对招聘的岗位要有客观、真实地介绍,避免员工进入企业后产生心理落差。在招聘阶段通过合同约束来保护企业的机密,同时对关键岗位设置离职壁垒,例如离职一定期限禁止从事与本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竞争的行业,或者承担一定的离职赔偿,通过增加员工离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员工的流失。
(二)培训阶段
通过讲座、参观、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扎根于员工心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应当为员工在入职前制定长远的职位规划,因为如果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位与职业生涯抱负以及个人预期的奋斗目标不相符,且很难有调整的机会的话,在日后就很容易产生“跳槽”的倾向。
(三)正式工作阶段
1.为员工构建沟通的平台。企业人才的如果在工作中如果存在不满,如果缺乏开放的沟通渠道,一旦不满淤积,就会萌生去意。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由于去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因此对于企业的不满会相对多一些。公司应当定期发放不记名调查表。及时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看法。
2.制定合理薪酬制度。定期对本地区、同行业进行薪资调查,获取一手的薪资信息,从而制定出符合公司又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支付水平。以此来解决外部公平性问题,有利于避免人才的流失。同时,公司要给员工尽量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旧国企的员工管理方式,会磨灭员工的斗志,特别是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他们需要通过挑战性的任务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人才之所以离开企业,是因为其自身发展与企业给予他的满足感不匹配。当新员工进入到企业中,首要考虑的是高薪酬,以此来满足自己在衣食住行上的需求。当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后,企业人才便会寻找更高的追求,这时企业就需要在提供高薪酬福利的同时,只能出晋升、发展的机会,合理的薪酬体系包括岗位技能基本工资、灵活的奖金以及自助式福利体系构成。让企业人才通过这些方面,感受到自己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满足技术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由于技术型员工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就形成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诉求。因此企业不但要满足技术型人才的高薪需求,还要提供能力提高与事业发展的机会。
4.开辟技术晋升渠道。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公平、透明、动态的晋升机制,建立双轨制晋升通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才流失的冲动。
(四)员工离职阶段
企业应当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失,对于即将离职的员工进行正确沟通与记录,以此来分析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企业就应当为人才提供方便之门,把他们视为终生的朋友和资源,并保持联络,使其“流” 而不 “失”。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为离职的员工建立花名册,形成特殊的“校友录”,以确保离职员工与企业始终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既要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比例,又要有效地吸引、保留住技术型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李业昆,企业人才流失状况的判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唐小宁,公司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9.6
刘相龙,所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大连理工工商管理硕士论文.[D].2009.6
周群益,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J].2011年第5期
孟庆森,IT企业人才流动问题研究,北京工商大学硕士论文.[D].2007.5
吴月华,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研究--BASES公司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08.6
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谢晋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
王一江、孔繁敏等,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杨晓梅,IT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李业昆,企业人力资源状态评价方法.[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
廖仲毛、平杰,国企如何打好人才保卫战.[J].工人日报企业周刊,2005.8
王杨,试析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关键人才流失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刘焱华,企业如何打好“人才牌”——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面面观,施工企业管理.[J].2010年03期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10,中国期刊网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房屋管理局)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王丽娟.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势及对策,2011(10):66-68.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连锁企业具有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略等特点,在采购、服务、管理等各方面有着统一的内在要求。这使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连锁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门店管理的可复制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超前性和管理技术的复合性等多个方面。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得出连锁企业不同于非连锁企业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如下。
一、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应具有更长的超前性。几乎每家连锁企业都有大量的网点和门店,并且在不断扩张之中。每个新店开店后都需要店长等管理人员,也需要大量的基层员工。目前许多企业都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人才需求量很大,而且呈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例如,2008年连锁店店长的流动率达到50%,近几年来中餐连锁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3.7%,而消费品零售行业2010年员工离职率达20.5%。由于连锁企业布点往往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准备,而人力资源准备也需要时间,因此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必须超前,可能需要超前2~4年开始规划。绝不能缺乏事前规划,人员流失多少便招聘补充多少。
2.模式化要求工作分析的规范化。连锁企业员工人数众多,门店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各门店人员岗位类别、任职条件、招聘渠道和方法等都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合乎规范的工作分析为连锁企业人员招聘、配置、绩效考评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可以收到比非连锁企业更好的效果。而目前许多连锁企业缺少规范的工作分析,使连锁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评等环节失去了基本的标准。此外,连锁企业的工作分析还需要有人执行和监督,其结果需要作为一个标准加以运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作用。
3.根据职务特点配置人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计划需要依据企业总部、配送中心、门店等不同层级的职务特点来配置各类人员,还需要根据连锁企业特有的职务特点来配置人员。例如,连锁企业总部、分中心或子公司、门店都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但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务特点是不一样的,任职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分别确定所需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从而配置人员。连锁企业具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和同一岗位不同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与也需要专门研究和规划。
二、员工招聘
1.招聘层级、主体可多样化。连锁企业分企业总部、配送中心、子公司、各区域中心、门店等多个层级,人员选聘计划应包括不同层级的人员需求。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誉、规模优势、网络资源以及行业影响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招聘的效率。连锁企业各分店招聘主体不同,直营店一般执行总公司的统一用人计划和招聘策略。加盟店自负盈亏,人员招募主体多样化,可以主要由分店自行招募人员,少数由总部或分中心统一招聘人员。
2.突出规范化。连锁企业招聘需要规范化的准备、规范化的面试、规范化的评估工具等。可以由各分店自行招聘,也可以由子公司、地区或区域中心,甚至总部人力资源部统一实施招聘,招到合适的人后再分到各用人部门。
3.建立更加科学的招聘模式。由于员工高流失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原因,大多数连锁企业人员招聘频率一般较高,对基层员工招聘的频率尤其高。许多零售企业招聘按周计算,有的每周安排1次招聘,有的每周安排2~3次。考虑成本等原因,能招聘到的员工与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有一定差距。连锁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招聘模式,更加重视员工能力的测验和性格、志趣等方面的选拔。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应与岗位要求对接,招聘到具有一定技能和经验,更加适应岗位要求的员工,使员工能够完成较高的工作指标,增加工作积极性,减少流失率,适当降低招聘频率。
三、员工培训
1.建立可移植的培训标准和内容。连锁企业需要建立可移植的培训标准和内容,提高培训的标准化和适用性。包括对各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培训方法、达到的标准、评价的机制、培训后的保持与激励等。对于各不同门店的人员培训,都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内容进行,以达到整个连锁企业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要求。连锁企业总部人力资源部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甚至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标准和内容的一致性。
2.管理人员突出在岗培训。连锁企业需要先进的经营理念,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管理者。经过多年实践,许多本土连锁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营运体系,积累了许多经验,培养了一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可以在这部分管理人才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实际岗位工作积累经验,迅速成长。也可以跟高校合作开展定制班,并要求定制班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施在岗培训,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定制班毕业生比零散毕业生的稳定性高、适用性好、成材率高。高校专业教育、各类培训机构的人才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岗培训仍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3.基层人员突出短而频繁的特点。连锁企业基层员工工作量大,上班时间固定,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用于培训,时间短、实用而又频繁的培训适用性更好。由于连锁企业地域分散的特点,连锁企业可以借助远程培训等新型的培训方法,实施在岗培训。例如:网络培训、电视电话培训等。
总之,连锁企业应该本着持续开发和保持的理念,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不能因为担心培训后的人才外流给企业造成损失就因噎废食。要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专项资金、设备和师资支持。避免出现把培训了仅两、三个星期的新员工当作老员工使用,直接面对客户的现象。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
(1)把软指标的考核放到重要位置。连锁企业竞争激烈,绩效考评主要针对硬性指标,例如:营业额、利润、成本、员工离职率、促销费的比例、单店成长比率等,而软性指标较少。但从留住员工、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等角度考虑,软性指标起到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连锁企业把团队合作、员工发展、人文关怀、企业文化建设等软指标的考核放到重要位置,软硬指标结合,以利形成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2)提高薪酬水平。连锁企业员工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节假日经常加班,而薪酬水平及福利待遇教低,在薪酬支付和社保基金缴纳等方面还不够及时和足额。例如,某餐饮连锁企业成渝地区的店长2011年平均能拿到约6万元,而普通服务人员则平均只能拿到20400元。近年来,提高薪酬水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激烈竞争以及通货膨胀下必然的选择。2010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连锁百强数据显示,连锁企业人工平均上涨15%,近两年仍持续上涨。(3)建立更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连锁企业需要科学、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全方位激励。利用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精细化的业务流程、科学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企业独特的奖罚体制或晋升机制等方法来来提高员工效率。合理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对外尽力使本企业的薪酬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对内根据工作内容的难易、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复杂性等适当拉开差距,体现劳动力价值,降低员工流动率。2010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连锁百强数据显示,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必然要求连锁企业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稀释成本上涨的压力,以免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五、劳动关系管理
(1)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员工认同感。连锁企业往往采用较严格的员工管理制度,劳资双方关系不易融洽。企业沟通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员工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不重视员工的劳动权利保护。例如,有的零售企业员工工作的时间一般是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周六周日照常营业;有的美容院的美容师一个月只有四天的休息时间,收入也很低。连锁企业应实施“以人为本”的员工关系管理,特别注重融洽劳资关系,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使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2)保障员工利益、提高员工福利。连锁企业一般在基层集中了大量年轻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因为这些员工知识、阅历的不足轻视他们,甚至利用这些不足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严重违背了劳动关系管理的要求。连锁企业应当给予员工应有的福利,从基本的“五险一金”、休息休假、带薪年假到帮助解决员工住、行以及子女上学等具体问题,应立足长远搞好劳动关系。
目前,连锁企业的选人和留人成为两大关键任务,人员流失严重已成为连锁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一些企业在此情况下,为了留住员工出尽奇招,例如有的企业提前公布优厚的业绩奖励政策,有的外企甚至签订保薪合同来留住人才等。此外,连锁企业还具有人员可在广泛的地域内调配、员工升迁机会多等特点和优势,但也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滞后等问题,需要连锁企业注意到这些特点,充分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
[1]黄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2009(2):13~16
[2]苗国庆.我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56~58
[3]刘子龙等.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
20~25
[4]邵丽蓉.如何降低员工高流失率——连锁企业HR畅谈管理心得[N].人才市场报.2009-11-14.A18版
[5]邢妍,王薇.浅析中式餐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企业经济(总第
358期).2010(6)82~84
[6]蔡影妮.珠江三角洲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06~107
[7]陶宇.中国零售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中国商贸.2009:86~
87
[8]宋之苓.连锁经营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就笔者所在的江苏江阴这个县级城市而言,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排名榜首,至去年年末有私营企业1.48万个,个体工商户3.22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年末注册资金411.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44%,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7.09亿元,增长27.87%;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 682亿元,比上年增33.6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55.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9.2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9.18%。可见江阴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民营企业的支持,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江阴地区,尤其是江阴乡镇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问题,给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私营小企业主一方面疲于应付外来同行也竞争、国家政策的变动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等等,还要应付企业内不规章制度的建立、内部人才的大量流失,技术外泄等内部管理问题,可谓分身无术,加之私营业主大多为家族企业,人手明显不够,却遭遇人才流失,真是雪上加霜,本文致力于以江阴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分析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其他有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所依附或服务的对象,而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和地域。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流失 ,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竞争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实力相差较大而导致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人才单向地向优势一方转移,双方的人才流动呈现出较强烈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在无形中给民营企业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大大增加了人力的重置成本,影响员工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更加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是在流失人员中有较大部分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员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了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资料,还拥有一定的客户群关系,对于这种员工的流失,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往往是致命的,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必将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后果不堪设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自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民营企业流失率为18.5%,其中研究生、硕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民营企业已达到14.7%和33.3%[2]。这些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前不久,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所做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企业规模小、风险高,缺乏人才较好的生存环境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难与和大企业相抗衡。这使得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根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相关调查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因此,对个人而言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风险要远高于大企业。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员工需要企业认同他们的工作价值,在这方面,许多中小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企业的认可。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的工作是否得到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时,在回收的208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非常认可”的占11.5%,“较认可”的占38.9%,回答“一般”、“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共占49.5%。在回答“您认为将您的建议递交给最高管理层会起到作用吗”时,有53.4%的人答案选择了“很有意义”和“比较有意义”,46.6%的人选择了“不太有意义”和没有实际意义。中小企业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诸多方面实行双重标准,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缺乏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向心力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企业认同感,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调查了江阴陆桥多家塑料生产加工企业,只有几个企业的企业主有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考虑,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制定简单的厂规厂纪层面。
(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会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产生影响
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相对于社会提供的职位而言,劳动力过剩,则人才不会轻易产生流动以避免失业的风险。相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则人才可能能够比较轻易的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从而人才流失率会相对较高。同时,若劳动力市场已趋于完善,则对人才的随意流动的约束会加强,使得员工流动的随意性降低。反之,人才流失可能较容易发生。
当然,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表象,十分复杂,例如江阴地区由于地处吴语语系,地方方言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很难听懂,再加上本地居民排外思想较重,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点原因。人才流失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竞争地区竞争状况等等,都会影响人才的流动情况。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私营业主使用人才的观念
民营企业主应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跟上时代化的信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作为用人的出发点,通过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分配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员工自然就会真心留下来为企业和老板打拼,而且如果民营企业主能够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断地去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这对于留住员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工作中要有开拓进去的精神,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在生活中能放下架子,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等等。
(二)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创建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迎接各种挑战中形成的,通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仰和道德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是企业的一种灵魂所在,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凝聚员工的心,使民营企业与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断地激励每个员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而努力,对于民营企业员工稳定性这方面也有莫大的帮助。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摒弃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适当引进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用人观念,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外来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状况。对留在企业里的各种近亲进行一次“清理”,能继续留用的视同外聘员工对待,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合的岗位;对不能或不宜继续留在企业中工作的,要痛下决心坚决辞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
就企业外部而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应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另外,企业应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加强措施以防止竞争对手从本企业中挖去人才,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使本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还应该多关心学习国家关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动态,掌握其他大企业的先进做法,力求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就目前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都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晟、成、宋充,《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2]韩广海,《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1(12).
[3]邓姝?、王 琦,《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4].
目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营销员工流失的严峻挑战。营销员工一旦流失,便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不仅仅是影响企业局部的管理,带走企业的信息、用户和市场,还会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除此之外整个营销团队也会因此不稳定,甚至于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思索,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损失进而避免营销人才流失的产生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一、营销员工激励的重要性
(一)营销员工所处地位
营销员工是企业内部掌握着一定销售技能并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他们所承担的“交换”职能同时也确定了他们在企业中是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一个群体,在整个企业中是属于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关注的那部分人。
(二)激励的重要性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设计一定的中介机制,使个人与组织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达到一致,让他们能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其人力资源,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证明,员工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他的个人能力只发挥了20%,而在开发和激励之后,他的潜能会发挥到80%。这意味着只要员工受到充分的激励,你的组织在不增加一个人,不增加一件设备的情况下,组织的整体绩效就可以提高四倍。有无激励,用什么样的方式激励,对人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如何针对营销员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已经成为困扰当今企业的最大问题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差异化激励这个办法。
二、我国企业营销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激励机制现状,形势堪忧。再加上外资企业的竞争,营销人才的流失是意料中之事。为了缓解人才流失的现象,本文对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1、绩效评价指标选择过于单一。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考虑营销人才时还是以个人销售额即工作绩效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然而,多半企业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对营销人员的制约,在营销人员业绩不佳时,通常就会将责任都归结于营销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所以说,绩效考评指标的单一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激励机制与个人真实才干的匹配,也影响了员工的积极能动性,从而间接地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整个团队的凝聚力降低。
2、绩效考评结果不能及时地反馈,缺乏客观和公正性。我国部分企业目前的绩效评价系统评价往往缺乏客观、公正,有些虽然定期绩效考核却往往趋于形式化。这就造成了高绩效员工(并非是搞销售业绩的员工)或者说高付出员工无法获得高激励。此外,企业为了缓和矛盾,有时会采取保密考评结果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促进营销人员积极性的目的,而且会使很多企业营销骨干产生更多的不满,更有甚者,当其不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同时公司又不采取任何措施时,便会跳槽,就这样造成了营销人才的流失。
(二)缺乏差异化的薪酬设计
1、薪酬构成上长期的激励性因素少,缺乏长期激励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采取底薪+提成的方式,营销员工每完成一项一定数额的销售项目便会得到相应部分的提成。激励方式显得相当短期化,这样就更容易使营销员工认为自己是在孤军奋战,而非团队协作,使得原本就易单打独斗的营销团队更加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怎样使得营销员工,特别是营销骨干更容易产生跳槽的情绪,一旦遇到有其他企业或另谋发展的机会,员工就会流失。
2、企业对团队的激励不够重视,员工缺乏凝聚力。当前,由于处在社会变轨时期,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业渠道的拓宽,使得营销员工对企业、团队的忠诚逐渐转移到对自己的专业的忠诚上来。他们中的一部分认为企业只是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平台。他们更关心的是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个人价值的回报。因此,在营销团队中出现了大量的“跳槽”现象,只要认为企业稍有对不起的地方,就会“离企出走”,所以建立团队奖励计划是相当有必要的。
(三)激励方式不恰当,没有设计员工需要的福利制度,体现不出员工的差异化需求
我国企业的很多管理者都会认为薪酬越高、待遇越好就越能吸引人、稳定人。但是,事实却证明了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高薪或许在有些时候能够吸引人才,但是它只是一个保健因素,往往对员工并不能达到一个理想激励效果,甚至间接造成企业许多优秀的员工的流失。由此可见,企业的激励方式应当更趋于多元化,而不是仅仅采用薪金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
三、一种新的解决之道──差异化激励方法
(一)对主干员工和普通员工区别对待
根据公平理论,员工会将自己报酬与付出的比值与其他员工报酬与支出比值相对照,如果两个比值相等,他们认为是公平的,否则,认为是不公平的。相较于普通员工,营销骨干付出较多,相应的获得报酬也应当较多,他们才会认为是公平的。对于骨干员工,适当的额外福利以及津贴对于他们的稳定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办一些奖品丰厚的员工活动、旅游休假、集体休闲聚会,甚至可以多一些员工家属的福利保障等等。
(二)不同组织,不同地位,不同激励
激励的方式,除了因个人而异之外,还要与组织类型相匹配。即使性质相同的组织,激励方式也非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他们根据组织目标、组织形式等要素的不同,可划分为多种类型,类型各异的各种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存在差异,各种激励因素对它们产生的影响力也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组织根据影响力的大小选择差异化的激励因素,涉及适合该企业的激励方案。
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实行差异化激励应当是要建立在普遍激励基础上的“差异化”,应当以“公平”为前提,抓住时机追求实效性与互动性。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组织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崔霞.企业营销人员薪酬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12).
[2]刘昕.薪酬管理[J].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1).
[3]李柏洲.论企业中的精神激励[J].学术交流.2002.(2).
[4]杨蓉.人力资源管理[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芮明杰.管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 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监理咨询企业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缺乏的更是高素质、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那么如何解决监理咨询企业的人才资源问题呢?通信工程监理咨询企业从事的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它是以人才,而不是以资金为本的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业最主要的人力资源资本。所以,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和资本如何开发管理,是监理咨询企业最为关注、也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结合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性质及特点,对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人力管理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找到合理可行有效的监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案,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现状
我国通信工程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过多,压级压价,转包、挂靠,从业人员收入低、流动频繁等。由于进入门槛低,监理企业已呈过多过滥之势。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全省在册监理企业有近千家,广州市在册监理企业有近300家,业内竞争空前激烈,为承接到业务,各家监理企业竞相压级压价,靠低价中标;过低的价格导致业内人员收入过低,流动频繁,优秀人才不断流出,监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下降;使得监理过程中,人员投入严重不足,服务水平难以保证,工程监控协调不力,导致业主不满,影响监理行业形象。这种状况,进而使得业主不愿也不敢依赖监理,于是在强制监理情况下,众多业主纷纷倾向选用低报价的监理企业,监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格越低,服务越差;服务越差,价格越低”的怪圈。
3 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管理建议与策略
3.1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的管理模式
对于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的管理,应采用工作分析、工作分类、工作评价、绩效考评、薪酬设计、职业规划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监理人员按价值链理论进行分类,实行差别管理。
(1)对总监/总代岗位监理人员按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数量相对较少,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屑公司核心层员工,对确保公司正常运营和发展极为重要,一旦流失将对工程现场监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会对公司其他在职员工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因此,对这部分人员按Ⅱ级标准管理,包括优厚的薪酬、公司级的定期访谈、人力资源部门的持续关注、定制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严格的合同/职责/管理嗜核等约控措施。
(2)对标段传业负责人岗位监理人员按I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专业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属公司骨干层员工,对保证工程现场监理工作顺利进行作用很大,一旦流失会给现场监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并会对现场其他人员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因此,对这部分员工按Il级标准管理,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人力资源部门的定期访谈、总监总代对其的持续关注、基于公司发展需求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较严的合同/职责/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
(3)对专业监理师岗位监理人员按II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专业操作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工作经验、员工数量多,是公司员工队伍的主体,但待遇偏低、稳定性较差,也是工程监理现场工作的实施主体,其整体素质水平和稳老对保证现场监理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频繁流失或批量流失情况将会给现场监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同时也会给公司形象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员工按Ⅲ级标准管理,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人力资源部的定期总体访谈调查、总监总代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适度关注、基于公司发展需求的总体职业发展规划、适度的合同/职责/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
(4)对于监理员和资料员岗位监理人员按IV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年轻、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少、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多数为应届或刚工作一两年的学生、待遇很低、流动频繁,是公司专业监理师岗位员工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工程现场监理工作中起辅助作用,其整体素质水平和稳定性对监理企业后续发展潜力影响很大。因此,对这些员工按W级标准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严把招聘筛选关、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公司发展需求制定监理员级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并由总监/总代或标段/专业负责人协助落实、人力资源部门有专人负责对这一员工群体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对重大的共性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监/总代和上报公司领导、根据岗位职责酌情设置合同/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
3.2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当前监理人员存在的群体性收入低、离职率高、素质欠佳等实际问题,以系统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和行为激励理论为基础,运用工作分析、工作分类、工作评价关系分析法、业绩评定表法、关键事件法、工作成果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借助微软EXCEL软件等计算机管理工具,从员工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关系管理五个方面着手,创建动态的管理体系运作模式,对监理人员按岗分级实施从招聘到离职全过程的差别管理。
一、 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的人员流失现状
1、 保健品行业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保健品行业是高利润、高风险行业。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经营保健品的企业利润高达100%-200%,吸引了众多的厂商进入市场。近几年内地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正以15%-3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保健品人均消费达到100元,保健品市场的总额将达到1,300个亿的消费量,到2020年市场的总量可以突破4,500亿。因此,保健品企业也随着保健品带来的可观经济利益与迅速增长的前景而快速大规模的增多,但在市场竞争中,又有大批的中小型保健企业倒闭,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归结于中小型保健品企业人员的流失严重。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中小型保健品企业总是要面临不停的招聘、短期培训、员工离职、员工跳槽、再招聘的恶性循环。保健品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大多数企业采用会议营销模式,这就决定需要大量的营销人员。但是在保健品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却不得不面临营销人员频繁流失的尴尬局面。据一项调查表明,每年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占到了总需求量的60%以上,其中因员工跳槽造成的职位空缺占到了40%以上。
由于以会议营销为主要营销手段的保健品企业,主要是通过员工与顾客进行一对多的现场服务与后续跟踪回访服务,而员工为了更好的实现销售会采用感情交流的方式,一旦形成客我关系后,顾客对的员工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就会形成,此时顾客就会随着员工的流动而流动,这也是保健品企业采用会议营销模式无法避免的情形。因此员工的流失就等同于顾客的流失。
二、 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的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
1、 行业不被认可。虽然保健品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它是一个新兴行业,监管的制度未能及时出台,即使出台相关政策也未能大力实施,导致保健品行业初期形成了无人、无部门管理的状态。在广告宣传上,夸大宣传,“概念炒作”现象比比皆是,消费者产生大量质疑,更甚至使部分人们认为保健品是违法产品,从而形成了不好的口碑,导致人们不认可保健品行业,认为这是一个虽然有利可图但不安全没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2、 管理模式落后。大多数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的经营者,管理理念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可以说几乎就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认为这是“花哨”的,应该把管理的重心放在营销上,而不是人员管理上,这也是导致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表面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营销的好坏,但是营销是需要人来完成,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跟不上,营销只能是天方夜谈。
3、 欠缺激励制度。中小型的保健品企业的激励制度过于单一,并且简单的认为,员工卖出去保健品,企业给员工提成,这就是全部的激励。其实不然,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激励。在实践中,这种激励方式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它已经无法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更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员工在其他企业的提成比例高的情况下产生跳槽的可能。
4、 企业归属感弱。企业在招聘以及员工进入企业初期,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传递,更不重视培训,仅对员工进行产品及公司制度的简单培训,而内容上多为考勤制度,名单收集,邀会统计,现场促单等,方式上也局限于老带新的模式,给员工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引导,认为如果无法完成销量,则马上会面对被炒鱿鱼的状况,因此无法使员工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只是认为自己是一名打工人员,企业的归属感弱,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容易产生人员流失。
三、中小型保健品企业应对人才流失的对策
1、 进行良好的沟通。中小型保健品企业一般都是家族式管理,经营者在思想上认为沟通仅仅是和员工开个例会,工作时间外在和个别员工吃饭,为优秀的员工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奖励等。另外,经营者认为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方向是和员工没有关系的,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正是这些思想上的误区导致无法实现和员工的良性沟通。个人人为,经营者除采用正式会议、报告等沟通方式外,也可采用一些非正式的方式,如旅游, 通过组织团队旅游的方式,促进形成与员工的和谐关系,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或节日与司庆活动,通过春节联欢、圣诞、感恩等节日活动,宣传企业文化、增进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经营者能够通过培训宣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初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内部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个人认为,经营者应亲自进行进行一次培训需求调查,通过调查掌握员工对于培训的愿景和期望值,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新员工培训、系统专业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培训、储备人才培训等相关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以修订未来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3、 采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目前,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在设立人力资源部门的前提下,也开始尝试采用多种的激励方式,改变以往只用奖金提成的绩效薪金制激励方法。
感情激励,在日常管理中多和员工沟通,不仅关心员工的生活还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及时解决员工的困难,建立深厚的感情,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赞美激励,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在人类所有的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员工最想从工作中得到的是,希望和尊重自己的人一起工作,当工作表现好时能受到表扬,以及对所发生的情况感受到一种了解的满足。
形象激励,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新人、优秀员工、劳动模范以及工作团队等,采用照片、资料张榜公布,开会表彰发放荣誉证书,激发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达到激励人的作用。
信心激励,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的激励程度与个人对完成工作的主观评价以及工作报酬对自己的吸引力等有很大关系。很多的时候员工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是由于个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所至,就时就需要经营者对员工进行信心鼓励,在相信自己的员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给予充分的鼓励,他们看到未来的机会和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做好”的信心。员工有了良好的心态、必胜的信念和动力,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中小企业内部沟通障碍及对策研究暨南大学 2009
[2]史超.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