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米芾的书法崇尚自然天真,也注重书法基础。米芾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非常注重选择优秀的范本,提倡学习作品真迹,反对学习石刻。米芾说过“石刻不可学”。他认为即使书法大师亲自写在石头上,由刻工雕凿后,也会使点画原本的神韵受到损害,并且在石刻过程中,刻工的艺术风格会或多或少的掺入进去,石刻后就改变了书法的原本神韵。人们应该学习真迹,这样才能感受到书法大师的精髓,并得到乐趣。
米芾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跟米芾的执笔姿势有关。米芾通常采用“五指保管法”的执笔方式,把毛笔顶端放在手心,五指环捏笔管,好象撮东西的姿势。一般人在执笔写大字时,往往用力握笔,使得字没有神气,失去了自然飘逸的那种感觉。米芾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执笔很轻。这样可以不受束缚,自由流畅。
米芾说:“笔轻,手心虚,自然出于意外。”米芾强调外在的点画肥瘦,只有在行笔创作中掌握好运笔速度、运笔力道,才能使书法作品达到较高的水平。米芾认为书写需要对各种技法进行综合运用,不能偏执于一种。米芾评点各家的作品,也是在书写技法上着眼。写字结体要排均匀,适当配合使用涩笔、快笔、重笔、轻笔,不能只偏重一面,防止出现毛病。
品评书法,语言明白平直
米芾的个性独特,书法作品特点鲜明。米芾评论别人的书法作品,推崇平直明白的评论语言,反对过分渲染的语言,反对品评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米芾不提倡学习古人论书言辞的隐晦、不甚清晰的表达态度。书法这门艺术在表达书法大师的感情时是朦胧的、隐性的,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书法品评需要借助于具象的事物。米芾提出书法作品要意义明确、能够使人了然。米芾在《书评》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书评》里有很多人和事的比喻,和读者生活很近;语言方面的形象性很强,平直明了。例如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说:“观贤人论书,比况奇巧,征引迂远,‘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崇尚自然天真的特性
米芾生性率真,在言行举止上也不同于常人,人们送给他一个称号“米颠”。米芾的书法作品崇尚书写真性情,反对矫揉造作。米芾在《答绍彭书》中提到:“何必识字难,放笔一戏空”。米芾对书法作品的观点,延续了苏轼等人崇尚“意”的书风。米芾虽然有时行为怪诞,但对书法作品的喜爱却深入骨髓,不具有半分的夸张和矫饰成分。通过米芾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米芾对书法深深的喜爱之情,不是美色、功名所能够代替的。米芾把自己同书法相互融合,然后进行书法创作,流露出真正的性情。书法对于米芾没有半丝的功利性,而是纯粹的主体审美体验。
米芾的执笔姿势也能使其自然性情流露出来,最自然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米芾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自真性情,他对流俗深恶痛绝。对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书的行为,他不屑一顾。媚上的流俗、学书晋身的做法,米芾大为反感。米芾的作品不学权贵、不蹈流俗,真切地反映真性情。
米芾于《答绍彭书》诗中写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者,用字或不通。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可见,米芾对书法的观点延续了尚“意”的书风。
强调笔法的变化与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22-03
一、《新课程标准》对“鉴赏”的解读
2003年4月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美术鉴赏系列内容,指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各种现象的活动”,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①
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与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有何不同?
1999年出版的缩印本《辞海》对“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做了如下解释:“欣赏”就是领略,玩赏;“鉴赏”就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②
由此可见,“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区别,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并不包括鉴别的意思,只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它高于一般欣赏水平,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③当然,在教学中两者有时交叉进行,不是完全分开的。
二、美术鉴赏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以一些美术家的美术作品为例子来进行的。所以,美术鉴赏在审美教育中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对美的认识
高中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美术作品的直观形象性,易被学生接受,能引起学生心理的愉悦。在对其鉴赏评价时,是学生思维最自由的时刻,就像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在美术课程中开展一些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美的标准和判断原则。如学生看到春景时,想到的是春天的美景和人们在春天里活动的各种景象;看到梵高《向日葵》作品时,在老师对其色调、布局、笔触运用等方面进行鉴赏后,学生在充分地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想象到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即象征着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同时也象征着梵高热爱生命,渴望生活的情感;再如学生对有关劳动作品鉴赏后,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伟大,认识到劳动不仅可以改造世界也可以创造世界,再通过作文形式写一些认识体会,进一步认识到美与劳动者之间的某些联系,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提高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说,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④
(二)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
众所周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艺术是以线条为主,讲究诗、书、画融为一体。早在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中的线描人物的形象,从略施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至少在2000多年前我国艺术水平就达到了一定高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艺术的绘画门类和形式也在快速发展并日益壮大,成为和西方油画艺术并驾齐驱的世界两大艺术体系。如国画整体上分为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而三大艺术又可以细分出很多类别。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艺术,具有传情达意、表言立志和其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这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的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说,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⑤所以,加入一些绘画故事或历史发展的讲述或评价,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美术鉴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鉴赏时应体现作品的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的最高目标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鉴赏可以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以生动的形象及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打动人心,使学生为之奋发,与之共鸣,起到以艺术形式来教育人的目的。例如鉴赏近代画家徐悲鸿《愚公移山》油画作品时,作者把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用油画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画面上那些健壮的劳动者正不知疲倦地劳动。把这则寓言故事和画面内容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无论前方多么艰辛,只要能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就终将会成功。再如鉴赏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那大气磅礴、巍峨高大的山石,耸立在画面中,顶天立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下边楼观微微在树林中显现,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驴队正匆匆赶路,右上方一飞瀑直泻而下,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能听到水声和驴蹄声。这样的好山好水之所以感人,必定是作者充满对自然的激情而表现出的,并能够赋予自然一种新的意境。在我们欣赏这幅佳作时,不禁为作者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也不由为祖国大好河山自豪,令人肃然起敬。所以,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具有典型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认识,引导他们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鉴赏时应体现作品的主、客观统一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应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风格特征,⑥使鉴赏对作品做到主、客观相统一。情境实际上是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背景,它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⑦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不同,会出现一些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鉴赏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鉴赏没有客观性,实际上只要能联系作品的文化情境,就能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也就是说只有联系其特殊的创作背景,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到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点,从而能做到主、客观相统一。当然在对某一作品实际鉴赏时,我们不但要看到主体所具有的自我感受、认知水平等是否与所鉴赏作品的特点相符合,而且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自我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可以说一个具有相应鉴赏水平的人,能体验和感知到各种媒介的审美情感。从中我们看到,鉴赏美术作品时能联系文化情境,进而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风格特征,是减少主观感受并使鉴赏做到主、客观相统一的重要条件。
另外,在鉴赏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总结自己的鉴赏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鉴赏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鉴赏时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裁判角色,对与错只有裁判说了算,时间长了会挫伤学生自主鉴赏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变主体为客体,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自己鉴赏、评价某些作品,直接参与自主性的鉴赏和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利于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另外,今天的教育已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必须让学生能够拿着自己的“渔”,找到适合于他的“鱼”,即学会学习,找到一种方法,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发展情景下,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寻找相关有用的信息,并通过分析和思考做出判断与评价,然后再创造性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直到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在这一系列学生自主性评价活动中,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的能力是引导这一活动逐步深入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可以说,自主性鉴赏、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基本要求。所以,从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说,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一些问题。⑧
总之,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高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我们要立足于科学鉴赏,充分、准确地了解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和学生欣赏水平、年龄等各种情况,依据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严、智慧等人文特征,使学生学会鉴赏、判断、评价美术作品,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促进他们和谐、健康、自由地发展。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美术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5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苏•列•斯托洛维奇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室编.欣赏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室编.美术欣赏教学参考用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7]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1.
[8]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一、美术教学与图像解读存在的误区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艺术的划时代意义更为明显。美术鉴赏、图像解读逐渐发展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户外视频广告、电脑屏幕上的图像等,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意味着对图像的解读应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据笔者了解,对图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层次。其中,前图像阶段是从应用角度对画面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习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础含义,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术教学在图形解读这一模块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师生没有认识到图像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凭直觉描述美术作品,而学生所用词语往往为“好看”“色彩鲜艳”等,这就进入了“重欣赏、轻解读”的误区。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观看只是停留在观看阶段,被动地接受视觉图像,并没有深入分析图像背后的许多东西。与简单的“看”相反,我们需要主动地辨析图像世界,摒弃直观描述与评价的习惯。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而应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二,“重图式、轻内涵”。一些师生对图像的解读侧重对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对形式的分析。仅仅从图式上欣赏作品,并不能透过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层含义。笔者认为,由于图像本身具有较强的多义性,“重图式、轻内涵”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图像解读的过程与意义
1.图像解读的过程。图像解读的过程大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图像作品的形式语言,通过线条的节奏、面、空间、光影及色彩这五要素对图像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而艺术家也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引起观者的共鸣。但是,没有什么艺术作品会具有一种确定的、不会改变的意义,所以“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们去追问。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要向观者传达创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描摹现实。凡•高自杀前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我们仔细欣赏,会发现阴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乌鸦与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异。联想到他的自杀事件,我们就会明白艺术家的用意,他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天空、乌鸦等物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将痛苦、忧伤等情感融入其中。2.图像解读的意义。图像解读对美术学习、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图像解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纵观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读画笔记,通过不断地读画提升自身绘画品格。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图像解读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图像解读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展现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容易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由于学生好奇心较强,只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图像解读的过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时代到来,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图像解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现代美术教学已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显得尤为迫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
1.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运用图像解读法分析作品。第一,形式主义分析法,包括形式五要素的分析:线条的节奏、面、空间等。一般来讲,分析艺术作品时,可以运用形式五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主义大师和现代派艺术大师笔下的静物有何不同。此外,除五要素之外的形式要素也要需感知。如,通过罗丹的《吻》研究画面肌理,通过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分析时间和运动概念,通过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分析空间透视。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分析与形式描述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基于形式描述,先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描述,然后对艺术作品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风格学。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对大量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师可选取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对不同时期绘画的风格进行讨论、分析,选取典型的代表作进行研究。第三,图像学。图像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弄清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阶段的意义、内涵及界定,并重点分析图像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独特内涵。第四,精神分析法。运用精神分析法,可以选用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来解读,并通过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作进一步详细阐述,包括个人梦境、幻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图像展示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将写实与象征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自然属性和独特内涵,从而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鉴赏能力,又提高其美术专业技能。如,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化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各地建筑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美等,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3.创新美术教学视听结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从而导致美术学习的整体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可能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音乐、影像的完美结合,引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不断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以取得良好的鉴赏效果。如,在讲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还可以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鉴赏、图像解读的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纤夫生活的辛酸与艰苦,并分析艺术家高超的表现手法。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图像解读兴趣,音乐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加上图像解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为美术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充分保障。4.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学生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提高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不断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扎实掌握美术专业基本功。此外,教师要善于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减少烦琐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解读、学会鉴赏、学会分析。如,在讲解《美丽的校园》一课时,让学生抒发对校园的切实感受,再将感受与绘画技巧相联系,将其转变为简单的绘画方式,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图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像解读与教学情境充分融合,将图像解读、美术鉴赏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锦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张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