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1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篇2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突飞猛进,生机盎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新闻记者”成为许多青年学生向往的理想职业。伴随着新闻行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类大学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热情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等院校中新闻与传播学类专业点已经接近700个,在校生l3万多人,每年毕业的学生则高达3万余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人员结构的较大改变。有关资料表明,截至1983年底,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l4所,在校本科生1482人,研究生103人,共培养新闻专业毕业生5200多人。其中分配到新闻单位的约3000人,仅占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1.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时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对新闻业的影响是很小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1997年上海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学科背景为新闻传播学的占到30.6%,而25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比例更是占到了45%。另据对2002年上海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有新闻传播学教育背景的从业者已经占总人数的49%_2。可见,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充分说明这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背景会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为了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上手快、高效率、多技能、新科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成为各新闻院系的共同选择。于是,各院系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上煞费苦心,而在人文教育方面却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高等教育紧跟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与经济社会接轨与生产企业沟通完全必要,但如果完全由过去的“象牙塔”转变为社会的“服务站”,过分偏倚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素养,这种模式很显然背离了高等教育的精神,其潜在危机将很快暴露出来。综观目前新闻教育,由于多年来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及完整人格塑造的忽视,已经给媒介自身和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从业人员角色意识差,职业道德严重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品质和传媒形象,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还要充分研究由于社会发展而引发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变化,适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等院校要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扮演主角,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充分认识社会现实对新闻教育在伦理学方面的挑战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的形态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同时,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种发展尚未定型,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存在的传播形态而言,与之相连的新的教学内容的开拓更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设了《“网络社会”中的责任:今天和明天的新闻伦理学》作为研究生选修课,他们认为,因特网正成为日益重要的传播媒介,然而大量有关资料表明,对于网络空间不负责任地滥用的现象相当严重。而今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将是未来的新闻传播学界与新闻传媒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必须认清网络使用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学会对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评判,学习制订相应的决策、规范,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接受因特网带给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并研究制定相关的传播政策。

二、加大新闻伦理和道德课程的分量

我国的新闻伦理和道德课程开设较晚,从1980年代,一些大学的新闻理论课或新闻业务课才开始以专题或者专章的形式讲授新闻职业道德。到1990年代,这种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开设了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系统讲授新闻伦理道德,从而结束了我国大学新闻院系未开设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的历史。虽然有了相应课程,但是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并没有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而被纳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许多院校把这一课程列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根本就未开设。反观一些新闻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大都十分重视大学阶段的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大学的新闻院系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例如1924年出版的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著的《新闻伦理学》就是大学一个学期的新闻道德课的基本课本。

我国高校的新闻院系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新闻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课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列为学生的主干课程,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学好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打好了道德基础,才有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前几年,新闻界广泛开展的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而高校新闻院系承担着培养未来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责任,应使在校新闻学子打好政治理论根底和职业道德基础,为新闻单位输送合格的新闻人才。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通用性与前瞻性

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能覆盖一些带有前瞻陛的问题。如在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伦理道德问题都还没有定论,像“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问题”、“对取自网上并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的核实”等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如果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融人对新闻传媒业具有通用性的新闻道德基本原则之中,如遵守有关法律、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防止新闻失实,反对以讹传讹的原则等等,则会对学生有莫大的帮助。

新闻伦理学教育内容中通用性与前瞻性的平衡,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深刻认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并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传媒环境中奉行新闻道德原则的高素质的新闻人才。虽然新媒介的发展及其介入新闻传播活动在新闻行业的伦理道德中引入了新的问题,但是新闻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仍然是阐述新闻传播工作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与道德要求,提供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关系,规范新闻从业者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是具有稳定性的,并且是探讨与网络空问有关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及其对策的基础。

四、强化新闻职业教育

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人手,从讲清道理人手,给受教育者打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新闻从业人员只有掌握了新闻学的系统知识与理论,才能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职业生活中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与责任。我国的传统新闻教育囿于能力教育模式,偏重新闻操作技能的训练,对新闻学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的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的文章《新闻教育错在哪里》提出了新闻教育的三条原则。他强调,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新闻教育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素养;不能把新闻简单地等同于传播和媒体;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新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念,真正弄清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弄清新闻事业的宗旨、任务和职责是什么,什么是新闻事业应当做的,什么是新闻事业不能做的;弄清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等等。

篇4

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

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篇5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篇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法》中,教师被定义为:教师是行使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比知识更重要的,却是做人的道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说明“身正”比“学高”更为重要。一个人拥有渊博的知识也许可以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但是只有拥有崇高的品德,他才能成为他人的典范。

在国内外的各种文化中,教师被用各种优美的文字赞美着: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赞美的语言表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教师的尊敬与尊重。因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递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典范,世人学习的楷模。这就对教师个人的职业修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育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教师的发展,不论是专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发展,都应当成为国家及教师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及教师职业道德,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就成为当代高校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

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清楚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修养”一词,来源于“修身”与“养性”的结合,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既包含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积淀和水平,又包含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品质,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指的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它的本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实践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说来,它包含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只有真正献身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这既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也才更值得社会尊重。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是否热爱学生,这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真正将学生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教育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鼓励着学生不断进步。但是,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在表达对学生的热爱时,要尤其注意方式方法,老师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伤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但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而不歧视差生,要是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老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大。每个学生,都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生活,在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家长。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是自己成为他人的表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能做。在高校中,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敏捷、可塑性强的人群,他们同时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精通专业,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严谨治学,才能被学生所信赖和尊重,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是自己能够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高校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知识创新传播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要具备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了解本专业内的前沿信息,同时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是自己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外界环境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高校教师自身的提高。从外界环境来说,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两条: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来建立的。因此,国家要不定期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二)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监督机制

国家或者各个学校,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到监督作用,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1.不断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对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也包括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学习,还包括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使教师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集中体现了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向他们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

向学生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学生,他身上也必定具有一些教师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师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同时,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在一起,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自己思想和工作中的不足,随时检查自己,审视自己,随时加以改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7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71-05[HT〗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担负着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所以,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引导施教的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急剧的膨胀期,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有61.99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134.31万人,10年间新增教师72.32万人,入职时间不足10年的大学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8%。若以200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7.6万人来计算,到2010年入职不到6年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0%①。若以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为青年,我国大学基本上是青年教师占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角,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化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是其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本文主要对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与反思,进而提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 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大学教师职业素养”、“大学教师信仰”、“大学教师伦理”等关键词进行题名精确匹配搜索,1980—2011年共搜集到文献246篇。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1980—1989年仅有2篇文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够。从1990—1999年共检索到有关研究论文38篇,研究内容涉及大学青年教师师德内涵、职业道德建设内容、社会经济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和规范机制等问题。2000—2011年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06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人们研究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期。此期内,在研究内容上,不仅研究普通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还研究了各级各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这是与我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二、 研究的主题内容

1.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研究。纵观不同时期的研究文献,不同的学者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表述不一,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在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研究上,争论的焦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以“教师职业”为对象和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放到公德领域去理解;而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这是把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其实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职业道德关注公德,教师道德关注私德,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不加区分,公德私德混为一谈,可能造成教师无谓的道德负担,不关注教师道德,仅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又不能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2\],所以,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把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播种者,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力军,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大转型中,在这个社会经济改变的今天,其职业道德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就具有着特殊的道德体系,从教学、科研、教授、服务、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都融合着职业道德。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智能,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趋于多样化、系统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道德理想直接对社会精神风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二、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一项重要的事业,决定着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高校教育从工作类型上来分有教学工作、行政工作、总务工作。教学保证着教授对学生知识的传承,促进学生知识的培养和德育、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他的高校教育工作是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教师责任心不强,育人观念淡薄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教学的态度消极应付,与学生缺乏的互动、沟通。有的老师几十年的讲义,年复一年,从不更新教案,不钻研知识的更新,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维持课堂纪律,按部就班的单调乏味的讲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学进度和对内容的理解,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商高低、表达能力、精神状态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然而陈旧的教学思想,乏味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对学科的厌烦。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如果着重于学科的理论和概念,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处于死记硬背,不能达到理解、思考的层面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一种学习被动的状态,枯燥的讲解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钻研,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后不会主动积极的预习复习所学的专业。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的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经过多次改革,传统的教案、内容、模式已经相对落后,无论是在专业领域、科学领域上已经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识点和观念都已经被新知识所淘汰。这种过分重视陈述性教学方式对学生人才的培养过于僵化、死板,脱离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建设,学科与社会之间的结合。

3.重科研轻教学,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家、学校投入资源、资金推动科学研究来提升国家、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科研和利益、晋升、职称密切结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许多高校老师投身于科研的动机不再是兴趣、爱好、钻研精神,而是纯粹为了利益从事科学研究。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是与科研挂钩的,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态度看的比较轻,重数量轻质量,对从事的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无论学生听懂没听懂,下课就走,和学生无交流、无沟通、无创新。教师本身也就忽略了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高校间科研竞争日益激烈,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在科研过程中出现各种学术不端,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学术腐败的行为。由于我国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管、监督机制,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目前单一的量化考核容易忽视教师潜在的多样性,忽视了科研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

1.加强高校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通过外部条件和内在努力共同形成的。良好的师德对教学质量、学风建设、校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想加深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而提升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学习师德规范可以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在实践中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思想领域中落后和腐朽的道德观念。高校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内省过程中,通过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再经过比较、评估、修正,完善自身的道德情操。

2.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

在师德建设中,需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教师队伍中,有很多典型事迹体现出优良的献身精神,这些真人真事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感染和启发着其他的教师和学生。把这些先进人物作为楷模,以榜样带动群体,从群体中培养典型,进而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让整体的教师队伍形成高尚的精神风貌。师德建设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品格有着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这些榜样性的核心作用就是培育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对于那些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应清理出教师队伍。

3.构建有利于教师道德建设的管理制度

鉴于高校教师道德缺失的现状,我国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一元化到尊重和理解不同主体价值观,满足多元化价值观的发展。高校教师道德的重塑包含对管理者和制度的道德化。只有高校管理制度合理规范,科学民主、体现出办学的理念和宗旨,才能有利于对高校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人性化、合理化的制度才能让教师以身作则,以榜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认知。高校管理者面对教师,往往出现权力关系,责任义务关系,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影响着教师队伍。构建高校教师的管理文化,勇于慎独、内省和改善高校管理中不合理的状况,才能实现学校和高校教师的和谐发展。

4.坚持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评价政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导向性和基础性影响。教育部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是以师德为第一考核评价标准,只有具有道德情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师德建设成为长效机制,师德贯穿于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对教师的考核应当包含思想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双层考核,实施一票否决。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 刘明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教育探索,2014(9):1-2.

[3] 张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促成内化机制探究[D].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1-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但是对一些社会政治活动却比较冷漠,对政治教育和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反感。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较小,入党积极性不高。

2.现代教育观念问题

有部分教师不够刻苦钻研业务,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很难做到,有的人提出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影响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

3.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责任弱化问题

有调查显示,近50%的人提出教学工作压力大是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压力大,教学工作量过大。第二,科研压力大,课题的申请、论文的撰写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将对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工作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4.在爱岗敬业方面的问题

部分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塞责,教案常年不更新,试题年年一样,届届不变。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

1.教师的薪酬待遇将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及职业精神状态

付出与获得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的反差,使青年教师容易产生一种不公平感。有调查显示,89%的青年教师认为薪酬待遇影响其职业精神状况。这说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已发生变化,既讲求奉献又看重物质报酬,对他们而言,薪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人的才能与自身价值。

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还包括教师精神上的满足

高校青年教师精神上的满足感包括被社会的认可和对自身工作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满意。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追求,希望在良好的环境下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

三、职业精神塑造与培养的措施

1.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自尊感,使其热爱教育,具有高度的使命感

高校要培养教师对其职业的接受与认同、满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一是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在全社会薪酬水平中所处的位置,如此才能保证青年教师在同龄人中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使之产生对工作的热爱与尊重。二是要求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2.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自律

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除了要有教育法律法规的约束,还要建立其职业道德自律。一是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坚持以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相关教务及不端行为。二是要依托各行业内的组织倡导优良师德和师风,批判学术不端等行为,并在行业内进行通报。三是加大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者的惩罚力度,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3.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

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是做好教师职业精神工作的保障。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具有导向性,在学校开展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工作时,将职业道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不能流于形式。二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注重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和贡献大小,发挥薪酬激励机制的作用,可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篇10

1. 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不守纪律,我行我素,上课、开会迟到,缺勤不事先请假,问起来还振振有辞。

2. 注重个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关系。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少数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挣钱,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安心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绞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

3.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却存在着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学术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学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

1.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于是,社会上有人把高校教师也列入了“高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的热点、前沿;其次,高校教师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如果这样看待高校教师每个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应该认为其属于高收入。应该说是极少数创收能力强的教师“泛化”了教师形象,绝大部分的老师被他们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贫的高校教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96-02

党的十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但传统的教师教育陷于功利主义观念,只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与道德形成密切相关的情感关注不够。本文拟就情感因素与师德建设关系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情感:师德的内在成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包含着情感成分。这是因为,情感作为“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央教科所前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学习方式,情感不仅引发和调节着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且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更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1]可见,教师情感是教师内在的道德力量,情感因素在师德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驱动力、执行力和调控力的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能力,才能调节好职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现实生活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而且还要接触家长和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现代信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道德冲突和价值选择,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波动也不断增加。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往往能够正确认识与调控自身的情绪、情感,使得情感的表达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信念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师德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由内而外地生成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体现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必然充满情感性特征。从孔子“诲人不倦”的师德形象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意蕴。

关注师德的情感成分,要注意到,师德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教师的行为本身,它还具有育人功能。教育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培养人、发展人,就要求教育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人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中成长的。哲学家霍尔巴赫曾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故而,当一名教师在践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师德准则的时候,实质上他也流露着教育活动本身的人文情怀。因此,挖掘师德中的情感成分,有助于推动师德建设。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情感忽视

高校师德建设,是指根据时代形势的转变,把握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和规律,用以探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政策规范的完善、内容体系的更新和体质机制的改进、内外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2]师德建设应该关注作为情感性存在的高校教师本身。高校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不仅在思想道德、生活态度、学术学风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教化作用,而且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层面上对学生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不断落实,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师德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道德认识

师德建设是一个知情意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高校倾向强调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师德建设往往以集中开会和理论学习为主,旨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毋庸置疑,增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助于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但这类师德建设的方法不足的地方在于,仅仅只强调职业道德认识的确立而没能促进职业道德情感的产生,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职业道德行为,师德建设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中有个别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往往存在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违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

(二)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高校中有的教师上课很认真,但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并不多,对学生的关心也不够。这和学校在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不全面有直接关系。教书与育人,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无可否认,勉励任课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地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让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才,帮助学生成长,同样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书容易,育人却困难。比起纯粹的知识传授,育人是一项师生之间身心敞开的交往工作,需要教师情感的付出与投入。在功利化浪潮的影响下,有的学校看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忽视其育人成效。这就容易导致师德建设中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三)师德评估标准僵化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某些师德的评估标准比较僵化,只有严格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才可能成为师德标兵,而这类标兵的形象往往是严肃和理性的。事实上,学生喜爱和尊重甚至模仿的却是那些看似有些“离经叛道”,实际上能联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因评估标准的禁锢,使得教师不敢展示个人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师德表现几乎千人一面:“依法治教”、“授业解惑”、“严谨治学”,而缺乏“人情味”。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师德建设的情感因素遭到忽视。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转型的因素,又有高校内部管理的因素,更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因为对于师德的情感内含认识不够充分,师德建设的载体过于单一。因此,要增强师德建设,高校应该努力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以情感为载体的师德建设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提到,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扎实学识,要有道德情操,要有仁爱之心。不难看出,所提及的好教师几个特质中,情感因素恰恰是占主要的。如果我们把师德建设同做好教师的标准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师德建设同样应该从情感入手。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情感机制

情感机制所独有的激化、评价、选择功能使其成为师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教师思想建设主要方法还停留在规训与惩戒等他律形式,致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境界不高,难以转化为内在固有的品质。因此高校在师德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师德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增强师德的情感体验,发挥情感体验的动机与强化的机制。一旦教师心中的那份教育热情被激活与点燃,那么教师对待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感,对待工作就会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待自身也会注重保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增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

夏D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就是教师对学生要有仁爱之情,其核心就是关心与包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更要关心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鼓励教师欣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包容不同特性的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醒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成长。

(三)创造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环境因素。教师职业道德环境是指影响教师职业意识、情感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意义发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教师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氛围环境,比起思想教育灌输更有感染力和渗透性。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温馨的人文环境,并且在教师心中形成舒适的教书育人氛围。同时高校还要改进师德评估标准,减少固化的指标,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展的个性差异,嘉奖和肯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师德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加强师德建设应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重视和发挥情感因素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小蔓.论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1994(5).

篇12

国家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石,高等学校是培养祖国建设者的摇篮。众所周知,现代高校具有三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师德论坛讲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再生产,同时也要促进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教师德性乃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在基础与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随着时代与教育的发展,师德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也不断引进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现有教职员工2200余人,其中30岁至4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7%左右,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对高校自身发展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都十分必要,他们精力充沛,吸收新科技知识快,创新能力强,这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但是,这些高层次教师对如何以最好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观、事业观等却没有任何经验,这些都关系着学生的社会素质培养。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关系着我国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的反映。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而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具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是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应持的基本态度。作为道德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高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做到言传身教、行为世范。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着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的使命感。教师必须坚定教育信念,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教师应该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2.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教师没有学问就会误人子弟,而误人子弟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涉及师德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大学教师最基本的入行条件就是要有相当的学术造诣,这是关于“师德”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知识的快速发展,教师的一生都应处于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之中,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以吸收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现代的社会,高校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3.要尊重、善待学生

高校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外,还要尊重、善待学生,通过一流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不应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这样会限制、束缚学生的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的交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善于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宽容学生,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

4.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现在高校大部分课程都使用多媒体上课,所以有些教师就把要讲的内容没有任何重点地全部罗列在Powerpoint中,在上课的时候照念一遍。这种上课方式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同学生做及时的交流。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都很普遍,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刚入校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当中。

很多刚人校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申报课题、写论文、搞科研上面,对备课的时间却十分吝啬。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一堂课能否讲好,多半要取决于充分的备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教师要悉心备课,一丝不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理论和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备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不断改进和设计教学模式,积极吸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识。

三高校要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思想教育

充分认识和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尤其是作为教师主体的广大专任教师,理应成为育人的主力军和立德树人的示范者。首先,高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履行“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和提高水平”的义务,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其次,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引导教师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高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事迹的讲座及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模范遵守学术道德,潜心钻研,严谨笃学,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敬业意识。第三,教育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师德、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人、做事、做学问并举,勇于承担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搞好科学研究。

2.加强培训

目前高校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大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教师大部分以前没有教学工作经验,虽然自身知识渊博,却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因此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学习所学的知识。

高校教师进校前要通过教育厅规定的岗前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任教。各高校除了岗前培训外,还要加强教学艺术与教学技能的培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不同学科、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做有关辅导讲座。通过这些培训,老教授们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同新教师一起分享,达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很多国内著名高校—直都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每一个老教授都配备一名新教师作为助理,同学生一起听教授讲课,课后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上机指导、批改学生作业等等,这样新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一个工作领域都有其特有的规则和要求,每一个新人门者都必须学习、继承和发展。尤其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特别需要前辈的指引和点拨。

5.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必须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的监督机制。学校可以让职业道德建设T作小组或教学督导小组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可以施行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管理部门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体系。对于存在各种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中山大学存在一种“教学假”制度,即对学评教极差的教师暂停排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这是一种带有惩戒性质的硬性假期,实际上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保护,是一种积极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这带薪的“教学假”反省—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好教师,或者通过培训、进修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或者与学生沟通了解自己需改进之处,或者听老教授上课、查找资料好好思考—下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