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闻伦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规范伦理,狭义上说,指道德体系中涉及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伦理,旨在为人们的道德生活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广义上说,规范伦理因人们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理解而有所不同,一般凡是运用理论研究,论证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提出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伦理,都属于规范伦理。广义的规范伦理包含或部分包含了理论伦理的内容。目前,我国对新闻伦理规范研究较多。就专著和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军的《新闻工作者与法律》,王天定的《新闻道德与规范》,黄瑚编的《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等,这些专著涉及到的新闻职业伦理的规范比较系统。同时,一批学术论文对新闻伦理规范的探讨也比较多,特别是从新闻伦理规范的角度来评价和解读新闻实践,成果比较突出。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应当说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是,仅仅就规范研究规范是不够的。比如目前学界往往是将自律和他律作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来看待,研究多是在自律和他律的阐释框架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多是用现有的新闻道德规范去评价相关实践。那么,为什么应用自律、他律的框架而不用别的框架,自律、他律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发挥效用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条件、记者素养、媒介场域、制度基础等是否具备,以及各因素之间如何互相影响,还有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为何自律、他律常常失效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用理论的思维去研究,不能仅满足于制度的制定与解释。新闻伦理规范是指导新闻伦理行为的准则,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但是,伦理学理论才是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研究和评价的前提。只有理论的提升才能为新闻伦理规范研究找到合法性空间,进而增强其有效性。比如说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需要遵循一系列社会普遍伦理的基本原则。显而易见,只有在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是真理的条件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才能够与道德价值相符,从而能够成为优良的道德规范;相反,如果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失误,甚至出现了谬误,那么,在其指导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则不一定能起到抑恶扬善的引导作用,甚至会纵容不道德的行为。那么,这种新闻道德规范就是恶劣的道德规范。⑤新闻伦理规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的规范,属于实践规范。“合理的实践规范既是‘是’与‘应该’的统一体,又架设了一条由‘是’转变为‘应该’的‘桥梁’。同时,合理的实践规范架设的‘桥梁’为实现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社会需要提供了观念保障。”⑥如何判断规范与价值相符与否,如何使规范有效而不失范呢?“人在社会中为什么愿意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遵守某种规范和约束,或放弃某种规范、另外选择其他规范,这是需要论证、需要充足理由的。这种关于规范之前提、基础的探讨,关于规范确立的原则、方法、程序的探讨,是伦理学‘讲道德’‘有道德’的核心”。⑦新闻伦理学研究不只是单纯地将各种规则和价值标准简单地应用与推广,而是一种再研究、再创造、再构建,将新闻伦理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任何一种伦理规则的生成、生效、失效都有其社会历史上的根据。伦理学的分析工作即理论的反思和观照,在于发现一种伦理规则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研究一种伦理规则能够有效的客体性条件和主体性条件。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理论提升才能使规范本身具有合理性,以增强新闻伦理规范约束力的有效性。
三、从实践伦理学视角来看:新闻伦理实践提升依靠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除了这些理论体系之外,还有板块结构模式、一分为二体系的结构模式、以新闻活动范畴作为红线的理论结构模式和不大追求体系结构模式等,因为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2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韦尔模式,新闻传播的过程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依次分为5个传播阶段。即传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传播效果。那么在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传播规律都可以通过这5个要素表现出来。
2.1传播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在传播者这个要素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开放,人人参与的媒体,网络新闻三大主传播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新闻单位和个人。虚拟世界中真实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部门执行的对新闻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闻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2.2信息
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使广大的新闻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方便和迅速,内容也更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体验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媒体不仅仅为其广大受众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时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网络时代里,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2.3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特征是广容、实时、交互、多媒体化。那么网络作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其特点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营造强烈新闻视觉听觉冲击,充分运用FLASH动画音频视频等多角度的多媒体技术,激起受众参与意识;双向流动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孤立状态,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闻时间及时、实时、全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闻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热点时事新闻动态。
2.4 接收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接收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大众传播有向小众传播的趋势转变。新闻接收者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它同时也可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各种个性小众网站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兴趣点上达到共识,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产生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2.5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民主观念产生改变之后,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式也需要得到改进。网络新闻给广大受众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和宣传,它同时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种情况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时候的新闻传播就要善于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抓住广大网民的心进行有效宣传。
3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内容
从网络的角度单独来考量的话,我国的网络新闻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1994年~1999年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的发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荣期。每一个时期下的网络新闻理论研究都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主要探究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内容,以便为之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做基础。
3.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对外国学者学术研究进行翻译,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吸收和融会贯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保罗莱文森(美)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罗兰・德・沃尔克的《网络新闻导论》等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下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开阔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其次是国内相关专家对自身领域的拓展研究。钟瑛的《网络传播伦理》、巢乃鹏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和秦州的《网络客文化》等都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结合了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对于解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 新闻理论研究的舆情监测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就必定离不开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管理分析。刘毅说网络舆情是指人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总和体现。王来华则认为所谓的网络舆情既网民对于社会的政治态度。当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之,认识和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实质问题,是网络时代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广泛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学术领域也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知识传导空间,在接收的途径、方式方法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扩展。那么,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4.1 新闻来源渠道向多样化扩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来源于专门的新闻记者等专业人士,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很难或者无法为大众所知,而新闻的来源也比较局限。如今,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各类新闻娱乐网站的兴起,随时随地的新闻动态,只要连接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都可看到。拿前段时间的温州动车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闻来源和结果统计毕竟有限,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距离和空间的局限,事故在发生的一瞬间也不可能全程直击。而网上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位由当地居民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则还原了新闻瞬间。
4.2 理论研究以中国为根基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学术领域文化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把立场站坚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走的更远。科学原则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紧靠“中国”这个实事,才能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新闻理论体系。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要善于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想要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备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文胸怀和原创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只能积极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研究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我国虽然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阶段,但是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里,进入“后新闻业”的时代。这个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对于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文化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总结和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同时也具有人文的胸怀和原创精神的理念意识。
5 结论
新闻传播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它将具有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加与时俱进的来有效指引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J].今传媒,2009(4).
[2]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新步伐[J].当代传播,2007(5).
[3]杨保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J].当代传播,2011(2).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二、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理解的丰富和发展。它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那么如何理解交往呢?
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交往有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师生交往,教育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得到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沟通与合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教学转变成一种师生“沟通”、“合作”、“交往”的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是关键
1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学中不只让学生按教材中给定的方法“动手”验证实验,而应启发“为什么这样做?有无更好的做法?”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确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预测方案的可实现性),然后实验探究。实验中逐步提出问题:实验中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该怎样探究?实验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又该怎样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又如在《电解原理》教学时,可利用探索性实验方式进行,顺序为感知实验仪器—组装仪器—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首先,教师出示实验仪器,建议学生组装锌—铜、硫酸铜构成原电池。此后提问,此装置能否产生电流?怎样证实?还需补充什么仪器?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实验意识,然后建议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待发现有电流产生(电流计指针偏转后),进一步提问,谁能从理论上解释?从而又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师生总结出原因:两极得失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流动形成回路,产生电流。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导线中接入电源,将铜与电源正极相连,锌与电源负极相连,会产生什么现象?建议学生实验探究,并观察锌板上有红色物质覆盖的现象。学生此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引导其从溶液中有哪些分子、离子,何种离子移向阳极,何种离子移向阴极,电子流向,两极变化考虑,分析、推理得出电解原理。有的学生还可能质疑:如果锌连电源正极,铜连电源负极,又如何呢?鼓励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意识。
(2)将某些问题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如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红色突然褪去,思考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可能提出两种假设(原因可能是溶液碱性减弱或过量氯水中HClO将变红的酚酞漂白),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3)对常规装置用途,进行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的教学,不只注重观察现象,还应该注重观察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使用了哪些仪器,为什么采用这些仪器?各个仪器怎样连接?为何采用这种组装顺序?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哪些操作步骤?每一个步骤有何作用?为何采用这种操作顺序等)。如教师在讲述洗气瓶的用途时,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究其用途,得出结论(①用于排水集气;②用于洗气;③用于向上排空气法集气,④用于向下排空气法集气;⑤用于液体干燥剂干燥气体;⑥用于测量难溶于水的气体体积;⑦可作为NH3与HCl气体进行反应的容器;⑧若广囗瓶盛有某种气体,可用于对所需气体随时取用,随时关闭)。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突出了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知识过程的机会,它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及“能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是以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教学方式。
2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研究性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关于“水”的课题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水的用途、水的污染及防治、节约用水、水的硬度检测、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等),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一个日本中学生自主制订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案例。
1课题的名称:关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作用的思考
2为完成课题采取怎样的形式为好(调查、咨询、实验等活动)
(1)我们获取食物的途径。
a从环境角度:调查研究生产环境、农业、水产业、养殖业等
b从垃圾问题出发,调查流通领域:商品的规格化和垃圾,超级市场、24小时店中的垃圾量
(2)关于家庭中的食物垃圾(以自己家为对象)
a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食物材料中产生垃圾的比例大小
b分析购买的食物材料和它的可利用比例
c分析剩饭的量及比例
(3)调查饮食店和大饭店倒出的剩饭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方法
3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料、时间、经费、人力、社会团体、实验、范围)
(1)资料:佐野县《日本的垃圾》,文库1997年
(2)调查、取材地:农家、养殖者、销售市场(包括饭店)
(3)通过文献明确访谈调查项目
(4)统计资料、问卷、录音设备、照相机、地图
4活动计划略
在实际中可参照上例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方案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方向
1“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因此,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内部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而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析、研究和利用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益、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可以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在某一时段里专利的申请量、申请类型及内容,在哪些国家有过申请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价值信息的获得可以间接地分析出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开发策略,从而帮助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开拓策略做出预测及相应的对策。
专利分析技术概述
专利分析是将专利情报的技术内容用关键词等数据化处理后进行加工和分析,或者将各种专利着录项用数据形式分类、整理,将其结果以图表形式一目了然地加以表现,用此方法处理专利文献,易于综合把握大量专利的内容。专利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专利信息分析的流程、专利信息分析体系、专利分析方法等。
(一)专利信息分析的流程
专利信息分析的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1.专利采集模块。该模块根据确定的专利分析主题,通过选择适合的专利检索策略和分类方法,对专利文献进行搜索、分类,并存储到数据库,然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最后存储到专利数据库。
2.专利信息分析模块。主要完成专利文献的信息整理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的专利管理图、专利技术图和专利权利图,最后形成专利分析报告。
3.专利信息应用模块。根据专利分析报告,进行技术创新、侵权比对和回避设计,对某一技术领域、企业或个人的后续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专利信息分析体系
专利信息分析是指将专利文献的统计结果整理成各种图表,即将专利信息可视化,一般可分为专利管理图、专利技术图、专利权利图。
1.专利管理图。专利管理图通常包括专利年度动向图、技术生命周期图、专利技术领域累计图、企业专利占有比例图、公司专利平均年龄图、专利排行榜表、专利引用族谱表、IPC(国际专利分类)分析图等。
2.专利技术图。专利技术图通常包括IPC(国际专利分类)分析图、专利技术领域累计图、专利技术演进图、专利技术/功效矩阵表、专利技术分布鸟瞰表、主要公司技术分布表等。
(三)专利分析方法研究
总的来说,专利分析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对比分析、功效矩阵和统计分析。
1.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可以使用常用的一些关系度计算方法,如关联系数、距离系数、内积系数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定义关联性测度方法。关联性测度方法没有严格的标准。具体问题中哪种测度方法最好,要用聚类和关联分析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来验证。专利文献组中Di和Dj之间的引用关系计算根据以下公式:
2.聚类分析。专利文献聚类分析可以根据所处理数据的一些属性,将专利文献分析数据库中的记录划分成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聚类分析可以采用层次凝聚法和平面划分法两种类型。层次凝聚法是将每个文本文件看成是一个具有单个成员的簇,计算每对簇之间的相似度,选取具有最大相似度的簇,合并这两个簇为一个新的簇,此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剩下一个簇为止。平面划分法将文本文件集合水平的分割为若干个簇,形成层次化的嵌套簇。
3.功效矩阵。专利的技术/功效矩阵分析常用表格表示,将各专利文献中所要达到的功效作为横向栏目,将专利文献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作为纵向栏目,在表中列出各专利编号。将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别按照“技术”、“功效”作细分类,并一一填入适当空格内,计算每个空格内的专利数量,即成为专利空白、疏松、密集区的矩阵分布表。
实证研究
了解专利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后,本文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技术为例,对该领域关键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利用上述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对3G标准相关专利进行了整体分析,并选取技术层面进行了微观方面的分析,具体专利年度动向图、IPC分析图、技术演进图等。通过对中国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本文首先取得近几年在我国申请的移动通信类发明专利共3000多条,专利公开日截止到2005年,经筛选,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技术相关的专利共500多项。下面将从专利所属类别、申请人及申请年代几个方面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技术中的智能天线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专利年度动向图分析
通过年度动向图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厂家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1997年,从1998年开始申请量快速增加,而1998年也正是国产手机投产的开始。此后保持增长趋势,2000年和2001年申请量持续增加,到2003年专利公开量达到了顶点。2004年和2005年申请量从目前已公开情况看有所减少,但因为发明专利从申请至公开要经过18个月,2004年和2005年申请的专利还会有陆续公开,目前数据尚不完整。
(二)IPC分析图
通过IPC分析图,可以发现行业的技术信息和产业发展现状信息。本例中可以看出智能天线技术主要集中在H(电学)类,在电学类中通信行业主要技术集中在H04Q(选择)、H04J(多路复用通信)、H04B(传输)、H01Q(天线)、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04N(图像通信)、H03H(阻抗网络)这几类中。
(三)专利占有比例图
通过将专利文献上的申请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姓名定期收集,并按各申请人申请专利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归纳和统计,就能得出本企业竞争对手名称及申请专利数量的一览表。
从专利占有比例图可清楚地看出各企业在该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差异,中兴通讯(33%)和华为科技(22%)两个公司的申请量较多,超过总数的一半。
(四)重点机构专利分布
通过对竞争对手全部专利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分类排序,并考察其分析情况,可以从中获得竞争对手企业的技术开发及经营策略等方面的数据,由此可逐步判断出竞争对手研究开发的重点、技术政策及发展方向。本例中可以发现各高产机构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H04Q(选择)、H01Q、H04B和H04J几个方面,而且与其他方面IPC申请数量相差悬殊,这也就间接导致了该IPC的专利比例的领先优势。图1是排名前5位的高产机构的分布图。